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精選15篇)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86W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精選15篇)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太原市境內,批建於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聖壽寺建於北齊元年,分佈著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餘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佔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遊天龍山習慣從公路上山巔,沿石級下山,先遊途中景點及石窟,再到天龍寺遊其他五點。如從柳子溝步行西進,沿途有餵馬槽、三合村、下馬村、寨峁哨所、跑馬場、支鍋石、溜馬坪、安穀梁和插旗石等,且問巒秀美,五色壯觀,有人說這是春秋時代奴隸起義領袖柳下拓的遺蹟,實為附會,被傳為笑談。遊人從南山到北山遊覽,則另是一番情趣。遊程中應以天龍寺為結點,以石窟為重點。

天龍寺,清代改稱聖壽寺,始建於北齊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脅侍諸像,雕技甚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閻軍火毀,幾成廢墟。現在的天龍寺,是解放後復原重建或遷建的。除寺門兩側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餘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從晉祠北大寺村遷移來的明初重建的北齊崇福寺大殿。殿內供釋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右為應身怫,是釋迦牟尼佛。寺的東側有鐘樓,後部有禪堂院、九蓮洞,是僧尼的修禪處與宅院。寺的西側有北漢建的千佛樓,樓已毀,存珍貴的《千佛樓碑記》石刻。寺周散存十餘通記事碑石,記載著寺的興廢。寺前有蟠龍松,勢若游龍,形似華蓋,老樹新枝,層層穿結,若靜似動,情趣盎然,樹高僅三米,面積卻有200多平方米。樹下置石桌石凳,與寺周的商業攤點和新建的天龍山莊,構成一組休閒、食宿的生活場所。“虯柏蟠空”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寺周圍密佈景點:東面有關帝廟、七鬆坪、鳳凰鬆、觀音塔;西面有北漢劉氏陵園、雙塔墳、普同塔、唐代善導大師墓塔;南面有柳子溝源頭溝灘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級經“龍池靈澤”的白龍廟到“高歡暑宮”的避暑亭,在亭內可遠眺“崇山環翠”、“鼎峰獨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觀。沿著“石洞棧道”可觀賞著名的天龍山石窟群。

天龍山有東、西兩峰,東峰叫“仙岩山”,西峰稱“大佛山”,雙峰對峙,風采獨具。在兩峰南坡的山腰間,開鑿25個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13個窟,除第11窟面東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說排名為第六位,可惜後來被盜,至今仍有150餘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餘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線相連的傳統關係。如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例項,有重大的科研價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箇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複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鉤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峰頂有高755釐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溫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釐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迴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淨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干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臺階步步登高,間內建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山石窟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個唐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五個窟(其中三個窟無佛像),這樣,天龍山石窟應該是33個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個窟,而不僅僅是25個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2

顯通寺位於臺懷鎮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

現佔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20xx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佈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簷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櫺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託,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簷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巨集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型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線“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說,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峰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峰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裡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巨集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簷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群。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說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裡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簷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岩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4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雲仙閣等6個景區,總面積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條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山上巖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昔為旅遊勝地。

黃河灘岸有約6700公頃綠色林海,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湮沒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橋畔的4尊鐵牛和4尊鐵人已於1988年8月重現於世。鐵牛各重3萬公斤,鐵人各重2噸,鐵人代表維吾爾、蒙古、藏、漢上個民族、象徵民族團結,蒲津橋是我國古代最長的大橋,也是黃河上最早的大橋,公元720_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濟縣境內將原有的竹索浮橋改為鐵索鏈浮橋,並鑄4尊大鐵牛和4尊大鐵人,分置黃河兩岸。後因洪水氾濫,黃河改道,橋毀船腐,鐵牛和鐵人卻抵擋了洪水衝擊等災難。不鏽不腐,光潔完整。

《虞鄉縣誌》記載:“王官峪,地名。在王官古城之側,因以為名。”

《虞鄉縣誌》載:王官谷有十大奇景:“天柱擎天、東瀑飛瀉、石巖噴雪、奇石珠簾、百二盤旋、明鏡映天、休休古亭、貽溪映綠、點石成金、恐龍化石”。登上西瀑巔頂可探幽深莫測,捕捉迷離的地下迷宮大世界----黃沙溶岩洞群。景區內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石佛坐嶺、金龜望月、雙人施禮、雄獅觀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侶、關公刀痕……”

它為歷代遊人所矚目,主要還因為唐末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曾隱居於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傳,名震河東,吸引著各方遊客。《虞鄉縣誌》記載,谷傍有其先人別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綠樹合圍,風景獨秀。當我們按照志書上的記載,尋找它的遺存時,卻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變遷之中而沓無蹤跡了。入谷有一石徑小道,盤山而進,曲折迴環,似有“曲徑通幽”之感。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五老峰風景秀麗宜人,生態環境優美,動植物種類繁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質地貌造就了許多罕見奇觀,具有雄、險、奇、秀、仙之特點。《水經注》稱:“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峰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山中有9泉、12洞、362擎,盛時曾有64觀庵廟宇,嶙峋翠巍,秀甲三晉。目前,景區內配套設施完善,有可容納百餘人住宿、餐飲、會議的三星級賓館——雲峰閣;有驚險刺激的滑道、滑索和鐵索天橋;有輕鬆便捷的登山觀光索道;有集消暑納涼、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秀麗景點“北方水鄉”——錦繡谷.

五老峰由玉柱峰、東錦屏峰、西錦屏峰、棋盤山和太乙峰組成,高海拔1993.8米。主峰玉柱峰又名雲峰、靈峰,恰似一根立地的玉柱直插雲霄,又如亭亭玉立的天官玉女下凡,在全國的名山大川中,玉柱峰絕無僅有,稱為天下奇峰。其它四峰羅列四隅,遠望猶如五位彬彬有禮的老人,列座廳堂,侃侃而談,故稱“五老峰”。這裡層層峰巒,森森古木,各種生物覆蓋著整個山野。花紅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臺觀廟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雲霄,又名“雲峰”、“靈峰”,遊人需攀鏈而上。峰頂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點:南天門、靈宮廟、菩薩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師廟等建築遺址。

以玉柱峰為中心,左有東錦屏峰,峰腰建藥師洞;右有西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為棋盤峰。還有五指峰、筆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視,或如椽筆聳天,或若筆架橫列,珠輝玉映,惟妙惟肖,共佔地有50平方公里。

其間寺廟觀宮分佈其間有64座,洞穴有12個,源泉有9處。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馬蹄印的張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靜,形狀各異,對地質學、成因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和考古學都很有研究價值。泉水清純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瑪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卻舀之不盡,湧而不溢。這裡的山奇水秀,無處不綠,還有松濤、雲海、奇石、怪崖、鬆翠、流泉、飛瀑等景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遊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圖畫之中。

山上的古建築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峰山早為遊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

龍頭山有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還有唐代柳宗元的故里,均較聞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目,更上一層樓”。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其故址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氣勢巨集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留下得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該樓歷唐經宋,元初(公元1272年)毀於戰火。

1997年12月,鸛雀樓復建工程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該工程歷經幾年建設,於220_年9月26日主樓竣工,對遊人開放,新建鸛雀樓系仿唐形制,四簷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充分體現了唐代風韻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鸛雀樓景區位於永濟市西南20公里處,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景區內以鸛雀樓為中心,四周以古典園林式分佈,形成“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式一個國家級旅遊景區。

鸛雀樓內部陳設於20_年7月底完成,陳設內容以黃河文化和河東文化為主題,時代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採用各種形式說明黃河式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在這裡您不僅可以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不久的將來,鸛雀樓將會成為一個弘揚民族文化的典範。

普救寺坐落在永濟縣城西12.5公里處,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因我國古典戲劇《西廂記》而聞名遐邇。寺內的舍利塔,創建於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毀於地震。七年後,明世宗詔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_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場大火。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開始撥專款修復普濟寺。鶯鶯塔在原基礎上重修13層,高50米,時人有詩讚雲“繽紛五彩似飛虹,八面凌空八面風。一十三層沖霄漢,琉璃寶塔冠寰中。由於人們對鶯鶯的愛情悲劇的同情,便顧不得佛門的規矩,口碑相傳把它改稱做了“鶯鶯塔”。舍利塔原名反不為後人所知了。

鶯鶯塔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國北京天壇迴音壁、四川石琴、 河南蛤蟆塔同屬四大回音建築,以鶯鶯塔聲學效應最為顯著,其回聲 機制主要在三方面:

1、 塔內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於聲學反射 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傳來;

2、 塔簷上的複雜結構有反射作用;

3、 牆壁反射。而天壇迴音壁主要是通過牆壁反射。所以在塔的 四周擊石拍手,均可聽到清晰的旺音回聲;隨著位置的變換,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5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溫差較大,有時乾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 能迎合遊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 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鬆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餘尊,大都儲存完好,雕 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6

五臺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24鄉,人口30.25萬,縣政府駐城關鎮。五臺縣,因境內五臺山而得名。西漢置慮縣,北魏太和年置驢夷縣,隋大業初改名五臺縣,金升為台州,明洪武二年復為五臺縣,今因之。境內山巒重疊,地形複雜,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五臺山雄峙縣境東,由東、西、中、南、北、五臺組成,其中最低南臺海拔2485米,最高北臺3085米,號稱“華北屋脊”。中部為丘陵區。

全縣平川極少,主要分佈在豆村、茹村兩個小盆地和溝南、東冶一帶。河流主要有滹沱河、清水河等。五臺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全縣共有耕地51.03萬畝,農作物以玉米、土豆、穀子為大宗,高梁、莜麥、蠶豆等也有種植。成片林50多萬畝,零星樹一千多萬株。五臺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硫磺、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等20多種。工業有煤炭、化肥、機械、化工、建材、採礦、陶瓷、大理石、工藝美術等。向外銷售的主要產品有硫鐵礦、大理石、鋁床、塑料製品、鑄字機等。交通較為方便,忻州至長城嶺、忻州至繁峙、盂縣至繁峙等幹線公路途徑縣城,還有通往繁峙西留屬的支線公路以及各種縣級公路。此外,往東有公路可通河北阜平等地。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峰聳立,峰頂如臺,其頂壑、頂崖之間及臺懷修建有大小不同的寺廟,成寺剎者百餘處。其中有中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重建於唐建中初年的南禪寺;薈萃北魏、北齊、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種建築風格於一體的佛光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與洛陽的白馬寺並稱中國最早寺院建築的靈鷲寺(顯通寺);另外還有卓有聲譽的塔院寺舍利塔、龍泉寺漢白玉石牌坊、碧山寺緬甸王佛等,為佛國風光增添了色彩。五臺山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也享有盛名。它以成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紐帶和佳賓雲集的旅遊勝地。五臺縣主要特產有臺參、臺蘑、大理石、般若礦泉水、五臺山石硯、中藥舒筋散等。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7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佈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蔘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裡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佈局嚴謹,建築考究,規範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區域性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櫺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裡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裡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櫺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鬥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線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緻。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裡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8

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懷仁縣境,1120xx年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裡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金蘭。後來,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裡命名為懷仁縣。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朋友們,我們現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湧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20xx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就會歷歷出現在眼前,那隆隆的戰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其實,血戰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裡聽、戲臺上看、收音機裡聽、電視機裡看、電影院裡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守雁門、為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鬚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說的那樣:“鮮血灑在戰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的本來面貌本來並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於作為三軍統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同作戰,導致戰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裡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後絕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應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9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衛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歡迎您來大同參加晉北古建宗教之旅!在這次旅程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通報一下我們此行的線路和景點。我們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領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風采,參觀著名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北嶽恆山懸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當然,我們還要登上華北屋脊,去朝拜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場五臺山,參觀以佛光寺、顯通寺為代表的五臺古剎,感受那裡清涼宜人的氣候風光。

好的,我們的旅程已經開始了,現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況。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這裡是趙國的領地,漢代的時候設定平城縣,北魏在此設立都城,遼代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現,取《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含義,寄託著“同心同德,鞏固基業”的美好願望。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積1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下轄5區7縣。這裡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短暫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因此,處於同一緯度的北京每年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數達80多天,而大同僅為20多天,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來到大同,雖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覺就像是初秋時節,特別的清爽涼快。

我們的右面是觀音廟,觀音廟的門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龍壁。大同市著名的龍壁至城,除了全國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龍壁,還有五龍壁、三龍壁、一龍壁,算得上是琳琅滿目了。

大家請看,這面就是著名的晉華宮礦。作為“中國煤都”,大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別開生面的井下探祕遊,您可以身穿礦工的行頭,乘坐井下小火車,進入深達300米的地下王國去了解煤炭知識、觀看採煤工藝和罕見的地質奇觀。

好,過了佛字灣,雲岡石窟就快到了。作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輝煌的文化遺產則是北魏王朝傾全國之力營建而成的雲岡石窟,1500年過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煙消雲散,而云岡石窟仍然笑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展示著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詩。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1

孝義市位於省境中部西側,呂梁地區南端,面積943平方公里,現轄6鎮12鄉,人口 36.32萬,市政府駐城關鎮。孝義,春秋時晉置瓜衍縣,西漢屬茲氏縣,三國魏中陽縣來治,西晉永嘉元年併入隰城縣,北魏改置永安縣,隋屬西河郡治,唐貞觀元年以邑人鄭興孝行聞於朝,敕賜名孝義縣。1991年設縣級市。

孝義市城區不僅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而且是晉西和陝北的物資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該市地勢西高東低,東部為太原盆地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主要糧棉產區。中部黃土丘陵,地形破碎,梯田遍佈,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山地屬呂梁山支脈,主要山峰有龍盤山、鳳凰嶺等,海拔分別為1163米和1365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磁窯河、下堡河、兌河等。

該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1度,一月均溫--5.6度,七月均溫23.7度,年均降雨量47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70天。孝義市現有耕地52.88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高梁、玉米、穀子、大豆和薯類,另外,蕎麥、莜麥、糜子等雜糧也有較大面積的種植。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柿子、棉花、油料等。孝義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石膏、鐵等,其中以煤炭儲量最大,已探明煤儲量為71億噸,是汾西礦務局主要煤炭開採基地。其次是鋁土礦,是山西鋁廠的礦源基地。主要工業有煤炭、鍊鐵、化肥、水泥、農機、塑料、陶瓷、紡織、釀酒、毛皮、玻璃、印刷、食品加工等。孝義市交通便利,介西和孝柳兩條支線鐵路橫貫全境,是孝義市對外交通的主要門戶。

孝義至午城、汾陽至介休等幹線公路途經該市,此外還有縣級和鄉鎮公路多條,連通全市各鄉鎮。位於縣古城中央的中陽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古頗享盛譽,因當時孝義為中陽縣所轄而得名。孝義生產的“羊羔美酒”,顏色潔白,似羊羔之毛色,故而得名。孝義是“汾州核桃”主要產地之一,其特點是果形美觀,果實個大,皮薄肉厚,出仁率高達 52%,含油量達70%,是該市大宗出口物資,遠銷海內外。孝義市東許、高陽、兌鎮、白壁關等鄉鎮盛產柿子,暢銷省內外。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2

大叫好我叫高瑞鑫,大家就叫我高導吧!是導遊得到可不是搗亂的搗,很榮幸與大家見面!接下來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床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於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後,激起一團團水霧煙雲,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遊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充套件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

瀑布下方,在連線山西、陝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為中華壯士“飛黃”的聖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後,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裡飛越黃河。

關於壺口瀑布,民間有眾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瞭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現在可以自由活動,請大家注意安全,現在又我想大家介紹幾項安全事項

1、不要跨過警戒線!

2、參觀遊覽請注意安全,小心突漲水或凌汛。

3、請您在計劃的安全區域內參觀遊覽,聽從安全人員的指揮。一個小時後就在這裡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3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宗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處。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4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巨集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 ,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佔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佈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巨集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簷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後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簷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櫺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佈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巨集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阪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壁畫 、塑像 、背光 、琉璃、櫺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樑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簷和後簷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 ,再現於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簷,周圍空間則佈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歎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於崇福寺內,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寄託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佈,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儲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後,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後又運往臺灣,在臺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關於山西景點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晉中,我是你們的導遊。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稱。全省現存有大量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它們大都集中在晉中的祁縣、平遙、太谷、介休一帶,這些深宅大院不僅是當時富商大賈的宅第,也是顯赫一時的晉商的歷史見證。那我們今天參觀的喬家大院就是它們其中的一個代表。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54公里,乘車大約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喬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築,是我國儲存下來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築。佔地8725㎡,建築面積3870㎡,共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1985年喬家大院被開闢成為晉中民俗博物館,一部《大紅燈籠高高掛》使得喬家大院名揚海外,20xx年拍攝的《喬家大院》更是讓許多人瞭解了喬家大院,瞭解了晉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喬家大院的大門口了,我們現少停留一下。

我們看到喬家大院的門前並沒有旗杆和石獅子,但是高大的院牆,足以顯示出主人的威嚴氣派。院內房屋設計的十分完美,錯落有致,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專家學者讚譽其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因此人們常說“皇家有故宮,民家看喬家”。我們看到大門正對的這個照壁,它叫做“百壽圖”是由一百個壽字構成的,在百壽圖的兩邊有一幅對聯“損人慾以覆天理,續道德而能文章”這是當時左宗棠寫的,他先了主人淡泊心志,,百壽圖的上方有“履和”二字,是從“端詳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養太和”一句中意化出來的,體現了喬家主人的中庸思想。

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喬家主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只是致富的前提,也是富貴的歸宿。進入大門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大院的簡單構造圖,我們面前的這條常80米的甬道,將喬家大院的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院,北院房屋大都高大,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南面的房屋相對較低是晚輩居住的地方,大門是朝東開的,所謂“紫氣東來”這個大門就是吸收祥氣的。那我門一個大院一個大院來參觀。

【第一院】

整個喬家大院比國內不是一期工程一起完工的,而是分為了三期工程,那我們要看的第一院就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是一期工程的第一院,稱為老院,它是由喬貴發之子,喬致庸之父喬全美所建。

進入大門,我們會看到一個照壁,叫做福德祠,那正是印證了“門迎百壽,院納福德”。一般民宅中都要有,它的用途就是一、裝飾作用,二、鎮宅避嫌的作用。

這裡的福德祠是用來供奉土地爺的,大家看到下面有一個小龕,正是擺放土地爺的,此外,在整個照壁上還有許多精美的磚雕,我們來看,上面,兩邊各有一對獅子,那它的諧音就是“四時平安”,中間有幾件法器戟、磬、如意,寓意為“吉慶如意”,下邊有壽山石,寓意為“壽比南山”,旁邊的芙蓉樹,寓意為“福如東海”,我們數一數,一共有六對鹿,寓意為“六時通順”。好了我們要進院去參觀了,那這個院子是一個裡五外三的穿心樓院,我們要連登三級臺階,高約為1丈,寓意為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

好我們來到了第一進院,這裡展出的是行和住的民俗。我們來看這個廂房中有兩輛馬車,車輪十分的高大,這正是富貴人家的馬車。對面是居住民俗,展出的是從古人類一直到現在的居住地圖片。

穿過穿心,我們來到了第二進院,我們看到,正房是一個二層的小樓,可是二樓是有窗沒有門,那這叫做統樓,上方有一塊牌匾“為善最樂”,這正是喬家老爺的座右銘,那以前正房是用來會客的,東西廂房是書房和臥室,我們今天來到喬家,就是喬家的客人,所以我們先來正房看看,我們會發現現在是冬季,但進入房間並不會感覺到冷,我們會看到牆壁非常的厚,厚大約為1.2米,那這是仿照過去的窯洞而作的,所以是冬暖夏涼。

東廂房展出的是歲時節令,上半年的從二月二龍抬頭,四月清明節,掃墓,五月端午,下半年從七月十五上墳,八月十五賞月,臘八喝臘八粥,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買對子,二十五掃房子,二十六打燒酒割肉,二十七殺豬又殺雞,一直到大年三十。

西廂房展出的是衣飾,那以前是有這種觀念“男人看袖頭,女人看腳手”袖口越大,說明這個家越有錢,而女人則是越是腳小的越好看,有這麼一句話“三寸金蓮,四寸銀蓮,五寸銅蓮”腳大了就嫁不出去了,那我們看到這裡還有兩雙很小的鞋,它並不是三寸金蓮,是雙看鞋,那它是用來送給別人的,就是要看這個女子的手是不是很巧。

偏房是農俗展覽,有碾子、石磨,還有一些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

【第二院】

第二院是二期工程,那在第二院所展出的就是喬家的發跡史。我們來進來看一下,喬家的發家始祖喬貴發,名字是很好的,貴發貴發,既富貴又發達,可是他卻是命運不濟,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他被寄養在舅父家裡,那他卻是一個十分勤勞有踏實的人,親戚鄰里有什麼事情,他都樂意去幫忙。有一天,他的親戚結婚,他還是照舊去幫忙,等到新人行禮的時候,新娘新郎要找喬貴發來行禮,後邊的人就說“給那樣的人行禮,還怕有失身份呢”這時喬貴發剛從廚房趕過來,滿身灰塵,聽到這句話後,心想,我堂堂一個五尺男兒,只因家裡貧窮,就讓別人這麼看不起,一咬牙,一跺腳,獨自走了西口,開始了自己的發家之路。他與清徐的一個姓秦的小夥子,一起在一個雜貨鋪打工,由於他們的勤快和好學,受到了老闆的賞識,教會了他們很多的經商之道。後來,他們有了一些積蓄,就自己開了一個草料鋪,有一年,是個豐收年,糧價跌落,黃豆價格尤其低,他們便趁機購存大批黃豆。不料,次年黃豆緊缺,價錢不斷上漲,他們便將黃豆拋售出去,獲利頗豐。於是利用這筆資金,開設字號,名為廣盛公。後來因為管理的滯後,有些虧損,經過三年的整改,終於有了新的起色,當時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他們認為這是復興基業的新起點。我們看到下一位人物就是喬貴發的兒子喬全美,如果說,喬貴發是喬家的開創者,那他就是一個發展者,他為喬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規家訓,一會兒我們去看看。那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喬致廣英年早逝,二兒子致庸繼承家業,我們看這幅圖,這位就是喬致庸,在他的手上,喬家度過了最輝煌的時期。他是喬家最年長的人,活了89歲,一共娶了六個太太,最小的一個可能可以作他的孫女了,大家可能會問,喬家不是有很嚴格的家訓嗎,怎麼會娶6位太太呢?他活了89歲,老了如果總是讓女僕伺候生活起居,那樣不是很方便,所以兒女讓他娶妻,但從不納妾。當時喬家的生意遍佈整個包頭城,那有這麼一句話叫“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

那後面的這意味是喬致庸的侄孫喬映霞,他當時是出外留學,把先進的技術帶回到喬家,當時喬致庸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很好的人選,所以就將喬家交給了他。但是俗話說“富,富不過三代,而喬家已經是五代經商了,1920xx年開始走下坡路,由盛轉衰。票號與商號業務多被官商銀行奪走,日軍侵華戰爭及國內連年戰亂,也使商號一獗不振,慘淡經營直到1951年終於停業,1952年遣散職員處理善後,1953年春,歷時二百多年曾經輝煌一時的“復字號”終於關門了 。

那我們來看他們的家譜圖,上面的已經介紹過了,喬貴發三個兒子喬全美、喬全德、喬全義,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喬致廣、喬致庸,喬致庸有11個兒子,下面的是他的孫子,那大家看下面有一個叫做喬健的人,喬家就是在他這輩分家的,下面的子孫大家會看到很少有在山西的,當年,喬家的後人很少有人再子承父業的,大部分都離家上學。現喬家後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兩邊的廂房展出的就是喬家嚴格的家規家訓了,喬致庸教育後人做事要先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同時戒“驕、貪、懶”,那喬家有名的六不準也在這體現了:不準納妾、不準虐僕、不準酗酒、不準賭博、不準吸毒、不準嫖妓。第二院與第三院是一個雙跨院,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穿過二院進入三院,在進入三院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間房裡面展出的喬家大院的平面圖。喬家大院分為三期工程,大門朝東開,北房為長輩居住,南房為晚輩居住,那整個大院看起來形成一個雙喜字。

從北往南看,刪去4院和6院不看,拱形的房頂是一橫,兩面的廂房是兩豎,下面的房頂又是一橫,院子是兩個口,甬道是一大橫,南房有是兩個口,正是一個雙喜字格局。

【第三院】

第三院為三寶院,我們來一件一件看,從正房看起,正房內的叫做犀牛望月鏡,他是用東南亞鐵梨木雕刻而成的,平時我們所見的木頭都是密度小於水的,所以放在水裡會漂浮起來,而東南亞鐵梨木的密度則很大,它會沉在水底,兩百年來,鏡子影像清晰,結構完美。大家看,它分為三部分,上面是鏡面,它像天上圓圓的月亮,然後是祥雲,最後是一頭犀牛,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犀牛是天上的一個神將,玉皇大帝讓它來到人間傳令,每天人們應三打扮,一吃飯。它卻傳成了一打扮,三吃飯,玉皇大帝大怒,將它貶到人間,由於留戀天上的生活,所以他的頭總是朝向天上望著月亮,所以叫做犀牛望月,此外,犀牛還與喜牛諧音,也取一個吉祥的寓意。據文物專家鑑定,此鏡最低價也值300萬人民幣。

東廂房中展出的事第二件寶物,叫做“萬人球”,,這是個圓球形的鏡子,無論有多少人在房中,也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在鏡子裡找到自己,而且映像十分清晰,不會變形,所以叫做萬人球。那它當時是有一個重要的用途的,對,起監視的作用,當時喬老爺把它掛在正房的窗外,老爺經常會與掌櫃的商討商業事宜,這正是起到一個監視的作用,防止有人在外面偷聽。萬人球確實是名不虛傳,此物是清代的遺物。

第三寶就是懸吊在西廂房的這兩盞“九龍燈”。九龍燈是用珍貴的烏木製作的一對八角形宮燈。因為燈上共雕有九條龍,故稱“九龍燈”。這9條龍分上下兩層排列,上4條,下4條,每4條組成一個萬字,燈的頂端有是1條龍頭,9條龍頭上都有蠟籤可點蠟燭。每4條精雕細刻的龍身所組成的萬字形,在其轉折處都有軸相連,可以靈活轉動調整角度。在兩層萬字形中間的是八稜形燈身,上有4面畫、4面水銀鏡子可反光照射。到了晚上,稜形燈內的燭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如果還要增加房間的亮度,那就把九龍燈上兩個萬字形拉直,8條龍便照直地向四方撲去,使得房間大亮。據說,這對九龍燈是當年慈禧太后西逃時賜給喬家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前些年幾次有意收走,但喬家大院管理部門不肯割愛,只好作罷。

【第四院】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第四院,商俗院,也是新院,它是由喬致庸的侄孫喬映霞所見的,那這個院子在建築風格上處處體現出了他留學所帶來的先進技術。首先我們來看正房的窗戶,非常有歐式的風格,此外這裡還有很精美的磚雕,我們看門楣上方的磚雕,正中是一個香爐,上面還坐了一個小孩,寓意為香火旺盛,兩邊分別是琴棋書畫,喬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再往兩邊看,分別是鍾和表,教育喬家的後代子孫套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稀時間;我們再看東廂房這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雕刻,大家順著我的手勢看,中間的小的玻璃窗戶格子上方,有一列火車正在橋上行駛,還冒著煙,正是喬映霞當年把在外國看到的火車憑藉自己的印像雕刻到這裡。

那我們來這個廂房來看看,裡面是一些坐商的招牌,我們主要看一下這個藥店的幌子,小圓球代表的是丹藥,大圓球代表的是丸藥,中間的梭形代表的是膏藥,下面還有一條魚,整個就寓意為“你吃了我的藥就可以痊癒了”。對面的廂房展出的是行商的幌子。所謂坐商就是有自己的店面,而行商就是街頭叫賣的。

正房的蠟像就是當時掌櫃和東家報賬的情景,正面坐的是東家,旁邊坐的是掌櫃的,而後面的就是小夥計了,那喬家乃至晉商當時選用小夥計是非常嚴格的,首先必須面貌清秀,身高七尺,並且是本村的村民,因為這樣知根知底;其次就是他人品和技能的考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察,才能被錄用。偏房裡都是從當地收購回來的傢俱,我們來看這個小瓷娃娃,它是一個枕頭,我們看到它後面有一個小孔,那這是用來灌水的,冬天灌涼水,夏天灌熱水,冬暖夏涼。從偏房出來,我們看到這個門楣上也有些木雕,大家可以看到兩顆白菜,諧音為“百財”,出了偏院,我們來看這個磚雕,一面是貓和蝴蝶,諧音“耄耋”,另一面是喜鵲登梅,寓意為“喜上眉梢”,然後我們來看這個院子的照壁,它叫做“省分箴”,它是喬致庸的妹夫趙鐵山所寫,省是醒悟的意思,分是分寸的意思,教育喬家後代做事要注意分寸,並要懂得知足。兩邊是暗八仙,也就是八仙的法器,下面有戟、罄、如意,“吉慶如意”,最下面兩邊是獅子滾繡球,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那我們也馬上要看到,喬家大院最為漂亮的院子。

【第五院】

第五院就是喬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喬致庸所建,它也是一個裡五外三的穿心樓院,首先我們看到門楣上方,有一塊匾,叫做在中堂,取意為“不偏不倚,執用之中”體現了主人的中庸思想,門楣上雕刻有福祿壽三星,兩邊有八駿的雕刻,希望後代子孫都有所作為,這一院展出的是人生禮儀,我們來看第一進院,裡面展出的是小孩過一週歲生日的情景,不僅要全家慶賀,還要舉行抓週儀式,全國不少地區均有此俗,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描寫,賈寶玉抓週,其他東西不抓,偏偏抓了脂粉盒。生日這天,吃的也很講究,一般都吃長壽麵,希望孩子健康長壽,還要吃油糕,取諧音高低的高,希望孩子今後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過生日最大的忌諱是吃包子,怕孩子長大之後像草包一樣活的窩窩囊囊。此外,大家可以看到牆上掛一件衣服,稱為百家衣,這是小孩母親從各家要回布料縫製的,穿百家衣,以期望小孩健康成長,無災無病。

穿過穿心院,我們來到裡院,首先我們來看,它是一個明樓院,二樓是有門有窗的,相對於第一院來說,它的建築結構與風格,就十分的講究與先進了。裡院展出的是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晉中結婚一般分為6個程式,我們一個一個地看,請大家跟好我的腳步。迎娶這天,新娘早早起來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後坐在炕上等待梳妝打扮,這天的新娘從頭到腳都是一派紅色,必須穿紅棉襖、紅棉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民間當時有“十三留頭,十四嫁,十五生個毛娃娃”的說法。因為過去女孩出嫁年齡尚小,長得比較瘦,為了襯托像大人一樣豐滿,所以要穿紅棉襖、紅棉褲,另外就是孃家人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婆家以後像紅棉襖一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厚厚實實。東房一室即嫁女婚俗展覽,床上放一木桶,一把椅子各是什麼意思呢?桶是要待嫁女兒在離開孃家之前坐一下木桶,寓意為從此兩家相通,椅子是要待嫁女兒坐在上面,還要扇扇子,“坐椅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新娘上轎時,還要由孃家哥哥背到轎子上,“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

新娘入轎後,鼓樂齊鳴,在鳴鑼開道聲中,花轎開始啟程,儀杖隊進行在路上,據說是縣太爺在路上遇上也得繞道而行,民間有句俗話“百日為民,一日為官”。正房展出的就是拜堂的情景,大家看到新郎戴著官帽,而新娘頭上頂著蓋頭,那這個蓋頭是要用秤桿挑起來的,取意為稱心如意。拜了天地就要如洞房了,我們來洞房看一看,炕上放著一個馬鞍,新娘要用一隻腳跨過去,這時全人把馬鞍撤走,另一隻腳就不跨了,意為“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此外還有“新娘跨馬鞍,一世報平安”之說。炕角分放四隻蘿蔔娃娃,蘿蔔諧音摞輩之意,希望新媳婦過門後,能為主家傳宗接代貢獻力量。此外還有糖盒,裡面有桂圓、蓮子、花生、棗,有早生貴子的意思。晉中地區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馬桶要由小姑提到洞房,她提著盆在門外喊,“姑姑提盆盆,嫂嫂開門門,侄男侄女一群群”討其吉利,自然紅包不能少。

【第六院】

第六院原先喬家主人本來是要建一座“書房院”的,當時已經買回了全套的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這裡只留下一部分花園,改成了“花園院”,1958年喬家出逃,留下了未完成的花園。我們看到在北面有一排房間,就是當時建的書房,書房建造在緊挨祠堂的地方,主人也是有一定用意的,祠堂是用來祭祖的,勉勵喬氏後代發揚和繼承祖先的業績,以繁盛喬家大業的,而書房則是用於培養喬家子弟,希望他們發奮讀書,增長知識,成為優秀人才的,所以書房院與祠堂緊鄰在一起,可以起到隨時隨地地激勵喬家子孫後代學業進步的作用。

喬家大院就參觀到此,請大家記好集合時間,準時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