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七星巖導遊詞(精選9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94K

七星巖導遊詞 篇1

桂林七星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洞內景色奇特,令人應接不暇。七星巖是我國最早開放遊覽的巖洞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成了遊覽勝地,因此,洞中留下了不少題詞。

七星巖導遊詞(精選9篇)

洞中有的景點的名稱,如"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晒網"等,從明代起,一直流傳到今天。明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次進七星巖考察。七星巖的遊程約800多米,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沿內溫度常年的攝氏20度左右。解放後經全面修整,鋪設道路,裝置燈光,遊覽稱便。

巖洞長約1100米, 最寬處54米, 最高處27米,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的地下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 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後,在漫長的歲月裡,雨水沿岩石縫隙不斷滲入, 溶解石灰岩,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

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七星巖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是頂穹殘存的洞跡,下層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現供遊覽的是中層,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整個遊程814米,洞溫常年保持在20℃左右。巖洞分為6個洞天,35處景觀,處處栩栩如生,形神兼備。整個巖洞雄奇深邃,如童話世界般瑰麗多姿,被譽為“神仙洞府”。

早在1320xx年前,即從隋唐時代起,七星巖就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留下的題刻多達120多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於明崇禎年間兩次來這裡考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1998年亦饒有興味地遊覽七星巖,老一輩革命家葉劍英也曾寫下“海洋沖刷山川洞,石乳冰凝玉塑山。幽窟千年供避難,今遊人樂堯舜天”的讚美詩句。明代畫家張文熙稱之為“第一洞天”,並刻於石壁上,成為遊人入洞觀賞到的第一個景觀。七星巖(“棲霞真境”第一洞天)為桂林經典八景之一。主要景點:“古榕迎賓”“江山多嬌”“劉三姐歌臺”“九龍戲水”“邊寨風光”等。

七星巖導遊詞 篇2

桂林七星巖風景區由散落在廣闊湖區的七巖、八洞、五湖、六崗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見勝。景區內七座挺拔秀麗的石灰岩山峰佈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巖。它分南北兩列,南列由東而西為閻風巖、玉屏巖、石室宕、天柱巖、仙掌巖等,唯阿坡巖獨峙北部。兩列之間有一土山,山上西有波海樓,東有星湖旅行社。

石室巖早在幾百年前就以風景幽奇而聞名全國,是星湖遊覽中心,為七星巖景區名勝古蹟較集中之處。巖頂名嵩臺,相傳是天帝宴請百神之所。巖下有一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僅2米餘,洞內穹窿寬廣,頂高達30餘米,石乳、石柱、石幔遍佈其間。洞中有地下河,泛舟邀遊可覽漩礬臺、黑巖、鹿洞、光巖等景。

石室洞內最著名的還是石刻,洞口有唐李邑匿所書的《端州石室記》碑刻。洞內摩崖石刻林立,計有270餘處,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詩廊”之稱。石室洞右側有水月宮,它始建於明朝,1957年重修,依山傍水,紅牆綠瓦,與巖前五龍亭、飛龍橋遙相輝映。石室巖上的攬月亭和水月宮倒映入湖,其景甚妙,被稱為,“水月岩雲”。湖區北部的阿坡巖東麓下有雙源洞,長270多米,內有兩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奇巖怪石瑰麗奇特,遊人可乘小艇入洞遊覽。在星湖南部有星湖遊樂園,佔地20多萬平方米。

七星巖導遊詞 篇3

我走進了巖洞裡,巖洞裡異常地涼爽。因為巖洞裡比較潮溼,所以洞裡的溫度是20攝氏度。導遊來了,我們跟著導遊來到了第一處境、景點‘北斗七星’我抬頭看著頭頂上面有幾盞閃耀的燈在上擺成北斗七星的圖案。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下,出現了一幅精美的圖案,七星巖才因此命名的。然後跟著導遊來到了另一處景點‘五穀豐登’這處景點的鐘乳石是七星巖裡最大的鐘乳巖。在這裡大自然變魔術般地雕刻出花生、玉米、蓮藕。地圖案就像一片五穀豐登的季節。接著我們又來了一處美麗的景點‘桃園三結義’這個景點講的是有三個演員在演桃園三結義這部戲,有一位白髮蒼蒼的地老頭正在全神貫注地看著這部戲彷彿在說:“這部戲演得真好”。我們就不打擾這位老爺爺了看戲了。我又來到了另一處景點“獅子看駱駝”有一隻獅子和一隻駱駝是一對要好的朋友。

他們一起到七星巖來遊玩。因為獅子比較大膽,所以走在前面,因為駱駝比較膽小,所以獅子就看了一下駱駝,看他敢不敢過來。然後我們又到了一處景點“雄獅怒吼”有一隻凶猛的雄獅在凶猛地怒吼。凶猛得露出了那長長的犬齒。它是七星巖裡最大的一隻鐘乳石獅子。然後我們又來到了另一處景點“異象奇洞”在這裡的象鼻山和大的象鼻山一模一樣。我覺得這裡的象鼻山和大的象鼻山是完全相同。我來到了七星巖的主要景點“聚龍盛宴”這個景點像天上的群龍來七星巖裡戲水、玩耍。大的龍小的龍都參加了這次盛宴。我來到了最後一處景點“蟠桃盛宴”有一個又大又圓的大桃子。我看著看著就想起了吃。我只能控制自己那貪吃的習慣。我看得口水都流了。

後來,我戀戀不捨地告別了七星巖。美麗的七星巖會成為我腦海裡一個抹不掉的記憶。

七星巖導遊詞 篇4

桂林七星巖它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為大灕江風景區:三山(象鼻山,疊彩山,伏波山)兩洞(七星巖,蘆笛巖)一條江(灕江)中兩洞中的一洞。洞內景色奇特,令人應接不暇,是各位朋友到桂林旅遊的必遊之地。

七星巖,原名棲霞洞。“棲霞真境”為桂林古八景之一。巖洞分上中下三層,原為地下河道,上層已毀,下層仍有地下河水流淌,中層可供人遊覽,距今約100萬年前形成。七星巖遊覽路線總長約 800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一人側身通過,共分 6個洞天, 30個景點,是由 10多個洞廳連線起來的珠串式溶洞。洞內石灰岩發育完好,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加上七彩燈光營造氣氛,形成了一幅幅絢麗的圖景,主要有:古榕迎賓、邊塞風光、九龍戲水、銀河鵲橋、石林幽境、蟠桃送客等等。

七星巖導遊詞 篇5

七星巖,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後來地殼變動,陸地抬升,將其懸掛至半空。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通過,面積1.75公頃,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遊覽溶洞的途中,在鐳射、光導、多媒體等多項高新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欣賞到許多造型各異的景物,有古榕迎賓、邊寨風光、群英聚會、銀河鵲橋、石林幽境、孔雀開屏、蟠桃送客等40多處。

除了洞中的喀斯特地貌外,在洞內外有120餘件石刻,有古今尋勝探奇的詩詞遊記,也有宋朝名人燕肅、李師中、范成大、方信孺,現代毛澤東、郭沫若等著名書法家的墨寶手跡。

七星巖導遊詞 篇6

七星巖位於肇慶城北約3公里處,是個歷史悠久的風景區,遊人到此遊覽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巖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稱為“星湖風景名勝區”,這是旅遊行業界定的,廣義的“星湖”,它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當時全國首1999年、20__年星湖先後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範點”、“國家4A級景區”

我們前面的這個湖,是狹義的“星湖”。是當地俗概念的“星湖”。古時候它叫瀝湖,原來是西江古河道的餘瀝,後來經過文人墨客的渲染,成了“天上銀河的餘瀝”,美譽為“星湖”,“星湖”一名最早見諸文字是在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50多年曆史了。星湖由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東湖(仙女湖)和裡湖組成。總面積約為6049萬平方米。

清代陳恭尹寫了一首《七星巖題名歌》:“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如雲走。赭(zhě)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也說:七星巖“蓋帝車之精所成”。這就是七星巖得名之由來。從東到西,依次為閬(làng)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邊的阿坡這七座巖。

七星巖導遊詞 篇7

說是1959年發現並不很確切。因為在人們開啟這個巖洞時,在它的石壁上看到幾十則紀遊題名,都是唐宋時代的,可見1000多前,它就被人們發現,併成為遊覽勝地,只是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它又被封閉起來。因此,把1959年的發現稱做再發現似更確切。

蘆笛巖於1962年開放時,因當時全國開放遊覽巖洞為數不多,而蘆笛巖又比較瑰麗,因此一下子名揚四海,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蘆笛巖洞內曲折上下,變化多端,洞內有大量的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並自然形成可以擬人擬物的自然景色。

七星巖是我國最早開放遊覽的巖洞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成了遊覽勝地,因此,洞中留下了不少題詞。洞中有的景點的名稱,如"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晒網"等,從明代起,一直流傳到今天。明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次進七星巖考察。七星巖的遊程約800多米,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沿內溫度常年的攝氏20度左右。解放後經全面修整,鋪設道路,裝置燈光,遊覽稱便。

七星巖導遊詞 篇8

桂林七星巖風景區由散落在廣闊湖區的七巖、八洞、五湖、六崗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見勝。景區內七座挺拔秀麗的石灰岩山峰佈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巖。它分南北兩列,南列由東而西為閻風巖、玉屏巖、石室宕、天柱巖、仙掌巖等,唯阿坡巖獨峙北部。兩列之間有一土山,山上西有波海樓,東有星湖旅行社。

石室巖早在幾百年前就以風景幽奇而聞名全國,是星湖遊覽中心,為七星巖景區名勝古蹟較集中之處。巖頂名嵩臺,相傳是天帝宴請百神之所。巖下有一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僅2米餘,洞內穹窿寬廣,頂高達30餘米,石乳、石柱、石幔遍佈其間。洞中有地下河,泛舟邀遊可覽漩礬臺、黑巖、鹿洞、光巖等景。

石室洞內最著名的還是石刻,洞口有唐李邑匿所書的《端州石室記》碑刻。洞內摩崖石刻林立,計有270餘處,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詩廊”之稱。石室洞右側有水月宮,它始建於明朝,1957年重修,依山傍水,紅牆綠瓦,與巖前五龍亭、飛龍橋遙相輝映。石室巖上的攬月亭和水月宮倒映入湖,其景甚妙,被稱為,“水月岩雲”。湖區北部的阿坡巖東麓下有雙源洞,長270多米,內有兩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奇巖怪石瑰麗奇特,遊人可乘小艇入洞遊覽。在星湖南部有星湖遊樂園,佔地20多萬平方米。

七星巖導遊詞 篇9

大家都看到山門簷下的“水月宮”三個字吧,宮名為“水月”,一說巖下本有一座觀音堂,供奉著水月觀音;一說取“水月雙清”之義。

水月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萬曆三年重修擴建,後廢,崇禎九年又重建,並鑄造銅像。1985年春由國家撥款重建。

水月宮佔地6000平方米,紅牆黃瓦,採用了中國傳統沿中軸線佈局的院落式格局。

大殿裡特設供奉“摩利支天”。所謂“天”,實際上是神的異名。佛教說共有二十天,他們本是印度神話中懲惡護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沿用其說,把他們作為護持佛法的神。我國許多寺廟的大殿內兩側都塑有二十諸天神像,但像這裡這樣把摩利支作為主神而專祀,在國內倒是罕見的。

摩利支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陽焰”、“威光”、據《摩利支天經》說,她常常行走在日神跟前,但有隱形法,使日神看不見她。所以在古代,摩利支天是武士崇信的偶像。明朝兩廣總督熊文燦設殿專祀她,據說就是因為他派遣兩廣總兵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在征剿劉香的海戰中,得到摩利支天現形助戰而大獲全勝之故。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摩利支天銅像,是1986年重鑄的,高5米,重6噸。她旁邊兩位是天女。是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摩利支天菩薩得以重鑄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