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南京景點導遊詞(精選4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98W

南京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各位到南京市參觀旅遊。初來乍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這座城市。下面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

南京景點導遊詞(精選4篇)

南京,簡稱寧,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北接遼闊的江淮平原,是江蘇省的省會。全市面積為6597平方公里,轄4縣11區,人口545萬。其中市區面積約881平方千米,人口270多萬,為中國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優越,地形獨特的城市。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依鐘山而扼長江。東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鐘山)為主體的寧鎮山脈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貴山、五臺山及石頭山(清涼山)等。西北面的長江奔流而過。城內外多低丘,廣州出發歐美專線,河湖相連,可謂山環水繞,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

南京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為越城,是越王勾踐滅吳以後,於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約公元前356年,楚國滅越,楚威王在石頭山上築城。傳說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情勢險要,怕往後有人在此稱王,就在獅子山北邊的江邊埋下黃金,以彈壓王氣,稱為“金陵”,從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稱。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宋、齊、樑、陳前後在南京建都,這就是“六朝古都”。後來,五代時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也定都南京,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會”。

南京曾有許多名稱,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有金陵、建業、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稱。至於南京的得名源於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於1368年定都南京,當時南京叫應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遷到開封,將開封命名為北京,應天府稱為南京,後來國都雖未遷成,但“南京”一位就沿襲下來了。

遊客們:南京的歷史就介紹到這裡,下面向大家講講南京的氣候。由於南京地處長江下游,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中,每當夏季來臨,高空遭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氣流不斷下沉,氣溫逐步上升。驕陽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溫度平均值可達50”C以上,發燙的大地成了這座城市的熱源。加上南京獨特的地勢,它處於長江沿岸的河谷當中,海拔較低,起伏的山巒,猶如天然屏障,擋住了空氣的活動,禁止熱量向外發散;來自海洋上的溼潤東風和薰風被東郊紫金山和東南一帶山體遮擋,使南京始終處於酷熱的高溫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熱難熬,素有“火爐”之稱。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南京城,綠樹成蔭,特別是東郊的中山陵景區,更是樹木蔥憲,平均每一個人佔有10棵以上的樹木,成為中國著名的綠色城市,北京地接報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南京夏季酷熱的氣候起到了調理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航空有祿口國際機場和大校場機場,每天有數百架次飛機在這兩大機場起降。鐵路有京滬線和寧銅線在此接軌,特別是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直接溝通了長江南北的鐵路、公路交通,從而使“天塹變通途”。另外,滬寧高速公路、繞城公路已成為南京的主要交通動脈。由於南京地處華東地區水陸交通要衝,同時還是著名的內河港口城市,明代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就是從南京港啟航,經過中國的南海諸島,逾越亞、非兩洲的。現在的南京港,經過不斷地擴建改造,年吞吐量達3000多萬噸,成為長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最後再向大家扼要介紹一下南京的旅遊資源。南京已構成了以城中為核心,輻射東南西北的五條旅遊線。

城東旅遊線以鐘山風景區為主,以中山陵為中心,有明孝陵、靈谷寺、美齡宮、紫金山天文臺等50多個旅遊景點。城南線以秦淮風光帶為主,以夫子廟建築為中心,東起東水關,西止西水關,有烏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園等古蹟,此外還有中華門城堡、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風景點。城西有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等景觀,構成山、水、城、林融合一體的景觀特點。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區,距市區11千米,是南京地區唯一的省級旅遊度假區,南京長江大橋也在城北。城中景區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圍繞,碧波盪漾,風景十分娟秀,另外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我們可以把南京這座城市特點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綠”四個字。“古”,是指南京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大”,旅遊黃頁,南京是中國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還有中國現存最大、最完全的城牆;“重”,南京在歷史上、地理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綠”,南京植被良好、綠化先進,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綠色城市。因此,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即:梅紅松綠市,虎踞龍盈城。

遊客們:南京概況就介紹到此,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座“六朝古都”,去細細領略她的“秦淮風韻”吧!

南京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中華旅行社全體員工對大家來到我們南京光觀遊覽表示熱忱的歡迎,在這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王,大家在接下來的行程當中稱呼我小王或者王導就可以了。我會本著賓客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為大家盡心盡力的去做好服務工作,同時呢,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得到各位的配合與支援,從而促進我們服務質量的提高,使大家能夠玩的愉快,走的順利。

南京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美好山水正期待您的領略,秀麗風光正等待您的欣賞。願此次的南京之旅能夠成為您的度假天堂。在這裡預祝各位在接下來的行程當中玩的開心,玩的順利。稱心而來,滿意而歸。

南京簡稱“寧”,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北切遼闊的江淮平原,他是江蘇省的省會,全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及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面積6598平方公里,人口近800萬,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所以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南京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依鐘山而扼長江,山環水繞,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鐘山龍盤,石城虎踞”之稱。

南京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三國時的東吳,而後的東晉、宋、齊、樑,陳都相繼在此定都,所以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而後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又相繼在此定都,所以南京也被稱為十朝都會。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同時又是一座嶄新發展的城市。南京也是我國東部的綜合型工業基地,支柱性產業有電子業、汽車業、石化業、鋼鐵業和電力業,南京又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等。南京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明孝陵,以及中山陵,夫子廟等全國5A級風景旅遊區及多個4A級景區,同時還有兩百多處景點,數額眾多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觀光遊覽。所以南京是一個集山、水、城、文為一體,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市,是一座融古都特色與現代文明為一體的濱江城市。

南京景點導遊詞 篇3

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在國慶前開放了,雖然還在建設之中,但箍桶巷一帶已初具規模。與夫子廟相比,這裡保留了更多的明清風貌和特色。還有金陵首富蔣百萬和中國第一個女狀元傅善祥的故居,以及金陵美術館和城南博物館,人文氛圍相當濃郁。街上的小吃店已陸續開張了,蔣有記鍋貼、藍老大糖粥藕、徐家鴨子、雞鳴湯包等都是老字號。不僅口味正宗,價格合理,就餐環境也很優雅。我和老伴點了一籠雞汁湯包和一碗餛燉,總共才花了19塊錢。與上次在夫子廟吃一碗鴨血粉絲湯就要花88塊錢相比,心裡自然要踏實得多。

老門東是指中華門以東的一片街區,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鬧市區,但後來南京城向北擴充套件了,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政府機構和高校又都集中在城北,城南一代就漸漸地冷落下來。住的大多是平民百姓,被統稱為老城南人,說的也是一口地地道道的南京方言。南京歷來是個文化交融的城市,所以南京人沒有什麼排外思想,也不歧視外地人。相反是外地來的人反而會歧視老南京人,就連兒女找物件時都要叮囑一句,千萬不要找小市民家的,這個小市民主要就是指城南一帶的人。這讓城南人很是不爽,但也很無奈,畢竟地位不如人啊。改革開放後這裡的改造呼聲不絕,但專家又傾向於保護,矛盾一度很大。但這次的改造非常成功,不僅面貌一新,還帶來了蓬勃的商機和活力,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也必將對城市文化的特色起到彰顯的作用。

秦淮區過去是最小最窮的一個城區,中華門一帶又全是老民宅,還有城牆圍著,相當於一個死角。但也因此保留了很多文化的遺存,現在反而成了一個有著巨大開發潛力的富礦。等金陵書畫院等設施完全建成後,南京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加之前不久城區合併後,白下區已經被並過來了,連新街口都屬於秦淮區的地盤。這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世事難料啊。

如果要提建議的話,我倒是希望這裡多些市井氣息,就是要生活化,不能把居民都趕走,搞成一個單純的景觀區,還是要多蓋些院落,可租可售。就比如像我這樣的閒人,如能在此處租一間僻靜的小屋住上一陣,每日起來灑掃庭院,再沏上一壺茶準備招待客人,並順便代售一些字畫,豈不是一樁美事。

希望我的美夢成真,也歡迎各位好友早日光臨。

南京景點導遊詞 篇4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裡,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裡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儲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6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9年3月方才竣工,1929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簷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裡,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線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