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實習 > 實習報告

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範文

欄目: 實習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54W

一.實習目的

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範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通過野外實習,瞭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係。

3、通過對土壤的觀察和採集,掌握主要土壤型別及其發生演變和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蕩、水庫佔8%。

杭州地區處於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溼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溼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中元古代以後, 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型別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於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岩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岩,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鬆通透效能好,有利於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於出於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鬆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於養分的儲存,同時也有利於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澱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採集點處於丘陵緩坡,屬於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釐米;澱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釐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釐米,此時水稻處於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釐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鏽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釐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介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於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於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乾田後,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而在鏽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鏽斑多於下部,同時鏽斑也反映了水的週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釐米,有鏽紋鏽斑但不明顯;B層26-75釐米,鏽紋鏽斑較多;C層在75釐米以下,鏽紋鏽斑很少。由於鏽紋鏽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週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於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鏽紋鏽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釐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鬆,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說明該處土壤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麼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於玉皇山植被髮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於被破壞以後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岩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採集土樣的澱積層顏色深於大奇山所採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採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並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麼?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著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於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澱積層,是由物質澱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澱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於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衝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晒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鬆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澱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鏽紋鏽斑增加明顯,為什麼?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於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於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佔優勢,鏽紋鏽斑較少。在中部由於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於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鏽紋鏽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於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鏽紋鏽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右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右下>),為什麼?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於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通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採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鍊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採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