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通用17篇)

欄目: 鄉鎮街道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1.97W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通用17篇)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

星期天,我去早市買了蔬菜路過羊肉鋪正朝市場外走去時,突然聽見身後傳來一聲,“羊肉,羊肉,新鮮的木壘純天然羊!”回頭望去,肉鋪老闆正從鋪子裡將一隻整羊掛在肉架上。這時,我的腦海裡飛速閃現出了木壘縣大石頭鄉拜格卓勒村的下鄉駐村幹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經信委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廣峰來。這不正是他的希望麼:讓牧民們多養羊,讓他們的羊兒大量走向城鎮,走向市場。不知道這羊是不是拜格卓勒村的?正要上前探問,又覺得自己的舉動有些冒失。然而,這時,往事卻一幕幕浮現腦海。

去年,我作為電視臺“赴基層 轉作風 服務群眾”的記者,跟隨昌吉回族自治州組織部的同志來到了王廣峰所在的駐村工作組進行採訪。採訪中得知,拜格卓勒是木壘縣大石頭鄉經濟基礎和生產條件最差的行政村。這個村位於木壘縣北部沙漠邊緣,全村101戶,459口人,都是哈薩克族。全村擁有2600多畝土地,其中具備種植條件的耕地只有1500畝,由於條件差,發展慢,幹群關係緊張,成了遠近聞名的“上訪村”。

20xx年底,在昌吉州做出幫扶木壘縣及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確保率先在全疆實現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整體過萬元的決策後,王廣峰作為州下派駐村工作人員來到了這裡。為了能找到一條讓村域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道路,王廣峰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20xx年,他在村裡開展實施了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扶持養殖和刺繡產業、修建村內道路、更新機井等一系列幫扶工作。最讓村民叫好的是在他的發動和協調下,由昌吉州一些企業籌措了200多萬元資金為每戶村民發放了一頭西蒙塔爾母牛和六隻羊,而每戶村民只需支付3000元。這個舉措,改變了村裡的牲畜結構,變被動幫扶為主動致富。在發放良種牛羊的那天,村民們像過節一樣彈起了冬不拉,跳起了歡樂的民族舞蹈,他們還自發地買來糖果,招待工作組和企業代表,並逢人就誇:工作組佳克斯!佳克斯!

工作組的住處在村口的村委會裡,通往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省道228公路從這裡經過。有一天晚上,聽著過往車輛的轟鳴聲,王廣峰怎麼也睡不著覺,他半夜起來,看著繁忙的交通線,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利用這條公路在村裡建立一個產業園呢?讓村裡那些不具備耕種條件的土地充分得以利用?想到這裡他徹夜難眠,寫下了實施土地流轉的方案。天一亮他就立即和村“兩委”班子深入分析村情,提出了實行土地流轉招商建設大型物流園區,實現全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的設想。後來又經過廣泛調研和論證,獲得了村、鄉、縣各方面的肯定。為了能讓物流園的設想落地生根,本來駐村已到一年時間的王廣峰,20xx年又向組織提出了繼續派他駐村的申請。他說,“物流園的設想是我提出的,要讓設想成為現實,執行起來還有很多困難,如果這時換人,我擔心這個專案就會不了了之了。”去年在採訪時,王廣峰已是第二年駐村。在木壘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駐村工作組積極與有投資意願的企業進行洽談。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xx年10月,專案終於進入實質性階段,招商引資來的企業交付了200萬元的土地使用定金,20xx年春天將正式辦理土地使用和開工建設手續。

為了這個專案落地投產,王廣峰今年又去拜格卓勒駐村了。記得在去年的採訪中,他曾告訴我,人的一生中做不了多少有意義的事,他已經58歲了,離退休還有兩年,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這裡的少數民族群眾過上富裕的生活,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王廣峰說,他要等物流園的專案全部理順,等村民們的人均收入過萬元了,他才會離開拜格卓勒。

走在春光明媚的街道上,回憶著那次的採訪經歷,像是處處在提醒我,拜格卓勒的物流園就要開工建設了,王廣峰的住村夢就要實現了。當然,我也不會忘記,我們曾相約拜格卓勒,等到物流園建成的那一天,我還會到那裡採訪去!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2

荀子有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且不說荀子以此如何比喻先王思想的高深,也不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話題,單從“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說起,因為記起這一句話,常常讓我想起了黃土塬上的溝;而看到黃土塬上的溝,也使我常常想起了這一句話。不知是這句經典名言給了我很深的烙印,還是黃土塬上的溝給了我很深的烙印。總之,在我的腦海裡就是有那麼一幅圖畫,畫的名字就叫《黃土塬上的溝》。

黃土塬上的溝真是一幅幅奇觀。不知那是多少萬年前地殼劇烈運動形成的一道道奇麗的風景,還是神話傳說中的雷公電母發怒示威把大地劈成的一道道裂痕,抑或是天神因為人間太平凡無奇而有意設計成的高山幽壑的奇觀,還是大自然有意考驗刁難太幸福的人類而造成的一些崎嶇和坎坷;總之,大自然既賜給了人類幸福,也賜給了人類苦難。黃土塬上的溝就能夠說明一切。

黃土塬上的溝形成了天然的障礙,把溝兩邊的人們狠狠分開;然而天然的屏障還是隔不斷溝兩岸人們的聯絡,人們依然你來我往,男婚女嫁,自由來往,就這樣,在莽莽地大溝上踩出一條友誼的大路,在深深迷迷濛濛的大溝傳出了嘹亮清脆的情歌。

自然之神就會這麼捉弄人,恰如天上的銀河不僅沒有斷絕牛郎織女的思念,反而使他們的美好情愫更加純潔,演繹出泣天地動鬼神的愛情絕唱一樣;黃土塬上的溝不僅沒有斷絕兩岸人們的來往,反而使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盛開出了鮮豔的藝術之花,使得這些憨厚的黃土塬上的漢子們個個能吼出純情的情歌來,使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到處飄滿了愛情的歌謠。自然無情人有情,崎嶇和坎坷雖然帶來了苦難,但是擋不住不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心靈。人們用愛填補了深深的鴻溝,搭起了一座座幸福的橋樑。

站在黃土塬的溝邊,耳畔彷彿飄來一串串悠長悠長的民歌,那民歌裡彷彿透著黃土塬的歷史,黃土塬的生活,一串串火紅的辣椒掛在那清閣玲玲的窗前,一堆堆金燦燦的玉米從那厚實的肩膀上滾落下來,一塊塊洋芋疙瘩從那佈滿手繭的指縫裡溜出,一群群綿羊爬滿了山坡......

歡快的節日,黃土塬上響起了震天的鼓聲,那震耳欲聾的鼓聲響徹了黃土塬的大溝,響徹了奔騰的黃河水,咆哮的黃河水帶著歡騰的鼓聲流向了遙遠的前方,遠方也充滿了歡騰的鼓聲......

黃土塬的溝啊!晴天裡你縱橫萬里,綿延不絕,山川秀美;霧天裡,你迷迷濛濛,莽莽蒼蒼,神祕莫測;你是天地間的一幅巨畫,把人間的奇崛瑰麗演繹個透!你是天地間的一首奇詩,把共和國的歷史鍛造!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3

20xx年前,我中學畢業回村,曾參加鄉文化站組織的巡迴演出隊。至今回憶起來,那些場面還讓人熱血沸騰。譬如,我與鄉里祕書打前站,早飯都沒吃,倆人換班騎一輛自行車,到十餘里路外的村子佈置演出場地(就是露天打場,擺幾張桌椅,掛上橫幅,接上電);譬如,頂著雪花,全體演職員擠坐一輛拖拉機,到深山裡的國小校演出,父老鄉親們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時候,山裡文化生活貧瘠,無非是每月放一兩場電影、每年冬閒演兩場戲,能有鄉里的演出隊來,可是新鮮事兒。我還配合村裡電影放映員,替他去鄉里取片子、放映前幫他掛銀幕;我把自己的書報刊貢獻出來,供鄉親們借閱。

或許是由於當年那份與文藝難以割捨的情懷,如今,我竟然戲劇性地到縣文聯做起了專職文藝幹部。在縣裡的重視和支援下,我們創辦文藝季刊,編選出版地方文藝圖書,組建業餘合唱團,開展文藝演出,舉辦書畫影展,組織開展采風、筆會、文藝徵稿比賽,建工作網站和論壇、部落格,4個人員編制的縣級文聯,竟然也幹得熱熱鬧鬧。在我們的指導和帶動下,我縣湧現了一家三代的“美術之家”,放下鋤頭、放下燒火棍就讀書寫作的“農民作家群”,敢於亮相央視、赴港參賽奪銀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組合。

與當年相比,如今的農業、農村、農民已是另一種情狀,如今的鄉村文化建設,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譬如,當下的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的企業(專案)徵佔、新民居建設、生態環保、信訪穩定,農民的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有線數字廣播電視和網路的逐漸普及,鄉鎮文化站、圖書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設的不斷加強。當今的鄉村文化建設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變。結合工作實踐,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發動和使用好農村留守的知識青年,調動有文藝特長和愛好的本村老年人、離退休回村的老幹部老工人的積極性;健全相關組織,積極指導農村文藝社團的組建;培養鄉土文化名人,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增強文藝社團及其活動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場地和保障經費。充分利用好鄉鎮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活動室等場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經費。劃撥的器材和經費要使用到位;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家、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經費和器材等;

三是加強師資指導和培育引導。充分發揮縣文聯、文廣新局、鄉鎮文化站的職能作用,發動文藝志願者,加強對鄉村文藝社團的指導和扶持;抓住典型重點培育,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定期開展文藝展演、採風聯誼、觀摩評比等活動;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體佔領新陣地。在辦期刊、舉辦文藝活動、組織下鄉送文化的傳統套路基礎上,佔領網路文化陣地,引導縣鄉村各級開辦文藝網站、部落格、文藝貼吧、QQ群等,創辦手機報,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線數字廣播電視適當開辦、拓展本地文藝節目頻道(時段);

五是在宣傳教育、文藝創作表現、文化娛樂的內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貼近”,挖掘民俗和民間文化資源,加強非遺傳承、民間技藝的保護和發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設與生態鄉村、美麗家園建設的有機結合。既有美麗家園建設的大環境的改善,又有鄉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氣候的滋養,從整體上提升新農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農民的綜合素質。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4

蒲州之聞名遐邇,是源於《西廂記》故事的發生之地普救寺而引人矚目,還是因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名詩《登鸛雀樓》而引人步往。其實翻開蒲州歷史,古蒲州向有“中都”之稱,是唐都長安的畿輔重鎮。因而,不難想象,這裡曾經是街市繁華,人煙阜盛,商賈往來,才子佳人,達官貴人的聚匯之地。昔日的輝煌淹沒在歷史的風沙裡,使得人們淡忘了這裡曾經的繁華和雄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這裡似乎僅僅留下了《西廂記》裡的普救寺和《登鸛雀樓》裡的鸛雀樓。蒲州故都曾經的輝煌與湮沒無聞再一次說明了在與文字的較量中敗北的不可辯駁的事實。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人鼓吹“文學無用論”,侃侃而論自己的腰包有多麼厚實,殊不知這是多麼的膚淺。

當這些流傳在人們書案,活躍在影視舞臺,傳承在一代又一代學子口頭的文學經典詩文佳句植注入人們的心靈,日積月累,就會漸漸形成人們內心深處精神的故鄉,普救寺在哪裡?鸛雀樓在哪裡?帶著這個疑問,人們會踏山勘水一路尋來,於是,蒲州這個重量級詞語會深深地烙在人們的腦海。來到這裡,人們才會發現,這裡其實有更多的文化遺址,有更多的文化積澱。站立在黃河大鐵牛的面前,你是難以想象這裡曾經是一條連線秦晉交通的水上大動脈。昔日巨集偉的蒲津鐵索橋就是用它們作為栓樁穩定而成。而如今的黃河早已改道,歷經兵燹,昔日的蒲津鐵索橋早已毀滅,然而沉睡在黃河泥沙裡的一千多年前的黃河大鐵牛還會向你講述一千多年前的輝煌歷史。想象著當年的人們如何踏上這座固若磐石的鐵橋在波濤洶湧的黃河水面之上迎來送往,交流貿易,婚嫁迎娶;也想象著當年莊嚴的皇室隊伍如何威風八面,儀仗嚴整,旗幟烈烈,到這裡來巡幸。是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洶湧澎湃的黃河改道已驟然使曾經的鐵索大橋蕩然無存,也使這些曾經威風顯赫的大鐵牛沉入河底,然而,歲月終究掩蓋不住這裡曾經的輝煌,眼前的黃河大鐵牛就是歷史的明證。

是的,在這座渡口城市的不遠處,應該還有一座讓千年以來人們惦念的名樓——鸛雀樓。想象一下,當年的王之渙就是站在這座巨集偉的樓閣上眺望滔滔不息的黃河水,仰望一輪漸漸西去的白日。於是,他驟然慨嘆,吟出一首千古絕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他沛然流淌的詩句裡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年的鸛雀樓是多麼的巨集偉壯觀,高聳雲霄。而鸛雀樓也自王之渙一吟詠,於是驟然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一樣並馳天下。於是,緊隨其後,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名篇,書法珍寶。於是,櫛風沐雨的雄偉蒲州城便愈加厚重,像一本古老的經卷,它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如今,在人們的殷殷期待下,慕名已久的鸛雀樓於是重新矗立在了黃河岸邊,矗立在了古老深厚的蒲州大地上。是的,在它的旁邊,應該是巍峨壯觀的固若金湯的蒲州城池,可惜,它的存在只能儲存在可貴的經卷裡面。

當我踏上這塊慕名已久的土地,我有十分的欣喜,又有十分的悽然。因為,昔日鸛雀樓旁邊的浩蕩黃河水已經遠去,在今日黃鶴樓的旁邊,是一大片又一大片青青的稻田。是的,對於古老的文化情結我們可以矗立這麼一座紀念碑式的複製品,卻永遠也無法還原那裡古老的輝煌和繁華。但是,從這裡我們依然可以體驗到古老蒲州大地的唐風宋雨,元明清古韻,而那些存留的蒲州古蹟也依然不甘心地在向我們訴說著這裡的悠悠歷史,文化傳承。

耳邊忽然飄來一陣蒲州梆子的唱腔,那是河東河西兩岸人民曾經迷醉的精神樂園。蒲州,你有無窮的美,你有我筆端傾灑不盡的故土情懷……我想象著,在不遠的將來,你將會呈現出你自身更多更美的文化價值,姑且再讓我寫下對你的讚美:大美——蒲州,我的精神故鄉!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5

出了潼關縣城,寥落的迎賓大道上,遠遠看去有一座雕塑,帶著好奇,我趕上前去,仰頭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凜然,端莊嚴肅,神情藹然,所著服飾為寬大的漢服裝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賓之意。我想上前握手問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夠到。先生為誰?漢白玉石雕下座工筆正楷書寫“楊震”二字,久聞先生大名,誰人不曉“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謂流芳千古,令人欽慕。轉過石座之側,有關於先生的介紹,書寫為:楊震(?-前124),字伯起,東漢弘農(今潼關水峪口村)人。長期從教,人稱“關西夫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揚古今,因稱“四知先生”。楊震死後葬於潼關四知村。石座之後為筆力遒勁的“關西夫子”四個大字。我繞石雕前後欣賞,適逢一老者晨練,上前與老人搭訕,老人給我指點,順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關,再向西到吊橋,就是楊震墓。我感謝老人指點,遂下決心前去一看。

到的老潼關,前後欣賞遊玩了兩個多小時,這才起身去看楊震墓,由於路況不熟,於是再三詢問了幾位當地人,確定方向無誤,於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楊震墓是啥樣?不會只是一座墳墓吧!像這樣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應該像司馬遷一樣有個像樣的祠堂吧!至少不會像洛濱鎮附近的鄧艾墓那樣荒草萋萋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見黃河溼地,還有黃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匯處,看了看,河面甚是壯闊,但是心裡還是惦記著楊震墓,於是又向前走,不多時,便見一村落,前有一開闊廣場,廣場前是高大的牌坊,看這氣勢,心中猜想肯定是楊震祠了。停好車來,急忙拿出相機,先從全景拍攝,牌坊上橫聯為“四知坊”,旁邊村落石碑為“四知村”。村祠相映,顯示出楊震與民血肉相連的關係,也體現出當地民眾對先生的緬懷和敬仰。

“四知坊”上聯為“千古潼關清風明月廉聲遠”,下聯為“萬尋華嶽劍影蓮峰正氣高”,整個字型大氣遒勁有力,與石立的大氣高遠的牌坊相得益彰,橫聯“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為四知村的牌坊,因為先生寖處即為“四知村”,可見人們對先生高風亮節的仰慕;上聯和下聯分別為一實一虛,突出了先生廉潔的品質,也同時寓意先生的正氣可凌華嶽,與青山同在。時值春節時期,遊客不多,寬大的廣場稀稀落落,我沿著正面依序參觀。又遇到先前所見漢白玉楊震雕塑,介紹和前面一樣。我再沒有停留,就向正門走去,詢問工作人員,方知不需買票,只有亮出證件即可進去參觀。我暗喜,這有何難,隨即亮出自己證件,即就參觀。

我先站在門口端詳,但見祠堂門樓氣勢雄偉,儼然城牆造型,其簡樸之氣韻,頗有秦漢建築風貌,青磚素門,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簡樸清廉之風格,設計者可見很是動了心思。門樓有三個門,正中上方為“楊震公祠”,兩邊左右各為“秦風”“漢韻”。正門兩邊上下聯分別為“一座雄關踞河嶽湯池鐵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節梅風”,門樓上方這時還有遊客走動。我急忙拿出相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拍攝,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從正門進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築風格一縷如前,都是秦風漢韻,粗獷簡樸,不過這巍峨的展廳上面也是樓閣相連,重簷飛簷面貌,大氣厚重,震懾人心。走上臺階,但見四知堂兩邊各有兩聯,為“日畏四知勤政愛民安社稷”“夜捫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廳,但見“清風正氣”四個大字撲面而來,給人心靈的激盪,又兩邊聯語為“揚正氣倡廉風天知地曉”“震朝綱祛賄賂古鑑今察”,而前面則是令人敬慕萬分的楊震坐像,但見楊公正氣凌霄漢,眉宇間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汙濁看透。展廳周圍是根據楊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為“暮夜卻金”,下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人不知?!”一為“焚詩過湖”,講的是楊震和夫人乘船過洞庭湖,行至半途風浪大作。舟人說是河神作怪,請求楊震拿出金錢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楊震說:“我兩袖清風,哪裡有錢!”經舟人苦苦哀求,楊震無奈說:“我拿不出錢來,就寫詩來代替吧。”遂寫下四句詩:“楊震為官一身清,哪有金錢祭河神。平生不做虧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楊震命人將詩箋焚化,將紙灰撒入湖中。夫人為了表示虔誠,揹著楊震拔下頭釵,投入湖中,這樣一來,頓時風平浪靜,安全過湖。回到官署當晚,夫人購魚給大家壓驚,不料從魚腹中發現了自己投往湖中的頭釵,眾人莫不稱奇。這個故事文學性很強,也帶有傳奇色彩,令人嘖嘖稱奇,可見楊震清廉都感動了鬼神。在這個故事的下面則有題寫“正氣浩然----邪氣奈何?!”另外還有“禮葬潼亭”,講的是楊震被平反昭雪之後,兒子們從陝縣迎回靈柩,改葬於潼亭。下葬之日,遠近畢至,儀式非常隆重,人們都藉此表達對這位剛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還有楊震給子孫留下的精神財富,他以清廉自律給後代樹立了榜樣,其兒子,孫子,曾孫都先後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稱為“一門四太尉”,“四世三公”。當然,楊震的美名也揚遍四海,各地都有紀念之所。

出的展廳,兩邊分別是清風廊,這裡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則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員的事蹟,他們的共同點即是“清官牆”上的概括“一切思維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在十八界三中全會反腐倡廉之際,這樣的清官文化是應該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如毛澤東曾經講過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況我們共產黨人呢?

清風廊後是楊震墓園,整個墓園佈局大氣渾厚而又簡樸,氣氛隆重,莊嚴肅穆。墓區前有穩實敦厚的城闕,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城闕讓我想起了乾陵墓區前的城闕,給人莊嚴隆重之感。緊接著城闕之後是威嚴的石獅,威武的石馬,還有高貴穩重的石象,它們像忠實的衛士一樣守衛著這裡,儼然有一種不可侵犯之勢。走過這些威武的石獸們,就是一座高臺,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之意。這樣的佈局更加襯托的墓園莊重尊貴,令人肅然起敬,是啊!作為朝廷官員,手執權柄,其一舉一動也常常關係到國家安危,寓意何嘗不是這樣的呢?鼎後則是楊震墓,墓前有祭壇,祭壇上刻寫一個大大的“廉”,祭壇之後則是一塊墓碑,當我走到墓碑前,感覺怎麼像鏡子,原來是墓碑用兩塊玻璃包裝,稍遠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題寫“楊震墓”的字樣。這樣的設定頗為機智,正好與正門後背“千古人鏡”相映,意為每個人都要把自己和楊震作為鏡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潔。這正是唐太宗稱譽魏徵的兩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樣的寓意可謂深厚矣!楊震墓兩邊各有一華表,還有鐘鼓樓等建築,更能增加威儀。旁邊也有家族成員幾人,周圍松柏常青,荷池清冽,整個墓冢背靠渭河,給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臨華嶽,背依大河,可謂氣吞山河!讓人感慨萬千!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6

在崎嶇盤繞的山區縣城有這麼一個大大七都鎮,在鎮裡有這麼一個集中連片、村容整潔的鄉間美麗的特色山村——芳村。今天參觀了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芳村,美麗的芳村始終在腦海揮之不去,那種古城的魅力和新時代下催生的城村結合體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全新的容貌。

條條村路施硬化。在芳村,不管大路、小路,基本上全澆上了水泥路,要想先致富,必須先修路,村莊道路實施硬化後,交通便利,村民舒心,企業放心,村莊佈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優美,青松綠柏中的道路更顯鄉村的美麗氣息,讓我們感覺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意。

地理位置優越。芳村所在地匯聚青陽、石臺、黃山的交叉口,並且所建設的美好鄉村上、下芳組相對人口比較集中,房屋集中成片,圍成一個圓形。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是經濟繁榮之區,這對於芳村是一個發展的契機,村莊裡更是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熱鬧,不僅集中便於管理,施工方便,建設輕鬆,村民便捷。

芳村古韻十足。走進芳村,看到的是“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和走進新時代的新農村的結合體,建設新型美好鄉村,新時期的元素必不可少,可保留或建造些許古韻,無疑給村莊增添特有的韻味和魅力。西歐很多國家經過歷史革命的洗禮,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總能看到歷史的厚重,這是他們對歷史遺存刻意儲存的結果,不會覺得擁有這些歷史建築就顯得落後,相反卻有歷史自豪感和一種古韻美。我們擁有豐富的歷史陳跡,卻並不十分珍惜,以為與時代相去甚遠,毫不珍惜地毀掉。水泥的大量運用,使農村千村一面,失色不少。而芳村古亭的建造和古徽道、古民居、古樹古橋等的保留正式彰顯歷史的厚重,儲存農村風貌,也是保護村落文化,重現經典,塑造芳村獨具一格的鄉情風味。村舍外,古亭旁,杖藜徐步轉斜陽,美哉美哉!

地下水豐富。芳村有一條季節性河流。橫穿而過的一條溝渠卻讓人眼前一亮,貫穿全村,豐富的地下水經這溝渠流經芳村每個角落,流水清澈,婦姑相喚去洗衣,溝渠上方建造的兩座古亭相依為伴,各自為村民遮風擋雨,加上古亭的美感與古韻,天然一幅山居圖呈現在我們面前。

芳村公共基礎設施齊全。建立全方位的長效管理機制,解決農村的髒、亂、差問題,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在芳村,醫療室藥品齊全,村部旁建立了籃球場,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村民晒稻、晒玉米、晾木耳都在這,給村民解決了一個難題,籃球場用途多多,不遠處有一個健身廣場,休閒的時候,這裡是村民休憩娛樂的好場所。每到傍晚時分都不約而同相聚於此,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好不熱鬧,頓時給村莊增添了一份活力。在給村莊增添活力的同時,還不忘給村莊綠化、美化、亮化。綠是鄉村的一大亮點,不用多加修飾而自顯綠的生態;村莊每隔一處就有垃圾分類箱,定時有人清理,定點焚燒填埋,可利用的再生利用,不可利用的定點填埋,以防汙染,所去之處乾淨整潔,村民的菜園地也用木柵欄圍護起來,美的裝飾應接不暇;居民區路旁修建路燈進行亮化,方便村民出行,使黑夜不再寂寞,村莊治安更加穩定,更加和諧。

特色農產品加工。芳村美好鄉村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圍繞產業發展生態化方向,大力打造綠色農業,方村村因地制宜成立了一個蔬菜品類加工廠,不僅使村民增產增收,還實現了美好鄉村建設中所需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了農村的特色和韻味。

芳村的新面貌、新農民、新風尚、新業績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有助於我們建設美好鄉村,建設新型鄉村。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7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撫摸著36.7億齡的太平古巖,彳亍於7020xx年的西寨遺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還能說些什麼?!當滄海都變成了桑田,語言固然就顯得蒼白無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還是帝王將相們文治武功的偶然施為,迤邐而來的灤河與燕山上綿延的長城,在這裡以一個大“十”字的姿勢會晤。這種會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與新生的齧合,保守與開放的融熔,傳統思辨與現代文明的交鋒?!

古老的河床邊,深深的地層下,漁網墜和人面石雕、太陽紋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們載歌載舞依然在歷史深處點燃著嫋娜的炊煙。帆檣林立的河面上,往來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伯夷、叔齊的遺風,給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內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關早春的梨花開了,喜峰營秋天的板栗熟了,灤河渡口十冬臘月的河面凍結了。塞上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那些戍邊將士們的夢裡,牽掛的一直是故園的田塍。然而,這堵牆的阻隔帶給人們的只是短暫的安寧。在一個叫做“喜峰口”的地方,綻放的本應是相逢的喜悅,然而一旦面對侵略的行徑,則必然爆發憤怒。於是,一首《大刀進行曲》發出了一個民族的吼聲!

韓東征們,手執鐮刀和鐵錘,適時在這片熱土上點燃了革命的火種。1920xx年,中共遷安縣委成立,要給這方鐵血浸染的熱土一個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門城樓上偉人那一聲莊嚴宣告,老區人才從此徹底告別昨天。

渴,是一種焦灼的感覺!當遠方的兩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這燕山深處,灤河,她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一條河流的意義!當兩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一天天長高,當一間間夢魂牽繫的老屋一點點化為縹緲,家園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概念。然而事物總有自己的辯證法,或許是對無私付出的回報,或許是“人定勝天”的創造,當歷史的時空稍一轉換,曾經讓我們感覺沉重的東西,瞬間便成了亮麗的風景。要塞海,慄香湖,不僅聽著悅耳,其實於我們也很受用!旅遊開發,淡水養殖,山裡人彷彿忽然間變得聰明起來。

《史記·貨殖列傳》說,燕北有“棗慄之饒”。穿越歷史的煙塵,在一個嶄新的世紀,這裡竟生成一個“中國板栗之鄉”,這裡的板栗產量、出口量全國第一。難怪多情的詩人,已經耐不住奔跑的慄香,為了夢中的紫兒姑娘,迎著高過天空的綠和低在山野的雲,到慄林花海去尋找愛情!

司馬公同樣沒有想見,就是這片曾經刀耕火種、靠“棗慄”果腹的土地,居然還有“金鐵之利”。金廠峪採金井下明亮的礦燈,看上去多麼富有詩情;牌樓溝冀東鐵礦開發第一炮的轟鳴,聽起來是多麼令人振奮!“黃金萬兩縣”,“全國重點鋼鐵生產縣”,“全國最大型鋼基地”,一頂頂桂冠,捨我其誰?!

河北省遷西縣,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裡山外其實只隔了一道山樑的距離。不需要“芝麻開門”的暗語,開啟山門,需要的只是山裡人的勇氣。於是,彷彿一眨眼,一切都變了。一段崎嶇坑窪、大馬車都難走的山裡路,竟然揚眉吐氣要與高速連線;一座灰頭土臉的“破城”,竟然脫胎換骨榮膺“省級園林城”;一家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鐵廠,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個昔日窮得叮噹響的浪蕩小夥,竟然西裝革履成了民營企業老總。生活就是這樣,太多的幸福彷彿讓我們一時間還不能適應。文化廣場,灤水灣公園,慄香植物園;商貿城,百貨超市,農家樂,生態園;板栗節,慄花節,“慄鄉之夜”……新名詞像幸福的花兒次第綻放,不斷豐富著百姓人生的大辭典。如果說,那些“賓士”、“寶馬”、“路虎”們是一種財富的炫耀,那麼,新農村裡的健身場、圖書室、大秧歌則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著人們的新追求。遷西,已經告別了“錢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鑄就的現實醒目地告訴人們,這一切,不是神話!

遷西,遷西!每一朵山花都在傳遞喜悅的資訊,每一株小草都在講述幸福的甜蜜!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8

走進民俗民居村丁李灣,就走近了一段歷史。

丁李灣古村落,位於豫南大別山腹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八里畈鎮,20xx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民俗民居村,20xx年被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據載,丁李灣有可考的歷史在720xx年以上。清朝中期,丁李灣李氏家族興盛時期始建“李氏莊園”。順治年間,光州人丁思聰入贅丁李灣李家為婿,後來這村莊便被叫作丁李灣。丁思聰共有8子,在此置地,富甲一方。清代嘉慶中期丁李灣達到鼎盛,現存的村裡八字型門樓便是明證。八字型門樓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才可以修建這種門樓。據說,村裡的這戶八字門樓的主人叫李維平,在清中期曾任四川廣安知府;民國時期,丁李灣幾個大戶擁有年產百萬石稻穀的良田,其田地幾乎遍佈今日新縣、光山的各個鄉村。

丁李灣村莊內圓門斗拱、雕樑畫棟的裝飾風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走在江淮水鄉的青石板路上、穿過幽深狹長的古老弄堂、品嚐江淮人家泡製的大碗茶、聆聽那田野上青年女子的民歌對唱,在村邊小河或池塘邊欣賞粉牆黛瓦、在清代建築群裡體驗古老民宅一夜水鄉的夢……丁李灣,讓我意外領略到了“吳根越角”原汁原味的神韻。這絕無僅有的煙雨長廊、似曾相識的江淮水鄉、風輕雨柔的拱橋小巷,至今讓我回味無窮,猶似喝了一罈醇香美酒,那香味久久存於心間。

丁李灣,是一座“生活著的數百年古村”。它以弄多、廊多,古老、淳樸、清淨而吸引著諸多省內外遊客和好奇者。她本是一座寂寂無名的江淮水鄉,因為20xx年7月拍攝的首部反映中原新農村題材的30集文化喜劇電視劇《兵法鄉村》前20集在此取景,漸漸聲名遠播。相比巨集村的山清水秀、周莊的小橋流水,丁李灣的歷史不過數百年,但這裡擁有斑駁的白牆,綴綠的灰瓦。而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建築風格呈現出南北交融、東西互漸的特色。

豫南大別山地區,依山就勢、背山朝衝的村莊格局比比皆是,丁李灣的古建築也莫不如此;又因雨水豐沛,這裡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以利於排水。這裡民居建築特別講究趨吉避凶的風水理念,注重遵從風水之說,使得“財不露外”,體現出用智慧積聚財富的追求,其建築風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獷風格,也含有徽派建築的婉麗清雅,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文化色彩;這裡的山水更是被融為一體:依山傍林、山環水繞、青山綠水,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作為鄂豫皖蘇區首府和河南省十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新縣具有得天獨厚的紅、綠色資源優勢,境內有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等國家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國家生態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新縣搶抓國家大力扶持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的良好機遇,以“紅”帶“綠”,以“綠”促“紅”,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紅城新縣”、“將軍縣新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丁李灣,我的夢裡水鄉,我的煙雨江淮,這裡有江淮水鄉的韻味、這裡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絕色美景。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9

安徽省桐城市有兩張馳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張為早已彪炳中國文學史冊的“桐城派”,另一張則是早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的國家3A級風景區“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環城路,東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巷子全長100米,寬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鵝卵石精心鋪就。巷子兩邊分別是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宰相府邸與吳氏宅牆院的圍牆,圍牆內樹木參天葳蕤,圍牆外穿巷綠風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實並無什麼錦繡美幻之處,只不過是小縣城中的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3A級風景區之後,增添了詩畫照壁、詩山、曲廊、圍牆及“懿德流芳”、“禮讓”兩牌坊等景點,也還是那麼的素樸無華。

然而,“六尺巷”又確實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條名馳遐邇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來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據《桐城縣誌略》載: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空地,吳氏越用之。張氏家人馳書於都,張英批詩於後寄歸,勸告家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併成為勸人友善、和睦、相敬、禮讓的鮮活教材。從此,“鄰里禮讓、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為了張、吳兩家代代傳承的家風,而且更成為了西后街區一帶的“街風”,乃至於成了整個文都桐城的“城風”。正因為如此,桐城先後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等殊榮。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幾乎忘記了自己“遊客”的身份,因為這兒幾乎沒有什麼稱得上風景的視野耐人欣賞;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覺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間最美最美的風景們包圍著簇擁著溫暖著,耳畔就反反覆覆地震響著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譜就的家風強音,眼前就穿越出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一生為人寬厚的張英先生,晚年歸隱附近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路遇挑柴人都主動以禮相讓的動人畫面,就想:

這“六尺巷”怎只有區區六尺?在我們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寬最寬的、“宰相肚裡能撐船”般的康莊大道——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這“六尺巷”又怎麼只有桐城一處所獨有?在我們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處處都應該有一條“六尺巷裡家風深”的“六尺巷”;在每個人的心田裡,都應該有一條“遠親不如近鄰”的“六尺巷”——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0

跨過那座周身爬滿青藤的小石橋,就進入了東屏村。一種寧靜古樸,濃郁醇厚,如詩如畫的農家風情就撲面而來。駐足而觀,大背景是村後蔥蘢蒼翠的連綿山丘,眼前是一條細細彎彎的小街。街的一邊是連排的民居,一邊是淙淙的小溪。一個老伯叼著旱菸,眯逢起雙眼打量著我們,倒是那幾條狗也許是早已經習慣了,對我們這些貿然的闖入者毫不在意,徑自在玩鬧戲耍。春陽罩著民居、小街和我,暖暖融融,一切都那麼安寧又那麼愜意。曾經到過不少的古鎮、古村,如這般原生態的,這還是第一個。東屏就如隱在深山的村姑,不施粉黛,毫無做作,清麗脫俗,風韻迷人。

東屏村位於浙江三門縣橫渡鎮,因村東的東坑山形似一道帷屏,故名東屏。村裡有700多戶,人口近2500人。這裡至今儲存著較完整明清的古民居300多間。走進古村深處,彷彿就穿越到了明清時代。路是鵝卵石鋪就,兩邊小草青青;牆是亂石塊壘成,底部青苔依依;窗是圓拱形的,灑滿了人間煙火;門是木製的,輕輕一推“依呀”作響。在這樣幽靜的深巷裡徜徉,你可以懷舊也可以思古,會讓你浮躁的心漸漸趨於平靜。

在東屏,幾乎在每個宅院門前都會看到一塊寫著――某某道地的牌子。經向當地的村民打聽才明白,道地指的就是一個宅院。在東屏,大規模的道地還儲存有多處,雖然已經破敗,但從其建築遺蹟上,我們依然能感覺到它當年的風韻和氣派。我見到的第一個道地叫“石灘道地”。它是清代早期建築,佔地面積475平方米,建築面積762平方米。為木結構雙層四合院。正南是大石門,東邊有二道門。三處出入口有迴廊相連。因是在亂石灘上建起的,故名“石灘道地”。這個道地被東屏村人公認是比較精緻的。它的規模雖然不大,但結構嚴謹,佈局合理,石板鋪地,院落精美。關於這個道地還有個有趣的故事。早年,因鄉黨糾紛,院子的大門被堆滿稻草,放火燒屋。熊熊大火燒穿了門樓,沒想到門樓上是黃豆倉庫,數噸黃豆泥沙般傾瀉下來,撲滅了大火,院子因此逃過了一劫。如今,門樓上火燒火燎的痕跡,以及那個被燒穿的火洞,仍像一個難以癒合的傷疤,豁然在目。

在東屏還有一個有名的道地,號稱“華堂三臺”。據《東屏村陳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海禁”開放以後,陳氏祖先經商有方,積累了大量財富,建成了以“華堂三臺”為代表的民居建築群。“華堂三臺”中儲存得最完好的是“陳方來民居”,也稱“上新屋道地”。該道地坐北朝南,臨街面溪,佔地860平方米,二進院落,左右為廂房。這座宅第外觀飛簷翹角,高高的馬頭牆玲瓏秀氣。內部大天井套著小天井,圓鼓形的柱墩刻著精美的圖案。門窗上,樑柱上都雕龍畫鳳,古韻悠悠。據介紹,這個道地是東屏古代民居的傑出代表,極具觀賞價值,也為研究當地古民居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實物資料。

在時光的打磨中,東屏村的大部分民居已如風燭殘年的老人,以往的精緻和唯美,現在許多隻剩下依稀可見的印痕和殘存的雕樑畫棟。穿梭在鵝卵石鋪就的院落小巷中,看陽光在凹凹凸凸的石頭上折射出斑駁的光影,我只能在想象中影印東屏村曾經有過的輝煌和華彩。好在,20xx年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佈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東屏村入圍。該縣也成立了東屏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指揮部,在不破壞村落“原真性”的基礎上,已制訂了詳細的保護方案,並開始了局部修繕。

當我步出村口那座石橋時,落日正舒緩地撫摸著這個古樸的村落,七彩的光暈把這個小村映襯得美麗而恬靜。一個八旬老農擔著剛從山上挖來的竹筍沿著村道姍姍而來。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東屏古村不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嗎?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1

但凡穿越過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飽覽一番崔巍瑰麗的高山峽谷奇觀之後,都會倏爾萌發一絲奇想——億萬年前,矮寨一定有過一次駭浪排空石破天驚雷霆萬鈞的裂變。

任何裂變都是一次對現有狀態的撕裂和毀滅,任何一次裂變都伴隨著一陣不可名狀而又不得不獨吞的痙攣和灼痛,任何一次裂變都將會在燃燒熔化中獲得新生。矮寨就是在億萬年前那次喜馬拉雅運動中經歷了裂變,贏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呂洞山這三個在造山運動中誕生的嬰兒還沒有來得及褪去一身熱浪逼人的霧水就已聯手托起矮寨這塊谷地。隨之而來,漫天豪雨的侵蝕,驚天動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呂洞山周遭裂隙間恣意切割,發育成兩個險峻幽邃的峽谷群——德夯峽谷群和雙龍峽谷群,兩個谷群各抱地勢肆無忌憚又毫不留情地擠壓著矮寨對面坡地,佔盡地利後,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條迂迴的狹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歡,融為一體。

轟轟烈烈的裂變往往都有刻骨銘心的淚水滂沱,漫天飄舞的豪雨就是灼熱的淚水,豪雨般的淚水在撫慰傷痛的天荒地老中漸漸匯流成峽谷中兩條激盪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從北,徑自沿著峽谷甬道奔湧而出,在群峰簇擁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為一。

矮寨素來矜持,卻非凡大度,敞開胸襟接納了來自萬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峰林、峭壁、飛瀑、流泉……這些都是飽經滄桑的自然派大師,毫不遮攔袒露著一身豪氣,早已反客為主,才思泉湧,揮灑自如,聯袂譜寫了一部蕩氣迴腸的千古峽谷名曲——矮寨天險。矮寨憨態可掬,笑看大師們縱情,任風彈奏,任歲月高歌。

最先蒞臨矮寨天險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輩們,苗族史詩《古老話》裡清晰地記載了幾支苗民輾轉遷徙至此的情景。多災多難的苗胞自從洞庭湖決定西遷武陵山區時就有了一個約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遷徙,每個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應。當一群群篳路藍縷的苗胞,牽父攜子,引哥帶弟,溯武溪接踵來到矮寨時,幾乎不約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險震住。多年的經驗多年的習慣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際,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們可以想象當初合鼓祭神的場景,那一定是一場最虔誠最肅穆的盛會: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險佇立,手持司刀,搖晃銅鈴,喃喃而語,召請諸神,巴代身後是一片黑壓壓長跪不起唸唸有詞的苗子苗孫。法事禮畢,鑼鼓齊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圍著一根碩大的五花柱輪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樂此不疲長達九天九夜。

一場鼓樂便是一種坦誠的祈拜,一次鼓會便是一次與神的溝通。苗胞們頓然醒悟,豁然開朗,重結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餘大部分成兩股沿河擊鼓開進,一股往峒河上游,經大興直奔崇山峻嶺;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趕赴呂洞大山。

恐怕誰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這一面大鼓與矮寨天險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鼓樂長鳴,積年累月吸日月之精華,聚山川之靈氣,竟然把僅當作聯絡的鼓聲演繹成旋繞而歌、迭相和唱、體如游龍、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處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樂鼓鏗鏘高亢激越的“天下鼓鄉”。苗鼓這支奇葩既融進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異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險為苗鼓注入了剛健和雄渾,苗鼓又為矮寨的天險和峻拔和聲吶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來面山而居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歡快的鼓樂也似乎維繫了這習慣了的平衡和寧靜。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難的苦衷一直在壓迫著困擾著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代苗民,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險峰中雲遮霧繞的平衡和寧靜。

矮寨在緊蹙的環境裡熱切呼喚著畢力平險通達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終不曾放緩奮鬥打拼的步履,並且越來越渴望一個開天闢地英雄時代的到來。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來越鼓舞世界的時候,一個徹底改變矮寨交通險阻狀況的時代已如期而至。這是一個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時代。一個真英雄的時代首先必定是一個激發國人挺直脊樑敢於做夢的時代,必定是一個淡化英雄崇拜而處處盡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也必定是一個英雄無畏大膽挑戰生命極限的時代。

與湘川公路基本保持一個走向的湘渝高速湘西段於20xx年開建,工程的艱難又一次聚焦到矮寨天險,矮寨又一次迎來創造奇蹟的良機。四年之後,一部前無古人震撼中外的橋樑傑作——矮寨大橋,在矮寨峽谷上端凌空而立。

矮寨大橋為鋼桁加勁樑單跨懸索橋,雄跨矮寨大谷,橋面標高與地面高差達330米,主跨長度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在現代橋樑建設日誌上自負地寫下4項世界第一: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塔、樑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樑,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巖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

彩虹飛躍穹谷,天塹變通途。一眼望去,何其偉哉!兩座銀白色金剛似的索塔雄踞峽谷坡頭,輕巧地對拉著兩道呈弧形由169根索股構成的主纜,從主纜上筆直垂下的72對吊索,把長達1000米的橘紅色鋼桁樑緊緊扣住,每根主纜要承擔3萬噸拉力。這簡直就是一個力量搏擊的組合,就是一堆數字精準的運算,力量和數字為中國創造和中國力量做出了響亮的詮釋。其實大橋承載的又何止是一種物理重量,而是山裡人百年夢想的寄託;其實大橋展示的又何止是一種力量的剽悍,更喻示著新時代新速度的騰飛。矮寨大橋不僅僅直接縮短了矮寨危蹬層累山道盤桓的時空距離,更拉近了武陵山區山裡與山外的距離,拉近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湘西與世界的距離。

懸崖梯蹬、盤山公路、懸索大橋已在這裡際會,谷韻、路韻、鼓韻已在今天合拍。從矮寨歷史深處冉冉響起的旋律爽爽朗朗地吸入了現代力量和大山夢想,愈加高昂振奮。

矮寨似乎少了幾分矜持,多了許多沉穩和底氣,愈益像一座魔力無邊的吸盤,強力吸引著一批批獵奇探險者慕名而來,又精心地呵護著一群群遠道而來播下奇蹟的創造者。

“中國高空王”阿迪力來了,在矮寨大橋旁一條懸空350米長1432米的鋼絲上,他與徒弟沙特爾、阿衣夏木古麗首次成功創造了3人高空對走鋼絲的世界紀錄,他的“我的生命不重要,我的事業更重要”的藝術誓言在矮寨如山花般的綻放,使新疆古老的“達瓦孜”生命藝術又一次在矮寨大橋高空中閃耀著奇麗的光彩。

17個國家41位極限跳傘隊員來了,他們將站在矮寨大橋中央傘車伸出的350米高跳臺上進行低空跳傘。低空跳傘危險性遠大於高空跳傘,從來沒有備傘,生死只有一次機會,開傘時間要求極短,6秒鐘不開啟傘包,便生命不保。在充滿諸多變數和懸念的挑戰中,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不出任何差池,優雅地完成了比翼雙飛、空中後翻、湘女下凡、自由翱翔、巧踩氣球、10人齊飛等各種設定的動作,就是曾跳傘1000餘次失去雙腿和左臂功能的加拿大朗尼坐著輪椅也實現了安然著陸。生命在自信中顯得格外楚楚動人,生命在極限中閃爍著無限榮光。

該說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矮寨鼓舞催人奮翅,矮寨天險依然是激勵創造奇蹟的航標。矮寨越來越屬於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磨鍊人生,在這裡錦上添花,在這裡脫穎而出,在這裡實現夢想。我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甚而或多或少地觸控到。

百年公路奇觀,千年苗寨奇俗,萬年峽谷奇景,當代大橋奇蹟——矮寨正以“奇”字梳理珍藏著往昔,也將以“奇”字精雕細刻著未來。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2

雖然老家在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毗鄰湘中曾國藩故居富厚堂,但四遊富厚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遊富厚堂,是在1999年的秋天。那時我還是一個國中生。當時富厚堂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恢復保護工作才剛剛起步,遊覽也不用購買門票。解放後入住富厚堂正宅的居民還沒有全部搬走,花花綠綠的衣物掛滿了走廊、庭院。對外開放的陳列室裡空無一物,到處灰撲撲、冷清清的。只有建在藝芳館外的攸永糧庫的運糧卡車來來往往,給深宅大院平添了些許嘈雜和熱鬧。四周沒有飯館,也沒有商店。這時的富厚堂完全沒有昔日的侯府氣派,更沒有絲毫的現代旅遊氣息。

時隔四年之後,20xx年大學聯考前夕,我和幾個同學又一次相約到富厚堂。經過四年斷斷續續的修繕,富厚堂有了很大的變化。門樓前的水塘已恢復到原來的面積和形狀,還遍植了荷花,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荷香。信步走進門樓,便是售票室,記得當時的門票價是20元。故居的修繕、文物徵集和陳列展覽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曾國藩住過的思雲館、求闕齋,曾紀澤住過的歸樸齋以及前進主樓、圍牆等大部分主要建築都得到了搶救性維修。居民和攸永糧庫也早已搬遷,旁邊有了小賣部。於熱鬧之外,富厚堂的文化旅遊熱正悄然興起。

一晃又是一個四年。20xx年春節期間,我再次到富厚堂參觀。雖然在外地念了幾年大學,遊覽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少名勝,但富厚堂的鉅變還是讓我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20xx年富厚堂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新瀟湘八景”,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鋪就的高標準水泥馬路延伸到了門口,中國首屆曾國藩文化旅遊節的濃郁氣息還未消散,只見四周彩旗迎風招展,“毅勇侯第”牌匾金光閃閃,大紅燈籠高掛,八本堂、藏書樓、思雲館、藝芳館等主體建築都修葺一新,廣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門樓前車水馬龍,翠荷湖筆架島上人頭攢動,庭院中游人如織,永豐辣醬、雙峰燈籠椒、紅薯粉條等當地土特產琳琅滿目,“農家樂”裡觥籌交錯、熱鬧非凡。好一處侯府勝地,好一派和諧風光!置身其間,彷彿又回到了昔日“中興第一名臣”的“宰相府”。

20xx年末,我陪幾位朋友進行了一趟鄉村自駕遊。伴隨全球經濟寒流的不期而至,想必曾國藩故居持續升溫的旅遊熱會因此消退不少吧。然而富厚堂的熱鬧氣氛猶勝往昔,慕名組團前來參觀考察的臺灣遊客和海內外朋友穿梭其間。富裕起來的鄉親們敲鑼打鼓,耍龍舞獅,既歡迎遠道而來的同胞和客人,也慶祝日益紅火的生活。曾經森嚴的鄉間侯府沉浸於人們歡騰的海洋之中。此地此景,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讓人更加憧憬美好的未來。

十五年四遊富厚堂,目睹富厚堂從破敗不堪到流光溢彩,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人們發展觀唸的更新旅遊熱情的高漲,也是進入新世紀後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和農村日新月異的鉅變,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3

在老家的村裡原先有一個大土臺子。聽老人說,這個土臺子上早年間建有一座廟,在“破四舊”的時候被扒掉了。因為土臺子的面積比較大,比較平整,自然就成了村裡唱戲演電影的好地方了。因為當時能娛樂的東西太少,看場電影看場戲就成了村民的最大期盼。當聽說有電影進村,晌午飯一過,土臺子上就比較熱鬧了,這時的主角是我們這些孩子:拿根樹枝或者磚頭在地上畫上線,就算“佔”下了,有的乾脆把家裡的長條凳搬來佔下位置,剛“佔”下的地方往往位置比較好,離放電影的機子比較近,並且沒有人擋住視線,在換影片的間隙還能看見放映員的一舉一動。那時我們對放映員崇拜的不得了,夢想自己長大以後也要當放映員,非把電影看個夠不可。夜幕降臨,全村人出動,土臺子上人山人海,小孩哭,大人叫,男人們點上一支自卷的煙噴雲吐霧,大娘嬸子們還不忘趁著有點燈光納上幾針鞋底,東家長西家短地說著。記的放電影前,村裡的幹部會趁著村民都到場的機會下個通知什麼的。電影一般是兩部,一開始往往是科教片,教人們種地的科學方法或者是預防疾病的宣傳片,我們對這樣的科教片不感興趣,稱之為“假演片”,可大人們卻看得津津有味,他們在尋找種莊稼時遇到問題的答案。我們最感興趣的是戰爭題材的電影,只要幕布上一出現“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標誌和特有的音樂聲,土臺子上上就會爆發出一陣歡呼聲,然後說話的聲音就沒有了,正在打鬧的孩子也像聽到了命令一樣,都安靜了下來。放電影期間,如果有人中途要離開,必須把身子彎下去。因為地方小,人多,晚來的人不得不看幕布的反面,可咋看咋彆扭,還得仔細辨認幕布上的字,因為字也是反著的。看反面的大多是外村人,他們來得比較晚。電影會在周圍幾個村子輪著演,我們就跟著電影車輪流到幾個村莊去,那時也不知道危險,只要有電影看就行,大人也不必擔心我們會走失。

鄰村的戲班子也經常來土臺子上演出,因為那時的戲無非就是京劇和呂劇,大多是咿咿呀呀地唱,我們聽不懂,所以很少去看。可我們愛湊熱鬧,就在土臺子邊上玩,到處跑,有時打擾了大人們看戲,會招來一頓數落,我們就會扮個鬼臉迅速跑開。

平時土臺子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在上邊做各種遊戲,什麼“打瓦”啦、“打耳”啦、下棋啦等等。只要放學,我們就會把書包一放,一溜煙地跑到土臺子上。有的遊戲至今想想還挺有趣的。

漸漸我們長大了,走出了村子,土臺子寂寞了許多。村裡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副籃球杆,這裡就成了年輕人的天下。一有空閒,年輕人就組織起來,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不理解:幹活那麼累,哪還有那麼多力氣玩?搖搖頭,走開了。

後來,村裡進行了統一規劃,因為土臺子是古廟的遺蹟,人們認為蓋房子不吉利,都不願把自家的房子建在那裡。村裡經過協商,爭取村民的意見,就在土臺子上建了一座功能齊全的文化大院,裡面有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和會議室。院子裡還安裝了很多健身器材。這樣,人們有事沒事就好往文化大院裡跑,就圖個熱鬧,聽聽戲迷發燒友的吹拉彈唱,看一下棋牌大戰,健一下身,聊聊天,還真沒個清閒。

站在文化大院門前,越來越覺得,今天老家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此的豐富,他們未來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4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魯西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自我記事起,每年農閒時節,村裡都會請人擺上幾場鄉戲。

幼年時的鄉戲,場地比較簡單,幾家湊出一些木頭和大塊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臺。那時農家裡鮮有收音機,電視機更是稀有,鄉戲為農人提供了很多樂趣,頗受人喜愛。鄉戲通常在春節後一週的時間開場,這時村子裡沒什麼活計需要打理,周邊村落的親戚走動起來,逢上鄉戲,便可以住上幾日,村裡人多起來,愈發熱鬧,一派葳蓐生機的模樣。

我至今仍記得觀戲的場景,小孩子早早吃過飯搬著板凳佔位子,家家戶戶的板凳各異卻擺放有序,戲將開場時,婦女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扶著顫巍的老人趕來,待戲開場,後面幾排便城牆似的一層一層往外排開,連周邊的樹上也掛滿了調皮的小人兒。演唱的戲劇有《鳳冠夢》、有《徐龍鍘子》、還有《生死牌》……。我尤喜一個男扮女裝的旦角,他唱“笑來笑盈盈,笑盈盈”時,滿面是情,眉目含笑,腰肢輕搖,著實曼妙。

高中以後,學業繁重起來,即便有鄉戲,我也很少觀看了,後來不知何故,鄉戲漸漸淡下來,及至我考上大學後竟停辦了。

近些年,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網路也開始普及,想看什麼戲開啟電視隨意搜尋,有些孝順的後輩給老人買來DVD放映機和戲劇光碟之類,彷彿所有閒暇時光都能填充滿一樣。但我不止一次聽老人唸叨,一個人看戲也沒什麼意思,看戲圖的是個熱鬧,還是以前大家夥兒一塊聽戲舒服。

這話我聽過,很多後輩也都聽過。這些年村裡的後輩基本都外出,或務工,或讀書,或創業,各有一片小天地。家家戶戶的房子高了大了寬敞了,柏油路連線到村裡的角角落落了,年輕人都開汽車走親串友了,太陽能熱水器都架到房頂了,老人都和在外工作的孩子視訊了……生活好了,更要心情美了。後輩們便思量著讓鄉戲重新演起來,幫老人們圓了這個心願。

想到做到,演戲需要場地需要資金需要舞臺需要演員。場地是現成的,當年的場地仍然空著,在村子中央位置,只是長滿了荒草;村幹部去鎮裡請示了幾次,縣上同意安排縣戲劇團的演員,村裡的娃兒們多才多藝的也不少,逢年過節返鄉都可以登臺獻藝;舞臺建設需要的資金,縣裡幫忙協調了一部分,村裡的祁峰帶頭捐了一萬元,其他的後輩也紛紛表達自己的心意,不足一月就休整完備。戲臺算不上氣派,但是功能齊全而實用。戲臺建好了,村裡的老少聚在一起商量掛副對聯,最後一致認為在人民大學讀書的黃慶所做對聯最入人心:政策歡心,祥和年月笙歌醉月;春風得意,美麗鄉村好戲連臺,橫批:共奔小康。

去年年初七,戲臺開演了。劇目除了戲劇,還有歌曲、舞蹈、相聲、小品;演員除了專業演員,還有村裡有才藝的後輩們,已經脫下戲袍多年的徐明國又重新登臺演唱,他就是當年我最愛的旦角,雖然現在只適合演老旦,但我仍然從他身上看到了我美好的年少時光;一排排板凳換成了實木大椅,老人在最前面,而後是婦人們,再往後仍然城牆般層疊開來,周邊的樹長的太高了,已少有人能攀爬上去;演到熱鬧處,人群中爆發出陣陣喝彩聲和鼓掌聲;村裡的老少男女,從五湖四海趕來的孩子們都聚在這裡,享受著家鄉的戲劇和熱鬧,這是無可替代的情愫。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心裡的激動,為了鄉戲的重新開演,我投了贊同票,捐了款,末了,唱一首《國家》獻給我善良的父老鄰里們,願家更好,鄉更好,國更好。鄉戲,是一場團聚,更是一種傳承,傳承情誼,傳承牽掛,傳承文明……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5

竹泉村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北部,是一個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元明時期叫做泉上莊,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竹泉村。在這裡,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繞泉而居,砌石為房,農耕為業。“竹林隱茅舍,家家臨清流,田園瓜果香,居者樂而壽”,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環境,也是中國傳統的風水寶地。竹泉村旅遊度假區以竹泉古村為依託,佔地面積800畝。是一處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會務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該村以沂蒙古村生態和古村民俗為資源優勢,以“竹”、“泉”、“村”為突出特色,形成了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觀、農家風情、民俗文化,融觀光、度假、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沂蒙山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竹泉村利用在幾百年內逐漸形成的建築、街道、古樹名木等物質文化和一些有明顯地域特點的歷史傳說、民俗風情、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逐漸形成了竹泉村獨特的文化資源。在結構佈局上有“一條文脈主軸,六大空間,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間節點”組成的景觀格局。文脈主軸空間以石龍泉為中心點,通過景觀廊道將丹鳳潭、竹泉村社、駙馬府、竹林寺連線起來,成為貫穿竹泉村歷史、文化的景區主脈,構成以竹·泉·村為特色的觀光軸線。該村由南側入口為綜合服務區,竹泉度假區較為安靜,位於龍山西側;龍山東側以此是竹泉商住區、山間特色度假區、農業休閒娛樂區;龍山北部開敞,有商務會議區。六大分割槽形成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的完美佈局。

目前,竹泉村將竹泉景觀、沂蒙民俗與自然生態有機的融合起來,開創了旅遊休閒的一種全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應, 20xx年10月,通過國家旅遊局驗收,正式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xx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被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目前該村的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新農村建設,保護了生態環境,傳承了文化遺產,形成了地域品牌,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6

今年的春節,異常安靜。失去了往日熱鬧的局面,人們都待在家中,不敢出門。街道上空無一人,勝似一座空城。

是新型冠狀病毒帶來了這安靜,它勝似20__年的非典,但比非典更殘酷。至今日它無情的奪走了 國內812人的生命。整個中國沉浸在病毒帶來的恐懼中。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地,也是當今疫情發展最嚴重的地區。全國人民每天都在關注著疫情的訊息。雖然全國人民都足不出戶,但他們希望感染的人們早日好起來的心早已散滿全國。感染的人被隔離了,我們隔離了病毒但不隔離愛。這愛在大街小巷瀰漫,這情凝聚在每個人心中。

除夕夜裡,每個人本因是在家中與家人團圓,吃著年夜飯,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但是今年過年時,那些白衣天使們並沒有回家,而是奮戰在前線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卻堅持奮鬥在一線中,無懼生死。那時,仍有許多其他地區的一戶人員,前往武漢支援,去和當地醫護人員抗擊疫情。他們是妻子的丈夫,也是丈夫的妻子,他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離別時,是滿滿的不捨,那淚水中包含著作為子女,作為父母的不捨。但是他們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為祖國貢獻出一份力量,為抗擊疫情,貢獻出一份愛心。他們這一去,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就像古時士兵出征,生死懸殊,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的踏上出征旅途,從不後悔。真希望他們平安歸來,也可以戰勝疫情,保護好中國人民。

許許多多的人們,支援武漢,紛紛為武漢捐贈財務。口罩成為人們急需的物品,那些製作防護用品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生產著,從未停歇。只希望疫情能快點結束,感染的人們能早日康復。

全國十四億人心連心,防控疫情,我們在一起。今天風雨過去,明天依然會很美好。

那些專家們,一直在努力的研究,希望能早日研究出抗擊病毒的藥物,他們日夜不停的工作,在為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出一份力,能早日解除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所有人都在行動著,為了能重現祖國的一片繁華,希望藍天依舊藍。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你我肩並肩,共同抗擊,武漢加油!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7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論述,6集大型電視政論片《雄關》近日在河南電視臺綜合頻道熱播。土木工程學院黨支部積極組織師生以不同形式進行收看,並安排師生通過網路平臺展開討論。

政論片《雄關》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該片以河南兒女硬核抗疫為主線,展現了河南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不畏艱辛,嚴密防控,積極主動為全國疫情防控大局貢獻河南力量的磅礴氣勢和感人瞬間。同時,也展現了河南兒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有力推進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經典片段。

每集觀看結束後,土木工程學院教師和學生都心潮澎湃,大家通過班級網路平臺暢談自己的觀後感受,認為政論片《雄關》展示了中國戰“疫”的河南力量,催人淚下的同時更讓人熱血沸騰,通過觀看影片使廣大師生更加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大災大難面前更加凸顯。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充實提高自己,以實際行動為河南建設助力,為祖國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