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通用18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64W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通用18篇)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筆記小說的特點。

2.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教學創意

三個教學板塊: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皮肉亂抖,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著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筆記小說《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學鋪墊

1.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筆記”和“小說”兩種特徵的一種獨特文體。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括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主要型別。

2.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中國當代作家。1984年發表處女作《棋王》,引發關注,並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3.作品簡介

《溜索》這篇小說寫了一處奇險的環境,一群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歷。小說開頭一下子就讓讀者置身於怒江大峽谷中,怒江的“隱隱悶雷”,山鷹的飛翔,襯托出環境的奇險。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戰戰兢兢,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著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小說處處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寫,但從頭到尾沒有出現“我”字,好像每位讀者都是這個“我”,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4.生字新詞

腮sāi墜zhuì嘔ŏu跺duò探視頃qǐng刻尋思俯視拳quán打腳踢tī千鈞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錙銖zīzhū——比喻極微小的數量。

盤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淚水漫流的樣子。

扭絞jiăo——反覆搓動。

千鈞jūn之力——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5.疊詞

紛紛 慢慢 隱隱 懶懶 漸漸 涓涓 穩穩望望 緩緩 顫顫 慎慎 澀澀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戰戰兢兢

6.比喻句

(1)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2)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

教學板塊之一:文意把握

話題:請同學們從任意的角度說說《溜索》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概說。

說話句式:這是一篇……

示例:這是一篇阿城寫的筆記小說。

同學們認真讀書,思考,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寫馬幫藉助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對比”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映襯”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反覆”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伏應”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精緻段落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豐富片段描寫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過怒江大峽谷)來表現多個人物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細節生動的筆記小說,文中有語言的描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描寫和神情意態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

這是一篇起筆突兀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大段的環境描寫、大量運用疊詞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先從聽覺(聲音)角度寫怒江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將遠眺、俯瞰與聽覺相結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主體部分做到了詳略有致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隱”去了第一人稱“我”,通篇均未出現第一人稱“我”,敘述者的主體精神世界被隱匿了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簡練又精妙傳神的語言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謳歌人物群像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從多個角度反覆寫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充滿著作者對馬幫人無畏精神和豪邁野性的欽佩與讚歎的文章。

這是一篇表現滇西馬幫的生活、歌詠無畏與勇敢精神的筆記小說。

……

教學板塊之二美點賞析

話題:就你發現的課文中的一個美點,寫一點賞析文字。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寫。儘量不重複別人的話。

如,小說美在用詞精妙傳神。小說開篇寫馬幫首領“用小腿磕一下馬”,這裡的一個“磕”字,準確地表現了馬幫與馬的關係——默契,同時也表現了馬幫首領對馬的熟練駕馭和埋在心底的憐愛。

學生充分活動,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學生髮言的內容可能有:

1.課文美在用詞精妙傳神。

寫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裡。”一個“扎”字寫盡了鷹飛的急速迅猛的特點。

2.課文美在化靜為動。

寫峽谷的陡峭:“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絕壁”本是靜止不動的,但在馬幫漢子們眼裡,卻是“飛快垂下去”的。這裡作者化靜為動,賦予絕壁以動態感,有力地表現了峽谷的深邃陡峭的特點,讓人觸目驚心,為後文寫牛馬的膽怯做了有力的鋪墊。

3.課文美在寫出了視覺感受。

寫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亮亮”有力傳達出在高處眺望怒江的視覺感受。

4.課文美在善於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徵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且用詞極為準確。

寫首領。“首領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細”“繃”二字,將馬幫首領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既簡約又傳神。

5.課文美在寫漢子過溜索的動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寫精瘦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的一下小過去”;第二次,“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第三次,“……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這幾個“小”字的活用,將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過怒江峽谷時,人愈來愈小的視覺感受和情狀傳神地表現出來,作者將普通的“小”字用得這般有創意,堪稱運用語言的高手!

6.課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傳神。

如,寫馬幫隊伍在峽谷行走得緩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極稠的粥”,比喻新穎別緻。

7.課文美在對比手法

小說詳細記述了牛們過溜索時極度失態的情狀:溜索前因驚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淚發抖,被綁上繩索硬掛到溜索上之後嚇得屁滾尿流,“皮肉瘋了一樣抖”。小說也詳細寫了“我”溜索時的窘態:“戰戰兢兢跨上角框”,“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膽戰心驚之態盡顯。這些都與揮灑自如、舉重若輕的漢子們寫出了鮮明的對比。

8.課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說用大量的筆墨寫怒江,寫牛,是為了凸顯怒江大峽谷的險峻和溜索的驚險,烘托人物的無所畏懼。小說三次寫“鷹”,虛實相生,意在烘托漢子們的無畏與勇敢。寫環境,是為了寫人。

9.課文美在精緻的細節描寫

“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翅膀尖”,一個目光鎖定的“小”位置;“幾根”,點明數量少,這些都體現了細節描寫的精緻。

10.課文美在伏應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是一處伏筆,第三段裡“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與之相照應。……

11.課文美在反覆手法

第一,小說反覆寫怒江的聲音(雷聲):小說第1段寫到“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第3段寫到“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雷聲”,第4段寫到“依然是悶悶的雷”,末段再寫到“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第二,小說反覆寫“大鷹”:小說第2段寫到“那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裡”,11段又寫到“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23段再寫到“那鷹斜移著,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寫到“尋不著那鷹”。

12.課文美在多角反覆

小說的中心事件:過溜索。小說先詳寫“精瘦漢子”過溜索,再略寫“三條漢子”過溜索,接下來又詳寫“一頭牛”過溜索的情景,再略寫“這邊的牛們”過溜索的情景,再接著詳寫“我”過溜索的情景,最後寫“首領”過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寫,多角反覆,對比自在其中,馬幫人的勇敢、沉著和冷靜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

13.課文美在諧趣橫生

小說第15段:“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洩,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第22段“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這樣的語言有點冷漠,沒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著幽默的意蘊,傳達的是另一種趣味——諧趣,沒有抒情意味,顯得很幽默。這樣的文風與滇西馬幫漢子的粗獷、野性是和諧統一的。

……

教師形成小結。

教學板塊之三片段精讀

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反覆細讀課文第10至20自然段,選取以下兩到三個話題對文段進行品析、欣賞。

(1)詩意地概括文段內容。

(2)從“詳略”的角度看馬幫過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兒們所商量的話。

(4)論一論“那隻鷹”在文中的作用。

(5)畫出描寫“溜索”的語句,說一說“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說一說課文中的馬幫漢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說味道。

學生認真閱讀片段,思考,討論,廣泛交流,教師順勢評點。

教師講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達作用:(1)是小說所寫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動場景;(3)是小說的情節核心,有一種串聯作用,這種貫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錯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點,檢驗著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馬幫人:矯健勇敢,靈活敏捷,揮灑自如,舉重若輕,從容鎮定,氣定神閒,無畏精神,豪邁野性。

結課:

本節課主要學習活動: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作者簡介:魯豔鋒老師語文名師餘映潮老師的弟子,對板塊教學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解。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阿城,積累與本課有關的語言。

2.理解小說的情節、人物。

3.把握小說的主旨。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

2.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高中一年級逢“文~”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他的處女作《棋王》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其代表作有樹王》、《孩子王》等。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是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為“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今天我們學習《溜索》,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整體理解。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一,二,……)標出意義段,要求體現小說的結構特點,用(1,2,……)段內的層次,標出主要人物,並簡要批註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標出環境描寫,批註自己的閱讀感受,列出不懂之處。

一、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盤桓:①徘徊;逗留。②周旋;交往。③玩弄;逗弄。④盤旋;曲折迴繞。⑤廣大貌。⑥引申為傲慢自大貌。⑦徘徊,滯留。⑧遊樂。⑨猶疑不決的樣子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探視:檢視;窺視。俯身:指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扭絞:指用兩股以上的條狀物向相反方向轉動。頃刻:片刻,表示行動或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尋思:琢磨,心裡琢磨。拳打腳踢:用拳打,用腳踢。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戰戰兢兢: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二、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㈠理清全文思路,並作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思路:

(1)距離怒江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緊。最後抵達江邊人牛都被嚇得屏氣腿顫。

(2)我們發現自己處在垂懸的江邊壁頂上,深遠、喧騰的怒江讓我們心顫不已。

(3)領隊穩坐在沉靜的馬上沉著帶領慌神的駝隊向峽上繩索進發。

(4)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極其利索地溜索。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3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專案。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犛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作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傈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祕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繫腰間,繩上掛以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上課筆記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讚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法學法:

朗讀法、指導法、談論法。

課前準備:

準備相關課件。

精彩課堂

一、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主要靠“溜索”橋。那麼,什麼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生於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處女作《棋王》。

2.生難字詞

(1)字音

錙銖(zī zhū)   滇西(diān)   盤桓(huán)

頃刻(qǐng) 千鈞之力(jūn) 絞(jiǎo)

跺(duò) 嘔(ǒu) 戰戰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詞義

【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遲疑】拿不定主意;猶豫。

【俯身】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呈曲身狀態的動作,尤指禮節或表示服從的姿勢。

【頃刻】極短的時間。

【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探視】看望;察看。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1.朗讀指導。

反覆朗讀、默讀,讀準字音,體會人物心理。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著地運到對岸。

高潮:在首領的指導下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一個首領帶領馬幫一起溜索過怒江。

2.首領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首領的語句,分析首領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①“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穩穩”“笑一笑”與“我”和牛的恐懼形成對比,襯托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領緩緩移下馬,拐著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領下馬用手“敲一敲那索”體現了他細心、認真、負責的性格特徵。③“(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帶“我”溜索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體現了首領對他人的關愛。總結:首領是一個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從容不迫、具有領袖氣質的人。

3.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各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①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②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們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4.文中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

【交流點撥】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區域性突破

跳讀課文,分析語句的表達作用。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

隱喧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

【交流點撥】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相結合,寫出了怒江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讓讀者如臨其境。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寫,又有對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環境的險惡,又表現出了馬幫漢子們的從容不迫、沉著穩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過文中溜索這樣害怕的感覺嗎?

【交流點撥】有。我有一次過玻璃棧橋時嚇得雙腿發軟,直接坐在了地上,旁邊的好友見狀,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讓我站起來。好友見勸說無效,試圖上前拉起我,可是這時,懼怕的我硬是賴在地上不敢前進,無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來,揹我走過了玻璃棧橋。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3.佈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板書設計

溜索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度比較合理,雖說沒有詳細解讀,但是重點突出。我引導學生們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做了一定的瞭解。但其他比較深層的意蘊,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以秦王三次神態變化為線,明確故事情節,廓清字音與翻譯。

2.通過演讀和紛紜說“士”把握人物形象,說話技巧,認識“士”的精神。(重點)

3.通過史料辨析深入體會“士”人的精神。(難點)

教學流程

(一)見士是士,體會敘事的精彩

1、講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麼意思?既然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預習知道了文章的內容,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在不改變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師給的關鍵詞來講講文章所寫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悅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撓_______。”

2、交流

①生生、師生交流。 主要圍繞“易、加惠、弗、使、長者、錯意、廣、逆、輕、與、直、怫然、免冠徒跣、搶、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挺、色撓、謝、徒。”等詞語進行字音及翻譯的糾正。

②說精彩:圍繞學生認為的精彩環節進行表演。

③故事小結:故事剪裁得當敘事精彩,人物間針鋒相對,氣氛緊張,唐雎最終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3、認識“士”

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在國民黨時期,外交部長蔣廷黻的英語講得非常好,發言理直氣壯,但是沒有人聽。日本外交部長英語很蹩腳,言辭粗魯,大家十分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欣賞蔣廷黻,對他說:“你的英語講得很好,發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國家太貧弱,弱國無外交。” 可見弱國在外交事務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況是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國,所以你認為唐雎與秦王的這種針鋒相對合適嗎?

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精神。

4、紛紜說“士”

戰國末期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士。關於“士”的種類有:遊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叫“策士”;為國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曉陰陽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謀劃策的叫“謀士”;能言善辯的叫“辯士”……士可稱為“平民知識分子”,雖然不是官職,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本領進階為官,甚至成為貴族。唐雎是哪種“士”在文中找出確鑿的依據。(小組研討)

①唐雎是能言善辯的“辯士”。(“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專諸、聶政、要離例證充足。)

②亦是有法有謀的“策士”。 (力、據、節)

③勇赴國難、置生死度外的“勇士”(“因使唐雎使於秦”“挺劍而起”)

④守土有責,捍衛尊嚴的“義士”。(“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在整個事件中秦王的恃強凌弱、外強中乾與唐雎形象成鮮明對比,同時唐雎的凜然正氣、有膽有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展現了戰國時期的“士”人風采——有理想、有氣概,鐵肩擔道義的使命。正如我們所知的“荊軻刺秦”中的荊軻,他們都是“士”人的魄力與精神的展現。

(二)見士非士,尋訪史料的真偽

1、翻轉

剛才我們說到荊軻,為何荊軻刺秦竟不似唐雎這般容易呢?

2、研討

文章不合事理之處。通過學生質疑和材料運用明確人物、地點、事件虛構成分很濃。

材料1:

事件

時間

資料來源

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約公元前266年

《史記·魏世家》《戰國策·魏策四》

信陵君殺晉鄙救趙,唐雎勸說信陵君要忘記自己的功德,不可居功自傲。

約公元前257年

《戰國策·魏策四》

《古文觀止》

秦王要通過易地吞併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完成出使任務。

約公元前225年後

《戰國策·魏策四》

材料2:秦法篇

“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

——《史記·刺客列傳》

材料3:地點篇

安陵(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西北)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策·魏策四》有載:秦昭王二十四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時,有客謂穰侯曰:“君得許、鄢陵以廣陶。”《資治通鑑·卷六》也有記載:“前241楚、趙、魏、韓、衛合縱以伐秦……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

(三)見士仍是士,感悟品行的精魂

1、啟悟

為什麼把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卻描寫的如此精彩?(結合材料4、5進行小組探究)

材料4:

《戰國策》因其採用豐富的人物形象、雄辯的論說、生動幽默的故事來反映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士人精神風采,故在文體、文風、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成為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巔峰。

材料5: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始皇之並天下 ,而文、武之道盡矣!

——顧炎武《日知錄》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至秦孝公,棄仁義而用詐譎……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到始皇帝時)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 ——《戰國策·劉向書錄》

2、探析

①歷史散文特點

用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來突出唐雎作為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這類誇張和近乎虛構的筆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歷史散文的文學色彩。

②歷史散文特點凸顯人物精神

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不辱使命,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勇士與義士;在與秦王脣槍舌戰的對話中,是明確自己立場,最終說服秦王的辯士。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對唐雎無畏品格的讚賞,就是對“士”精神的讚頌。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人的魄力與精神。這就為後世人的思想起到了榜樣作用。

③時代特點呼喚“士”精神的傳承

春秋戰國開始,禮樂崩壞,人民素養需要重構,國之尊嚴需維護,更需要唐雎這樣榜樣來傳播和弘揚 “士”人的精神。至此人物、事件、地點的真假倒是其次了。

(四)作業佈置,技巧“士”為先

1.自學《戰國策.齊四》中《齊宣王見顏斶》,深入體會“士”文化的魅力。

2.查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與本文相比在言語技巧上有何異同並說說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展現“士”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複習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瞭解,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會考中,語文科的綜合評價有較大的進步.

三、方法與措施

1、明確目標,立足教材。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體參與,分層達標。複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多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只有理清了頭緒,學生才能思路清晰,複習才有更佳的效果。閱讀理解與作文是語文複習的“重頭戲”,教師應加強指導。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並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作文複習應重點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導上,從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

4、團結協作,共同提高。本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同科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料共享,發揚團隊精神,爭取共同進步。

5、鑽研命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閱讀”、“古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題。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計劃

積累與運用部分。考試的範圍基本是國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因此,我們在指導複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另外的語言積累適當訓練。

現代文閱讀部分。要把握“考點”。因此,在最後複習中,在選文上應儘量多選取相關型別的文章進行練習。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裡,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原文。

古文閱讀部分。近幾年的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方式:一篇是課內,一篇是課外,即兩篇文章在內容或主旨上有相似之處。而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以九年級教讀篇目為主。複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複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同時進行斷句訓練。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主旨。

2.學習詩人運用想象和對面著筆來表情達意的寫法。

3.培養學生在比較中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探究、分析、煉字、比較、揣摩等過程來賞析詩歌,採用學生自學,合作交流,教師啟發點撥,比較鑑賞等方法,完成學 習任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讀本詩,激發學生熱愛 祖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賞析詩歌意境,把 握詩歌主旨。

2.通過比較掌握對面著筆的表現手法,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品味 比 較探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背景資料: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入潼關,玄宗南逃,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今屬寧夏)。杜甫得知肅宗即位的訊息後,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困在淪陷後的長 安,在一個 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作《月夜》。

學生說杜甫: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說說對杜甫的瞭解。)

(多媒體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又稱“杜工部,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後人稱為“詩聖”,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二、品讀詩歌,讀準讀暢。

1.學生自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2.出示難讀字字音,正音。

3.聽錄音範讀,(指導學生把握節奏、語速及語氣。)

4.指名學生讀。

三、自主學習,梳通詩意。

1.自己對照課下注釋和相關資料自譯。

2.說給同桌聽,合作解決疑難詞句。

3.學生自主展示。

(教師點撥指導。)

四、精讀細品,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初步 體會意境。

學生自讀詩歌,思考:詩人在詩中共寫了幾個場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場面(想象)

詩人與妻子團圓的美好場面(想象)

詩人思念妻子兒女的場面(現實)

(教師適當點撥並板書,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思念之 情。)

(二)研讀詩歌,探究情感。

1.細品妻子思念丈夫的場面(想象)

(1)探究:妻子明明有兒女在身邊,為什麼說是“獨看”呢?

(學生抓住“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思考分析。)

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得父親,也不理解母親對父親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獨看”,突出了那個“獨”字。)

———活動:設身處地的揣摩妻子“獨看”時的心理活動。

(教師以寫作背景和杜甫被困的處境加以引導)

(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進一步映射出了是人的心理。

(2)賞析:妻子獨看時的的情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①再說說詩句的大意,思考:最能體現佇立之久的字,進行賞析

②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溼”和 “寒”的精妙之處。

③學生展示,教師點撥。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明寫妻子思夫至深,暗寫作者的思妻至切,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之苦。

2.細品團圓的美好場面(想象)

學生自讀詩歌,思考:作者通過想象團圓幸福的情景來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想象一個團 圓的幸福場面反襯作者思念之情。

———與《夜雨寄北》比較,理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異曲同工之妙。

(教師出示《夜雨寄北》,進一步分析藉助團圓的美好反襯分隔兩地的思念之苦。)

——與杜甫的《述懷》比較,進一步深層探究主旨。

(出示《述懷》的相關詩句,通過分析《述懷》,結合寫作背景及杜甫濟世情懷點撥學生進一步研讀詩歌主旨。)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寄書問三川 ,不知家在否”;

“幾人全性命 ?盡室豈相偶!”

(明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裡,不僅表現了對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著天下離亂的悲哀;在“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五、鑑賞比較。

(教師出示《望月懷遠》,進 行鑑賞比較)

1.學生自主學習,把握詩意

(1)藉助資料,學生自譯。

(2)交流展示。

2.學生自讀,思考:同為思念之作,兩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教師以表格點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鑑賞體會作者獨特的構思。)

(明確:作者主要通過對方著筆、借人映己的表現手法,通過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畫面,突出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深。)

六、拓展運用,自主提升。

出示《邯鄲冬至夜思家》,學生自學,進一步學習對面著筆的寫法。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坐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將“影”和“身”聯絡起來,抱膝呆坐的“影”陪伴著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 樣寫“思家”的?寫得怎樣?

(明確:作者主要通過借人映己、對方著筆的表現手法,通過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畫面,突出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深。)

七、課後 小結

以“月”為線索,貫通全詩,採用對面著筆、借人映己的表現手法,通過寫詩人對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月夜》。

2.蒐集關於“月”的古詩名句,製作名句卡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裡,“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巨集、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著,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著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字內容。

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麼是意境嗎?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

可以說,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瞭解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標導學二:文章初探,把握文字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說說什麼是“意境”。

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物件,深刻認識物件,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後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物件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後兩段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併為本文劃分結構。

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並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物件以把握住物件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並融於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於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後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字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麼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裡,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並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裡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徵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裡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於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於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學提示】

四個探究題設定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後一題,由於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鑑賞能力與基本鑑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並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採取了大面積使用硃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後喜悅的氣氛。

【教學提示】

設定此賞析,並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藉此畫深入理解文字內容。

三、板書設計

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

獲得方法深刻認識物件,產生思想感情

寫景時寫情,源於現實超越現實

苦心經營意匠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這首詞所表達作者抗敵報國、建功立名、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領悟宋詞優美的語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是一首著名的宋詞,作者系豪放派詞人,詞的意境廣闊、深遠,要求學生想像詞中那戰火紛飛的場面,從而進一步瞭解詞的主旨。

二、本詞用字簡煉,短短的62個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場塞外戰爭圖,故本詞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釋,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詞意。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想像能力的訓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用多媒體展示古代戰爭場面,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匯入新課。然後再展示“醉裡挑燈看劍”圖,請一學生描述畫面內容。畫裡的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麼?他在追憶什麼?今天我們師生就通過共同學習這首《破陣子》,來了解和認識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

二、介紹小序、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瞭解預習情況)

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閒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語氣,並在書上劃出斷句位置。

2、學生讀。(小組讀、個人讀,要讀出豪情壯志。有點評)

四、分析(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一)上闋:

1、一、二句寫了“我”的哪些活動?夢見了什麼?(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來)

明確:第一句連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醉”和“夢”表現出戰鬥的場景是回憶出來的。

2、三、四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什麼?

明確:對偶。突出表現了雄壯的軍營,表現了將軍及戰士們高昂的戰鬥情緒。

3、“沙場秋點兵”中哪個字用得好?(分組討論,根據詞意,想像出此時的場面)

明確:“秋”,寫出了肅殺的氣氛和作戰時的季節。

(二)下闋:

1、哪些句子寫戰爭的畫面?哪些句子寫了作者統一祖國的願望?

2、作者為什麼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慨嘆?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鬥生活,但由於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髮,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雲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後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湧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維練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詞中的將軍,請你把馳騁沙場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描繪出來。 (小組討論後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陳亮,該怎樣勸慰一下“可憐白髮生”的辛棄疾? (小組討論後表演)

六、課後作業:

把《破陣子》改寫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後記: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0

從容說課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溜鬚拍馬、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的形象。選取社會生活片斷,表現尖銳重大社會問題,也即以小見大,是契訶夫短篇獨特之處。

教讀本文,應抓住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理解小說深刻的社會意義。抓住“變”這個文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完成課堂教學。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鍊思維的概括性和發散性,對人物分析有一個更感性、更全面的認識。

小說主要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展開情節和表現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採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靈活開展。以編演課本劇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深透理解文意並進行個性化創作提供平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沉靜、無精打采、異想天開、徑自”等詞語。

2.瞭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把握奧楚蔑洛夫這個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能力目標

1.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2.體會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在小說中的作用。

3.領會小說的諷刺藝術。

德育目標

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培養學生做人正直、表裡如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

小說用個性化人物語言刻畫奧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說以對話取勝,語言有顯著的特色。課文運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突顯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活潑的分角色朗讀形式,體會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變”,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同時本文是一篇諷刺小說,人物形象具有型別化的特點,分析人物性格時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奧楚蔑洛夫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蜥蜴圖片)

同學們,說起人們眼下追求的個性寵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的,實蜥蜴中的一種叫變色龍的,它會隨著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面板顏色。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就叫《變色龍》,其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變的技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去了解那裡發生的故事。(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具有世界聲譽的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革新家。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在當醫生之餘從事文學創作。在行醫過程中,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知識,積累了創作素材。他的早期創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醜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性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八十年代下半期,隨著社會階級鬥爭的日益尖銳,他的創作視野逐漸寬闊,題材愈加豐富,批判性也隨之加強。1890年。他到庫頁島旅行,進一步瞭解了沙皇專制政治的罪惡。1892年後定居莫斯科鄉下,從事戲劇創作。契訶夫一生寫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名篇有《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裝在套子裡的人》《新娘》等。劇本有《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

《變色龍》寫作於1884年,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強化反動統治。豢養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為其鎮壓人民服務。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一層面紗。沙皇專制警察往往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而乾的卻是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勾當。《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沉靜:文中指環境寂靜。

無精打采:形容不高興,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體)強壯高大。

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際。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②(行為)放蕩、沒

有節制。著重於極其荒謬,令人難於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緒、氣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聰明、靈活。

恐嚇(hè):以要挾的話或手段威脅人;嚇唬。

徑自:副詞。表示自己直接行動。自顧自,任意地。

(2)選取日常生活的片斷進行藝術概括,以此來反映尖銳重大的社會問題。是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特色。那麼,本文寫了怎樣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誰?文章又是主要採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描寫了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手指”這一案件的經過。主要人物是奧楚蔑洛夫。主要運用對話刻畫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

2.學生自讀課文,根據對小說內容的初步理解,給課文另擬一個題目。

學生可能擬出的題目是:

一個見風使舵的人

一個變化多端的人

兩面人

勢利眼的警官

3.學生速讀全文,理清故事情節。

思考:奧楚蔑洛夫警官在處理“狗咬人”事件過程中,前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變化的原因和內容。

學生梳理、概括,教師提示:

最初:聽了赫留金申訴,不知狗主人是誰時

對小狗——野畜生,瘋狗,把它弄死好了。

對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說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它是那麼小,它怎麼會咬著你的?

對赫留金——你那指頭一定是給小釘子弄破的。你們這些鬼東西。

第二次: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下賤胚子。

對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們絕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說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名貴的狗。狗是嬌貴的動物。

對赫留金——你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廚師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廚師說是將軍哥哥的狗時

對小狗——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

對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學生合作探究:

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態度五次變化,那麼其中有沒有始終不變的地方?

學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在五次變色中,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始終不變,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師生共同歸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師明確:

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溜鬚拍馬、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沙皇專治統治的忠實走狗形象。

6.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四、分角色朗讀,體會形象特徵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奧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葉爾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擔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儘量瀆出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尤其注意省略號的停頓。

3.學生分組試讀。

4.教師指定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共同點評朗讀表現。

五、佈置作業

續寫課文內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後又發生了什麼事。4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探究小說的思想意義,理解課文主題。揣摩小說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研讀探究,理解小說主題

1.學生默讀全文,合作研討:

(1)小說結尾寫道:“普洛訶爾喊一聲那條狗的名字,帶著它從木柴廠走了。那群人就對著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麼呢?為什麼笑?

(2)自然界中的變色龍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色,是出於生存的本能,而奧楚蔑洛夫幾次變色又是為了什麼?作者通過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3)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學生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1)針對那群人的笑,學生的理解有如下幾種說法:

笑赫留金事與願違,他本來想得到賠償,結果卻是一場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奧楚蔑洛夫這樣一個警官。他見風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統治者奴才的嘴臉: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這樣一條狗。如果這狗的主人不是將軍的哥哥,結果就不一定這樣了;

笑這個社會裡,一人得勢,雞犬升天;

笑當時窮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條狗等。

(2)奧楚蔑洛夫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為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的一條狗。這樣的一個小官僚,面對一般群眾的時候,他往往會擺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場。穿著新的軍大衣,在眾人面前“嚴厲”的表情,一個拿腔作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畢現。而面對權貴,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經濟落後,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為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為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其實更多的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3)小說通過對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專制統治的忠實走狗的刻畫,巧妙地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和虛偽,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實質。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體味作品的深意。

二、深讀,體會小說手法

1.小說的語言是充分個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在個性化的語言中得到充分展現。請揣摩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 投影:

(1)“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跟許多飢餓的嘴巴一樣”。

(2)“我要揭你的皮,壞蛋” (3)“就連那手指頭也像是一面勝利的旗幟。”

(4)“這個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淚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來到底誰胡說,誰像當著上帝的面一樣憑良心說話。”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們絕不能不管。”

學生結合語境誦讀、揣摩,教師明確:

(1)“門無精打采地敞著”是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環境,反映了當時市面蕭條。“跟許多飢餓貧困的嘴巴一樣”是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暗示了俄國人民飢餓貧困的生活,整個社會死氣沉沉,作者用寥寥幾筆,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

(2)誇張的修辭於法,寫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頭撈一把賠償金的心態。

(3)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頭當作物證向人炫耀,以圖撈一把賠償金。

(4)用擬人手法寫小狗,把它作為具有“狗性”的人的輝映。

(5)用比喻的手法,寫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馬,表現他既是一個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個有所懇求的“小人物”。

(6)雙重否定的修辭手法。寫奧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時,擺出一副“扶弱抑強”的架勢,與後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將軍時的態度變化形成強烈對比,造成絕妙諷刺的效果。

2.奧楚蔑洛夫的軍大衣在小說中反覆出現,請仔細體會這些細節描寫對於刻畫人物的作用。

學生篩選、思考,教師點撥:

小說一開始,作者就把這件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讀者面前。新的軍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標誌,也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作者以“軍大衣”這一服裝.交代了奧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寫軍大衣是在奧楚蔑洛夫聽到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以後“把大衣脫下來”,他脫大衣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判”錯了狗,急得他渾身冒汗。脫大衣的動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驚,渾身燥熱的膽怯心理,也表現了他藉此為自己變色爭取時間以便轉風使舵的狡猾。這一“脫”,形象地勾勒出了這個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醜惡心靈。

當他訓了赫留金一頓,忽聽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又立刻抖起威風。可又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這時他大驚失色:“……給我穿上大衣吧……挺冷……”這是第三次寫他的軍大衣。這裡穿大衣則是心冷膽寒的表現,以遮掩他剛才辱罵了將軍而心中更深一層的膽怯,並進而為再次變色作準備罷了。這裡的一“脫”一“穿”,熱而不冷,把奧楚蔑洛夫凌弱臣強的醜態暴露無遺。

結尾,他訓了一通赫留金後,“裹緊大衣……徑自走了。”這裡第四次寫軍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畫這條變色龍出盡洋相之後,又恢復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態。繼續去耀武揚威,逞凶霸道去了。

總之,作品通過對奧楚蔑洛夫軍大衣穿而又脫,脫而又穿,這四個細節的描繪,淋漓盡致地勾畫出變色過程中的醜態,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動。

3.學生思考:

奧楚蔑洛夫為什麼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為某類人物的代名詞?體會諷刺小說的這種寫法及其作用。

教師明確: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併成為某類人物的代名詞,是因為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寫這類人物的時候,抓住了他們的共性,通過提煉、概括和總結,並用誇張、對比等諷刺小說常用的藝術手法,加以突出,使這類人物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葛朗臺,莫里哀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公,吳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都是這樣的人物。

三、課堂練習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傍晚七點半左右,我和朋友散步至本城影劇院。正巧,一對夫婦焦急得胡亂拉住人退票:“五毛退啦,減半!”沒人理他們。後來男的丈哀求地喊道:“算了。我白送,誰要啊?是外國的吉他表演呀!”還是沒人理睬。來往的路人越發用冷冷的、不信任的眼光瞅著這一男一女,像瞅著賣狗皮膏藥的小販。正在這當兒,老曾來了,拎了一桶糨糊和一張宣傳畫。老曾實在看不下去

了,便將那男人叫到一旁,湊著耳朵面授機宜。果然,那男的用鬼鬼祟祟的神情冷不丁喊一句:“高價票,10元一張!”路人們立刻像中了槍彈般站著不動,連我的心也猛地一跳。待那男人又將此話重複一遍時,方圓十幾米內即騷動起來,早有一個留八字鬍的小夥子殺開血路衝進重圍,用故意架起來的兩膀野蠻地隔開眾人,獨包獨攬地買下票。然後驕傲而自豪地舉著手走了。

1.聯絡上下文解釋詞語。

(1)面授機宜:

(2)鬼鬼祟祟:

(3)冷不丁:

(4)獨包獨攬:

2.賣票的老實人後來說假話的原因是什麼?

3.下面對故事人物作用的認識有誤的一項是…………………………………( )

A.賣票人是故事的線索人物,通過他賣票的前後活動反映了社會上某一部分人的糊塗認識。

B.老曾是關鍵人物,他的面授機宜不僅扭轉了局面,而且為下文的展開起了決定作用。

C.小夥子是主要人物,獨包獨攬買下高價票的行為反映了社會上一分人對外國文藝的賞識和追求。

D.“我和朋友”是見證人,目睹出讓演出門票的全過程,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4.故事中的路人為什麼對“五毛”讓票不相信,而對“十元一張”卻搶購?

參考答案:

1.(1)當面傳授處理事務的辦法。 (2)形容怕人發現的不正當行為。

(3)冷不防,突然地。 (4)獨自全部買下。

2.急於把票賣出去,因為說真話票賣不出去,只得說假話。

3.C

4.說明社會上一部分人認為高質一定高價,低價必然低劣.以追求高價商品為榮耀,於是形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現象,因此對降低讓票表示懷疑,對高價票趨之若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契訶夫用漫畫式的寫法塑造了鮮活的變色龍形象,讓我們驚歎小說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藝術內涵。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反觀現實,類似善變的後果則會是人際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誠友善才應是我們處事待人的追求。讓我們工整地寫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五、佈置作業

紛繁世態給了你瞭解社會、關照人生的思考與啟迪,請構思一篇小小說,以你的獨特視角去展現現代社會的橫斷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題自擬。

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出自《孟子》,相對於國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國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應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採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薰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質疑法:這裡所說的質疑,並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媒體設計

可以設計製作一些多媒體課件或者幻燈片,簡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詞,將文中的重點詞句投影出來並配上朗讀。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匯入解題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撥。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朗讀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絡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供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板書設計】

方案二

1.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文章中心論點。

2.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討論文章是從哪些方面、運用哪些方法來進行論證的。

3.設計精當的思考題或安排延伸閱讀,探討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詩(參見方案一第二課時步驟三匯入,引出價值觀的問題)。

2.整體感知課文,並自由誦讀至流暢的程度。

3.學生自主質疑,主要討論孟子在本文中所闡述的對價值觀的看法及其現實意義。

4.進行朗讀訓練,弄清論證方法。

【備教資料】

●卡片①字詞積累

(易錯字注音)

所惡(wù)闢患(bìhuàn)

一簞(dān)食蹴(cù)爾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闢”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動詞)、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成語)

捨生取義

●卡片②難句釋義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意思是:事實上有這種情況,有時通過某種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們卻不願採用這種方法;通過某種方法可以逃避患難,人們卻不願採取這種行動。

●卡片③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義”之價值高於生命,賢者在必要時應捨棄生命而“取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更是不足取的。當然,孟子所宣揚的“義”有具體的階級含義,但在本文的學習中,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談。

●卡片④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因為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終不肯吃,最後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歷來是有氣節的表現,吳晗先生就曾著文談到這一問題。

●卡片⑤魚

魚是古代的佳餚之一。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餚。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餚,而豬肉、狗肉乃至雞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並論。北方少河流,當然魚也不多,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中,馮諼不滿意在孟嘗君門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卡片⑥鍾

鍾,古代的容量單位。古代計容量的單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當於今天的一小湯匙;10勺為一合(ɡě),10合為一升,10升為一斗,10鬥為一斛,6斛4鬥為一鍾。按此計算,“萬鍾”是6.4萬鬥,這個年俸是相當大的。當然,在本文中,孟子僅僅是用“萬鍾”來表示優厚的俸祿而已。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2

【教學構思】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誨至今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授時,可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安排二課時學習本文。第一課時:採用誦讀法,以朗讀帶動學生感知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分小組交流,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第二課時:採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⑵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能力培養點:

⑴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⑵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體驗點:

⑴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⑵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與學習環境,努力向上,不斷追求。

【教學重難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3、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匯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螢幕顯示課文標題。)

二、 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及文後相關資料,教師補充: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螢幕顯示)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學生圈出生字詞,同學間互讀並糾正錯誤。

螢幕展示:(請同學讀,邊讀,邊顯示讀音)

叩問叱咄俟其欣悅負篋曳屣媵人縕袍敝衣以衾擁覆皆被綺繡容臭燁然皸裂

(學生讀完後,教師糾正。)

4、翻譯重點語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組合作,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並找出常見文言文現象。一組找出一詞多義,一組找詞類活用,一組找通假字;一組找古今異義。(學生圍坐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學生分組發言交流。

3、教師小結:(螢幕顯示)

⑴一詞多義: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因為,介詞/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謙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擔憂)

無凍餒之患(憂患)

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的,助詞)

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代詞,代鄉之先達)

縕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錶轉折)

久而乃和(順承連詞)

⑵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⑶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⑷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借 今:假期

4、齊讀全文。

五、學習小結

本文中作者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達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提示: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

第二課時一、複習匯入

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目的: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讀探究

1、作者求學風餐露宿,困難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2、學生髮言。

3、教師小結:作者主要從無書、無師、求學中途艱難、學習生活艱苦四個方面描寫求學過程的艱辛。面對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終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讓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4、學生討論發言。

5、教師小結:大家明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學習中我們必須勤奮好學,發揚“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時也很“知足”。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關的語句)

6、學生髮言。

7、教師小結: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麼,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處此種境況,你怎麼想?怎樣做?

8、學生討論發言。(討論中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起了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

三、總結全文(螢幕展示板書)

四、拓展延伸(螢幕出示情境話題)

1、“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2、“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說:……

3、“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說:……

五、佈置作業

1、列舉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韋編三絕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畫荻教子)

2、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學習態度:嗜學

寓學習條件:艱難 勸

理同舍生: 燁然若神人學

事餘之學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對革命鬥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有一定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無畏而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教學難點:

本文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方式:教師由《雷電頌》中的風、雷、電的形象匯入。

教師講述:在第7課,我們學習了《雷電頌》誰能說說文中的風、雷、電代表了哪類人物呢?(學生搶答後教師繼續講述)可以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在白色恐怖時期,我們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來表達對革命的嚮往與呼喚,比如,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就是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那麼作者高爾基是怎樣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高爾基所寫的《海燕》吧!(教師板書課題《海燕》)

二、新課研讀

1.形象感知,領略海燕風采。教師出示“海燕形象圖課件”,讓學生認識、感受海燕的形象,讓學生對海燕有初步的認識。

2.熟悉背景,把握時代脈博。(讓學生知道高爾基為什麼要寫對海燕進行歌頌)

(1)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向全班同學作一交流。

(2)教師總結: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是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木匠家庭,四歲喪父,十歲就為生活所迫,走向社會,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麵包工人等,備嘗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這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第一次投稿時具名為馬克西姆·高爾基(俄文意為“苦難”)。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的革命運動正不斷高漲。高爾基參加了種.種反沙皇統治的鬥爭,發表了尖銳抨擊沙皇的演說。他根據自己的鬥爭經歷,寫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又譯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發表具有極大的宣傳性和號召力,受到了列寧的高度重視和稱讚。

3.整體感知,描摹活動場景。

(1)教師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不看書,仔細聆聽),並在班上交流聽後感,談自己在聽讀時的所感所想。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教師個別指導: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在飛翔。”中“高傲”要重讀,語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要帶著滿腔激情來讀,“更猛烈”要重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感情強烈的抒情散文詩,以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請同學們思考海燕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活動,在這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海燕又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博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以時間為序,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

4.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學生自主品味。

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讀了本文後,你覺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言論,在同學間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學生細讀課文,畫出本文中正面描寫海燕形象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

賞析:這一句從兩方面來寫。一是從形狀、顏色角度寫,既表現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現出一點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從行動角度寫,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賞析:先承前面的“飛翔”而來,以瞬息交替的動作,寫海燕的勇敢低飛,又迅疾高翔的矯健雄姿。而後從聲音角度寫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裡,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裡,“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著”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後三段。

賞析:這是寫海燕的呼喊,寫它的兩次大聲疾呼,表達了海燕作為報訊者的歡快之情,作為勝利預言家的豪邁情懷。

海燕的形象終於隨著暴風雨的漸次迫近而更加鮮明、完整。

(3)學生齊讀課文同,深入體會海燕形象。

三、師生共同歸納海燕形象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形象的描寫,再現了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形象。

四、佈置作業

課後的“研討與練習1-3題”。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教師講述:上節課,我們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海燕的,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

二、新課研討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激情雄渾的氣勢。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的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即象徵是“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

問:本文的“大海”、“烏雲”、“閃電”等事物以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呢?

(2)以小組為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它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寫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呻吟”“嚇壞”,企鵝“膽怯”“躲藏”的驚恐萬狀的醜態,正是為了與海燕“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群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此外,本文還兩次寫到大海與風、雲、雷、電展開了殊死搏鬥,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與鬥爭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終戰勝烏雲、閃電,象徵了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前途。

3.問題討論,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下列兩組問題,學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結尾,海燕為什麼像“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為什麼海燕對暴風雨充滿了渴望?海燕的兩次大聲疾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綜全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

三、歸納總結本文:

作者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讚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為代表的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中的第四題

板書設計:

一會翅膀碰著波浪 迎戰暴風雨,象徵勇猛堅

海燕 一會箭一般地衝向烏雲 強,樂觀自信的無產階級

叫喊著 革命先驅者

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 懼怕暴風雨,象徵害怕革命

會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

海鴨:呻吟、嚇壞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與

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

企鵝:躲藏 海燕的形象。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4

一、基礎知識

1.關於隨筆這種體裁:隨筆是散文的一種,篇幅短小,內容貼近生活,表現形式靈活自由,見解深刻,說理簡明透徹,多有哲理格言。語言特點透過《談讀書》可見一斑。

2.修辭知識:比喻、排比、對比的妙用。如修剪花草、飲食消化、用蒸餾水來比擬經過別人提煉的書之索然無味等確切的比喻;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類膾炙人口的經典絕句。

3.詞語:(1)標題: STUDIES這個英語單詞學生是熟悉的,可引導學生了解這個單詞的多種義項,體會讀書、求學、研究、細察、深思都是本文題中之義。(2)結合課文語境理解“註解”“及課後“讀一讀,寫一寫”的詞,此外,有幾個詞讀音須提醒注意:狡黠(xīá)、詰難(jīénàn)、味同嚼(j¡á)蠟。

二、內容理解

對於學生來說,沒有比讀書更平常、更熟悉的事。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不妨試問問自己:“如果讓我寫這個話題,我談些什麼呢?”培根的《談讀書》不僅發現了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義,而且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感到妙趣橫生。讀一讀就知道這位哲人是怎麼說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並幫助學生讀通課文,品讀那些名言妙語。

有老師反映:不少學生不愛讀這篇課文,覺得“太亂,沒有頭緒”,對課文的“半文言”有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範讀,讓學生先說說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甚至可讀完“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就直接跳到後面“讀書使人充實……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講讀書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親切、語言的優美平易,有好感後再讀其餘。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大致意思,理清層次。如:讀書的多種功能→讀書、才幹與經驗的關係→讀書應有的態度與方法→讀不同的書對益智、完善個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談“讀書的功能、作用”。

三、形式把握與語言揣摩

文中排比、對比、比喻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多處綜合運用。這些修辭方法的美妙不僅在於語言的暢達明快、富於節奏感,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深層意義,引導讀者登上一個思想、智慧的制高點,發現事物的豐富多彩。引導學生揣摩這些句子,體會其中的修辭特點,大體瞭解培根隨筆的語言風格,實質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窺見作者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維的周密與眼光的敏銳。

1.回顧品讀“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及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一段,體會作者思想的周密與深刻,體會語言的暢達明快、富於節奏感(排比的特點:三個句子以上,這些句子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語氣一致。這些須根據學生情況,適當提示)。

2.品讀以修剪花草、飲食消化、用蒸餾水、運動醫百病打比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見解的形象透徹,親切得體,令人回味無窮的智慧(比喻:相關聯想,形象恰當)。

3.學思維方法、學表達。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思考:從多種角度思考有關讀書的問題——讀書有(還有)哪些作用?讀書與長才(理論與實踐)是怎樣的關係?怎樣讀書收穫最大?這些讀書的方法有道理嗎?——前面思考過的創造性思維的問題、格物致知問題與讀書的問題有怎樣的關係?……試寫出對其中一個問題的看法,並用上排比、比喻的表達方法。

如果有時間,學生狀態好,可作以下補充:

1.關於作者:課文註解說培根是哲學家、作家,不妨簡要補充一點有關的知識。如:培根的抱負與成就——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面重建”,併為此計劃寫一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提倡科學精神和科學實驗,主張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祕密,獲得知識,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與前一課的實驗精神緊密相關。《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書的副標題為“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共收入短文58篇,王佐良先生說: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看出他的智慧象醫生手裡銳利的手術刀,在一層一層地解剖著人生和社會裡的各種問題:真理、死亡、宗教、愛情、逆遇、高位、友誼、父母與子女,讀書,利己的聰明,等等。”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範,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最有特色的體裁之一。

2.可選課文名言佳句的英文及不同的翻譯,讓學生與課文對照閱讀,以體會語言的奧妙,增長見識,同時加深對文中精要處的印象。

(1)Studies serve f·r delight, f·r ·rnament, and f·r ability.

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水天同翻譯,下同)。

(2)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3) Hist·ries make men wise; p·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s·phy deep。m·ral grave; l·gic and rhet·ric able t· c·ntend.

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5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說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閱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著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資訊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巨集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巨集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著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閱讀教學的重點: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閱讀是蒐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閱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蘊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3.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寫出有感情、有內容、有中心、有條理的文章,做到語句連貫通順,結構完整,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4.逐步培養專題寫作的意識,對一個題材或範圍,能從與他人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會寫簡單的自己熟悉的有關學習的規劃和總結等。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等詞語。

2、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徵內涵。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提問法;3、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自學生字;認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們常說:溫室裡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裡才顯出雄鷹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愛的陽光,但更多的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生活的暴風雨,只能將我們摔打得更結實、更睿智、更堅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海燕在狂風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種挑戰的姿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燕》一文,去領略海燕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與同學作交流。

②教師補充,總結。

2、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FLASH朗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螢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用“這是一隻 的海燕。”的句式,說說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充滿戰鬥激情的散文詩,作品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章以暴風雨的漸次逼近為線索,請同學們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先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不同的畫面中海燕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

2、在這三個場景中,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3、選讀課文中描寫海燕的文段,進一步概括“海燕”特點,並說說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板書】

高傲

海鴨 海燕

企鵝

4、除了海燕外,課文還描寫了哪些海鳥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動物的句子,用雙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為什麼還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提示:對比,把海燕與他們面對暴風雨時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的形象

【板書】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 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比 |

6、暴風雨來臨前,海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一描寫對刻畫海燕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提示:狂風吼叫、雷電交加、烏雲翻滾

描寫各種自然景物是為了給海燕的活動創造典型環境,並以此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卻愈來愈高漲,這就突現出海燕這一形象。

五、小結。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敢堅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師述:上節課,我們在作者描繪的三幅畫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吧。

二、研討課文,理解象徵意義。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

(2)討論: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請找出全文中相應的描寫,並指出各自的象徵意義。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群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2、理解詩歌不能侷限於一種手法。

問:高爾基的海燕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拋開時代背景,你能賦予“海燕”什麼新的象徵意義呢?

三、研讀與賞析。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2、研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3、“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提示:

l 革命先驅者向人民群眾發出的召喚,

l 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

l 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瞻遠矚、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於鼓動性和戰鬥力,鼓勵和號召人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四、拓展練習。

假如你是搏擊長空的海燕,你想對海鷗、海鴨、企鵝說些什麼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說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擁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於承受風雨。

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說 ,因為 。

請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說的表達出來。

1、學生說。

2、教師點評。

五、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覺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於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六、作業。

1、課外薦讀:

鄭振鐸 《海燕》

席慕蓉 《燕子》

2、課外練筆: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暱?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書】

(革命先驅)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 比 |

象 徵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7

教學創意

《滿江紅》是一首詞。作者秋瑾在詞作中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教讀本文,即以詞的文體特點入手,以聲律、物象、意格作為讀詞的根本,以吟詞調、讀畫面、品心懷為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教學重點

1.吟誦詞作,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

教學思路?

大致上分為三個教學板塊: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預習要求?

1. 讀標題,讀課文,讀註釋。

2. 朗讀課文。

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 (5分鐘)?

1.由《滿江紅》詞匯入:岳飛的《滿江紅》膾炙人口,古今許多人都寫過《滿江紅》,很少有岳飛這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秋瑾的詞作《滿江紅》。

2.同學們都知道秋瑾是個女英雄,為革命獻身。針對這首詞,我們再做一下補充。

知識卡片1:

(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別號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出身詩書之家。

(2)秋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個暴發戶的浮蕩子弟。

(3)1898年前後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4)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衝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寫下《滿江紅》這首詞抒懷。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

(5)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洩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3. 詞是詩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樂性的詩。《滿江紅》是詞牌名,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律,就是詞的調。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 。《滿江紅》這個詞牌名又有什麼樣的格律特點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知識卡片2: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記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抒發懷抱,佳作頗多。

活動一 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10分鐘左右)

1.初讀,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準字音,提示學生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為 強

2.再讀,詞分上下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文章的段落,讀整首詞的時候,要注意其間的停頓。詞又稱長短句,長長短短的句子之間,停頓由長到短,分別是闕、韻、句、讀。上下闋之間停頓最長,韻腳其次,“句”在詞中是語意完整的停頓,“讀”在詞中用頓號表示,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停頓。請同學們試著讀起來,注意停頓。

3. 老師根據自己的語感,試著吟誦一下。(學生聽教師吟誦)

滿江紅

(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

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師:誰來大膽試一試,用自己的調,吟起來。(學生們紛紛練習吟誦。)

師:同學們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調之中了。不用學別人的,就找自己的調。詩詞之竅就是我們通過吟誦去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蘊藏的情。

活動二 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15分鐘左右)

1.學習詩詞,不僅要注意平仄腔調,更要化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詞的風貌,帶著感受吟誦,才有味道。讀詩詞的“第二本”是——“以物象為骨”(出示課件)。我們再一次走進詞中,感受一番。說說這首詞中,哪些詩句讓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這些畫面又帶給你什麼感受呢?

(1)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這句詩在我眼前出現了一座小花園,四周圍著低矮的籬笆,籬笆下開滿了一朵朵的黃色的小菊花,香氣撲鼻,滿園芬芳。天朗氣清,秋天明淨的容顏好像被擦洗過。陶淵明的《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中就有過這樣的風景,秋瑾化用詩句,帶給我衝破家庭的牢籠怡然自得的感受。

師:你嘗試著用自己的聲音讀出“籬下”這個地點和“黃花”的芬芳。

(2)從“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圓之夜,本應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城,作者卻寓居客棧,寄人籬下,有一種孤獨失落的感受。

師:溫暖的家庭和孤獨的自己之間距離越大,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接著來。

(3)我還從“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中看到了作者在廣闊的紅塵中,不知到何處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於是潸然淚下。

(4)有種知音難覓的悲傷。“青衫溼”同樣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一紅一青,把這種鮮明的色彩對比讀出來,也就讀出來紅塵空間的廣闊與知音的稀少之間的距離。

(5)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這位同學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畫面。她想到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時刻最終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結婚八年來曾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寫出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的國之仇,一方面來寫自己終將衝破家庭牢籠。是虛實結合的手法。

師:這裡的“四面”“八年”,一個以方位寫情勢之緊迫,一個寫苦悶時間之長,我們來讀出這種感受吧。

師:一幅幅畫面中將眼前所見之景與內心所想之情結合在一起。在詩詞的朗讀之中,體察與觸動關於時間、地點、方位、色彩、動作、聲音、味道等等詞語,往往能帶給我們帶給我們豐富的內心感受。

活動三 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10分鐘左右)?

1.不斷推敲、品味詩詞,才能理解詩詞的精髓。讓我們再次走進詞中,品味秋瑾在詞中用獨特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獨特的心懷的詩句。

(1)“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一句被譽為本詞的神來之筆。對仗工整,三字式短句,節奏急速,簡潔有力。把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來。讀來節奏急促有力。

(2)“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意義不同,表達了秋瑾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身是現實,心是理想,身與心的距離,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3)“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對國家和人民有熱情一顆與真誠的心,卻不為世俗所瞭解的距離。

(4)“英雄末路當磨折”,能離家出走,衝破家庭牢籠,對一個女子來說是英雄的壯舉。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動與未來的不可知之間的距離。

師:距離越大,文字的張力越大,也越能讀出秋瑾不同於普通女子的精神氣概。

2.昇華《滿江紅》

師:詩詞上闕寫景敘事,下闕議論抒情,請同學們結合詞上下闕的內容,恰當使用詞中的語句來為這首詞加個題目。

《滿江紅•小住京華》《滿江紅•苦將儂》《滿江紅•平生肝膽》《滿江紅•英雄覓知音》《滿江紅•何處覓知音》《滿江紅•英雄抒懷》 《滿江紅•男兒烈》《滿江紅•青衫溼》《滿江紅•觀籬下黃花有懷》《滿江紅•京華思浙有懷》

教師小結:

“英雄肝膽無人識,紅塵知音無處覓”,感時傷時的憤慨,報國無路的感嘆,上闕女性的柔情和下闕戰士的豪情交織在她心靈的深處,和諧地組成了這一曲既深沉憂鬱而又豪放跌宕的靈魂的悲歌。讓我們用自己的調子唱出《滿江紅》。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溜索》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敘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群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並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並說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並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匯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溫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說到的方法有:

(1)反覆朗讀,加強語感。

(2)藉助寫作背景瞭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說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後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搶地 韓傀 縞素 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後十年,秦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併,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鬥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為什麼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為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麼?唐雎的“布衣之怒”為什麼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因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蹟有何目的?

說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後又對唐雎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說明秦王的虛偽狡詐,先說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後說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後“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並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註,討論歸納;然後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凶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麼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著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於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後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為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絃,值得學習與借鑑。

2.讀後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其實像這樣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還有很多,能舉出現幾個嗎?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於為國家挺身而出和麵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後查閱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範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後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麼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悅(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匯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為什麼不直接說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說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唯一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