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彙報材料大綱

欄目: 彙報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9.24K

界首市歷史悠久,民風古樸,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非遺”保護中心按照國家、省市的相關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機制、規範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展”的工作目標,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的指導原則,結合本市實際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現總結如下: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彙報材料大綱

一、保護現狀

(一)成立機構,建立機制。

2011年初,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行領導責任制,抽調專人辦公,確定了辦公場所,制定了保護實施方案,完善了保護措施,全面負責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副市長秦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俊傑等有關領導,多次深入基層,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調研,指導。長期以來,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調,主管單位負總責的原則,建立了相關的機制,做到了保護有規劃,措施有保證,資金有保障。

(二)收集資料,整理入庫。

XX年初,界首市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數字、音像、影像、圖片、書籍資料,通過認真整理,仔細篩選,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資料庫。同時,對相關實物、工具、器皿進行了採集,做到妥善儲存。現這一工作仍在進行。

(三)專案整合,彙編出版。

隨著界首市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繼開展了“非遺”專案整合,彙編出版工作。XX年7月,出版了《界首陶瓷》一書,其餘整合彙編工作正在進行。

(四)明確目標,確保傳承。

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根據制定的“非遺”保護五年實施計劃,進一步明確了目標,成立了“非遺”專案工作研究室,定期舉辦“非遺”專案研討會、交流會,促進“非遺”專案的發展;長期開辦“非遺”專案技藝培訓班,確保“非遺”專案技藝得到很好的傳承。二、普查成果

(一)專案成果

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界首人民代代相傳歲歲積澱的勞動和生活的文化軌跡,包涵門類極廣,有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戲曲、曲藝、手工技藝等等。依據目前收集到的資料分析,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分10類,其中主要門類分佈比例如下:民間音樂9.6%,民間舞蹈6.4%,民間美術9.6%,民俗文化6.4%,戲曲12.8%,曲藝3.2%,民間手工技藝12.8%,民間雜技3.2%,生產商貿習俗12.8%,民間文學22%。

從區域分佈來看,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在全市範圍分佈較為均勻,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戲曲、曲藝、手工技藝傳承廣泛,只有部分專案受到地理環境、土質要求、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制約,傳承區域範圍相對固定。如界首彩陶、扁擔戲、彩塑等。

(二)傳承情況

目前,界首市已經普查登記的傳承人有62人,24個團體,基本情況是有經濟效益的專案(彩陶、剪紙等)傳承人多,大部分藝人年富力強,有的正在授徒。經濟效益不突出的專案傳承人年齡老化,缺乏新一代傳承接班人,特別是扁擔戲、版畫、麵塑、刺繡、香荷包等專案,民歌、民舞、曲藝等專案和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動專案更是缺乏年輕一代的傳承人。需要及時進行搶救保護,建立一整套的傳承保護體系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已成立了“界首彩陶”研究會、建立了盧氏刻花彩陶工作室和培訓基地,在市文化館成立了“界首書會”和“界首漁鼓”曲藝管理委員會、研究會。

三、“非遺”成果

(一)專案成果

界首市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個,即“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界首書會”,XX年,界首市田營鎮被安徽省文化廳命名為安徽省民間藝術(彩陶)之鄉,2011年,界首市田營鎮被文化部命名中國民間藝術彩陶之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個,即“扁擔戲”、“界首漁鼓”、“大黃廟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個,即“界首剪紙”、“木版年畫”、“界首刺繡”。1999年3月,界首市被安徽省文化廳命名為“安徽省民間藝術(剪紙)之鄉”,XX年3月,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個,“鬥雞會”、“高蹺”、“豫劇沙河調”、“大鼓書”、“墜子書”等。另有界首面塑、呂長明牛肉、巨集興果店等專案正在籌備申報。

在傳承人方面,盧群山、王京勝被評為安徽省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苗清臣、盧莉華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二)研究成果

界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研究成果方面有專著《界首剪紙》(1986年3月),《界首戲曲志》(1986年10月),《界首諺語與民間傳說集》(1987年4月),《界首曲藝志》(1995年8月),《界首群眾文化志》(1997年10月),《界首陶瓷》(XX年7月),《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界首卷)》(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