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後感讀書筆記(精選14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14K

讀後感讀書筆記(精選14篇)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2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麼,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鬱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後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著,是為了什麼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後才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麼是福?什麼是貴?也許他們並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於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並沒有那麼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後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於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衚衕,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麼的漫長也是那麼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複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後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後的這段時間裡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後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於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築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瞭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儘管幸福離他很遠,儘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隻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後,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於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於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後,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所處的環境,而在於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於你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於你內心感覺到了什麼。做事遵循於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現在的我們似乎都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於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麼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3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活著讀後感。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裡,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裡。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裡。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後寫到過了XX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裡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著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著!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4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7歲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阿廖沙的生活是多麼悲慘啊: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

阿廖沙的生活多麼黑暗啊,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勞、堅強、善良,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的童年的燦爛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品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被人欺負,家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人一番……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似乎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珍惜童年,珍惜如今這幸福的生活!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5

童年對於我來說是美且充滿無限樂趣的。每當記憶的閘門開啟,一個又一個場景跳躍著顯現出來,我總是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但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是難忘的。

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痛苦。正是這些艱難的經歷磨練了他超與常人的毅力,最終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成為一個讓人尊重的人。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以高超的技藝,反映了當時俄國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的黑暗與罪惡。

小說主人公阿廖沙,是一個心地善良,刻苦耐勞的孩子。他三歲時喪父,無奈母親帶著他住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他脾氣暴躁,貪婪,自私。他經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生了一場大病。他愛財如命,暗地裡放高利貸,祕密接受典當,甚至慫恿工人們到市場上偷竊。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自私,陰險,總會因為爭奪家產而爭吵不休,以至於毒打,折磨死了舅媽。

阿廖沙在一個令人窒息的,痛苦的環境裡艱難地生活著。母親的再婚,讓他孤單又孤僻,對生活失去信心。

生活總會有光明的,而給與阿廖沙陽光的人是外祖母。外祖母是一位善良,樂觀,心裡充滿了愛的慈祥老人,她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阿廖沙在外祖母愛的哺育下,變的愛憎分明,敢愛敢恨。生活的苦難並沒有讓阿廖沙退縮,他相信所有苦難終將過去,迎來的將會是一片光明。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享受著祖輩和父輩綿綿不斷的愛,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愜意生活。我們終將長大,這種溺愛會讓我們像溫室的花兒,無法經歷暴風雨的洗禮。

《童年》給了我深深的啟示,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磨礪的人生才會讓人堅強、勇敢和自信。成長的路上我會帶著這些金玉良言,披風斬棘,像海燕一樣在暴風雨中飛翔,永不言棄。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6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平凡的星期六下午,我翻開那紅色的封面,目光凝聚在黑色的宋體字上,情緒也隨著這本書潮起潮落。

第一章的第一個場景,就是阿廖沙的父親躺在一間狹窄的房間裡,他,已經沒有生命了。當時,阿廖沙僅僅只有4歲,想一想,一個4歲的孩子,面對親生父親的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我想,那是一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悲傷。不僅是這種悲傷,阿廖沙每天都遭受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儘管有外祖母的關愛與呵護,但這只是重重黑暗中的一個光點。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圍繞著他;兄弟、夫妻常常為一些財產吵架、鬥毆。有時候,我都在想,阿廖沙他有沒有真正開心地笑過一次,在這種黑暗愚昧的地方生活,猶如他的家庭一樣,如果是我,說不定會忘記——怎樣開心地笑。

相比起阿廖沙,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總是無憂無慮地玩耍,嬉戲。許多孩子的父母根本不捨得打他們,而他們,也從未嘗到打的滋味,更想象不到被鞭子抽的感覺。我們天天都是衣食無憂的,生活在蜜罐裡,與阿廖沙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儘管有時會有一些小困難,但這是人避免不了的。

但擁有這些,我們還不知足,天天想著要擁有最好的,最美的東西,現在一想,我們實在是太貪婪了。阿廖沙只有11歲,卻能在如此黑暗的環境中悄悄生存下去,不被外祖父,舅舅他們所沾染。而11歲的我們呢?只享受著父母的金錢和關愛,看一看,我們與阿廖沙的差別有多大。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7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餘華的關注也是因為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餘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於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於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著某種相似。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國小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說4部,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XX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XX年)等。現為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為脈絡,我作為一個旁聽者,和觀眾一起聆聽著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著自己和祖輩的寄託。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麼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託只是寄託,和現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絝子弟可以說,家境優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於有一天,他把家業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為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搬出了祖宅。然後父親去世了,或者說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才會有所成長,彷彿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後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麼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裡請醫生,可是意外又發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心驚,後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裡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為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殘喘,無異於行屍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著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為了有足夠的錢,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後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為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為他卻又過著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為善良,有慶為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為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為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裡,找個藉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為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可奇蹟還是發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為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閒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於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悅,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院。

家珍不久之後也去世了,因為病魔,因為傷心,因為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著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後一面了。帶著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為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為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淒涼。

於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為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後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後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為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活著…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捨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著,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著。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8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於“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裡。而活著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麼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週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麼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著、該怎麼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麼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餘華的《活著》以後說一些關於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菸斗回家去!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9

這段時間,我讀了《童年》這本書,它講述了作者高爾基在童年時的故事。

高爾基3歲便失去父親,又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裡。後來母親早逝,外祖父辛苦經營的家業也因為一場火災而破產,他國小沒讀完就被迫外出謀生,一直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但是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頑強的精神使他從未而放棄過學習,終於,在他24歲的時候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隨後一路勢如破竹,最終,他一舉成名!在這本書裡,我認識了暴躁又嚴厲的外祖父、慈祥的外祖母、總是喝酒鬧事的的兩個舅舅、漂亮而又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總是用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被稱為“綠老太婆”的所謂的“奶奶”、有孤僻而又執著於化學的房客“好事情”、有自殺的小偷彼得大伯、還有那一群玩兒草鞋大戰、去冰天雪地的小島上偷木板的小朋友們……尤其是善於講故事,性情樂觀開朗的外祖母,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富有詩意的慈母形象之一。

而作者則以一顆脆弱而又敏感的童心在這群人中生活著,體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在這其中,苦難讓他充滿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頑強的意志則讓他在逆境中成長!一個個的困難都沒有阻礙他學習,他也從不因為自己的條件而氣餒,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進步,以別人難以想象的姿態走進了文學界,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名人一定都是名門望族,一定都是一步登天,也許很多的名人都是這樣,但是他——高爾基則是一個“市井小民”,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一點一點的積累,積少成多,逐漸的變成了一個有文化的人,最後大獲成功!我們也要像他一樣,不懈努力,成為一個頑強的人。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它始終都是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的。

《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不過我想,在童年時的我們或許是最純真善良的吧!不管怎樣,與阿廖沙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就從這一點上,我們就與阿廖沙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並且更多想要的東西,但是不覺得我們這樣做太過自私嗎?

是啊,我們經常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顧著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而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這種日子過久了,心裡自然不覺得不是滋味。而阿廖沙那個年代呢?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有時也會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難道他們身上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嗎?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並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反而始終保持著自己高尚的思想,然而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體現了他所有的內在美。

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童年屬於我,同樣也屬於你。當我們在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己,它會淨化你的靈魂,讓你生出無限感慨。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

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如果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我們的父母了。而且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和奢求,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而是學會珍惜現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我們走進了校園,成了一個莘莘學子。充實的一天就在這琅琅的讀書聲中開始了。老師熱心地傳授我們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並且吸取更多而且更好的知識,我們在不斷地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慢慢走向成熟。

如今,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1

《海底兩萬裡》,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它告訴了我各個我不懂的美麗的島嶼,它告訴了我康塞爾是何等的忠誠,還告訴了我許多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作者在海底遨遊,能看見許多珍貴的魚兒,又能經歷這麼多希奇古怪的事,我是多麼的羨慕。能看到這本著作,我真榮幸。

皮埃爾。阿龍納斯被美國海軍部部長邀請去尋找令人們不得安寧的“獨角鯨‘,在船上認識了尼德。蘭,併成了好朋友。在一次次地追逐”獨角鯨’以後,在一次偶然的撞擊後落人了海里。阿龍納斯的僕人也跟著一起下來了。就在絕望的時候,倆人一起不知不覺地被誤落在“獨角鯨‘身上的尼德。蘭救了。謎底終於揭開,原來這大得比所有鯨魚還大的傢伙竟然是一艘潛水艇。不久,這傢伙開始潛到水的深處去,尼德。蘭在潛艇上亂踢,好象裡面的人發現了什麼,總之不再下潛。後來,艇上的人發現了他們,把他們帶入了潛艇裡,他們的奇幻旅行就這樣開始了。

因為阿龍納斯教授其中兩本著作也在其中,所以他們受到了款待。他們在這次旅行中走遍了各個海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後來船長告訴教授,他的潛艇的動力是來源於電,海洋中的電,這一切多麼不簡單。他們第一次旅行是林中打獵,船員利用電流在海中打獵,在獵物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美麗的生物,加上陽光的折射,色彩繽紛。他們獵到了在捕魚的海鵝,後來又遇見了鯊魚,真是刺激好玩又危險。跟著,在通過託雷斯海峽時,船被擱淺了,教授與他的僕人,還有尼德。蘭一起在陸地上度過了幾天。他們找了些水果。蔬菜以及獵物。後來遇上了土人,他們把嵌板開啟,把鐵梯通電,土人們被電流壓回去了,2:40,船長的預言實現了,潛艇離開的託雷斯海峽。他們來到了珊瑚王國,觀賞著美麗的珊瑚,同時又含著悲痛埋藏了昨日因病逝世的同伴。他們漫無目的地在印度洋漫遊著,後來船長主張去採珠場瞭解採珠人的生活,一個可憐的採珠人碰到了鯊魚,船長英勇的救護使採珠人脫險,又參觀了一顆正在成熟的珠貝,它大得驚人,足足有七尺。之後船長告訴他們,有一條隧道可以快捷的從紅海通往地中海,他們經過一晚,就順利地到達了地中海,真是奇蹟。船長從地中海行駛到維哥灣,他們進行了一次夜間海底旅行,看到一座沉沒的城市,教授很疑惑,後來才知道這是大西洋洲。終於,他們三人要逃走了,遇到了挪威大旋渦,在小艇上失去知覺,第二天,安然無恙的在一艘小漁船上,最後作者記錄了這麼一本書。

如果我是啊龍納斯教授,當我與一個僕人在茫茫的海洋中游水前進,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嗎?不,當我這個負擔被僕人獨自承受著,我是不可能象他那樣因其順變積極自救;當我在那沒有自由的潛艇上,我會象他那麼樂觀向上嗎?不,雖然可以進行一些獨特的”旅遊’,但失去自由我會瘋的,一個人家財百萬,但失去自由,那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我是啊龍納斯的僕人,當啊龍納斯落水後,我會象他那樣落水救人嗎?不,在啊龍納斯掉進水裡的那刻,我定然會全然不顧的離去,把自己的主人拋諸一切;當啊龍納斯全身僵硬,不能動彈的那刻,我會不自私自利,丟下他自己逃生嗎?不,我會丟下他自己逃生,任由他被海水吞沒。。如果我是那艘“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發現他們後,我會象他那麼仁慈,留下他們嗎?不,我會立刻潛到最深的海下,任由他們淹死;當船員被巨型章魚捲走的時候,我會不顧個人安危去救他嗎?不,根本沒可能,我會逃走回船上,另謀計策。在這麼多個如果中,我非常佩服的是他們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啊龍納斯教授的樂觀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僕人康塞爾對主子的忠心耿耿與無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長的勇氣,和他那見到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就會奮不顧身的去營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2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今年暑假,我有幸邂逅,並仔細地讀了一遍,讓我感慨萬千,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精彩,一波三折。講述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因勤勞,善良,勇敢當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期間曾收留了一個叫芳汀的苦命女人,得知她有一個女兒珂賽特被旅店店主收留,當芳汀死後,冉阿讓便去德納第家買回了受盡欺凌的珂賽特,從此他們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多麼美好的結局啊!合上書,我深吸了一口氣,珂賽特和丈夫馬呂斯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確令人感到欣慰。閉上眼睛,故事情節一一呈現在我眼前,其中有一篇故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第五篇——冉阿讓的第二篇,文章《英雄血》剛和珂賽特認識的馬呂斯為了反抗暴虐統治,和一些革命志士走上街頭,在修建的壘中與f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五四運動,這些愛國志士不都是為了祖國的事業才這樣做的嗎?

我從心底由衷地敬佩他們,戰爭異常激烈,馬呂斯身受重傷,被趕來的冉阿讓救走了,而在這篇文章中,冉阿讓的表現也再次讓我感動,在這一次街壯大中,革命志士們抓到了一個暗探——沙威,他們交給冉阿讓槍決,要知道,沙威曾陷害過冉阿讓,可冉阿讓還是把沙威放了。現在的人們都是有仇必報,可像冉阿讓這樣不計前嫌的人並不多,在這點上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可見,這篇文章雖短,可十分耐人尋味。

在眾多人物之中,冉阿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很敬佩他,雖然他因偷麵包被判9年苦役,但出獄後他改過自新,憑自己能力改變了海濱蒙特勒伊經濟蕭條的狀況,當了市長。這就說明他其實很有才幹。不僅如此,他還很善良,勇敢,當別人遇到困難,他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遇到危險,他捨生忘死,奮勇向前。在我看來,能表現一個人功績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一顆善心,擁有善心,走到哪兒都倍受歡迎。

與冉阿讓相比,珂賽特東家——德納第就十分差勁。他猥狽,奸詐,貪婪,狠毒,當他收納了珂賽特後,就不停地敲詐可憐的芳汀,一直到她一無所有,窮困潦倒,這是一個有良心人的所作所為嗎?他要這麼多錢幹什麼?不僅如此,還對珂賽特拳腳相加,把這個孩子折磨地痛苦不堪,使我不禁對德納第產生了無比厭惡之情。

這些膾灸人口的故事讓我看出了當時社會統治的黑暗,低層人民對生活的無限渴望。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如果白白地浪費,那就太可惜了。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在生活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值得一讀。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3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為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裡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開啟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為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為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f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讀後感讀書筆記 篇14

三國中有著名的“三絕”——“智絕”“義絕”“奸絕”!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三位三國人物。

“智絕”非諸葛亮莫屬。他可謂才智絕倫,總能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一不通。一代良相可謂流芳百世。“草船借箭”一文中,雖在之前失了很多箭,但諸葛亮卻妙計一施,輕鬆奪回十餘萬支箭。在“赤壁之戰”之前,颳得一直是西北風,曹操以為自己即將得逞,但諸葛亮得知後不慌不忙,早已算出不久將刮東南風,果不其然,交戰當天颳起了東南風。諸葛亮正是憑著他的智慧與遇事的沉著冷靜使眾人不得不甘拜下風,因而一舉奪得“智絕”這一美稱。

關羽,可謂武功蓋世,而在他身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的是他的義膽忠心。在《三國演義》裡,當關羽得知劉備的去向後,關羽不忘當年誓言,捨去曹操所賜金銀,如數返還,並且把金印掛在牆上,隨後低調的離開。關羽為了當年與兄弟許下的誓言,能放棄財寶與種種利益,其精神不得不讓人由衷讚歎。然而,也正是他的“義”製造出不少麻煩。赤壁之戰後,曹操逃命經過華容道,恰是關羽自告奮勇守在這兒,並向諸葛亮答應不會因舊情而放行,可是僅僅是曹操三言兩語,就使關羽憶起當年之事,尤是感動,竟一抬手放了曹操。其結果可想而知,若不是劉備求情,恐怕關羽也性命難保了。

“奸絕”必然是曹操了,他胸懷大志,卻狡猾多疑,可謂蓋世之才,卻不護忠義。《三國演義》有一回裡,曹操同漢獻帝打獵,其實早有預謀。在漢獻帝三射鹿而不中時,曹操竟擅自拿來皇帝的金箭,一箭射中,眾人看是皇帝的箭,以為皇帝所射,連喊“萬歲”,此時,曹操的不忠之心已經一覽無餘,竟然擋在皇帝面前受眾人之拜。如此小人,“奸絕”當之無愧!

三國人物,個性鮮明,人性中的精華值得我們學習,而那些糟粕,我們則應敬而遠之,以之來做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