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浙江的導遊詞精選錦集

欄目: 浙江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6.3K

下面是一些關於浙江的一些導遊詞,歡迎你的閱讀,謝謝支援。

浙江的導遊詞精選錦集

浙江雙峰森林公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歡迎你們來雙峰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這裡是清水碼頭,我們棄船登岸,就直接進入了森林。迎接我們的是眼前這幅巨大的摩岩石刻:清涼世界。它概括了整個雙峰公園清幽涼爽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大家隨後就會逐步加深體會。我還要向大家介紹兩點:一是雙峰的植被全是原始次森林,這裡野樹藤蔓的生長,全處於自由競爭的狀態,亂中有序,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野性與和諧之美。二是雙峰的空氣極為純淨,高濃度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3600個,符合被稱為"對健康極為有利"的美國最高標準(2500個/立方厘米)。這裡富含具有殺菌作用的樹脂芳香,到處是清純的山泉。遊客朋友可在林間溪邊盡情呼吸和洗濯,莫失良機。

一、蔓藤垂簾

雙峰森林公園共分為十大分景區,其中遠古蠻荒和龍戰於野兩個景區,還在規劃建設中,沒有開放。

我們現已進入雙峰十景之一的蔓藤垂簾分景區,蔓藤垂簾舊稱五龍潭,顧名思義,一路上去有五個龍潭,隨後也將一一介紹。

清涼界、清涼軒

我們已經跨入清涼界,眼前的這座建築叫清涼軒。我要向各位推薦軒上的這幅對聯。對聯流暢、優美、空靈,其中一兩處自然天成地借用了女作家瓊瑤的小說篇名。但大家或許不知,它們又是雙峰一些有代表性的景點名稱,把它們串聯成句,不僅向遊客提示了部分景點,還帶來了文學鑑賞的愉悅,隨著我們一路觀賞,這些景點將一一出現。

蟄龍潭、一簾幽夢、潛龍潭、龍門、廻龍潭、臥龍潭

這一潭和上面的一潭,叫蟄龍潭和潛龍潭,蟄龍是久睡不醒的龍,而潛龍是醒來後仍然潛伏水中以待時機的龍。兩潭之間的這處藤樹掩映,寧靜深幽的景段,叫一簾幽夢,即清涼軒對聯中的幽夢一簾。掀開神祕的蔓藤垂簾,彷彿回到了我們人類祖先遠古的家園;遊覽雙峰森林,將帶給我們清幽美麗的夢想。請在這裡攝影留念。現在,我們已登上了龍門,這是蔓藤垂簾景區的主要景點,回看最下面那個水潭,前面不是說潛龍以待時機嗎?幹什麼?躍起啊!於是此潭就叫躍龍潭,潭上隔澗屹然對峙的石壁,就形成龍門了。對於龍來說,躍過龍門是它生命激情的必然展露。而我們看到的這篇《龍門記》,就是對龍門的最好描述,其中特別說到了用作分景區名稱的蔓藤垂簾。文中說:長藤數莖跨龍門,彎墮如網;網密生細蔓垂潭中,如簾,新蔓鮮紅,夏秋轉暗,春來複生細蔓,滿幅新紅掩映水光,晶瑩剔透,蔚成絕美奇觀。希望這幅絕美的畫圖長留在遊客們的心中。經廻龍潭、臥龍潭,又該是神龍隱居,不見首尾了。

瑤林

不覺間,我們到了瑤林。瑤是美玉,也作美好,瑤林的意思我們就懂了,瑤林是神仙居住的林子。我們到此,也算得仙境一遊了。過了瑤林,前面就到了雙峰公園的第二景區,也就是清涼軒對聯中提到的怡琴三洩。

二、怡琴三洩

為什麼叫怡琴三洩呢?我提早引用《怡琴亭記》裡一段話:溪流自琴湖來,一路跌宕生姿,遂成銀湫、鴛鴦、飛天三瀑,如嘯如吟如訴,清風傳韻,如撫瑤琴,因曰怡琴三洩。如此說,怡琴三洩是三個瀑布的總稱,怡是安適愉快的意思,琴,除說水聲如琴,還因瀑泉之水來自上面的琴湖。

我們來到了怡琴三洩的第一洩――銀湫瀑。這座清雅樸素的小竹亭就叫怡琴亭,題寫的對聯,是對眼前景觀的生動描繪。讓我們用一點時間讀完《怡琴亭記》吧,它將加深大家對這三個瀑布的美好印象。

這就是鴛鴦潭。你們看,它有兩道水流,兩水婉約相合,所以稱作鴛鴦,而下面的潭就叫合歡潭。

以"雷霆之怒"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飛天瀑,也是拍照的佳處,但不要離它太近,水霧會沾溼衣服的。將飛濺的水流收入潭裡化為沉靜,所以下面的潭叫沉風潭。

水雲間

遊客朋友,您會覺得樹影變得稀疏,溪灘變得敞亮起來了吧?我們來到了水雲間。比起瓊瑤作品中那一方斗室,我們此刻感受到的閒逸和迷幻才更近似雲水之間。這兒有兩棵樹,這棵樹幹白色的是野玉蘭,這棵黝黑的是野柿,它們枝柯交挽地站在一起,象什麼?大家可以馳騁自己的想像,假定玉蘭樹是位美麗的白雪公主,你願意黑柿樹是個聽命於公主的黑奴,還是一個能左右公主命運的黑人酋長?讓我們讀一讀《水雲間記》吧,我們從密林幽境中走出,領略這兒的天地親和,氣象舒展,會更覺得輕鬆和愉悅。水雲間,是新的意境,是精神的飄升和超脫。

快樂灘

大家看,這兒流水平緩,天光明亮,走在遊道上,好似閒庭信步。閒中著色,站在溪邊的那是棵桃樹,春天花開花落,就是一幅"桃花有意隨流水"的風景,大自然的經典之作。傳說能看到這幅風景的,會交上好運。各位猜一猜,假如是男土,會交上什麼好運?

三、平坑野營

我們來到了雙峰之旅的第三站--平坑野營分景區,各位遊客請先到琴湖邊的落雁亭歇歇腳吧。這些悠閒自在的鵝是家養的,鵝與雁同類,每年秋雁南歸,有到琴湖邊過冬的呢,所以這竹亭就叫落雁亭。我們鑑賞一下《落雁亭記》這篇清麗的短文,心情會更加愉快,閒適。

往上就是天荒坪,舊稱平坑村。天上的荒坪啊,四周的峰巒深含著野性原始之美。這兒遠離塵囂,卻又自成天地。有龍門客棧服務中心,出售我們旅途中需要補充的各類用品;天然居是新建的傣式竹樓群,配備現代的洗浴設施,十分舒適暢意。離天然居不遠,是座小小的山寺,讓我們知道,即使在如此荒遠的山中,也沉澱著古老的宗教文化。大家不妨去燒一柱香,給自己祈求幸福吧。山裡的廟神厚道,很靈呢!在美食家燒烤區和芳草地篝火帳蓬區,都是自己動手,實地體驗野營生活。天荒坪的竹樓休閒、燒烤和篝火之夜,會讓我們永遠記住。

四、綠野仙蹤、放鹿亭

經過翠竹林,我們來到了雙峰之旅的第四站--動畫片綠野仙蹤的故事中。這裡,仙蹤是指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飛禽走獸的蹤跡。雙峰現有梅花鹿、猴子、山雞、孔雀、松鼠等野生動物,參觀鹿苑之前,我們最好先去放鹿亭歇息一刻。放鹿亭緣自李白的詩,即該亭的對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我們在這裡可以觀賞山景。眺望東面的風儀亭(介紹)和呼猿亭。

鹿苑、雞鳴館、猴府

希望大家愛護動物,不要拋給它們不衛生的吃食,小心不要被猴子抓傷。

鳳儀亭(自平坑來遊客不經過)

鳳儀亭上的題聯"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出自古籍,"蕭韶九成"指器樂反覆演奏,終使鳳凰以美麗的儀容而起舞,這是的"鳳皇"就是指我們森林公園的孔雀與野雞。

呼猿亭

呼猿亭對於可愛的猴子而言,既指我們呼喚猴子,又指猴子自己呼叫。猴子的叫聲是快樂的,如亭上對句所說:樂不思蜀。這些猴子的故鄉就在四川峨嵋山,20xx年冬天引進的。

五、森林沐浴

鬆荷盪風

我們現在已進入雙峰之旅的第五站--森林沐浴分景區。不到森林浴場等於未來過雙峰森林公園。我們腳下這塊漫坡形的巨大林間草地,是雙峰公園已開發森林浴場中最為寬敞平緩的一塊。來到鬆荷盪風,讓我們躺在吊床上,蕩動起來,沐浴著涼爽的山風放飛思緒,編織夢幻吧。

綠蔭雙嶺

我們看到綠蔭下的這兩道並列延伸的山岡,叫綠蔭雙嶺。走上下坡的梅花樁,可以免費學習雙峰森林公園的武功絕學。

獨木成林

獨木成林是雙峰最有代表性的木荷奇觀、七棵樹共生在一個樹兜上,棵棵挺拔向上而簇擁成林。孔雀苑裡有孔雀可以欣賞。

靈巖松鼠

松鼠是有靈性的小動物,在這間藤網房裡,松鼠就與這塊巨石終日相伴,靈性互通,所以我們稱此石為靈巖,也就有了靈巖松鼠。在餵食和欣賞了可愛的小松鼠後,我們可以在靈巖的瀑布、溪水邊休息和洗濯。

六、筆架染翠

筆架染是個美麗的地名,四周環繞青山,所以就筆架染翠了,真是神來之筆。我們邊走邊看山色,走近雙峰十景之八的筆架染翠分景區。

響屧廊

遊客們,這條木板走廊叫響屧廊,屧為木底鞋,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以梓板鋪地,讓西施穿屧走過時發出聲響,大約和如今女性高跟鞋叩出的清響有同樣迷人的效應。我們在追懷吳王西施風雅的時候,更可藉此廊觀賞一段天河水猶似玉帶優美地繞過數座青峰,因此叫玉帶鎖春。

筆架染度假村

我們到了這裡,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吧?這裡就是筆架染村,地處山間平川,氣候涼爽,長年無夏。有規模的度假山莊,正在規劃之中,目前主要給遊客提供餐飲服務。我們在這裡可以吃到未受絲毫汙染的山鄉農家菜,其中天河生態魚――溪坑魚味道鮮美,尤具特色。鶴嶺修竹、緱池

我們見到的這一大片竹林,叫鶴嶺修竹,下面水色碧藍的水庫小湖叫緱池。這兩個名字都有來歷。赤城志上說:周靈王太子王喬自河南緱氏山駕鶴東來,成為天台山包括雙峰一帶的主神,寧海縣自古稱為緱城,這個恬靜的山中小湖叫緱池,近旁的山嶺叫做鶴嶺,都是為了紀念臺嶽主神王喬。

七、幽谷龍吟

遊客們,我們將要觀賞的一段幽谷中的幾處瀑布,體味山谷的幽深,觀賞瀑布游龍矯健的身影,傾聽龍的吟唱,所以稱為幽谷龍吟。這是雙峰十景之九的分景區。

雲夢瀑、游龍瀑、龍吟亭、龍吟瀑

雲動龍欲出。雲夢瀑是預示如夢幻一般的雲層湧動了,有龍將出。於是順理成章就有了續後的游龍瀑和龍吟瀑。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迂迴長瀉游龍般的瀑布,刻石游龍戲鳳。在龍吟亭,我們可以休息一會,看亭上的這副對聯:虎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大家知道,這也是李白的詩句,出自夢遊天姥吟留別。下面的這道瀑布,我們就叫它龍吟瀑。上面將刻寫:石洩龍吟,岩石上的瀑布像龍一般的吟唱,很好懂。這是明代大儒寧海人方孝儒的題名。

幽谷亭

大家進幽谷亭稍歇一時。它幾乎被濃密的樹蔭淹沒,成了名副其實的幽谷之亭,與上面的龍吟亭合稱幽谷龍吟。亭子的對聯說"君心靜也"、"我意超然",我們可是這種心境?只是濃蔭太厚,不容易見到"穿林雲色"。幽谷亭,實在比對聯中描述的還要幽深幾分。

八、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雙峰十景最後一個分景區,內容更加豐富,是我們的壓軸戲,希望大家留連忘返。高山流水,熟悉典故的遊客,一定會聯想到鍾子期和俞伯牙的一段知音情結。

我們看這塊大石,從情勢看是想使緊挨它的兩棵樹在重壓下屈服,可依據樹木的生命精神,這兩棵樹不但不會屈服,還會頑強地繼續生長壯大,以至把石頭拱起來。項羽曰:力撥山兮氣蓋世。樹猶如此,也有力撥山兮的氣概,因此稱兩樹為兩士――兩士撥山。兩個項羽拔山。這也是人類應有的戰勝困厄、奮發向上的精神。

瀟湘瀑

這是一方多麼美妙的天地!我們看:聳立的石壁環抱著這一塊巨石,一口清潭,一道泉瀑。我們所來和所去的棧道,都深隱在密林裡。再看這塊巨石,它蒼蒼斑斑彷彿上古時代就是如此老態,卻傲慢地橫梗在泉瀑之前,迫使瀑水分為大小兩股,下洩又合注一潭。在這麼深幽的氛圍中觀賞這兩股清深的泉水,不覺聯想到源於南嶽衡山的那兩道秀水,即瀟水和湘水,所以我們將這處美麗的瀑布叫做瀟湘瀑,而巖壁上的"影動瀟湘",則是出自杜甫的詩句: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我還要特別提醒各位,千萬不要和眼前這篇辭章優美的《瀟湘瀑記》失之交臂,認真讀完它,讓你領略到的美得到進一步昇華。

玉屏瀑

自瀑下仰望岩石如玉階橫疊屏障,所以稱玉屏瀑。我們看到在這塊寬敞的瀑頂平石上刻有兩個大字:天韻。這是高山流水的神韻和樂章。在這裡,飛瀑的吟嘯,泉石的清響,蔥翠的樹色,迷離的山光,都表現出一種天然的韻致,即天韻。

碧樹流泉

碧樹和流泉,是森林公園中最常見,最多見,也最具代表性的天然畫圖,一動一靜,都蓬勃著永不褪色的生命色彩,也是人類永不歇止的精神嚮往。

樂巖

雙峰的時空中飄逸迴旋著無數的天籟之音,大家遊客的心靈裡充溢無限的快樂之情。音樂和快樂,也可以物化為一個可視的存在。這尊樂巖,我們既可將它理解為音樂之巖,也可看做快樂之巖,讓我們永遠以快樂的心境,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這裡寬敞平坦,請用林下的溪水洗去旅途的辛勞,帶回雙峰的清純。

遺夢廊

遊客朋友們,我們的雙峰之旅已接近尾聲了,大家請在這個長廊裡暢意地休息一時。長廊叫遺夢廊,人生有很多緣份,我們有約而來,也曾不期而聚,生命中有熱戀,也有孤獨。請看我們眼前的對聯:春風麗日戀雙峰,秋水伊人憶天河。橫批是廊橋遺夢。有人會說,喲,這不是一篇外國小說的名字嗎?對啦,我們用得是否貼切?我們願意將這次短暫的旅行看做一段人生之旅的濃縮。人生的坎坷很多,而我們的雙峰之旅卻充滿愉悅,那就把它當作一段美麗的生命流程吧。我們希望這兩句對聯能暗合遊客朋友們人生長旅中的某些章節,不妨借這次旅行,對我們曾在生活中面對過的春花秋月作一番追思和懷想。把美好的情懷留在雙峰,又帶去一個美麗的夢境而永遠留存。

子晉亭

我們在離開雙峰之際,絕不要錯失到子晉亭的機會。子晉是臺嶽主神王喬的字。大家看,坐在子晉亭裡,眼前的山水多麼坦蕩!當年王子晉飛臨對岸的桐柏山,被封為天台山的主神。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山,在斜陽的照耀下,走過來的高山幾乎是麵人而立,鬱鬱蔥蔥,多麼高峻、雄渾。南向的那壁高崖,形如斧砍,與天姥相仿。世上看人看事,都有一個角度,而在子晉亭回望雙峰,回望今天這個回味綿長的日子,也該選取最佳角度。願各位將眼前一幕攝入永久的記憶--春風麗日戀雙峰。我們將乘船告別--秋水伊人憶天河。帶走一個美麗的夢想--中國的廊橋遺夢,永遠珍藏這高山流水的友情。

謝謝大家!

大慈巖導遊詞

它是一個佛教文化和秀麗山水完美結合的旅遊勝地,素有“浙西小九華”之譽,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全國第一天然立佛”而聞名遐邇,是“浙江省風景名勝區優秀景點”之一。

懸崖高位洞穴建築是大慈巖的一大特色。在大慈巖,寺廟、棧道、索道都處處體現出一個“懸”字。主殿寺廟地藏王大殿依山建於高3米、長60米、寬20米的洞穴中,它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架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恆山懸空寺有異曲同工之妙,故稱之為“江南懸空寺”。新建的另一寺廟清風閣凌空構架於懸崖峭壁之上,遠視有凌雲欲飛之勢,而登寺俯瞰,遠近山川盡收眼底,更是懸空之極。今人所鑿之“天棧雲渡”,沿斷崖因勢佈局,為一石欄相續延伸的長廊,憑欄俯視,有“足底懸崖恐欲崩”之感。秀麗山水-長谷溪流是大慈巖的又一特色。

大慈巖山高坡陡,山頂谷中有玉華湖,水從谷口中流出,或奔騰直瀉成瀑布,或因大石擋道成溪流,或滲於亂石叢中成泉水,或隱或顯,或大或小,或急或緩,曲曲折折直至山腳,形成一條800多米長的山水相映的秀麗景觀。

全國最大的天然立佛是大慈巖的再一特色。從側面看整個大慈巖主峰就是一尊地藏王菩薩的立像。它身高147米,其中頭部高41.3米,寬60米,由奇石、怪洞、草木和諧地組合成大佛的五官,惟妙惟肖,形象十分逼真。經旅遊專家鑑定,已被命名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譽為“中華一絕”。而大慈巖也因“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自然景觀而名揚四海,載入《中國之最》。

大慈巖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建德大慈巖鎮境內,以江南第一懸空寺、長谷溪流、中華最大天然立佛和濃郁的佛教文化名聞遐邇,享有“浙西小九華”之譽,是“浙江省景點”。

大慈巖海拔586米,主峰險峻挺拔、雄偉奇峭,外形酷似一尊惟妙惟肖的天然石佛。它總高度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五官清晰,形象逼真,未經過任何人工雕琢,構成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自然景觀,經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專家親臨考察,鑑定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天然立佛,故稱“中華最大天然立佛”。

大慈巖山水相依相存,湖泊、溪水、瀑布、澗流隨處可見,從山頂蜿蜒曲折而下,形成了一條長達880米的獨特的長谷溪景觀。

元大德(1297——1307)年間,開山祖師莫子淵遁夢意從臨安棄家至此,琢石為佛,依崖而建寺廟。廟宇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空絕壁,憑欄俯視,令人產生“足底懸崖恐欲崩”之感,被譽為“江南懸空寺”,與山西恆山懸空寺並稱為“中國南北懸空寺”。

“懸”乃大慈巖一大特色,除了修棧道,建長廊,架設第二懸空寺——清音閣,開通空中旅遊觀光索道,推出高空飛車表演專案外,目前在景區香亭山和楊塘巖間,又新建了一條更顯懸之極的空中鐵索橋。景區處處體現了“驚險、刺激、奇特”的懸空色彩。

浙江桐廬桐君山七裡揚帆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桐君山·七裡揚帆景區遊覽,我是景區的講解員,姓Х,我們的遊程大約為二小時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導遊講解下,能夠玩得開心,遊得盡興。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裡揚帆景區是一處綜合性的觀光遊覽景區,主要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訪古尋幽,品中藥文化;另一部分是觀景遊樂富春江七裡揚帆。

各位遊客,一進大門,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著我們的老人塑像,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掛藥葫蘆,後背箬葉帽,彷彿千百年前那位濟世救民的老中醫又回到了我們身邊。說起這位桐君老人,根據《方輿勝攬》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時候,此山上長滿了許多的桐樹,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採藥、煉丹,並在桐樹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為這位老人的醫術非常高明,經常給山下的老百姓治病,並且分文不收。所以當地人非常感謝他,請他留下姓名,永遠為他傳誦。當人們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後面的大桐樹,人們根據他的這一示意,便把這座山稱為桐君山,這位老人稱為桐君老人,意指桐樹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鎮稱為桐廬鎮,取“桐樹下的草廬”之意。

其實,桐君,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位對藥物學研究卓有成效的醫藥學者。據樑·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名人大辭典》等記載:桐君,是黃帝時人,黃帝命巫彭採藥求道,止於桐廬縣東山(也就是現在的桐君山)桐樹下,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著有《桐君採藥錄》,太平興國二年的《太平御覽》之“藥部”篇載有桐君對30多種藥物的性味評判,可見桐君這位歷史人物是載之史冊的,在古時的醫壇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處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數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國中醫藥的鼻祖。歷代詩人、畫家都曾以桐君為題材吟詩作畫。如蘇軾、陸游、徐舫都寫有《桐君山詩》,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還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頤軒的五絕一首:“瀟灑桐廬郡,江山景物妍。問君君不語,指木是何年。”這首石刻,生動地記錄了700多年前詩人對於桐君其人的真情實感。

【百草園】

好,各位,在對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後,我們前行可以看到,旁邊有一片開闊的園子,看似許多普通的雜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參差不齊地排著,偶爾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許你會把它當作一般的綠化草地,眼睛偶爾瞥過便罷了,其實這裡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醫治病的良藥。大家請看,這個叫“馬蹄徑”專治膽囊炎、尿路結石、傳染性肝炎等;這個叫“闊葉十大功勞”專治胃腸炎、咽喉腫痛等;這個叫“枸骨”,專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這裡還有專治跌打損傷、風溼性關節炎、毒蛇毒蟲咬傷等的藥材,大家所處其中,是否聞到了濃郁的中藥氣息呢?

各位,走過百草園,請大家往左邊看,停泊在江邊的小木船正拉起風帆準備啟航。這就是我們景區的另一部分—富春江·七裡揚帆,過一會兒,我們將會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裡揚帆的樂趣。

【牌坊前】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一座牌坊前,這座牌坊是建於××年,上方寫有“藥祖之鄉”四字,這是由廣州中醫學院教授羅元愷書寫的,牌坊前有二塊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醫葉橘泉先生書寫的“中藥鼻祖”碑,另一方上寫“源遠流長”是1989年前來參加桐廬華夏中藥節的國家醫藥總局的領導題寫的,意指桐君始創的中華醫藥科學源遠流長,希望桐君山這塊中華醫藥聖地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級臺階,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醫藥文化上佔有一席之地,被稱為是“藥祖聖地”。當然,此山除了具有濃厚的中藥文化外,還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環境、秀麗的風光,而被稱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為曾稱為“峨眉諸峰不及此奇”,梁啟超則稱之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見,桐君山不僅風光旖旎,還是一方風水寶地。各位,在綠樹掩映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幢青磚灰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吸引著我們前往,這就是我們登山前要去的第一處景點葉淺予故居——富春畫苑。

【富春畫苑】

各位,現在我們站在富春畫苑前了,這是我國當代畫家葉淺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臨富春江,開啟窗戶便是景,是一處絕好的吟詩會友之地。面積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層,除了有畫室、展覽廳外,還有起居室、廚房、小餐廳等一應俱全。葉老的老宅原來在桐廬鎮上,後來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為了使他每年回故鄉,有一個居住、創作、會客的地方,1985年,桐廬縣政府、縣旅遊局特地建造這座小樓供他居住。葉老對他的新居非常喜歡,取名為“富春畫苑”,這橫額上的“富春畫苑”四字便是他親手所寫,在畫苑的兩側有一對龍虎門,葉老將左側題為“迎暉”,右側為“揖翠”。面對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確是恰到好處。接下來,各位請隨我入內參觀。

各位遊客,正面牆上的這幅畫像就是葉淺予先生了,葉淺予先生1920xx年生於桐廬鎮,是中國集漫畫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畫於一身的大畫家,他早年的漫畫《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時,在1929—1937年間的刊物上以長篇連載的漫畫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小市民生活,在當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滑稽人物,後來《王先生》還出出版了專門的畫冊,並被拍攝成故事影片。葉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圖》更是令人稱絕,說起這幅畫,我先給各位介紹一下葉老畫這幅畫的起因。桐廬富春山水的美在歷史上就一直為文人墨客所傾倒,歷史上曾有1000多位詩人來過桐廬,留下了20xx多首讚譽桐廬的詩,當然更有一些畫家也為富春山水所迷戀。元代被稱為“大痴道人”的黃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黃公望,姓黃,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愛山水,遊遍名山大川,當他來到富春江畔時,被這裡的山水所吸引,便選擇了富春江上風景最秀麗的一段,在江邊有一處叫做廟山塢(現江南龍門灣的釣魚島)的幽谷中結廬作畫,精心構思,畫出了一幅長7米,寬30多釐米的《富春山居圖》,此畫取景多遠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頭峰巒氣勢清秀,意境簡遠,被認為是我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就是這樣一幅傳世佳作,在歷史上幾經流轉,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xx年),此畫落到了江蘇宜興收藏家吳之炬手裡,後又傳其子吳洪裕,吳洪裕把此畫比作王羲之的《蘭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軒”來珍藏此畫。在吳洪裕臨死前,雙眼一直不肯閉上,家人展盡金銀財寶,都沒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畫,並已投進火中燃著,才閉上眼睛,放心離去。在他閉上雙眼之後,站在一旁的侄子趕忙從爐中搶出此畫,但畫已被毀成了二段,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已是二段,但真跡還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現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內,卷尾一段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詩云:“今日已無黃子久,誰人能畫富春山?”帶著這樣一種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桐廬籍畫家葉淺予決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補這個遺憾,既是為了讓富春山水的美為世人所知,同時也為了報答桐廬的養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時間,畫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圖》,這幅畫長32米,寬95釐米,拓展了原畫的內容,從杭州六和塔、錢塘江大橋開始,畫富陽、畫桐廬,一直畫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謂攬富春山水於一處,集四季勝景於一卷。這幅畫的臨摩畫卷曾經在山上的“江天極目閣”裡展示過。

各位,介紹完這幅畫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左右櫥窗裡展出的這些照片,都是葉老生前的照片,大約有40幅左右。與宋慶齡在一起的合影,有葉老在國外的照片,有與好友、學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時還展出了與葉老一生息息相關的三位女性的照片。這張是葉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羅彩雲的照片;這張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愛蓮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員;這位是王人美,是葉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電影演員。

葉老生前除了愛好繪畫創作外,還有一個嗜好:就是收集石頭,特別是家鄉的石頭。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愛蓮女士來遊桐廬,回北京時,葉老興高采烈地把從富春江邊撿來的兩塊石頭作為禮物叫她帶回去。當然,在這裡,我們也有幸可以看到葉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頭。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葉淺予先生的陵園。各位遊客,這是葉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後是當代畫家黃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葉老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他生前曾說過:故鄉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歡樂的根,藝術源泉的根。的確,富春江的山水不僅造化了桐廬,也孕育了桐廬人與生俱來的靈氣,所以也使得畫壇宗師將這種靈氣變為靈感,創作了那麼多不朽的鉅作。葉老是1995年病逝於北京的,根據他的遺願,將他的骨灰葬在畫苑旁,讓富春江的水流,讓桐君山的山風日日陪伴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遊客,參觀完葉老故居後,我們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於兩側,這一塊是已故的當地老中醫洪燧卿先生在桐廬縣舉辦的首屆華夏中藥節時自創自書的碑文,洪老先生當時已是73歲,他生前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將此文鐫刻成碑立於桐君山,以表達他對桐君老人、對中國中藥文化的熱愛,現在,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一塊是1982年9月,日本櫻美林大學友好訪問團一行25人來到桐廬,在參觀完桐君山後,團長石川忠久教授即興而作的一首詩,短短几句話概括了桐君山這處名勝古蹟的變遷發展,由王璋書寫;這一塊是由四組簽名碑組成,簽名者都是來過桐君山的醫藥界、書畫界的和中國知名中醫學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蔭問道亭】

經過了幾級臺階,我們可以在石亭內小憩一下。這座亭名叫桐蔭問道亭,是為了紀念當年在桐樹蔭下,桐君老人為百姓看病,談論養生之道的地方。亭內有兩方石碑,左邊的這塊是宋代學士楊時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詩,內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樓殿翠飛壓巨濤。檻外回峰自連著,只因潭下有靈鰲。右邊這塊鐫刻著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一篇《啟孫若裘書》。

各位遊客,經過64級陡的臺階後,我們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詩人孫綱的《桐君》詩:以桐為姓以廬名,世世代代是隱居。奪得一江風月處,至今不許別人分。這首詩原來刻於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館還藏有此詩的拓片。

【四方藥局】

經過了200多級石階,到現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頂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樓閣式建築,飛簷翹角掩映在樹木叢中,這就是四方藥局。“四方藥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閣製藥廠、杭州的胡慶餘堂、杭州第二中藥廠、杭州民生藥廠四大藥廠聯合在此設點銷售,意指這裡是中藥文化的發源地,弘揚國藥文化,濟世救民。在四方藥局的門前是一對“龜鶴同春”銅像,鶴頭龜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鑄造於1999年,故選此高度,重888公斤,龜體上有13塊龜片,刻有13種不同書體的“壽”字,這是預祝各位健康長壽。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藥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著我們前往,這便是桐君白塔。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級實心塔,最早建於什麼年間沒有考證,只是據《桐廬縣誌》記載,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過這個塔,明朝、清朝也曾幾次修葺過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飾了這座白塔。以前桐廬縣城內有三座古塔,呈等邊三角形互相呼應,其餘兩座已在文革時被毀,現在僅剩下這一座,成為了桐君山、也是桐廬縣城一處標誌性景觀。

在白塔的右邊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鍾”,是由四川桐君閣製藥廠為尋訪藥祖而送來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鍾便會敲108下,意指去除人類的108個煩惱。每當鐘聲敲響之時,方圓百里都能聽到,人們互相祝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君山晨鐘”,成為一處勝景。大家如有興趣的話,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聽著鐘聲,各位請隨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東望白雲深,西來天目遠。南攀雙臺月,北溯錢江潮。”這裡是遠眺富春江與天目溪兩江匯合的最佳位置,請大家眺望一下,腳下清流縈繞,四周層巒疊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處與富春江匯合,黃綠分明,交匯處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間鑲嵌著一條銀帶,這一景緻般在春末夏初時比較常見。再往前看,富春江開闊而深邃,難怪唐朝詩人吳融寫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詩中意境也不過如此吧?

各位遊客,到了這裡,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到現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沒有看到,接下來,我們就去拜訪一下中藥鼻祖——桐君老人。

【桐君祠】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桐君祠”,正上方匾額“桐君祠”這三個字是由著名畫家葉淺予先生寫的。這座祠堂是為了紀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內正面塑像就是桐君了,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兩部分:前面兩組為第一部分,根據史料中記載而塑的“指桐為名”、“桐蔭問道”的史實;第二部分是以歷史年代為順序,塑出卓有成效的華夏中醫藥大師。他們依次是創“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扁鵲,“醫聖”張仲景,他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醫療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精通內、外、婦、小兒、鍼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並且製作“麻沸散”的華陀,晉代修道煉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藥王”孫思邈,宋代鍼灸學家王維一,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最後一位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傑出的解剖學家王清任。看了這組塑像大家就很清楚桐君在中藥史中的地位了吧。同時,我們還可以在祠堂內看到有一方碑文,是南宋樞密院參知政事樓鑰撰文的《桐廬縣桐君祠記》,這篇文章應當時邑尉之請,為修葺一新的桐君祠勒石而作的碑記,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全文不到400字,不但記敘了桐君的來歷,隱姓埋名的行醫濟醫的史蹟,還描寫了桐君山秀麗的風光。

【古石刻】

各位遊客,桐君山因地處兩江交匯、風光獨特的絕佳位置,一時引來無數人們前往,除了一般布衣之外,還有文人、官宦之人,因此,在桐君山的沿江石壁上留下許多關於桐君山的摩崖石刻。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去看一下在位於半山腰的一處古石刻。這是一方古石刻。古時登桐君山很艱難,既沒有道路,更無石級,宋進嘉熙年間,一位姓趙的縣官組織民眾鑿山路,後來民眾又資助財物才鋪了石級。這方石刻的前半部分記載了這一史實,後半部分記載了百年後元朝張久可第二次開路的史實。張久可(也有人稱可久),字伯遠,號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曾在桐廬任典吏,官小職卑,仕途上很不得志,於是放懷詩酒,浪跡江湖,他專寫散曲,留存作品850餘首,為元代散曲作家中傳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對後來明清曲壇影響很大。

各位,在後山下山途中還可看到一塊石碑,是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吳貽谷撰文並書寫的“贊桐君”,碑文僅用了80個字,高度概括和頌揚了中藥鼻祖桐君在山上結廬煉丹、行醫採藥的功績。再往前行大家請隨我去看一下張可久的另一方石刻。這一方石刻和山上的記事石刻一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雖然年代久遠,但仍然清晰可辨,兩方石刻說明了散曲家張可久曾兩次登臨桐君山。

接下來,我們將到達桐君山遊覽的最後一處景點——“桐君亭”。這是為紀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亭高5米,造型舒展別緻,結構精巧,顯得古樸、典雅、莊重。亭子門楣上的“桐君亭”匾額,氣韻生動,神采飛揚,是原軍事醫學院教授、80高齡的範行準揮寫的。亭內這方青石碑刻高200釐米,寬90釐米,碑石陽面“藥祖聖地”四個大字剛勁有力,文筆流暢,氣勢雄偉,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當代著名中醫大師董建華手筆。

好,各位,桐君山的遊覽就到此了,接下來我們要去遊覽本景區的第二部分——富春江七裡揚帆,在游完山後,再玩水,感覺一下身在富春江,坐在小船上,品一杯清茶,揚起風帆觀兩岸風光的趣味。

【富春江七裡揚帆】

各位遊客,參觀完桐君山,拜訪過中藥鼻祖後,我們就要登上停泊在江邊的小木船,去真切地體味一下富春江上看兩岸風光,觀桐廬古鎮風情的感覺。

各位,小船已拉起風帆,就要起航了,悠悠富春江水帶著我們將此行的遊覽推向高潮。富春江,全長110公里,是中國除了長江、桂林灕江之外的第三大山水風光帶,“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構成其獨特的山水人文環境,是國務院於1982年公佈的我國第一批四十四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上游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的六股尖,其中一段在1959年時修建新安江水電站蓄水而成為了一個大水庫,也就是現在的千島湖,中游段從梅城至蕭山的聞家堰,下游是錢塘江,經杭州灣流入東海。整個這條江以桐廬至梅城這一段風光最為秀麗,歷史上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被這段江面的美景所傾倒,尤其以唐、宋詩人為最多,如李白、謝靈運、陸游、范仲淹、李清照等,所以我們這條旅遊線在以前也被人們稱為浙西唐詩之路旅遊線,現在它又成為浙西名山名水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亮點。

清代詩人吳嗣綰有詩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各位遊客,作為今人的我們能夠在這樣詩般的意境中飽覽這奇山異水,也不失為會享受生活了。好,各位,請往這邊看,這就是天目溪和富春江的水流交匯處,桐君山就是處於這樣一個兩江匯合的地方,整座不高的山體遠望就象浮在水面上一樣,如翠玉浮水,所以,也難怪人們稱它為“浮玉山”了。在天目溪上還有一座懸索橋,以前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水運港口,往來船隻很多,從桐廬縣城到桐君山要靠擺渡才可以來往,為了解決桐廬市民能夠更方便地去桐君山,在1995年,由桐廬旅遊公司投資500萬元,建造了這座懸索橋。橋長220米,寬僅3.5米,是一座人行橋,每到傍晚這裡便聚集了很多人,人們在此可以乘乘涼、吹吹江風,也可以到桐君山上的茶室去品一杯香茗。

各位遊客,我們的船依然在前行,在這裡,大家一定會問,這裡為什麼稱“七裡揚帆”呢?這是因為過去富春江上游七裡瀧一帶灘多水急,舟楫經過此地,都要在此等候東風的來臨,以借風力上行。每當東風一起,千帆競發,梢公的號子響徹雲天。七十里的路程,藉助東風彷彿只走了七裡一樣,所以有“有風七裡,無風七十里”之說,當然,這“七裡”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用詞而已,主要是指這一帶行舟之困難。1968年,在七裡瀧口建造了富春江水電站,險灘變平湖,帆船也漸漸被機動船所代替,“七裡揚帆”景觀也隨之消失了。為了使這一古景觀再現,1997年,浙江富春江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經過精心籌劃,投資600餘萬元於1999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七裡揚帆”景觀,使富春江上當年的勝景在絕跡了三十年後,又重現昔日的風采。

各位,舟行水上只見兩岸小鎮高樓林立,間或還有一處飛簷翹角半隱半露,既富現代氣息又不失古樸,偶爾鐘樓的整點報時聲傳來,餘音嫋嫋,這就是桐廬鎮。桐廬鎮歷史悠久,鎮上建於唐開元20xx年(公元738年)的開元街便是昔日桐廬繁華的歷史見證。總面積6平方公里,目前全鎮人口大約10萬,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獨特的小鎮風情。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境內多丘陵山地,兩條江流過,形成了冬暖夏涼的江南小氣候,夏季更是一處清涼的避暑勝地。

各位遊客,現在映入眼簾的是臨江的一條綠色長帶,這就是緊連縣城的江濱公園,東西長1800米,寬25米,總面積近百畝,這裡原來是一片淤積的荒灘,而現在則成了桐廬市民最喜愛的地方。夜晚,坐在江邊,聊聊天,聽聽音樂,看江面上漁船點點,兩岸萬家燈火,一幅祥和的氣氛,與古桐廬鎮隔江相對的便是桐廬縣城的新城區,我們可以看到,新城區新氣象,無論是佈局,還是建築風格,都是按照統一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是桐廬縣城最繁華的中心地帶。

船行到此,可以看到就在前方有兩座大橋,遠一點的叫富春江大橋,也稱富春江一橋;眼前這座叫富春江二橋,因一頭連著桐廬鎮的繁華商業街迎春街,故也稱迎春橋。這兩座大橋飛架在富春江上,為富春江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稱此景為“雙橋入畫”。

桐廬從三國東吳黃武四年(公元220xx年)開始設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了,長期以來,儘管桐廬人民一代又一代做著各種各樣的美夢,但還是改變不了“一江隔南北,兩岸長相嘆”的局面。1991年10月,富春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富春江大橋的建成終於結束了富春江自古無橋樑的歷史。富春江一橋,總投資2150萬元,全長812米,橋面通行車道寬10米,終於圓了人們可以“走”著來往的夢想。眼前的這座富春江二橋建於1996年,全長1021米,寬15米,是兩岸人民現在來往的一座生活用橋。

好,各位遊客,過了兩橋以後,我們的眼前頓時一亮,一排青翠的山巒如屏風般聳立江邊,這就是“十里排門山”。相傳,排門山從前叫牛山,山中有一大石窟,裡面藏有仙界的十八頭一尺八寸長的金牛,玉皇大帝為了防止凡人去偷金牛,即命霹靂大仙把牛山劈成陡崖峭壁,使凡人無法辨認石門的位置,因山勢如同城內街道的排門,後人就把牛山稱為排門山了。

各位遊客,我們的遊程主要是以兩橋為中心,到排門山掉轉船頭回到桐君山碼頭,所以,在此請各位坐穩,我們要掉轉船頭了。現在,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桐廬的特產。桐廬因此處浙西山區,除了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外,山珍野味也很多,有野生的蕨菜、黃花菜、青筍乾、山核桃,還有最富盛名的高山雪水雲綠茶、苦丁茶,以及近幾年來出口量非常大的烤薯、鐘山豆腐乾等。富春江裡的野生魚更是鮮美無比,江中有80多種魚,除了平常大家常吃的一些魚外,最具特色的當屬鰣魚和子陵魚了。鰣魚是每年4、5月份的時候從海里沿錢塘江游到富春江產卵,全身呈白色,每當漁人用網捉到此魚的時候,它不會向其它的魚兒一樣亂跳,而是一動不動,生怕損壞了它的鱗片,所以也叫惜鱗魚,這種魚在烹煮的時候鱗片不用刮掉,適宜清蒸,遺憾的是在1958年富春江水電站的建成後,水位上升使得水體溫度有所變化,現在這種魚已很難得一見了。另外還有一種叫“子陵魚”,身體細長不足3釐米,每年7—9月份成群結隊沿江至子陵灘一帶聚集,當地人認為它們是在朝拜嚴子陵,故得“子陵魚”之名,此魚肉嫩鮮美,獨具風味,可紅燒,可作羹,是上好的一道佳餚,所以,也難怪當年毛澤東在勸柳亞子先生回國參加建設工作時寫道:“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各位遊客,桐君山·七裡揚帆只是我們桐廬眾多景點中的一處,接下來,我將把桐廬最具特色、最典型的山、水、林、洞風光片放給大家看,各位可一邊品茶,一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