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精選13篇)

欄目: 鄉鎮街道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4.79K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1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當驀然想起蘇轍《詠茶花》的這幾句詩時,我就乘坐在去安溪尚卿鄉的車上。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精選13篇)

冬日的陽光像慢慢地展開來的摺扇一樣照射到寬闊的公路,照在車窗上,只見溫暖的光芒,隨著急馳的大巴車在身後上下飛揚。泉州市作協組織的安溪尚卿採風採訪活動,在和煦的陽光朗照下,前往這個被稱作“中國滕鐵工藝第一鄉”的古鎮,車子沿著蜿蜒的公路行走,進入尚卿,只見山上林木蔥翠,山中霧海流光溢彩;層層梯田,簇簇茶樹圍繞山間,彷彿一幅懸掛在天邊的水墨丹青。在城裡呆久了,這樣的景色,一旦闖進人們的視線,讓人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園位於風景秀麗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圓千畝,園中栽植的名貴樹種達一萬餘棵,遠遠望去,似一團團緋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園小徑,山坡上漫山的茶樹迎風傲立,那滿樹怒放的茶花,爭奇鬥豔,絢爛多姿;走近細看,有的花朵向上盛開,如同燦爛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臉頰。我走近一棵盛開的茶樹,掐了一瓣花朵,聞一聞,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醉。陪同我們參觀的中國臺灣園藝師說:“這種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間,讓我感覺它是一朵奇妙無比的花,它的花香襲人。不知誰叫我擺好姿勢,於是,在茶樹旁留下美好的瞬間。

陪同我們參觀的鄉黨委書記汪禮才指點滿山茶樹,胸有成竹。他說,“格美茶花文化公園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為主題,規劃佔地面積500畝,由鄉賢廖清江先生為主捐建。現已完成觀音寺、觀音文化廣場、登山道,山上種植名貴茶花500畝1萬多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茶花樹3000餘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要將這裡建成群眾休閒旅遊樂園。”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幾米高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巍然屹立,備顯尊嚴,喻為佛光普照,福佑巨集澤。我想,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景點。

尚卿山鄉的峰巒疊嶂被冬日的陽光照耀著,茶花文化公園、茶葉莊園沉浸於蒼茫翠綠之中。登臨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閬山麓,我們看到譽豐國心茶葉莊園,徐徐展開的一幅青綠茶山美麗畫卷,遠山的茶樹,近處的茶廠,整座山洋溢著大興土木的建設之中,蜂蝶的飛舞,採茶的忙碌,早已淹沒在採摘茶葉收成時節的丰姿中。泡一杯國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據譽豐國心茶葉有限公司張總監介紹,國心茶產於五閬山,處於東徑117度,北緯25度,方圓百里無任何汙染源,氣候溫潤,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雲霧籠罩,能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體有益成分。他還告訴我們,國心茶從茶樹培植、茶園生產管理、到精製生產,真正做到“看得見的健康”,是一種健康生態的時尚茶飲品。走在茶園小徑,滿目蒼山翠綠,雄偉的五閬山迎迓著鮮麗的朝日,輕爽地微笑起來。此時,漫天的霞光,像潑墨一樣點染整個山峰,然後慢慢地從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間的樓房,通往茶廠的小道,也漸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畫出來。

在製茶車間,一座偌大的廠房,我們看到一些先進的製茶裝置,儘管我們來的不是採茶季節,但可以想象那火熱的製茶勞動場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將經過晒青和晾青後的茶青倒入“搖青機”進行搖青,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轟鳴的搖青機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勞動進行曲一樣令人陶醉。經過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進行揉捻,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裡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裡,當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製茶的這種情境,讓我想起餘姚詩人黃宗羲的《制新茶》:

簷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採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穀雨前。

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

炒青已到更闌後,猶試新分瀑布泉。

勞動之餘,製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該是何等的愜意與滿足呵!

血紅的夕陽,在雲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綠的群山,變得一片棕紅。當我們依依不捨地離別尚卿鄉的時候,望著車窗外,一張張微笑的臉龐,一幅嶄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讓我無法形容激動的心情,於是,在心裡默誦著一句話;祝福你,吉祥尚卿,美麗鄉村。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2

黃河古渡,位於老潼關城之濱,昔日是高城深溝,箭樓聳立,雄兵把守,因此乃三省咽喉要道,故雄關鎖鑰,千古馳名。昔日八景之一“譙樓晚照”即是對此逼真寫照。筆者雖未目見古之雄關虎踞,然而也有幸觀賞到“譙樓晚照”的詩意畫面。

那是一幅很寫意的畫面:一位身著唐宋文人裝束模樣的文人墨客雙手背後,神情肅然,站立於黃河古渡之濱,傾聽風濤洶湧,凝視落日晚照下的悠悠古城。再看那雄偉的潼關古城一邊依仗黃河天險,一邊憑陡峭的懸崖峭壁而建,其形勢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態。此幅畫很易將人們的思緒帶入到那古老的潼關情境之中。眼前只是古老的城牆不再,昔日雄關虎踞的詩意也不復存在,但是,正在致力於恢復老潼關城“雄關虎踞”的旅遊景區正在籌建。筆者站立於黃河古渡之旁,抬頭仰望,也能看到景區一角新建的潼關城牆,那高高屹立於山崖上的仿唐宋式的高城箭樓正在虎視眈眈俯視著連霍高速的車輛。看來,設計者的目光也很敏銳,地形也選擇的很好,因為,在它的腳下,既是三省通衢的要道,也是萬里浩蕩的黃河。假以時日,在不遠的將來,“譙樓晚照”的濃濃詩意又可以充分體驗得到。當然,面對大河,面對滄桑歷史,喜歡古代文人家國情懷的人們又可以充分展開遐想的翅膀。最後,在緊張之餘,也不妨踱到充滿悠悠古韻的黃河縴夫之家,在那裡充分享受一下休閒的滋味。

黃河縴夫之家是人們的詩意命名,這裡已建成了水上酒店。來到這裡,主人會熱情地招待你坐入船艙,把你像貴賓一樣請入一間臨窗的閣樓,然後會熱情地推薦這裡的特色菜品——黃河鯰魚湯。“不喝黃河鯰魚湯就算白到黃河古渡”,這樣的說法引誘著你必須要買單——奢侈一把——品嚐品嚐那正宗的黃河鯰魚湯。不瞭解鯰魚習性,還以為鯰魚是可以人工養活的,但是主人說“鯰魚是養不活的,都是黃河上的漁夫送來的。”到底能不能養活,我沒有考證,姑且就以他們所說的為真。好吧!今天就坐在船上,品嚐一下黃河鯰魚湯的美味。透過船艙視窗,一看,外面是蒼茫的黃河,時值初春,加之雪後降溫,黃河河面漂浮著無數的冰凌,這些冰凌與河水時而碰撞,時而融合,時而發出“擦擦”的聲音,湧動的激流,寬闊的河面讓你感到黃河的深不可測和浩浩蕩蕩。此情此景,內心裡一時會湧現出很多的描寫黃河的詩句,但是我還是最喜歡李白的“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一句,因為遠望,黃河看不到頭,看不到邊,然而它始終是那樣一往無前地奔入東海,奔向我的眼前。忽然,我感到船在前進,在漂游,我忙對服務員說:“你們的船是在前進。”服務員狡黠地笑著說:“你出來看看,就知道了。”我忙走出船艙,一看,船哪裡在動!船不是仍然牢牢地被拴在岸邊嗎?“是錯覺,不對,是參照系變化了,這不正是物理上的相對觀嗎?”記得古人就有這樣的詩句來形容這樣的情景: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原來我感覺船在前進的原因是我以眼前的河水不動為參照,故而感到水不動而船在動的道理。

當我還沉浸在濃濃詩意之中,忙不迭地拍攝眼前的詩情畫意的情景時,主人已經把熱氣騰騰的黃河鯰魚湯端了上來。“先生,請品嚐!”服務員熱情地招呼一下子把我的思緒來回眼前。看著熱氣騰騰的鯰魚湯,熱氣裡都飄散著濃濃香味,我不禁有點津液滿口了。拿起筷子,品嚐一口鯰魚肉,真是個香!再拿起湯勺,細抿一口,真是滿口生津,餘味繞口……

瞧著窗外浩蕩不盡的黃河水,在溫暖如春的船艙裡慢慢品嚐正宗黃河鯰魚湯,體味著“船動水不動,水流船不動”的濃濃詩意,感受著“黃河入海流”的滄桑古意,我不禁迸發出“美哉!黃河古渡鯰魚湯”的讚美心聲。是啊,遊覽黃河古渡,眺望黃河浩蕩風情,聽濤聲洶湧,看冰凌激盪,觀洲中蘆葦,品黃河鯰魚湯,誠為人生一大趣事!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3

雲南晉寧縣上蒜鎮,這個我曾經工作和生活了20xx年的地方,提起來總是那麼的親切和熟悉。那些年,雙休日或晚飯以後,我和妻子都會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為了散步和鍛鍊身體。可以說,以單位為中心的五、六公里範圍內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這次有機會應邀以文化考察和採風的目的來上蒜,意義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紹情況,這樣就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一下這一帶的歷史古蹟、村民的民風民俗及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先說說金砂村,據說是因村後山上有很多金黃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個寺廟,所以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別名叫金山寺。傳說,滇池水位還沒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這裡還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經沉過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現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狀,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變成的。在700多年前,由於昆明鬆華壩水庫的建設和海口河的疏涇、盤龍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陸地顯現出來。最早來金砂這片地方居住的是張、楊兩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還流傳著“張家先來半個水,楊家後來半個山”的俗語,高度概括了張楊兩家來村中的時間和位置。

再說說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驚歎於村中那幾十米高、幾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為代表的眾多國家級的文物。村中老人說,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個小島,山形就像一條浮在水面上的石鯨魚,還有張開的兩翅。在水位下降以後,這裡才有人居住,因這片地方石頭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炸石頭蓋房子,把原來的山形破壞了,也破壞了村子的風水。

據相關歷史資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漢代,這個小山是個孤島,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於滇王反叛大漢朝庭被戰敗,他的軍隊來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銀、生產生活用品、戰鬥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員從挖掘出來的還沒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縷玉衣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當年不把金印傳給下一代滇王或者隨身帶到別處,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墳墓裡的原因。因為在漢代,金縷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統一製作,也只由皇帝賞賜給功勳著著的劉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縷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個重要證據。據考證,在滇王墓地出土的這件金縷玉衣的玉片的出產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樣。

而古滇國的這些珍貴遺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發現和挖掘。村裡人代代相傳著山上有金馬出沒的故事,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張家來得早,認著個荒山腦;王家來得遲,認著堆鵝卵石;馮家敲得只金馬腳,從山買到河”。這些話不僅說明了村子裡幾個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時間順序,也預示了馮家人從山上得到了財寶。

據當年參加發掘並親眼看見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說,在他小時候,山上的青銅劍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層,隨便找根樹枝就可以刨出很多來。他還說,在山上挖掘出來的一些銅人的服飾、裝扮居然和日本國的傳統和服一樣,這一物證還曾經引來眾多日本專家、學者的好奇和考察。

這一天,我們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們的陪同下,先後來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間地頭、農民家裡,在滇池邊劃小船體驗漁民生活的同時,還詳細瞭解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新農村建設情況及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這些以種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後,摩托車、麵包車、轎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進入了他們有生產生活,村裡還建有業餘的文藝宣傳隊,在廣場跳健身操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隨著村莊道路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以及衛生廁所的修建、垃圾統一收集處理,村容村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環湖南路修通以後,村民的出行條件大為改善,每個村子通過幾百米的村莊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環湖南路上,以至於我已經認不出、找不到了幾年前來這些村莊的村間土路。

糟魚、臭豆腐、新鮮魚蝦、鮮花是這一帶的特產和美食,趁著美食和陳年老酒的興致,我們一行十餘人盪舟滇池,遊覽白魚河溼地公園,無障礙的說笑、交流、留影。在白雲青草間遠觀滇池風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園、溼地的新鮮空氣以及大自然的安詳與靜匿。

想著這次採風的目的是要為上蒜的村民寫一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認真的記下了這一天的所聞、所見、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和美好新生活。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4

走進“士元書屋”院子,一股濃濃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大門正面的中堂是毛主席畫像,畫像顏色有些淡了,但是沒有一絲破損皺褶,看得出是有一些歷史了。

我走近毛主席畫像細細端詳,“士元書屋”的主人老於看我認真的樣子,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毛主席畫像八十年代初開始張貼,1988年的時候,老於靠種植十多畝農田和澆鑄五金、維修農機具的手藝,成為小鎮首批萬元戶。看到村裡人農閒時,不是打撲克,就是摸小紙牌,生活枯燥無味不說,還因此常常產生一些口角和小矛盾。

於是,老於就和妻子商量著到城裡買一些書和象棋等,辦了一個農家書屋。村民一有空就往這兒跑,村裡的老馬認真學習了養魚知識,承包了村裡的魚塘成了養魚專業戶;老吳認真鑽研了養豬技術,成了養豬專業戶……更喜人的是,村裡吵架鬥嘴的事也幾乎絕跡了。而毛主席畫像被作為幸福生活的象徵保留了下來。

一個小小的士元書屋,竟然帶來這麼多驚人的變化。我認真翻閱起來,書架上除了有發家致富之類的書之外,不僅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經典名著,而且還有流行雜誌《莫愁》、《幸福》等,更有孩子們喜歡兒童讀物,曹文軒、楊紅纓等寫的系列小說。

我留意了一下,堂屋緊靠西牆的長條凳上坐著七、八個孩子在看書,西廂房裡有三、四老人圍著桌子在下棋,院子裡還有人在打乒乓球,我忍不住讚歎。書屋的主人“呵呵”地笑著說,現在不同以前了,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農家書屋,當然一年更比一年好啊!只是書屋管理的難度變大了,在白天,兩扇木門必須永遠敞開著。年輕人忙於打工掙錢,老人和孩子閒在家裡,我這兒就成了最好的去處。尤其在節假日期間,天一亮,小孩子就愛拉著老人的手就往書屋跑,往往天不黑,門關不起來。

這時,一個下棋的老人接過話茬說,老於大字識不了幾個,可是城裡有名鄉里有榜,報社電臺還採訪過很多次呢!老於開啟一個緊鎖著的抽屜,翻出一沓報紙,《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十多家報紙都寫著他的報道。那些由新到舊的報紙彷彿是一張張照片,深深地記錄下了老於這一個農村文化戶的成長曆程。

老於是一個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但是精神矍鑠,走路有力。我不禁想,是什麼使他這麼年輕?在牆上的一幅字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1995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來建湖實地考察時贈給老於的題字:“精神高尚,樂於奉獻,文體並茂,帶頭小康”。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5

湯湯洛水,自北向南緩緩流過,一路經山逢丘,擋不住美麗身影,昂頭挺胸奔向大河,匯入大海。

我踏上這塊美麗山丘,望著起伏不定綿延千里的山川,不由感慨萬千。是啊,這裡曾經輝煌一時,到處是雲煙繚繞,人聲鼎沸的場面。起因只是這裡的瓷窯一片連一片,順著川道一直延伸到洛水之旁。美麗的洛水灌溉滋養了沿岸的人民,也在悠悠的千載風情中,搖曳著瓷窯鏗鏘的美麗音韻。

瓷窯輝煌於七八十年代,綿延了數百年的歲月,起於明代,穿過清朝,民國的煙雲,一代又一代的瓷窯藝人,把這造福子孫後代的技藝接力棒一樣的傳遞了數十代子孫後人,然而止於二十一世紀之初,這一座座瓷窯在市場經濟的選擇下,終於壽終正寢了。

望著漫天遍野的荒草萋萋的瓷窯,一座座熄滅了火種不再噴吐青煙的瓷窯,一種荒涼的感情爬上了你的心頭,不由你不發思古之幽情,感傷的情懷。因為這裡人煙之阜盛,車輛之往來,城池之高大,廟宇之眾多,街市之繁華,曾經為一時之雄。

如今那些衰敗的街市門面雖然風光不再,但是從它們那鏤刻著精緻花紋的門樓上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倩影。而它們的光輝歷史,如今只保留在那些長了歲月的老人的心中,提起當年的瓷窯,老人們能把那一段繁華的歷史復活。

是歷史選擇了它們,也是歷史淘汰了它們,瓷窯在漫漫歲月中僅僅是安於現狀,裹足不前,在日益競爭的經濟大潮中落伍成為必然。倘若瓷窯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藝人手中更新創造,又怎麼會面臨如今這樣的命運呢?據老人們講,瓷窯也曾經生產過一些細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中,並沒有很好的發展反而一代不如一代,這真是悲哀!先人沒有蹉跎歲月,從建窯到創制,併發揚光大,那是他們的業績,不容否認;然而子孫後輩僅僅一味的墨守成規,坐吃現成,不思進取,不謀創新,那也只能導致今天關門停業的悲慘後果。

遙望悠久歲月,我無法想象那些瓷器品能在大西北一代稱雄,進入千家萬戶。然而今天,我的眼前除了留有一兩個民間藝人守著舊窯生產一些工藝品,以作為前來參觀的人們留作紀念時,我再也感受不到瓷窯曾經的輝煌了。

如今,在數百年間曾經為西北經濟建設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堯頭窯,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而當每一個參觀者來到當地博物館時,都可以抬頭看到一行醒目的標示:讓我們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得到發展的啟示和動力。這句話好像在對堯頭窯而言,也像是對每一個子孫後代而言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6

“高山農民好福氣,在家就能看上戲;高山農民好現代,電腦旁邊學種菜;讀書看報乒乓球,文化站裡啥都有……”這是河南省伊川縣高山鎮“鄉音”劇社在排練節目時的一段說唱詞,也是伊川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生動寫照。

娛樂、休閒有去處,健身、競賽有場所

20xx年12月26日,儘管伊川鄉村氣溫低至零度以下,但是高山鎮文化站站長吳前進仍然忙的滿頭大汗,一邊是“養雞大王”王燦庭急著要借養雞方面的科普書籍,一邊是書法愛好者段思慶急著要宣紙寫字。文化站義務管理員王少利忙著幫劇社的王洪欽、段雙婷排練教育子女的小戲《稱媽》。

去年以來,伊川縣把建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作為惠民、福民工程來抓,以縣、鄉、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使該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穿著統一的服裝,踏著不大熟練的舞步,一到晚上,葛寨村30多位婦女就聚在葛寨鄉文化廣場,有模有樣地跳起了廣場舞。村民史麗禪說,以前村裡很多婦女喜歡打牌,一坐就是一天,現在大家都喜歡上了跳舞,一天不跳都不自在。和她一起跳舞的村民劉秀桃說,“請老師教舞得花好多錢,我從電腦學會後自己教大家。舞蹈隊從成立之初的幾個人,到如今已經百十號人了。

葛寨鄉副鄉長董貴強告訴我們,建這個文化廣場,鄉政府投資了100餘萬餘元,總面積有20xx餘平方,可供500餘人同時使用。為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真正讓當地群眾娛樂、休閒有去處,學習、健身有場所,活動、競賽有陣地。

村(社群)文體活動室達標率達80%

經過一年的建立,目前伊川縣全縣369個行政村(社群)中,已有296個村建成標準的文體活動室,村(社群)文體活動室達標率達80%。為調動各鄉鎮建立積極性,縣政府拿出100萬元資金對專案落實情況好的鄉(鎮)、村進行獎勵補助。今年來該縣給各鄉鎮文化站配備圖書總價值達50萬元。為每個村選配備一名文化大院管理員,由縣財政每人每月補貼150元,具體負責文化大院活動室、農家書屋管理工作。文化管理員均經過培訓持證上崗,使村級文化大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廣場舞,農村文化生活的更高層次就是農家書屋帶來的精神食糧。60歲的王振卓是高山鎮增花營村的文化大院管理員。他會根雕、燒製陶瓷的技術,有“陶瓷工程師”證。前一段有人找他定做幾件陶器,沒有“版本”,他從村圖書室的一本陶藝大全的書裡找到了圖片,製成模具讓客戶一看,正是人家想要的東西。從那之後,王振卓每次制模具或是搞根雕遇到困難,就到書中尋找答案。“久而久之,我算是這一帶的專家了,一般問題可難不倒我,真的假的陶瓷我一眼就能看出來。”王振卓憨厚地笑了。

在伊川縣濱河大道東側,投資4.6億元的縣文化中心(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廣播電視臺)已具雛形。這個工程於20xx年3月底開工,目前已完成投資1.8億元。竣工之後,一座免費開放的多功能文化樂園將為伊川公共文化增添一道靚麗的風采。

如今,走在伊川縣的大街小巷,你都會被一種濃濃的文化氛圍所包圍,運動與時尚、輕鬆與愜意、健康與歡樂,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不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感受到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帶來的可喜變化。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7

那一年,大學畢業,生於北方的我被分配到鄉村一線。如此近距離地融入大山的懷抱、感觸風物人情,我充滿了欣喜與雀躍,一切恍若隔世。

提到大山,也許浮現在人們腦海裡的往往是貧窮、落後、愚昧、閉塞等字眼。然而大山深處的美卻是淺嘗輒止的遊客們所經常忽略的。你看,那白雲深處、苗嶺腹地層疊錯落地佈置著青瓦木房、鼓樓、風雨橋,翠嶺氤氳的氣息全繞著古老的寨子,裊裊炊煙絲絲縷縷地穿梭其間,寨子在宛若在山間浮動,人們猶如仙人般在空中飄浮,好一幅天上人間的至美畫卷。

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民們淳樸善良、勤勞勇敢。飯養身、歌養心、酒養神,洗衣做飯或者田間勞作皆可高歌一曲,傳統節日或貴客臨門亦是舞蹈翩翩,忘我地沉醉於故鄉的蒼茫天地,身心愉悅地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恩賜,與世無爭,不必庸人自擾。

那是一個初夏時節,母校的老師們來到這裡追尋當年插隊時的知青歲月。當年的英姿勃發與而今的步履蹣跚已有四十年光景了,我被這種精神感染了,一起奔向當年生活勞作的地方。那些村寨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風貌,他們一一走過那些草木、田舍、村莊,內心流露出無比的深情和眷戀。就是在這裡,他們承載著夢想和希望一往無前;還是在這裡,他們把自己潛心修煉。那些當年的村民朋友們大多還能記起他們的名字,熱情地攀談追憶,時光在這一刻迴流倒轉。有趣的是,當年他們一起追過的那個女孩也來了,老婆婆精心梳洗了一番,與他們一一合影留念。

返程的時候,看到很多村民們把經年累月積蓄的糧食、飼養的大牲畜和添置一新的家電產品擺放在沒有門鎖的木屋裡,禁不住善意提醒他們小心防盜。村民們一個個呵呵地笑了,村子裡沒有一戶被盜過,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回到鄉里,那爽朗憨厚的笑聲一直縈繞耳畔、迴響不絕,我想:也許是大山的寬廣胸懷和厚重血脈業已烙印在我心底裡的緣故吧。還有那雲上的日子、人們和一切,是如此的美不勝收,不正是美好夢想和幸福憧憬安放的地方嗎?

雲上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8

我是一名普通農民,就農村文化建設一題談談自己的新體驗和新感受。

我們村地處吉林省長嶺縣,是個遠離城市的村子,文化生活一直相對滯後,

從前,每到農閒季節,人們除了看看電視,大部分時間都湊到一起打麻將,如果打麻將也算文化生活的話,也就僅此而已了。

俗話說:賭場無父子。原本都是好鄰居好朋友,一上賭場,漸漸地把那份純潔的友情賭得蕩然無存,更有甚者竟當場翻臉,全然忘記了昔日的和睦。

自打中央xx屆六中全會以後,情況有了一些變化,由村委會主持建立了文化大院,起初,人們對這件事感到新鮮,抱著一種看風景的心態,紛紛到大院一探究竟,結果是乘興而來掃興而去,前來湊熱鬧的人群伴隨著開張鞭炮的煙霧慢慢散去,寬敞整潔的文化大院日漸門庭冷落。

原來,文化大院所謂的文化活動無非是十幾個老太太在扭秧歌,鑼鼓倒是喧天,秧歌卻沒有動地, 試想,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藝術、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甚至連電視文藝節目都覺得難以滿足欣賞的慾望,看這樣的秧歌怎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呢?

突然有一天,村裡的大喇叭廣播一則訊息:村委會舉辦農民歌手大獎賽,比賽規則參照央視“星光大道”的模式,請來縣文化館的老師擔當嘉賓評委打分,現場觀眾舉手表決的方式,評選出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冠亞季軍,整個過程由村裡自己組織錄音錄影,分別把周賽、月賽、年度總結賽的比賽成績送到縣電視臺播放,這一下把人們的激情點燃了,整個村子立刻活躍起來,連外村的人也來報名參賽,人們並不在意物質獎勵,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釋放壓抑已久的藝術靈感。事實證明,農民中可謂藏龍臥虎,只是沒有一個充分展示的機會。如此一來,歌手們攢足了勁,你方唱罷我登場,文化大院擠滿了人,既當觀眾又當評委,就連一貫貪戀麻將桌的人也坐不住了,也想擠上去一試身手。

在此基礎上,村裡又發動幾名鄉土文人,把身邊的事編寫成電視短劇,請縣文化館的老師做導演,群眾自己選演員,真正是農民做編劇,農民當演員,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人,竟然上了電視出了鏡,這是前所未有的事。

如今,村裡人個個都把文化看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認識到文化能改變人的靈魂,改變人的觀念,直至改變物質生活。

通過唱歌、演戲,增進了人們相互間的感情,促進了和諧文明的生活氛圍,村風得到極大改善,原有的低俗陋習被先進文化徹底取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覺得原本平凡的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一種嶄新的東西吸引著人心。

就我村的文化建設前後過程,使我深刻感悟到一個道理:凡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無論物質條件如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並且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就越高,精神生活越充實便越能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這其中,文化是這一鏈條的關鍵環節。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我們美麗中國,我們為祖國自豪,為中華文化驕傲。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9

浙東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裡有著一個少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馬塘。千年古村走馬塘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茅山鎮,地處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東江。人稱其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村中明清古建築眾多,民風淳樸,文物古蹟也很多,歷朝歷代,這裡出過76位進士,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現共有人口1500餘人,全是陳姓。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橋樑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風貌。而規模龐大的清代古建築群更是蘊藏著很多令人驚喜的精緻遺存。村裡最大的建築群叫中新屋,建於乾隆年間,整片建築共432間,簷弄相通,無論從哪一間出發,都能繞到所有的房間。下雨天的時候,在這個超級大院裡穿行,不需要撐傘。

走馬塘獨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條河流環抱,有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等,聯通各水系。東鄰漕、邵家漕、蟹肚臍、后王漕、徐家漕錯落其間,還有十餘個大小參差、形態各異的小池掘於村中。走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洩能排,形成了完備的河網防護系統,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禦旱澇和火魔的侵襲。沿著古村的石板路探尋,簷牙高挑的明代建築隨處可見,而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石池頭池邊豎有一塊“公禁碑”,公禁碑初看並不起眼,簡單的長方形,上書“湯淺穢汙,投擲廢棄,堆積餘岸,雍塞通溝”十六個繁體字,古人意在教導後人應注意保護水源和生態環境,想不到幾百年前的先人們就能注意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走馬塘村四周為護村河,成長方形格局,通過平橋與外界聯絡。穿過氣派巍峨矗立於村口公路邊的“中國進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遠就到達了走馬塘村東南側的紫來橋。紫來橋取“紫氣東來”之意,已經頗有些年月了,橋下多塊刻字的條石與石塊在無言敘述著它久遠的過去。

從紫來橋進入村內,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學將這裡列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邊茅草與垃圾環簇,表明這裡確實蘊涵著不少的歷史沉澱,但又似乎已經被遺忘。自紫來橋沿南街穿行不遠就到老街了。老街並不長,大約有二三十米的樣子,為沿街木質二層樓,可以看出這裡過去是商業所在。老街東面就是“遺忠堂”,門口坐了很多閒聊的村民,而兩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閒的座椅,這裡就是所謂的“擂鼓牆門”。

走出“遺忠堂”繼續向西就到了位於村子西南角臨河面水的新陳氏祠堂。祠堂相對就大一些了,墨牆高聳,“福”字頂懸,門柱上是 “直聲振趙宋,忠節耀朱明”對先人讚譽的楹聯。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平地。正南不遠是進士橋,依然覺得這才是古橋,這遠比現在經過改造過的紫來橋顯得有古韻。祠堂西南牆樓相連為一東向兩層老房,為過去村碼頭所在。房子有兩根柱子已經被現在的紅磚所替代。但此處境界頗為和諧靜謐: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垠,幾條廢棄的水泥船側沉岸邊,一塊塊鏤空的拴船石上刻滿了時間的印記,樹蔭下洗衣的村婦一聲聲擊打著石板,幾隻悠閒覓食的草雞在踱來踱去,偶爾若干小鳥飛停於樹枝頭或屋簷坡頂,還有雜草、苔蘚……一切都寫意素描出了一個無為的古村頭的農意韻味。

千年古村走馬塘不僅有江南鄉村的小橋流水和中國傳統的宗祠古宅,而且還有許多令人讚歎的石花窗。現存於走馬塘的60多個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紅石雕作而成,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門窗為一體,能開啟關閉,不像普通石窗固定在牆上,堪稱江南一絕。 走馬塘曲折的小巷裡,兩側的牆壁上不時有精美的石雕和磚雕花窗出現,乾坤窗、八仙過海、古錢形花窗及其他說不出名字的無數花窗。 窗上所飾各式圖案,人物類有“八仙”中的張果老、藍采和、呂洞賓等;文字類有“福”、“乾”等,寓意豐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後面的一條小巷中,古建築學文獻中將其命名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細緻,並且可以開啟自如,和木窗並無兩樣。走馬塘的獨特生存空間和文化氛圍,使陳氏一族以耕讀起家,求學為志,德行文學,斑斑可考。抬頭四顧,雕樑畫棟,屋頂飛簷隨處可見。這裡氣勢最為恢巨集的當數五馬牆了。五馬牆分五個飛簷,遞等上升,上面雕有許多精美的圖案。這時,一縷金色的陽光破空而來,正好照射在飛簷之上,一明一暗,彷彿穿過時空隧道,看到走馬塘先人們白衣素衫,手捧尺牘,沐風而誦。

在走馬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文化積澱和隨處可見的明清建築。沿著村中的石板路,兩旁大都是簷牙高挑的白牆黑瓦江南風格的明清建築,在宋祠裡有許多貼在壁中的斑駁報帖,如中進士喜報報帖,顯示了這個千年古村特濃的文化內涵。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築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池。 沿路繼續折折前行,就到了最為開闊的村東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積千餘平方米,此時正荷葉田田,一涵碧綠,塘中央有兩條石砌的獨板橋,人行其中遠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間。前新屋並排建有四套房子,當初分配給兄弟四戶人家居住,現在中間兩戶的房子已由現代建築代替。穿過前新屋,迎面而來的是客堂,一左一右兩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們的起居室,正屋再往左裡走是偏房,供下人們居住。據說陳氏以耕讀傳家,門風極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與“剛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為做人的規範,故在家門前挖這二畝水塘,盛植荷花,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謂“君子花”吧。荷塘邊的民居,稱之為“中新屋”,大多保留著青磚粉牆飛簷翹角的古典建築風格,只是中間有一座現代的小樓多少顯得不和諧。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對荷花塘,佔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馬堂目前最有古韻、規模最大、人氣也相對旺的地方,數十戶分享五個天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走馬塘的很多老宅的門廳以及屋簷下有燕子棲息。這一方面讓人感到了這裡淳樸的民風,但是更給人的是一種對物是人非的社會變遷的感慨:進士世家已成過眼的煙雲,可以說這裡目前最氣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進士村”的牌坊,也正是這“天下第一進士村”的名聲也才不時吸引人來。

走出村子立於牌坊下,看著“中國進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勳名振朝綱,四靖三清德望聞鄉里”等讚譽的聯句,不禁陷入了對走馬塘的深思。走馬塘是平常的,這裡也許不應當作為“進士第一村”來定位,因為進士只是一個結果;這裡應當說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縮影——一個農家通過讀書不斷改變自己的村子;這裡是陳姓進士萌發希望,奠定人生基礎的地方。因此對於別人稱走馬塘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的說法是不認同的,覺得這裡說是“千年古村,一脈相承,世代耕讀、田園而樂”似乎更為確切。

20xx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向全球推廣的首屆“發現中國?魅力小城”在評選出的首批18箇中國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馬塘村獲稱中國“魅力小城”。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10

“扶農政策順民安,建設新村邁小康。碧水翠欄妝秀色,紅樓玉璧裹銀裝。寬巨集大道春風蕩,皓浩明燈旭日光。喜看稻棉金白浪,豐收碩果溢清香。”這首小詩刊印在一期叫《泗橋俚歌》的詩頁上,其作者是江西湖口縣流泗鎮流泗橋社群泗橋詩社社員,流泗村村民方火球。

繼湖口縣流泗橋區泗橋詩社成立之後,近日,該鎮棠山村詩社又成立了。至此,該鎮基層詩社已達5家,這個群眾自發成立的詩詞文化組織,現有成員幾百名,已出版了幾十輯詩冊,詩作多反映農村生活的時代變化和嶄新風貌,帶有濃郁的田野和地方氣息。至此,這個“鄉土文人之地”在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詩篇中又掀起了新的一頁。

近年來,湖口縣流泗鎮群眾性詠詩創作、運用詩詞活動蓬勃興起。寫詩、吟詩、賽詩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機關的牆報有詩詞作品,中國小校刊有詩詞園地,學校、村組都相繼成立了基層詩社和詩詞小組。一個鎮、村、組三級詩詞網路框架正在該鎮形成。不少農民詩人脫穎而出,大量弘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的詩詞作品相繼問世,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到目前為止,該鎮有中華詩詞和省、市、縣詩詞會員150多人,詩詞愛好者近千人。據統計,該鎮群眾創作的詩詞聯作品已達3萬多首(幅),在各級詩詞刊物發表作品一萬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詩集。在此基礎上,每位成員還出版了個人詩集,他們在不斷的創作與完善中感悟生活,提高修養。他們還有組織地開展創作交流活動,近期,還舉辦了穀雨詩會,既幫助作者提高了水準,又贏得了創作的樂趣。他們還計劃邀請教授到詩社講授詩詞創作知識,與市縣詩詞學會交流創作體會,並利用流泗鎮這個集貿重鎮優勢,主動與外地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切磋。

流泗鎮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能寫會畫的人才每個村都有。早在1982年,流泗鎮長壠廖村就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詩社。當時長壠廖村村民廖雄文看到村民文化生活一度貧乏單調,人們閒下來不是打麻將就是聊天、孩子們迷戀在電子遊戲中,偶爾有幾個青年寫寫畫畫,也由於缺少指導,只作偶爾消遣,沒有實質性進步。他便和村裡的幾位愛好者商議,從提高農民詩詞書畫水平、培養影響青年學生入手,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詩社文通詩社。詩社的成員共有50多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有34歲,詩社成員的平均年齡是56歲。成立之初,這個文化團體就把活動目標定位在服務於農民,同時潛移默化倡導農村文明新風尚。村裡有喬遷新居的、辦喜事的、商鋪開張的,詩社的成員都要送上對聯,老人過生日,詩社成員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壽”字匾牌,並贈送賀詩一首,遠勝於蛋糕的香甜,老人都說這是他們過的最有意義的生日。漸漸的,紅白喜事中有沒有詩社的對聯,已成為哪戶有無威信、是否受人尊重的一個標誌。從1982年成立詩社以來,只要村裡有考上大學的,大家就會寫詩相送,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只要有男婚女嫁,詩社會員就會作一些嵌名詩聯,營造喜慶氛圍。鄉村百事,都構成了他們作詩吟詞的一部分。由於文通詩社遠近聞名,還吸收周邊村落乃至安徽宿松詩詞愛好者參加。一些在田間耕作的農民經常在一起,吟詩頌詞,抒發感情,描繪農村的美好生活。文通詩社還將收集來的幾百篇詩作,匯成一集《文通詩詞》。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編輯,《文通詩詞》於20xx年5月出版,共分慶賀篇、歌頌篇、緬懷篇等10個篇目共500多首詩。

文通詩社的成立,成為該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又一面“旗幟”。詩社成員均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有著對詩詞歌賦共同的愛好,並能夠出口成詩,成立詩社,將農村的時代變化和美好生活凝於筆端,收集整理俚語佳句,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成為流泗鎮一帶農民詩詞愛好者創作提高的園地,

該鎮群眾在詩社的影響帶動下,各類書法、寫作、攝影、秧歌等群眾自發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在這塊新天地中遍地開花。它們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成為縣內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的有效載體。詩社充分發揮“文化帶頭人”的影響帶動作用,把詩詞愛好者吸收到詩詞分會、詩社中來,通過每年舉辦賽事或展覽,組織聯絡多場文化交流活動,使詩社成員成為農村文化陣地中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隊伍,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現在,寫詩作畫的多了,打麻將、玩遊戲的少了;講文明、講禮貌的多了,打架鬥毆、滋事鬧事的少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發案率逐年下降,這已成為該鎮的文化現象。他們用一首首飽含激情的詩詞和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圖畫,描繪著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11

沿著馬莊鎮東界村村口的水泥路一直往裡走,一排排整齊的文化牆格外引人注目,街道兩旁鋪設路肩花磚和各式花壇,花壇兩旁的綠化樹在春風的吹拂下顯出勃勃生機。近年來,馬莊鎮緊緊圍繞“建設現代文化鄉村、統籌發展城鄉經濟”這一工作目標,堅持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和新興產業並舉,加快發展城鄉文化建設步伐,全力以赴打造城鄉發展新亮點。

五年前的東界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落後的農村基礎設施嚴重製約著村裡經濟發展,影響到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泥濘,一到下雨天,外面的車進不來,村裡的人也出不去,每年到收穫蘋果的季節,眼看蘋果成熟,卻因村裡道路不暢而沒有果商前來收購。小孩上學放學都很不方便,經常要大人揹著出村,給行人、運輸帶來極大的不便,許多群眾想唱歌、跳舞、打球,總是苦於沒有場地,正常的群眾文化生活無法開展。沒辦法,大家要麼就是“貓”在家裡看電視、諞家長裡短,要麼就是打麻將、玩撲克,文化生活枯燥貧乏。

而今,得益於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在各項惠民政策的支援下,村裡建起了村民購物中心和綜合文藝舞臺,產業專案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涉及農資貿易、牲畜養殖、民俗文化、休閒農家樂和雜果生產等五大產業。自從村裡建起了文化廣場,勞作一天的村民每到傍晚便三三兩兩結伴來到村裡的文化活動廣場,有跳舞健身的有下棋打球的,有唱秦腔調嗓門的,熱鬧的人群、激情的歌聲和動感的舞姿,勾勒出一幅動感十足的新型農村優美畫卷,讓辛勤勞作一天的村民們著實放鬆了一把,也讓這個小村莊瞬間沸騰起來,娛樂活動每天晚上一直持續到深夜,群眾才慢慢散去。

如今,像這樣的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在全鎮不斷建設完善,併成為村民們文化生活的大舞臺,使他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自從村裡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大家一有時間都聚到這裡鍛鍊身體,放鬆放鬆,找自己的樂子。有了文化活動陣地,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扭秧歌、跳跳舞對我們來說很平常。鎮上和村上還專門找老師給大家教跳舞啥的,只要一有空,大家就約好一塊到廣場上來了。”剛剛跳完健身操的婦女們樂滋滋地說:“以前晚上不是早早睡覺,就是在家看電視。現在不同了,幹了一天的農活,吃完晚飯、洗刷後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家門,跳上一兩個小時的健身舞,頓時感覺人輕鬆了許多,晚上睡覺也特別安穩。”

近年來,馬莊鎮從改善村民生活環境著手,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完善村級文化陣地和辦公場所建設,建設農家書屋,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各村積極響應,充分利用文化廣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鑼鼓隊、自樂班、健身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有組織的引導,不斷髮展壯大,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娛樂活動在各村興起後,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業餘文化的發展,不僅使村裡的群眾有了夜間娛樂的好去處,更大大改善了村風和民風,打牌搓麻將賭博的人少了,唱歌、跳舞、健身的人多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高了,鄉村文化建設使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滋潤。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12

“絕代容美茶,驚世鶴之峰”,早在三百年前,清朝著名旅遊家、戲劇家、詩人顧彩在遊歷容美之後,就留下了這樣的詩詞佳句。“容美茶”在過去是恩施土家族向中央王朝進貢的馳名特產,加工製作工藝精細,歷史悠久,不僅是恩施土家族地區生活必需品,更是恩施土家族地區相互交際饋贈的絕頂妙品。

顧彩的詩句足以證明鶴峰這個深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高寒地區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厚重。勤勞、智慧、勇敢的土家人以天地為紙,以鋤頭為筆,以汗水為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祖祖輩輩紮根山區,世世代代譜寫茶曲,人人念茶經,用心血潑灑出一幅幅丹青畫卷,繪就一首首夢迴大唐的壯麗詩篇,堪稱“鶴羽千家茶飄香,土家美名揚四方”。

木耳山,就像一位博覽古今、通曉天地的世紀老人,淡然地坐臥在那裡;木耳山,就像一位蘊藏唐宋,揮劍江山的帝王,威立在那裡;木耳山,就像一位秀絕千山、眉目傳情的佳人,恭迎在那裡……“過去容美茶,今日木耳山”,提起鶴峰茶,我們不得不提起走馬,提起走馬,我們就會馬上聯想到木耳山的茶。“木耳山的茶,很好,我喜歡”,這是德國一位茶商在茶博會上品了木耳山的茶之後,一番真實的感受。

我們湘鄂邊作協“美麗走馬”文學筆會採風團一行30多人,沿街而上,深深地被眼前這片集觀光、旅遊、生態、環保等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所觸動。

我按捺不住心靈深處噴發的源泉,信步摘下半空中那朵美麗的雲彩,亮起嗓子:走馬,我來了,木耳山,我來了……

我的話音沒有落,緊接著就是採風團的其他成員紛紛對著茶林,迎著撲面而來的綠濤,唱起了山歌。來鳳的謝開軍脫口唱出土家山歌《對面妹妹打陽傘》,鶴峰作協主席向端生唱起了《表妹送我一個煙荷包》,龍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蘇明剛雙手叉腰,儼然一位指點江山的將軍,領著大家唱老少皆知的《東方紅》,我們每一個人在歌聲中接受了木耳山對我們靈魂的洗禮……

萬畝茶林的株株茶樹就像經過嚴格軍事訓練一樣的革命戰士,統一著裝,統一站姿,統一行注目禮,步調一致,行動一致;又恰似交響樂團演奏出的音符,在一陣一陣微風吹拂下,綠濤洶湧,渾厚的聲音響徹山丘,震撼谷底;恰似伯虎作畫流撒的濃墨重彩,清照望月興嘆的清詞麗句,李白酒後飛流直下的三千佳句,杜甫杏花村裡不思歸的憨態。

時下,正是茶葉最佳採摘時期,整個木耳山上瀰漫著茶林散發的濃濃茶香,採茶機發出“嗡嗡嗡”的響聲,就像一隻只忙碌不息的蜜蜂,令人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滿足感、成就感。

淳樸、善良、好客的茶農,看見我們這群童心大發的“孩子”,熱情地端上她們親自泡好的清茶,心疼地看著我們,口渴了吧,快,快,快點嚐嚐……天氣好熱的。

這是一個聖潔的地方,這是一位孕育生命的偉大母親,這是一片湧動愛的力量的源頭。正因為愛,這片土地才會被人愛著,深深地愛著……

夕陽西下,縷縷金輝披灑在木耳山上,透過車窗,我眼睛一片溼潤。心靈的羽翼遊離茶林叢中,我的思緒紛飛,彷彿自己瞬間化作一片綠韻,帶著土家兒女獨有的情感,遊離於世界各地,深情地向世人講述著木耳山動聽的故事,描繪著美麗的茶林畫卷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大全 篇13

雲南省晉寧六街鎮,我以前曾去過幾次,而在六街的石門坎水庫過火把節,並且和當地群眾一起“背晌午”還是第一次。

今年的“背晌午”,正好是星期日,節日氣氛就比以往更熱鬧了,層層疊疊的從水庫邊上一直到山頂都有村民在搭鍋做飯、張席吃喝。僅在石門坎水庫附近“背晌午”的群眾就有數千人。這也是石門坎水庫在一年裡最熱鬧的一天。下午兩三點鐘以後,車子就進不去庫區了,來晚的人只能把車子停在一兩公里以外,然後揹著過節的物品滿頭大汗的步行到達水庫區。

我們今天是以做客和採風來參加節日的,市、縣作協一行10餘人也和六街鎮的群眾和遊客一起早早就帶著“背晌午”所需要的各種蔬菜,殺雞、剖魚,帶上桌椅板凳、鍋碗瓢盆、太陽傘、炊具等傢什來到水庫邊上,支起鍋灶,烹羊烤肉,煮上一鍋當地特產的野生青頭菌,再炒來幾盤地道的農家菜,一桌桌豐盛的晚餐就算備齊了。要是喝上幾口當地酒坊釀造的老白乾,話匣子也就打開了。為了這一天,不少村民前幾天就開始準備過節的用品和食物。今天,人們也非常熱情,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會主動打招呼,如果從別家生火做飯的地盤走過,主人就會熱情的邀請和他們一起共進晚餐。客人也會迴應說:“多謝了,我們就在旁邊,你走去我們那裡吃嘛。”

人們談天說地,海闊天空,不時還來上幾句山歌調子,喝醉了松樹下一趟,就與大地融為一體,憧憬一番未來的好日子,愜意的一天讓誰都羨慕。那些沒有做飯任務的大姑娘、老奶奶也會拿來影碟機放上一首首歡快的舞曲或花燈調子,隨便組合踩著節拍就翩翩起舞,她們跳得那麼認真,那麼陶醉。跳的人忘情,看的人腳也開始癢癢,紛紛加入其中。雖然沒有舞臺、沒有化妝,只要草地上一站、洗菜盆一敲響,又有人鼓掌助興,節目就開始了。她們全然不顧烈日的烘烤,陶醉、歡快的舞步分明是對美好生活的讚美,也是對盛大節日的慶祝和對來客的歡迎。

每年農曆6月25這天,是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火把節,也是晉寧六街鎮群眾“背晌午”的日子。這“背晌午”的習俗在晉寧縣也只有六街鎮獨有,其中又以六街鎮大莊、新寨、王平等村最為興盛。這天一大早,六街鎮石門坎水庫周邊的山坡上就一派繁忙熱鬧景象,附近村子裡的男女老少以及在外地的親戚朋友相約歡聚到這裡。帶著自家的桌椅板凳,炊具傢什,殺雞宰羊,埋鍋造飯,煎炸烹炒,開心的過“背晌午”。近些年來,由於群眾生活好過了,這個“背晌午”的日子逐漸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個重大節傳統日。“背晌午”這一天,在外地工作、學習的人要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要請在外地的親戚朋友一起前來助興。這個節日也是男女青年交友戀愛、互相瞭解交流的好時機。

石門坎水庫是晉寧的主要生產生活水源之一,屬於小一型水庫,儲水量139萬方,是晉寧最大的柴河水庫的上游水庫。由於火把節剛好是雨季,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砌石大壩雄偉壯觀,山清水秀,又無須像旱季那樣嚴防山火山,所以遊客可以放開手腳的野外用火,做好野餐飯菜、放心地在水邊點燃火把以及燃放煙花爆竹。到了傍晚,和風徐徐,酒肉飄香,夕陽斜照,一家一家甚至於整個家族的數十人圍坐在一起享用一天的勞動成果,其樂融融,笑聲不斷,韻味濃烈,野趣十足。

直到夜幕開始降臨,星月升起,人們才意猶未盡的收拾整理吃剩的飯菜和各種用具在火把和汽車燈光的照亮下準備下山。這天,由於下山的車子太多,我們從晚上八點多下山,直到九點四十分才走完兩三公里的路來到六街鎮上。等回到所在的縣城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

想著六街主人說的,“明年今天還在這裡相聚”。我又想起美麗的石門坎水庫,想起放牛孩子“背晌午”的魅力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