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精選19篇)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04W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

近日,一個閃亮而矚目的名字再次讓億萬人民所知曉,他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他就是被幹部群眾稱為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朱有勇。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精選19篇)

適中鄉把學習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高度重視,積極行動,組織鄉機關、站(所)66名黨員和各村黨員幹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釋出會節目,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履職盡責,奮發作為,為全鄉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堅實基礎。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後,大家從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觸動與洗禮,紛紛表示,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黨的事業之中,理想才會變得更為遠大,將以學習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為新起點,在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甘於奉獻、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動我鄉各項工作高質量協調發展,圓滿完成20__年各項工作任務。谷永進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2

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精神永傳承。錢海軍23年來堅持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離不開當七年級位幫扶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對他說的話:“戰爭歲月,我是扛著槍衝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和平年代,你是拎著工具箱衝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我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錢海軍用忠誠擔當努力詮釋著“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人生真諦。如今,更多的年輕人正在成為“錢海軍”,作為一名企業的工會主席,我會號召廣大職工一起向錢海軍學習,匯聚起不滅心火,將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3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很多人會唱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為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裡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專案,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道路兩旁和公共綠化帶種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後增添了果樹,村寨裡有了路燈,新發展了馬鈴薯、蔬菜、水果等產業。20_年,蒿枝壩實現了脫貧。

家變美了,收入增加了,衛生習慣也改變了。“家家戶戶、公共區域打掃得乾乾淨淨。老百姓精神狀態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說,“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科研精神

“家”越變越美的過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貧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剛到蒿枝壩住下時,朱有勇就給了村民們一份見面禮——每家10只小雞、兩隻豬仔。“養大,賣掉,基本可以達到脫貧標準。”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效果不好,“雞豬養大後,都被村民自己吃了,變不成收入。這樣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還是得靠產業。”

反覆地調研、思考、討論後,朱有勇確定了科技扶貧方向和目標。

“中興呀,你們的任務很重,但是瀾滄不應該窮啊。”調研後,朱有勇語重心長地對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說。

在朱有勇看來,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優勢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熱資源非常豐富,但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方面有著明顯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專家一道,對瀾滄縣科技扶貧進行了定位——立足地區資源稟賦,依靠科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專案。儘管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體系,也有實踐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堅持不鋪攤子,不搞冒進,必須在當地完成試點、總結,再推廣。

尋找林下三七的示範點比較艱苦。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有塊林地,土地、光熱、人工林等條件都具備,但是沒有親眼看到水源情況,朱有勇一直不放心。當時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沒有路,但朱有勇堅持要去水源地檢視。“撿了一根樹枝當柺杖,朱院士就鑽進樹林裡。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計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幾跤,他不準扶,爬起來繼續走。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了好幾處。”一同前去的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說。親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範點。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為瀾滄縣脫貧摘帽的重要產業。蔬菜、水果等產業也基本完成了試點、示範,準備推廣發展。

“朱院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是我們全縣幹部群眾學習的標杆。”楊中興說。

作為院士,他親自給農民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授技能,培養出上千名鄉土技術員和致富帶頭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來到竹塘鄉大塘子村的實訓基地,檢查院士指導班的培訓情況。

思茅松樹下,60名來自各鄉鎮的學員正在練習林下三七的點種。朱有勇來到學員中間,接過一把耙子,示範起拉種植溝。示範幾遍後,他讓身旁學員操作。“輕一點,邊抖邊拉耙子。”“對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學員豎起大拇指。教完拉溝,他拿起幾個三七種,擺放到種植溝裡。“每壟地是1.4米寬,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對學員大聲說,“每個人都來操作一下。過兩天每個人發1000棵苗,就是你們的家庭作業,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懶,我們要到實地抽查的。”

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是朱有勇和扶貧團隊的全國首創,針對瀾滄縣素質性貧困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由院士和專家授課,手把手講解和傳授農業實用技能。

中國工程院派駐竹塘鄉掛職副鄉長毛如志博士說,20_年以來,院士指導班已經招收了24個班1320名學員,學習內容包括了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中藥材、冬早蔬菜、熱帶水果種植和養殖技術等。

“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院士指導班全新的教學模式,為瀾滄縣培育了一大批立足農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帶頭人。

這一期三七班10月份開班,第一天軍訓,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課。隨後的課程都在林子裡的實訓基地,老師邊講解邊示範,學員現場實際操作。林下三七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結業,能夠學到林下三七從種植、管理、採收全過程技術要領。謙六鄉和平村丫口寨小組學員張開明說,和平村來了6個學員,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資發展120畝林下三七,公司答應,他們結業了就可去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員。“每個月會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資吧,等過幾年我也想自己種些三七,收入會更高的。”張開明說。

他因地制宜找準突破點,把山區的高原特色農業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穫了第一批林下有機三七。“我的三七沒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點懊悔。即便這樣,三七還是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賣過三七花,可能有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學員。回家後,她投入2萬多元種了2畝,家裡還有其他產業,精力分散,三七地沒有好好管理。“種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細。”李娜努說,“如果不是自己種出來了,真的不敢想象,我們拉祜族山區群眾也可以種這麼精細的東西。”

迴歸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農藥化肥,是品質優良的有機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因此對技術要求高,投入也較大。

根據林下三七的產業特點,朱有勇和扶貧團隊加強與企業合作,為當地引進、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有深圳田豐科技有限公司、瀋陽龍寶集團公司、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縣落戶,使林下三七產業進入了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軌道。院士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瀾滄縣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技術規程,堅持規劃控制、堅持嚴格審批,嚴格種植標準、嚴格基地管理,力爭將瀾滄林下有機三七打造成為全國三七行業中的著名地理標誌。

當地的農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獲得了不錯的收入。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3戶279人。20_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45人,貧困發生率達90%。20_年至20_年,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小廣扎村民小組種植林下有機三七1280畝,農民通過租賃林地、為企業管護林下三七,成功實現脫貧,20_年人均純收入達4674元。

“我們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婦女日子最好過了。手機比我們的好,一人有一輛摩托,樹林下上班,不晒太陽,面板還白。”李娜努說,明年她還要接著種林下三七,多種一些。

“瀾滄江邊蒿枝壩,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萬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寫日記,過幾年,他想把在瀾滄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20_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感想

初冬,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田地裡,村民正圍著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聽他講解種植注意事項。在他的團隊推廣下,冬季馬鈴薯已成為山區農民的致富金寶貝。朱有勇常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

“用化學農藥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用什麼控制病蟲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試時被這個問題難倒。此後,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項題為“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60%以上。

靈感來自朱有勇與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發病程度卻很輕微。

從田間地頭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成為朱有勇團隊解決農業難題的鑰匙。在建水,他們成功推廣了以科學滅蟲“酒石榴”的技術,當地石榴產業逐漸壯大。如今,他又帶著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專案研究來到了瀾滄。

研究林下三七專案10多年,在瀾滄這個天然大實驗室裡,朱有勇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思茅鬆鬆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明顯抑制作用,松林環境可以提供天然“涼棚”。不使遮陰網、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在保證藥材優質生產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為當地開拓出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徑。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

20_年12月,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雲南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學校獎勵的200萬元,成立雲南農大“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學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他把被企業高價求購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把扶貧企業給予的15%技術股全部拿出來分紅。

從事科研幾十年,朱有勇始終以技術推動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到了60歲,這些畢生所學成為科技扶貧中的法寶。

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著他的學生。作為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專案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為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

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後,越來越多的教授、專家加入到扶貧隊伍。

●授人以漁,科技力量生根發芽

今年4月,馬鈴薯評比大賽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院士科技小院舉行,村民馬正發、衛成金雙雙問鼎“薯王”。

馬正發是朱有勇在瀾滄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班第一期學員,為期3個月的培訓裡,朱有勇和專家從選種到定植,從種子處理到後期管理,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每個技術環節,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調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朱有勇創辦了“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戶”模式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以瀾滄各個產業示範點為實訓基地,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群眾。

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畜禽養殖……在院士培訓班上,近1500名農民學員學成而歸。像馬正發這樣的學員,返回村寨就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一起收穫。

朱有勇想得更遠,要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未來會有更多培訓班、職業學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帶頭人、新一代農民,我也會接著做下去”。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4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上圖。資料照片)正在檢視患者情況準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脣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藥準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裡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準?

高銳遲疑了幾秒後,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準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後,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鐘,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20__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藥、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徵終於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脣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準備通氣”,一邊準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鐘後,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願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儘快服用降溫藥,高銳將藥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藥。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後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衝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5

炎陵,株洲市最偏遠的縣,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長期戴著貧困縣、經濟弱縣、工農業產業滯後縣等落後帽子。

“我們要加快經濟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否則愧對革命先烈!”黃詩燕說。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這個全市的“拖後腿縣”迎頭趕上?如何早日摘掉這一頂頂壓得大家喘不過氣的帽子?

從20__年開始,炎陵連續8年開展“專案攻堅年”活動,一門心思抓產業,持之以恆抓專案。

炎陵沒有交通優勢、區位優勢、礦山資源,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近年還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招商“門檻”更高,如何發展工業?

20__年,黃詩燕到廣東招商,第一次跟湖南國聲聲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亮接觸。由於選項較多,炎陵又是山區,當時何亮並未很放在心上。

何亮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黃詩燕的情景。那是20__年6月14日,在國聲聲學的落地簽約儀式上,“黃書記從炎陵的人文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現狀、未來發展思路等方面,向我這個外來投資者展示了炎陵的全部,我十分信奉‘計劃’,瞬間被黃書記的計劃打動,也為他的嚴謹、深謀遠慮深深折服。”

簽約後,何亮帶著200多名員工從深圳到炎陵。

“招工難”成為該公司遇到的第一個難題。黃詩燕當即安排工作人員將招工簡章送到各鄉鎮(場),把招人觸角伸至各村各組,很快招到500名員工。從簽約註冊,到投產見效,短短兩個月內,該公司便實現開工量產。

“正是用這樣的誠心、真情,使投資商紛紛而至,炎陵迅速從一個工業幾近空白的山區縣,後來居上,成為全省工業發展的佼佼者。”炎陵工業集中區黨工委書記何美存說。

為了爭取重大專案,黃詩燕曾經清晨5時從炎陵縣出發,遭遇汽車在高速公路冰凍的大橋上滑行100多米的險情;為了趕上長沙、深圳招商引資活動,他一天工作16個小時不停歇;為了推廣炎陵黃桃,他帶病為“黃桃大會”站臺,跑遍縣城每個推廣點、每一個鄉村展臺……

可以告慰他的是,如今,炎陵已引進99家規模以上企業,其中有歐科億硬質合金、國聲聲學、全康智慧家電等一批投資超過10億元的預備上市企業。該縣工業集中區在全省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創造了貧困山區招商引資的“炎陵現象”。

還有,20__年8月6日,炎陵縣順利脫貧摘帽,剷除了千百年的“貧根”。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6

20__年初春,某煤礦透水事故發生的第二天,肖文儒就星夜馳援,抵達現場。

春寒料峭,救援隊住的是帳篷,吃的是盒飯,每天工作到凌晨。59歲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撤離,重新整理了他自己最長的現場工作記錄。

可是,他的心臟已經放了3個支架了,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關節炎……對於這個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經常持續工作幾十個小時的人來說,這些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做完心臟手術不久,肖文儒又衝到一線。在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疲憊的面孔,姐姐第一時間撥通了他的電話,近乎咆哮地問:“你不要命啦?!”

他卻很平靜地回答:“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來,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中他雷厲風行,在生活中卻平淡如水。

他不允許家人因為私事麻煩組織,也不讓家人經營與他工作有交集的業務。一次,一位同學託肖文儒幫兒子找工作,他一口回絕:“對不起,我沒有那個能力。”

當年的很多救援隊友已改行換業,有的發了大財,勸他也“下海”,但老肖始終堅持:“其他行業有很多人幹,但礦山救援需要我這30多年的實戰經驗,我這工作有價值。”

今年7月,河南發生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領14支專業救援隊趕赴新鄉開展搶險救援。12天沒日沒夜,他們吃苦受累,立下汗馬功勞。但救援結束後,肖文儒第一時間帶著隊伍悄悄撤離。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寫“大”——這是肖文儒的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資產財務部二級巡視員孫國建對他的評價。

經歷生死、見多離合,肖文儒的確把很多東西看得很淡,但對師生情誼卻格外珍惜。

38年間,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筆記中的心得經驗,傾囊傳給了一批“好苗子”。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指揮協調部三級主任科員喬天楷記得,20__年自己從部隊轉業來的時候,還是煤礦救援的“門外漢”,肖老師帶頭領著他們下井,逼著他們學習。徒弟們救援有功,他比誰都興奮。

還有一份情,他埋在了心底。那是對家人的愧疚之情。

肖文儒的兒子上國小時,曾把對爸爸的思念凝於筆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為每天早晨我還沒起床,爸爸已經離開了家;我晚上都睡著了,爸爸都還沒回來。”

肖文儒的母親生前也曾對他抱怨:“我遇到困難、想找人幫忙的時候,都想不起來你。”

說到這些,這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鐵漢紅了眼眶。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誰人不想?但作為一名應急救援工作者,只要呼救聲起,就應生死以赴。

20__年10月1日,肖文儒作為應急管理系統的群眾代表參加國慶70週年慶祝活動,登上了“眾志成城”方陣彩車。

“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應急救援人的訓詞,肖文儒用畢生踐行。

他說:“在‘全災種、大應急’要求面前,我們要從‘救’向‘防’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邁。”

肖文儒仍然時刻準備著,奔赴下一個戰場……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7

偉大的時代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撐、需要榜樣力量引領,杜富國、黃文秀等一批時代楷模的典型事蹟,集中彰顯優秀共產黨堅定信仰、當擔作為、服務群眾、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深刻詮釋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執著堅守,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學習內容,是開展黨員教育的生動教材。

1935年11月出生,貴州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半坎組人,於1960年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餘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之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面對困難不退縮,遭遇失敗不氣餒,主動尋求科學方法。“引來清泉不休止”,鑿出“生命之渠”後,繼續帶領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修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代愚公移山精神。“水過不去,拿命來鋪”,這是一個老黨員為人民許下的誓言。大發渠,雲中穿,大夥吃上了白米飯。三十六年,為夢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但初心不變。

掃雷英雄—杜富國。1991年生,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人,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中士。20__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同組戰友安然無恙。經過軍地雙方醫護人員近3個小時的共同努力,杜富國術後傷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體徵趨於平穩,然而卻失去了雙眼與雙手。你退後,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我們應傳承這種捨己為人、不懼危險的精神。

第一書記—黃文秀。20__年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白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工作期間,她埋頭苦幹,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20__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同志從白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黃文秀同志在擔任樂業縣白坭村第一書記期間,認真履職,紮實肯幹,時刻牢記自己黨員幹部的身份和責任,用於擔當,敢於拼搏,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她用青春譜寫了一首動人的讚歌,我們要學習黃文秀心繫群眾、紮根基層、默默奉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8

丁穎去世之後,盧永根回到華南農學院,繼續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帶回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種,成為華南農學院開展水稻育種最寶貴的資源。據他的學生劉向東介紹,這個種質資源庫,不僅學校的研�咳嗽笨梢嶽?茫?部?鷗?洩?蒲г骸⒏吹┐笱А⒅猩醬笱У裙�內科研機構,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是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運動初期,盧永根被戴上“死不改悔走資派兼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後來被下放廣東翁城幹校,在這裡度過了十年的時光。直到1978年,盧永根才遷回廣州。

1978年8月,由國家農牧漁業部派遣,盧永根到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遺傳評價與利用”培訓班學習,為期4個月,在培訓班結業考試中,盧永根在來自11個國家的31名學員中,成績名列第一。培訓結束後,盧永根以訪問學者身份又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個月。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科研人員培育出水稻矮稈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同時,矮稈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因此對水稻矮生性遺傳規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盧永根對此進行了研究。他選用矮腳南特等4個早秈稻矮源,分別與高稈品種冷水麻雜交,通過對其雜交後代的遺傳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遺傳方式。通過實驗,盧永根發現水稻品種的半矮生性屬簡單遺傳,受一對隱性主基因控制,同時還存在一些修飾基因。因此,他提出矮稈水稻品種並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種比較符合中國當前育種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將中國現有的水稻矮稈品種劃分為矮生性和半矮生性兩個型別和四個群,其中半矮生性的遺傳方式較簡單,容易在其後代得到穩定。盧永根還強調,理想的矮源不僅遺傳組成應屬於半矮生性,而且要具備優良經濟性狀和高的配合力。這些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現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創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0年,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與美國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專家 Rutger博士合作研究。在這裡,他將自己對水稻育種的研究拓展到了細胞生物學層面,進行水稻誘導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細胞學研究。盧永根將11個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劃分成四類:可染花粉敗育型、部分花粉敗育型、完全花粉敗育型和無花粉型,進而在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和小孢子發育期對這四類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進行了細胞學觀察,探討它們的敗育機理。結果表明,明顯的染色體畸變與胞核雄性不育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丁穎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一文中認為,中國栽培稻起源於華南,而分佈在華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在丁穎的影響下,盧永根也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稻作的起源問題,並多次與樑家勉等知名農學史家交流。但多年以來,對中國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於歷史學、考古學等少數幾個領域。盧永根在20世紀80年代從細胞遺傳學的角度對栽培稻種的起源進行了研究。他選擇了原產中國的普通野稻、藥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個野生稻種,對它們進行粗線期核型的研究,並與栽培稻進行比較分析,建立了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存在著差異,其中普通野稻與栽培稻在染色體長度變化範圍、相同型別和編號的染色體數目、核仁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佈方式等方面均表現出最大相似性,從而進一步印證了丁穎的論點,即普通野稻是中國栽培稻的近緣祖先。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9

黃文秀是來自廣西百色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石頭村裡一路考入北京師範大學。20__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她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並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讓這位年僅30歲女孩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黃文秀同志畢業後沒有選擇條件優越的大城市,而是毅然的回到家鄉。在扶貧工作上,她身體力行,不忘初心,她是脫貧攻堅的踐行者。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像黃文秀同志一樣,要主動響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發光發熱、恪盡職守,盡職盡責。

要像黃文秀同志學習走出舒適圈,要擼起袖子加油幹,磨練意志,不怕風雨,能擔當、敢擔當,勇於擔當,這樣才能不辱使命。而對於我來說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來填補自己的不足。要培養自己的戰鬥精神,要保持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意識,在遇到複雜困難問題的時候,要勇於擔當。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0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是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投身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為新中國石化工業不懈奮鬥70年。他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近一段時間,陳俊武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群眾普遍認為,陳俊武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技術成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傑出開拓者,是愛國奮鬥奉獻精神的模範踐行者。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要學習陳俊武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弘揚科學報國光榮傳統,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範,主動扛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建功立業新時代,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70華誕。

“時代楷模”釋出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陳俊武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陳俊武先進事蹟的短片。釋出單位有關負責同志,陳俊武的親屬、同事、學生,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釋出儀式。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1

每天凌晨5時30分,天未亮,她就站在校園中舉著小喇叭高聲呼喚全校同學:“姑娘們,起床讀書啦。”每天深夜11時,她還在扶著欄杆、緊握著手電筒顫巍巍地上樓下樓,檢查每一間教室和宿舍。

11年前,她經過不懈努力,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女子免費高中——雲南麗江華坪縣女子高中,猶如她的手電筒,照亮了貧困山區1645名女孩邁向大學之路。

她還是136個孤兒的媽媽,19年來在她的呵護下,一個個孤兒健康成長,走進學堂。

她叫張桂梅,是雲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也是黨的xx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她,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她究竟有什麼魔力,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

136個孤兒的媽媽

“如果沒有張桂梅媽媽,我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吃苦、自強和感恩。”在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長大的孤兒張惠華近日對記者說。20__年,張惠華7歲,父親因礦難身故,母親離家出走,她和弟弟被送到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那天,張桂梅一隻手抱起5歲的弟弟,另一隻手緊緊地抱住張惠華,親切地說:“孩子,別怕!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媽媽,這裡就是你們的家了。”

高三時張惠華去麗江讀書,張桂梅送她到客運站,反覆叮囑:“去了要好好讀書,爭取考個一本學校。”張惠華不想讓媽媽失望,每天在燈下看書到凌晨一兩點鐘,最終他考上了華中農業大學,現在是華坪縣駐村扶貧隊員。

從20__年3月起,張桂梅一邊在華坪縣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從2歲一直到12歲,滿院子哭聲震天,她只能抱著孩子們滿院子走。很多孩子體質較弱經常生病,她常在醫院和學校之間來回奔跑。孩子們入院不久,都自發地喊她“媽媽”“老媽”。她把孤兒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經常揹著幼小的孤兒在兒童之家和學校打掃衛生。兒童之家成為溫暖的家,孤兒們都是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

11月20日,記者走進兒童之家,孩子們大都上學去了,只有4歲多的丁小付剛從鄰近的攀枝花市看病回來,他患有出血性紫癜,經常去攀枝花治療。女保育員李光敏說:“老媽最操心的就是丁小付,忙不過來陪他去看病時,就不斷打電話問病情。”李光敏11歲成為孤兒被送進兒童之家,長大後考上雲南藝術學院幼師專業,畢業後放棄在昆明工作的機會,回到華坪兒童之家工作。“兒童之家需要我,老媽有重病,回來也好照顧她。”她說。

19年來,在張桂梅的呵護下,先後有136個孤兒在兒童之家健康成長,其中10多個孤兒考入大學。

1645個貧困女孩的大學夢

20__年,張桂梅萌生了在華坪創辦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張桂梅的夢想招來一些人的質疑和辱罵,許多人也感到不解。

張桂梅從兒童之家的孤兒們身上,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看到了貧困山區父母強逼女兒早早嫁人換彩禮的悲劇,看到了許多農村女孩國中畢業後,因為貧困沒錢上高中,不得不去打工謀生。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的惡性迴圈。要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為籌集資金辦女子高中,張桂梅四處求助,向社會募捐。有時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昆明街頭,靠著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整整奔波5年,只籌到一萬多元。20__年,張桂梅成為黨的xx大代表,她在北京開會期間奔走於各大媒體,講述自己要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引起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廣泛關注。

在各級黨委政府投資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終於實現了。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階中學在華坪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貧困山區的96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開始實現她們繼續求學的夢想。

“如果沒有張老師,沒有女高,我和姐姐都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現在女子高中工作的周雲麗激動地說。20__年,周雲麗和姐姐一起考上華坪縣普通高中,但在農村貧困的家庭,母親早逝,父親殘疾,姐妹倆面臨一個或兩個輟學的困境。幸運的是恰逢女高建成,她們倆都進入了女高讀書,如今姐妹倆都已工作。

張桂梅招收學生的原則是,只要是麗江各縣農村貧困的國中畢業生,即使沒有達到普通高中分數線,她都收下。女子高中的學生不收學費、住宿費和書本資料費,每人還發3套校服和箱子。唯一支出的伙食費也便宜,四五元即可吃一餐。麗江各縣農村甚至其他州市的貧困女學生紛紛來報名入學,如今女子高中已有9個班、470名在校學生。

張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報。11年來,女子高中畢業1645名學生,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連續8年麗江市大學聯考升學率第一名,20__年1名學生還考上浙江大學。今年該校又創佳績,118名畢業生中,109人上了本科線,9人上了專科線。

女子高中的同學們不僅都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高中3年每人還為貧困的家庭節約5萬多元,大學畢業後她們又帶動了全家脫貧。女子高中改變了1645個農村女孩的命運,也改變了1600多個農村家庭的命運。

好校長帶出的好學校

“女子高中招收的學生基礎差,老師也年輕,學校設施也不算很好,為什麼大學聯考那麼棒?”有人問張桂梅。

“因為我們能吃苦!因為我們有理想信念教育!”張桂梅毫不猶豫地說。

在女子中學校園內,你常常可以聽到學生們擂鼓一樣急促的下樓聲,可看到學生們像一陣風一樣跑過校園。她們凌晨5點半起床,晚上12點20分休息,中午吃飯10分鐘,晚飯半小時包含打掃校園衛生,其他時間除午休40分鐘和做操外,都在上課學習,每週只有週日休息3小時。

“如果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我怕她們走不出大山,這種嚴厲對她們一生都有幫助,將來都不會怕苦怕累。”張桂梅解釋說。實際上她比學生更辛苦,她每天凌晨5時15分起床,是為了及時喊學生起床,夏天清晨校園裡常有蛇,她早起去趕蛇。每天晚上8點半和10點半,她還打著手電摸索著檢查兩遍校園各個角落。所有學生都睡了她才睡。

女子高中校園裡,處處都有紅色文化的標語,在運動場旁石壁上,繪有鮮紅黨旗和入黨誓詞,還有“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的巨幅大字。11月20日上午,記者目睹了一場每天都進行得非常勵志的理想信念教育。9時40分,下課的全校同學迅速跑到操場上,整齊地跳起舞蹈《南泥灣》,高亢地齊唱《紅梅贊》《我和我的祖國》等愛國歌曲,最後大家有節奏地齊聲喊道:“高三加油!上清華!上北大!”每個同學都熱血沸騰,紅色的校服如熊熊燃燒的火焰。站在一旁的張桂梅舉著小廣播,激動地與同學們一起歌唱,一起呼喊。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這是我們的辦學宗旨。”張桂梅說,理想信念教育激勵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鬥志,11年來,全校沒有一名學生輟學。

“張桂梅和女子高中的實踐證明,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華坪縣教育黨工委書記胥國華感慨地說。

張桂梅時刻溫暖著別人,對自己的不幸卻深埋在心底,她年輕時隨姐姐從黑龍江到雲南迪慶支邊,丈夫早逝,沒有子女,沒有財產,調到華坪縣工作後又患腫瘤,絕望之時,華坪的許多幹部職工為她捐款治病,黨委政府給她許多關心幫助,對此她一直心懷感激。她至今還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嚴重疾病,可她說:“華坪對我那麼好,我要報答華坪,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

“張桂梅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雲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在關於全省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通知中這樣評價。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2

52歲的國家電網寧波慈溪市供電公司社群客戶經理錢海軍,23年如一日,為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等服務,無論大小事隨叫隨到,被稱為“百姓身邊點燈人”。

休息日,錢海軍又來看望獨居老人應久昌。

5年前,應久昌生病需要儘快做手術,錢海軍知道後很快聯絡好上海一家醫院,又親自把老人送過去。老人康復後,錢海軍和愛人隔三差五就來探望。去年錢海軍還幫老人將家裡的電線全部進行了安全改造,並貼心地裝了感應電燈,還耐心地給老人講解使用方法。

應久昌:只要電話打過去,他不會推辭,肯定會過來的。海軍對我們老年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尊重。

23年來,錢海軍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服務範圍也從最初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服務,到群眾無論大小事都隨叫隨到。後來他乾脆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登在了報紙上。

寧波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傅立韻:這個電話號碼一公佈,在離慈溪60多公里的寧波,70多公里的寧波北侖電話都打來了。

20__年,寧波慈溪電力部門啟動了“千戶萬燈”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專案。西藏日喀則、吉林敦化、貴州安龍和四川布拖……這次,錢海軍和他的志願團隊還走進偏遠地區,為6000多戶人家完成了線路改造。

如今,錢海軍已從當年的“小錢同志”變成了現在的“錢師傅”。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已經達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光,正在變成一片燈海。

錢海軍:我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志願者,發揮著各自的能量,心裡非常開心。

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無私奉獻。錢海軍同志正是千千萬萬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他點亮的不僅是萬家燈火,還是困難群眾心裡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時代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3

“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在浙江慈溪,提起錢海軍,幾乎無人不識。

自1999年以來,這名慈溪市供電公司普通電工一直利用業餘時間無償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也為許多生活困難的老人送去光明和溫暖。23年來,他資助貧困學子27名,結對困難老人100餘戶;23年來,他提供免費電力維修志願服務2.5萬小時,惠及1.3萬人次,帶動身邊1200多人開展志願服務3600餘次,累計13.5萬工時……如今,很多人在他的帶動下投身志願服務。

口口相傳的“電力110”錢海軍個子不高、面龐方正,戴著一副邊框眼鏡,看起來樸實無華。

1998年10月,錢海軍從周巷老家搬到中興小區。有一天,錢海軍下班途中遇到社群工作人員。當被問及能否加入社群義工組織為小區居民義務維修電力故障時,錢海軍爽快地答應了下來:“沒問題,有事儘管叫我好了。”

第二天,錢海軍早早來到滸山街道白果樹社群居委會填寫了一張申請表,從此他就成了社群的“編外人員”。社群工作人員去居民家中走訪、摸底時,總會叫上錢海軍。走訪過程中看到有需要幫忙的,他都會搶著去做。

一次,一位老人家裡的日光燈不亮了,正在吃飯的錢海軍接到電話,馬上放下飯碗趕去修理。技藝嫻熟的他很快排除了故障,老人對他讚不絕口,逢人就誇他“水平高、態度好”。

從那以後,社群接到居民求助後,就會聯絡錢海軍。保險絲斷了、插座沒有電、新買的燈泡不亮……他們都會找錢海軍幫忙。當時,錢海軍在慈溪市供電公司下屬的大明電氣裝置成套有限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要出門,晚上很晚才回來。然而,不管工作多忙,他下班後準去解決當天居民求助的問題,碰到實在棘手的問題,就利用週末時間處理。很長一段時間,居民們都誤以為,這位認真負責的小錢師傅是社群的專職電工。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4

黃文秀,20__年6月16日,這個年輕美麗鮮活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0歲。她在她的入黨申請書中寫到“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是她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相應黨的號召,回到自己的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帶領鄉親們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黃文秀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放棄了可以留在北京過安逸的生活,毅然的回到自己的貧困的家鄉,做最基層的工作,她是白坭村的第一個女書記,正因為是女同志,她的付出要比別人更多,困難也更多,還有因為她的年輕不被鄉親們認可,吃了很多的閉門羹,可是她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鍥而不捨的在村裡走村串戶,辛辛苦苦的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到每家每戶瞭解貧苦戶的情況,因地制宜的為當地的村民們搞發展,快脫貧,真脫貧。在黃文秀的帶領下,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共計88戶417人。

黃文秀也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吃水不忘打井人,在她家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是黨的扶貧政策,讓黃文秀一家度過難關,使他們家脫離了貧困。她脫貧了,可是她沒有忘記那些苦苦掙扎的貧困鄉親們。她帶領鄉親們種植八角,砂糖橘,杉木,積極修路,聯絡買家,暢通銷路,儘可量的為鄉親們創收。

扶貧工作無疑是非常辛苦的,可是黃文秀從來沒有喊過苦,說過痛,她發揚共產黨人不怕吃苦,不怕艱難的精神,勇往直前戰鬥在最前線最基層,最需要幫助的地方發光發熱,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的忘我、她的大愛、她的感恩、她的飲水思源之情,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向永遠30歲的她致敬!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5

觀看視訊,幾度哽咽,王紅旭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們震撼,為了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3歲的兒子還在岸邊等爸爸帶他回家,父母還在等著您回家,可6月1日這一天,王紅旭老師家人永難遺忘的一天,因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兩個生命,拯救了兩個家庭,可您再也沒有回來。

看視訊聽講述,這一天就在這天,本該陪3歲孩子開開心心過節的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事發地點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一對兄妹(一人六歲,一人五歲)意外落水。在此危急關頭,重慶育才國小的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最終兩個孩子被救了起來,但體力不支的王老師卻被湍急的江水捲走,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人間。

意外無情,人間有愛。

當發現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後,入黨申請書周圍的群眾迅速自發開展了救援行動。大家手拉手,築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人牆”。

而在“人牆”最外延的正是王紅旭老師。

大家緊緊拉住彼此的手,在滾滾江水中站穩。接著,從王紅旭老師手中傳遞出一個女孩,人牆立刻接力,大家一個一個地傳遞著生命,將女孩託舉到安全地帶。

接著,王紅旭老師又救起了那個男孩。

兩個孩子脫離了危險,然而人群還沒來得及慶祝,王紅旭老師就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日下午,在距離落水點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員發現了王紅旭老師,但他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了。

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說,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

王紅旭老師母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痛哭失聲,她說,在最後關頭,他自己都快沒有體力了的時候,他還不忘把兩個孩子往岸上推。

這已經不是王紅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熱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師,工作負責認真,待人友善。當他離去的噩耗傳回學校時,全校師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點,王紅旭的告別儀式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寶山堂殯儀館舉行。數千名群眾自發前來悼念,人們靜默地送別著這位捨己救人的英雄。

“捨身有義古渡英傑救幼童,江水無情育才園丁鑄大愛”,低垂著的輓聯讓悼念廳氛圍更加肅穆。

在江邊,也有群眾悼念,獻花寄託哀思。

同時,重慶市委宣傳部、範文參考網手機版重慶市文明辦追授王紅旭為“重慶好人”。

據瞭解,王紅旭老師是家中獨子,還有個剛滿三歲的孩子。

他救起了別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兒要怎樣面對這幕慘劇?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著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悲痛。

我們無意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場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悲劇。

但是在悲痛之餘,仍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在暑假即將來臨的當下,身為家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防止意外。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6

“我們怎麼樣使祖國強大呢?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努力去做!做的事對國家有意義,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報酬!”劉永坦院士的話深深觸動著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將認真學習、努力傳承以劉永坦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精神,在為祖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創新思維的傑出人才的道路上盡己所能,砥礪奮進,同學生一道努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報國。劉永坦院士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將一直激勵我們在為國育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斷前進。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7

“時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組織宣傳的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充分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是具有很強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的先進人物。邱軍、孫麗美常年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是奮力擔當作為的優秀黨員幹部代表。

廣大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從英雄模範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努力把學習黨史和推動工作結合起來,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

“昨天‘時代楷模釋出廳’釋出了邱軍和孫麗美兩位‘時代楷模’的事蹟,刷爆了朋友圈,今天單位再次組織觀看,依然震撼,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的工作崗位也是為民服務,我要以兩位楷模為榜樣,努力做好手上的每一項工作,切切實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市政府辦文教科四級主任科員林海表示。

“觀看學習了邱軍、孫麗美兩位‘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蹟,被他們無私無畏,衝鋒在前,爭作表率的精神深深感動,他們用生命詮釋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詞。”市審計局財政金融審計科二級主任科員林謝巨集表示,作為一名審計幹部,在今後的審計工作中,要深入基層一線,做好鄉村振興資金“最後一公里”的跟蹤落實。

“孫麗美同志紮根鄉村、服務人民,在平凡的基層崗位中,譜寫出不平凡的美麗故事。”市醫療保障局機關黨委副書記陳靜雯表示,作為一名醫保黨員幹部,要以孫麗美為榜樣,堅守為民初心,立足本職工作,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的醫保問題。

“邱軍、孫麗美同志的先進事蹟催人奮進,是奮力擔當作為的優秀黨員幹部代表。作為一名信訪幹部,我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從英雄模範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切實當好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市信訪局接訪科科員(掛職)俞敏華說道。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8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國小校長吳蓉瑾每天到校時都會給清晨的校園拍照,入夜時再拍一張學校的走廊。她將這些照片配上“愛的學校”“愛的走廊長又長”等文字,發在微信朋友圈,表達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

在27年的教學生涯裡,她以春風化雨般的關愛,滋潤學生的心靈之花,當好青少年“拔節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她積極探索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是主動適應數字時代教育改革實踐的先鋒人物;她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宗旨,在全國率先組建國小生紅色講解員社團,16年來培養千餘名小講解員,以童音講故事,讓“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讓愛黨愛國的校園文化蔚然成風。她一路走來的足跡,映照出新時代人民教師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在同事、學生、家長的口中,吳蓉瑾有著不同的稱號。在同事心中,她是大愛無疆的“種子教師”;在學生心中,她是能認出全校上千名學生並準確叫出每個人名字的“雲朵媽媽”;在家長心中,她是手機24小時線上的“秒回校長”。

當初作為盧灣一中心國小的一名年輕班主任,吳蓉瑾率先在學校裡開設情感教育課,“以情育情”,目標是擺脫片面追求智慧發展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該往哪走?吳蓉瑾想到曾給孩子們佈置作文寫“一件難忘的事”,當時班裡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撿手錶”“陪盲人過馬路”等,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我手寫我心”?她嘗試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陰晴雨雪”,在被稱作“晴雨表”的隨筆簿上,學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老師不給評分,只寫批覆。批覆不是簡單的一個“閱”字,細細密密的紅字傳遞著吳蓉瑾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今天為什麼折手工紙呀?老師十分支援!”“寶寶今天做了一件錯事,但你在‘晴雨表’裡告訴了我,老師很欣慰。”……孩子們一天天寫,吳蓉瑾一篇篇回,在有來有往的互動中,學生們漸漸打開了心扉。

從幫助學生宣洩情緒,到積極情感引導,再到培養人格,吳蓉瑾的情感教育課已開設了17年。每週她都利用15分鐘時間,堅持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並寫下了幾千篇案例以及兩本研究專著。

關於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觀看心得作文 篇19

遼寧丹東,鳳凰山下。老兵孫景坤一身戎裝,端坐在丹東光榮院特護區的房間中。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孫景坤胸前的8枚軍功章上,熠熠生輝。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聖的軍禮,從此南征北戰。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著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裝置,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裡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著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著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著淚水說,“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裡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說,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著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著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