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範文大綱

欄目: 精選工作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14W

一、咸豐縣縣域社會經濟概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範文大綱

咸豐地處鄂西南邊陲,位於鄂、渝、湘、黔四省市結合部,屬“老、少、邊、山、窮”縣,有湖北西大門之稱;在古代亦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全縣版圖面積2550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85個村,總人口36.48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6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67.6%。境內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為47.5%。礦產資源豐富,可供開採的礦產達13種。自然風光絢麗,有著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我縣長期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南劇、幹欄吊腳樓建造技藝、刺繡等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我縣各民族的驕傲,而且成為激勵支撐全縣人民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有效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是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檔案精神,我縣文化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下,得到了縣、鄉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協作和配合,保護工作迅速啟動並全面開展,全縣上下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現將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縣正式啟動“非遺”普查工作,縣文體局在廣泛徵求意見,充分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制定了《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和《普查方案》。在當年全縣半年工作總結會上,縣文體局對普查工作進行了全面佈置,明確“非遺”保護由文體局牽頭,文化館、文管所為責任主體,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全力參與配合。同時,普查工作還被列入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年度工作目標合同管理。為解決裝置欠缺問題,文體局購置了電腦、桌椅,還派人專程到武漢購置了攝影、攝像、錄音等裝置器材。為提高普查人員的業務素質,文體局召集鄉鎮文體中心、文化館、劇團、文管所等單位職工培訓會,認真組織學習了國家、省、州各級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檔案、通知,祥細介紹了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普查任務、要求,並就普查業務進行了系統培訓,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XX年7月起,縣文體局抽調精幹人員(主要涉及音樂、舞蹈、攝影、文字等)組成專班,首先從清坪鎮展開普查工作。截止2019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龍、尖山、小村、大路壩、朝陽、黃金洞、高樂山、丁寨、甲馬池、丁寨等11個鄉鎮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蓋到全縣所有鄉鎮和大部分村組。在整個普查過程中,專班人員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紮實細緻的作風,克服經費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難度大、生活不習慣等實際困難,爬山涉水,走村串戶,遍尋民間藝人。尤其對重點專案、重點傳承人進行了深入調查,運用攝像機、照相機、採訪機等現代裝置和人工手段詳細記錄所發現的山民歌、民間文學,以及普查到的各種民間技藝,從而掌握了大量珍貴的資訊資料。對這些資料,普查人員還各司其職,邊普查,邊整理。椐不完全統計,我縣普查涉及專案45個,確認縣級名錄32餘個,整理文字資料50多萬字,拍攝照片1400餘張,燒錄cd光碟40多張,dvd光碟20多張,登記民間藝人300餘名,新收集民歌200餘首,小調30支,民間故事、諺語100多餘條,新發現民間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間曲藝有黃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龍的“排排亮”,還收集有吊腳建造技術、咂酒、油茶湯、繡花鞋、神豆腐等製作工藝,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我縣民間藝術檔案資訊庫,為建立縣級名錄作好了準備。

(二) “非遺”普查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案申報工作

我縣在開展“非遺”保護的過程中,一邊認真開展普查,一邊積極進行申報。XX年5月,我們將南劇、地盤子、板凳龍三項民間藝術到省工商部門進行了註冊登記,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使我縣以上三種重點民族文化藝術進入了法律保護程式,搶得了保護先機和制高點。在全州開展申報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工作中,我縣認真篩選南劇、地盤子兩個專案,組織專班編寫申報材料,製作申報電視專題片以及cd資料光碟和其它輔助材料,雖經幾次反覆,但我縣每次報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時、準確,有力地支援了全州申報工作的開展。XX年年7月,我縣南劇、地盤子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我縣南劇被公佈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9年,我們將吊腳樓建造技藝申報了國家、省級名錄;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了“民間藝術之鄉”的申報工作,2019年,我縣朝陽寺鎮被公佈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全縣各鄉鎮也初步形成了“一鄉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遺”普查促進了我縣民間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

圍繞打造南劇藝術之鄉的目標,我縣全面加強對南劇的保護和傳承。XX年縣政府撥款20萬元,創作排練了大型土家歷史故事劇《女兒寨》,年底在全州人代會期間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積極開展民間文藝創作活動,先後多次舉辦了全縣“三民”匯演、嗩吶大賽、鄉村民族文化藝術節等多種形式的民間文藝匯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壩村的苗族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擺手舞、草把龍、牛虎鬥等民間藝術精品,成功舉辦了“官壩民俗文化節”活動,有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遺”普查促進了民間文藝活動的廣泛開展

圍繞“非遺”保護並結合普查工作,近兩年來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非遺”保護和普查工作的開展。XX年至今,我縣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咸豐梨樹文化節”,南劇、地盤子、板凳龍、鎖吶、哭嫁歌、草把龍等民間藝術多次被搬上舞臺,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龍坪鄉主辦了全縣第一屆鄉村民間文化藝術節。XX年年9月,高樂山鎮主辦了全縣第二屆民間文化藝術節,XX年,我縣舉辦了全縣第三屆“三民”調演。XX年年10月,活龍坪鄉舉辦了全鄉民歌歌王爭霸賽。2019年11月,我縣舉辦了全縣民歌大賽。這些活動都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促進了普查工作深入開展。

(五)、“非遺”普查促進了優秀民間藝人得到有效保護

目前我縣有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名州級“民間藝術大師”、12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在保護措施方面,我們一是於XX年舉辦全縣“三民”調演之際,請示縣人民政府命名錶彰了全縣首批12個優秀民間藝人,縣政府給每人每年發放補貼800元;二是搶救機遇,將地盤子傳人李仕洲、板凳龍傳人周禮樂、幹龍船、咂酒傳人李政福等人申報了省、州級民間藝術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三是通過舉辦鎖吶大賽、民歌大賽、梨樹節、民間文化藝術節等各類活動,給廣大民間藝人創造了展示技藝的舞臺和獲獎的機會;四是在我縣文聯創辦的《唐崖》雜誌和文化館創辦的“風景彎彎”文學網站開辦專檔,加強了對民間藝人的宣傳推介。五是以農村、社群、協會、學校為載體,建立民歌、南劇基地,進一步開展“民歌、南劇進校園”活動,使其成為培養後備人才的基地,確保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六) “非遺”普查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

一是加強了對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門緊密協作,XX年組織建立了《唐崖》文學雜誌,目前已出版12期。編輯出版了《咸豐民間故事》、《民間對聯》、《民間器樂》、《民間舞蹈》、《民間諺語》、《民間歌謠》等五大整合。二是請求縣政府設立了全縣民族文學創作獎勵基金,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創作。近幾年來,我縣文學藝術工作者先後出版了《色調藍藍的遠處》等3部散文專集;創作了《鄉村陽臺》等120餘篇散文、詩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鄉邊緣》獲全州“五個一”工程獎。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一)縣委、縣政府的重視、部門的支援、社會積極參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穿於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認真落實文化遺產保護“五納入”政策。先後召開了一次縣委常委會議,兩次政府常務會,一次現場辦公會議,聽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情況彙報,研究解決文化部門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近3年僅文化工作就制發文件10多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還先後撥款2萬元用於購買普查裝置,15萬元用於開展“申遺”工作,10萬元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協調民宗局爭取資金10萬元打造南劇《女兒寨》,8萬元編輯出版《咸豐民間器樂》等文化叢書,每年2萬元創辦《唐崖》文藝平臺,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文化部門開展保護工作的經費緊缺的實際問題。縣鄉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恩施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積極參與支援全縣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辦。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眾更是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民族文化遺產搶救保護。

(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力爭民族遺產的普查保護做到規範化、制度化。在開展長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我縣文化部門始終堅持把高標準,嚴要求與先急後緩、因地制宜統一起來,分門別類,即不搞“一刀切”,又講究重點與一般的基本統一。不管是開展普查,還是組織具體的保護活動,我縣文化部門按照不同層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瀕臨絕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早發現、早立項、早搶救、早建檔。對珍貴的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保護,做到文字撰寫標準化,申報專題片正規化,照片配置規範化,檔案資料數字化,對一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求有錄音、有錄影、有照片、有祥實的文字資料。而且,我縣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都將搶救保護貫穿其中。這樣,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確立了保護重點,使珍貴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經常性的保護工作中得到良好傳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

雖然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告一段落,但這僅僅只是階段性的。今後,我們將把這項工作持續開展下去,搞好查漏補缺,力爭做到全面、細緻、深入。

認真整理普查資料,著手建立《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撰寫各個藝術門類的單項材料,建立藝術傳人檔案,建立《咸豐縣民間藝人檔案資訊庫》。

(二)完成《民間藝術整合》和《文化遺產叢書》的編修工作

組織專人專班,廣泛收集資料,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豐民間舞蹈集》、《咸豐民俗》等各大整合。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撰寫和出版工作,主要對現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書籍進行模底登記,組織力量選擇重點撰寫並出版一批。

(三)突出重點,切實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我們已將南劇、地盤子、吊腳樓建造技藝向國家、省級申報了保護名錄,下一步我們將在廣泛徵求意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篩選專案,力爭我縣有更多的專案入選國家、省級保護名錄。

(四)開展民間文化保護區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動

積極支援各鄉鎮(區)、村結合實際提煉1-2種本土特色文化,加緊打造、精心提高併為之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加鮮明,更加具有影響力。儘快制定文化保護區和特色文化村的評選細則,廣泛開展命名活動。今年底,完成命名第一批文化保護區和特色文化村工作。

(五)加大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壯大民間藝術保護隊伍

積極向國家、省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縣級優秀民間藝人,按照藝術門類每類評選2-3個。今年下半年,我們將與民宗局聯合召開一次民間藝術大師、民間藝人座談會,指導並督促民間藝人制定傳承民間藝術工作計劃,加快培養青藝人,鼓勵他們組織開展經常性演出活動。今年下半年力爭命名全縣第二批縣級優秀民間藝人。

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積極創辦民間藝術團體,並對現有各類民間藝術團體和文化組織進行登記、適當時命名授牌。每年有針對性地舉辦3-5期民間藝術培訓班。請縣內知名民間老藝人跟班輔導,不斷壯大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

(六)推動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成體系

切實加強領導,加強部門配合,與民宗部門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文藝整合出版、民間文藝匯演;與旅遊部門聯合開展生態文化保護區、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資源開發工作。在旅遊景區推出具有咸豐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印製介紹咸豐風土人情的畫冊、簡介,推廣擺手舞、地盤子、板凳龍、嗩吶、山民歌等。與廣電部門聯辦“週末文藝”或其它節目,續滾動播出咸豐本文化。與教育部門合編一本比較全面系統的鄉土文化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四、五年級每週開放一節鄉土文化課。

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爭取用3-5年的時間培訓一批民間文藝人才,出版一批民間文藝叢書,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品牌,開展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藝活動。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門為龍頭,鄉鎮為支撐,農村為基礎,文藝協會為紐帶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黨政重視、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目前,我縣正在深入實施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我們將追加措施,抓緊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努力使民族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咸豐提供精神動力。我們相信,有一批樂於傳承、善於創新的藝人隊伍,有一個良好發展的社會環境,咸豐的民族文化遺產一定會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咸豐的民間藝術之花一定會開得更加鮮豔,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