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通用13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8.99K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通用13篇)

1.能夠把握文章內容及論證思路。 2.學會論證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提升的審美素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

三.整體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閱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明確:“言不盡意”。 四.細讀感悟

1.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還能達到美嗎?

“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旨也能達到美。

3.作者從哪些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作者一共從五種藝術入手,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了“無言”也能產生美。 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以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 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 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 從戲劇中“靜”的表現來突出無言之美; 從雕刻藝術的低眉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4. 你能簡要說說文字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 ②接著論證言意關係,並用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

③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來論證。

五 文字探究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一切寬闊巨集偉之景,一切悲涼之意,給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

然而,要描寫出這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樹萬言都是難以說盡的,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體會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裡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如《孤獨之旅》,文章結尾僅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萬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書設計

繪畫是選擇之美 文學的無聲之美

音樂的無聲之美 無言之美

話劇的靜態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無言之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

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匯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象,以便於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閱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係,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閱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字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說說文字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係,並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儘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裡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蘊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

繪畫的選擇之美 文學的意蘊之美 音樂的無聲之美 話劇的靜態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教後記

可取之處 本文教學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時,也注重對“無言之美”深刻內蘊的探索,以詩歌為匯入,又以詩歌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言之美。在引導學生探究文字觀點內蘊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篇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足之處 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據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宜增加相應的輔讀資料,加強學生對其他藝術“無言之美”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匯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象,以便於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閱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係,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閱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字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說說文字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係,並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儘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裡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蘊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文章舉例論證的方法,讀懂議論文,理解議論文,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並善於運用在日常習作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係;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各種精彩文章評論中我們經常看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類句子,那麼,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及義”“言不盡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學習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細細體味語言的魅力吧!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意蘊(yùn)顰(pín)蛾眉(é)

寂寥(liáo) 諺語(yàn) 心曠神怡(kuàng)

輕描淡寫(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來(niān) 銖兩悉稱(chèn)

(2)詞義

【輕描淡寫】著力不多地描寫或敘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悽慘,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來】 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詞彙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字

1.朗讀指導。

先試讀,再帶入問題探讀,在反覆誦讀中體味文字語言魅力,深入解析“無言之美”。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話引出“無言”這一話題,提出“言”與“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

第三部分(13):總結觀點: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閱讀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關係。

【交流點撥】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是混整的,無限的。所以,言所以達意,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言不能盡意,也不必盡意”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5.簡要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係,並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說明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步驟四深層探究區域性突破

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點撥】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巨集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了“無言之美”的內涵,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認為“窮形盡相”是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嗎?請舉例論證。

【交流點撥】窮形盡相並不是一個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反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更益於激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並融入自我的主觀情感。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他在考驗畫家時,讓應考畫家以 “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作畫,擇優錄用。最後被選中的畫作上,根本沒有一片花瓣,只是馬蹄上飛舞著幾隻蝴蝶。但就是這樣一幅畫,卻最恰當地體現出了詩題的意境。

五、課後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於雖然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我還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做到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無言的魅力。但是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證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輔導強化訓練。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裡,“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巨集、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著,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著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題。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世界。

過程與方法

1.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文字戲劇衝突。

2.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臺詞,並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讀臺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崇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的寫作方法。

難點

朗讀臺詞,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

教學方法

1.情景匯入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及《天下第一樓》的劇情。

2.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語句,賞析文中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天下第一樓》,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話劇的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何冀平,中國劇作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

文字連結

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於清同治年間。傳至民國初年,老掌櫃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櫃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櫃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櫃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

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以洩人間不平。面對勢如壘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裡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幹練,還得助於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姑娘,更靠技藝超群的廚師羅大頭和善於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

歲月如歌,十年彈指一揮間。後來,“福聚德”內憂外困,最終走向沒落。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把握戲劇的矛盾衝突。

2.速覽課文,找出文中主要寫了哪些人物,情節圍繞什麼矛盾衝突展開的?

盧孟實,王子西,羅大頭,常貴,唐茂昌,唐茂盛;主要圍繞“福聚德店堂”的即將衰落展開情節的。

五、課文精讀

1.瀏覽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1)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2)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3)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夥計,厚賞成順。

(4)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並撂挑子離開。

(5)唐茂盛藉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2.文中哪句話最能概括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是對情節的概括。

3.分析“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原因。

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裡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著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訊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4.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裡只是說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仗著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賠著笑臉。

(2)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5.本文出場人物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閱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①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幹”,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②盧孟實一出場,便不屑與克五這樣的遊手好閒之輩打交道,且將事物安排得妥帖,這就說明了他是個精明能幹的人。③訓斥夥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著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著夥計們的自尊。④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⑤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的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後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陪著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言而總之:盧孟實是一個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著屈服於社會環境的人。

【羅大頭形象】

①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是怎麼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裡的“頂樑柱”之一。

②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要撂杆子走人。

③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汙的“爺”。總而言之,羅大頭是一個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直率,不屑與小人為伍的人。

【其他人物形象】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六、文章主旨

本文以中心人物盧孟實在與少東家、克五、飯店夥計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開情節,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個人幹,八個人拆。展現了舊社會平民百姓自我奮鬥但最終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悲劇。

七、寫作特點

語言富有方言特色,充滿著濃郁的京味。

例如,王子西說:“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裡窩著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說“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裡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因為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疏通文義。

2.探究本文的論證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4.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學會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本文的論證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2.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學會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假如你遇見了這樣的情況:你看上了一本書,是你十分渴望買下來的;然而這個月又是母親的生日,你很想給她買個生日蛋糕讓她開心。這時,你發現零花錢只夠做其中的一件事,你應該怎麼選擇呢?說說你的選擇並談談你的理由。(學生回答)

正如這件事一般,世間有很多事,都會面臨著不同選擇的時候,然而,二者只能擇其一,十分難抉擇。不過,也許抉擇標準有時也是可以判斷的,學過《魚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許就會找到答案。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文章,解讀文意

1.朗讀文章,藉助工具書排除字音問題。

2.反覆朗讀文章,注意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

3.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停頓。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師指導,學生翻譯文章內容,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詞的用法。

【通假字】

“闢”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闢也。

“辯”同“辨”,辨別。例: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同“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同“向”,先前、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一詞多義】

①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②得:故不為苟得也(取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

③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給予)

目標導學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內容

1.請學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說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做到“捨生取義”。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明確: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裡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3.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做出正確的選擇。

目標導學三:探究文字論證思路,把握文字論證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本文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闢”的思想。然後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捨生取義”是人之共性。以萬鍾雖好也不能受為例,從反面強調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隨後用一組排比句,對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並以“此之謂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應開頭。

3.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並說明其作用。

明確:(1)比喻論證。用比喻論證引出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引出生與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而取義的結論(主旨)。

(2)舉例論證。舉“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在關乎生命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舉“萬鍾”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

(3)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做對比,讓人認識到貪求富貴行為的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目標導學四:品味文字語言藝術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目標導學五:拓展延伸,抒發感悟

結合我們上課匯入的問題,學了本篇文章之後,你將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抉擇呢?

明確:生活中面對的抉擇有很多,但任何時候,我們的抉擇都應直面自己內心的善良,要知曉大義,不可僅因一時喜惡做出荒誕的選擇。

三、板書設計

提出論點:捨生取義——比喻論證

論證

方法正面:生——有甚於生——不為苟得

反面:死——有甚於死——有所不闢

得出結論:捨生取義

舉例論證——不食嗟來之食、不辯禮義

受萬鍾對比

論證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7

教學創意

《滿江紅》是一首詞。作者秋瑾在詞作中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教讀本文,即以詞的文體特點入手,以聲律、物象、意格作為讀詞的根本,以吟詞調、讀畫面、品心懷為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教學重點

1.吟誦詞作,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

教學思路?

大致上分為三個教學板塊: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預習要求?

1. 讀標題,讀課文,讀註釋。

2. 朗讀課文。

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 (5分鐘)?

1.由《滿江紅》詞匯入:岳飛的《滿江紅》膾炙人口,古今許多人都寫過《滿江紅》,很少有岳飛這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秋瑾的詞作《滿江紅》。

2.同學們都知道秋瑾是個女英雄,為革命獻身。針對這首詞,我們再做一下補充。

知識卡片1:

(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別號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出身詩書之家。

(2)秋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個暴發戶的浮蕩子弟。

(3)1898年前後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4)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衝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寫下《滿江紅》這首詞抒懷。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

(5)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洩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3. 詞是詩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樂性的詩。《滿江紅》是詞牌名,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律,就是詞的調。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 。《滿江紅》這個詞牌名又有什麼樣的格律特點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知識卡片2: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記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抒發懷抱,佳作頗多。

活動一 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10分鐘左右)

1.初讀,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準字音,提示學生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為 強

2.再讀,詞分上下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文章的段落,讀整首詞的時候,要注意其間的停頓。詞又稱長短句,長長短短的句子之間,停頓由長到短,分別是闕、韻、句、讀。上下闋之間停頓最長,韻腳其次,“句”在詞中是語意完整的停頓,“讀”在詞中用頓號表示,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停頓。請同學們試著讀起來,注意停頓。

3. 老師根據自己的語感,試著吟誦一下。(學生聽教師吟誦)

滿江紅

(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

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師:誰來大膽試一試,用自己的調,吟起來。(學生們紛紛練習吟誦。)

師:同學們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調之中了。不用學別人的,就找自己的調。詩詞之竅就是我們通過吟誦去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蘊藏的情。

活動二 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15分鐘左右)

1.學習詩詞,不僅要注意平仄腔調,更要化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詞的風貌,帶著感受吟誦,才有味道。讀詩詞的“第二本”是——“以物象為骨”(出示課件)。我們再一次走進詞中,感受一番。說說這首詞中,哪些詩句讓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這些畫面又帶給你什麼感受呢?

(1)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這句詩在我眼前出現了一座小花園,四周圍著低矮的籬笆,籬笆下開滿了一朵朵的黃色的小菊花,香氣撲鼻,滿園芬芳。天朗氣清,秋天明淨的容顏好像被擦洗過。陶淵明的《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中就有過這樣的風景,秋瑾化用詩句,帶給我衝破家庭的牢籠怡然自得的感受。

師:你嘗試著用自己的聲音讀出“籬下”這個地點和“黃花”的芬芳。

(2)從“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圓之夜,本應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城,作者卻寓居客棧,寄人籬下,有一種孤獨失落的感受。

師:溫暖的家庭和孤獨的自己之間距離越大,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接著來。

(3)我還從“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中看到了作者在廣闊的紅塵中,不知到何處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於是潸然淚下。

(4)有種知音難覓的悲傷。“青衫溼”同樣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一紅一青,把這種鮮明的色彩對比讀出來,也就讀出來紅塵空間的廣闊與知音的稀少之間的距離。

(5)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這位同學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畫面。她想到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時刻最終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結婚八年來曾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寫出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的國之仇,一方面來寫自己終將衝破家庭牢籠。是虛實結合的手法。

師:這裡的“四面”“八年”,一個以方位寫情勢之緊迫,一個寫苦悶時間之長,我們來讀出這種感受吧。

師:一幅幅畫面中將眼前所見之景與內心所想之情結合在一起。在詩詞的朗讀之中,體察與觸動關於時間、地點、方位、色彩、動作、聲音、味道等等詞語,往往能帶給我們帶給我們豐富的內心感受。

活動三 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10分鐘左右)?

1.不斷推敲、品味詩詞,才能理解詩詞的精髓。讓我們再次走進詞中,品味秋瑾在詞中用獨特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獨特的心懷的詩句。

(1)“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一句被譽為本詞的神來之筆。對仗工整,三字式短句,節奏急速,簡潔有力。把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來。讀來節奏急促有力。

(2)“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意義不同,表達了秋瑾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身是現實,心是理想,身與心的距離,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3)“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對國家和人民有熱情一顆與真誠的心,卻不為世俗所瞭解的距離。

(4)“英雄末路當磨折”,能離家出走,衝破家庭牢籠,對一個女子來說是英雄的壯舉。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動與未來的不可知之間的距離。

師:距離越大,文字的張力越大,也越能讀出秋瑾不同於普通女子的精神氣概。

2.昇華《滿江紅》

師:詩詞上闕寫景敘事,下闕議論抒情,請同學們結合詞上下闕的內容,恰當使用詞中的語句來為這首詞加個題目。

《滿江紅•小住京華》《滿江紅•苦將儂》《滿江紅•平生肝膽》《滿江紅•英雄覓知音》《滿江紅•何處覓知音》《滿江紅•英雄抒懷》 《滿江紅•男兒烈》《滿江紅•青衫溼》《滿江紅•觀籬下黃花有懷》《滿江紅•京華思浙有懷》

教師小結:

“英雄肝膽無人識,紅塵知音無處覓”,感時傷時的憤慨,報國無路的感嘆,上闕女性的柔情和下闕戰士的豪情交織在她心靈的深處,和諧地組成了這一曲既深沉憂鬱而又豪放跌宕的靈魂的悲歌。讓我們用自己的調子唱出《滿江紅》。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故事背景,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深入理解主題。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3.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臺詞,並代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讀臺詞。

【情境匯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想創辦文明班級,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鬧事,後天又有人考試作弊,那麼,我們還能打造文明班級嗎?(不能)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即當一個集體想要有所成就時,要是處處有人拉後腿,便奠定了這個集體的失敗。今天,我們將走進“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這個道理,請同學們翻開課文《天下第一樓》。

【新課解讀】

一、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

1.瞭解作者

何冀平(1951-),中國劇作家。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專職戲劇創作,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僅次於《茶館》,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經典。

2.背景資料

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於清同治年間。傳業至民國初年,老掌櫃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櫃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櫃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櫃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以洩人間不平。面對勢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裡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幹練,還得助於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兒姑娘,更靠技藝超群的廚師羅大頭和善於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光陰荏苒,十年一晃而過,“福聚德”名噪京華。然而,事與願違,就在“福聚德”發展正盛時,卻又遭到了東家、官府等內外逼壓,最終走向沒落。

3.快速閱讀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並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

情節一: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情節二: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情節三: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夥計,厚賞成順。

情節四: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並撂挑子離開。

情節五:唐茂盛藉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4.上述情節也正是本文的戲劇衝突,說說本文戲劇衝突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明確:本文戲劇衝突是圍繞“福聚德”的即將衰落展開的。

5.文章中哪句話最能概括上述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明確: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是對上述情節最好的概括。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裡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著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訊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二、把握語言特徵,理解語句含意

1.本文語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運用比較低俗,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結合文章做簡要分析。

明確:如王子西說“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裡窩著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說“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裡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首先,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話劇所表現的是真實,“福聚德”絕不是一個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語言正是當地真實的語言,還原場景語言最真實的特徵,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現其真實性,才將話劇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提示】

話劇要通過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生活,因此,話劇中的對話是經過提煉加工的口語,必須具有個性化,自然,精練,富有表現力,通俗易懂,能為群眾所接受。教師宜引導學生關注話劇的這一語言特徵。

2.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做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分析:“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裡只是說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仗著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賠著笑臉。

(2)盧孟實: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分析: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本文人物出場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了我們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閱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

分析: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幹”,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盧孟實一經出場,便不屑於與克五這樣的遊手好閒之輩打交道,且將事情安排得妥帖,這就說明盧孟實是個精明能幹的人。訓斥夥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著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著夥計們的自尊。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的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後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賠著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總結: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著屈服於社會環境。

【羅大頭形象】

分析: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是怎麼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裡的“頂樑柱”之一,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撂杆子走人;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汙的“爺”。

總結: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真率,不屑與小人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

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唐茂盛:勢利。

【教學提示】

教師可結合課本“思考探究”第四題對此進行研究,引導學生關注話劇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結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進行朗讀。

2.組織話劇表演活動。

五、本課小結

“福聚德”衰落的原因其實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概括了文章情節,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加強團隊意識,團結一致才能使一個集體走向輝煌。

附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等詞語。

2、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徵內涵。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提問法;3、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自學生字;認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們常說:溫室裡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裡才顯出雄鷹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愛的陽光,但更多的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生活的暴風雨,只能將我們摔打得更結實、更睿智、更堅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海燕在狂風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種挑戰的姿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燕》一文,去領略海燕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與同學作交流。

②教師補充,總結。

2、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FLASH朗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螢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用“這是一隻 的海燕。”的句式,說說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充滿戰鬥激情的散文詩,作品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章以暴風雨的漸次逼近為線索,請同學們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先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不同的畫面中海燕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

2、在這三個場景中,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3、選讀課文中描寫海燕的文段,進一步概括“海燕”特點,並說說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板書】

高傲

海鴨 海燕

企鵝

4、除了海燕外,課文還描寫了哪些海鳥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動物的句子,用雙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為什麼還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提示:對比,把海燕與他們面對暴風雨時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的形象

【板書】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 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比 |

6、暴風雨來臨前,海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一描寫對刻畫海燕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提示:狂風吼叫、雷電交加、烏雲翻滾

描寫各種自然景物是為了給海燕的活動創造典型環境,並以此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卻愈來愈高漲,這就突現出海燕這一形象。

五、小結。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敢堅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師述:上節課,我們在作者描繪的三幅畫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吧。

二、研討課文,理解象徵意義。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

(2)討論: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請找出全文中相應的描寫,並指出各自的象徵意義。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群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2、理解詩歌不能侷限於一種手法。

問:高爾基的海燕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拋開時代背景,你能賦予“海燕”什麼新的象徵意義呢?

三、研讀與賞析。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2、研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3、“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提示:

l 革命先驅者向人民群眾發出的召喚,

l 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

l 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瞻遠矚、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於鼓動性和戰鬥力,鼓勵和號召人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四、拓展練習。

假如你是搏擊長空的海燕,你想對海鷗、海鴨、企鵝說些什麼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說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擁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於承受風雨。

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說 ,因為 。

請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說的表達出來。

1、學生說。

2、教師點評。

五、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覺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於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六、作業。

1、課外薦讀:

鄭振鐸 《海燕》

席慕蓉 《燕子》

2、課外練筆: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暱?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書】

(革命先驅)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 比 |

象 徵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郭沫若及其創作情況。

2.認識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屈原深沉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認識屈原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

賞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分角色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力求從讀、演、評三個方面培養戲劇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劇《屈原》,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歷史劇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繫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雲高冠,著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代表作: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

三、文字連結

1.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感知劇本內容。

2.《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作風、雷、電的頌歌。嬋娟逃脫囚禁來見屈原,誤飲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與前來救助他的衛士一起出走,潛往漢北。全劇在悼嬋娟的《禮魂》歌聲中結束。

五、課文精讀

1.閱讀課文中的舞臺說明,談談其作用。

舞臺說明為舞臺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

2.課文一開始,靳尚和鄭詹尹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3.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絡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群眾。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是象徵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辭方法,並賞析其表達效果。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這幾句運用了呼告、反覆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

(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運用呼告、比喻、反覆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讚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裡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運用了呼告、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的偉大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他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通過反問、反覆、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昏庸無能的統治集團,欺民惑眾,壓迫人民。表達作者鞭撻一切汙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5.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巨集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徵意義?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歌頌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衛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電頌。共分兩層。

第一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七、文章主旨

這篇戲劇(歷史劇)以奇特的想象、巨集偉的氣魄、火一般熾烈的語言和雷霆萬鈞的氣勢,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八、寫作特點

1.想象瑰麗奇特,意境雄渾壯闊。

文中的獨白想象奇特,氣勢恢巨集,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疾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

2.運用象徵手法。

作者賦予一些物象以具體的象徵義:①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②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群眾。③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祈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⑤“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語句的氣勢。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字內容。

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麼是意境嗎?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

可以說,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瞭解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標導學二:文章初探,把握文字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說說什麼是“意境”。

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物件,深刻認識物件,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後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物件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後兩段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併為本文劃分結構。

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並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物件以把握住物件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並融於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於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後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字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麼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裡,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並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裡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徵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裡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於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於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學提示】

四個探究題設定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後一題,由於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鑑賞能力與基本鑑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並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採取了大面積使用硃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後喜悅的氣氛。

【教學提示】

設定此賞析,並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藉此畫深入理解文字內容。

三、板書設計

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

獲得方法深刻認識物件,產生思想感情

寫景時寫情,源於現實超越現實

苦心經營意匠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瞭解阿城,積累與本課有關的語言。

2.理解小說的情節、人物。

3.把握小說的主旨。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

2.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高中一年級逢“文~”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他的處女作《棋王》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其代表作有樹王》、《孩子王》等。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是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為“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今天我們學習《溜索》,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整體理解。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一,二,……)標出意義段,要求體現小說的結構特點,用(1,2,……)段內的層次,標出主要人物,並簡要批註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標出環境描寫,批註自己的閱讀感受,列出不懂之處。

一、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盤桓:①徘徊;逗留。②周旋;交往。③玩弄;逗弄。④盤旋;曲折迴繞。⑤廣大貌。⑥引申為傲慢自大貌。⑦徘徊,滯留。⑧遊樂。⑨猶疑不決的樣子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探視:檢視;窺視。俯身:指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扭絞:指用兩股以上的條狀物向相反方向轉動。頃刻:片刻,表示行動或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尋思:琢磨,心裡琢磨。拳打腳踢:用拳打,用腳踢。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戰戰兢兢: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二、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㈠理清全文思路,並作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思路:

(1)距離怒江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緊。最後抵達江邊人牛都被嚇得屏氣腿顫。

(2)我們發現自己處在垂懸的江邊壁頂上,深遠、喧騰的怒江讓我們心顫不已。

(3)領隊穩坐在沉靜的馬上沉著帶領慌神的駝隊向峽上繩索進發。

(4)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極其利索地溜索。

九年級語文下冊《無言之美》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有節奏、感情飽滿地朗讀五首詩歌。

2.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過程與方法

1.體會詩歌描寫的形象性和蘊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詩歌凝練、貼切、豐富而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人的情感與哲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現當代詩歌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2.學會從不同角度解讀詩歌,培養思辨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描寫的形象性和蘊含的深刻性。

教學難點

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部式的結構和熱烈洶湧的情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五首短詩,這些詩歌篇幅短小,卻精悍雋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思,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韻味吧。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

詩歌寫於1941年。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詩人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

解析:《風雨吟》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畫面並描繪出來。

答案示例:“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①怎樣理解“大地風雨的海上”這一意象?

答案示例:“大地風雨的海上”是一個獨特的意象,是詩人用主觀情緒折射客觀現象所得到的結果。這個意象使我們知道詩人的人生座標發生了動搖,他對未來感到茫然。這個意象是與風雨如晦的現實聯絡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房舍如舟”“年輕舵手”等聯想,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覺。

②“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大地”是穩定和力量的象徵,沒有什麼能夠動搖它;連“大地”都被“捲來”了,寫出了風雨之大。此處翻天覆地的暴風驟雨,是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象徵。“卷”和“奔”體現了強大的自然力,以動感形成一種劇烈的心理衝擊。

三、

《風雨吟》通過對風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風雨的海上”憂思滿懷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四、賞析《風雨吟》對自然意象的描寫。

答案示例:詩歌對“風”的描寫是“從大地捲來”,對“雨”的描寫是“從大地奔來”;風雨之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過對風、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繪,寫出了風的奔騰呼嘯、摧枯拉朽,寫出了雨的滂沱如注,營造了極具氣勢的氛圍。

五、課堂小結

這首短詩,語言凝練而含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哲思,帶給我們審美的愉悅和多樣的思考。課後,同學們可以多找來類似的小詩讀一讀,運用這節課學到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細細品味,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