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9篇)

欄目: 教師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65W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9篇)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裡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裡“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2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3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絡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絡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裡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定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剛開始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僅把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介紹一遍,還特別對作品的一些“要害之處”——曲式結構、反覆記號等進行詳之又詳的講解,有時還極其負責的列出了幾道題目考核大家,可學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頭接耳說閒話,認真聽講者寥寥無幾,四分之三的學生昏昏欲睡……

我們在大學時期的音樂課都是這樣上的:老師在把和作品相關的知識介紹完之後,會對一些“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顯微鏡下看細胞的結構那樣細緻入微,分析透徹。這種講解法確實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已形成定式,音樂課理應這樣上,但看著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如此不感興趣,不由不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能如此簡單地套用嗎?第一,培養方向不同:音樂院校是培養專門音樂人才的,高中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修養。第二,基礎不同:音樂院校的學生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高中生們幾乎沒接觸過專業音樂知識。認清這些就不難發現,把高中音樂課上成音樂院校純粹的作品分析課,顯然是教學上的一種誤區,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禍首!難以想象,當學生們面對著一堆從來沒見過音樂專業符號、術語的時候該是多麼的痛苦!又怎麼會有興趣聽課呢?長此以往,高中音樂課恐怕要失去其價值了吧?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那麼,高中的音樂課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高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包括文學、歷史、地理等),對於事物也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在教學時,如果還照搬照抄原來的老方法,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的“解剖課”,是絕對行不通的,應在音樂的內容和含意上作更寬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樂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可能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也較容易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顯微鏡”式。

要想採用“人文式”教學,“學科綜合”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只有把幾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文式”。兩者的關係猶如繁花與綠葉,是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具體做法;

一、 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聯絡。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既複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講到“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一課中《祝酒歌》時,我講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文革”結束時,中國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無以言表,於是曉光、施光南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人一夜之間用激情創作了至今還膾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這段學生已學過的歷史,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音樂的時代風格。再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說教能比擬的。

欣賞“中國民歌”時,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講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到處都是楊柳垂岸,小橋流水,連人都長的小巧玲瓏,使得音樂風格也委婉秀麗;北方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土地,氣候寒冷,人長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學生聽了之後,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遊時的見聞,都認可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二、 音樂與文學的綜合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 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鬥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大螢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複習了那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音樂與詩歌”中《陽關三疊》時,我讓學生在瞭解了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這種做法很新鮮,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也就很高,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 ,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三、 音樂與美術的綜合

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為“凝固的音樂”在音樂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欣賞《伏爾加船伕曲》時,我把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學生通過聽音樂、看油畫,更深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了“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中音樂課的“人文式”教學必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剛開始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僅把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介紹一遍,還特別對作品的一些“要害之處”——曲式結構、反覆記號等進行詳之又詳的講解,有時還極其負責的列出了幾道題目考核大家,可學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頭接耳說閒話,認真聽講者寥寥無幾,四分之三的學生昏昏欲睡……

我們在大學時期的音樂課都是這樣上的:老師在把和作品相關的知識介紹完之後,會對一些“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顯微鏡下看細胞的結構那樣細緻入微,分析透徹。這種講解法確實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已形成定式,音樂課理應這樣上,但看著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如此不感興趣,不由不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能如此簡單地套用嗎?第一,培養方向不同:音樂院校是培養專門音樂人才的,高中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修養。第二,基礎不同:音樂院校的學生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高中生們幾乎沒接觸過專業音樂知識。認清這些就不難發現,把高中音樂課上成音樂院校純粹的作品分析課,顯然是教學上的一種誤區,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禍首!難以想象,當學生們面對著一堆從來沒見過音樂專業符號、術語的時候該是多麼的痛苦!又怎麼會有興趣聽課呢?長此以往,高中音樂課恐怕要失去其價值了吧?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那麼,高中的音樂課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高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包括文學、歷史、地理等),對於事物也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在教學時,如果還照搬照抄原來的老方法,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的“解剖課”,是絕對行不通的,應在音樂的內容和含意上作更寬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樂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可能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也較容易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顯微鏡”式。

要想採用“人文式”教學,“學科綜合”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只有把幾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文式”。兩者的關係猶如繁花與綠葉,是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具體做法;

一、 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聯絡。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既複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講到“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一課中《祝酒歌》時,我講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文革”結束時,中國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無以言表,於是曉光、施光南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人一夜之間用激情創作了至今還膾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這段學生已學過的歷史,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音樂的時代風格。再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說教能比擬的。

欣賞“中國民歌”時,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講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到處都是楊柳垂岸,小橋流水,連人都長的小巧玲瓏,使得音樂風格也委婉秀麗;北方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土地,氣候寒冷,人長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學生聽了之後,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遊時的見聞,都認可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二、 音樂與文學的綜合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 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鬥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大螢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複習了那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音樂與詩歌”中《陽關三疊》時,我讓學生在瞭解了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這種做法很新鮮,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也就很高,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 ,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三、 音樂與美術的綜合

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為“凝固的音樂”在音樂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欣賞《伏爾加船伕曲》時,我把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學生通過聽音樂、看油畫,更深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了“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中音樂課的“人文式”教學必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6

講臺上,我,立。講臺下,學生,坐。教室外,陽光,暖。教室內,目光,熾。理想的課堂環境大概就是這樣了。作為新教師,站在正在慢慢熟悉的講臺上,我正努力用輕快地語調講解著習題,而學生們看著題目,跟隨我的思路,一起走在英語世界的寬敞大道上„„

閱讀理解。題目已經講解完畢,回頭整理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句。看到breakfast,早餐。這個詞,並不在我備課的範圍之內,但靈機一動,決定抓住時機,時刻提醒大家注意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回顧複習。

我問道:“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breakfast?”“早飯!”“早餐!”大家迅速的給出了正確答案。緊接著,我又問道:“And how do we call the meal we have at noon and in the eveing?”“Lunch!”“Dinner!”“Good!”看來大家對基本的日常詞彙掌握的還是很紮實的嘛!每每說道breakfast和lunch這兩個詞,我都會想到另外一個複合詞:brunch。所以,我趁熱打鐵:“If you get up late in the morning, maybe at 10 a.m., the meal you eat is called breakfast or lunch or„”我故意拖長了聲調,提示大家應該還有另一種答案。

這個時候,大概從來沒有遇見過這個問題,大家有些沉默。幾秒鐘後,一個男生大聲說:“還叫breakfast!”我看著他,帶著笑,示意他繼續說下去,給我們解釋一下。男生站起來,略帶尷尬的說:“我十點起來吃早飯,十二點再吃午飯。所以應該還是breakfast。”話音未落,我們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全都心照不宣的笑了。

我衝他點點頭,請他坐下,繼續引導大家。

我轉身在黑板上寫道:

8:00 breakfast

12:00 lunch

學生看著黑板迷茫了幾秒鐘,稍後有幾個理解力不錯的孩子已經有些悟到什麼的樣子了。我用另外顏色的粉筆在第一條橫線上寫:10:00。This 2 hours past 8 and 2 hours before 12. This is a time in the middle of the times for breakfast and lunch.

之前的課堂上,有跟大家簡單的介紹過某些單詞是由兩個單詞複合而來的,有時候是兩個單詞的完全形式,比如timetable,有時候是兩個單詞的部分形式的組合,比如說brunch。

大概是受到這種構詞法的啟發,大家開始議論。突然聽到一個聲音:

breakfastlunch!

有人在笑,也有人在思考:到底對還是不對呢?

呃„„這個說法„„思路倒是沒錯,到底要怎麼引導到正確的路子上呢?我稍稍的皺了眉。

算是靈機一動吧,我學著電視機裡李詠的樣子,身體前傾,表情莊嚴,右手伸向說出這個有些複雜單詞的同學,用期待的眼神看著他,希望他能夠在全班同學面前重複一遍這個偉大的猜想。當我滿懷希望和信心的看著他時,男孩卻有些羞怯和不確定的衝我抱歉的搖頭。

Well,要將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我身上來啊!我故意把語速放慢,重複著剛才聽到的那個略顯荒唐的單詞:“breakfastlunch„„”大家看向我,等待著下一步說明:不會真的是這個看起來神馬道理都沒有的詞兒吧?„„這是我從大家臉上讀出的話。

我轉身在黑板上的第二道橫線上寫道:brunch。

當看完最後一個字母的收筆,幾乎全班都恍然大悟的“哦”了一聲。我微笑著看著大家,學生們卻把我鼓勵的微笑看成了狡猾的得意,紛紛說道:老師,這也太那個什麼了吧?

這是英語課!中文神馬的怎麼又隨口溜出來了?

“Recently, having brunch in the west has already been a fashion. Because sometimes they have to sleep very late and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get up at the normal time for breakfast. And they will feel hungry till lunchtime, so brunch comes out.” 聽了我的講解,對於brunch這個詞,大家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拿起筆在英語報的空白處,記下了這個有趣的新單詞下。

記憶單詞,一直以來都是令學生頭疼的學習專案之一。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和渠道讓個別學生不得不在聽寫單詞的那個早上,四點半就爬起來“挑燈夜戰”。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心裡真的不是滋味,覺得自己欠了學生的,沒有能教給他們適用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聽了師父以及同組其他老師的課後,對於單詞的記憶和講解有了比以前深刻的認識。首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時時都複習的環境氛圍,不能知識學過了就過了,要時時的提起,溫故才能知新。在課文講授和練習講解時候,遇到熟悉的單詞,順口就提問相關的搭配和用法,既簡潔而且久而久之,學生也能自覺地在遇到熟悉知識時候,舉一反三。

由於高中單詞量要比國中的大得多,所以單純的記憶,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所以將生單詞拆分為幾個熟悉單詞的做法會更加適合我們學生。構詞法的簡單介紹,字首、字尾以及複合詞的知識的大概瞭解,在完成閱讀理解題目時,不會因為太多沒有頭緒的生詞而造成過多的障礙。這對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是十分有用的方法。

這節課上,通過即時對於基本知識的提問,引申出新的複合詞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有興趣的,所以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在後面幾次課上,偶爾遇到類似的詞,提問起來,八成左右的孩子都會很快的反應出brunch。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教授方式也是輕鬆的,少了硬性的規定,多了些即興的成分。隨時隨地的補充知識,擴充套件知識,從側面提醒我們的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知識會是有趣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7

針對我校高一美術新課程模組教學的一些現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課改對高中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是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體,扮演的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其條件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國家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為了實現美術課程各模組的教學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備能開設3個或3個以上模組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廣泛的瞭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於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必須多種渠道接受美術資訊。

其次,新課改對美術課堂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儘快地投入到藝術作品中去,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 ”之類的老套數,學生們便會感到枯燥乏味,這樣的講解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欣賞的意義了,更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鑑賞模組中,常常要作一些諸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作品意義的闡述。這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較深入的藝術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藝處理方面的知識,只有學生感受和鑑賞美的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增強,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認識作品的內涵,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感悟。應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在參與中從體驗出發,運用比較的方法,積極開展對作品的評論,在活動中增強能力。

美術欣賞教育是以視覺欣賞為主,欣賞教學所需的範圖和音像質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裝置設施和輔助材料、資料,勢必使美術欣賞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體做法是:利用學校的幻燈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通過對影象的欣賞,比較(橫向比、豎向比),提示、議論、提問,最後總結歸納。有的內容還可配放音樂。,如抽象畫蒙特裡安“百老匯的爵士樂”的欣賞等等。視聽結合,如臨其境,再輔以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指導思想的介紹,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體驗。

在雕塑模組的教學中,我結合具體情況開設了石膏雕塑,將教師講解、示範、啟發、引導和學生動手實踐、思維拓展結合起來,開課過程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學生之間也獲得了充分的協作交流,模組結束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藝術教育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效果,但卻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給學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8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複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複習效果並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絡,沒有在頭腦裡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係。為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並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國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鑽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係,能運用自如。對於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侷限於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溼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瞭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複習國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係。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複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以板圖為主,以教具——經緯儀為輔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並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儘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絡及其發展變化過程。複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型別的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後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並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大學聯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並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裡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後除了加強做大學聯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大學聯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並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並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複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

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採用問題激發互動來複習生物知識

在複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我和學生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裡?過程如何進行?哪些型別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使學生對於有氧呼吸的具體過程、發生的條件等知識進一步明確和理解。

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麼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我們共同剖析有氧呼吸的實質是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所以有氧呼吸是複雜的化學反應,而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必須在酶的催化下才能進行;因此,只要有酶的存在,無論有沒有線粒體,有氧呼吸就能進行。

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思維等能力

實驗考察中,關於“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的實驗,在具體操作時,學生髮現:用毛細吸管不容易把濾液細線劃細劃勻,甚至有時還會把紙劃破。

此時我便提問:“你能找到替換毛細吸管的更合適的劃線工具或劃線方法嗎?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問題。學生通過回憶實驗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載玻片的邊緣來劃濾液細線、顏色濃綠的嫩葉可以作實驗材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發揮學生的“創新火花”

學習“運動性失語症”和“聽覺性失語症”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說“Sport”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症”聯絡,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症”;另一位學生馬上說“Hear”的意思是“聽”,可與“聽覺性失語症”聯絡,即H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聽覺性失語症”,這樣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用情感語言創設情景,在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在學習“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一內容時,先結合多媒體圖片輕鬆愉快地介紹:“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肅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具體圖片和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我再心情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時展示環境遭到破壞的圖片等資料,講到這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

這樣,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複習策略

在複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如果把複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不僅使學生明確:“有絲和減Ι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減Ι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並分離,減Ⅱ分裂中無同源染色體”,還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經驗之作。反思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我也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進,在新大綱頒佈以後,我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為宗旨,思考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學生主動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對於培養學生養成自我鍛鍊的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體驗體育的快樂。體育教學是一種藝術,其效果好壞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有直接關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運用了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來帶領學生投入體育教學中。例如課題為“搶險”、“20xx奧運會”等,均通過預設的特殊情境來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競賽培養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體育課有無興趣,關鍵在於教師的誘導和培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好勝心強,將教學內容融入到生產勞動中,例如課題“播種”、“豐收的場面”等,使學生對勞動產生間接的興趣。而學生對體育活動直接的興趣來源於豐富多彩的遊戲與競賽活動,無論多大的學生都如此,教學時學生自主地進行遊戲競賽活動,情緒特別高漲,競爭特別激烈,對其生理機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活動結束後讓學生還意猶未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鍛鍊意志,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如此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和享受運動的樂趣,也是讓教師從教學實踐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幹,獲得教學成功的喜悅。

總之,優質的體育教學能讓學生更紮實地學好技術,充分地享受活動的樂趣,進而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洋溢著快樂與愉悅的課堂氣氛中體驗成功,感受快樂的神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物質的量”時,如果對“物質的量、微粒數、摩爾質量等”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定義和概念的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化學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如果僅僅侷限與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化學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化學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化學教學,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學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師生的達標意識要強,達成度要高。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馬上就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資訊,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二、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其一,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著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其次,語言(普通話)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書精當,書寫工整。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所以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作為一名新教師,開始時缺乏些粉筆字的經驗,沒有考慮到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特別是沒有考慮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書小、草、亂,以致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情緒。有的老師為了強調某個感念或它的某個特徵,往往重複在一些字句下面加點、加圈、加波紋線,“五彩繽紛”,致使版面很不整潔,有損於美育教育,記得筆者的高中物理老師能信手在黑板上畫一個非常圓的圓,我們由此對他十分佩服。此外,板書難免有錯漏,我們寫好後要復看一遍,有錯的能及時修改,錯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隨便一抹,否則黑板就成了“花臉”。板書又快又好,應當是努力的目標。同時老師也要練就一些作圖的基本功,學會如畫直線,畫圓,畫各種姿勢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範。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瞭如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範得當,避免在演示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在學生實驗之前,教師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種實驗的要領、操作規範。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過程(活動)以及支援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這兩年多來的的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長,踢自己之短,擴大自己的專業和理論視野,促成自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和榮譽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對他們關注的太少,教師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就是來“陪讀”的,從而使得好的學生昂首闊步,越學越好;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對後進生也是一種損失,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路、投影儀、錄音錄影、製作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化學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化學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模擬表現,它是傳統教學手段的補充和延伸,兩者協調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採用。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體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化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化學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化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一、教學目的

實驗能為化學學習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於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學的思想和觀念;能為學生提供練習和實踐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實驗操作技能;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應用、檢驗和鞏固有關的知識、技能,繼承前人積累的最基本的經驗,形成自己的體驗,是培養學生運用化學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二、教學措施

1.注重實驗預習,培養自學習慣

督促學生實驗預習是搞好分組實驗的保證。我們強調“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求學生必須複習有關知識,理解實驗原理,瞭解實驗內容、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抓好實驗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計劃性,減少了實驗操作的忙亂現象,提高了實驗效率。

2.指導規範操作,培養實驗技能

分組實驗教師少,學生多,時間緊。學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識性甚至危險的錯誤,教師要在學生動手之前,對重要的操作進行規範化演示,對可能的安全隱患進行重點強調,同時要求學生之間自查互檢、相互交流和配合。這樣不僅保證了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協作精神。

3.寫好實驗報告,培養科學品質

實驗報告是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知識昇華為能力的途徑。在實驗中常有些同學忙於操作,沒認真觀察和分析現象,或“只觀不察”缺乏記錄,結果導致對實驗過程印象模糊,寫實驗報告只好搬書照抄或憑空臆造,使實驗的實踐價值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在實驗後也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整理記錄,完成實驗思考題,通過實驗報告的撰寫促進感性認識的飛躍。對實驗失敗的學生,我們允許他們在分析原因之後,利用課餘時間補做實驗,修改實驗報告。強調實驗報告的撰寫,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也為今後社會實踐活動中撰寫社會實驗報告奠定了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本學期我校使用的是全省統一實施的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發行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音樂教材。該教材全學期共分5個學習單元,共計新授課時13教時。根據教材內容,依據學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該教材中,對部分單元內容加以調整,適當進行了增刪,全學期實際新授課時10教時。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9個班音樂教學工作,周課時9節

三、學期音樂教學反思

總結本學期音樂教學,我堅持貫徹音樂課程的“培養興趣,發展音樂感受、鑑賞、表現、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陶冶情操”的總目標,把音樂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落實到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課方面上來,把教學中的過程及方法,作為教學目標來追求,把知識技能融於學生喜愛的各種趣味性實踐活動來體現,把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趣做為教學目標來設定。在教學中,我努力實踐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音樂興趣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注重音樂實踐的基本理念,並認真把它們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在教學中,積極思考面對學生教什麼、誰來教、對誰教、怎麼教,預見目標能否達到和實現,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原則。通過每節課的教學不斷檢查已成的教案,針對課堂教學的進展,學生的需求,及時加以補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樂教學資源中的音樂審美要素。將圍繞學習材料中的審美要素的體驗和表達設計出明確的學習行為滲透在教學目標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揭示學習內容中審美因素,課堂中的語言美,選擇美的音像,動作美,音樂作品處理美等。將這些點滴的美貫串整節課中,使學生對音樂審美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學過程中追求以音樂為主體,追求教學環境的美和學習過程的優化,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設計適合學生課堂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聽,看,唱,舞,表演,創作等,使學生在音樂活動實踐中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和享受美,在表現美的過程中創造美!

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構思上也積極結合新課標理念,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較好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如:同時把聽音練習、情緒感受等“雙基”很巧妙地融入聆聽欣賞中,並將其與歌唱、表現和評價幾個環節構成有機的整體,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體驗,獲得對音樂知識的認識與提高,取得 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比較注意滲透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學生看指揮唱,看指揮進行創作表現,引導學生把握歌唱的力度與控制氣息運用等都做得很好。從教育手段上看課件製作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精心雕琢,體現“無言的教育”和“有聲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並舉與統一。我想,如果每位音樂教師都堅持這樣設計教學,實施教育,相信音樂鑑賞的學習對高中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必然會與音樂審美素養同步得到提升。

總結上學期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就現有條件還不夠完全滿足學生的願望,需要在今後、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進一步提高諸多能力,以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滿足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希望。 從現有的音樂教學資源來看,教材上的內容還不夠豐富,有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單元主題目標,還遠遠達不到要求,需要從各方面加以汲取、補充,而問題是有些急需的課程資源卻難以尋覓,“巧婦難為無火米炊”,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難以表達,學生難於體驗,接受的現象。

因為剛從學生轉變為老師有時因各種因素,心理上有時產生的穩定及厭煩情緒,特別是在工作壓力大,備課受到阻礙時,情緒易產生波動。這種不良情緒有時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甚至無意間傷害了學生,我覺得這是值得自己認真反思的問題,做為一名老教師,無疑這是錯誤的,不該發生的。原則地說,這是職業道德問題,是敬業態度問題,在今後工作中,必須堅決糾正。

回想上學期我感覺自己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中的自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充耳不聞,學生對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了對音樂課的熱情。因此我這學期每堂課前都要盡力蒐集、準備大量的音像資料,精心備課,多讓學生“動”;高中生思想逐漸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觀,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判別能力,單純的聽覺欣賞也許太“悶”,很難提起興趣來,於是,我準備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一次實驗,讓學生“動”起來。 在課前設計時,我想突破欣賞課沉悶的模式,在教學方法的模式上設計較多的活動,盡力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拓展參與點、擴大參與度,看看是否能讓課堂 “活”起來。

我想在下學期的音樂課應該讓學生自己感受音樂,激發和提高他們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吸引他們喜歡音樂課!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勤于思考,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課本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大學聯考題目答案的依據。“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大學聯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大學聯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3、抓住近義詞——培養資訊轉換能力。

資訊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資訊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著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4、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5、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徵的一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就屬於“關鍵詞”。

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採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著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6、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為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

7、重視“引言”——注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絡。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絡。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巨集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絡,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8、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複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

9、區別字型——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型: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型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絡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啟用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

10、層層追問——發散思維。

一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後句、前後段、前後節、前後課的內容聯絡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類問題。這樣,一句話就就誕生幾句話,一段就擴充套件成幾段。這樣,前後知識的聯絡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

11、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在新課的學習時,應儘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複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識網路,便於對知識的記憶。

12、帶問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傳遞人類知識的功能必然更多的為資訊系統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進而落在了培養創新能力上。而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形成了堅實的理論體系,然後應用於廣闊的科技空間。雖然化學屬於理科,它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於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中學教育體系中佔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學認為化學知識較難掌握,成績提高慢。與其他科目相比較,化學確實有著較為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清楚地強調這些特點,同時這些特點,使他們對化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學習化學“難在哪裡”;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這些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化學”,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下面關於化學教學反思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著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在教學前,我們也要對他們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就像一位軍事家戰前觀察作戰地形一樣,我們瞭解學生的過去和現狀,才能知道把學生培養將來的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可以通過分卷調查法、觀察法、實驗對比法等,瞭解反思學生,使一切都瞭然於胸,才能找到適當的解決途徑。

如:學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種心理障礙叫“習得無助”,是指人在長期的持續緊張或失敗後,對自我喪失了信心,即便是解決困難的方法就在面前,或問題非常簡單,也不能通過自己來解決問題,事實上已經有些麻木和機械了,在化學教學中,特別是高一化學,由於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國中化學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後,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化學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這樣,化學中再簡單的題目,他們也感到特別的難,難怪有的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作為教師而言,這是我們課前反思的重點,我們的教學內容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僅憑熟悉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師領悟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也不同。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字,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三、對教學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教學模式,每種教學模式都有理論依據,都有專家論證,可以說各有千秋,每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功運用,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反過來,無論選用何種模式,都是縛住了自己的手腳,教學內容的不同,學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模式解決,人常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有深刻的含義,它告訴我們不要被傳統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縛,在抓住核心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同樣可以幫助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就象木偶劇的演員那樣,手中的成就這樣幾根,但通過他們可以做出成千上萬種的造型。在例題講解的過程中,我可以毫無準備地與學生同步思維,共同審題,共同試探解題,共同得出正確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師有準備,學生無準備,而教師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比學生強的基礎上,怎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總之,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無固定的模式,我們可以有多種的嘗試,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們應追求教學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學的多樣性、穩定性、靈活性與獨特性有機的結合和統一。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教師組織排程;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裡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既備學生,又備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記得有一課要學習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這一話題,可是該如何引入這一新的話題呢?我坐在桌前想了半天也沒琢磨出一個滿意的想法。於是我打開了電視機想放鬆一下。這時電視里正在演一檔娛樂綜合節目,一群人在那裡玩猜一猜的遊戲,猜猜盒子裡是什麼。“對呀,我也可以讓學生們來猜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重的時候,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猜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課堂氣氛一定會很活躍的!”於是我快步回到桌前,不一會兒就順利地完成了這份設計。然後我又找出了以前朋友送禮物時留下的一個漂亮的禮品盒。好了,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明天上課了。想想明天上課時也許會出現的情況,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鈴、鈴、鈴……”,伴隨著上課鈴聲,我走進了教室,將那個漂亮的禮品盒端端正正地放在了講桌上,然後微笑著環視了一下教室。有的同學已經在小聲議論了,有的則伸長了脖子往講桌上看。“OK!第一步成功。同學們的好奇心已經被我準備的禮品盒給調動起來了。”我心裡暗自想到,“好了,抓住時機,馬上開始第二步。”於是,我拿起禮品和問到:

T: Boys and girls, what’s this ? Ss: It’s a box.

T: Is it beautiful Ss: Yes!

T: Can you guess what is in it ? Ss: Cup.(Books./ Doll./ Camera… ) 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了起來,同學們或自己思考,或三三兩兩討論,注意力完全被禮品盒牢牢抓住了。於是,趁大家都在積極思考和討論的時候,我拿起了禮品盒,準備開啟它。教室裡一下就安靜了下來,幾十雙眼睛齊齊地盯著我手中的盒子。我慢慢的打開了盒子。“噢?!”孩子們發出了驚呼。原來盒子裡什麼都沒有。“老

師……?!”孩子們又把疑惑和詢問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微笑著看了看他們,說到“Yes. It’s a gift box.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it .I have a problem mother’s birthday is coming soon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an I get her for her birthday?” 聽了我的話,孩子們皺著的眉頭和小臉又舒展開來,教室裡又重新熱鬧了起來,大家都在爭先恐後的給我出主意。

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任何事情的好奇心都特別重這個特點,我設計時採用了懸疑法,通過一個外表漂亮但裡面空空的禮品盒,從我開始講話之前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然後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單元的主要話題“送禮物”。這個想法的形成完全是一檔電視節目無意間對我的啟發,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總結,把生活當中的點滴趣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習充滿生活的樂趣。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