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通用13篇)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3W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1

為積極響應黨員讀書活動,提高自身黨性修養,近段時間我認真讀完了《黨員就該這樣幹》這本書,下面談幾點體會: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通用13篇)

一、共產黨員要重視理論學習和思想修養,跟上時代步伐 在這個複雜多變、飛速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時刻共存。本公司也不例外,身處複雜的內外環境,我們雖然已經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但仍有各種困難和風險在等著去克服,在多種多樣的挑戰、壓力和風險面前,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共產黨員要重視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修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和感悟,內化為一種自身的素養,變成自覺而不是強加的、自然而不是勉強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式,從而提高正確看待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共產黨員要培養高尚的品質和優良的作風,樹立黨員形象 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雷鋒是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所做的那些“平凡”小事上體現出來的是他的高尚道德,擁有的偉大人格,而這種人格就是一種非凡的力量,值得我們不斷感受、學習;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我們堅守的是一份責任,我們黨員要耐得住平凡,要深守點滴平凡事匯聚成大事的理念,做任何事都要周全到位,不怕艱難困苦,發揚革命傳統精神,樹立正確的利益觀,不為名利所動,不為物慾所誘,不為人情所擾,才能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光榮本色。

三、共產黨員要遵守黨紀國法以及良好的素養,做到自重自警。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迫切要求黨員要保持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高度的法律意識,保持黨的高度統一性,增強心理素質,發揮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作為一名法官,要想正人先要正己,遵守黨紀國法,遵守法官職業道德,充分認識法官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時刻牢一記著自己是一名人民法官,手中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只能為人民謀福利,大局意識強,服務意識強,廉潔執法、秉公辦案,能夠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

四、經過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也要看到,在這麼多年高速發展之後,也出現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面對這個形式,我們共產黨員要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立足崗位,努力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業務知識,在履行職責時,努力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了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堅持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宗旨。

讀書學習,收穫頗豐,讓我受益非淺,它也將成為我的枕邊文書,我將時常翻閱用來指引在今後的工作、生活、學習,與文中最好的共產黨員相比,我還有差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樹立大局意識,積極服從公司安排與調遣;做好本職工作,提升個人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政治紀律意識、規矩意識、身份意思、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踐行好乾部“五標準”要求,做到“五帶頭無表率”;要持續推進“立即行動,馬上就辦,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執行力建設;主動出擊,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提前準備,尋求最佳解決方法,為專案施工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2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規矩的國家。然而規矩,是一種約束、一種準則,是一種標準、一種尺度,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境界。作為一名社群基層黨員,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這八年以來,我是以怎樣的怎樣態度處事待物?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又要以標準來嚴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這不禁令我反省深思。

翻開《黨員就該這樣幹》這本書,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黨員要身份有標準、思想有境界、行為有規範。作為一本通俗性黨建讀物,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就黨員的身份標準、黨員的自身修養、黨員的行為規範等進行詳細的闡釋。利用圖、文、理、例的生動講解,以圖抓幹、以文釋義的形式,幫助黨員“照鏡子、正衣冠”,對作風之弊進行大清洗,對行為之垢進行大掃除。

工作沒有高下之分,也無貴賤之別,能在人人厭倦的地方不厭倦,能將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就是一個合格黨員。對於合格黨員來說,做事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有沒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群眾是否滿意。因此要麼不幹,要幹就要幹到最好。

合上書,在腦海中漫漫回憶到聞蘭社群參加工作的這些年,突然發現自己做的並不是那麼好,對待工作也並沒有做到所有都全力以赴。當各種任務工作安排下來時,經常會有拖沓、消極的狀態;當腦海裡有一些創新想法時,我也並沒有克服困難全力地去實施。一切都不夠完美,一切都還有空間。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枚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崗位?”無論在什麼崗位,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儘自己努力發揮最大的作用,做出最大的貢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肩上擔負的責任應該更加重大,而不僅僅是做完領導、同事交付的任務。

書中強調:“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我們選擇了黨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選擇了奉獻。共產黨員的奉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溫暖送給寒冷的人;把幫助送給困境的人,就是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為民謀利,不謀私利;就是要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刻,能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社群工作就是需要這樣一份奉獻精神。當一位年老體衰的居民前來諮詢事務,我們需要大聲、耐心、重複地去講解,以至於老人能夠聽明白箇中原因;當一對鄰里因為瑣碎小事發生爭執,我們需要不厭其煩地勸解調和,甚至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口舌辭說;當一個家庭發生了暴力事件,我們需要理性地用法律武器讓婦女同胞走出陰霾,並讓和諧在千家萬戶開花盛放。這些是小事,這些小事不能帶來一毛錢的回報,這些小事會日復一日不停地發生。然而,這些小事需要我們。

有時候,感到累了就停下來。想一想,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是我的使命,我就該這麼幹!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3

7月我細讀了《黨員就該這樣幹》一書,頗有感觸。本書的觀點比較新穎,緊跟時代的步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講述深刻的道理;可操作性強,不強調應該怎麼辦,而是告訴你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到底該怎麼辦,觀點和建議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幫助。

共產黨員的奉獻,就是要為黨、為人民、為國家甘心情願地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如何奉獻?這是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當學習的一堂課。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枚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崗位?”無論在什麼崗位,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儘自己努力發揮最大的作用,做出最大的貢獻。在一個共產黨員的面前,無論從事哪一個崗位,都承載起了為人民服務的責任。

正如《黨章》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這種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比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奉獻精神的靈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事業戰勝各種困難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力量源泉。

黨員幹部樂於奉獻,是保持黨員先進性、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保證。黨員幹部踐行創先爭優活動,最根本的是要進一步弘揚奉獻精神,常懷為民之心,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永葆生機和活力。

對共產黨人來說,名和利是與黨和人民的事業聯絡在一起的。無數革命先烈和先進模範人物,默默地為黨和人民奉獻,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卻從不向黨和人民要名譽要地位要待遇,但他們的英名卻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愛戴。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現代化建設的巨集偉目標要求我們有更加寬闊的胸懷和更加高遠的志向。在危難時刻,要挺身而出、不畏縮不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既要體現在平時看得出來,更要體現在關鍵時刻和危難時刻站得出來,豁得出去,就是要求每個共產黨員在事關國家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關鍵時刻,勇於挺身而出,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我們選擇了黨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選擇了奉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像書中所說的,“共產黨員要奉獻人民,就要有‘人民的事,都與自己有關’的思想意識,並能踐行,才能為人民奉獻著自己所能夠奉獻的一切。

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共產黨員的奉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溫暖送給寒冷的人;把幫助送給困境的人,就是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為民謀利,不謀私利;就是要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刻,能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自己在對黨不斷學習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我們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認識到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學促做、知行合一、立足崗位、盡職盡責,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幹勁,不斷增強攻堅克難的意志,走在前列、幹在實處,把“強作風、樹形象、重執行、提效能”精神落到實處。

一、思想上:我會做到與工作單位保持高度一致,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的思想主導,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禁止出現無大局、無組織、無原則的事件。樹立服從意識,時刻以一名優秀工作人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創先意識。

二、作風上:認清自己、清廉自律、劃分好自己與不當得利的關係。資源工作很敏感,聯絡著很多財和物,作為當局的我們,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做到清廉自律。

三、工作上:作為一名資源開發人員, 要開拓思路,創新思想,多思考,多行動,多總結;多考察市場,考察供應商,儲備更多優良資源,及時,有效,快速的協調各類樣品,能夠貨比三家,優質,優量,價美的採購物料。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4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開啟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群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裡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裡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著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控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裡,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裡,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裡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這裡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資訊,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裡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5

兩個月的暑假,讓我有充足的時間博覽群書。《冰心文集》、《岳飛的故事》、《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集》、《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集》和《高尚的騙子系列》、《大名人小故事》、《快樂王子集》、《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

冰心的創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柔和細膩的筆調,微帶憂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新明麗的語言,構成了她藝術風格的基本特色。她的作品,總是以情動人,用溫柔的情思和淡淡的憂愁感染讀者,把讀者帶進詩一般的美妙境界。我本是兒童,尤其喜歡她寫給兒童的系列作品,如《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往事》等。那些文字讀來親切,柔婉,句句說到我們說到我們孩子的心裡,我常常手不釋卷……

讀了《岳飛的故事》以後,我感慨萬千,既欽佩他勇敢善戰的軍事指揮才能,又為他“精忠報國”和誓死收復祖國山河的愛國主義情懷所感動,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愛國將領卻被宋高宗趙構和姦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當時岳飛年僅39歲。在為岳飛的冤屈憤憤不平的同時,我也對奸相秦檜恨之入骨,對昏庸、自私的皇帝趙構恨得咬牙切齒,他們居然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陷害忠良,置祖國的統一大業不顧!我尤其喜歡岳飛的《滿江紅》,最近幾年的釣魚島、南海等事端此起彼伏,我們面臨著國家主權、領土領海的收復問題,我們的主權被侵犯,我們的領土領海被肆意踐踏,我們的資源被他國肆意竊取……《滿江紅》這首詞更能表達全國人民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我們是英雄的中華兒女,我們國家的主權和尊嚴聖神不可侵犯!

馬克·吐溫的作品立意清新,極盡幽默諷刺之能,語言駕馭得恰到好處,不愧為美國的幽默大師和語言大師。難怪人們說,“沒有馬克·吐溫,就沒有今天的美國英語。”我最喜歡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和《一張百萬英鎊鈔票》,《競選州長》辛辣地揭露批判了美國所謂的民主和自由,簡直就是一幅幽默詼諧、滑稽逗笑的漫畫!好笑之餘,又能隱約透視到善良的人們對時政的失望和無奈;而《一張百萬英鎊鈔票》一針見血地批判了人們的拜金主義思想。一張張滑稽和趨炎附勢的嘴臉道出了世態炎涼。沉重之中,作者又讓我們看到了主人公未泯的良心和他對崇高愛情的追求,我們好像是在暗夜中看到了一束光亮。我更羨慕和欽佩他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常把一個細節描寫得奇妙無窮,讀他的文章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歐·亨利的作品結構佈局與眾不同,其故事情節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如《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讓我們在悲涼辛酸之餘擠出一個“含淚的微笑”;他的《高尚的騙子》系列,更是在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媽媽曾開玩笑地說生活中的騙子似乎都研讀過《高尚的騙子》系列,他們的騙術似乎都是歐·亨利某些小說的翻版,他們似乎都拜歐·亨利為祖師爺……

《大名人小故事》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短小精悍。分愛國、勇敢、求實、創新、立志、改過、勤學、惜時、智慧和友誼十三篇,二百三十多個故事,這些故事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是我們少兒的最愛。名人是我們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從中受益匪淺。

《快樂王子集》讓我過了一把童話夢,王爾德的故事就像詩一樣美。快樂王子是美的化身,他的真誠、善良讓我們油然而生敬意,而他悲慘的結局更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在我們心中,這種為了他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

《三字經》涉及到教育、孝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內容廣泛,一應俱全,簡單明瞭。它列舉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次序,講述了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簡要地概括了中國的歷史,強調了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並且用運了訓多典故,知識性非常強,像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孟母擇鄰處斷機杼、孫康映雪夜讀、車胤囊蟲夜讀、路溫舒蒲草抄書、公孫弘削竹簡刻書、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掛角邊牧邊讀、孔子師項橐、祖塋八歲吟詩、蔡文姬四歲變琴音、劉宴七歲做正字的官……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當然《三字經》也有許多糟粕,我們應該有選擇、有鑑別地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照搬,如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股的故事,孫敬和蘇秦勤奮苦讀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方法卻不值得借鑑。現在人們的屋子裡基本找不到可以拴頭髮的房樑,男生基本上是短髮或光頭,即使有樑也沒有頭髮可栓,而女生也沒幾個有可以吊起來拴在樑上的頭髮。更重要的是,我們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必要的。只有休息好了,才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學習,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們一味地模仿他們樣子迷迷糊糊地苦讀,這樣的讀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至於他們通過自殘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更不可取了。再說宋朝的樑灝,苦讀那枯燥的幾本書,讀了七八十年,才金榜題名。他這一生就用來讀那幾本書了,八十二及第,八十二都挨著死亡的邊了,還能為國家做多少貢獻?如果他用著七八十年做其它他擅長的事情,或許更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而“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這句話本身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至於其中提到的三綱五常,這是束縛人的封建禮教,就更不可取了……

《弟子規》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禮儀和規範,告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友愛兄弟、孝順父母;語言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要親近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今天的我們,差不多就是家裡的獨生子女,被父母寵為掌上明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對父母長輩呼來喝去,全然沒有為人子女的樣子。我認為我們現在這些孩子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認真學習為人子弟的禮儀和規範。當然我們要有選擇、有鑑別地學習,剔除那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形式上的虛禮,如“喪三年,常悲咽;居住變,酒肉絕”就是一種脫離實際的非常形式化的虛禮。父母亡故了,常懷思念之情是正常的、應該的,但是放棄自己的事業,守喪三年,常做一副悲咽之態,就未免太做作了。即便我們真的因為懷念過世的父母而常常悲傷,也應該化悲痛為力量,做出更多的成績來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至於“酒肉絕”,三年下來,估計會造成營養不良,這不僅不是對父母的孝順,而是讓父母的在天之靈不安,因為父母總是希望我們健康快樂地生活。而那句“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就更不適用了,如果在城市的繁華街道上,也如此這般,肯定會造成交通堵塞。其中還有幾處不適用的禮儀規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增廣賢文》內容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語句通俗易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它主要講述的是人生哲學和處世之道,其中不少語句或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黃河尚有澄清日,豈能人無得運勢”,“枯木逢春猶待發,人無兩度再少年”等等;當然文中也有很多強調封建迷信和宿命論的內容,如“在家由父,出家從夫”,“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萬事前生定,浮生空自忙”等等,所以我們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選擇地吸取和學習。

書能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書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書能讓我們博古通今……漫步在書的海洋中,和書中人物同喜同悲,因他們的歡樂而歡樂,因他們的悲憤而悲憤;和作者一起嬉笑怒罵,閱盡世間百態;和那些哲人聖賢共同研修設身立命、為人處世之道,感悟人生的真諦……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6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著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閱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xx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裡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說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著。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說,閱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絡’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援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說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說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著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脫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裡,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裡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裡“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說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7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裡,讓學生位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8

讀書會,老師要我們開讀書會,但怎麼組織呢,以前從來沒有辦過這類活動。還記得第一次讀書會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傻傻的,只是不停拿著老師的書唸啊念,需要大家說些什麼的時候,安靜的讓人害怕。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隨著讀書會漸入佳境,大家也都開始暢所欲言。對於老師寫的《大德若隱》和《耳順集》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想法。

在這裡,我必須先要自我檢討一番,我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書對我來說就好像安眠藥一般,每次看書,每過多久就想睡覺,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由於看過的書真是少的可憐,肚子裡積累的黑水也不多,總是感覺不能很好的發揮讀書會的真正作用,討論的東西也是比較的膚淺。不能很好地把老師書中的各種招式提煉出來,更不用說再傳遞給其他組員們,其原因都在我一個人身上,自己不是一個好的讀書會組織者。

心得之一:好朋友“書”

前面說到,我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從兒時,書就離我很遠,我組員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書中的那些煩瑣的語句,冗長的故事情節,一啃就得花上好幾天,還不如看電視來得直截了當,還不如聽音樂來得輕鬆自在。有一句俗語說:人要有知識,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你就要多看電視。現在多媒體諮詢的發達,體育賽事的報道,要事要件的報道,國家領導的發言等等人們可以在電視或電腦上看到你想要了解的一切,久而久之,書離人們的生活便越來越遠,至少我組是這樣認為的。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讀書有著獨特的情懷。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的人變的有知。讀書,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是一種享受,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享受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在我看來也需要一定的“緣分”!緣深了,似乎成了書呆子,愚不可及;緣淺了,開卷無益,擲書而茫然。還有千萬不要把讀書變成一種功利性讀書,一來讀書為了升學,二來讀書為了考試,三來讀書為了交差。這種讀書的目的顯而易見,卻誤導了人們讀書的真正意義了!為了升學而讀書,此乃無可奈何之事。為了考試而讀書,這是上班族常常要應付之事,學位啊,職稱啊什麼的,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考試,而不在乎能學到什麼,讀到什麼。第三為了交差而讀書的,這種讀書常常為了應付寫讀書心得,根本沒認真的去讀過書,而是到了交差的時候上網狂搜一番,剪貼拼湊起似通非通的文章,一交大吉了!我所說的讀書,沒有特定的指向,但憑自己的興趣,擇己所好。不僅僅是侷限於報紙書刊,可以是天地,歷史,自然,人文等等,似乎沒有一樣不可以當作書來讀的!我不敢給讀書下什麼定義,況且站的角度不同,觀念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但是能和大家一起在讀老師所寫的書同時作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以書會友,以友輔心,若能遇知音,相知心,這不是能體現讀書的好處嘛,不單單是讀書,更是讀人,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的好處,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才思敏捷。說實話,我列舉不出太多讀書的好處,那是因為我讀的書太少。確實,我的寫作水平很差,就現在來說,應該仍停留在中學生的文化水平吧,不怕人笑。對於寫作來說,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是沒用的,必須要靠平時的積累。

我記得老師說過,在國外,到處可以看到看書的人。在車站等車的時候看書,在車廂里長途旅行的時候看書,在洗衣店洗衣服的時候看書,在排隊的時候看書。對於我們來說,上述地點我們也有看,但看得是psp,ipad或是手機。有趣的事,我喜歡在如廁時看書,說到這裡的時候大家都笑了,朱靖宇和王鑫一口同聲的說到,我也是,這也許就是,根本問題的所在吧,沒有適合看書的環境,其實這是我自己一種脫罪的說詞吧,不過我相信,和我有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

看書想睡覺是不喜歡不會看書人的通病,老師說這可以通過看書慢慢改變的,至少我現在開始慢慢看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讓自己肚子裡的黑水再多點。其實我組人員也都有自己比較偏愛的書籍,張孝祥比較喜歡看些時尚雜誌,朱靖宇比較喜歡看些財經類的書籍,楊丹鳳比較喜歡看言情小說。說到這裡,大家都表示以後還是會繼續舉辦些讀書會的活動,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各自從書中獲得的財富,豐富大家的知識面。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9

在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有意義的課外——《愛的教育》。它是你盪滌心靈的一泓清泉。

這是一本以日記形式寫的書。它不但可以給你帶來溫暖,而且可以驅散你的種種不快。只需一個簡簡單單的“愛”字,不需要令人厭煩的說教,就能讓你學會愛——愛家長、愛老師、愛同學、愛祖國。這本書最為神奇的是作者以一個四年級國小生的視角,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小夥伴們——品學兼優的德羅西、正直的卡羅納、熱情的科列帝、刻苦的波列科西等人。而書的另一部分則是爸爸、媽媽和姐姐寫給這位四年級學生的信。信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封信都透出家人那份真摯的愛,讓你感到家的溫馨。除此之外,老師佈置的“每月故事”又是盪滌心靈的優秀作品。從一個個故事中,讓我們和主人公一起,學會勇敢、學會堅強、學會熱愛自己的祖國。這裡有個故事很讓我感動:是講一個“小抄寫員”,因為他的家境很貧困,儘管父親多年來一直辛苦工作,也沒改變。他的父親除了白天在鐵路上工作以外,晚上還從別處接一些抄寫檔案的活,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有一天,作者讓父親歇歇,並說自己可以代他抄檔案。父親不讓,怕影響孩子的學業。於是,每次等父親睡熟時,他就悄悄地起床,幫父親抄寫檔案。時間一長,父親就知道了,他沒說什麼,只是摸了摸孩子的頭。是的,一切盡在不言中啊!

一成不變的閱讀,會讓生活變得枯燥無味,而有選擇地閱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會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更會給人帶來全新的面貌,終身受益。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10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裡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群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開啟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11

還記得毛澤東寫的那首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閒……是啊,整整二萬五千裡的長征。漫長的征途,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難困苦呢?誠然,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裡的動人篇章。

面對山高鄰禿,朔風凜冽,冰雪覆蓋的高山,戰士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艱辛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條磨鍊意志的艱難之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遇到開闊美麗的草原,本以為有了希望,誰又能想到裡面蘊藏著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戰士就這樣倒下了,沒有一句怨言。當他們把自己交給黨的時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對糧食的短缺,環境的惡劣,戰士們又何嘗不是風雨前進,風餐露宿呢?

也許,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蹟,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階級友愛。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然而我們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科技強國,以人才壯國。同學們,我們要臥薪嚐膽,急起直追,用民族的偉大智慧迎接挑戰,以祖國的興衰為己任,為祖國的強盛奮鬥不息。我們絲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當然,這需要頑強拼搏的精神。 頑強拼搏的精神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持久的刻苦磨鍊,才

能逐步形成。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好:勇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都得著,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我們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

我們的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多國家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想把我們擠兌下去,害怕我們的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獨立。在他們進行這種醜惡行經的同時,我們更要勇敢面對。以極大的信心和毅力來面對挑戰。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用長征精神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國防,提高國家的實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顯示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世界人看看中國的強大,不讓外敵有機可乘。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12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我受益匪淺。鋼鐵是在熊熊烈火和驟然冷卻煉成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在鬥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這部小說以保爾·柯察金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長為線索,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過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復甦時期的前蘇聯社會的廣闊的歷史畫面,通過保爾這一光輝的藝術形象,展現並謳歌了前蘇聯第一代共青團員的崇高精神品質和英雄業績。保爾·柯察金出生在一個烏克蘭的工人家庭。在幾十年的學習和鬥爭中成為了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他從小誠實、質樸,渾身是膽,渴望反抗,要求自我上進,喜歡閱讀各種革命書籍,特別是在一個老布林什維克的幫助下,思想覺悟提高很快。

十月革命爆發了。一位老布林什維克朱赫來在保爾家住了幾天,不久就被抓去了。保爾在路口看到一個匪兵押著朱赫來走來,他猛撲上去,抱住押送兵,奪了他的槍,救出了朱赫來。保爾被抓進監獄,受盡嚴刑拷打,卻沒有洩露任何革命祕密。讀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保爾那所具有的革命精神。遠在天亮以前,保爾就悄悄地不驚動任何人地起了床,勉強地移動著他那簡直僵硬了的腳,獨自走到廚房裡去。他把開水和茶都預備好了以後,才回去叫醒同隊的夥伴。雖然一連五天發著高燒,瘦骨嶙峋的保爾兩眼熬得通紅,他猛烈地揮動大木鏟剷雪。這是修築鐵路的一段情節和場面,在這裡,保爾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話是保爾所說的,說了自己的一生應怎樣度過以及生命的意義。鋼鐵是在熊熊大火和驟然冷卻中煉成的。保爾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煉成了真正的鋼鐵。他的革命思想值得我們學習,他的面對生命的態度,值得我們細細體會。所以現實生活中許多傷病殘弱者,應從中涉取勇氣和力量,擁有保爾精神,增強生活信心和鬥爭意志,重新走上成功之路,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我才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多大影響的。就說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保爾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憑什麼使自己繼續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上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這樣,能在十幾歲就立足殺場,英勇殺敵的動力是什麼?是毅力!年輕的保爾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療傷的機會他也不願意放棄工作,這就是毅力的力量!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種韌勁,一種積累。

毅力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驚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更會堅強地去面對。這是我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大的感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生動地描寫了一代工人階級青年在苦難中誕生、在鬥爭中成長的過程;在風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資本家、反動哥薩克、外國侵略者的重重壓迫下,他們懂得了愛和恨,增長了知識,煉就了堅韌頑強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風暴中,經過共產黨的教育,百鍊成剛,從自發的反抗者逐漸鍛鍊成了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保爾的英雄主義是早期布林什維克的理性真誠,個人價值和集體事業在觀念上處於和諧狀態。小說不僅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困境來塑造這位主人公,還通過激動人心的獨白、發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這種赤誠情懷。 保爾一生十分坎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書中寫道:他嘔心瀝血寫的稿件丟失了,多麼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來,用頑強的毅力完成了鉅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為碌碌無為而悔恨……。”保爾可謂強者的化身。 對照保爾,想想自己,感到臉上一陣陣烘熱。記得今年大年七年級,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家卻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媽媽因病臥床不起。

聽著孩子們在外面的嬉鬧聲,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淚來。媽媽見我落淚了,指著床頭的書說:“軒軒,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你看完了嗎?”我再次把這本書翻閱,保爾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對,我該做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我應該為家人分憂解難,決定下廚做飯菜。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緊緊拉住我的手說:“你真是咱們家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我指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說:“是它教會我的!”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記得學過一篇課文《傷仲永》,說的是方仲永由一個天才變為普通人的事實,文中也著實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現當然截然不同,但後面的結果卻更出人所料,一個從天才降為凡人,另一個由不爭氣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無產階級的英雄,打造出這天差地異的結果的,應該就是後天教育與個人努力造成的吧!只有在磨難中歷練過得人才能成才,這就是文章所告訴我們的深刻含義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寫此書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他強忍著病痛,歷時三年才完成此書,也是想讓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擁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班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吧!我想,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整部小說的主要價值,正在於塑造了保爾這樣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然而十九世紀英國的運動中,雖然早以出現了無產階級文學的萌芽。但那主要是詩歌。至於其他的古典作家,他們對舊社會腐朽黑暗的揭露儘管非常深刻,但他們沒有塑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正面人物形象。保爾的出現,無論是形象的高大或形象的純真質樸而言,都是一個新的高峰。

如果你曾見過大海,見過海的萬丈波瀾,你定會明白什麼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如果你曾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體會過保爾·柯察金的頑強沉著,你定會明白什麼叫永恆的生命。

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已故,只靠母親洗衣服,哥哥打工賺錢。從小受夠了階級歧視的他,參加了革命,併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書中所云:“鋼鐵是在熊熊大火和驟然冷卻中煉成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在鬥爭和艱苦會考驗中鍛煉出來的。”這句話蘊涵了比生命更深層的意蘊。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生命之旅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的。當你“冷卻”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自艾自憐,引經據典,以長篇道理來安慰自己。首先,應該讓自己站起來,直著身子走路,去聽一聽水滴是如何匯成河流的,聞一聞梅花在苦寒中散發怎樣的香味。體會發現,生命之美來自於自身的自強不息,鋼鐵,是經過無數大起大落的考驗後煉成的。

曾幾何時,校園裡流行這樣一首詩:“做不成太陽,就做一顆星星吧!”做不成大樹,就做一株小草吧!”這是一個謬論,保爾·柯察金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們的付出遠遠大於索取;而庸人生生死死,流下了什麼,又拿來了什麼?我想,如果我是保爾·柯察金,我一定會把這首詩改為“不甘做星星,就做一個太陽吧!不甘做小草就做一棵大樹吧!”

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個奮鬥的目標,然後為實現它而努力。而保爾的目標就是為革命事業而努力。綜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抱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淌得人憔悴”的信念,才達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吃苦,鍛鍊意志,實現了自身素質的提高,人生的價值才能不斷的昇華!

其實,生命只是一個形式,而尋夢的過程才是生命中沉澱的感動,靈魂中由表及裡的真情,才是永恆的生命。我願做風雨中一棵參天大樹。怒吼的狂風擋不住澎湃的潮水,澎湃的潮水擋不住我前進的執著;秋的沉醉擋不住淒涼的秋風,淒涼的秋風擋不住我對春忘情的衝動;夜的深沉擋不住閃爍的明星,擋不住我對黎明的企盼!風雨中,我依然是一棵樹,一棵對生活充滿憧憬的樹!是真正永恆的生命!

讀書心得:《黨員就該這樣幹》讀後感 篇13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在我的案頭放了很長時間。總是讀讀停停。它不像文學小說那樣引人入勝。但讀過這本書的每一段之後,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卻像一味營養豐富的雞湯滋潤心田,回味悠長!

這本書裡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他的言行不會隨波逐流;他的內心生活不會單調乏味;他的工作不會只停留在教書匠的階層。

如何使自己變得有思想呢?

學習與思考是讓我們變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徑。許多名師都如飢似渴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正是這些閱讀,豐富了他們的思想,充實了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想想自己不算是一個愛學習的老師。給自己找了許多的藉口,要批改作業、要備課、要與家長交流。就是沒有時間讀書。雖然也是兩眼一睜,忙到黑燈。但渾渾噩噩,沒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動性。讀過更多的好書之後,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時會有意無意的把書裡的某種方法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如:面對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作業忘帶了,上課搞個小動作;等等。我會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處理問題。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個期待的眼神,讓我的學生明白:他不是老師的敵人,而是老師的朋友。這樣不用批評,更不用懲罰,就能把問題解決。這種想法源於《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個建議。這本書中也描述了寬容的力量。有時。我們會為某種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寬容兩個字提醒我:我面對的只是個孩子。有必要發一場火嗎?這種想法在腦中一現,就猶如給心中輸入了滅火劑。接下來就能理智的處理問題了。

要想使自己變得有思想,還要不斷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樣更加藝術化。思考教學怎樣才能高效。如果把讀書看做一個吸收的過程,思考就是咀嚼過濾後消化有營養的東西。寫讀書筆記,教學反思,在不斷的思考中,發現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把讀的書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斷的思考,才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寫的讀書筆記和教學反思,給我的工作幫助很大。不斷堅持寫教學後記,能夠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內容。更好的服務教學。記下每一個教育故事,過後才會發現它的意義和價值。如:我教的一個學生,她的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歡幫助老師和學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課後,她會主動到前面幫我送作業。並把作業整整齊齊的放在我的桌子上。當我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後,對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課堂上我會經常關注她聽課是否認真,發言是否積極。這樣,她也感覺到老師的關心。學習也進步了,在同學們面前,也自信了許多。從這個教育例項,我體會到: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是感性的對待一件事情。過去後把它記錄下來,經過反思,會理性的看待它。也會總結出以後面對這種事情的合理方法。這也算是教學反思的一大好處吧。

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才會成為一個受到學生歡迎的老師!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