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西風景區的導遊詞範文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78W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併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你的閱讀和支援。

山西風景區的導遊詞範文

山西晉祠導遊詞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山西導遊詞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衛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大顯通寺

顯通寺位於臺懷鎮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

現佔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20xx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佈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簷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櫺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託,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簷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巨集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