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通用13篇)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29W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通用13篇)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晉祠。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萌,下面為大家介紹晉祠。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2

晉祠是奉祀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晉王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樑集契,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高歡、高洋父子,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定晉陽為別都,並在天保年間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北齊後主高偉,崇信佛教,於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詔把晉祠改名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淵與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遊,親撰《晉祠之銘並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重建了魚沼飛樑,祠區佈局,大為改觀。元佑、紹聖年間,由善男信女募集資金,鑄靠造鐵人,築蓮花臺以壯威儀。金大定八年,更在飛樑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明萬曆年間,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臺供演戲之用。

又由於晉祠是晉水的源頭,人們又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視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聖母一起來祭祀,並在晉水源頭建水母樓、難老泉亭。於是晉祠又成了人們舉行地雩祭的重要場所。

民間的鬼神信仰主要來源於萬物有靈論。秦漢時好神仙、尚方術之風興盛,人們對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禮制度,並設定了大量的神祗,將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來,吸引了許多民間信仰擴充了祭祀的範圍,增加了祭祀的物件,豐富了祭祀的儀式。幾乎無神不有祠,無神不致祭。於是乎晉祠以祖先、山川崇拜為主,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為輔的完善的祭祀場所逐漸形成。晉祠也就成了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到土地神、關帝老爺至文曲星君、英雄俠女等群“仙”會聚的地方,它們無不互棄己見,各居晉祠一隅,共享人間香火。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3

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_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4

晉祠的選址和環境是非常講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單單是人類生活物質的源泉,也是人類心智交流的物件,是人們精神的象徵。“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此話賦予自然比擬人化的道德屬性,並使自然之美帶上了約定俗成的文化內涵。這種傳統建築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晉祠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類最初祠祀的主要物件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風、防洪、排水、交通等條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壯其勢;用水之波濤,以秀其姿,並進而增強其神祕氣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優勢的自然條件,依山傍水,背風向陽,居高而築,也就成了古代建築的鮮明特色。

依山作勢:高山猶如通天之路,能出風雲,導雨水,潤大地,長萬物,育人類。所以人類與山有著自然的緣分。一方面是人對賴以生存的山林環境的熱愛,另一方面是人對高山深谷、洪水猛獸的畏懼,故人們視之為神靈。《禮記·祭法》雲:“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日神。”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言論中,也出現了吟頌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觀念。

晉祠被選擇了晉陽城西南的懸甕山麓,揹負懸山,面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定,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壯麗巍峨的景觀。山坡上的建築處於視覺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其整體趨勢與山體內在的向上的趨勢相呼應,獲得了優美的天際廓線。

憑水添姿:在人類的生活中恐怕再沒有比水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們創造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並根據自己的喜好、想象來塑造其形象,利用人們對水的崇拜來增強其信仰,結合水的形態,運用波光倒影和水質水聲、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許是由於水的純潔、永恆、神聖的原始觀念,無論東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紀念性建築前,常設一方池水或一灣流水,來作為神俗之間的勾通。

晉祠是以泉渠水系構景的佳例。水母樓建於晉水源頭“難老泉”之上,並附會“柳氏坐甕”的美麗傳說。泉水從其座下湧出,樓前一八角攢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繫事。中部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排列於主軸線上,後以歡喜嶺上望川亭作為終止符。南部臺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同樂亭,北部苗裔堂、朝陽洞、唐叔虞祠、關帝廟、東嶽廟、文昌宮環周佈置。這些建築群或依山、或臨水、自成小院,亭橋殿閣、水榭樓臺穿插其間,渠水在建築之間蜿蜒曲折,叮咚作響,與建築交織在一起,沿渠組成一組組美麗的風景,給莊嚴肅穆的祠廟平添了幾分靈氣與動感。

因高借遠:由於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高給人以接近天的神祕想象力,同時高也是表達雄偉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巒之勢。”依地形及景觀的輪廊特徵,巧為輔高設,將建築對自然的適應與景觀中優美的輪廊相統一,“因其高而愈高之,豎閣磊峰與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鑿井於下溼之區。”由於建築手段在表達紀念性、象徵性上,不像其它藝術手段那樣可以具體描繪,所以往往用崇高、偉大等概念來表達,祠宇選擇於高坡之上,以增強其崇高,便是這樣的道理,從工程方面來講,挖填的土方量也近於平衡,是最為經濟的,而祠廟中又具備了深遠豐富的層次,以至能近觀咫尺於目下,遠視千里於眼前。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5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裡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裡喊著:“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相交織的風景名勝區。古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於唐,其子燮因境內有晉水而改唐為晉,後人祀叔虞於晉水之源,因稱晉祠。自《山海經》始,歷代均有文獻記載,而魏、齊、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實物保留於祠內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為家”的英雄氣魄,用“經仁緯義”的華麗文筆,對懸甕山的雄偉,晉水的秀麗做了擬人化的評贊:

“其施惠也;則和風溽露是生,油雲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則霓裳鶴蓋息焉,飛禽走獸依焉;

其剛節也;則治亂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則育萬物而不倦,資四方而靡窮。

……瑩氛霧而終清,有英俊之貞操;

住方圓以成象,體聖賢之屈伸;

日注不窮,類芳猷之無絕。

年傾不溢,同上德之誡盈。”

對於晉祠的建築及夜景,也作了詩意的描寫:“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株樹。”

李白詩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郭沫若詩曰:“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樑芊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

林徽因說:“晉祠的佈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晉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於偏愛,這裡多僅從建築學和美學的角度,對晉祠古代建築做出粗略的分析。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晉祠,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遊賞一番吧!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您度過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1.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其餘42尊侍女像分列兩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侍女像身高與真人相仿,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藝術雕像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佔重要地位。

2.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 也名臥龍柏,這是由於它形似臥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人們才以臥龍之名稱之。這株古柏,位於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苗裔堂前。這株古柏從周代至今,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雖然老態龍鍾,但它體魄依然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齊年柏,根據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在2620xx年———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這株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幹直徑1.77米。

這株樹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晉祠聖母殿旁。依然蒼勁挺拔,品位不凡,枝幹舒張曲屈,樹影扶蘇,姿態優美,半躺半臥,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風而且瀟灑。就是這株古柏,引來了中國古代眾多文人的讚譽和誇獎,歷代謳歌者甚多。中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來歌頌它。唐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3.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關於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討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回家放進甕裡,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切記!切記!

柳氏回家之後一試,果然如此。後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裡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裡的水馬上噴湧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孃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湧出來了,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髮跑回家中,只見甕裡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湧,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湧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洩。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通過對晉祠各名勝的遊覽及解說,不僅讓遊客對晉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對所學專業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可謂少之又少,只有不斷汲取,才能成為眾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學到老”,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7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1、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其餘42尊侍女像分列兩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侍女像身高與真人相仿,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藝術雕像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佔重要地位。

2、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也名臥龍柏,這是由於它形似臥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人們才以臥龍之名稱之。這株古柏,位於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苗裔堂前。這株古柏從周代至今,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雖然老態龍鍾,但它體魄依然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齊年柏,根據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在2600年——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這株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幹直徑1.77米。

這株樹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晉祠聖母殿旁。依然蒼勁挺拔,品位不凡,枝幹舒張曲屈,樹影扶蘇,姿態優美,半躺半臥,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風而且瀟灑。就是這株古柏,引來了中國古代眾多文人的讚譽和誇獎,歷代謳歌者甚多。中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來歌頌它。唐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3、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柳氏回家之後一試,果然如此。後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裡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裡的水馬上噴湧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孃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湧出來了,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髮跑回家中,只見甕裡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湧,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湧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洩。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通過對晉祠各名勝的遊覽及解說,不僅讓遊客對晉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對所學專業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可謂少之又少,只有不斷汲取,才能成為眾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學到老”,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8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髮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為嫌髒,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祕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湧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孃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裡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裡喊著:“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9

山西太原晉祠的根源真是古得很,還是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臺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公元1087年)。這堂雕塑完成於元右二年當無疑問了。這時正是北宋人才輩出的時代,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范寬、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後活動著,而晉祠又早就是名勝之地。唐太宗親自寫了溫泉銘,李太白寫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詩歌頌,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無徑考查。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真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樣,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精彩之作全在於這群侍女之中。嚴格說來,42尊像中有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像4尊,其中有幾尊我看還是後來補加的(這幾尊都比大部分原作大了一號),總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

左廡東側第五人就刻劃了一個機智靈便,善解人意,見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當經驗的丫環。可能有人會認為我這個分析有點勉強,因為她們不會說話,又怎麼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麼,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請看她的整個身姿微向前傾,似在較快地邁步,和周圍幾個人相比,她行進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說她是很“靈便”的,也就是說她是很靈活利索的。她臉的朝向和行進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會立即回頭應對,有點“驀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說她是機敏的、反應迅速的。她眉飛色舞的樣子。所以我說她是個尖巧而會討好的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頗為得意,所以我說她“善待人意”。這些看法,我以為並不是我的獨特想象,而是這件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左廡東側,最後一名侍女則完全和她相反,活現了一個天真妖憨,好像初來乍到,還有點不知所措的少女。圓圓的臉,充滿了稚氣,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覺,動作姿態十分純樸。而右廡的第一個雕像卻可能是個“領班”。一副莊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調,顯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職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貫注於所拿的“印璽”,一手捧託,一手護持。尤其這護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態表現得十分貼切。

她的年齡也顯然大於一般丫頭們,穩重而老練,眼神極為鋒利,但卻含威不露,嘴角有力,顯得是個很有判斷力,辦事果敢的婦女。我們要特別注意,左廡北牆一行最中間的一位。她身材纖弱而風姿綽約,可是雙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著滿腹心事,幽恨怨悵,一肚子不合時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極強,不肯隨和,不會討好,連人家的同情都會拒絕的姑娘。這種種的心態是通過正側兩面都呈微微的“S”狀的大線體現的。而總的造型極為內斂。自上而下都為直線衣紋,與大動態線相一致,也強調了優美柔和中的倔強之氣。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樣,完全是在內省,對周圍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顯出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的韻味。這是一件精到的傑作,說明了作者對社會的認識之深,而造型水平已達到了藝術高峰。我還想再舉一個傑出的例子。是右廡第二位的一個頭頂高冠的中年侍女。顯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視,她似乎沒有了和別人爭強鬥勝的條件。

但她卻在這一大家裡歷盡滄桑,她已經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她的眼睛裡已沒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說明了她的不滿和蔑視。這些表情是十分明確的,是不容誤解的。

我們可以肯定,這些表情身姿所傳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築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們的深刻構思。我們看到的其實已經和宗教無關,並且和紀念“邑姜”這位“聖母”也沒有多大幹系,這些創作純屬雕刻家有感於衷的“借題發揮”。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為這些宋代的匠師們加上什麼階級立場的帽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組雕塑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偉大成就。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這些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由此產生的複雜心態和深刻個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無意。我們同時也不能不表示歎賞雕塑家們的高超技藝,這種深入的個性刻劃,這種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遠未達到的。即使我們放眼世界,如果僅從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個性,提示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具體個性這個角度來看,那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並未達到這種水平。我並不想以此來貶低文藝復興的藝術價值,他們是以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人類在那時產生的崇敬理想,是高度概括性的,是象徵性的,因而也是型別化的刻劃。作為社會的、具體個性的描繪,作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出現,則幾乎到17世紀上半葉了。當然作為個性的肖像也早已在羅馬出現,但到底只限於王公貴族的肖像,還並不是豐富多樣社會關係所形成不同心態的提示。其實,就以現在還見到的宋代人物繪畫來說,也並沒見到如此深刻的描繪,就是描寫社會人情的文學著作中,如宋代“話本”,也並未出現如此入木三分的刻劃。

我們一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服務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說:“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為大家服務。謝謝!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10

水鏡臺規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簷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捲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在民間無論那種酬神還願的祭祀活動,總少不於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由於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終年辛勞,僅得一飽,閒暇有限,為了調劑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機會鼓舞歡慶。這種民間的迎神賽社的祭祀儀式,具有公開性、禮儀性和娛樂性的特徵《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天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為樂矣”《東京夢華錄》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觀神誕時的盛況:“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廿三日……於殿前露臺上設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廿四日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於露臺之上。”宋元時期戲曲勃興,為適應迎神賽社時的演出需要,在露臺、樂亭的基礎上分前場後幕,單面開敞的戲臺。場地也由四周圍觀,進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戲場,並在各祠廟中普遍出現了。

娛神娛人的心理一迎神賽社的儀式一露臺、戲臺、戲場。

廟會也是隨慶典祀獻,迎神賽社而產生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動。也促使祠廟中要有大容量的場院。有的還形成了商業、集會、宗教、社交等綜合功能的廟前廣場或廟前街。

人們在祭祀時懷著既依賴又恐懼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賽社中如神兼娛人,在朝山進香時又兼郊遊、踏青的意味。這就使祠廟建築在佈局上、形制上呈現出特有的宗教與世俗共存的雙重性。因祀神活動中的主體是人數眾多的鄉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禮目的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又必詹呈現出世俗性。表現在建築形式上是棲神獻禮的寢殿、祭壇、獻亭為核心;娛神、娛人的樂樓,戲臺相映襯;大容量的活動空間場院為過渡,突出開章的牌坊、照壁、門樓以及長長的香道為序幕的有機完整的空間序列。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11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12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山西晉祠景點的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xx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