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甘肅導遊詞熱門範文

欄目: 甘肅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26W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們喜歡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導遊詞,感謝支援。

甘肅導遊詞熱門範文

甘肅玉門關導遊詞全文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名稱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相傳絲綢之路暢通之後,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此入關。于闐國的特產"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此運往內地。于闐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大批絲綢,派了官兵,專門押解運送玉石。官兵押運了幾次後,就出現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運官對此束手無策。一個拉駱駝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長年途經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運官問:"依你之見,如何才能消病除災,確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說:"用上等玉石,在此城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了長安。關城因為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從此就稱為玉門關。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花。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花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西歸漢以後,內地通往西域及歐洲諸國的通路打開了,中國特有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西方的音樂、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從此傳入中國。人們習慣把東起長安(西安),聯絡亞、歐、非3大洲,遙遙數千裡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條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絲綢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將的重要停息站。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米,南北牆下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花,只有走戈壁灘上花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地熟悉路線的嚮導帶路,以防迷路。

甘肅嘉峪關導遊詞全文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嘉峪關關城講解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巍巍雄關耀中華。這裡,曾上演過一幕幕民族征戰的歷史話劇;這裡,流傳過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鬥的動人故事。巍巍雄關耀中華,古老的嘉峪關,就象一位歷史老人,六百多年來,離合悲歡的往事,滄海桑田的鉅變,映在它古老的青磚上,刻在它厚重的土牆裡。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裡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場,關東是絲路重鎮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並可灌溉良田。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裡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裡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裡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後,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禦,徵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築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在的內城夯築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後方修建的,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又過了20xx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20xx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裡必須加強防務,於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並在關南關北修築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築巨集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當時的陝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於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清末因禁菸而被貶赴伊犁的愛國將領林則徐於1842年10月11日途經嘉峪關時,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其中一首寫道: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入駐馬蹄。

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九泥。

一生酷愛古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毛澤東同志曾手書過這首著名的詩篇。

雄關關城佈局十分合理,建築也很得法,適合戰爭防禦的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如果敵兵來犯,可確保萬無一夫。

嘉峪關建關六百多年以來,由於風雨侵蝕,曾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響應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偉大號召,倡導各界人士捐款集資,恢復關城。當時,嘉峪關按照國家文物局楊烈等同志指示"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經過多方努力,嘉峪關樓終於又屹立於雄偉的關城之上,站在嘉峪關樓上看著關外,由於歲月侵蝕而變的滄桑的絲路古道,諸多感慨湧上。回頭,曾有這樣一幅對聯記載關樓的滄桑歷史:

歷明清經民國毀於風雨歲月空留遺址、靜觀世事滄桑:

愛中華修長城建在昇平年代恢復原貌、再睹華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長城學專家羅哲文老先生也詩興大發;口占七絕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牆臺高峙氣蕭森

雄關天下今誰主,遊客登樓話古今。

是的,雄關本身的防禦意義早已成為了過去,而今登上這座氣宇軒昂的關城,人們不僅為它的氣勢、它的雄壯、為祖輩們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尋找。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這座關城煥發出無比的生命力,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己吹綠了關城內外。大開發的春風為關城的建設推波助瀾。使機遇與挑戰同時擺在我們面前。是固守著祖輩留給我們的這筆財富而滿足於現狀,還是積極探索、尋找差距、開拓進取?事實是最好的口答;關城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地被授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今天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巨集偉戰略中,雄關又在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活動中找差距、定措施,這些都意味著關城人正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賦予關城以新的意義。

嘉峪關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發展戰略指引下,為關城未來的發展設計了新的藍圖,在這個新的定位中,創新是靈魂、墨守成規意味著被淘汰,關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海內外人士的磁石,要讓這顆磁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讓關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呈現出更加雄偉的風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巍巍雄關耀中華。登臨長城,憑弔嘉峪關曾經的繁華,我們將繼承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團結向上的優秀傳統,以飽滿的精神風貌,開拓未來,創造明天。

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遊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於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裡的陡崖深壑上有濃廕庇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儲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儲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迴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