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河南內鄉縣衙旅遊導遊詞範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34W

內鄉縣衙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河南內鄉縣衙旅遊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河南內鄉縣衙旅遊導遊詞範文

內鄉縣衙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築為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遊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佈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築叫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在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貪婪之獸,傳說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七年級、十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衛之門。我們進大門後,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築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築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才可開啟;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著,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為縣衙,西邊的建築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釋出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著三尺公案,上面放著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裡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為門子房。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資訊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裡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說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裡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裡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裡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說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說,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20xx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三堂是知且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輸的案件涉及機密的話,也是在這裡審理。另外,在三堂的左右還有一個跨院,稱為東西花廳院,是其家眷飲食起居的地方。後面有後花園,是供其賞心悅目和迴避政事的地方。內必縣衙所有的建築特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讚不絕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堂前的這幅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自撰。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許多澱領導看到這副對聯也都深有感觸,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鐵映揮筆題寫此聯作為縣衙存念,國務院總理朱在視察內鄉縣衙時對這副楹聯所闡明的官與民的辨證關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贊楊。xxxx在視察河南時,聽取了南陽市領導的工作彙報,由於在工作彙報中引用到了此聯,立即引起了江xx的注意,要求中央辦公廳核杳此聯來自何時何地,出自保人之手。由此可見,這副對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可謂警世名言,絕無僅有。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鄉縣出河南,與北京故宮、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聯手推出了“中國四大古衙國際旅遊專線“,隨著這一國際專線的開通,海內外將通過內鄉縣衙瞭解內必,熱情好客的內鄉人民,真誠地歡迎四海賓朋光臨內鄉,一睹古衙風采。

內鄉縣衙景區講解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內鄉縣衙。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即公元1320xx年,至今已有720xx年曆史,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的縣衙建築群。1984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一家衙門博物館。所以文物界有“天下第一衙”的稱呼。內鄉縣衙是封建社會時期內鄉縣的行政公署,它的佈局為坐北朝南,中軸對稱。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遊覽。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縣衙的首部建築——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型建築,照壁的正中是一個形式麒麟的怪獸“貪”,它腳踏元寶、如意、珊瑚、玉環,旁有搖錢樹和靈芝等人間珍寶,但仍不滿足,後來在海邊看到海上日出,又妄圖吞食太陽,結果葬身海底。該雕刻告訴官員不要貪贓枉法,也教育人們,不要貪得無厭。大家順著我的手勢看它對面的牌坊——“宣化坊”,南面書有“菊壇古治”楷書,北面書有“宣化”二字,是農曆每月七年級和十五,知縣在此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內鄉縣衙的大門,縣衙的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喊冤鼓 ”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我們進入後可以看到從大門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間有道門名叫“儀門”,是縣衙的禮儀之門。取“有儀可象”之義,表示縣令行為應為民之表率。儀門平常關閉不開,只有新官到任或高官到來時方可開啟,並規定“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縣官僚屬整冠出迎至儀門外。儀門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進去時常開著,供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做“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刑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刑,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朋友們,過了西門您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也叫正堂,是知縣釋出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大堂抱柱上有一幅楹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大堂中央的設施叫“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暖閣的正中放著三尺公案,上邊放著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籤,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名如日月,青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暖閣,而內鄉過去統轄的區域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景,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再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的為原告石,西邊長方形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裡的被告石比原告石要長一些。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行、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機構。

在二堂瞭解過琴治的典故後,我們便進入三堂。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審的案件涉及機密的話,也是在這裡審理。縣衙所有建築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讚不絕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堂前的這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衣官。”這幅對聯是清康熙20xx年內向知縣高以永自撰。上聯說的是:為官吃的、穿的、用的,全是百姓供給的,老百姓是官員們的衣食父母,當官的千萬不能倚仗權勢欺壓百姓,自己也是百姓一員啊!下聯是說:得到一任的官職,不能自恃高貴為了給百姓做主即使得罪了上司,丟掉烏紗帽,也不算什麼恥辱的事情,不要當個地方官起不了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壞,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全靠地方父母官。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視察內向縣衙時對這幅楹聯所闡的官於民的辯證關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讚揚。

好了遊客朋友們,下面留給大家半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片刻休息之後,xx將繼續帶大家參觀內向縣衙的其它建築。

內鄉縣衙建築風貌

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1320xx年),歷經元、明、清及中華民國,距今已有720xx年的歷史,佔地2萬多平方米,有院落18進,房舍260餘間,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所建,並保留有元、明時期的實物,珍存文物近千件。

內鄉縣衙之所以能享譽全國,得益於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中較重要的是它豐富的陳列展覽。在中軸線大堂、二堂、三堂及東西花廳等主體建築搞復原陳列,再現古老縣衙的真實面目和威嚴氣勢,以及佐貳官、書吏師爺辦理公務、審理案件和家眷生活起居的真實場面;在東西輔線建築內圍繞縣衙內容搞輔助性陳列,主要用實物和文字版面展示和介紹有關衙門文化知識。縣衙的單體陳列42個,展出面積達5400平方米,從不同角度演繹了縣衙凝重深厚的文化底蘊。

她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從眾多的楹聯上得以展現。如大堂楹聯:欺人

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二堂屏門“天理、國法、人情”匾額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其中最為世人喜愛和稱讚的,是康熙十九年知縣高以永撰寫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楹聯以樸素的語言揭示了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的辨證關係,得到朱鎔基的高度讚揚,xx在視察河南南陽時得知這副對聯也給予極高的評價。這些楹聯對於我們研究封建社會的吏治情況,瞭解各級官吏的思想道德,豐富封建社會衙門文化研究內容,都具有較高的借鑑作用。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距今已經有720xx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光緒二十年,知縣章炳濤主持營建,佔地2萬多平方米,有廳堂廨舍260餘間,其建築由中軸線及東西輔線組成。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清代官衙監製和堪輿學說而建,體現了古代地方衙署座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後邸、監獄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建築佈局與《明史》、《清會典》所記載的建築規制完全相符,是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標本。

“北京遊故宮,內鄉覽縣衙”。內鄉以其唯一而獨特的優勢,珍貴的歷史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封建時代地方官衙完備的建築規制和南北交融的建築風格,含意深刻的匾聯內容,高雅莊重的文藝表演,成為鑲嵌在中州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間史鑑,是實物標本,是一座珍貴的文史資料庫。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自身的魅力和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被譽為“中華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內鄉縣衙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20xx年),古稱菊潭古治。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濤主持營建,佔地27,000平方米,廳堂房舍260餘間。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