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方永剛先進事蹟介紹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8.5K

方永剛,男,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黨,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軍事學博士,現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技術7級。20多年來,方永剛一直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軍隊教育事業和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出了優異成績,多次被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評為優秀教員、青年教員成才標兵。他的事蹟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方永剛先進事蹟介紹

一、刻苦鑽研、與時俱進,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入學習者

方永剛幾乎把業餘時間全都用在刻苦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上,並及時把學習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先後主編了16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在國家和軍隊核心期刊上發表40多篇,榮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28個獎項,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專案軍隊重點理論研究課題7項。

1997年5月8日,一場車禍造成他的頸椎嚴重骨折。在做牽引治療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住院108天,他一連看了43 本書,並完成一部30萬字的專著《亞大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黨的創新理論每前進-步,他的學習就跟進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XX年7月,xx提出要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他從電視新聞中看到這個訊息後,連夜調整了第二天的講課稿,讓這一新思想第一時間進入了課堂,在學員中引起強烈反響。去年暑假,他放棄休息,編寫了科學發展觀教學讀本,初步形成了黨的創新理論教學體系,為黨的創新理論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學員思想作出了貢獻。去年10月份,他參加國防大學全軍首屆政治理論骨幹研修班,正趕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期間,他帶病連熬3個通宵撰寫了1萬多字的文章《論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結業時,所做的《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軍隊政治理論人才建設》的發言,就軍隊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信仰者

方永剛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是黨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機會上大學,參軍入伍,光榮入黨,成為一名軍隊政治理論教員。他經常對別人講,自已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哺育下成長成才的,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直接受益者,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學習、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使他深深地體會到:在當代中國,只有黨的創新理論才能解決面臨的發展問題,才是指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人民過上和諧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黨的創新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偉大真理。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學習、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自己最神聖的職責,看作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事業,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當黨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論觀點,他都及時學習研究,很快就有論文發表或專著出版。

20多年來,他遇有理論困惑不動搖,碰到現實困難不迴避,面對錯誤思潮敢鬥爭,在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堅決捍衛中,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信賴。他始終認為,如果他的宣講可以使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更堅定一點、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麼,研究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就是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和全部意義!

三、不辱使命、甘願奉獻,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積極傳播者

方永剛認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論工作者的神聖職責,近6年來累計完成1000多課時的教學任務,年均超額完成200%的教學工作量,連續多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為a等。同時,他還利用課餘時間為學院教職員工和學員舉辦了200多場學術講座。 1998年以來,方永剛作為遼寧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瀋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大連市講師團成員,先後為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社群、企事業、幹休所、學校等單位作輔導報告 1000多場,從軍隊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北國的漠河邊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過他傳播創新理論的足跡。1998年10月,他去長山要塞函授輔導,給部隊講課,從晚上9點一直講到11 點,掌聲不斷,許多家屬都抱著孩子站在走廊裡聽他的報告。

一次,方永剛到北海艦隊搞專題調研,潛艇某基地請他去講軍人使命與戰鬥精神。由於講得好,駐青島地區的部隊接二連三地請他講,不到一週連續講了15場。為了把老百姓關心的下崗失業、三農問題、老工業基地振興問題講透徹,他經常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深入到群眾當中,與大家拉家常,把生活當課堂,讓老百姓給自己出題目。有一次,他到旅順口區鐵山鎮給黨員幹部講課,三個多小時的講課結束後,一位8o多歲的老黨員拉著他的手說:“你講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聽你講半天,我這輩子都沒白活。” 還有一次,一個鎮請他圍繞農村問題講講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長假,跑了許多村鎮,諮詢了許多專家,圍繞科技致富、科技興農等問題給大家上了一堂課,並提議通過小額貸款扶持農民上項。報告結束後,一位大嫂激動地說:“你把黨的好政策講到咱的心坎上,你把黨的溫暖送到咱這偏僻小山村。”

四、師德高尚、知行統一,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模範踐行者

方永剛把本職崗位作為踐行黨的創新理論的平臺,不知疲倦地為黨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於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做系統檢查。當時學院正承擔著海軍基層政工班4 期1500名學員的培訓任務,他主動請纓承擔了開班的第一課《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對海軍基層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為了講好這堂課,他精心準備,看了上百萬字的資料,到基層部隊進行調研,找老海軍瞭解情況,向隨艦出訪的同志瞭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試講了10多次。正式講課時,不停地冒虛汗,四節課下來,內衣全都溼透了。課間,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發上躺一會。

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以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一方面爭分奪秒地抓緊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我能捨棄我的生命,但不能捨棄我的事業;我不懼怕癌症,但害怕離開最鍾愛的三尺講臺。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學、不停地寫、不停地講,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創新理論。”

XX年1月15日上午,在術後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療間隙,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為學員們上完他本學期的最後兩節課。1月22日,他帶病給大連市地稅局作了《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輔導報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方永剛同志用忠誠和青春詮釋了對黨的無限熱愛,對黨的創新理論的不懈追求。

與 真 理 同 行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的故事(上)

方永剛的故事,一下子把記者吸引住了。

——在大連小龍街幹休所,方永剛給老幹部們講黨的創新理論,動情處,一位老紅軍當場就哭出了聲。老人家有心臟病,生怕出意外,課整整停了五分鐘。課後,老人拉著方永剛的手說:“孩子,我多年的心結解開啦!”

——本溪電視臺新聞部記者黃亮,負責報道方永剛的一次理論報告會。這個見多識廣的記者聽得入迷,差點忘了手裡的攝像機。而身邊的一位報社記者,連上廁所的功夫都怕耽誤,中場休息時一路小跑去了趟洗手間。

——方永剛遭遇車禍頸椎受損,住院108天,頭和脖子都被擰上了固定螺絲。他用手舉著書讀了43本,從一開始不到3分鐘就得休息,到後來舉3個小時手都不哆嗦。在病床上,他完成了30萬字的專著。

“這樣的故事,三天三夜說不完。”瞭解方永剛的人每次講起都意猶未盡。

方永剛何許人也?復旦大學歷史系高材生,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攜筆從戎22年來,在超額完成政治理論教學任務的同時,方永剛完成10多個政治理論研究課題,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發表100多篇論文,為部隊官兵和地方幹部群眾作各種理論輔導報告1000多場次。XX年11月,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之後,方永剛仍堅持在化療間隙回到學校,為學員上完秋季學期的課程。

他為什麼鍾情政治理論到了忘我之境?堂堂教授為什麼能夠不辭勞苦地給基層群眾和官兵宣講?他是怎麼把枯燥的理論課變得那麼吸引人的……

帶著無數問號,記者開始了一次心靈震撼的尋訪。

群眾說:“你走到哪裡都執行雙重任務。”

誰說理論與群眾距離遙遠?方永剛以“橋樑”的功夫把其中的距離縮短了

到底有多少人聽過方永剛的課?同事數不清,方永剛自己也記不清。從校內到校外,從軍隊到地方,從漠河極地到遼南哨所,方永剛走到哪兒講到哪兒。他講鄧小平理論,講“三個代表”,講科學發展觀,講“八榮八恥”,講國防教育、時事形勢……群眾說:“你走到哪裡都執行雙重任務。”

大連市旅順口區雙島灣鎮農婦肖淑琴清楚地記得:XX年的一天,在鎮會議室,方教授給大夥兒整整講了三個小時。他講“三個代表”,講農業問題,還講農村幹部的作用。“選準一個人,帶富一個村,選錯一個人,十年難翻身。”方教授這麼說。那些天,肖淑琴正為一件大事兒犯愁:她所在的村一直是種苞谷的,這時上邊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讓大夥兒都種“大應子”——就是城裡人說的櫻桃。可農民犯嘀咕:不種苞谷了,以後吃啥呢?肖淑琴倒是試著種了5畝,可仍然捨不得投入肥料、人工:要是賠了咋辦呢?

真巧,方教授還真講到了大應子,他說:不管幹什麼,只要有特色、幹到位,就能行,“以後形成規模了,你們的大應子可就風光了,坐上飛機,去廣東、去國外……”

肖淑琴一下樂了:“放豬的有放豬的話,放羊的有放羊的話,方教授咋就會說俺農民的話呢?”那次聽完課,肖淑琴捨得買肥料了,也捨得下力氣了,還把5畝擴成了12畝。去年,光種大應子她家就收入了一萬五,這還不算那件“天大的喜事”:她家的大應子在果品展覽會上得了金獎!肖淑琴可嚐到了甜頭,逢人就講:“人家教授沒炮沒吹,誰不聽會,可吃大虧了。以後不管什麼會,聽到底!”

大連市地稅局的職工跟方教授可是老朋友,光這兩年,方教授就專門給他們講過構建和諧社會、貫徹科學發展觀等話題。每次來講課時,方永剛都會先來局裡瞭解情況,然後根據需要精心備課。取消農業稅影響了一些地區的稅收,有的幹部不是很理解。方永剛給大夥兒掰開揉碎地講:“中國農民為改革開放作出了很多犧牲。現在黨中央把三農問題放在首位,不但減免農業稅收,還要給種地補貼。雖然我們稅收少了點,但只有讓農民休養生息,國家才能穩定,社會才能和諧。”地稅局黨辦主任楊萬傑高興了:“可以說,他影響了我們對稅務工作的思維和認識。”

從書齋到講臺到底有多遠?也許遙若雲泥,也許只是一步之隔。這,恰恰是理論與群眾的距離。方永剛要做的,就是縮短這一距離的“橋樑”。

跨出這一步,就要說到方永剛1998年兩次難忘的講課。

1998年6月,方永剛來到黑龍江漠河給邊防四連講課——這是我國最北端的連隊,生活艱苦,偏遠閉塞,戰士們吃的菜都要靠自己親手種。可是,什麼也擋不住戰士們對精神食糧的渴望,每次講課,除了站崗、巡邏的同志,所有的人都齊刷刷地來了。

四個月後,方永剛和同事去長山要塞進行函授輔導。那次,不光是戰士,連家屬都抱著孩子站了一地。好容易來了個做大學問的老師,大家聽了又聽,問了又問,誰也不願意走!方永剛一直講到晚上11點半,窗外更深夜靜,窗內燈火通明,那大概是方永剛講得最晚的一次課。

後來,他動情地提到那兩次課:我們的戰士、家屬,原來都是如此地渴望知道最新的知識和最前沿的理論,我們為什麼不能送學到邊防?

方永剛說到做到。不僅送學到邊防,他還送到了機關、學校、農村,甚至“飯桌當課桌,車廂當課堂”。一名八十多歲的老黨員被擔架抬著,非要見見他,拉著他的手說:“孩子,你怎麼會講農村話呢?”方永剛說:“爺爺,我就是農村的孩子!”到外地出差,一個人看到他就追著問:“你是方教授吧?我十年前聽過你的講座,那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課!”旅順口鐵山鎮婦女主任張樹華到底是幹部,用詞準確,代表了大家的心聲:“方教授就是一部播種機啊,把黨的創新理論的種子播在了老百姓的心坎裡!”

而方永剛,也在傳播中收穫了快樂和幸福。如他所說:“每當我走上三尺講臺,用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的一系列創新理論觀點,耐心解答廣大學員、基層官兵和地方幹部群眾關心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看到我的辛勤勞動換來了聽眾雷鳴般的掌聲和舒心的微笑時,我的內心都會湧起一種難以言表的神聖感、幸福感和成就感,體味到了與真理同行的快慰與滿足!”

同行說:“方永剛把電腦裡龐大的資料夾,變成了電腦桌面上的快捷方式。”

誰說理論是灰色的?在方永剛那裡,理論之樹長青

方永剛上課,只要三個條件:一條毛巾,用來擦汗;一壺白開水,隨時要喝;告訴他聽眾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好有針對性。其他的,什麼都不要。

可在臺下的人們看來,方教授上課可不簡單。他聲音洪亮,不用麥克風也能傳到每個角落;他充滿激情,哪怕五分鐘都精神抖擻;他講得生動,笑聲掌聲此起彼伏;他從來都歡迎大家提問,有問必答。多麼尖銳的話題他都能誠懇交流,讓人心服口服。

方永剛的研究生肖曉平曾悄悄數過:在大連輕工學院大禮堂,一場報告下來,掌聲有32次。而本溪市的王利靜則記得,因為聽眾反映太熱烈,下課時間一推再推,方教授差點誤了回大連的火車。遼寧監獄警察培訓中心的劉明臣想請方教授來講講,可是,“政治理論課那麼枯燥,是不是有點冒險啊?”他決定先去偷偷“查課”。這一查不要緊:他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來“巡查”的目的:“像喝了一杯心靈雞湯,舒服。”

大連救助管理站的侯玉璽特別記得方永剛講“和諧社會”的一次課。方教授上來就說:“什麼是和諧?和,左禾右口,就是人人有飯吃。這是物質基礎。諧,左言右皆,就是人人有權利說話。這是精神追求。”寥寥幾句,臺下鴉雀無聲。而另一次,方永剛給旅順口的農民講和諧社會,則是這麼說的:“和諧就是以人為本。中國的人是誰?13億人民。13億人民裡有8億農民,這就可以說,是以農民為本。”接下來,方永剛講到了國家取消農業稅、減免農村孩子學雜費等,讓農民心服口服。

方教授講課的魅力從哪裡來?深入才能淺出,厚積方可薄發。每一節課,每一句話,每一次掌聲背後都是方永剛難以置信的努力。

XX年暑假,赤日炎炎,當人們都徜徉在海灘邊消夏時,距大連著名的老虎灘幾步之遙的艦艇學院政治系教研室中,方永剛和教研室主任徐明善等同事在悶熱的辦公室裡一紮就是一個夏天。暑假開學,學員們驚奇地發現,課桌上多了一本散發著油墨清香的《黨的創新理論專題研究》教材。

這些年來,他每天都工作到午夜,妻子和孩子從不知道書房的燈是何時熄滅的。“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黨的創新理論每前進一步,方永剛的研究就會跟進一步、深入一步。”一直關注方永剛成長的大連艦艇學院政委羅挺將軍說。而曾與方永剛長期共事的原副院長崔常發則形容:“他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學習理論,勁頭就像一團火,燃燒起來無法熄滅。”“方教授可是我們聯勤部官兵心目中的偶像級人物,是學術明星!”瀋陽軍區聯勤部的孫學軍說起方永剛,滿臉崇敬之情。作為瀋陽軍區聯勤部隊的客座教授,方永剛多次來部隊講課,每次都由孫學軍作為保障人員貼身陪同。在中專學歷的孫學軍眼中,“人家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教授!他周身細胞都充滿了知識,不停地流。”可是,那些天裡,這位“知識不停地流”的教授,每天晚上講完課後,泡碗方便麵,繼續研究材料、準備教案,天天忙到後半夜。

“方永剛的課還在偶然間促進了我們黨校的教學改革。”曾任本溪市委黨校副校長的顧敏說。XX年,本溪市委黨校開始醞釀一次教學革新:以前是老師講什麼,學員就得聽什麼,現在他們想反其道而行之。但到底這種課是什麼狀態,大家心裡沒譜。XX年,方永剛來黨校講課,笑聲、掌聲,氣氛熱烈活躍,最後半小時的互動提問時間根本不夠用,食堂11點半開飯,可食堂師傅一直等到12點多,菜都涼了也沒見人來,跑去打聽:出了什麼事?這一次,老師們看到了理想中的政治理論教學現場的例項,很羨慕,也很興奮:我們能否創造這樣的課堂狀態?這成為黨校教學改革的一個轉折點。“黨校學員是各崗位的領導幹部,他們聽完課,可以影響到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地區,可謂意義大焉。”顧敏感嘆。

在一次課堂上,方永剛說到一些政治理論教學的通病:不結合實際,照本宣科,不能用基層群眾官兵聽得懂的方式講,就變成了無比正確的廢話。他說:理論還原和指導生活需要一系列的環節,理論工作者要當好“政治翻譯”。

知易行難。多年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工作的老教授荊南翔,曾和方永剛一起在基層部隊講課,目睹了方永剛的激情演講與臺下官兵的熱情迴應,他感慨:“黨的創新理論和廣大群眾、基層黨員之間的結合點,需要我們理論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方永剛正是把這當作了自己的事業。”

方永剛的師兄孫德平有一個生動的比喻:“方永剛把電腦裡龐大的資料夾,變成了電腦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可方永剛自己說:“黨的創新理論有魅力,我講課才能有說服力。對黨的創新理論充滿感情,講的課才能讓人感動。”

學員說:“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們證明:這就是使命!”

誰說只有硝煙瀰漫的地方才是戰場?方永剛詮釋了新時代軍人和政治理論工作者肩上的“使命”二字

解放軍210醫院的外科醫生高建軍,第一次見到方永剛是聽他在醫院講榮辱觀:“八榮八恥共112個字,你們不要把它當成高深的理論,這八句話說白了,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一句話,把醫護人員的心拉近了。那次講完課,高建軍和大家一樣,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

——高建軍絲毫沒有想到:下一次再見方教授時,自己的身份是方教授的主治醫生。

XX年10月28日,剛從北京國防大學進修回來就趕著去給學生上課的方永剛,被徐明善以命令的口吻催促著上了醫院。方永剛已經消瘦、腹痛很久了,徐明善覺得有問題。11月8日,檢查結果出來了:結腸癌晚期。

高建軍從方永剛腹腔抽出了4000毫升積水,這相當於八斤重嬰兒的份量。高醫生震驚:這種情況,一般發病一年半,有症狀半年,他自己怎麼能毫無覺察?

很快,高建軍就明白了。在醫院裡,不明病情的方教授纏著醫生:我可以出院了吧,學生還等著我呢。在麻醉前,他跟醫生討價還價:少用點麻醉,我是從事政治理論研究的教員,需要清醒的大腦。他叮囑醫院的張幹事:“以前太忙,現在我有時間了,你們想搞什麼教育,我馬上上講臺。”高醫生釋然:方永剛心裡全裝著事業吶!醫院幹三科副主任吳曉華擔當了跟方教授交代病情的重任。這是醫生最為難的時刻,病人會煩躁、會吃不下飯、會哭。明白病情,方永剛很平靜:“我已猜到了,你放心。我會好好配合,我要早點好起來回去上課呢。”吳曉華後來一直注意觀察,方永剛照樣情緒飽滿,他讀書、看報、寫提綱,就連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的當口兒,他都要拿本書到外面看。從醫30多年來,吳曉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病人。

11月24日,大連艦艇學院院長劉新華將軍來到病房,為方永剛送來了證書和獎狀:兩天前,學校舉行總政治部政治理論獎頒獎儀式,方永剛獨得一等獎、三等獎兩個獎項。劉院長請求醫護人員:“方教授是我們的好老師,拜託你們了!”醫護人員回答:“您放心,我們已經是老朋友啦!”

豈止是朋友,方永剛簡直是把課堂搬進了醫院。他不光在病床上給自己的研究生輔導功課,還把醫生護士都“發展”成了自己的學生。醫生楊蘭埋怨方教授不注意休息,老看書:“你自己都不注意自身的科學發展啊?”方教授笑了,但也趁勢就科學發展觀在醫院的意義、和諧醫患關係和楊蘭展開了探討。楊蘭覺得,是方教授,讓她學會不僅從業務層面、更從哲學層面來思考醫患關係。

XX年1月15日上午,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療的間隙,經過再一、再二、再三的請求,方永剛終於實現了自己再站在講臺上的願望,為政治系學員3隊上本學期的最後一節課。為此,他特地理了並不長的頭髮,因為“理個髮更精神一點,不希望把病態帶到課堂上去”。上課鈴響,一個莊嚴的軍禮之後,開場白只有一句話:“我一直惦記大家這門課,心裡總是放不下,只要我還能站著,就要為大家講一課。這是我的使命。”學員們眼裡泛出了淚花,大家默默地望著消瘦的教授,俄頃,掌聲雷動。

剛做完手術,每一次大聲說話都會牽扯著傷口,可方永剛仍情不自禁地恢復了他平日慷慨激昂的聲音。軍校對教姿教態有嚴格規定,一般要求教員站著上課,大家特地給他備了凳子,但他仍堅持站完了一節課。課間休息,方教授不經意間將上衣角抬起了一下,細心的學員劉正龍發現一根從體內連接出來的橡皮導管,他明白了,教授是帶著引流袋來講完這節課的!

這一課的題目是新時期軍人的使命。聽完課的學員們,不約而同地寫下了自己對於“使命”的感悟。丁錦方寫道:“沒有哪天的課程像今天一樣,讓咱們隊裡每個同志覺得會賦予一種神聖的感覺;沒有哪天像今天一樣,一個教員早早地來到教室等著學員的到來。他用自己的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言行課。”曹宗國寫道:“他沒有提到命運對他的不公,也沒有提到他現在承受的生理上的痛!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們證明:這就是使命!”這些年輕的學員來自海軍基層,他們將帶著方教授的殷殷託付回到四面八方,回到軍隊政治工作的崗位上。他們這一生都記得,曾經有一位教授,以這樣的方式,向他們詮釋了什麼是新時期軍人、政治工作者的使命!

這一刻,記者彷彿又看到一幕幕情景:在大連,在瀋陽,在本溪,無數雙眼睛望著你,想跟你說說方教授的事;無數個聲音在問:方教授啥時能再給我們上課?因為聽了方永剛的課,本溪市民董穎終於同意孩子報考軍校的選擇,XX年9月,她兒子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成為國防建設戰線的一名新兵。董穎說:“這是本溪人民聽完方教授講座後的教育成果,請記者同志一定替我轉達一位軍人母親的敬意。”瀋陽軍區聯勤部的孫學軍在筆記本上悄悄寫下了詩一般的句子:“他是一部百科全書,當我們翻開它的時候,整個世界就撲進了我的懷裡。他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們智慧的大門,使我們從迷宮中找到了出路。他是一個走在時間前面的人……”他憨憨地望著記者:“怎麼說病就病了呢?我要能替他就好了!”

那些情景重疊起來,記者的無數個問號忽然有了答案。記者分明領悟到方永剛耕耘的意義和價值,分明感受到他收穫的幸福和快樂。正如方永剛在日記中所記下的:“真理並非完全理性的,而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體現在與民生的結合上,為人民謀利益,廣大群眾就歡迎它、擁護它、接受它。”

是的,方永剛告訴我們:黨的創新理論紮根在13億人民的生活中,紮根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紮根在2.2萬公里陸地邊界和1.8萬公里海洋邊界上。理論之樹根深葉茂,花繁果香。

與 時 代 同 步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的故事(下)

方永剛教授精幹敏捷,大嗓門,儘管身罹重病,依然激情四射。甫一接觸,記者便被他昂揚之氣所吸引:他生命力為何如此蓬勃堅強?

“我是黨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直接受益者,我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方永剛

1963年4月22日,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蘿蔔溝鄉水泉村老方家添了個男孩。男孩長到上學年齡,對螢幕上《平原作戰》英雄趙永剛好生羨慕,給自己起個大號就叫“永剛”。他家鄉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十年九旱。全家9口人,兄弟姐妹7個,人多糧少,方永剛的母親做飯時愁得直哭:“咋才能讓孩子吃飽啊!”

直到現在,方永剛的夢境,還會出現兒時的憧憬和貧困。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老方家終於卸下家庭成分的包袱,方永剛也懂事了,發憤讀書要上大學。沒有電,全家只有一盞油燈,母親做飯、縫針線要用,方永剛只有抓緊時間白天學習。高中住校,他和一個同學合夥買菜吃,兩個人一個月只有4元菜金,買不起菜就用醬油將就。饒是如此,他一天要學習14個小時,硬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覆旦大學歷史系。

到上海報到那天,父親送方永剛去火車站,路上不斷地叮囑:“這輩子不要忘了鄧小平。”提起這事,方永剛說:“鄧小平同志逝世時,我哭了一個星期。因為他給我指出了通向未來的光明大道,我是帶著感激的心情在哭。”

在大學裡,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的書籍,感覺自己掉進了知識的海洋。學校給他救濟被,給他救濟錢,給他甲等助學金,每個月23.5元,使他安心讀書。這一切讓方永剛極其感激,把時間精力盡情用在學習上。

方永剛大學畢業旋即入伍,成為海軍大連政治學院的一名政治理論教員。父親拿著他參軍的喜報給全村展示,逢人便說:這個時代太好了,現在的這個路線是真正的好路線,如果現在再過不好生活,不怨黨不怨國家,只能怨自己。後來方永剛家裡有好幾個人入了黨,還出了好幾個大學生。他老父親到去世都感謝這個社會。

由此,人們不難理解方永剛這句話:“我是黨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直接受益者,我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記者在他的部分藏書中,看到一本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書已破損,封面中間手指抓握的地方已快磨穿,泛黃的紙張上寫滿心得。而今20多年過去,方永剛一直珍藏著這本文選。

一書本,浸透方永剛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濃濃情感!

方永剛把自己忠誠黨的創新理論的心路歷程,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感恩中跟進;第二個階段是在知責中奮進;第三個階段是在快樂中奔跑。他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心路歷程,就是10個字:與時代同步,與真理同行。”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方永剛的岳父用劉禹錫的詩評價他的精神狀態。

方永剛幾乎是以奔跑的速度追趕黨的理論創新的步伐。能在最快的時間裡講解黨的創新理論,他都會特別興奮,心情也特別舒暢,講起課來就更加得心應手。

20多年了,他對黨的一次次重要會議、中央領導的一次次重要講話,都及時學習研究,儘快理解掌握。

20多年了,只要有新的理論書籍出版,他都以最短的時間買到手,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和吸收。

近XX年,他堅持天天看報、上網、看電視新聞,及時瞭解國際國內時事變化和理論動態。

XX年7月底一天凌晨1點多,正在網上查詢資料的方永剛突然發現,胡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全面”發展、“持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觀點。這個發現令他興奮不已,隨即抓起電話向教研室徐明善主任彙報,準備第二天就把這個新思想帶進課堂。談話聲驚醒了熟睡的妻子:“又沒有打仗,深更半夜的有啥重要事要說?”而方永剛越說越帶勁,直到徐主任答應為止。第二天,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成了學員們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

每次黨中央重大政策出臺,方永剛總是率先將其充實到自己的講稿中。

到大連艦院政治系21年,方永剛講課門類最多,從最先的黨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到現在的政治學,共有10多個,連年獲評a級。最近5年,方永剛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高質量攻克7項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主編16部理論專著,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演講數百次。

做這麼多工作,激情從哪兒來?(下轉2版) “我是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堅定信仰者。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哪怕是五分鐘的課我也充滿激情。激情從哪兒來?激情從熱愛中來,從使命責任的感悟中來。”

方永剛這樣講過。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推託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講好每一堂課”——方永剛

復旦校友劉季平至今還記得方永剛苦讀的身影:“當時我們住的6號樓,寢室裡每天晚上10點30分準時熄燈。熄燈後,總能看到他捧著書本,就著走廊昏暗的燈光在讀。”

大學時代,方永剛認真讀了馬恩、列寧、毛澤東大量著作。他喜歡從理論高度思考中國命運的問題,因此把主攻方向放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他窮根追底:洋務運動試圖從物質、產業方面改變中國的命運,沒有成功;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試圖從制度方面改變中國的命運,也沒有成功;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以後,我們從思想理論層面、文化層面認清了中國,找到了改變中國命運的答案,這是為什麼?

1986年剛從部隊鍛鍊回到學院,方永剛就接到去天津海政院三系講課的任務。當時由於一位老教員視網膜脫落,要回大連治療,臨時讓他去頂替。就這樣,他第一次走上講臺,給124人的大隊一口氣講了80多個課時。學員們沒有想到,這麼年輕的教員出口成章,講歷史像說評書一樣。方永剛初嘗教書之樂。

翌年10月,方永剛調入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專業從歷史學跨越到政治理論。為此,方永剛付出很多。他每年投入買書的錢都在千元以上,近年來達到三五千元,一年裡有300天是在凌晨2點以後就寢的。他的導師黃金聲教授談起方永剛時總說:“他頭十年是爬坡和學習,後十年是爆發和產出。”

方永剛是個至孝之人。本科畢業時,本來準備考研的方永剛,走進考場,在自己的卷子上寫上名字後,又走了出去——他不能為了考研而不顧父母的辛勞。工作以後,他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原封不動寄到家裡。他父親整整一個星期沒有去取,而是拿著匯款單給鄉親們看了又看。方永剛是他家第一個大學生,承載著父母的希望,肩負著家族甚至老家村、鄉的重託。

他與妻子迴天燕談戀愛時便坦白相告:“你嫁給我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準備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要準備我的兄弟姐妹無數次地到咱們家裡來,不僅要給錢物,還要住在家裡。”

1995年,對於至孝的方永剛來說,是一個“坎”——“國”與“家”的選擇。其時他母親剛剛去世,父親又有重病;他的兄弟姐妹在農村老家,生活困難,有的哥哥還沒娶上媳婦,都需要他幫助。方永剛無奈之下,提出轉業。當時學院徐莉莉院長問他:“你為什麼要轉業?”他說:“我非常喜歡部隊,非常喜歡我的事業,但是我現在可能要被經濟壓垮了!我的家人為我付出了太多,XX年了,我沒有給他們多少回報……”方永剛想以他的智慧和學識,投身商海,賺錢為家人解憂。

方永剛十分矛盾,他說:“大學畢業以後,中國社會正處於逐漸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時期。可以說,經濟的問題,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但同時,另一個重大問題的出現,也促使我冷靜地思考自己的職業。”

方永剛所說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指的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運陷入低潮。有的人迷茫:中國能不能在西方和平演變和新的世界格局中屹立不倒,中國人民能不能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繼續向前推進……一系列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歷史地擺在了廣大政治理論工作者面前。

方永剛明白,蘇東劇變,根本原因是精神支柱動搖。而黨的理論是我們整個民族、國家和軍隊的指導思想、靈魂和精神支柱,作為黨的理論工作者,怎能只顧家族的利益,不去捍衛黨的理論!方永剛苦思許久,強烈的使命感,使他在“國”與“家”之間選擇了前者。

他對徐院長說:“我還要我這張辦公桌,我就屬於這張辦公桌!”

方永剛的選擇,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精神脈動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選擇才奠定了他對自己職業的堅定與執著。此後,他始終直面各種思潮和現實問題,用自己鑽研黨的創新理論所取得的成果和體會解難答疑。

那時期,他撰寫的論文和專著向世界表明著他的思考軌跡:《亞太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論人民海軍對外軍事交往》、《西方國家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特點及對策》、《“一國兩制”與海軍新使命》……

即便困守病榻,他也沒有停止自己的工作。1997年5月的一天,他騎自行車外出,過馬路時撞上計程車。醫生說,就差一根韭菜葉那麼寬的距離,方永剛脖子上這根神經就斷了,那將直接導致腦死亡。幸虧計程車裡有位403醫院機關幹部,懂點醫學常識,兩手託著方永剛的腦袋,送他到最近的海港醫院救治。為此,他在醫院整整治了三個多月。醫生給他做牽引,在他腦袋上鑽兩個眼,下了兩個鉤,用16磅的秤砣,整整吊了他108天。當時天氣熱,頭上身上全是痱子,儘管這樣,他讓家人把書拿到病房來,用手舉著看,從一開始舉不了3分鐘就得休息,到後來一口氣舉著書看3個小時,手都不哆嗦。就這樣,住院期間他讀了43本書,還完成一本30萬字的專著《亞太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當年底,這本書就出版了。此後一發而不可收,翌年就發表了一二十篇文章。他的導師徐明善由衷地稱讚他:“你現在教學可以了,科研也不錯,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青年教員了。”

方永剛在病床上寫的文章《立足國際戰略高度加強海軍質量建設》,入選貫徹xx大精神研討會大會發言。開會那天,他帶著脖套,在家人的攙扶下走上講臺。入醫院時他答應學生:“在你們畢業之前,方老師肯定會給你們上課的!”研討會後,他又走進教室,努勁給學生們講了4節課。

出院時,醫生囑咐他:“兩年之內不準坐車船,要穩。”但方永剛是“穩”不住的。他開始頻繁“出擊”,從校內到校外,從軍隊到地方,近十年來,方永剛講課、演講上千場。在祖國各地,他感受到各地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黨的創新理論蓬勃的生命力體現在科學家的成果、農民的收穫中、社會的發展中。他愈發堅信黨的創新理論是真理,是無價之寶。

方永剛真情湧動,他說:“科學理論關乎國家和軍隊的前途命運,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試想,如果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中國怎樣穩定和發展?中國不穩定不發展,老百姓還賺什麼錢、發什麼財?沒有錢賺,老百姓還拿什麼買房子、買車子,甚至連平安日子都過不成。我一定要讓人們理解這樸實的道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推託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講好每一堂課。”

方永剛這一再質樸不過的獨白,感動了多少渴求真理的聽眾!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鐘停擺了,我願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崗位上,永遠保持一名思想理論戰線英勇戰士的衝鋒姿態”——方永剛

熟悉方永剛的人稱他“拼命三郎”。XX年10月,他到國防大學參加全軍首屆軍隊政治理論骨幹研修班學習,正值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他的病已很嚴重,還白天上課,夜裡寫作,三個通宵沒睡,應邀作為主要執筆人完成了《論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一文,10月18日發表於《光明日報》第一版“光明專論”。

提起這篇稿子,方永剛對前去探病的記者說:“我的這個病,說不準就是‘堆’稿子‘堆’的。我‘堆’稿子太著急了。”

他抱怨病中資訊量太小,病房裡只有一臺電視,上不得網際網路。忙乎慣了,乍一閒下來,頗感鬱悶。報社命記者為他配一套無線上網裝置,但反覆強調只可用於上網瀏覽。

裝無線網絡卡那天,方永剛高興得不得了。他說自己就不會小聲說話,指著無線網絡卡高聲道:“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我看理論是鮮活的。中國要是沒有創新理論,整日守著以階級鬥爭為綱,怎麼能用上這麼方便的東西。我沒病的時候,每天看書到夜裡兩點多鐘,一點也沒感到枯燥。理論之樹常青。理論是有生命的,它能解決實際問題。每當我想通了一個理論問題、提煉出一個觀點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拍案。”他一指妻子迴天燕:“都能把她嚇醒嘍!”

他按了按肚子,依然神情激昂:“黨的理論要掌握群眾,要指導實踐,必須還原到群眾的生活中去,為群眾所接受。怎樣為群眾所接受?就是要關注熱點。熱點都是學員、官兵、群眾迫切想知道的,他們越需要,就越要追蹤研究。我就害怕他們知道的問題我不知道。我講課,就要站在最前沿。越是焦點問題、難點問題、群眾關心的問題,就越不能迴避。必須迎著問題走。所以我講課直抒胸臆,不迴避問題,用黨的創新理論耐心地、系統地解答問題,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報社領導聽了記者介紹,無限感慨:事實證明,黨的創新理論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是和煦的春風,是久旱的甘霖,是播撒希望的沃土,是戰士衝鋒陷陣的旗幟。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我們黨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像方永剛這樣真學、篤信、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戰士,又如何讓人民群眾儘快接受、掌握!方永剛為了黨的理想、事業而奮鬥,為了人民的利益無怨無悔地付出是值得的,他無愧為忠誠於科學真理的戰士,無愧為我黨政治理論工作者的模範和榜樣。中華民族的崛起,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方永剛這樣學習、傳播科學真理的戰士。只要我黨政治理論工作者人人真心學習方永剛,人人可以成為方永剛。

我們服膺方永剛這句話:“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鐘停擺了,我願意把他定格在自己的崗位上,永遠保持一個思想理論戰線英勇戰士的衝鋒姿態,讓有限的生命為太陽底下最壯麗的事業而燃燒!”

壯哉永剛!

尾聲:相約四季

方永剛目前正在北京住院治療。

這個終年忙碌的教授,尚未完全適應現在的生活秩序。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一個小時的活動,然後接受治療,午睡,晚飯後再鍛鍊身體,並抓緊時間看電視新聞、上網、看報紙,用手機簡訊和他的領導、老師、同事交流學術問題。

春天的一天早上。北京海軍大院一個會議室。他向記者吐露心聲:

今天清晨,陽光初升,我站在窗前看到外面的柳樹已經綻放出了柳芽,心裡不由一動,許了幾個願——

“我和春天有約,春暖花開的時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病房;

我和夏天有約,豔陽高照的時候,我要和全軍戰友一起慶祝人民軍隊的80歲生日;

我和秋天有約,楓葉紅了的時候,我要和全國人民一起迎接黨的xx大;

我和冬天有約,白雪皚皚的時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愛的講臺。

這是我今年的打算。”

“至於我今後的打算:當我要退休的時候,是黨的二十大,在這之前,我要去宣講這些年的會議精神。而黨的二xx大召開之後兩年,是建國100週年,那時我86歲,我希望和同志們一起讚頌祖國,迎接朝陽從東方升起,看到我們的祖國發展成為強大的國家,也看到我們軍隊發展成為一支資訊化的軍隊。這就是我的目標。”

在場的人,眼睛都潮熱了。天地間,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一如方永剛與之同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