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禮儀 > 交際禮儀

淺談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大綱

欄目: 交際禮儀 / 釋出於: / 人氣:3.69K

我們的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十分重要,這種關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關係有家庭關係、戀人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閨密關係,甚至包括陌生人關係等。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淺談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大綱
淺談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我們的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十分重要,這種關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關係有家庭關係、戀人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閨密關係,甚至包括陌生人關係等。然而,正因為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佔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它出現任何一點的異樣,對我們來說可能都會造成不小的心理波動。

在我們與其他的交往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中,不論你關係有多好、多親密無間,都有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衝突。這些矛盾或衝突很多時候並不是有實質性的矛盾點或衝突點引發的,而僅僅可能是因為兩人的“性情”有些不合。這裡就要談談平時生活中會對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的依戀型別。 上世紀,發展心理學家(如Bowlby,1969)就發現,嬰兒對其主要撫育者(常常為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人們普遍認為。某些嬰兒只要飢餓、尿床和受到驚嚇,就能發現馬上會得到細心的照顧和呵護。嬰兒哭喊時,慈愛的撫育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兒童就發展處安全型(secure)依戀:他們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

氣他嬰兒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對小孩的關照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撫育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交際煩躁,有時根本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感情,這種依戀型別就是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撫育者是否以及何時會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而第三種嬰兒的撫育者在關照小孩時,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畏縮不前,表現出迴避性(avoidant)依戀。迴避依戀型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認為早期的人際經驗回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的發展軌跡。的確如此,孩子依戀型別的差異表現得如此涇渭分明。當兒童面對陌生、危險的環境時,安全型的兒童會跑向媽媽,很快安靜下來,然後開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環境。焦慮—矛盾型的兒童則會大哭大鬧,緊緊抱住媽媽,完全不顧父母的安全保證。而回避型的兒童往往躲開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離,即使在害怕時也不願意發生親密接觸。

孩子表現出的這些依戀型別鮮明,但直到研究者(Hazan,1987)發現成人在處理親密關係時也會表現出類似的反應方式,依戀型別才真正引起了人際關係研究者的注意,並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研究者進一步將人際關係的依戀模式分為四種。巴塞洛繆(Bartholomew,1990)指出,人們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親密接觸,是因為存在兩種不同的原因,一種情況是人們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對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絕和欺騙,另一種情況是人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歡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願與他人發生緊密的依戀關係。因此,巴塞洛繆認為成人有四種依戀型別。第一種安全型(secure),和兒童的安全依戀型別完全相同。第二種痴迷性(preoccupied),是巴塞洛繆給焦慮—矛盾型的新名稱,因為這種型別的人若要感覺心安,就得過分地依賴他人的讚許,所以他們過度地尋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第三和第四種依戀型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迴避型”。恐懼型(fearful)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相反,疏離型(dismissing)的人認為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在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現在普遍認為可以在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區分這四種依戀型別。首先,人們在迴避親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程度上有差別,這會影響人們接納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的難度和信任程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心和輕鬆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低;而與伴侶親密接觸時煩躁不安的人,其迴避親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們還在憂慮被棄(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程度上有差別,即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安全型的人在與他人親密接觸中非常安心,不會擔心別人會苛刻對待自己;因而能積極快樂地尋求親密、相互依賴的人際關係。相形之下,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充滿焦慮和不安,在親密關係中如坐鍼氈。痴迷性的人渴望親密接觸但害怕被拒絕。疏離型的人並不擔心被拒絕,但卻不喜歡親密接觸。至於恐懼型的人則兩者兼而有之,在親密關係中坐立不安又擔心親密關係不能長久。

當然,這種人際關係依戀型別的分類只是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理想型別(ideal type),並不是說它們是沒有任何共同點的對立類別,而是用作稱呼不同焦慮和迴避分數組合的便利標籤。正如我們認識別人喜歡用不同的標籤來對人進行分類,這樣無疑方便了我們更快的認識他人,進而指導我們採取一定的行動去對待和迴應他人,但是任何一個人都是複雜的,都不是一個或幾個標籤能夠囊括的。 依戀型別一旦形成,就決定了人們與他人交往時顯示出的獨特個體特徵。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的經驗和特質組合而成的獨特個體。這些經驗和特質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這些差異影響了我們的親密關係。例如在愛情關係中,情侶雙方某些依戀型別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即更讓人滿足和穩定。假若痴迷型的人愛上了疏離型的人,就產生了依戀型別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會因對方的感情疏遠而氣餒,而疏離型的人則會因對方的依賴干預而煩惱。

在《小別離》中,女主角童文潔就屬於不安全型依戀,生活中不太容易信任別人,疑心比較重 依戀型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並不會被動地受童年經驗的束縛,因為依戀型別不斷地受到我們成人後經歷的影響(Davila,20xx)。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戀型別的確會發生新的改變。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會讓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情也會慢慢讓迴避親密的人不再懷疑、戒備親密感情。研究表明,在兩年之內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型別可以發生實質性變化(Davila,20xx),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戀比安全依戀更容易改變。所以,當你的身邊由不安全依戀型選手,就請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呵護。

《小別離》中的男主角方圓就屬於安全型依戀 不同的依戀型別並無好壞之分,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只要這種特質與他們的生活相適應,每個人都可以過得很好。但與此同時,我們認識了幾種不同的依戀型別後,就要藉此工具去更好的認識自己。若我們是安全依戀型別,我們會在人際社交尤其是發展親密關係方面佔一定的優勢。而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型別,則你會在發展親密關係時遇到更多的阻礙,但你不比氣餒,你完全可以選擇堅持自己還是逐步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依戀型別,活出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