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伏爾泰生平簡介

欄目: 個人簡歷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1.52W

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著名學者、作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伏爾泰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伏爾泰生平簡介

伏爾泰簡介

伏爾泰(法文:Voltaire,生於公曆紀元1694年11月21日—逝於公曆紀元1778年5月30日,享年83歲),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著名學者、作家。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學通訊》《形而上學論》《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

伏爾泰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是家裡五個孩子當中最年幼的孩子(最後只有三個孩子存活下來)。父親弗朗索瓦‧阿魯埃是一位法律公證人,後任審計院司務。母親瑪莉‧瑪格麗特‧杜馬來自普瓦圖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伏爾泰先後在巴黎耶穌會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伏爾泰中學畢業後,父親曾送他進了法科學校,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法官。但是,伏爾泰希望做個詩人,為捍衛真理而“面臨一切,對抗一切”。因此,他很少上學聽課,卻經常寫一些諷刺即景詩。他擅長於以機智的諷刺來抨擊社會醜惡。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

成長經歷

在高中時代,伏爾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後來更通曉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英語。

1720xx年至1720xx年間他攻讀法律。投身文學之前,伏爾泰還為法國駐荷蘭大使當過祕書,並與一名法國女子墮入愛河。兩人私奔的計劃被伏爾泰的父親發現,被迫回國。

1720xx年,伏爾泰因寫詩諷刺當時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流放到蘇里。

創作經歷

1720xx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伏爾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關於路易十五的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的悲劇《俄狄浦斯王》(Œdipe)。在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爾泰”作為筆名,這名字來自他法國南部故鄉一座城堡的名字。

1720xx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轟動,伏爾泰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0xx年,伏爾泰又遭貴族德·羅昂的汙辱並遭誣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出獄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

1720xx年-1720xx年,伏爾泰在英國流亡是他人生的一個新時期。他在英國居住三年期間,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物理學新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哲學通訊》就是他在英國的觀感和心得的總結,也是他第一部哲學和政治學的專著。

1720xx年,因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默許,伏爾泰回到法國。以後一些年他陸續完成和發表了悲劇《布魯特》、《扎伊爾》、以及歷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1734年,伏爾泰正式發表了《哲學通訊》 ,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信集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情婦夏特萊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20xx年。

這期間他一度被宮廷任命為史官,並分別於174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隱居生活使得伏爾泰的才能得到發揮,他寫下許多史詩、悲劇及歷史、哲學著作。如哲學和科學著作《形而上學》、《牛頓哲學原理》,戲劇《凱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蕩的兒子》、《海羅普》,哲理小說《查第格》等。這些作品的發表使得伏爾泰獲得了巨大聲譽。

1749年,夏特萊侯爵夫人因難產逝世。伏爾泰短暫地回到巴黎。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請到柏林,得到宮廷文學侍從的職位待遇。

1753年,伏爾泰與另一位國王賞識的科學家莫佩爾蒂發生爭執,伏爾泰寫文章諷刺莫佩爾蒂的荒謬論文。但後者得到國王的支援。這一事件導致了伏爾泰與國王關係的破裂,並促使他離開普魯士。他在居留柏林時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紀》(LE SIECLE DE LOUIS XIV)。

離開普魯士後,伏爾泰在法國和瑞士邊境上一個叫凡爾納的地方置購房產定居下來。此後他全心投入到火熱的啟蒙運動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寫作和印發了大量小冊子,抨擊天主教會和新教的宗教迫害專制政府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援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特別是百科全書派的鬥爭,積極為他們撰寫條目,《哲學辭典》就是他為《百科全書》所寫的哲學條目的彙編。

同時,除了繼續創作戲劇作品外,他還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議會史》等歷史著作和《老實人》、《天真漢》等哲理小說。伏爾泰的不倦鬥爭,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他本人也被人們尊稱為“凡爾納教長”。

與世長辭

1778年2月10日,當84歲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0xx年的巴黎時 ,他受到了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是伏爾泰人生髮展的最輝煌的頂點。不久,他便病倒了,於同年與世長辭。臨終前,伏爾泰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囑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裡,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說,上帝讓他上天堂,他就從教堂這邊上天堂;上帝讓他下地獄,他可以從棺材的另一頭悄悄溜走。

伏爾泰死後,仍然受到教會的迫害,以致他的遺體不得不祕密地運到香檳省。安放在一個小禮拜堂內。直到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才把他的遺體運到首都,並在他的柩車上寫著:“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他的骨灰從此長眠在巴黎先賢祠中,永遠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憑弔和瞻仰,人民親切地稱呼他為“精神王子”。

伏爾泰是啟蒙的鬥士,一生為思想和言論自由而戰,靠自己的筆過獨立的生活

伏爾泰主要思想

反社會學

伏爾泰是自然法學說的擁護者。他從自然法論的立場出發來揭露和批 判封建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他認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適用於所有人的,並且天下人都認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他把法律分為兩類,即自然法和制定法。

自然法,適用於所有的人,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不偷盜,不殺人,不淫亂,不撒謊,敬父母,重互助等,這些都是自然所頒佈的法律。

制定法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和教會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訂的、純粹民政的法律,時而設定五監察官,時而設定執政官,時而召開百人團會議或平民會議,時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實行貴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若以為一個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神明制訂出哪怕一條這樣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瞭解人類的心意。人都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騙別人的。

伏爾泰認為,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礎,就是在公正的觀念上奠定法律基礎。

理性主義史學

伏爾泰開創了理性主義史學,把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其存在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為其理性主義史學的題中之意。

伏爾泰認為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認識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會。發揚理性,就是推動歷史;矇蔽理性,就是阻礙進步”。他認為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只有四個時代是理性彰顯和值得讚美的時代:希臘時代藝術和科學的第一次繁榮;凱撒和奧古斯都的羅馬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學問、科學和美術重新發展;路易十四時代,“人類理性已臻成熟”。至於其他時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蠻和迷信的統治之下。

伏爾泰在對人的理性備加推崇的同時,批判和否定壓抑人的理性的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觀。伏爾泰在《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深刻剖析了君主專斷的種種弊端,認識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鎖的分量”,主張以法治國,反對君主專斷。他斷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與自由得到尊重與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發揮自己的理性,推動社會繁榮。

伏爾泰還否定了上帝在人類歷史領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兩部史著《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中,伏爾泰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虛偽、教士的凶殘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熱和不寬容造成的荒誕悲劇。“宗教狂熱使科學本身也變成了它的同謀者,並扼殺理性”。

伏爾泰還揚起理性主義的大旗,猛烈抨擊了包括作為神學時代最後一部重要著作《世界史》的作者博絮埃在內的神意史觀,肯定了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在歷史程序中的主導地位,從而把理性主義史學擺在了應有的位置上。

Tags:伏爾泰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