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農村建立垃圾分類機制的工作計劃

欄目: 農村農業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66W

農村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僅關係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而且也關係著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目前,農村環境汙染問題迫在眉睫,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短板之一。因此,各級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儘快化解漸形成的“垃圾”圍村、圍城之困,消除汙水橫流臭氣熏天之苦。筆者調查認為須建立垃圾分類集處機制,積極探索治汙改良新路。

關於農村建立垃圾分類機制的工作計劃

現在無論是特大的乾旱,還是肆虐的沙塵暴,都無情地考驗著我們對環境問題重視和尊重,也凸顯出了生態環境的價值。過去,嫋嫋稻香和旖旎碧水以及濃濃的鄉村氣息令人陶醉,久違的“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的時代已悄然離我們遠去。資料顯示:目前農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為0.86公斤,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億噸。我國600多座主要城市每年產生垃圾1.6億噸,人均垃圾年產量440公斤,且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其中能夠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佔66%,近1/3垃圾只能進行簡單填埋,這些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類垃圾80億噸,垃圾堆存累計侵佔土地5億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圍。由於垃圾處理設施和機制沒有及時跟上,各種垃圾得不到相應處理,不少地方“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

通過調查分析,造成汙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些農村,農藥瓶、化肥袋、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到處亂堆亂扔,塑料廢棄袋隨風“滿天飛舞”,“白色汙染”嚴重;

二是受城鎮垃圾處理能力有限的影響,很多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棄物(包括大量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越來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鎮周邊的農村。鄉鎮和農村聚居點每年產生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三是在城市產業升級換代和城市環境整治過程中,將大批落後的、汙染嚴重的工業專案和工業生產設施轉移到農村,垃圾和廢棄物將農村作為堆放地。據報道,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遠離環境汙染的世外桃源,每年有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專家認為:“農村環境汙染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增長和農民人均收入5%~8%左右增長,將會被全面抵消。農村環境惡化問題猶如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共大家商榷:

首先從源頭抓起,建立垃圾分類集處機制。

一是要制定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和管理制度。以鄉鎮、村為單位制定環境保護的村規民約,指導村鎮因地制宜地進行垃圾處理,儘可能在本區域內消納本地垃圾。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鄉鎮和村應該建立生活垃圾堆放點,集中處理;縣域內的鄉鎮垃圾處理場進行佈局規劃,在適合地點建立區域性的垃圾衛生填埋場,對垃圾進行集中填埋處理。

二是要實現垃圾處理就地分類。建議儘快在鄉鎮農村建立環衛隊伍,為農村配備保潔員和垃圾收集車、垃圾桶等,做到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生態處理、綜合利用,實現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據報載,被稱為垃圾生產大國的美國,垃圾分類早已深入公民的生活,垃圾回收作為一種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以美國個城市巴爾的摩、華盛頓和里奇蒙為例,過去回收垃圾每處理噸需要花美元,分類處理以後,不僅創造了個就業機會,而且創造了億美元的財富。

其次採取補貼激勵,推行垃圾就地處理。

一是建議可在一個鄉鎮建一至二個垃圾焚燒爐,來解決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每村建1--2個大中型沼氣池。

二是鼓勵和引導農戶發展農業迴圈經濟,將補貼與農戶是否採用了節約型、環保型的農業技術相鉤,可推行可解農膜使用和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普及。

三是推廣清潔生產,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通過資源化途徑加以綜合利用。如畜禽糞便和秸稈通過沼氣化處理,既利用了沼氣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園肥料;還有以畜禽糞便為基質加工成複合有機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簡便、肥效快的特點,又彌補了化肥對土壤的不利影響。

第三因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治汙改良新路。

一是建設生態溼地,汙水進,清水出。據專家介紹,人工溼地是一種生態治汙技術,汙水進入溼地後,一部分物質會吸附在植物床上形成微生物層,並以此來分解汙水中的有機物,經過溼地處理的水還可以用來澆灌等。

二是以企帶村,破解資金瓶頸。“農村環保難,難在沒有錢。”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企帶村聯動發展的新機制,尋找破解資金緊缺的途徑,開展“千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

三是生態治汙,引領農村環保。實行社群化管理,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利用無動力汙水處理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汙水。建立沼氣池,牲畜糞便、作物秸稈連同路邊雜草被投入沼氣池,用產生的沼氣燒水、煮飯和照明。

四是齊頭並進,環保監管延伸到村。轉變觀念,把環境監管的觸角延伸到鄉(鎮)、村的各個角落,逐步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

五是推廣新農村“村民環保自治模式”,由地方政府有規劃的設定養殖區和限〔禁〕養區,防止汙水橫流對水域等的汙染。並實施“生物菌”微生物完全發酵技術,達到養殖場廢棄物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