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叢林與體系的整合分析大綱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9.01K

對管理理論的整合出自兩個動機:一是為了管理理論的健康發展。管理理論學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學派獨立為戰,互相排斥,阻礙了管理學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沒有統一和規範的管理理論又使人們對管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二是實現管理學科體系化的要求。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理論,管理學必須綜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效的管理科學。學習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些有關組織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零碎而雜亂的資料。出現在20世紀中期的現代綜合思潮推動了管理學派綜合、統一的探索。

叢林與體系的整合分析大綱

( 一) 系統學派的探索。

20 世紀60 年代在管理學中佔統治地位的系統學派曾希望用“系統的觀點”來統攝其他所有各個學派。系統學派認為組織由目標與價值、技術、社會心理和結構等各個分系統組成。傳統組織理論強調結構分系統和管理分系統,從而重視制訂原則。人際關係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則強調社會心理系統,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勵、群體動力學和其他相關因素上。管理科學學派則強調技術分系統和對決策和控制過程的量化方法。這樣,每個管理學派都各傾向於側重特定的分系統,而不承認其他分系統的重要性。系統學派則把管理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統及其相互關係。

系統學派沒有將管理理論各個學派統一起來,主要原因是該理論本身難以進行應用。由於這一學派概念上的複雜性,管理人員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加以應用來提高組織的效率。“開放式系統學派沒有指明影響組織內部活動的主要變數,也未能夠識別出影響組織運作的環境要素。可以這樣說,開放式系統理論學派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性學派,其發展還不足以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綜合理論框架。系統學派在20 世紀70 年代初趨於衰落。”

( 二) 權變管理學派的努力。

權變管理學派希望用“權變的觀點”來統一管理理論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盧丹斯在1973年發表了題為《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論文,提出要用權變管理理論來統攝其他各個管理學派。盧丹斯指出:“所謂的權變的路徑,有時稱為情境的路徑,到現在仍只是剛剛興起。也許1980年後,這條路徑將能引導我們從管理理論叢林中打出一條出路來。” 與系統學派的結果一樣,權變管理理論在管理流派的統一上同樣收效甚微。

( 三) 價值學派的目標。

隨著20 世紀80 年代組織文化理論的流行,出現了一種用“價值觀”的思想來統率管理學各個流派的做法。按照組織文化理論影響最大的《卓越叢書》(excellence series)的作者之一湯姆·彼得斯自詡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企業界正在經歷一場以他的主張為旗幟的“革命”,即“返回基點的革命”,而基點就是價值觀的重新塑造。價值學派是一種“非理性主義”,這決定了它無法與傳統管理理論相融合,其對傳統管理理論的整合走向失敗成為必然。

( 四) 過程學派的成就。

1961 年12 月,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教授發表了《管理理論叢林》論文,詳細地闡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種方法,並認為存在著“管理理論的叢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認每一種方法都對管理理論有一定的貢獻,然後進一步指出:(1 )人力資源方法和數量方法與其說是一種管理理論,倒不如說是管理者採用的一種方法;(2)過程方法能夠包括和綜合當今各種管理理論。過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約爾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個要素中,計劃和組織是著重點。

就對管理理論各流派的整合而言,過程學派是最為成功的。對管理職能的探討構成了幾乎所有的主流教科書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及控制”,托馬斯·p . 羅賓斯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托馬斯·s.貝特曼的“計劃與戰略、組織和人事、領導、控制和變革”。就這一事實而言,過程學派對管理理論的整合的努力是最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