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精選4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6W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 篇1

第一節 西安市概況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精選4篇)

1.世界四大古都:中國的長安、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

2.八水繞長安:灞河、滻河、灃河、澇河、潏河、濠河、涇河、渭河。

3.西安旅遊涉外飯店

4.西安的文化藝術節,從1990年舉辦以來,每年金秋9月舉辦一次。西安臨潼石榴節每年9月舉辦,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每年3月舉辦。

第二節 西安市自然景觀

一、山水林泉景觀

(一)驪山風景名勝區:驪山的得名、西安事變、長生殿、皇家園林華清池、驪山晚照

(二)翠華山:又名太乙山,1997年榮列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

主要景點有:“碧水湖”風景區、十八盤、登上盤道頂、翠華湖、“鬼門關”等,20__年被批准為國家山崩地質公園

(三)南五臺:位於西安城南27公里處,主要景點有:五佛殿、聖壽寺、火龍洞、五聖殿、石佛寺、紫竹林、觀音臺

(四)圭峰山與高冠瀑布:

圭峰屬於秦嶺,海拔約700餘米。高冠瀑布地處戶縣高冠河下游段,距西安30多公里

(五)王順山:又名玉山,位於藍田縣城20公里的藍橋鄉,天下第一孝山與藍關古驛。

(六)嘉午臺:位於長安縣大峪鄉境內,有“小華山”之稱。

(七)輞川:位於藍田縣南十餘里,“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王維曾隱居輞川,王維別業

(八)藍田溶洞:位於藍田輞川鄉

主要景點有:錫水洞、玉皇閣、凌雲洞、“猿人故鄉”、黃龍洞等

(九)藍田湯浴溫泉:原名石門湯泉,為藍田縣八景之一,弱鹼性鈉水,是全國16個重點溫泉之一

(十)華清池溫泉:天下第一溫泉、西安事變舊址

(十一)長安八水:渭河、澇河、涇河、灃河、灞河、滻河

二、園林

(一)興慶公園:建於唐興慶宮遺址之上,面積743畝,李白與《清平調》

(二)革命公園:位於西安西五路北側,佔地150畝,“二虎守長安”,“革命公園”

(三)蓮湖公園:位於西安市蓮湖路,建在唐代宮城“承天門”遺址之上。“奇園茶社”

(四)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西北首家最大的野生動物園,佔地兩千餘畝,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締造了一個“東方不夜城”

(五)西安植物園:位於西安市翠華南路,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的一個具有科學內容和園林風貌的植物園

(六)西安環城公園:包括了明代城牆、護城河、環城林帶,位於西安市中心,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未央湖公園:西安市最大的以水體為主的公園

三、自然保護區

(一)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西安市戶縣南部

公園分為:秦嶺樑、蘆花河、奇秀峰、龍潭子、冰河翠等景區

(二)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天下第一福地,佔地面積9688畝,園內有說經臺、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龍王廟等人文景觀

(三)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絲猴

第三節 西安市人文景觀

一、古遺址

(一)藍田猿人遺址:在陳家窩村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定名為“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半坡遺址: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

(三)西周豐鎬遺址:豐和鎬是西周的都城,遺址在今西安西南20餘公里的灃河兩岸

(四)秦阿房宮遺址:實為朝宮的前殿遺址,殿基夯土臺址東西約二公里,南北長約一公里,高20米,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

(五)漢長安城遺址:漢朝三大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六)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大興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長安城的三組宮殿,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

(七)隋唐天壇遺址: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比被北京天壇早一千多年,足可稱為“天下第一罈”

二、古代寺廟與名人祠廟

(一)慈恩寺:又稱大慈恩寺,位於西安市和平門外4公里的雁塔路南端,三身佛:供奉在大雄寶殿內。玄奘三藏院:20__年11月21號落成,佔地1132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800平方米

大雁塔北廣場:為於著名的大雁塔腳下,由唐詩園林區、水景浮雕區、地景浮雕區、禪修林區及中央水景區幾部分組成,是亞洲最大的矩陣噴泉廣場和亞洲最大的水景廣場

曲江新區:大唐芙蓉園

(二)薦福寺:是唐代高僧義淨的譯經之處,唐代建小雁塔

(三)大興善寺:距今1600餘年,出稱遵善寺,隋唐時代,印度僧侶曾在寺內翻譯佛教經典和傳授密宗,是中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

(四)青龍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入唐八大家”之一的空海是位多才多藝的佛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青龍寺建在樂遊古原上

(五)香積寺:被視為淨土宗的發源地

(六)興教寺:玄奘最終埋葬地

(七)華嚴寺:華嚴宗祖庭,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八)草堂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草堂煙霧

(九)水陸庵:水陸庵壁塑是我國寺廟中儲存最多和最完好的明代彩塑

(十)樓觀臺:已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佔地面積約1000畝

(十一)八仙宮:西安最大的道教廟宇

(十二)化覺巷清真寺:俗稱華覺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 篇2

法門寺位於寶雞扶風10公里的扶風鎮,東距西安120公里。自古就因供奉了佛指舍利而著稱於世,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勝地之一,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

我們面前的這扇大門就是法門寺的第一道大門,也叫“山門”,門上寺額是由已故的我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寫。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入寺參觀吧。

這座大殿叫銅佛殿,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殿內供奉的主尊為釋迦牟尼。殿的東西兩側有十八羅漢,所以又被稱為羅漢殿。

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塔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法門寺自古因存有佛骨舍利著稱於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法門寺創建於漢魏之際,最初又稱阿育王寺。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滅度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祖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遍灑世界。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兩千年前,這裡即是古周原腹地,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地處交通要塞,也便於南來北往的人們前來朝拜,故而建寺於此。唐開國皇帝李淵賜名法門寺,法門即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就沿用至今。唐太宗在此修了一座四層木塔來供養佛指舍利。明隆慶年間,唐木塔倒毀,明代萬曆年間,僧人集資在原基上重修了八稜十三級磚塔。明代所修的磚塔在1981年半壁坍塌。1987年準備重修磚塔,在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4枚佛指舍利和20xx餘件大唐皇室珍寶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觀注的焦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塔是1987年在原址上仿明塔的形制所修的。地宮就在塔的底下,舍利就供養在地宮中,下面就請大家去地宮拜一拜舍利。

我們現在看到的法門寺地宮,其外地宮為1987年重修寶塔時所建,內地宮為唐代法門寺地宮的原型,它最早是在公元873年封存,到1987年發現時,它一共在地下封存了1113年。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石門進去的地宮是內地宮,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祕龕七部分組成。前室、中室、後室、祕龕各供佛指舍利一枚,數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寶按照佛教的最高儀式和禮佛陣容放置其中,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叫大雄寶殿。大殿的中央,供奉的是著五方佛,五佛並座,各事一方。在五佛的兩側,為二十四諸天,即天上的24個天神。

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底下出土了大批的唐代稀世珍寶,現在都陳列與法門寺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內,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吧。

法門寺博物館是1988年11月正式對遊人開放的,博物館所有的陳列都出自於地宮,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一座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現在的陳列由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唐密曼荼羅文化和法門寺大唐珍寶等四部分組成。

我們先來看歷史文化陳列。

這裡的唐龍頭是寺院的裝飾物件,我們知道龍是皇帝的象徵,由此可以看出法門寺與皇家是息息相關。佛指舍利最初被人們發現是元魏二年,人們第一次開啟塔基瞻拜舍利,接下來隋、唐朝也都曾開啟佛塔瞻拜舍利,相傳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國泰民安。從太宗李世民起,唐朝先後有八位皇帝六次接舍利入宮供養過。在八次迎送過程中也把法門寺、法門寺佛指舍利的地位推倒了最高,也掀起了唐代崇拜佛教的高潮。這一時期,法門寺兼有宮寺,國寺和名剎的三重身份。公元874年,唐僖宗最後一次送還舍利,將舍利及珍寶封入地宮。從此,地宮封閉,一千餘年,不為人知。

這塊碑叫志文碑,碑上主要記載了唐皇帝怎麼到法門寺迎舍利的史實,其中重要的是將舍利的外型做了描述,法門寺出土四枚舍利,只有一枚是釋加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他三枚是唐代所做的影骨,影骨和靈骨在區別的過程中,碑文的記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碑文的後部還記載了當時唐皇帝在供養舍利時,送了大批的稀世珍寶。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唐珍寶陳列。法門寺出土的20xx多件珍寶的規格都是相當高的,有44件是國寶級的,十項世界之最。

唐代是我國金銀器製作的繁榮時期,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美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件文物是一種薰香器,有銀薰爐及爐臺。薰爐、爐臺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我們仔細看一下,在薰爐隆起的蓋面上有有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有一隻臥龜。按照佛家的說法,修行到3000年以上的龜身體非常輕,才能夠臥在蓮花上,能看到臥龜蓮花的人是一定可以長壽的。大家再好好看看吧,我相信你們都可以看見,也都能健康長壽。

這件文物叫銀香囊,是唐僖宗所供奉。香囊最初是掛在帳子裡的薰香器,象這種小的就是隨身攜帶了。香囊的製作十分精美,香囊由兩個半圓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開啟後底下半圓有兩個平衡環,中間有一個小碗,香料就是放在碗中點著,掛起來。但這個香囊掛在身上,不管怎麼搖怎麼轉,它始終跟地面保持平衡,碗體始終朝上,香料不會撒出來。香囊所使用的原理是永珍平衡的陀螺儀,現代人將這種原理運用於航海、航空的導航儀器。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已掌握了這種技術並且把它應用到生活中了。

在中國每個朝代都有名瓷出現。在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就是產於浙江越窯的祕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象的描寫了祕色瓷的釉色。祕色瓷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在法門寺的出土後,我們才得以見到它的真面目,這件祕色瓷盤是法門寺出土的祕色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瓷器,這個祕色瓷盤仔細看好象裡面有一層水,清徹明亮,給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

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700多件絲綢製品,大部分是武則天、唐懿宗等供養的,所以說它們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有的絲綢已經風化了,但是這五件蹙金繡卻完好如新。蹙金繡是刺繡的一種針法,是用金銀絲盤結成各種圖案,然後將圖案固定在絲綢上。這五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加工複雜,首先用蠶絲做胎線,然後用金絲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每一米蠶絲上要繞金箔三千圈,就是用這種複合線來織花紋的。據考證當今世界手工捻金線的最細直徑為0.2毫米,而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種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的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髮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十分完整,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給我們展示了皇室飲茶的習俗以及唐代的茶文化。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用等器皿。唐代人要將茶葉烘焙乾,碾碎過羅,加以佐料,最後煮而飲用,所以當時叫“吃茶”而不是“喝茶”。

這是珍寶閣,裡面主要是佛教文化陳列。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展櫃是按照佛教曼陀羅佈置中央是大日如來,兩邊文物成對稱排列

這件文物是鎏金雙輪十二環錫杖。錫杖並不是用錫作的,它搖動時會發出欷郗的響聲,故而得名。錫杖是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股、環不同,等級不同。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為唐懿宗所供奉。長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兩金五十二兩銀鑄成,杖首那四個桃形的叫做“轂”,每轂(音同古)套了三個環,即四股十二環,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應屬釋迦牟尼所持,它的法力是最高、等級最高的,是世界錫杖之王。

在法門寺地宮內發現了四枚佛指舍利,我們根據出土時的順序,進行編號,分別稱為一號舍利、二號舍利、三號舍利、四號舍利。其中一枚是靈骨,三枚是影骨舍利。那麼,什麼是指骨舍利,影骨和靈骨舍利又是怎麼回事呢?舍利是來自於釋迦牟尼的身體。靈骨指的是真的取自於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而影骨是對映相似之意,是靈骨的仿製品。靈骨和影骨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樣的神聖。它們的關係正如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異,瞭如一月影三江”。靈骨與影骨的關係,既不是同一個,也並非不是同一個。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映在三條不同的江中,天上的月亮是月亮,三條江中月亮的影子也是月亮。天上的夠不著,水中撈不起,都是十分難得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乘放四號舍利的器物,第四枚佛指舍利為骨質的管狀物,原供奉在地宮前室的三重寶函內。三重寶函由外及裡依次為:漢白玉阿育王塔,銅浮屠,銀棺。

我們來看一下乘裝一號舍利的寶函,八重寶函是整個地宮最重要的供奉物。我們在這裡展出了七重,因為有一個寶函是檀香製作的,出土時檀香風化了。出土時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我們就是用寶函自帶的鑰匙打開了寶函,當開啟最後一個寶函時,舍利赫然矗立其中的銀柱上,不過這枚舍利是一枚玉石製成的影骨舍利,寶函上鏨刻有豐富的密教壇場、造像等,莊嚴肅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羅的重要資料。

下來我們來看第三枚佛指舍利的照片。這枚舍利經專家鑑定和《志文碑》佐證,認定是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即靈骨舍利。它原供奉在五重函觀中,安放在地宮後室祕龕內。五重寶函最外一層是鐵函,出土時沒有動前面的鐵鎖,函蓋是從後面開啟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銀寶函,這個寶函價值相當高,因為寶函外壁的四十五尊造像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曼荼羅圖象,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第三層是檀香木函,沒有展出,第四層是水晶槨子,槨蓋之上粘飾黃、藍寶石。水晶槨子裡面是一具小白玉棺。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在其內。

樓上有供養第二枚佛指舍利的寶函。這套寶由外及裡依次為漢白玉靈帳,鐵函,銀棺。這裡展示的是銀棺。

這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這是波斯進貢的,共有385顆,菩薩雙手捧一荷葉形盤,盤上置一長方形鎏金銀匾,捧真身菩薩系鹹通十二年唐懿宗39歲生日時,專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鑄造,後由僧人澄依在鹹通十四年迎送佛指舍利時供奉,是地宮內惟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是地宮出土文物中的極品,確係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級最高的器物。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和外國朋友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裡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裡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裡一定會閃現許多問題。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他們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鑑定。秦捅館內的1、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陵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巨集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

經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俑坑的最東端是3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俑。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編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著木質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俑。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俑。

這裡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俑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佔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為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俑組成。2號坑南部為64乘戰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8誹;中部為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俑;北部是戰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它裡凹字形,佔地520平方米。據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後,將出土8000多件陶俑。這些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栩栩如生,神情各異。

因為,它們全是根據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製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你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俑。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員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桶中哪些是陝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範文 篇4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在20多萬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遺存了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達18座之多。今天我們參觀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邊的一座,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具個性的一座。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他們雖各為一朝天子,卻代表兩個朝代,還是一對夫妻,人們稱乾陵是唯一的雙帝陵,這正是乾陵最具個性的體現,這種現象在世界陵墓史上都非常罕見。“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乾陵是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若從遠處眺望乾陵,就會驚奇的發現,這座陵園恰似一位美人,披髮仰臥,頭枕梁山,腳踩渭河,縹緲秀逸。人們說這是武則天在此守候自己的陵墓,成為女皇的絕妙象徵,真可謂巧奪天工。乾陵的選址是當時以京都唐長安城為中心用八卦來選,乾陵就處於西北方位,在我國八卦中處於乾位,而埋葬皇帝之處稱為陵,所以得名乾陵。

根據史書記載,乾陵陵園的格局完全仿照唐代首都長安城營建,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分為宮城、內城和皇城,宮城佔地面積23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40公里,陵園佈局整齊,富麗堂皇。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乾陵地面雄偉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我們今天參觀乾陵,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貌之外,主要觀看陵園內儲存的大型精美的石雕。

各位朋友,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這條氣勢巨集偉的臺階是國家沿著唐代御道遺址、歷時兩年修建的。當我們拾級而上,到達最高平臺處,這裡就是陵園的第二道天然門戶。

我們面前有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這條大道就是神道,全長是720米。神道是通向祭奠和陵前的導引大道,又稱御道、司馬道,這種神道每一座陵園都有。只有站在這寬闊氣派的大道上,你才能感受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偉大和威嚴。神道兩邊儲存了一百多件高大精美的石刻,乾陵的地面石刻是我國帝王陵墓中石刻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多,儲存最完整的,被人們讚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一對華表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石雕之首,高8米,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它是帝王陵墓或居住宮殿前的標誌,也是皇權的象徵;一對翼馬,是人們想象當中長有翅膀會飛的馬的造型,傳說是供帝王的靈魂出遊用的,翼馬的雕刻十分漂亮,被中外藝術家公認為是我們中國古代最有力量感的石馬。

剛剛我們看了華表和翼馬,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龐大的儀仗隊形。首先我們看見了一對鴕鳥,鴕鳥位於整個儀仗隊的最前部,採用的是高浮雕技法,只淡淡幾刀,便將鴕鳥的形象勾勒的活靈活現。據說鴕鳥警戒性很高,在沙漠中一旦風沙來臨,它就會將頭埋在沙子裡以抵禦風沙,所以將駝鳥放在最前面,是起了一個警戒作用。這是當年埋葬高宗時阿富漢進貢的,所以也是我國外交的見證。馱鳥後面東西兩邊還分佈了很多的石刻,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儀仗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石人像,是帝王死後繼續擁有千軍萬馬的象徵,還有十對雙手握劍、高大魁梧的石人,是守衛陵墓的衛士。又叫翁仲,其名稱來源於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相傳他是秦始皇身邊的大將,身高過丈,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讓他鎮守邊關,威振夷敵。阮翁仲去世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銅像立於司馬門外,後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於守陵。

乾陵有100多件石刻作品,其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就是無字碑了。大家請隨我前去參觀。

在講解這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武則天原籍山西,父親是個木材商,少女時代的她美貌聰穎,14歲被選進皇宮,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太宗死後她削髮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後接她再度入宮並被冊封為“昭儀”,幾經周折後來又當了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國內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唐朝推下了封建社會的顛峰,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

無字碑為女皇武則天所立,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8.3米,碑上沒有刻一個字,故名“無字碑”。為什麼沒有刻文字,有三種流行的說法:一是武則天認為她是女子稱帝,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達;二是有人說武則天臨終遺言: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說,所以,隻立碑石,不刻文字;三是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在碑上題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儲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與這通碑遙遙相對的便是述聖記碑,因為碑上刻有武則天撰文、他的兒子唐中宗書寫的記述高宗皇帝生平事蹟與文治武功的文章而得名。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就是說高宗李治的功德如同日月一樣光照整個天下。七節碑高6.3米,碑文6000餘字,由於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現僅剩1000餘字。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述聖記碑是我國帝王陵前立的第一塊碑,也是第一塊刻滿文字,歌頌帝王文治武功的碑,並且是最獨特的臆見歌功頌德碑,它的樹立為我們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唐代的墓葬制度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而無字碑是我國帝王陵前唯一沒有刻字的碑。因此後人把這兩塊碑稱為歷代群碑之冠。

兩塊碑的後面有兩座高大渾厚的建築,這是當年闕樓的遺蹟。闕在古代是皇帝宮殿、都城、陵墓門前的建築,是門的象徵,有門就有闕。這一塊是當年乾陵宮城門前的闕樓遺蹟,山峰頂上也有闕樓的遺蹟。

各位朋友,我們已經看到了61尊石人像,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世界各地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往來。這些沒有頭的石人就是當時一些國家及唐朝一些少數民族的使節或首領。武則天為了顯示當時的國威便把他們刻成石像立於乾陵朱雀門外兩側,我們稱之為藩王像,按佇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袍,腰束寬頻,足蹬皮靴,雙手前拱,造型逼真,神態生動。有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的說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其實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考證,這批石人像的頭部大約是在距今5、6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時期的屢次戰火中被毀掉的。這些石人像背部原來都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年代久遠,石質風化,刻字大都剝蝕,模糊不清了。在西邊的石雕中尚有三尊經仔細辨認還可得知刻字的原意,僅從這有文字可考的三尊王賓像中,就可以看出唐王朝和各國及國內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睦鄰關係。

我們在這裡還可以看見一對石獅,這是昔日放在朱雀門前守門的。把蹲獅作為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這是我國帝王陵前放置的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對蹲獅。在帝王陵墓前放置式子,是用來顯示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的神聖與不可侵犯。獅子並不是我國原有的動物,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非洲一些國家傳入我國的,乾陵能毅然用外來的獅子取代了老虎作為最神聖的帝王陵的主要守衛者,顯示了唐朝人對外開放,善於接受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乾陵不僅外觀巨集偉,內藏也十分豐富。帝王陵園裡的重要部分是地宮,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空隙之間再灌以錫鐵汁,使整個石條混為一體。然後在石條上面用黃土覆蓋,以圖內部永久儲存,與外界永世隔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乾陵有陪葬墓17座,現在已發掘了5座,對外開放的有3座。其中章懷太子幕中的壁畫十分漂亮,有“地下畫廊”之稱,懿得太子墓的規格和陪葬品的等級都是相當高的,而永泰公主墓中的一副“九人侍女圖”中有一位侍女被中外藝術家稱為“中國古代第一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