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寶頂山導遊詞(通用1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26W

寶頂山導遊詞 篇1

今天我要帶大家去看看重慶的名勝古蹟,那就是大足石刻。大足有石像70多外,造像10多萬身軀,是南方少見的一處規模巨集大的石刻群,為什麼在大足會集中出現這麼石時刻呢?據史書記載,當時,全國各地戰爭不斷,許多達官貴人不堪忍受戰爭之苦,紛紛舉家搬到戰爭較少的四川,在成都。

寶頂山導遊詞(通用13篇)

大足等地定居下來。漸漸地,大足越來越繁華,因為當地的人們信奉神佛會保佑家人平安。於是各家各戶都紛紛出錢,請官府出面找工匠雕刻佛像。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今天才能看到著名的千手觀音。可怕的六道輪迴圖和安祥的睡佛。位於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刻於南宋時期,是大足石刻的一絕。可以說是石雕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主像千手觀音高三米,在觀音的背後左。右。上三方,呈放射狀雕出1007隻手臂,每隻手心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整個畫面如孔雀開屏。同樣位於寶頂山大佛灣的六道輪迴圖刻於南宋時期。佛教認為,一切眾生因果輪迴之中,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升,作惡事者隨惡業而下降,如此反覆,無有終了。

圖中的巨輪,即使在人與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車輪。寶頂山大佛灣的釋迦涅聖蹟圖(俗稱臥佛),刻於(1127)-(1279)時期。這尊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右脅而臥,表情安詳,慧眼微閉,怡然自若,顯得慈祥寬懷,氣度非凡。

釋迦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聽了我的介紹,你對大足石刻一定有了不少了解了。歡迎你來重慶做客,親自去遊覽舉世聞名的大足石刻!

寶頂山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建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寶頂山導遊詞 篇3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猶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佈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槃聖蹟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餘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夾道佛聲振地”,“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齧指截髮,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寶頂山導遊詞 篇4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建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寶頂山導遊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裡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__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__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裡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裡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為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這裡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裡,被

一個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過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群眾的幫助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一定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後,希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寶頂山導遊詞 篇5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於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後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遊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捨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雲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雲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緻。屋宇雕樑畫棟,飛簷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於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遊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於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雲遊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隻香爐,香爐下還有一隻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於天微,小千家於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雲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遊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於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後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雲遊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嶽,遍遊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於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澱,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築牆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鬆、雲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蹟。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鬆。這麼多漂亮的迎客鬆集中在一個區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遊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於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願、還願、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後因土匪佔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雲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麵、冷盤、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遊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遊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遊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遊人都在3萬以上。

寶頂山導遊詞 篇6

距__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於X_市X_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後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遊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捨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雲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方向的__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雲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緻。屋宇雕樑畫棟,飛簷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__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於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__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遊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於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雲遊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隻香爐,香爐下還有一隻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於天微,小千家於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

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雲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遊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於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後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雲遊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嶽,遍遊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於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澱,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__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築牆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寶鼎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鬆、雲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蹟。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鬆。這麼多漂亮的迎客鬆集中在一個區域,是__市所罕見的!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遊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於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願、還願、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後因土匪佔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雲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麵、冷盤、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遊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__縣、豐都的的遊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遊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遊人都在3萬以上。

寶頂山導遊詞 篇7

寶頂山位於大足區龍崗鎮東北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距大足區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足石刻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世界石窟藝術的豐碑。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忠孝、誠信、禮儀、廉恥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規模之巨集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儲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見。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重慶唯一世界文化遺產。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寶頂山導遊詞 篇8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20__年國慶假期旅遊“綜合秩序最佳景區”。

以大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為範圍,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在中國北方先後構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終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迄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餘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終的豐碑。

它從不一樣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寶頂山導遊詞 篇9

而我們古代的藝術家卻在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擁有1007隻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感覺千手觀音的手多的無窮不盡,從而也你相信千手觀音的無所不能和法力的無邊無際。千手觀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即:普觀世界救苦救難之聲音。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去“世”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的千手錶示普護眾生,千眼表示眼觀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千手觀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顯密圓融的方式,涵攝大乘佛教的諸多共性,如對虔誠信仰的強調,對發心立誓的重視,對慈悲之心的推崇,對清靜智慧的崇拜,對極樂世界的嚮往,等等。同時,千手千眼觀音還以其鮮明的個性,為佛教信徒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特別是千手千眼的象徵意義以及各種手印、真言與觀想的綜合實施,為虔誠的信眾帶來無邊慈悲、無邊智慧、無邊神通的震撼,使他們獲得了依賴,獲得了安慰,也獲得了自信。千手觀音的威嚴與慈祥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雙運,密法與顯教靈活並用,為古今人類提供了一種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於挖掘人類自身潛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戰勝眾多的難關以及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好了,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寶頂山導遊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我叫__,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帶領大家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造像5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寶頂山的摩崖造像: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內城東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支援開鑿而成,歷時70餘年。其中以大佛灣為中心,大佛灣造像是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的。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組佛經變故事造像,系統的講述了若干佛經故事,配以頌詞、經文,恰似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古代連環畫。主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等。

這裡,著重為大家介紹一下“千手觀音”: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及後來的遊客能夠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點,就是為了保護千手觀音,是不允許照相的。

一般來說,觀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規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遭32隻手貨48隻手,以示觀音的32變相和48大願。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已達到“千”的含義。

寶頂山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餘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舍利寶塔2座。大佛灣石刻造像依 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佈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聖蹟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 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餘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 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齧指截髮,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寶頂山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於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後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遊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捨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雲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雲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緻。屋宇雕樑畫棟,飛簷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於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遊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於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雲遊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隻香爐,香爐下還有一隻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於天微,小千家於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雲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遊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於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

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後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雲遊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嶽,遍遊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於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澱,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築牆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鬆、雲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蹟。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鬆。這麼多漂亮的迎客鬆集中在一個區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遊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於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願、還願、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後因土匪佔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雲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麵、冷盤、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遊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遊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遊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遊人都在3萬以上。

寶頂山導遊詞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建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