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深入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範文五篇

欄目: 思想宣傳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1.37W

有時思想的複雜,常源自人際的繁雜。路本平坦少荊棘,人為障礙迷離多。人生本在苦海遊,修得清淨享真樂。人生總是苦多於樂,所以幸福才彌足珍貴。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深入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範文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xxxx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40年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以偉大覺醒孕育偉大創造,用偉大革命推動偉大飛躍,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

1、趕上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偉大覺醒中奮起前行

xxxx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孕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和平與發展客觀上成為時代主題,為我國打破封鎖,調整發展戰略,參與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分工提供了可能的外部環境。怎樣通過改革抓住世界變革的機遇,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活力,在變與不變的邏輯中實現發展,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讓中國社會發展起來,這是時代提出的重大考題。我們黨善於趕考,善於把嚴峻的考驗轉化為創造的機遇。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解放思想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回望改革開放40年,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通過解放思想恢復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破除了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思發展、不求進步、不願接受新事物的習慣思維和做法,打破了體制機制桎梏的束縛,億萬人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開始“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啟了中國社會通過全面小康邁向全面現代化的歷史征程。

1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貧困人口還有2.5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上發達國家。面對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實際,我們黨做出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並強調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最大的實際。也正是這一科學判斷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同時,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思潮,我們黨鮮明地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了大踏步趕上時代的輝煌征程,創造了一個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xx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源。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按聯合國現行標準,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2、順應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偉大實踐中創新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開創,又在實踐中發展。改革開放40年就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實踐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科學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重大時代課題中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在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如何科學總結世界社會主義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回答好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首先面臨的重大課題。40年來我們黨緊緊抓住這一重大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構建了體制保障;提出要以人為本,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等等。在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創新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

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方位發生重大變化,如何經受住“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是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新考題。40年來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切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到把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再到打鐵必須自身硬,明確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在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創新中,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

發展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40年來我們明確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實現了從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到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部署的重大跨越。在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創新中,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方面深刻回答了這一“時代之問”,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四個全面”到“四個自信”,從以人民為中心到新發展理念,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到高質量發展,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一帶一路”建設,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鍛造到人民軍隊的革命性重塑,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做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境界。

3、引領時代: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同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必須隨時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革命進行好。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0年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闊步走向光明未來的科學遵循。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才能解決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正是在黨的堅強有力領導下,我們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才能統領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人民至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高價值指向。迴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迴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破解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秉持偉大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偉大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不僅“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還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

世界擔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亮麗的時代標識。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世界發展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以xx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著眼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體現出中國智慧、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

意義更為深遠的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不但在世界上把社會主義的旗幟高高舉起,使得世界範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把科學社會主義推向嶄新的階段,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正如xxxx所指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堅定的政治自信,在奮鬥和擔當中守正出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不斷譜寫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偉大飛躍。

【思想宣傳範文】二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永葆生機活力,一個重要原因是遵循了守正創新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增強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增強主動應變、積極求變的決心,繼續以守正創新增強制度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何以能夠行穩致遠?xx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域性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下簡稱中國製度),堅持守正創新,將堅持正確方向的定力與勇敢創新的自覺統一起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證。

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的理論底蘊

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原理看,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它本身就是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過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黨始終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不斷破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激發社會創新活力,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中國人具有守正的傳統。守正,意味著堅守正道,堅持按事物的本質要求和發展規律辦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中稱讚趙禹“據法守正”。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在《鄙孝議下》中說:“有守正者,雖大孝不錄;為非者,雖小道必旌。則聖人之制,後何法焉?”同樣強調守正的意義。中國人也富有創新的傳統。幾千年前,我國先民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荀子》有載:“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這不僅講明瞭體常與盡變的聯絡,而且揭示了守正與創新的關聯。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從制度方面來講,守正強調的是堅守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正確制度,要求制度設計必須承接歷史,反映現行制度與先前制度之間的聯絡;創新強調的是在實踐中創造出新的制度因素,要求制度設計超越歷史,反映現行制度對先前制度的發展。簡言之,守正夯基礎、承歷史、重聯絡,創新把關鍵、謀未來、求發展,在制度建設上分別反映了聯絡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側重點不同。但是,兩者又是內在統一的。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有堅實的基礎、明確的方向;只有不斷創新,守正才能獲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我們堅持正確的制度發展方向,適時改變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這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的本質要求和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

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的實踐展開

守正創新的基本邏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的基本邏輯。一方面,中國製度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遵循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中國製度緊緊把握時代脈動,深深紮根於中國大地,密切聯絡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不斷賦予科學社會主義以鮮明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實踐特色。

守正創新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將人民的意見和感受作為制度設計、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1984年,針對一些人關於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的政策會不會變的擔心,鄧小平同志明確表示:“我們的政策不會變,誰也變不了。因為這些政策見效、對頭,人民都擁護。既然是人民擁護,誰要變人民就會反對。”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進入新時代,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的根本價值取向。

守正創新的生動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邏輯、價值取向,既表現出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也表現出大膽地試、勇敢地改的決斷;既注意到社會變革的深刻性、廣泛性、複雜性,又保持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性、穩定性、延續性。對於中國製度而言,就是堅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創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比如,從經濟領域來看,我們既始終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又不斷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築牢了鞏固和發展中國制度的基礎;我們既始終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注重突破舊的經濟體制束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偉大創舉。黨的xx屆三中全會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目前,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36項重大改革舉措中已出臺實施方案的超過95%,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結出累累碩果。

中國製度守正創新的時代要求

增強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完善和發展中國制度,必須強化守正這個基礎。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但關於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向,社會上仍存在一些噪音、雜音。對此,xx同志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出一條新路、正路,才能更好地走穩走好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之路。

增強主動應變、積極求變的決心。改革意味著創新與超越。完善和發展中國制度,必須抓牢創新這個關鍵。當前,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大好局面。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必須堅定信心和決心,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繼續以守正創新增強制度活力。xx同志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製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只有同時保持制度的自信與創新的自覺,同時保持守正的堅定和創新的激情,才能不斷增強中國製度的生機活力。

【思想宣傳範文】三

扶貧工作,事關全域性。扶貧幹部,事關扶貧工作成效。扶貧幹部直接面對貧困群眾,是聯絡幫扶貧困戶的橋樑和紐帶,是中央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最後一公里”的關鍵。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湧現出一大批紮根基層、敢於攻堅、以民為先的扶貧幹部先進典型,他們牢記黨中央“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莊嚴承諾,用真心、真情為群眾脫貧出實招、幹實事,贏得群眾稱讚。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創新、奮鬥、奉獻精神,是“紅船精神”在扶貧領域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黨員幹部應有的精神風貌。

踐行“紅船精神”,展現新時代幹部的精神風貌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當前我國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xxxx的重要講話成為廣大扶貧幹部的奮鬥誓言。

奮戰在精準扶貧第一線的同志們,舍小家顧大家,來到窮鄉僻壤,工作“5+2”“白+黑”,兢兢業業,彰顯奉獻精神。他們有的奉獻時間,有的奉獻財物,有的奉獻智慧,更有甚者獻出生命。

河北農業大學的李保國教授35年如一日,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20xx年4月,他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58歲。xxxx對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繫群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成千上萬的扶貧幹部默默地無私奉獻著,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扶貧脫貧工作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就需要廣大扶貧幹部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來抓工作。全新的精準扶貧工作沒有現成模式可套,面對這一現狀,廣大扶貧幹部勇於創新,在吃透政策、掌握實情的基礎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型別施策,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從而做到精準脫貧。

xxxx強調要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了達到扶持物件精準、專案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扶貧要求,廣大扶貧幹部立足實際,創新思路,創新手段,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易地搬遷扶貧、低保政策兜底扶貧等方面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實現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永久脫貧。

廣大扶貧幹部本著久久為功的奮鬥精神,堅守在扶貧一線,從源頭上想辦法,既授魚,又授漁,既扶智,又扶志。

扶貧幹部通過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的扶智活動,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能力,恢復貧困群眾自身的造血功能。為了避免貧困的代際傳遞,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成將來能夠反哺當地的建設者,有的扶貧幹部籌資修建校舍,捐贈圖書和電腦,引入優質網路教育資源,積極發展教育事業。

扶貧幹部通過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動,幫助貧困群眾轉變落後觀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發他們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鬥志。同時,扶貧幹部用自己的奮鬥精神帶動和感染著扶貧物件,讓他們認識和體會到脫貧是可能的,幸福是可以奮鬥出來的。

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不管到什麼時候,創新、奮鬥、奉獻精神永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動力和勝利的保障,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到艱苦環境中歷練,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奉獻者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幹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鍊年輕幹部,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幹部。”這為年輕幹部成長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脫貧攻堅工作不僅對貧困群眾、對社會和國家意義重大,而且對扶貧幹部本人具有重要價值,扶貧的歷練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這種歷練最初是艱苦的。工作環境從原本舒適的城市環境變為異常艱苦的窮鄉僻壤,工作內容從原本熟悉的本職工作變為幾乎完全陌生的扶貧工作,這種轉變和切換必然會帶來各方面的不適。xxxx指出:“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善於和勇於創新,扶貧幹部在艱苦的扶貧工作中得到了歷練,增長了才幹,增強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也收穫了更多的成長機會。

這種歷練是對扶貧幹部自身能力的全方位檢驗。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識別判斷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公共服務能力、政策執行能力等,這些在扶貧攻堅中鍛煉出的過硬本領可以應用到今後的各項工作中去,轉化為他們人生的寶貴財富。

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不能貪圖安逸,要主動在艱苦環境中歷練,迎難而上,勇挑重擔,銳意進取,無私奉獻,做新時代的奮鬥者,主動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

【思想宣傳範文】四

xxxx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全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絡。

嚴格的組織、嚴明的紀律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髮展壯大、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重要原因。加強紀律建設,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論是對於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還是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強紀律建設是我們黨應對新考驗的必然要求

20xx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些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了更為充分的自信。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並不是一條筆直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滿了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新徵程。正如xxxx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所強調的,黨面臨的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具有尖銳性和嚴峻性,這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大判斷。

應對這些考驗,化解這些危險,對黨來講是全方位的要求,但加強黨的紀律是這些要求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加強紀律建設,保證黨在廣大群眾中的良好形象,把廣大群眾真正團結凝聚在我們黨周圍,形成克服各種困難、化解各種風險的堅實群眾基礎。紀律是代表形象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並沒有掌握國家政權,更沒有掌握優勢的經濟資源,但我們黨的組織,我們黨所領導的軍隊,卻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援,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是具有嚴格紀律的政黨,我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一支具有嚴格紀律的軍隊,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了一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軍隊的光輝形象。人民群眾為這支軍隊抬擔架、送軍糧,深厚的軍民魚水之情,決定了這支軍隊無往而不勝。

今天,面對前進途中的各種風險,我們黨的組織、我們黨的幹部、我們的黨員隊伍要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我們的目標,同樣需要有嚴格的紀律。

加強紀律建設,保證黨在整體上具有強大的戰鬥力戰勝各種困難,化解各種風險。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過內部規約,把各種無序的、分散的力量排列、組合、配置,成為一種有序的整體力量。這種內部規約的明確和有效程度,是決定整體力量大小的關鍵。可以說,任何組織都會強調內部紀律。紀律作為一種統一的強制性要求,保證了一支隊伍在整體行動上的一致性,體現出強大的整體合力。如果沒有嚴格的紀律,大家各行其是,那就會渙散無力。今天,全黨同志必須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並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落實到位。

加強紀律建設,形成預防腐敗的有效防線。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條件下長期執政,對我們黨是一大考驗,對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和行使公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嚴峻考驗。現實中,很多人發生腐敗行為,就是因為沒能經受住這種考驗。而觀察這些腐敗現象,我們也能夠看到一種規律,那就是出現腐敗問題的黨員幹部,都是從違反紀律開始走上歧途的。如果說他們有紀律意識,或者一開始違反紀律時就能夠及時得到糾正,也就不至於走向犯罪的深淵。把紀律挺在前面,就要築牢紀律防線,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使我們黨能夠應對各種新的考驗。

2、強調政治紀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特徵

黨的紀律,包含了對黨員政治、組織、廉潔、工作、生活和處理黨群關係等各方面的要求。在這些紀律要求中,政治紀律是黨最根本、最重要的紀律,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根本保證。這由黨作為一個先進的政治組織基本性質所決定,也由政治紀律與其他紀律之間的內在關係所決定。把紀律挺在前面,首先要把政治紀律挺在前面。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重要性。政治紀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保證全黨服從中央,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同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

嚴格的政治紀律能夠產生強大的政治感召力。政治紀律,作為一種紀律約束,其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含義和政治取向。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紀律,是對黨員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政治態度等方面的要求,體現的是黨的政治主張的一貫性,是黨員政治忠誠的一貫性。作為政治組織,它的組織內部成員先要有對於組織的絕對忠誠,先要有為組織使命獻身的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展中,很多民主人士和黨外群眾,就是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鬥的堅強意志和犧牲精神所感動,為共產黨人對自己組織無限忠誠的行為所感動,才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甚至投入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中,參加到中國共產黨的隊伍裡。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理解和響應,不僅要靠宣傳教育,更要靠我們廣大共產黨員的實際言行,靠共產黨員堅守自己政治信仰的巨大人格力量。我們的黨員要堅決貫徹黨組織的政治主張,對黨的組織和黨的事業做到絕對忠誠,把群眾團結在我們黨周圍。

嚴格的政治紀律,能夠產生強大的政治感染力。政治紀律,作為一種政治上的要求,在組織內部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場效應,使得加入這個組織的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在政治上的責任和義務,感受到按照黨的章程和各項黨內法規要求嚴格自律的重要性。我們常把黨的組織比作一個大熔爐,而能夠使熔爐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就是政治紀律。

作為紀律,政治紀律直接體現的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要求。但政治紀律同時也是對黨員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的要求,更多需要黨員的自覺性。如果一個黨員沒有相應的政治覺悟,缺乏必要的政治責任,那就很難真正做到嚴格遵守政治紀律,甚至會出現心口不一、表裡不一的情況,形成政治上的兩面人。強化黨員政治紀律,就要不斷培養提高黨員的整體政治素養。強調黨的政治紀律,對於黨內形成純潔的同志關係,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從而保證每一個黨員在這樣一個整體氛圍中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嚴格的政治紀律,能夠產生強大的內部凝聚力。黨的凝聚力,是黨的戰鬥力的基礎。黨的規模和黨員數量,是黨強大與否的一個因素,但黨員數量和黨的戰鬥力並不必然成正比,如果只有數量而缺乏質量,或欠缺其他方面的條件,規模很大的政黨也不會有強大戰鬥力。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是黨在整體上的凝聚力。凝聚力來自於人們對一種共同目標的真心認同,來自於人們對共同組織的絕對忠誠。我們講政治紀律,也要解決這一重要問題。只有廣大黨員具備了對黨的組織及其擔負的歷史使命的絕對忠誠,黨才能有真正的凝聚力,才能經得起各種大風大浪的考驗。我們今天強調黨的政治紀律,很重要的一個現實意義是要通過不斷增強全黨的政治紀律觀念和意識,強化黨整體上的凝聚力。

3、保證紀律的應有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紀律建設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各項紀律規定也不斷得到健全和完善,如黨中央兩次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把紀律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佈局。在堅持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貫徹紀律建設要求,保證紀律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充分發揮紀律的預防和警示作用。任何時候,制定紀律其重要意義在於預防。因為紀律明確告訴人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是做了要受到懲罰的。紀律劃出紅線,標出雷區,就是讓大家不要逾越,不要去踩,這就是預防和警示。要使這種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紀律教育尤為重要。通過教育,強化紀律意識和紀律觀念,繃緊紀律之弦,形成對紀律應有的敬畏感。

當然,僅有教育是不夠的,如果我們對已經違反紀律的行為不能夠執行紀律,那紀律就會流於形式,只有對已經違反了紀律的行為嚴格地執行紀律,才能保證紀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執行紀律重要目的也是警示,使更多的人不去違反紀律。從這點上說,加強紀律,也是加強對黨員幹部的保護,是為了讓大家不犯紀律。

充分發揮紀律的約束和規範作用。紀律是一種約束和規範,黨的各項紀律,就是對黨員工作、生活各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紀律和自由對立統一,凡是有明確的紀律規定的地方,自由就會受到相應的限制,但這種限制,又是為了保證其他方面更大和更必要的自由。黨的紀律對各種有害於黨的組織和黨的事業健康發展的行為進行嚴格的約束和規範,如不許拉幫結派、不許任人唯親、不許拉票賄選、不許洩露機密、不許侵害群眾等,就是為了保證黨內黨外有一種健康的、公正的、清正的環境和風氣。約束和規範越明確,執行越嚴格,越有利於保障黨員各項正當權利和自由。

充分發揮紀律懲戒和糾錯作用。給予違反紀律的行為以相應的紀律處分,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起到激濁揚善、獎優罰劣的作用。違反紀律,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錯誤形成的原因,現實中可能多種多樣,但不管什麼原因,錯誤總是需要糾正的,而對錯誤的處罰,本身就是糾正錯誤的必要環節。只有這種處罰,才能引起犯錯者的反思,才能使別人從中吸取教訓。當然,這種處罰也需要有理有據,罰之當罰,並本著治病救人的態度,本著對組織和個人負責的態度,善意地幫助犯錯者認識和改正錯誤,以達到黨在思想、組織、作風等各方面更為純潔的目的。自我糾錯,是我們黨的一大優勢,而紀律就是黨實現自我糾錯的有力武器。

【思想宣傳範文】五

內容提要: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經濟執行主要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3年多的實踐充分證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xx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執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法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對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深入領會、認真貫徹執行。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經濟執行主要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xx”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執行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既有供給側的,也有需求側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但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其深層根源是體制機制問題。這是由國際和國內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從國際看,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對我國出口造成很大沖擊,成為加劇國內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的重要因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10%左右,20xx—20xx年出口和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眾多行業產能井噴式增長。20xx年以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採取了力度很大的刺激政策,許多行業產能大幅增長,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不斷積累。20xx年,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作出我國經濟執行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正確判斷,強呼叫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是我國巨集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重大創新,意義深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既包括改善商品和服務供給又包括改善體制機制和制度供給,強呼叫改革的辦法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歸根結底是要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3年多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補”和“破、立、降”深入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一大批“殭屍企業”出清。去庫存取得積極進展,20xx年9月末,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待售面積分別比20xx年末下降26.0%和42.5%。去槓桿穩步推進,巨集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降成本持續發力,20xx年減稅降費規模達1.3萬億元。補短板成效明顯,創新驅動、基礎設施、脫貧攻堅、城鄉統籌發展、民生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投入力度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重點行業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改善,系統性風險發生概率趨降。尤其應看到,近幾年特別是20xx年由於國際環境變化,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6.5%—6.9%的合理區間,成績來之不易。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作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

xx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還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兩個重大論斷賦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更高要求和更重要意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已經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對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品供給結構升級滯後已成為消費市場擴大的嚴重障礙。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與需求增長明顯脫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既制約了製造業轉型升級,又妨礙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醫療、教育、育幼、養老等服務業發展滯後,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潔淨的水和空氣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供給側創新不足導致很多關鍵裝置、核心技術和高階產品依賴進口;近些年我國供給側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而要素生產率呈現下降趨勢,面臨高階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中低端製造業向要素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遷移的困擾。突破這種前堵後追的擠壓和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問題,關鍵在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還表現在金融出現“脫實向虛”問題,主要原因是存在金融資源錯配、金融結構和傳導機制不合理。這就要深化金融改革,調整金融結構,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也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表現。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對我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且是當前形勢下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內在關係中兩個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現在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是因為需求居於重要地位,供給的總量和結構必須同需求的發展變化相適應。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總需求,使總需求增長與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相匹配。具體而言,應通過穩就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精準脫貧、完善消費環境等舉措,抑制消費需求增長放緩趨勢,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確保財政支出對重點領域和專案的支援力度,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大力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在擴大進口的同時努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發的立足點。3年多的實踐證明,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要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要保持戰略定力,在鞏固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加大“破、立、降”力度,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澱資源;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繼續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和企業優勝劣汰。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保護產權政策,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發展更多優質企業。破除妨礙各類生產要素流動的壁壘,加大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力度,實施競爭中立政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繼續改善營商環境。

提升產業鏈水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要以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為目標,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水平,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叢集形成和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以生產為起點經過流通、分配到達消費為終點的周而復始的迴圈十分通暢,社會擴大再生產才能正常進行。要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和國內市場的潛力,為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提供原動力。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消除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結合的障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障礙、人力資源和實體經濟需求的結構性障礙、政府各部門協同為市場和企業服務的障礙,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