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通用11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2.7W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1

一個貧困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回來當起村支書。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通用11篇)

她是紅槽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雖不是頂尖名校,但也曾是村裡的喜事,“那個大學在重慶只招10個人,她剛好是第10個!”紅槽村7社的王從明至今記得自己去嚴家賀喜的場景。

“我連個一都不認識,不想女兒也沒文化!”嚴克美的母親是文盲,父親嚴世文也沒讀過幾年書。兩口子種了幾畝地,只夠一家人的口糧,唯一的經濟來源是背柴到隔壁鄉鎮,一背篼柴,走一天山路,賣幾塊錢。

八年級那年,因為家庭貧困,嚴克美提出不讀書了,把錢留給妹妹繼續唸書。嚴世文哪裡捨得女兒輟學,半年之後,一天,他從衣櫃裡拿出幾百塊錢,“女子,你繼續讀書,我和你媽媽借錢都會讓你讀下去!”

背篼裡揹著洋芋,手裡攥著媽媽做的辣椒醬和爸爸給的皺巴巴的錢,嚴克美再次踏上求學之路。沒錢坐車,只能走路去學校所在的官陽,往往要花上一整天,但這條上學路,嚴克美走得風雨無阻,不言放棄。

“不能讓村裡其他小娃娃和我過得一樣苦!”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改變這裡,這個念頭在嚴克美心頭紮了根。

大學畢業後,她沒有食言,其他同學都為去大城市工作煞費苦心,她卻辭掉了在上海的工作,毛遂自薦,回到紅槽村當起了村支部書記。

一輛男士摩托 走訪距離加起來繞地球半圈

為了摸清紅槽村所有村民的情況,大學畢業時,只有90斤的嚴克美學騎起了300斤重的男士架子摩托車,只花了兩個小時,她學習了基本的駕駛操作,便大著膽子獨自上路。

臉被摔腫了,牙齒碰出血,離合控制不好,車衝下圍欄,人被攔住了……嚴克美沒有少受傷,“經常摔得哭兮兮的,那個臉根本不能看。”嚴世文一點不給女兒留面子。

嚴克美的摩托車除了走訪,另一個用途就是為出行不便的村民“送外賣”。51歲的李澤香是嚴克美的老鄰居,看她拖著兒女不便出門,嚴克美經常去鄉鎮幫她買生活用品。“買米買油買鹽,什麼都有。”李澤香說。

男士摩托太高,嚴克美踩離合都得把腳尖夠得很長很長。左腿的褲管露了出來,腳腕處一塊已經發白的疤痕非常顯眼,這塊疤是她在幫村民買米買油途中出意外造成的。為了避讓水坑和來車,摩托車腳踏上的橡皮膠脫落,露出的鋼筋直直插進了腳腕,她被聞訊趕來的父親送進醫院,躺了半個月,又帶著腫脹的小腿繼續騎著摩托走村串戶。

“紅槽村幅員面積11平方公里,276戶,890人。”嚴克美閉上眼睛都能說出紅槽村哪家有哪些人,家庭什麼情況。從20__年到20__年,在擔任村支書的5年裡,她騎著摩托車行駛了28800公里,這個數字足以繞地球半圈。

一張厚臉皮 她為村裡換來水泥路和自來水

“考個大學有啥用?畢業還不是一樣在外面混不走!”“年紀輕輕的小妹崽懂什麼,能幹出些啥名堂?”

剛剛回村的嚴克美總能聽見這些竊竊私語,煩悶時,她就山上山下跑幾趟,或者對著電腦不停翻紙牌。

隔壁村的村民偷偷說,紅槽村民風有點“彪悍”:“很多人來這裡當村幹部,都幹不長。”即使嚴克美在這裡土生土長,也沒為她引來多少群眾基礎。嚴克美深知村民的個性,要想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援,老支書告訴她要學會厚臉皮。“別人不支援你,你就經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為止。”

20__年,紅槽村迎來農網改造。“有的村施工隊走了,但一直拖欠村民工錢,這種情況絕不能發生在紅槽村村民身上。”施工隊離開後,嚴克美跟著來到縣城,找到供電公司負責人,“扭到費”了一週,直到看到供電公司把工程款打給施工隊,施工隊把工錢發給村民,她才離開。

在嚴克美當村支書以前,紅槽村通往當陽鄉的路是村民用鋤頭挖出來的,只有2米多寬,別說通汽車,下雨走路都是溼滑泥濘。嚴克美跑上跑下,厚著臉皮要來了修路物資。最開始,沒人理睬,她便帶著一幫村幹部自己幹,運爆破物資、拓寬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加入到義務修整道路的隊伍。2年後,一條寬5米,5.5公里長的村級公路通了。

巫山盛產土豆和紅苕,紅槽村6社的伍仲傑背了一背篼自家種的紅苕在水龍頭下衝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會洗得這麼輕鬆。伍仲傑今年55歲,在紅槽村喝了50年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結冰,旱井沒水,就要走十幾裡的山路去山下擔水喝。

嚴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長大的,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也是讓她心焦的事。20__年,她當選全國勞模,“厚臉皮”的她鼓起勇氣給市政府寫了一封信,反映了紅槽村的飲水難問題。沒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這封回信一起的,還有政府為紅槽村鋪設4萬多米管網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如今,紅槽村家家戶戶都喝起了自來水,戶戶通了水泥路。去年,紅槽村終於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一個新目標 讓鄉親們都吃上旅遊飯

車輛在當陽大峽谷中穿行,山澗不時有清泉流下,呼吸著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看著隨風搖曳的野花,記者不由想起了嚴克美在十九大上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我來自水的源頭,雲的故鄉,植物的王國,動物的天堂。”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次聽到鄉村振興,嚴克美便感覺觸電一般,“彷彿看到了我們當陽鄉的未來!”

當陽是生她養她的地方,為了這方青山綠水,嚴克美一直守護著它。幾年前,五里坡的林場突發山火,當時嚴克美正帶著幾個老鄉步行去湖北買山羊,已經走了3個多小時山路,突然接到表妹電話:“大姐,不好了,長草燒起來了!”

一行人立即折返,嚴克美一路小跑回村裡,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往那個叫長草的地方趕,一群人率先來到起火點,操起傢伙打滅山火,10人、20人、100人......慢慢的,周邊幾個村的村民聞訊趕來,加入了滅火隊伍。

5個小時過去了,山火終於熄滅,當村民找到嚴克美時,發現她暈倒在草叢裡,“可能是走得太急,體力不支。”聊起那些事,嚴克美總是雲淡風輕,就像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我就是個平凡人,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特別,就是別人堅持不下來的事,我堅持下來了。”

如今,去往當陽的柏油馬路早已開通,美麗的當陽大峽谷正在打造4A級景區。嚴克美又多了一個新目標,發展鄉村旅遊,讓鄉親們吃上旅遊飯。

在她擔任“第一書記”的玉靈村,不少農戶蓋起新樓,準備開農家樂。“九社的何業敏家需要幫忙申請商業貸款”“劉大爺的農家樂差傢俱和家電,需要申請3萬塊配套補助”……嚴克美的小紅本上記錄著村民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家對鄉村發展有這麼多好政策,我不僅要幫助村民瞭解,還要讓他們真正享受到。”她說。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2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三年來越來越喜歡這樣的氛圍,冥冥之中就有了緣分。”95後特崗老師田黃中笑著說,曾經初入基層的煎熬早已雲散。

剛畢業,田黃中來到了鄉村國小,做起了一名數學老師。離開校園的象牙塔,卻成為了無數孩子的“象牙塔”。或許是同事的感染,亦是365天裡孩子們口中的一聲聲“老師”給了她莫名的支撐,從初出茅廬到班主任,從一個象牙塔走進一個個象牙塔,一次次教學家訪獲取了孩子和家長們的真心,她所帶領的班級多次獲評學校文明班級,自己也被評為市優秀共青團員。“這幾年,迷茫過,但是一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那雙雙求知的眼睛,我覺得我來對了。”田黃中笑著說,“在基層,只有磨礪,才能成長;只有不斷求知解惑,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3

現任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萬畝荷塘水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長、曹縣萬畝荷塘米業有限公司法人、曹縣萬畝荷塘生態園法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邁入新時代,新時代青年應該樹立起遠大理想,將實現人生價值的“小我”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我”之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上展現新作為、建功新時代。張哲瑜是一名90後,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深厚感情。20__年山東財政大學畢業後,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選擇了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創業奮鬥,去實現自己的農業夢、鄉村夢。立足曹縣魏灣鎮黃河故道溼地的資源優勢,成立了曹縣萬畝荷塘水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六年的不懈努力,發展成為集種植養殖、旅遊觀光、農產品開發、文創產品研發銷售為一體,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實現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同時,他也向個人夢想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永久奮鬥、砥礪前行,爭做“擔當作為”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奮鬥拼搏時、青春恰自來”。唯有永久奮鬥、永不氣餒,人生理想的風帆才能揚起。回顧幾年來農村創業奮鬥的歷程,往往是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張哲瑜也曾經沮喪過、失落過,但從來沒有退縮過、放棄過。因為這裡有他深愛著的土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幫助下,張哲瑜從挫折困難中不斷奮起,持續加強學習、錘鍊過硬本領,用青春和汗水創造新業績、開創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張哲瑜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種植面積3000畝,服務帶動群眾200多戶,戶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了有效連線;同時,張哲瑜為附近農民提供就業,帶動就業70人,同時注重吸納老弱病殘群體務工,僱傭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7人,實現了“一人就業、脫貧一戶”、造福鄉里的社會效應。

敢為人先、創新發展,爭做 “走在前列”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應走在時代前列,敢於開風氣之先,在創新創造中飛揚青春。張哲瑜立足曹縣魏灣大米、蓮藕、荷花等特色資源,於20__年成立萬畝荷塘米業有限公司,取得全縣唯一一個水稻生產許可認證、註冊“曹州萬畝荷塘”“魏灣三庫”“醉美魏灣”等17個商標,將魏灣大米做成禮品包裝入市銷售,同時,張哲瑜注重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推進蓮藕產業發展,將蓮藕加工成蓮藕罐頭,將幹荷葉、幹蓮蓬等製成乾花擺件,將蓮子製成蓮子手串,將荷葉製成荷葉茶,荷花產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有效拉動了當地農民經濟水平。

作為新時代返鄉創業青年,張哲瑜表示,下一步將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拓展生產經營領域,建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繼續流轉1000畝稻田進行水稻—大閘蟹套養種植養殖,提高水田畝產效益,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致富。二是大力發展文創旅遊,與工藝美術學院合作,圍繞“荷”、“蓮”兩大主題,加大產品研發、創新文化內涵、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獨具特色的“荷蓮”文化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萬畝荷塘品牌的知曉度和影響力。三是培育本地鄉土人才,通過示範引領、結對幫扶等形式,帶動更多青年參與農村創業,真正讓農業成為讓人羨慕的行業,讓農村成為讓人嚮往的地方。

張哲瑜先後榮獲泛海揚帆“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曹縣返鄉創業之星”“曹縣第一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菏澤市大學生創業之星”“菏澤市鄉村好青年標兵”“菏澤市五四青年獎章”“第四屆菏澤市鄉村之星”“菏澤市創業致富帶頭青年”“中國創翼菏澤市第六屆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山東省第七屆齊魯鄉村之星”,為當地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人員就業起到了推動作用,為家鄉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4

“畢業後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這是習總書記給廣大學醫學生勉勵和希望。

20__年,年僅22歲的韋詩云,從右江民族醫學院畢業後來到了花篢鎮衛生院防疫科工作,成為了一名基層醫生。注射疫苗,上門隨訪,下村入戶定期開展體檢……基層工作繁忙瑣碎,但也逐漸讓她的知識在基層行醫中“開花結果”。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年輕的韋詩云始終奮戰在基層的疫情防控一線。20__年2月6日,她主動請纓去百色市靖西市支援抗疫工作,負責採集核酸樣本,每天採集500至800份核酸樣本,“大白”加身,常常忙至深夜……在擔任隔離點駐點醫護人員時,每天負責為隔離人員採集核酸樣本、監測隔離人員的體溫,實時掌握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連續幾個月都沒有回過家,家中母親患病也不能在身旁照顧,這就是一名基層年輕醫護人員“顧大家、舍小家”的真實寫照。“疫情防控任重道遠,在群眾眼裡我們就是他們的防護服,就是希望,所以熬住、堅持,守護好他們最需要的健康防線。”韋詩云堅定的說。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5

距離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覺,同樣也有個95後年輕人正在帶領著家鄉人民奔向致富路。

18歲之前的鄭吃合從小生活在大涼山,“住著土坯房,與牛羊同吃同睡”,為了更好的生活,他選擇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並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這是彝族青年鄭吃合的切身感受。

20__年,鄭吃合離開家鄉——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來到廣州。他在電子廠當過工人,也做過建築工人,艱苦生活的背後,深深感受到有一項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後,鄭吃合來到江西一家養豬場打工,想專心學一門技術。在豬場,看到大貨車將一車車的豬拉往屠宰場,鄭吃合忽然想到了家鄉的烏金豬,覺得自己也可以搞個養豬場試試,通過專業化養豬,發展家鄉的特色產業,總會比在外面打工強。

說幹就幹。20__年8月,鄭吃合返回家鄉,開始養豬創業。在不被理解,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鄭吃合沒有放棄。20__年,鄭吃合把第一批豬仔養肥了,一下就賣了10頭豬,總共賺了3萬多元,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可把家裡人都樂壞了。

後來,許多鄉親都來參觀學習,開始相信規模化養殖烏金豬也可以致富。鄭吃合儼然成了村裡人的青年榜樣,而他心裡的夢想也更大了。今年,鄭吃合在碧桂園幫扶下擴建豬舍,建立了烏金豬產業示範基地,擴大了養殖規模,共同推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了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園還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旗下社會公益企業對烏金豬進行了統一收購,並通過電商平臺及線下門店幫助銷售。“不僅幫扶養豬,連銷售渠道也解決了。”鄭吃合對於外界幫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運,他也有自己的計劃和想法,“外面的人不瞭解家鄉的烏金豬,即使有錢也買不到這樣原生態的豬肉。”接下來,他希望擴大養豬場的規模,把烏金豬做成一個品牌,銷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國各地。

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振興有了更多年輕血液。實際上,以胡楊、周科學等為代表的返鄉創業青年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有流連大城市的繁華,而是致力於家鄉特色產業的開發和推廣,逐夢在帶動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路上。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新的發展階段,在農村大有可為,希望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能夠走進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6

“我祖孫三代都是做豆腐的,現在也算繼承祖業,有這個手藝,再加上自己的雙手,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90後林崇平說道。20__年精準識別的時候,他家因病致貧,再加上父母身體狀況不好,自己畢業後就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念頭。回村創業,做起了豆腐生意,祖傳的手藝加上勤勞的雙手,很快,一個豆腐作坊應運而生。

短短2年,那一車一人,已然成為花篢鎮固定的風景,而他的豆腐聞名鄉里,豆腐腦更是小朋友的最愛,常常是供不應求。“只要肯出工,每個月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脫貧後生活越來越好,以後想在鎮上盤個店面,讓更多人嚐到我做的豆腐”。林崇平憧憬道。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7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從大城市返鄉創業。村裡有了年輕人就有了活力,在帶動家鄉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科學也是眾多返鄉創業青年中的一員,只是創業的路並非都是一帆風順。

20__年,在廣州闖蕩的周科學回到了家鄉平江縣,他感興趣於家鄉的文化和手藝,通過一番考察,周科學開發了穀雨煙茶品牌,致力於家鄉土特產品的開發。但由於經驗不足,他的穀雨煙茶專案一度中斷,這讓周科學一籌莫展。

緊要關頭,周科學的專案遇到了轉機。

那是20__年的3月,周科學參加了碧桂園“青創10萬+”返鄉紮根創業青年清華研修班,這個研修班是企業專門為平江返鄉創業青年開設,致力於提高青年們的創富帶貧技能,這幫了很多年輕人的大忙。

周科學更是從中獲得巨大收穫。他不僅學到了創業本領,還獲得了碧桂園提供的50萬債權投資,讓曾經的穀雨煙茶專案起死回生,繼續落地經營。

至今年9月中旬,生產穀雨煙茶的湖南古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產值已突破700萬元。周科學說,公司自有和輻射的茶園有20__多畝,幫助1140名群眾增加了收入。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8

這束光,對南源村鍾明義而言,就是鄉村,就是鄉土鄉親。

20__年,27歲的鐘明義從華燈璀璨的城市毅然回到家鄉--南源村。或有不甘,亦是選擇,遠離無數人眼中的“詩和遠方”,回到許多年輕人可能會“敬而遠之”的農村,而且南源村還是山區村、貧困村,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生活不便……

“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但我覺得,村裡有為我準備的工作。”鍾明義說,“農村嘛,要發展,總要有青年人,所以我回來了。”7年時間如白駒過隙,從村裡的團委書記到支部書記,一步一個腳印,見證了南源村脫貧摘帽、8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屯屯通水泥路、香菇產業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面貌一新的同時,自己心中那份不甘早已褪去,親人的不解變成了支援,那束光照亮了當初無悔的選擇。“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給老百姓做些事應該,雖然現在脫貧了,勝利了,但是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在這裡成長、奉獻。”鍾明義說。

近年來,荔浦市花篢鎮廣大團員和青年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發揚了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光榮傳統,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徵程,以優異青春業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9

湯正潔,男,漢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紫雲自治縣小坡腳湯氏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__ 年先後被評為省、市、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20__ 年先後被團省委、團市委、團縣委聯合相關部門授予“優秀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20__ 年合作社被評為安順市龍頭企業,20__年合作社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湯正潔曾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 95437 部隊,服役期間獲得5.12抗震救災嘉獎、集體三等功。

20__年12月,懷著心生嚮往的“飛向藍天”夢,湯正潔告別家鄉父老,踏上從安順開往成都的“送軍專列”,開始了自己夢中的空軍之旅。20__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湯正潔積極響應號召,主動請纓前往救災現場,抗震救災結束後,湯正潔榮獲先進個人。20__年,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脫貧攻堅等一批關注貴州發展的新聞引起了湯正潔的注意,他一邊著手規劃著家鄉農業產業發展的構想,一邊保持軍人特有的韌性帶著戰友奪標取冠,同年12月,湯正潔懷揣著“優秀士官”的榮譽離開了部隊,回到闊別八年的家鄉。

退役返鄉的湯正潔沒有閒著,一心撲在了農業產業的試驗上。為了選擇產業,湯正潔先後到過廣東、山東、雲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鮮果種植的環境和銷售渠道,學習瓜果種植技術,學習經濟作物種植技術,收集了從部隊轉業回鄉創業的第一手資料。

跑了市場,看了產業基地,有了自己的試驗種植結果,湯正潔的農業產業發展的構想漸向成熟,並開始影響著村中的其他人。20__年,經過撤併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強,貓營鎮黨委入村開展調查時,湯正潔的聲譽在群眾中反響很好,後經組織醞釀、培養,他被選為牛場坡村黨支部副書記。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黨員。“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是群眾選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職的時間裡,湯正潔大多時間赴在田間地頭,跟著群眾學種植,指導群眾學改造,走著專家的路線,幹著百姓的操勞。那些日子,當地的群眾都對這個退役軍人有一種發自肺腑的敬畏,“湯支書對家有情,對群眾有愛,為人親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鄉群眾的心中樹立了起來。

退伍不退軍人本色的湯正潔,本著“在軍為國、返鄉為民”的創業精神,經過多方籌集,於20__年投資100萬元成立了紫雲自治縣小坡腳湯氏生態農業農民合作社。通過逐戶動員走訪,合作社成立才一個月,就成功流轉土地近300畝。通過土質檢測、育苗管護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組織貧困戶入園培訓、土地流轉資金付給、再到生態理念的灌輸……20__年,小坡腳西瓜生態種植基地裡產出了“特小鳳”西瓜品種,紅極果蔬市場,成了當地市場的生態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轉量也達到預期極限350畝,帶動貧困家庭就業21戶,35名貧困群眾作為基地固定職工,開始領取月薪工資。

山川纏綿,四野軍綠。湯正潔從空軍的藍,變身為致富帶頭人的綠,期間的過程,讓許多群眾從中受益增收的同時還學到了種植技術,這無疑是一次樸實且成功的轉身。為擴大種植規模,助力鄉村振興,今年,湯正潔通過聯戶聯營分基地模式在大營鎮發展了4個西瓜種植分基地,與農戶實現利益聯結,共同富裕。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10

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幕徐徐拉開,越來越多的人懷揣夢想投身其間,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輕人,他們主動選擇回鄉創業、就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胡楊:回鄉採蘑菇的95後女孩

胡楊的家鄉位於小興安嶺腳下的伊春,跟東北的很多鄉村一樣,大多數年輕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楊自己的話就是:“去城鎮上走一圈,連80後都很少看到,大家讀完大學就走了。”

可是胡楊卻留了下來。

20__年畢業後,胡楊就回到了家鄉。她沒有留戀大城市的繁華,相反她更喜歡鄉村的純樸與自然。據瞭解,在200多戶人家的村裡,胡楊是唯一留在家裡的95後。

為此,胡楊還引起了鄉親們的誤解,以為她在家無所事事,成天就是到處晃盪,很沒出息。

實際上,胡楊有自己的打算。家鄉的山美水美,物產豐富,這裡的人世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鄉推廣到外界。為此,胡楊結合家鄉實際情況,選擇了做電商,通過拍攝短視訊,推介家鄉,推介家鄉的物產。很多人被她手機拍攝下的恬靜的鄉村生活所吸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胡楊的短視訊賬號擁有了近百萬粉絲。

藉助短視訊直播平臺,她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賣出了家鄉的蘑菇、木耳等農產品。胡楊下一步打算擴大商品種類,跳出村莊裡的熟人社會,開發更多農副產品。

從大學畢業生到採蘑菇的女孩,視訊裡的胡楊成功轉身。在她的眼裡,家鄉到處都是寶,在山裡靜等著人們去開發。胡楊說,將來等產業做大了,要僱更多人篩選、打包,讓鄉親們都享受到網際網路的普惠,一起富起來。

2022青年賦能鄉村振興優秀個人事蹟 篇11

吳鋒,男,漢族,1979年10月出生,現任壩羊鎮新山村黨支部書記、新山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20__年10月以前,吳鋒在浙江寧波辦廠,在回鄉探親的過程中,偶然從村幹部口中瞭解到壩羊鎮正舉全鎮之力發展茶業產業,經濟環保,前景廣闊,新山村正在積極響應號召發展茶產業,併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訊息讓年輕的吳鋒怦然心動,使他萌生了在家門口創業的念頭。在新山村黨支部的誠摯邀請下,他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加入新山村茶葉種植合作社並任合作社經理,同時將浙江寧波的工廠變賣把資金全部投入茶葉種植,從此為家鄉的發展事業奮鬥,並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20__年冬天,在壩羊鎮黨委決定將新山村打造成生態茶鄉的重點村時,部分群眾跳出來唱反調,不予支援,有的雖然嘴上不說,但實際持觀望態度。因為在新山村,祖祖輩輩都是靠土地養家餬口,土地歷來是百姓的“命根子”,不願輕易讓出。但是吳鋒認為鄉親們不是那種不通情達理的人,為了不耽誤群眾白天做農活,吳鋒只好利用晚上時間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走訪,同群眾“拉家常”,向群眾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認真分析發展茶產業的市場前景,與群眾算經濟賬,動員他們拿出土地發展茶產業。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吳鋒的不懈努力,新山村600餘戶村民一致同意發展茶產業,紛紛拿出土地,或流轉出租、或入股分紅,積極支援新山村打造生態茶園。

如今的吳鋒,依舊每天在茶山上忙上忙下。而他也因為優異的表現,被黨組織吸收為一名黨員,並在20__年10月黨支部換屆選舉中,被新山村黨員群眾選舉為新山村黨支部書記。

新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村支兩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方式發展茶葉產業,入股的社員,除在毛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紅外,在合作社務工的,還能獲取務工收入。在新山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後,吳鋒同志對黨支部班子進行整頓,切實把提升村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作為首要工作任務來抓,並且根據新時期農村工作發展的需要,要求班子成員有針對性地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在村內實行發展重大事項“支部提、黨員大會議、群眾代表評、村民大會定”的民主管理機制,形成“支部帶隊伍抓班子,幹部帶黨員抓示範,黨員帶群眾抓發展,人才帶資源抓專案”的工作格局。緊緊圍繞“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促黨建”的發展理念,按照“三權”促“三變”的發展思路,結合村情實際,探索出了“以產促村、以村帶產、產村同步”的產村相融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新山村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兩委”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建立省級先進示範村委為目標,搭乘省市縣鎮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列車”,大力發展產業種植,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全村建成茶園8400畝,佔全鎮茶葉總面積的23.33%,茶葉加工廠兩個,每年解決1400餘人就業問題,其中貧困戶500餘人,為壩羊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