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必讀科目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68W

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高中必讀科目讀書筆記

兵家韜略之首 孫子兵法

必讀理由

百世談兵之祖

濃縮中國戰略智慧的精華

世界現存最古的兵書

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的至寶

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經典著作

影響世界歷史的罕見典籍

作者:孫武

國別:中國

型別:軍事論著

成書年代:春秋時期,前520xx年

閱讀時間:一生

推薦讀本:《孫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背景搜尋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他的先祖陳完為陳國人,時逢內亂,逃至齊國,受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重用,改姓田,後來因為伐莒國有功而賜姓孫。孫武在世時,齊國內亂,遂出奔吳國,隱居姑蘇,著書立說。公元前520xx年,闔閭自立為吳王,任孫武的好友伍子胥為大將,準備討伐楚國。伍子胥深知好友之才,一連七次向吳王強力推薦。公元前520xx年,吳王闔閭召見孫武。孫武向吳王獻《孫子兵法》13篇。吳王讀後大悅,任命孫武為將軍。其後孫武“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他與伍子胥助吳王闔閭三次伐楚,攻佔楚國首都郢,破越國,闢疆土,戰績顯赫,為吳王闔閭會盟諸侯、成就霸業立下蓋世的功勳。孫武的結局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無從考證,只有他撰寫的《孫子兵法》代代流傳,至今仍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內容提要

《孫子兵法》共13篇,即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約6000字。

這部兵書內容包羅永珍,涉及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氣象、哲理及戰爭規律等多個方面,堪稱世界兵學理論的寶庫。它的戰略思想主要分為戰前策略和戰時策略。戰前將帥要審時度勢,採用政治、外交、經濟等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戰爭的最高境界。戰時,將帥須力爭主動。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知彼知己,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壓倒敵人的優勢速戰速決,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獲取最大的戰果。

⊙作品影響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學著作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軍事思想、軍事體系、文學語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跨越古今,滲透中外,榮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的美譽。

歷代軍事家、政治家無不從《孫子兵法》中汲取養料,行軍治國平天下。秦朝的項羽,漢代的韓信、霍去病,三國的曹操、諸葛亮,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宋代的岳飛,明朝的戚繼光,都曾從《孫子兵法》中受益匪淺。他們運用其理論指導戰爭、治理國家。到近代,它更是聲譽日隆,影響甚大。孫中山先生曾說:“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形成了中國的軍事哲學。”毛澤東歷來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他稱孫武是“中國古代軍事學家”,認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他不但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孫武和《孫子兵法》,而且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靈活運用這部兵書的理論精髓。可以說,《孫子兵法》豐富和促成了毛澤東卓越的軍事思想。

在國外,日本一些大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士必讀《孫子兵法》,認為它是一本“商戰聖典”,是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的一本書;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將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流行“《孫子兵法》熱”。《孫子兵法》不但受到軍事界和戰略家的重視,而且已經擴充套件到軍事以外的其它領域,如經濟、體育、管理、外交等,尤以商業和管理業中的應用最為矚目。

總而言之,《孫子兵法》以高度凝鍊的形式概括總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和法則,是一門攻無不克的藝術、創造輝煌的科學。

⊙精彩篇章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思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兵法•計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

⊙延伸閱讀

戰國中期齊國的軍事家孫臏是孫武的四世孫,著有《孫臏兵法》。它的體系與風格和《孫子兵法》一脈相承,強調“必攻不守”、“貴勢”的戰術思想。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朝廷將《孫子》、《六韜》、《吳子》、《三略》、《尉繚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合在一起,號為“武經七書”。

⊙典故逸話

1772年,法國神父約瑟夫•阿米歐在巴黎出版了法文《中國軍事藝術》叢書,其中有《孫子十三篇》。1820xx年,拿破崙大敗滑鐵盧後被囚禁於聖赫勒拿島,一日,讀到《孫子兵法》,拍案叫絕,唏噓慨嘆:“倘若早日見到這部兵法,我是不會失敗的。”

…………………………………………………………………………………………

垂範千古的儒家經典 論語

必讀理由

中國人的“聖經”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

中國兩千年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

不把這本書讀懂、讀透,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半部論語治天下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國別:中國

型別:哲學著作

成書年代:戰國初期,前5世紀

閱讀時間:一生

推薦讀本:《論語譯註》,楊伯峻註譯,中華書局,20xx年

⊙背景搜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高、最受推崇的“聖人”。他先世為宋國貴族,後來為了避難逃至魯國定居下來。他的父親叔梁紇以臂力過人聞名於世,六十六歲時與未滿二十的顏徵結合並在曲阜東南的尼丘拜神求子;之後生下孔子,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困,十五歲立志求學,博習詩書禮樂,青年時代作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吏。三十四歲時,他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授徒講學,據說弟子有三千,著名者七十二人。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離魯奔齊,不久返回,先後擔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五十五歲時,他又被迫離開魯國,率領眾弟子先後到過衛、宋、陳、蔡等十多個國家,但都鬱郁不得志,抱負終未能施展。六十八歲時他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古代典籍。五年後,孔子溘然逝去,終年七十三歲。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所記錄的言行彙集起來,取名《論語》。它的成書時間在戰國初期。

⊙內容提要

《論語》全書一共有20篇,每一篇都包含有記述一件事或者數句話的若干個小章,涉及到政治、文學、音樂、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但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孔子仁與禮的學說,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

全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一、為政。孔子認為治國者要“赦小過,舉賢才”,做到大度豁然,推己及人,實事求是,重視禮樂教化,勤政愛民,以堯、舜、禹、周文王為榜樣,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狀態。《論語•學而》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就是孔子對治國之道的精闢闡述。

二、教育。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提倡誨人不倦,重詩禮樂對人的薰陶和影響,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提綱挈領地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三、學習。《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學而》,可見學習在這本書中的分量和它的重要性。孔子欣賞不恥下問,鼓勵溫故而知新,認為好的學生應該要經常與朋友切磋,向前人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抱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心情,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達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境界。

四、修養。孔子特別強調修身養性的必要。應該言而有信,知過必改,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準於禮法,樂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成為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君子。君子是孔子一生追求的個人道德規範,正如“仁”是他心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一樣,這使得《論語》中記載了大量關於個人修養及道德規範的言行。

這四點只是九豹之一斑,《論語》包含了豐富的內涵,處處閃爍著孔子思想的閃光點,蘊含著孔子的大智慧。

⊙作品影響

《論語》自西漢武帝以後,由於孔子及儒家地位的提升,成為每個文人的必讀書。從元代仁宗皇帝開始直到明清,更是被定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不僅是平民百姓教育子孫的啟蒙讀物,而且也是士人考取功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北宋趙普曾對太宗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見,《論語》包含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治國之道。《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該書的另一大價值體現在文學上。由於它是中國散文的最初形式——語錄體,多為記言,所以言簡意賅,生動凝鍊,質樸無華,不少篇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妙語聯珠,發人深省,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前者由東流之水聯想到人生的滄桑,富有詩意,含著哲理;後者由樹的常青象徵風骨的凜然。這樣的句子,《論語》中比比皆是,許多已成為今天常見常用的成語,如因材施教、當仁不讓、過猶不及、三思而行、功虧一簣等等。此外《論語》大量運用語氣詞、疊句、排比、對偶等手法,許多章節富有故事情節和感情色彩,對後世的小說、散文、詩歌產生了很大影響。

總之,作為構成中華文明的儒家經典,《論語》對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文化價值觀、道德素質、風俗習慣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

⊙精彩篇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延伸閱讀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諸子百家除儒家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儒家的另一本經典著作是由亞聖孟子所作的《孟子》,他提倡“仁政”,認為士大夫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養浩然之氣”,這對後代文人的思想影響甚大。

荀子是孟子之後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斯、韓非。《荀子》同樣是荀子門人輯篡的語錄,其構思之縝密,結構之嚴整,條理之清晰,可稱鴻篇鉅製,在文學上成就斐然。

………………………………………………………………………………………………

中國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 老子

必讀理由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

漢唐盛世治國的至寶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

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書

超前的世界性哲學思想

學術與社會價值並重的不朽著作

二千年中國文人思想的源泉

作者:老子

國別:中國

型別:哲學著作

成書年代:戰國初期,前5世紀

閱讀時間:青年、中年

推薦讀本:《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背景搜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員,在民間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關於老子有許多神話般的傳說,宋代的《太平廣記》在第一卷的卷首就著重介紹了他:傳說,他的母親懷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稱老子;又說,他的母親在李樹下生育老子,生下來即會說話,指李樹道:“以此為我姓。”傳說雖然虛妄,卻反映了老子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由於老子學識淵博,聲望顯著,孔子曾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並表達了對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讚賞。春秋末期,周王室趨於衰微,且內亂不斷,老子有心歸隱,跨青牛遠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著書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為《老子》。現代學者認為,此書並非全是老子手定,而是由戰國前期道家學派編纂而成。

⊙內容提要

《老子》一書共八十一章,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為《德經》,總稱《道德經》。無論在中國的哲學、政治、軍事、管理、宗教、文學、倫理等諸多領域,此書都可稱得上經典名作。它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無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萬物的根本;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無形物。他的這一思想,衝破天帝造眾生的神論觀點,在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首創。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貴身自養,攝生修行;二是柔弱不爭,致虛守靜。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論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既然身體能與天下並重,那麼怎樣貴身愛身呢?老子認為,首先應擯除五色、五音、五味這些物慾享樂,然後注意攝生,見樸抱素,加強個人修養。後者是老子反覆強調的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體現了一種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的人生哲學。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張就是“無為”,這是他認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則。他倡導順應民心,符合天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國,若烹小鮮”,消除一己之心,使民眾安居樂業,實現無為而治,達到“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還有許多戰爭論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軍事家奉行的準則。

⊙作品影響

《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中國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國時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都受到過《老子》的影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並滲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蕭何、曹參在治國時,“鎮以無為,從民之慾而不擾亂”(《漢書•刑法志》)。東漢末年,道教奉老子為教主,視《道德經》為經典。魏晉時期,玄學昌盛,在朝的玄學家注重《老子》的無為而治,在野的玄學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說,《老子》的思想成為抒發政治主張、抨擊現實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稱為老子後裔,為之立廟,唐太宗採用“無為而治”為興國方針,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將《老子》開為貢舉策試的經典之一,並親身為它作注。宋代帝王對道教情有獨鍾,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為太學及地方學校的課本。這一時期,《老子》的思想對理學也有所滲透,並影響甚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每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無一例外地採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治國理念,即內在的、起領導作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響不僅時間久,歷史長,而且領域廣、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開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條;在軍事方面,“以柔克剛”成為軍事家奉行的準則;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為本”是日本企業最基本的信條;在藝術方面,“道法自然”成為書法家、繪畫家、詩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學方面,《老子》精警凝練,處處閃爍著哲人的智慧,妙語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蘊含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響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它也備受關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熱。《老子》被譯成多種文字,海外發行量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首,堪與《聖經》比肩。他的思想影響了諸如托爾斯泰、奧尼爾、海德格爾、愛因斯坦、湯川秀樹等世界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精彩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一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

⊙延伸閱讀

莊子(前360~前280),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他著有《莊子》五十二篇,現存三十六篇,是老子學說的繼承人,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遙遊”,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文筆獨步古今。

韓非(?~前233),戰國後期韓國人,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因時制宜,鼓吹君權神聖,倡導以法治國,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