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嚴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6W

金陵失守,萬千哀魂化古痕;

嚴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後人悲慟,血海國仇安能雪。

看完《金陵十三釵》這部小說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裡迴盪不絕的,是1937年12月日軍攻陷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後,所實施的一系列令人髮指的獸行。

失陷後的南京城,對於放棄抵抗、手無寸鐵的俘兵、難民,就如同修羅地獄般無處不存在著殺戮、恐懼與絕望。被遺棄在南京城內的人們,除一小部分為了保全性命而投靠日軍外,其餘的三十多萬同胞,均成為日軍無情殺戮的物件;尤其是南京內的婦女,更是在肉體和精神上受到日軍士兵的雙重施虐,之後又被殘殺。此等慘象絕非任何一個愛國人士所容目睹。

然而我想知道的是,南京大屠殺就是一個歷史必然嗎?早在日軍攻陷上海,準備進軍南京之前;蔣介石和kmt的大多數高階將領就認為南京不可守,畢竟當時日軍在上海首戰告捷,士氣如虹;而駐守在南京的部隊更多的是沒經過多少訓練的新兵,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守戰必敗。

不過由於南京是為民國首都,而且又是國父孫中山的陵墓所在之處,為了不失民族氣節,最後蔣介石在會議中決定,由唐生智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帶領十萬士兵堅守南京。在會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撤出南京,遷往重慶。

這樣的決策在當時來說或許是為無奈之舉,然而唐生智在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後,為表示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決心,竟下令將下關到浦口的渡輪撤走;而正是這一決策,最終導致了軍民在南京保衛戰敗局已定之時,無船可渡,使得原本有希望獲救的部分軍民失去了最終逃離的希望。而唐生智在得到蔣的撤離命令撤離南京後,由於撤離命令下達不到位,導致駐守部隊在撤離的過程中遭到友軍狙擊則是另一重大失誤。

總之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意識到南京不可守的情況下,應該果斷通知或者協助當地居民撤至別處,只留下一小部分精銳部隊作狙擊之用,以免將一座肥城留給日軍。

南京保衛戰僅僅持續了幾天的時間,正是唐生智的撤離,象徵著三十多萬留困南京城內的難民,成為日軍任意把玩的玩物。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中,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日軍令人髮指的野獸行徑,同時也應看到手無寸鐵的難民降兵,在失去了本國軍隊的保護後,要被繼續當做人類對待,還是被當做動物作踐,則全憑入侵者的喜好。

然而遺憾的是,軍國主義下的日本,以著殘忍狹隘之心面對這些落入魔爪的人們;於是大批的男性居民被無情地屠殺,女性居民則成為日本士兵洩慾的工具……

殘忍而瘋狂的屠殺最終成為了現實,反觀這一切,除了日軍慘無人道的因素以外;當時中國軍力衰頹,軍方高層戰略失誤以及國民政府不顧民眾生死的因素,也在其中起著重要原因。

任何一國想要本國國民不受敵國的欺辱,不應祈盼敵軍將領的仁慈和部隊軍紀嚴明,而應全力動用本國之軍,抗擊敵國軍隊的侵略;即使是再萬不得已之時,也應在戰火燃起之前,幫助當地居民逃離戰地,以防止將手無寸鐵的難民奉之於敵軍之手。

南京失陷之後,來到《金陵十三釵》故事的發生地——位於南京城中的威爾遜教堂;就在南京失去軍事保護後,作為威爾遜教堂管理人員的英格曼神父出於各種原因,祕密保護那些可能會被戰火危及的十三名女中學生;而在此期間,作為弱智群體的秦淮河窯姐們,看準了美國教堂在戰火中保有的中立地位,頂著教堂管理人員的責罵和侮辱,硬著頭皮哀求神父給予她們一片棲身之地。

然而,那些平日裡鮮衣亮彩的秦淮河女,卻得不到社會大眾的公平對待;即使是來自於西方自由社會的英格曼神父,也對她們存有偏見。再加上她們避難的請求得到准許之後,很快的原形畢露變回窯中真面,放浪形骸及粗鄙之態立馬顯現出來,這點更是引來了教堂眾人的反感。

不過由於這些窯姐對付男人有著自己的一套,所以很快的,她們拉攏到教堂內除英格曼神父外的其他男人,並且通過此途得到不少額外的好處;然而她們在運用這些伎倆取得教堂內本已貧乏的物質,或許更能顯露出她們的卑鄙之態。

隨著故事的發展,教堂裡出現了避難傷兵,也正是因為這些士兵的出現,使得作為避難之所的教堂散溢位男女之愛——不僅是頭牌窯姐張墨玉與年輕少校戴濤暗結情愫,就連一向破罐破摔的少女豆蔻,也與負傷新兵王浦生私定終生。而從故事後面的情節可以看出,這些連己身性命都無法掌握的窯姐,對兩名軍人的“婊子之情”卻是純真如玉,情深似海。

後來由於漢奸的出賣,這片位於南京城內的美國國土,也失去了它依託於道義的保護效用;日軍以搜捕藏兵的理由進入教堂,並在其中濫殺無辜;藏身於教堂的三名傷兵最終被識破身份,最具英雄形象的年輕少校連抵抗都未能作出,就被日軍處決,而齙牙的跛腳老兵李全友,還差點玉石俱焚地掐死那名日軍少佐。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而悲哀,日軍毫無損傷地處決掉藏身教堂中的三名中國傷兵,而且還順帶帶走了教堂伙伕無辜的生命。

事後,侵入教堂的日軍在察覺出教堂內藏有女學生,再度侵入教堂,想讓英格曼神父交出受他庇護的女學生;到了此時此刻,萬般無奈的神父為了保護受他庇護的女學生,想出了以窯姐代替女學生的辦法來應對日軍。然而就在他提出這一請求被其他窯姐冷眼嘲諷的同時,頭牌窯姐李墨玉卻於他請求之前想好此策,並且自告奮勇地扮演這起策略中的“女學生”,最後其他窯姐也紛紛妥協,加入到犧牲自己,保全女學生的行列當中。

最終,那些“假學生”以自己的性命和節操,為女學生們爭取到逃脫的時間,安全逃離南京。

那段夢魘般的日子已過去六十多年了,然而那段夢魘般的回憶卻時時活在中國人的心中,無論有沒有經歷過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

而那十三名秦淮河邊的金釵,也早已消失世間。其實作為娼妓,並未就是些只為錢財而出賣肉體的女性,很多淪為娼妓的女性都是由於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是迫於生存,就是被家庭或人販變賣窯中,並在與眾多男士的性交易中,越來越多地看到人性的醜惡面,並在這樣的生活中喪失接受教育的機會。

於是這類人群愈發地變得勢力、拜金和粗鄙,也學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應對這種醜惡的人生;然而,當真正的災難來臨之際,她們卻有可能犧牲自己,而去成全那些更應該活下來的人。

1937年南京城中的十三釵如此,如今生活在人群邊緣的娼妓也是如此。無論如何,她們都是人類,也都有著人類的思維和情感;然而,我們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其存有偏見,鄙視或者看輕那個群體,甚至在一些場合還不把她們看做人類對待。其實這樣的情感,不就是日軍在南京城內進行各種慘絕人寰的惡行的源頭嗎。

正因為鄙視,正因為看輕,所以日軍才能不顧國際人道主義,不顧南京居民身為人類的尊嚴,任意殺伐,任意奸辱。

昨日之仇未雪,今日之恨難消。時隔六十多年,先人的恥辱我們再難替其血償;然而卻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在鄙視著本國從事色情行業的女性同時,卻異常病態地把日本女優捧為女神;這樣一種做法,怎能讓那些被日軍凌辱姦殺的女性得以安息,又怎能使逝去的金陵十三釵感到她們偷樑換柱的做法是值得的。

一個悲哀的國家,一個悲哀的民族;同樣一種職業,本國之人被當成汙穢避之不及,而敵國之人卻被尊之為神捧為上賓。我無以瞭解這個社會,亦無以瞭解秦淮河女的苦心,惟有回憶日軍投降的種種,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