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通用7篇)

欄目: 精選工作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65K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1

我校申報的實驗課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經荊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確立為荊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立項編號:ZD20xx016),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為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達到研究目的,我謹代表課題組,將開展課題研究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通用7篇)

一、課題研究背景:

高效課堂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各地對高效課堂研究由來以久,並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模式。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迴圈大課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等。這些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高度關注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具體表現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放學生的學習力,激發學生釋放潛能,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檢測反饋,減輕學生負擔。這些成功經驗為我們進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發現,目前各地對高效課堂的研究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空間,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課堂操作,更多的是獲得經驗層面的成果,缺乏對高效課堂本質的系統描述,因而難免在研究中出現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難以將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國中展開,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國中課堂,國小高效課堂構建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因此開展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校幾年前就在借鑑全國各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高效課堂建構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組以課例為載體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探討,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性智慧,如李萍老師執教的《用連乘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成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王萍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學生認知衝突引發學生對計算公式的再探討,陳鵬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問題交流中獲得分數本質的理解,等等。這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㈠生本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雖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還很不完善,但他們身上包含著人類千萬年進化所積澱的優秀基因,具備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潛能。學生學習天性的自由展現,必然帶來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和驚人的學習效率,必然帶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求知慾望的膨脹,學習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順應學生的學習天性。

㈡自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習主體都是相對獨立的“人”,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系統、具有求得自我獨立的慾望、具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和一定的獨立能力。自主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

三、課題研究內容:

㈠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實驗立足“高效”,抓住“構建”,開發五種策略、建立三種機制,作為本實驗的具體研究內容。

1、五種策略

⑴先學後教策略:先學是一種策略,其本質是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獲得自己的經驗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先學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題、閱讀資料、動手操作、提出疑問、當堂訓練、合作探究、小課題研究等。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讓學生聯絡生活識字,作文教學中的“先說後寫、先寫後評”,數學發現規律教學中的“觀察—猜想—驗證”,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學生嘗試等都是“先學”。在“先學”的基礎上,教師採用交流、點撥、拓展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就是“後教”。 “後教”不是由老師包辦,更不等於老師獨自講解,而是以一種符合學生學情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⑵問題導學策略:人總是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成長,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歸納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導學即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採用多種途徑去解決問題,並把這種思路具體化為一定的教學環節,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

⑶綜合性學習策略:學習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為基礎,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全方位地參與活動,比如閱讀、表達、演示、操作等,既動腦,又動手,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充分發揮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作用,強化對新知識的認識與鞏固,並在運用中進行拓展。通過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⑷生生互動策略:課堂中生生之間的關係比其他任何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更強有力。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生生互動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傾聽、相互表述、相互質疑、相互評價等。

⑸當堂訓練策略:美國緬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表明:學習後馬上應用的效率是所有學習方式中效率最高的,達到90%。當堂訓練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論,它是對學生遺忘規律和學習規律的運用,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狀況的檢測和評估,是新的問題的生長點,是重要的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設計訓練、指導訓練以及訓練點評是實驗程序中教師要重點探索的領域。

2、三種機制

⑴學案導學機制:高效課堂構建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那麼,教師精心設計導學案,用學案導學就成了十分關鍵的環節。本實驗將學案導學作為一個重要機制,引導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合理進行檢測評估,並開展備課組集體設計導學案、師生共同設計導學案等活動,讓導學案真正起到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的作用。

⑵課內調節機制:學習活動不是盲目的,是有預設的活動。但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實的學習活動必然對課前預設提出挑戰,甚至“顛覆”。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現實問題對教學預案進行調整或再設計顯得十分重要。課內調節機制重在研究調節活動的產生、時機、方式、效果等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和有效性。

⑶課後反思機制:高效課堂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課例的積累,需要老師不斷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實驗將著力提高教師的反思意識,幫助教師養成反思習慣,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㈡課題研究的目標:

經過五年研究,達到如下實驗目標:

1、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學習品質得到提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基本形成。

2、課堂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徹底打破,形成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有合作交流、有質疑探索、有當堂訓練、有實踐拓展,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師的備課方式發生轉變,教學設計從方便教師教轉向利於學生學。圍繞以目標為激勵、以問題為導向、以差異為資源、以互動為途徑、以訓練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備課方式。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發生改變。

4、探索並建構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如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模式,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模式,英語單詞學習教學模式等。

5、歸納整理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和理解。

㈢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學生課堂學習面貌發生質的變化,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學習,樂於表現。

2、探討實現國小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建立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模式。

3、積累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課例和學案。

4、形成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實驗報告、案例集、論文集。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㈠研究思路:

採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實踐探索、邊修改完善、邊積累整理。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子課題,進行分散研究,積累研究課例。各年級骨幹教師集中整理課例,形成高效課堂的理論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實驗研究需要學習與之相關的生本教育、嘗試教學、自主學習等教育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學習借鑑各地各學段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成果和經驗。

2、行動研究法:高效課堂建構的研究主要是一種實踐性研究,甚至是將已有的模式、經驗、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驗證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師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課型,圍繞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進行嘗試實踐,積累大量的課例,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3、案例分析法:根據某一課型高效課堂建構的思路進行“磨課”,打造典型課例,建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某一課例教學為載體,通過同課異構、高效課堂觀摩等進行個案對比,分析研究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具有共性的特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

4、敘事研究法:組織開展高效課堂研究敘事交流,講述高效課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中感悟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

㈢實施步驟:

本實驗研究週期為五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實驗啟動階段

1、學習:①組織學習高效課堂建構實驗方案;

②組織學習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嘗試學習等相關理論;

2、組建團隊:教師根據自身優勢,選擇研究的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學習內容、組織形式、學習體會、學習效果等。

②交流子課題研究方案。

4、組織實驗前測。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實驗實施階段

1、高效課堂基本模型建構階段

①研究各學科導學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學科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課堂模型深入研究階段

①學生與文字、學生、教師有效對話的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設計研究

③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變式研究

3、高效課堂評價研究階段:

①導學案的評價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的評價研究

③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實驗結題階段

1、整理實驗成果,初步形成實驗研究報告。

2、進行實驗驗證。

3、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形成結題報告。

4、成果交流、觀摩等。

5、發現問題,初步確定下一輪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條件和保障措施:

本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均為省、市級骨幹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課題組成員為課題開展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調查問卷、諮詢等工作,為本課題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邀請荊州市教科院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對階段性研究情況組織考評,保證了課題研究的計劃性、科學性、有效性。

此外,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種不同的功能教室,為課題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學校高度重視學校教改科研工作,去年下半年出臺了《關於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加速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見》,對教育科研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援。

我們有理由相信,本實驗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2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形勢下,建立型社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終身學習,創新是人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課程改革推動了國小數學教學的發展,但是又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清遠英德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大班額教學現象比較普遍,新課程倡導探究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驗操作,然而由於班額大,人數過多,嚴重影響新課程目標的落實,班級人數多,確實給合作學習帶來困難,然而又不能因為班額大就降低要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探索出一條新路,提高大班額下數學教學的水平和效果,是我市數學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同時鄧校長的二級課題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於這些,本課題立足實際,在大班額現實下,實驗自主發展策略和學習指導策略,探索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師生共同活動、合作完成學習目標的自主合作課堂教學結構。

2、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提高大班額環境下合作學習小組的參與度。如何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真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究影響大班額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提高大班額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

(4 “自主、合作、探究”與“紀律、噪聲”如何有效協調,如何提高學生合作中參與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相互聯絡又有所側重,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這都有待於我們今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3、研究內容

(1)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作用。因為我們每個班的人數都比較多,課中課內由教師難以照顧過來,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非常有必要。

(2)影響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如何提高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有效性。

4、研究方法

(1)文獻法: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特別是理論水平低,必須上網查詢資料或閱讀有關研究合作學習的文章資料,並借鑑引用。葉鳳良校長的《讓孩子在自主管理中成長》這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2)觀察法:平時注意觀察學生對教學的情感態度,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情況,並作跟蹤記錄。

(3)對比法:為了全面掌握學生對這一教學法模式的適應性以及瞭解這種教學法模式對教學的幫助,每月舉行一次教學法調查,要與對比班進或對比組或比較階段。這樣分段分期對比,發現差距,及時找出原因,尋找對策。

(4)案例分析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通過教學中的實際案例分析,為提高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提供實踐素材。

5、研究過程與階段(含時間安排)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9月)

(1)、申報課題。

(2)、學習有關理論,有關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學生培養目標體系。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1)、課題開題報告。

(2)、到名師工作室跟名師學習,走進骨幹班教師課堂,虛心向大家學習,與學員互相聽課、上課、評課。

(3)、請專家進行指導。

(4)、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5)、及時收集研究資訊,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6)、不斷小結,交流經驗。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5月)

(1)、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申請課題評審驗收,做好論文答辯工作。

6、預期成果

《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的提出,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構建適合大班額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設計有價值的合作議題,抓住合作學習的有利時機,真正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消除影響大班額環境下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的因素,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經過一個多月的實施,該課題進入實驗準備和理論研究階段,成立了課題實驗小組,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理論學習,認真規劃了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了實驗方案,填寫了課題申報的有關表冊,完成了課題開題報告;完成實驗研究方案,完成了課題的申報工作。通過一個多月的研究,我校實驗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各種小組學習中得到了很大發展。

一方面蒐集材料,得出結論,體驗了學習的過程,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以後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自律的精神,同時培養了助人為樂、寬容心和指導他人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學到了團結協作與人相處等合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發展。

通過對合作學習的方法、合作學習的手段、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大班額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研究,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3

課題界定:

“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並不是在其他領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識,而是強調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整體性。我們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指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絡、數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數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是指應用不同的數學知識、方法、活動經驗、思維方式等解決實際問題或探索數學規律。我們以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為載體,著重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課題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按實驗、研究、總結、推廣的執行模式進行研究。我們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標,深入、紮實地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個案研究法

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進行個案研究。

2、行動研究法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策略體系,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國小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有效實施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課題研究的物件:

利民路國小一、二、三、六年級學生。

研究階段劃分:(按學期)

(一)準備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確定課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結合國小數學學科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開展情況,初步擬定將《國小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作為我校低年級數學組的主攻課題。

2、制定方案

徵求課題組成員意見,制定整體方案討論稿,對方案進行研討、修改、定稿。

3、開題報告

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邀請有關領導參加,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二)實施階段,xx年第一學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學實踐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每學期組織教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教學中進行嘗試。

2、案例分析

分析“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案例,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3、交流小結

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並相互交流。

4、撰寫論文

每學期都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論文,並依次補充,初步完成專題論文。

(三)總結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論文交流

對已撰寫的論文進行充實、完善和交流。

2、總結經驗

探討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總結經驗,準備結題工作,併為後繼研究做準備。

3、研究結題

召開課題結題報告會,邀請校有關負責課題的行政領導和上級領導部門,對研究課題進行現場評審,鑑定和驗收。

4、成果展示

國小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等。

主要階段性成果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準備階段其間,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實施階段其間,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總結階段其間,撰寫結題報告,撰寫由優秀課例構成的國小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論文和創造性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教學設計。

成員分工:

苑蘭鳳課題負責人,負責課題研究的設計、研究人員的組織協調,研究報告的組織和撰寫。

楊永良、楊豔蕊、陳麗、(王芳、陳靜、閆愛民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實施階段研究報告或論文。

喬梅、師玲雪、張鳳傑、(史豔麗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結題報告或論文。

全組人員負責實驗執行、研究個案、優秀課例或實踐作業資料的收集。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的提出

1、資訊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通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資訊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資訊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資訊,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資訊。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資訊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資訊科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路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和視訊,使得教學資訊的處理呈多維化,整合性和互動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於教學資訊科技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開闢了新的途經。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呼叫網上的資訊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資訊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路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資訊科技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通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體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鑑於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通過資訊科技建設學校資訊資源庫,創設互動平臺,使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運用資訊科技探討資訊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資訊,綜合分析資訊,管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著眼於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恆的主題。隨著以資訊科技為特徵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資訊渠道的多樣性,資訊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並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於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於探索資訊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資訊時代的必然選擇,資訊科技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資訊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徵,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資訊科技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於利用資訊科技,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充套件,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訊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資訊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網路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互動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通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著人類對資訊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成熟,發展,資訊科技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資訊科技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教師和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資訊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資訊資源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資訊時代的教育觀:資訊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資訊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群教育,網路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群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群作為學習環境。

資訊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資訊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資訊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物件,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資訊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影帶,光碟)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物件。

資訊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資訊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後,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網路資訊,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資訊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資訊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並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資訊科技,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的搜尋及跟蹤能力,強化資訊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採用各種手段瞭解學生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情況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後,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後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如何建設資訊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資訊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資訊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資訊。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字,音視訊,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遊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儲存巨大的資訊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影象,影像,動畫,聲音和遊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併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的支援。

建設資訊資源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開發,製作。在保證學科資訊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製。

2、收集,整理。可以通過交流,協作,複製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製作,管理部門處收集並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通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影機等裝置,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路上搜集所需的資訊資源。

(二)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於研究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使之多樣化。

"遊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遊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於國小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遊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遊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資訊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國小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於國小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語文學習遊戲,數學學習遊戲,英語學習遊戲,或棋類遊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路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上網查詢,人機互動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資訊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資訊。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通過搜尋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資訊科技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後彙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通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互動作用。在網路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路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結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路來傳遞聲音,文字,影象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步傳遞資訊,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非同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入註冊,獲得帳號,然後自由地與他人交流資訊;非同步式協作可以通過bbs,電子郵箱,線上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路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採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後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路課件的製作。網路課件類似於網頁製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釋出資料,網上討論,答疑,線上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連結,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伺服器上,並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詢。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路教室裡,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臺電腦。網路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

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後,認真閱讀,並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碟中,儲存在公共讀寫資料夾裡。

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通過"網路上的芳鄰"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資料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資訊通過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視訊展示臺向大家展示。

④線上練習,檢查成果。啟動"線上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後教師再開啟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體,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後網路知識拓展。在網路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於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後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後探索中有什麼困難或想法可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絡,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鑑,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得教育資訊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並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著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資訊科技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並且利用一定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資訊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資訊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資訊知識。資訊搜尋能力,指掌握一定的資訊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檢索能力,即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資訊資料中查找出相關資訊的能力。資訊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瞭解掌握主要資訊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追蹤的能力,強化資訊接受,利用能力,注意資訊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資訊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資訊,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尋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入相應的網站,蒐集有價值的資料,並加以儲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路教學中幫助學生"資訊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資訊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資訊的實質基礎上,分析資訊資料的細節,並將資訊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資訊分析是將已獲得的資訊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資訊層次。資訊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資訊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資訊的接觸面,大量地佔有資訊,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資訊知識,尤其是資訊型別的區別,培養學生資訊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資訊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資訊管理的能力。資訊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資訊管理知識體系。以資訊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並善於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資訊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資訊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資訊,通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資訊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路教學的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後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資訊交流。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路。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彙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幹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5

如何合理根據此課型的特點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基於教師的困惑和教學的現狀,為了探討適合我們的現行教材、符合學校、學生、教師實際,省時高效,能夠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的教學模式,筆者設定以下課題:

一、課題形成的背景

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是一個永恆的教學研究課題,是學校層面、教學層面時刻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不管在國內國外,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有深入地研究和豐碩的成果,對學校現有學科教學都有其積極的指導和借鑑意義。但是,針對課程背景的變化,面對新的情況和問題,具體到不同的學科特點,學科教學效率、效果提升的研究及其成果顯得還遠遠不夠,而且研究工作必須及時跟進。

人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效性認識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夠。表現在課改後教學過程中:一種人只從大學聯考上看課堂教學效果,另一種人從課堂教學花樣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還有的人強調素質教育,在談教學效果是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對立起來,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種不去收穫,這些在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實施推廣過程中的課堂教學裡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

數學教學過程中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課型之一,約佔總課時的三分之一的時間。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與其他課型有著本質的區別。其量大,練習的內容多,環節雜亂,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對此型別課的教學倍感困惑,無從下手。學生覺得此型別課枯燥乏味,學得無趣。我們要重視此型別課的教學方法,探索此型別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溫故知新、融會貫通。因此,如何合理根據此課型的特點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基於教師的困惑和教學的現狀,為了探討適合我們的現行教材、符合學校、學生、教師實際,省時高效,能夠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的教學模式,筆者設定以上課題,進行調查研究,主要初步思考解決以下問題:

(1)為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的有效性,初步解決課程改革中面臨的新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2)形成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有效性研究的教學模式並推廣;

(3)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

成果解決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具體指出成果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所採取的方法。問題要明確,思路清晰,方法要有針對性,字數不超過600字)

二、成果研究方法

將研究的整個過程定位在學習、設計、實踐、反思、重建上。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資訊的主要方法,其中資訊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路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資訊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研究過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之初樣本學校學科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筆者多次利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組織比對班的學生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問卷內容涉及教學態度、教學水平、課堂管理、課外輔導答疑以及他們上課的聽課狀態、效果等多個方面。通過問卷調查,好多學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

結合學生的意見以及現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筆者設計了多節節高中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不同上法的教案,然後把它應用到現高中教學中,想通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觀察,得出上好此型別課的最有效的方法,進而探討適合現在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題創新之處

本課題《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有效性研究》研究是建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這是區別於以往研究的最關鍵的特徵,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新課標的實施,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價值取向,要求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學習。研究高中新課程背景下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課有效性研究》問題,有助於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新課程的開展。本課題將對如何合理設計根據此課型的特點的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適合我們的現行教材、符合學校、學生、教師實際,省時高效,能夠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的知識應用、的能力提升課的教學模式做以建議。

四、課題實驗過程

本課題研究設想如下

(1)準備階段:

A、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做好申報、立項及論證工作。

B、組建課題組,落實課題研究網路。

C、進行資料收集。

D、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課堂教學隨機抽查等形式,對目前學科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現狀、教師及學生相關素質及其它制約因素情況作詳細調查,積累調查資訊,撰寫調研報告。

(2)實施階段:

A、學習理論、問卷調查、應用研究。

B、在具體的數學課談教學中探索引導學生課中學習反思,階段學習反思、結合教學,探討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C、舉行一次中期研究情況交流會。

D、撰寫論文。

E、分析資料、收整合果。

(3)總結階段:

A、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資料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B、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C、做好課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書刊、上網等方式獲取與本課題有關的大量研究資料,為豐富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素養,促進課題研究人員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為了深入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要進行多種方法的調查研究工作,不斷總結形成結論。

3、行動研究法:通過不同的具體環節反思實踐和過程研究,探究不同教學設計學習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4、案例研究法:對課堂各種課例設計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出相應的有效教學模式。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6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國小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侷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後,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資訊,並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資訊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資訊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通過學生髮現資訊,解答問題的情況,瞭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鬆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絡。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通過主動探索得出結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過現場看課、網上查詢、雜誌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通過聽普通教師的課並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並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後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結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結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於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結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蒐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結題報告結構

1、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採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通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結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主文、尾語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結題報告

(二)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作用意義。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課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並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絡;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性意見,自我評價——— 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並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篇7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在許多農村地區,新課程理念還沒有完全被教師們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單純傳授,忽視了知識獲得和運用的過程和方法,因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而會考的命題方向卻是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非單純的識記。因此,如何改革國中英語課堂教學,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已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根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可以有所側重,培養初步寫的能力,是國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英語作為一門交際性的語言學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顯得非常重要,而寫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具有許多實際用途。另外,通過寫作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能幫助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寫一篇作文,不論長短,都需要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妥善地組織材料,還要條理清楚。這樣,在鍛鍊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書面表達在會考題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失分率也最高,從我市農村地區20xx年會考英語成績看,書面表達的得分普遍不高,而在日常教學中,書面表達已成為英語教學中最讓學生頭疼、最薄弱的環節。究其原因,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缺少對學生寫作的有效指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廣大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國中學生書面寫作水平,對於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具有很大的鋪墊作用。因此,《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就顯得極有價值。

二、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1、以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為理論來源。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認為,讀寫活動是一種複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是讀者根據自己的已知資訊、已有知識和經驗對資訊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

2、以加涅的認知學習理論為理論指導。

加涅在他的學習理論中採用層級分析法,認真地分析了學生知識學習的一般過程和結果以及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提出了學習過程"八階段"、學習結果"五種類"和教學過程"八階段"理論。學習過程八階段是指:動機;注意和選擇性知覺;預習;編碼;尋找和恢復;概括和學習的遷移;反應的生成;反饋。學習過程五種類是指:言語資訊;心智技能;認知策略;態度;運動技能。課堂教學八階段是指:動機;瞭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反饋。這些劃分,揭示了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課堂教學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3、以卡洛的語言資訊加工模式為理論依據,

卡洛模式中感覺記憶、工作記憶、永久記憶以及資訊加工的控制過程表現了人類認知功能的普遍特徵:外來資訊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態暫存於感覺記憶;同時永久記憶或人腦知識網路中的相關內容被啟用和被調出來辨認外來資訊;被辨認的和與認知活動有關的資訊進入工作記憶。當新的資訊進入工作記憶時,一部分資訊消失,一部分資訊和永久記憶中的資訊重新組合。對外來資訊的辨認、加工和獲取需動用人腦中原有的資訊,同時也受到認知活動的目的、計劃、策略等因素的監控和影響。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通過上網,查閱了《"零存整取"式國中英語寫作指導和有效性評估》、《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國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嘗試》、《國中英語寫作三環節鍛鍊式教學》、《blog在國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課題研究報告,可以看出關於國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研究在國內日漸增多,研究的途徑也多樣不一,也確實提出了一些比較有新意的方法。但針對教師如何教的研究比較多,而對於學生如何學的研究就相對較少。把國中英語寫作教學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比較多,而把農村地區國中英語寫作教學作為研究物件的就比較少。即使有一些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純理論的研究居多,而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比較少。因為在現實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寫作所佔的時間相對較少,英語課堂教學總是老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認認真真的記,而忽略了對學生寫作思維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現狀的調查分析和研究

2、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不良習慣的表現及形成原因

3、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有關寫作的基本理論

2、調查研究法:開展問卷調查,掌握豐富的一手材料

3、行動研究法:通過教師的教學實踐,蒐集資料和一手資料

4、案例研究法:記錄學生的個案並進行分析

六、課題研究方案及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12月

成立課題組,召開課題開題會議,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瞭解學生寫作現狀,組織學情調查和分析,研究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內容。

2、啟動階段:20xx年1月—2月

學習有關理論,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具體方案,制定具體行動計劃。

3、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根據實施方案和研究計劃,組織實施。

4、結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做好課題結題的評估,驗收和研究成果鑑定。

七、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預計的突破點:

1、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能夠為廣大的農村英語教師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讓他們積極主動的走進國中英語新課程,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切實提高農村國中生英語寫作水平。

2、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能對農村國中學生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能讓大部分學生基本養成良好的寫作學習習慣,能針對不同階段的要求寫出要點齊全、句子完整、語序正確、謂語動詞時態正確、習語搭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無單詞拼寫錯誤的書面表達。

階段性研究成果:

學習筆記、調查報告、案例分析、研究論文、發表學生英語習作、研究報告

最終研究成果:

《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的結題報告、論文集和出版《國中學生英語習作點評》一書

八、完成課題條件

1、本課題組成員共有五名,均為我校一線骨幹教師,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學經歷;第一負責人曾兩次榮獲區教壇新星稱號、曾獲得區中國小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具有很強的教研能力;在五名課題組成員中有一名高階教師,其餘的均為一級教師;在課題組五名成員中,有三位學校行政人員,有英語教研組長,這些教師敬業愛崗,教研能力突出,事業心強。

2、近幾年學校的發展較快,教學裝置齊全,教學資源配置優越,在教學資料的添置上投入了較大的資金支援。

3、在科研手段上,學校網路教室裝備了10兆光纖,開通農村遠端教育網,課題組成員幾乎人手一臺電腦,可直接從網路上下載資料;圖書室為英語教研組徵訂了《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英語通(國中教師版)》和《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等多種刊物;學校建有多媒體教室,可供課題組開展交流;學校採用坐班制,除完成教學工作外,課題組成員的時間充裕。

4、學校為課題組提供全程的服務,提供所需的經費5000元,用於購買資料及人員外出培訓、開會,並且制訂安慶市初級中學教科研獎勵制度。

九、研究隊伍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金武:男,41歲,xx國中校長,中學一級教師

課題組成員:楊新,男,41歲,xx國中副校長,中學高階教師

何明生,男,46歲,xx國中總務主任,中學一級教師

唐元山,男,39歲,xx國中英語教研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查海燕,女,36歲,中學一級教師

具體分工:

金武:主筆立項申請、開題報告、實施方案、行動計劃、階段性報告和結題報告;主持召開研討會及研修課;20xx年會考試卷書面表達分析報告;撰寫論文。

查海燕:農村七年級、二學生寫作現狀、不良習慣的表現及形成原因調查分析,完成調查報告;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撰寫論文。

楊新:農村七年級、三學生寫作現狀、不良習慣的表現及形成原因調查分析,完成調查報告;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撰寫論文。

唐元山:農村八年級、三學生寫作現狀、不良習慣的表現及形成原因調查分析,完成調查報告;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撰寫論文。

何明生:農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與實踐;撰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