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河源市工作報告

欄目: 精選工作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43W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那麼河源市20xx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怎樣的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幾篇,希望大家喜歡!

河源市工作報告

河源市工作報告20xx年篇1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一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突出困難和重大挑戰的一年,也是我市經受嚴峻考驗取得新的可喜成績的一年。一年來,我市先是在國家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碰到了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融資困難、生產成本上升等突出困難;接著又在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遇到了出口訂單減少、企業虧損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和利用外資下降、房地產市場低迷等突出困難;同時,在我市被省列為生態發展區的大背景下,承受了節能減排力度加大,一批在縣區工業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鋼鐵、小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企業被關停的巨大壓力。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各種困難挑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援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及市委五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堅定信心,沉著應對,迎難而上,咬定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注重搶抓各種機遇,不斷創新工作措施,著力破解發展難題,依期完成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

(一)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394.13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6.5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4.80億元,分別增長5.4%、12.8%和9.1%。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4∶53.4∶33.2調整為13.4:54.9:31.7。人均生產總值達13860元,增長8.9%。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99.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46億元,分別增長15.6%和16.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1億元,增長16.2%;完成稅收總收入36.45億元,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96億元,增長1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18億元;外貿出口額12.47億美元,增長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實際利用外資3.22億美元薰增長10.1%。城鎮年末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2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別增長6.7%和7.0%;人口自然增長率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6.4%。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二)承接產業轉移取得重大進展。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經過競標成為全省首批示範性產業轉移園,併成功獲得省政府5億元競爭性扶持資金,規劃面積擴大到5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進行三期徵地工作。全市產業轉移園全部列入省認定範圍。先後在廣州、深圳和東莞召開投資環境推介會,舉辦了20xx年中國CDMA產業發展論壇,組團參加了省首屆新粵商大會和第五屆“中博會”、20xx粵港—歐洲(西班牙)經濟技術貿易合作交流會和第五屆“山洽會”。全年新簽約進園區專案61個,投資總額67.82億元;園區新開工專案112個,投資額98.39億元;竣工專案80個,投資額82.43億元。我市手機基地被認定為廣東省手機產業叢集升級示範區,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移動通訊產學研戰略聯盟等技術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市高新區手機年產量達706萬臺,產值40.5億元。和平鐘錶產業、紫金光學眼鏡產業、東源新型材料產業、連平綠色食品加工產業、源城和龍川電子電器製造產業等主導產業培育也取得新進展。制定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出臺“暖企工程”7條措施,積極幫助企業克服困難,營造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良好氛圍。產業轉移園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顯現。全市“一區六園”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和入庫稅收分別為374.41億元、105.15億元和6.31億元,分別增長19.2%、20.4%和45.1%,對全市經濟增長和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42.9%和29.5%。

(三)城鄉規劃和重大專案建設拉開新格局。城鄉規劃全面鋪開。全面啟動了《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修編紮實推進;燈塔盆地開發的規劃論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河源市中心城區概念規劃》、《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規劃》、《河源市東城中片區、東片區及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河源市近期建設規劃》等四個重大規劃;基本完成了《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和《河源市水路岸線及港口總體佈局規劃》的編制工作;市區有關區域和相關專項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編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爭取省批准新增紫金臨江鎮為中心鎮。18個省級中心鎮近期建設規劃、20個重點鎮總體規劃和150個村莊規劃試點的規劃編制工作紮實推進。重大專案建設取得可喜突破。萬綠湖直飲水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市政府分別與深圳、東莞市政府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省發改委正主導開展專案可行性諮詢論證;河源電廠一期工程順利推進,1號機組已正式投產發電;提前啟動《河源市“xx”電網專項規劃》,加快推進“1.8.28”電網工程和農網改造工程。廣河高速公路已於去年全面開工,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連平段已完成工程可行性論證評審,大廣高速公路連平段開工在即,粵湘高速公路連平段正進入設計階段,龍川至汕尾鐵路納入了國家和省的規劃;市區七條市政重點道路建設的前期工作全面啟動;改造國道13公里、省道110.5公里、縣鄉公路99公里。

(四)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全市農業總產值86.14億元,增長5.2%。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種糧綜合直補1.26億元、能繁母豬補貼686萬元。全面完成了省下達的糧食考核指標。市、縣財政安排5000萬元貸款貼息重點支援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爭取國家連續三年每年支援4000萬元規劃建設15萬畝、改造2萬畝的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成功舉辦河源市首屆現代生態農業推介暨農產品展銷會。全市新增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輻射帶動15.3萬農戶,促進農戶戶均增收2300元。創辦新農村建設示範點98個。加快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完成了畜牧獸醫、種子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啟動“農村清潔工程”試點工作。建成城市防洪堤113.43公里,完成中型水庫加固工程2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48宗、省人大農村機電排灌議案工程30宗,防災減災工作連續五年被省政府評為一等獎。在全省率先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新一代天氣雷達專案建設進展順利,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籌資6000萬元在市高新區籌建富民工業園C區;全面落實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加快庫區移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移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5.3%。“千村脫困”政策全面落實,1117個貧困村共獲得投資分紅款2600多萬元。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減少到6.67萬戶、21.85萬人,分別下降6.7%和6.9%。

(五)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市政府與省旅遊局簽訂了《共建“廣東省生態旅遊示範區”合作協議》,全力推動旅遊業發展和轉型升級。通過召開全市旅遊景區景點建設現場會,成立市規劃委員會旅遊規劃分會,制定出臺系列管理規定等,進一步加強了旅遊景區景點規劃建設和管理。按五星級標準建設的萬綠湖國際會議度假中心施工進展順利,市區商業中心、恐龍文化公園、一批五星級酒店及大型旅遊專案招商步伐加快。加強旅遊宣傳促銷,舉辦了第二屆廣東自駕旅遊節暨第五屆河源市客家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加強了粵贛閩三省十個客家地級市區域旅遊合作。全年接待入市遊客723.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1.02億元,分別增長16.2%和15.1%。商貿流通、運輸倉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食宿餐飲以及資訊中介、社群服務等服務業進一步發展。

(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紮實推進林業生態市建設。全市共籌資近6億元,全面啟動林業體制改革。進一步規範速生豐產桉種植和木材加工企業管理。完成造林作業面積19.04萬畝,新營造生物防火林帶306.2公里、面積393.7公頃。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市生活汙水處理廠過江管網正在加快鋪設,市城南汙水處理廠成為全省產業轉移園首個建成運營的汙水處理廠,縣區11座汙水處理廠全面動工,七寨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穩步推進。完成國控重點汙染源線上自動監控裝置安裝,並與省環保局正式聯網。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進行專項整治,關停、淘汰落後鍊鋼產能225.5萬噸、鍊鐵產能3萬噸,關停小水泥企業2家。開展整頓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回頭看”活動,堅決查處違法採礦死灰復燃現象,礦產資源開發進一步規範。對萬綠湖水面養殖和汙染環境的規模養豬場進行專項清理整頓,組織整治市區東埔河專項行動,並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

(七)財稅金融運作穩健富有成效。在稅收政策調整、稅源發生變化、稅收增長難度明顯加大的情況下,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強化稅源管理,加強有效引導,挖掘增收潛力,財稅增收保持了較高的增幅,國地兩稅收入分別增長33.3%和12.7%。面對各種建設任務繁重、改善民生要求不斷提高、新增硬性支出專案越來越多,而資金嚴重短缺的困難,注重開源節流、科學理財,基本實現了保運轉、保發展、保民生的目標。用足用好上級政策,積極爭取上級財力支援,去年爭取省級資金支援比上年增加12億元(含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園競爭性扶持資金)。加強土地儲備和開發工作,提高經營城市水平。加強審計監督,對縣區委書記、縣區長同時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加強與金融機構協作,完善政銀企溝通合作機制,積極爭取金融部門支援,市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了資金額度48億元的合作協議,促成廣東發展銀行河源分行與我市中小民營企業簽訂了11億元的銀企合作協議。獲得工商銀行河源分行、農業銀行河源分行、中國銀行河源分行、農業發展銀行河源分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的專案貸款。注重統籌兼顧,科學排程資金,有力地支援了全市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重點專案和民生專案的建設。去年用於推進“十項惠民工程”和“十件實事”資金達18.1億元,民生方面的資金投入比上年增長21.9%;安排涉農資金6.62億元;安排社會保障和就業資金9.9億元,增長17.7%;消化上年度貸款3.5億元,償還歷史債務2.2億元;完成了路橋收費站的撤併整合,核准了交通建設還貸基數,獲得6.5億元還貸資金,有效解決了長達十幾年的交通建設歷史欠賬;市級一般預算補助縣區支出1.82億元,比上年增加31.5%。全市金融業健康發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34.8億元,貸款餘額201.3億元,分別增長16.8%和19.6%。金融改革繼續推進,城市信用社退市工作進展順利,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八)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成效顯著。紮實推進“十項惠民工程”。全市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新增高中階段學位9746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9.76%,提高了7個百分點;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全面落實;全面提高教師待遇,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域內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水平與當地公務員基本持平。統籌城鄉就業,新增就業崗位3.91萬個,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6.67萬人。全市新增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各險種51萬人次,其中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5萬多人,全面完成了省下達的參保任務。城鄉低保居民實現應保盡保,低保救濟面達7%。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93%。全力開展搶險救災工作,4709戶全倒戶元旦前全部遷入新居。募集資金3636萬元,積極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全面開展計劃生育創“兩無”活動,計劃生育率91.46%,三類縣、鎮轉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計劃生育任務。加強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督,“五小”專項整治經驗在全省推廣。加強重大疾病和公共衛生安全防控,紮實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和問題奶粉處置工作。採取有力措施打擊“三違四搶”行為,拆除市區及高新區徵地控制範圍違法違章建築9.54萬平方米。開展交通秩序及運輸市場秩序聯合整治“百日行動”,並出臺了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道路交通和運輸市場秩序明顯好轉。組織開展“清潔河源百日大行動”,理順了市區環衛管理體制,市區和各縣城的環境衛生明顯改善。紮實有效推進應急管理工作,認真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分別下降19.6%、20.9%和9.8%,直接經濟損失減少25.1%。公安“三基”工程紮實推進,政法系統基層基礎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平安奧運”等專項行動,刑事立案數下降7.8%,破案率上升10.7個百分點,其中“兩搶一盜”立案數下降7.9%。積極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群建設,雙擁、信訪、打私、人民調解、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有效推進。舉辦了建市20週年慶典系列活動和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成功獲得了第23屆世客會承辦權。舉行了第二屆市運會,激流回旋運動專案獲得1個世界冠軍、7個全國冠軍,實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零的突破。投入資金9.4億元,完成年內承諾辦好的“十件實事”。其中,全面完成95個行政村600公里水泥硬底化建設,全面完成35個社群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市財政撥出專款430萬元、社會籌集資金約500萬元,設立了市扶困助學基金;總投資4億多元的市人民醫院新院和市婦幼保健院新院順利竣工,市中醫院搬遷改建順利啟動;投入3900萬元對28所農村醫療機構進行標準化建設;籌資9725萬元,解決了農村20.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市民一度反映較多的市區用水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市區新增高中階段學位3075個、義務教育階段學位1802個,首期投資3.3億元的市工業技術學校正式動工;市廣播電視中心、市人防應急指揮中心將在今年第一季度竣工,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和龜峰塔修繕工程順利進行;客家文化公園、市圖書館新館建設前期工作已全面啟動;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8萬人;完成13224戶貧困戶(其中移民7224戶)危舊房改造任務;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任務全面完成;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年人均增加津補貼5000元,住房貨幣補貼全面實施,新建經濟適用房和新增廉租房任務如期完成。全市1405個村(居)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進一步加強了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統計、物價、供銷、人事編制和資訊化工作,科普、智慧財產權、檔案、史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民兵預備役等社會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與此同時,市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實現向縣區延伸,行政複議和行政執法監察力度進一步加大,政府廉政建設、行政效率和執行力得到增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並向其報告工作,堅持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全年共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1件、建議99件,市政協提案114件,辦結率和辦理質量都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援的結果,是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省直掛鉤幫扶單位、海內外投資者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大力支援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長期關心支援我市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向積極參與河源建設的海內外客商和外來務工人員,向駐河源解放軍和武警、消防官兵,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敬意!

我市在國際經濟危機、國內經濟增長下滑的大環境下取得以上成績,殊為不易。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旅遊產業化,千方百計做大經濟蛋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河源經濟總量小、財力薄弱的現狀;只有注重打基礎、謀長遠不動搖,堅定不移踐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統籌當前與長遠的關係,才能不斷提升河源發展水平,增強發展後勁,實現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只有堅持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不動搖,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知難而進的勇氣、腳踏實地的作風,善於搶抓機遇謀求發展,善於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善於靈活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善於抓重點破難點出亮點,才能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只有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辦事不動搖,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會、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自覺廉潔從政,對事關河源核心利益和發展大局的事情敢負責任敢抓敢管,才能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政府執行力;只有堅持執政為民、關心民生不動搖,紮實推進各項惠民工程,實實在在為百姓辦實事謀福祉,不斷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擁護和支援。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經濟總量仍然太小;產業競爭力不夠強,經濟效益不夠好;招商選資力度不夠大,引進大專案好專案不夠多;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增大;財源稅源不足,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人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生態環保、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城市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機關作風不夠紮實,政府執行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當前形勢和目標任務

20xx年,是我市實施“xx”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進一步擴大內需政策,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一年。縱觀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我市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影響持續蔓延,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進一步加劇,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巨集觀經濟形勢仍將在“低谷”中執行。就河源而言,今年全市外貿出口增長將較大幅度放緩,實際利用外資增幅將出現較大回落,房地產市場仍將在低迷中徘徊,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將繼續減速,工業經濟面臨新的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將碰到更多困難。另外,隨著生態發展區產業發展要求的細化,我市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將承受更大的壓力。可以預計,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比去年更突出的困難。但是,在看到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許多好的機遇。從全國來看,中央最近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決策,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項措施,將為今年全國經濟的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全省來看,省將投入2.37萬億元啟動“新十項工程”建設,其中今年投資3030億元建設重點專案200項,並陸續出臺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具體措施,將為全省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特別是《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綱要》上升至國家戰略,既為珠三角地區提升發展水平創造了更好條件,也為粵東西北特別是環珠三角地區加快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從我市來看,隨著工業園區規劃水平提升和開發建設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不斷增強,園區內投產專案增多,經濟效益將逐步顯現;隨著廣河高速公路動工建設和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連平段、大廣高速公路連平段等開工在即,河源至珠三角城際輕軌有望納入規劃建設,我市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隨著萬綠湖水資源等優勢資源開發步伐加快、河源電廠一期機組全面併網發電等,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市區商業中心的建設,我市將崛起“商業航母”;隨著市區七條市政重點道路建設的啟動,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計劃的實施,農村電網改造的全面啟動等,我市經濟發展將出現許多新的亮點。因此,對今年經濟工作,只要我們認清形勢,趨利除弊,堅定信心,沉著應對,就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就能夠化危為機,就能夠營造河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小氣候”。

綜合以上分析,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的要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旅遊產業化,堅定不移踐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打造一流發展環境;立足“保增長、促需求、優結構、增後勁”,更加註重承接產業轉移,更加註重扶持企業發展,更加註重抓好重大專案,更加註重加強統籌謀劃,更加註重創造性開展工作,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爭當全省山區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我市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持平;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6‰以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我們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真抓實幹,我市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預期目標就能夠依期實現。

三、20xx年工作安排

為依期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今年著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工業園區建設為主戰場,全力加速發展壯大工業經濟

著力加快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以增強園區接納能力為重點,以建設效益園區為目標,用足用好省“雙轉移”政策,提升園區規劃水平,擴大園區面積,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加大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力度,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完善和延伸產業鏈。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要加快二期專案竣工投產,加快三期徵地和開發建設步伐,啟動中遠期建設規劃,力爭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園要加快整合升級,提升檔次,發揮效益。其它轉移園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切實增強接納能力和競爭力。要把全市各個產業轉移園真正打造成做大河源經濟蛋糕、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著力提高招商選資質量。充分發揮我市區位、資源、生態和低成本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力度。緊緊圍繞培育和做強主導產業,瞄準國際國內名牌企業、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著力引進高效益、高科技,有品牌、有研發,少用地、少汙染的大專案和好專案。全力引進大規模、高科技的通訊製造業龍頭企業,提升我市電子資訊產業水平,做大做強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全力引進國內太陽能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利用我市豐富的石英石礦產資源,建設太陽能光伏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力引進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參與優勢礦產資源開發,打造礦產資源加工基地和冶金基地。充分發揮招商小分隊的作用,修訂招商獎勵政策,鼓勵單位、企業、個人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營造全民便商、親商的良好氛圍。做好籤約專案的跟蹤工作,全面提高專案履約率、開工率、資金到位率和竣工投產達產率。

著力提高自主創新水平。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自主研發,爭創國家和省名牌名標。鼓勵企業申請技術專利,培育一批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和示範企業。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加快推進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河源分園的建設步伐,加快國家移動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鐘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移動通訊產學研戰略聯盟、市高新區產學研孵化器等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抓好LED節能照明技術的示範和推廣工作,爭取把LED產業培育成我市新興主導產業。制定出臺高層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和傑出人才獎評選辦法,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氛圍。

著力扶持企業發展。大力實施“暖企工程”。落實對企業相關稅費實行減緩免的扶持政策,協調解決中小企業用地難、融資難、招工難等具體問題,及時幫助指導企業化解勞資糾紛。重點扶持高增長、有品牌、內銷型、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工業企業渡過難關。幫助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主導產業上下游分工合作,配套完善產業鏈條。幫助引導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擴大內銷市場。進一步提高出口通關效率,鼓勵企業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開拓新興出口市場,扶持民營企業辦理進出口權,積極推進對外貿易。全面實行市、縣區領導班子掛鉤企業責任制,及時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加快國有劣勢企業全面退出市場。整合國企資源,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益。

(二)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促進有效需求和發展環境優化

加大交通路網建設力度。力促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連平段、大廣高速公路連平段在年內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粵湘高速公路連平段建設前期工作,配合加快完成東環(市區)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繼續抓好國省縣道升級改造。全力推進市區七條市政重點道路建設。加快東江航道河源至惠州段100公里整治,更新改造全市渡口15個。配合做好龍川至汕尾鐵路規劃建設工作。全力爭取珠三角城際輕軌延伸河源專案納入省的近期建設規劃。推進鄉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市汽車客運南站建設,推進全市國有汽運企業改革。

加大電力電網和通訊設施建設力度。確保河源電廠一期工程2號機組今年上半年併網發電,全力爭取二期工程立項建設。加快東江干流梯級電站開發建設。全面推進“1.8.28”電網工程和農網改造工程。籌劃建設與抽水蓄能、太陽能相協調的電力輸出網路,做大做強能源產業。加快通訊設施建設,推動資訊化程序。

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全市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認真開展水庫除險加固和水土流失治理,各縣區全面啟動中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繼續實施省人大面上水庫移民安置、農村機電排灌工程建設、農村小水電建設等水利議案工程。採取積極措施治理地質災害。加快市區水源工程建設。

加大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商貿物流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和知名物流企業。全面動工建設市區商業中心。加快市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肉菜市場、工業原輔材料物流中心、龍川編組站集裝箱物流中心建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並向縣城和鄉鎮延伸。加快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各級供銷社在農資銷售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提升通訊、網路、傳媒、法律、金融、財會、價格評估、工程監理等服務水平。

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和國土資源管理力度。按照建設“公園城市”、“嶺南水城”的目標和“三規合一”的要求,認真做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儘快完成各類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加快編制城鎮規劃和村莊規劃。切實加強規劃審批,完善規劃公示制度。組建市區規劃建設監察大隊,調整充實源城區土地規劃監察大隊,堅決依法查處違法違章建築,確保規劃嚴格實施。加強土地、礦產資源管理和執法監察,保障重點專案建設用地。大力推進市區公園、綠地、路燈、排水排汙管網、垃圾中轉站、公廁、公共停車場等市政公用設施的改造建設。嚴格治理亂倒垃圾和建築廢料、亂佔道、亂擺賣行為,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城市亮化、美化、綠化、淨化水平。加強對戶外廣告、燃氣、自來水行業監管。加快城市公交建設,完善公交站(場)布點,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加大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建立工作力度。

加大重點專案的謀劃推進和協調服務力度。搶抓有利機遇,簡化審批程式,破解融資和用地難題,千方百計加快重點專案建設。精心謀劃、積極上報一批重點專案,爭取列入國家和省拉動內需的“盤子”。加強對重點專案的協調服務,對列入今年全市年度投資總額137億元的100個重點專案,全面落實掛鉤單位和領導責任,確保按計劃建設和竣工。

(三)以鞏固提高生態環境水平為依託,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大力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嚴把新上專案環保準入關,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環保前置審批和“三同時”制度。加快市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縣區11個汙水處理廠、七寨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推進市區、各縣城、中心鎮、東江沿岸萬人以上鎮、工業園區的汙染防治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整治重點汙染和重點行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畜牧養殖業的規範管理,組織開展整治汙染環境的規模養豬場專項行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村鎮建立工作。全面啟動建設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繼續開展“生態示範村”、“綠色學校”和“綠色社群”建立活動。大力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和新材料,鼓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建立完善發展迴圈經濟和節能降耗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繼續淘汰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產能。抓好對縣區及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的檢查考核工作,確保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大力推進萬綠湖直飲水工程專案。全面深化與供水目標城市的合作。積極配合省發改委和科研機構加速專案可研論證,全力爭取早日批准立項。著手研究專案投融資模式,組織專案開工建設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加強萬綠湖集雨區環境保護管理,加大庫區內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萬綠湖水質始終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扶持發展優勢農產品,推廣良種良法,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專業鎮和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跟蹤落實市首屆農展會簽約專案。組織實施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現代標準農田等重點專案建設。積極爭創國家和省名牌產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倉儲、保鮮、包裝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現代生態漁業和畜牧業。構建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管、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村市場和資訊服務等四大服務體系,增強農業服務能力。繼續抓好各級政府“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基本供給。認真落實種糧直補、農機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和保險補貼等支農惠農強農政策,多渠道、多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按照建設旅遊強市和廣東生態旅遊示範區的目標,積極配合廣東率先推行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著力提升“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的旅遊城市形象。加強旅遊景區景點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注重挖掘客家文化、恐龍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提升旅遊景區景點文化內涵和建設水平。抓緊引進戰略投資者,科學整合旅遊資源,全面提升萬綠湖景區規劃開發水平並爭創國家5A景區。進一步提高桂山、野趣溝等市區重點景區建設管理水平。抓緊恐龍文化公園招商工作和規劃建設,加快推進萬綠湖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等專案建設。加快高星級酒店的招商工作,力爭3年左右市區有5間五星級標準酒店,每個縣有1間四星級標準以上酒店。加強旅遊行業管理和旅遊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旅遊服務質量。抓好旅遊工藝品、土特產品的開發。開展農家樂和鄉村旅遊的試點工作,不斷豐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加大旅遊促銷力度,精心辦好第四屆廣東國際溫泉旅遊節、河源市第六屆客家文化旅遊節。

大力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實施“森林圍城”和“萬村綠”工程,加強生態公益林的規劃、管護和種植工作,加快培育森林資源。推進景觀林、林分改造、生物防火林帶、受損林木恢復和商品林基地建設。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違法採礦、違法採伐林木、違法毀林、非法佔用林地等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深入開展“無森林火災鄉鎮”及“無重特大森林火災縣區”建立活動。基本完成全市林業體制改革任務,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四)以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為根本,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加大公共服務投入。

注重培植稅源,加大依法徵管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支援,多方籌集資金。按照“保運轉、保民生、保發展”的原則,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嚴格控制公務購車、會議經費、接待經費、出國出境經費和辦公經費增長,把更多的資金投到公共服務領域。市財政今年將新增財力主要用於加大對民生事業支出,並確保重點領域和重點建設支出。加大土地儲備力度,提高經營城市水平,有效增加民生建設的財力。進一步理順市區關係,調動縣區抓發展和加大民生事業投入的積極性。繼續推進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國庫支付、財務集中監管試點、資產管理、支出績效評價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加快建立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健全完善財政監管機制,強化會計監管和審計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促進就業有效增長。落實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建立全市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和就業困難群眾就業援助工程,支援返鄉農民自主創業,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大力推進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智力扶貧、再就業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民工在崗轉崗培訓,建立面向所有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增強轉移就業能力。加大勞動法律的宣傳力度,建設勞動保障維權網路,建立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和應急預案。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監督檢查力度,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

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深化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全面實施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逐步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爭取社會保險省級統籌。認真做好城鄉社會救助、城鄉低保、自然災害救濟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積極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孤兒等困難群體提供各種福利服務。鞏固雙擁工作成果,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加大城鄉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推進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穩妥推進價格和收費改革,加強價格調控和管理。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五改”工程及衛生站、文化室、農村資訊網、清潔工程等建設。加快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改善優化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加快市高新區富民C區建設,繼續落實“千村脫困”政策,不斷髮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大扶貧力度,建立“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新機制。全面落實後扶政策,做好水庫移民工作。

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制定並落實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加快推進市、縣級醫療衛生和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繼續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工作。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醫療服務業務水平。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城鄉清潔水平。

促進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認真實施安全生產許可制度,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突出抓好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以道路交通、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尾礦庫、消防、建築施工等為重點,全面排查安全隱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落實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食品藥品質量檢測和監督。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非法傳銷、走私販私活動,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和保障產品安全。繼續抓好公安“三基”工程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深入開展掃除“黃賭毒”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全面維護社會穩定。實行嚴格考核問責,強化交通秩序管理。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夯實司法行政基層基礎,積極為農民工、殘疾人等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加強應急管理的組織機構、預案體系和保障體系等建設,在全市組建5支礦山救護隊,推進市級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組作用,提高公共突發事件的防範、處置和應急救援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紮實推進“十項惠民工程”和辦好“十件實事”。按照總體方案要求,全面完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社會保障、生態環保、城鄉清潔、農村飲水安全、文化衛生體育提升、城鄉安居、城鄉水利防災減災、新農村建設、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等“十項惠民工程”年度建設任務。同時,今年繼續為群眾辦好“十件實事”:一是加快市區七條市政重點道路建設,其中河源大道(二期)工程竣工通車,萬綠旅遊大道、桂山迎客大道、濱江大道和西環路(首期)力爭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東江西路開工建設,東江東路啟動前期工作;二是啟動市區城南(一級)汽車客運站建設,完成400個行政村候車亭的建設工作;三是動工建設客家文化公園,完成筆架山公園改造建設,新增市區公共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四是完成市博物館、市工業技術學校首期工程、市技工學校三期工程、河職院實訓樓和綜合樓的建設,以及河源中學等市屬學校的擴建工程,動工建設市圖書館、市職工文化活動中心、市委黨校教研樓、市特殊學校;五是全面啟動市區肉菜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六是搬遷改建市中醫院,完成22間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啟動8所社群衛生服務站建設;七是解決農村3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3萬戶(其中移民7000戶);八是完成26個社群居委會辦公用房和活動場所建設,完成市兒童福利院建設;九是完成3萬名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十是全市新增廉租房503套,全面解決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住房貨幣補貼問題,提高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10%。

(五)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核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培育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加強關心下一代工作,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公民意識教育,不斷提升市民整體素質。深入開展建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群和文明行業活動,推進城鄉“六好”平安和諧社群建立工作。紮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啟動建立國家文明城市工作。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實施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今年秋季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5%以上。推進河職院建立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工作。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重點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基本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實施“強師興教”工程,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規範學前教育,發展特殊教育,促進高等教育和民辦教育。理順市區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將義務教育學校下放給源城區管理,全面落實國家助學政策。積極解決中國小代課人員問題,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快市區購書中心、圖書批發中心、電影院建設,全面完成市廣電中心建設。組建市歌舞團、市合唱團和市少兒合唱團等藝術表演團體。鼓勵文藝創作,促進文藝繁榮。加大對紫金花朝戲、龍川雜技等地方傳統優勢劇種和藝術的支援力度。紮實開展“掃黃打非”、網咖整治等專項工作,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做好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送戲下鄉和送書下鄉工程。抓好電影公司、電影站等文化經營單位的改制工作。切實推進社群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節慶文化、企業文化和農村文化建設。

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繼續開展建立體育先進社群、先進鄉鎮活動。辦好第十屆市體育節和“百鎮千村籃球賽”,推進“農民健身工程”,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積極備戰第13屆省運會、第11屆全運會。加強人口計生工作,加快計生後進地區轉化工作,千方百計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認真做好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和統計分析工作。繼續加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科普、史志、檔案、人防、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民兵預備役等工作。

精心做好第23屆世客會籌備工作。加快客家文化公園、客家藝術博物館建設;全面增強市區接待能力;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編纂《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叢書;加強與海內外客屬社團聯誼,紮實做好各項籌備工作,把第23屆世客會辦成弘揚客家文化、連結客家鄉情、提升河源形象、促進河源發展的一次盛會。

(六)以加強自身建設為抓手,打造人民滿意政府提高領導發展能力。

在新的突出困難和更加嚴峻的挑戰中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責任重大。必須堅持自覺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增強加快河源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把提升河源人民生活幸福感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著力破解改革發展中碰到各種難題。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吃透用足用好用活上級政策,增強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預見性,切實增強駕馭大局、應對挑戰、戰勝困難、化解危機的能力。

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各級政府及公務員服務意識,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瞭解社情民意。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政府服務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社會安全風險的預警、防範、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加強“公僕信箱”的建設與管理,繼續構建大信訪格局,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整合電子政務網路資源,完善市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提高行政服務中心行政許可事項進駐率。積極引導和支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努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認真編制推進依法行政第二個五年規劃(20xx-20xx)。抓好《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建立完善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健全完善依法行政首長問責制度和依法行政報告制度。堅持依法核准界定行政執法職權,推進行政執法職權公開透明執行。堅持重大行政決策集體決定製度、聽取意見和聽證制度、合法性審查制度,健全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的規則和程式,確保行政決策依法、科學、民主。加強行政複議工作。高度重視並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主動加強同人民政協的聯絡並向其通報工作,自覺接受監督,提高議案、建議和提案辦理質量。大力推進政務公開,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抓落實作為推動工作的中心環節,使今年成為全市各項工作的“落實年”和“園區建設年”、“專案推進年”、“交通建設年”。切實加強機關效能和作風建設,進一步完善崗位目標責任制、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和限時辦結制等制度。對群眾反映突出、社會關注的有關工作,實行嚴格的問責制,並向社會公佈,接受監督。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堅決查處和整治“吃拿卡要”行為,堅決查處和整治行政不作為現象,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啟動事業單位改革,規範機構編制管理,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

提高廉潔從政能力。加強政府領導班子廉潔自律,加強政府系統公務員教育和管理。大力弘揚艱苦奮鬥作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注重預防的方針,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大執法監察、廉政監察、效能監察、審計監督和責任追究力度,規範從政行為。完善政府採購、產權交易、專案招投標等制度,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違法違紀行為。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我們既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又充滿新的機遇和希望。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進取的工作姿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迎難而上,真抓實幹,為依期完成今年各項任務,爭當全省山區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而努力奮鬥!

河源市工作報告20xx年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面對國內外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特別是經濟下行的壓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援下,全面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有效應對困難挑戰,全力以赴推動加快發展,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較好完成了市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一、經濟發展實實在在

堅持經濟建設第一要務,因勢施策,幹在實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爭先進位。全市生產總值75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在全省排第1;人均生產總值24881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9.48億元,增長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0.45億元,增長23.9%,增速在全省排第1。固定資產投資453.29億元,增長33.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6億美元,增長7.1%;進出口總額39.5億美元,增長2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01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3元,增長10.9%。完成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任務。園區擴能增效成績顯著。“一區六園”投入開發建設資金39.44億元,擴園12.6平方公里,完成工業增加值295.76億元、增長30.4%,實現入庫稅收21.62億元、增長18.1%。其中,“一大三小”轉移園獲評省優,佔全省三分之一;爭取資金6.63億元,佔全省四分之一。現代服務業呈現新氣象。生態旅遊有新突破,萬綠生態旅遊產業園建設紮實推進,巴伐利亞莊園正式對外試營業,葉園溫泉旅遊景區獲批國家4A景區,康泉十八、東江源溫泉、佗城溫泉度假區等一批重點旅遊專案建設順利,第十一屆客家文化旅遊節取得圓滿成功,接待入市遊客2201.47萬人次、增長15.4%,旅遊總收入177.01億元、增長15.9%,旅遊業由觀光型向休閒型轉變。商貿及電子商務有新氣象,我市首個電商綜合體百城百匯專案落戶江東新區,市商業中心、匯景希爾頓逸林酒店等一批商貿專案成功開業。現代物流業有新進展,制定物流業發展規劃,新出入境車檢場啟用,市高新區綜合物流園和龍川鐵路編組站物流園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服務有新提升,各項貸款餘額為699.01億元,比年初增長22%,增速在全省排第2;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41.8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48.9%,有力促進了中小微企業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建立了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培育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6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二、專案建設實實在在

堅持專案第一抓手,以專案拉動投資,以專案帶動發展。“四個一批”、“三個50”和“三個100”工程成效凸顯。新簽約專案173個,同比增加84個;新開工專案162個,同比增加61個;新投產專案135個,同比增加40個,其中籤約、開工、投產超3億元專案達108個。新上規企業95家,新上限企業57家,新培育稅收超千萬企業72家,減產企業面由30.2%下降到18.1%,“三個100”工程兩年目標超額完成。“雙百億”工程強力啟動。把實施“雙百億”工程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談、簽約及在建10億元以上的專案8個,其中開工專案4個,意向投資總額52億元,為河源振興發展注入了動力。重點專案建設進展順利。110個省、市重點專案完成投資180億元,佔年度計劃110%。其中,省重點專案累計完成投資89.5億元,佔年度計劃118.4%。

三、基礎設施建設實實在在

千方百計攻堅克難,全力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66.8億元,增長40%。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汕湛、大廣高速公路河源段加快推進,汕昆高速公路河源段開工建設。完成粵贛高速公路城北和東源出入口連線線升級改造,推進埔前出入口互通立交改建工程。完成國省道改造里程60公里,縣鄉公路改造里程100公里,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595.5公里。加快建設大環市路。城南客運站動工建設。武深、河惠莞高速公路河源段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贛深客運專線河源段完成預工可報告編制,龍汕鐵路、杭廣鐵路啟動預工可工作。啟動河源通用機場規劃選址工作。能源設施建設加快。國家西氣東輸三線、省天然氣管網三期、全市天然氣主管網、河源電廠二期等工程開展前期工作。加快電網設施建設,建成投產110千伏及以上主網專案7項,新增主變容量19萬千伏安,解決重過載配變電站244個、低電壓臺區128個,供電能力得到提高。啟動市區天然氣置換工作。市區水源工程穩步推進。

四、提質擴容實實在在

著力推進中心城區提質擴容,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城市宜居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區建設全面啟動。組建了江東新區管理機構,完成了新區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大膽創新社會化的管理服務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經營模式。爭取各類資金支援15億元,完成土地徵收2平方公里。在談、簽約專案40多個,意向投資達300億元。市政功能不斷完善。市區迎客大橋建設加快,濱江大道二期基本建成。完成新城中西片區13條市政道路和沿江路等升級改造。完成老城太平古街等18處易澇路段整改,解決重點區域“水浸街”問題。貫通東江西路等一批“斷頭路”,緩解市民出行難問題。72項老城區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順利推進,完善老城區市政設施。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建立工作,建成客家文化公園二期、七寨湖公園、紅星公園,改造提升九重門等一批公園,完成市區道路綠化升級改造。完成市區兩江四岸和全民健身廣場亮化工程,城市變得更亮更美。城市管理得到加強。實現市區建設用地控規全覆蓋。建立健全土地長效管理機制,通過國家土地例行督察,用地保障更加有力。大力整治城市“六亂”,提升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水平和保潔水平,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得到鞏固。推進公共交通建設,一批新公交站點、新能源公交車投入使用。

五、“三農”工作實實在在

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切實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完成農林牧漁增加值89.98億元,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7元,分別增長4.3%和12.3%。燈塔盆地建設亮點突出。完成核心區規劃編制。爭取中央和省扶持資金1.1億元。榮獲全國20xx年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績效評價第3名。與5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引進8支科研創新團隊,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農業現代化程序加快。以農村綜合改革和農用地流轉改革為契機,推動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888家,輻射帶動農戶26萬戶,戶均增收3100元以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耕地保護工作得到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工作穩妥推進。河源活豬基地被認定為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新農村建設展現新貌。啟動2個名鎮、26個名村、66個示範村建設,7個鎮入選全國重點鎮,龍川縣啟動中央蘇區縣幸福村居示範縣建立活動。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成效明顯,獲得省級以上財政資金4726萬元,建設913個專案,進一步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移民區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農田水利建設有序推進。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東源、紫金2個水利示範縣和東源、紫金、和平3個小農水重點縣專案年度建設任務,較好完成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機電排灌等工程建設。源城區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新一輪扶貧開發紮實推進,投入資金14.79億元,平均每村522.6萬元;啟動扶持專案6082個,平均每村21.49個;改造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2.46萬戶,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安置1691戶;2.44萬戶貧困戶、11.23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減貧任務。

六、對口幫扶實實在在

搶抓機遇、主動對接,積極推進對口幫扶工作。共建園區有序推進。深河產業城共建順利,深圳特區建設發展集團參與開發建設,編制了總體規劃,規劃總面積11.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130億元。深圳對口幫扶資金到位5.5億元。啟動綜合保稅區和無水港規劃。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兩市合辦3場招商推介會,引進專案101個,總投資688億元;其中籤約專案69個,投資435億元;動工專案19個,投資140億元。同時,全方位開展了交通、教育、衛生、文化、人才等領域的對口幫扶工作。

七、民生事業實實在在

順應群眾所思所盼,切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教育創強步伐加快。全市新增18個教育強鎮,東源縣成功建立省教育強縣,源城區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建立義務標準化學校85所,覆蓋率提升到89.1%。市區公園西國小、碧桂園學校建成,市一中高中部、高新區實驗學校、市直機關幼兒園、高蓮國小等順利推進。全面實施“振興國中”計劃,落實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致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功建立河源技師學院和3所國家中職示範學校。社會保障水平提升。新增就業崗位、安置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以及創業帶動就業人數均超額完成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4%以內。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工作,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完成低保和五保提標工作。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和因災全倒戶重建工作完成。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殘疾人事業穩步發展。衛計工作持續發展。全面推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行新機制。落實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實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保普通門診統籌、醫保門診特定病種三項制度。市人民醫院二期、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完成人口計劃,穩定低生育水平。“文化河源”加快推進。成功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市圖書館新館、博物館、檔案館建設加快。新建、改擴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0間,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閱覽室19間、村(社群)電子閱覽室125間。各縣區數字影院建成投入運營。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順利推進。完成鄉鎮全民健身工程建設任務,市體校遷建順利開展,參加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取得歷史最好成績。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開展公安“六大專項”行動,各類刑事案件破案數上升28%,八類嚴重暴力案件立案數下降27.3%、破案率上升10.7%,群眾安全感居全省第5名。積極開展普法和人民調解,完成一村(社群)一法律顧問試點,信訪維穩工作得到加強。紮實開展省社會體制改革試點。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四個一”工程深入推進,社會組織加快培育發展。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應急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強。深入開展嚴打“三偷”行動。國防和武裝工作創新發展,遂行急難險重任務能力提高。“十件實事”全面完成。投入資金35.6億元,“十件實事”實現預期目標,群眾“看病難”、“上學難”、“出行難”等問題得到緩解。

八、生態保護實實在在

致力改善提升生態優勢,主要生態保護指標名列全省前茅。加大投入治水。全力推進47個新豐江水庫生態環保專案建設。汙水處理廠建成5個、在建6個。完成東埔河白嶺頭黃子洞段整治工程。大力開展東江水環境綜合治理,東江水質保持穩定。建立河源與贛州水汙染聯防聯控機制。抓住重點控汙。加大大氣汙染整治力度,積極實施“五大治汙工程”,空氣主要汙染物達標。中心城區雨汙分流規劃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作加強。全民動手添綠。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任務91.24萬畝,建設生態景觀林帶69公里,生態景觀林帶補植套種178.35公里,建設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69個。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推動治採復綠,復綠面積1127.5畝。新增森林公園25個、溼地公園3個。

九、政府建設實實在在

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作風建設成效凸顯。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堅決遏制“四風”,創新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活動,黨員幹部自律意識明顯增強,良好政治生態逐漸形成。市地稅局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深化改革紮實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審批事項再壓減10%,平均每件事項縮短審批時限13天。在全省率先全面鋪開標準化建設工作,市直39個單位共440項行政審批事項編寫了辦事指南。財稅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全市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資訊全面公開,開展了全口徑政府預算編制工作,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控機制不斷完善,“營改增”改革試點擴面。商事制度改革掀起社會創業熱潮,全市登記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0萬戶。穩步推進國企改革。政務效能得到提高。認真開展“三賽”活動,建立“馬上辦”工作機制,及時破解專案“卡殼”問題。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提前一年完成,實現了省、市、縣、鎮、村五級互聯互通,網上辦結率51%,高出省要求10個百分點。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復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完成了村委會、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

此外,婦女兒童、法律援助、民族宗教、人民武裝、優撫安置、防災減災、駐外機構、外事僑務、機關事務、殯葬管理、地方誌、糧食、人事、統計、審計、對臺、老齡、人防、氣象、供銷、打私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上述成績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也離不開深圳市的全面對口幫扶和廣州、中山等兄弟市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駐河源部隊、武警、消防官兵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援我市改革發展的兄弟市以及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受巨集觀經濟下行等大環境影響,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等經濟指標未能實現預期目標;資源緊缺與低效利用並存,制約專案落地的短板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好專案、大專案的數量不多、體量不大;傳統競爭優勢在不斷弱化,招商引資資源和政策亟待整合;產城融合不夠,產業化與城市化未能實現良性互動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管理相對滯後,交通擁堵、城市“六亂”等問題依然存在;醫療、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與老百姓的期盼仍有較大差距;一些公職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履職效率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強。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予以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完成“xx”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總體來說,我市仍處於大有可為的發展上升期,實現振興發展有不少積極因素,但巨集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必須付出艱辛努力。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施策,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確保經濟社會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扣“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和振興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突出“三大抓手”,堅持“穩”字當頭,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堅持“實”字為主,一切從河源的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和真抓實幹的作風推動既定戰略的實施;堅持“好”字優先,推動經濟社會提質增效,努力完成“xx”規劃,為河源振興發展奠定基礎。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以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下;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九大方面工作:

一、在壯大實體經濟上下功夫,築牢河源振興發展根基

做強實體經濟,提升經濟質量,鞏固和保持經濟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突出主導產業做大工業總量。繼續實施“四個一批”、“三個50”、“三個100”工程,兩年培育新上規、新上限企業各100家;以十億企業、百億產業為目標,大力實施“雙百億”工程,著力培育食品飲料產業、新材料產業成為百億級產業叢集。重點培育扶持新一代移動通訊終端裝置、太陽能與光伏應用、鎢礦精深加工、食品飲料等特色優勢產業。

打造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聚。鼓勵社會資本以BT、BOT、PPP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逐步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開發模式。加強園區公共配套和產業配套建設,提升產城融合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堅持全市招商一盤棋,大力整合資源和政策,實施園區產業鏈招商,創新招商模式,提升引資實效。推動市高新區建立國家級高新區。力爭全市工業園區擴容10平方公里以上,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以上。

做大民營經濟扶持骨幹企業。完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健全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富民效應。大力扶持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在資源配置、優惠政策上給予傾斜,鼓勵增資擴產、技改創新、做大品牌、上市發展,助推企業向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規模邁進,切實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抓住重點專案增強發展後勁。充分發揮投資拉動作用,紮實推進總投資1326億元、年度投資242億元的98個省市重點專案建設。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謀劃儲備一批專案,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打造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加快萬綠生態旅遊產業園建設,做好第二期扶持資金的申報工作。繼續推進市旅遊景觀大道、太平古街等一批景觀道路建設,完善旅遊交通指示牌,加快智慧旅遊建設。推進重點旅遊專案建設,支援啟動巴伐利亞莊園二期建設,加快康泉十八、東江源溫泉等重點旅遊專案建設。扶持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遊村鎮,引導和規範農家樂發展。辦好第十二屆客家文化旅遊節,精心包裝和策劃旅遊精品線路,打響生態休閒旅遊品牌,使河源成為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積極推進對口幫扶工作。加快深河產業城“雙港雙谷一區”開發建設,完成“三通一平”2平方公里以上,實現動工專案合同投資100億元以上。推進中興通訊(河源)基地建設。引導和支援深圳金融機構、大型企業、民間資本參與我市經濟社會建設。

二、在加快轉型升級上下功夫,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主動適應新常態,以轉方式、調結構為重點,在加快發展中轉型升級。

大力推進戰略平臺建設。搶抓建立國家級高新區和對口幫扶的機遇,構建國家級高新區、深河產業城“兩核心”,水資源產業、東源矽產業、龍川空氣能“三基地”的戰略平臺格局。加大對五大平臺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專案引進、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扶持投入,打造我市調結構促轉型、贏得未來競爭的戰略平臺。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支援企業承擔科技計劃專案,加速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大對創新型企業扶持培育力度,支援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建立和充實科技專案申報儲備庫。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動力。辦好第30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培育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研究出臺電子商務扶持政策,扶持百城百匯專案和一批本地化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激發城鄉消費增長潛力。規劃建設特色商業街區,推動中心城區商業發展規模化、特色化。加快實施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市高新區物流園、龍川物流園等建設,著力培育扶持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務網路化和管理現代化的物流骨幹企業。積極發展網際網路與物聯網技術、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等新興產業。

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創新職業院校教育體制機制,實行院校經費核撥與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相掛鉤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職業院校為本地培養人才水平。健全落實就業創業宣傳、培訓、幫扶制度,吸引本地大中專畢業生在河源就業創業。加大高階人才引進和本地人才培養力度,優化人才服務政策,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增強金融機構供血能力。積極搭建政策性融資擔保平臺,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和扶持企業上市。創新發展小額貸款信用保證保險,提高信貸風險化解能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提升金融創新服務能力。

三、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增強城市支撐發展能力

堅持交通先行,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大力推進交通路網建設。掀起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確保汕湛、大廣高速公路河源段建成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確保汕昆、武深高速公路河源段全線動工;力爭河惠莞高速公路龍川至紫金段、紫金至惠州段開工建設。完成國省道改造50公里,確保國道G205柳城至駱湖段改造全面完工。市區迎客大橋建成通車,加快大環市路龍川四都段、和平東水至彭寨段建設。推進贛深客運專線動工建設。加快龍汕鐵路和杭廣鐵路專案前期工作。謀劃龍川、和平、連平等中央蘇區縣對接中心城區、珠三角地區的交通能源基礎設施重大專案。積極主動融入深莞惠3+2經濟圈。

加快能源、水利和通訊設施建設。推動河源電廠二期動工建設。完成136宗農村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加快500千伏上寨變電站擴建、220千伏方紅輸變電工程、110千伏高新4輸變電工程等專案建設,解決工業園區供電能力不足及農村電網過載等問題。完成市區天然氣置換工作,推進天然氣主管網建設工作。完成全市中小河流治理實施方案編制和年度專案主體工程建設。完成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專案、農村重點小型機電排灌專案等年度建設任務。加快河源生態氣象綜合探測基地建設,推進氣象現代化。積極推廣“三網融合”,發展4G網路和光網路,加快“寬頻河源”和“智慧河源”建設。

四、在提質擴容上下功夫,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提高城鎮化率,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全力推進江東新區建設。加快徵地拆遷工作,力爭完成城市起步區4.5平方公里、產業園區3.4平方公里。加快推進勝利小河改造、省道S242線東環路口至公安基地段改造、東江東路、黃岡中學、安置小區等專案建設。加大專案引進力度,力爭簽約專案20個以上、動工專案10個以上,完成專案總投資40億元。

著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全力實施“西優”戰略,提升城市西片區功能水平。推進“七路三園三廣場”建設改造工程。加快市區水源工程、新水廠、供水管網建設,確保城市正常供水。加快推進老城區、寶源片區等雨汙分流工程建設。全面推廣應用LED路燈。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加強城鄉規劃,強化規劃執行。進一步加大打擊“三違四搶”力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格土地監管執法,提升用地集約節約水平。大力整治城市“六亂”和“五小”行業,提高環衛保潔水平,確保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

持續推進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出臺全市加快新型城鎮化實施意見。加快縣城新區拓展、老城改造步伐,東源縣加快融入市區路網和公共服務專案建設,和平縣加快建立省文明縣城,龍川縣加快新老城區基礎設施專案建設,紫金縣啟動縣城新區建設,連平縣加快舊城改造和商業中心專案建設。推動縣城和中心鎮加快產城融合,增強產業發展能力。開展名鎮建立活動,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改善優化圩鎮環境。

五、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向改革要紅利向市場要活力

提高行政效率及市場配置能力,讓知識和資本活力迸發,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湧流。

紮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公佈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打造陽光政府。加強對行政審批保留事項目錄的管理。全面推行網上辦事,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縮短辦理時限。啟動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市、縣、鎮、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證合一”聯合審批改革。

深入推進經濟領域改革。全面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擴大零基預算改革試點,實行財政專項資金專案庫管理制度,強化對財政資金績效的監督。推進財政投融資制度改革,加強公平配置公共資源機制建設。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繼續推進“營改增”改革。加大非稅收入規範管理和執行落實的力度,增加財政收入。加快制定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積極穩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繼續抓好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工作,建設農村普惠金融體系。

六、在強農惠農富農上下功夫,提高“三農”工作水平

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為核心,逐步把鄉村建設成為美好家園。

以燈塔盆地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深入推進燈塔盆地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加快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區和功能區建設,吸引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大專案落戶,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銷售網路對接,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0家。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預警和檢疫監管。大力治理農業面源汙染,保護漁業生態環境,發展迴圈型綠色農業。加強高標準農田和“米袋子”、“菜籃子”建設,確保糧食安全。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培育壯大水果、茶葉、油茶、蔬菜、畜禽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漁業柴油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

努力改善農村環境。開展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立活動,推動名鎮名村示範村建設,抓好移民村改造升級和7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活動,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村建房規劃管理,大力建立文明鎮村,改善農村“髒亂差”現象。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擴大鎮村社會綜合服務平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平臺的覆蓋面。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登記頒證工作。重視解決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問題和耕地丟荒問題。

全面完成新一輪扶貧開發任務。確保283個省定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5萬元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100%實現脫貧,不讓貧困代代相傳。

七、在生態建設上下功夫,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

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提升生態優勢,保護河源的青山綠水。

重拳控汙。依法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重點減排工程、重點汙染源、重點區域範圍的環境監管與治理,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嚴格主要汙染物總量控制,確保排放量實現“xx”控制目標。積極推進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做好16家企業年度碳排放工作,加快建立碳交易試點平臺。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4%,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6.9%。新增4個大氣監測點,加強空氣質量監測。

強勢治水。全力抓好新豐江水庫生態保護專案建設,確保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力爭新豐江河道市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動工建設。完成東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二期7個專案年度建設任務。完成和平縣城汙水處理廠二期、東源縣城汙水廠二期、麻布崗鎮汙水廠建設,加快完善鄉鎮、工業園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提高汙水收集處理率。做好東江流域47條河流50個斷面的水質監測比對,對縣區水質最差河流實行掛牌督辦。開展畜禽養殖、萬綠湖和東江沿岸餐飲場所整治工作,重點整治劣Ⅴ類、Ⅴ類水質河流。積極推進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

合力添綠。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河源大行動,建立省級林業生態市。加強生態景觀林帶管護,實施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全面完成“一滅三改”任務;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強生態公益林管理,嚴格落實森林防火目標責任制,依法加強木材加工企業監管,大力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全市綠化美化水平。

八、在統籌社會發展上下功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牢固樹立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努力讓群眾生活更加體面和幸福。

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擴大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範圍,促進就業創業。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健全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保障體制,落實就業培訓、就業幫扶、就業援助制度。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水平。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積極引導勞動者投身創業,加強創業專案開發推介,健全公共創業服務網路,舉辦第四屆創業創富大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徵收,努力實現應保盡保。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待遇和社保基金風險管控水平。加快實現社保卡“一卡通”,拓寬社保卡服務和應用範圍。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紮實做好醫療救助工作。推進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逐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社會養老體系、社會事務管理體系和社會組織管理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工作,深入開展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建立活動。穩步推進價格改革,實行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城鄉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創強,實現教育強市目標。以標準化學校建設和“振興國中”計劃為抓手,鞏固提升義務教育水平,完成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建立工作。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質量,鞏固“普高”成果。力爭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在93%以上;適齡“三殘”兒童少年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達100%。加強職業學校內涵建設,提升中職教育質量,推進河職院建設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啟動市衛校建立河源護理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推進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和行政村規範園建設。鼓勵民營資本興辦名校名園。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動教育資訊化,加快“三通兩平臺”建設。繼續推進強師興教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總體素質。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整治,為教學營造安全健康的良好環境。

提升衛生計生服務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做好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建立“三甲”醫院。完善利益導向機制,提高人口控制能力,穩定低生育水平。做好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工作。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啟動“創文”三年攻堅戰,深入開展七大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市縣鎮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縣區檔案館新館和數字檔案館建設。完成縣級文保單位“四有”工作,推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抓好花朝戲、客家山歌等16個非遺傳習基地建設,完成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的申報評審,保護、傳承與弘揚好客家古邑文化。加強文化市場執法與監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提升河源文化水平。

加強平安河源建設。加快完善反恐工作和立體化治安防控“兩大體系”,推進“平安細胞工程”,推進公安“四項建設”,堅決打擊涉黑、涉毒、涉賭、“兩搶一盜”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大力整治公路運輸超限超載行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公眾安全。繼續嚴打“三偷”行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積極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城鄉社群公共服務站建設,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管理職能、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加強民族宗教工作。推動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完成“六五”普法規劃任務,加大法律援助,全面開展一村(社群)一法律顧問工作,用法治方式化解問題。

九、在辦好民生實事上下功夫,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市民點菜、政府買單”,全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把民生實事辦到百姓的身邊、辦到百姓的心坎上。

今年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加強困難救助幫扶。城鎮、農村低保補助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333元、147元提高到374元、172元;五保物件供養標準提高到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殘疾人生活津貼從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重殘護理補貼從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二是加強創業就業服務。籌建1000萬元創新創業公募基金;推動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新增城鎮就業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000人,開展創業培訓1800人。三是加強市區學校建設。加快市一中高中部建設,擴建市一小,力爭高新區實驗學校、高蓮國小、市直機關幼兒園、和平縣和紫金縣特殊教育學校等建成開學,完成市區公辦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規劃建設新江路學校國中部、華達街國小、東江本站學校。四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完成市人民醫院二期、市婦幼保健院二期等工程建設並投入使用。加快市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專案建設。啟動市中醫院二期工程和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含市中心血站)建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從年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對大病醫療費用予以二次報銷。對工會會員予以二次醫保、二次報銷。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3532套/戶,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1742套/戶,新增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30戶,改建2萬戶農村最急需改造危房。解決市區新豐江水庫投親靠友移民住房困難200戶。六是提升大眾文體服務。完成市圖書館新館、市博物館、市檔案館建設。啟動市科技館建設。組織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00場以上。全面完成鄉鎮全民健身工程。七是優化市區交通環境。啟動西環路、雙下路、沿江路寶源段建設,實施紅星東路、緯六東路貫通工程,改造升級永福路、大橋南路。大力整治亂闖紅燈、亂鳴喇叭、亂停車等行為,確保交通文明有序。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增加和優化公交線路,便利市民出行。八是整治提升市區農貿市場。新建改建市區東華、源西、大同、朱門亭市場,啟動紅星東路、客家文化公園西、市高新區高埔安置點等3個市場建設,整治提升現有市場。九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造縣鄉公路80公里、新農村公路500公里。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及保潔員隊伍建設。十是加強生態建設和大氣治理。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任務83.42萬畝。完成省下達的淘汰、替代和治理高汙染工業鍋爐任務,淘汰營運黃標車5081輛。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政府各項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政府建設,以依法行政為統領,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創造力,努力打造人民滿意政府。一是強化依法行政思維。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快制定我市依法行政第三個五年規劃。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充分發揮法治的推動、引領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推動工作、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二是規範依法行政方式。持續推進作風建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力戒“四風”。深入整治“庸懶散奢貪”和“不作為不擔當”問題,堅決為能幹事、敢幹事、乾淨幹事的幹部撐腰。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的監督,切實提高建議和提案的辦理質量。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審計監督,確保權力規範執行。三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著力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發展環境。提升依法行政效能,全面加強政務公開,進一步完善網上辦事大廳和推廣應用,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

各位代表!目標催人奮進,奮鬥成就夢想!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真抓實幹,開創河源全面深化改革、引領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20xx年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名詞解釋

1.一區六園:市高新區和六個縣區工業園。

2.一大三小:一大,即深河產業園;三小,即龍川產業園、源城產業園、東源產業園。

3.“四個一批”專案:在談(意向)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專案。

4.“三個50”工程:每年簽約50個、動工建設50個、竣工投產50個億元以上優質工業專案。

5.“三個100”工程:兩年培育100家企業上規模、培育100家企業稅收千萬元以上、幫扶100家減產企業實現穩產增產。

6.上規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xx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7.上限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xx萬元以上的商業批發企業,500萬元以上的商業零售企業,200萬元以上的住宿餐飲企業。

8.“雙百億”工程:是指從20xx年起,全市每年引進建設不少於10家、合同投資額在10億元以上的大專案,實現年投資規模超100億元;到20xx年,新培育1—2個產業叢集,年產值規模超100億元。

9.兩江四岸:東江、新豐江兩江及其四岸。

10.六亂:亂搭建、亂停放、亂擺賣、亂拉掛、亂貼畫、亂吐扔。

11.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村內興辦農田水利、修路建橋、植樹造林等集體公益事業時,對每一件事進行單獨討論。

12.“兩不具備”村莊: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自然村。

13.無水港:指在內陸地區建立的具有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設定有海關、檢驗檢疫等監督機構,以及貨代、船代和船公司中介機構。

14.“六大專項”行動:打擊整治涉毒、涉黃賭、涉食藥假、涉電信詐騙及銀行卡、涉車、涉槍等突出違法犯罪工作。

15.一崗雙責:一崗是指領導幹部職務對應的崗位;雙責是指崗位業務工作職責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

16.三偷:偷伐生態林木、偷採國家礦產資源、偷排工業汙染物。

17.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四個一”:1個以上市級社會創新專案、1個以上村居(社群)創新示範點、1種以上社會治理新模式、10個以上創新服務能力較強的社會組織。

18.五大治汙工程:工業減排、燃煤減量、機動車尾氣達標、揚塵管控、環境監管能力提升。

19.三公:公務接待、公務車購置及執行、公務出國(境)。

20.三賽:賽科學發展、賽專案水平、賽責任落實。

21.“馬上辦”工作機制:為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在機關單位中樹立“立說立行、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

22.三個定位、兩個率先:是在20xx年末視察廣東時提出的殷切期望: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

23.三大抓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

、BOT、PPP: BT是指私營企業投資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好後由政府回購。BOT是指政府特許私營企業融資建設和經營公共基礎設施,特許期滿後無償移交給政府。PPP是指政府與私營企業合作,共同融資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共同承擔利益和風險。

25.智慧旅遊:以網際網路技術整合和開發旅遊資訊資源,並服務於公眾、企業、政府的全新旅遊形態。

26.雙港雙谷一區:科技創智港、現代物流港,綠色產業谷、健康休閒谷,新興製造區。

27.三網融合: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使用者提供語音、資料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28.智慧河源:運用資訊和通訊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各項關鍵資訊,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執行,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9.“西優”戰略:即對西城片區的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或規劃建設,如道路(包括給排水、路燈、綠化)、公園、學校、市場等。

30.七路三園三廣場:西環路、雙下路、寶源沿江路、紅星東路、緯六東路、永福路、大橋南路;客家文化公園三期、兒童公園、東江灣公園;市民廣場、老城太陽廣場、月亮廣場。

31.三違四搶:違法用地、違法建設、違法在河道設障,搶搭、搶建、搶種、搶佔。

32.“五小”行業:小餐飲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廳、小理髮美容店。

33.三證合一:工商營業執照、機構程式碼證、稅務登記證聯合審批。

34.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以政府財務資訊為主要內容,以財務報表以及相關文字說明為主要形式,全面反映政府整體財務狀況、執行結果和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綜合性年度報告。

35.農村集體三資: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

36.一滅三改:消滅荒山,改造殘次林、改造純松林、改造低效桉樹林。

37.社保卡“一卡通”:指社保卡可以查詢社保賬戶資訊、簡化辦理醫療保險結算程式、享受社會保障待遇和政府公共服務,還可依託銀行實現持卡繳費和消費。

38.三殘:智殘、體殘、肢殘。

39.三通兩平臺:三通即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40.三甲:我國醫院“三級六等”中最高等級。

41.七大專項整治行動:針對市區環境、集貿市場、交通秩序、社會治安、文化環境、視窗服務、社群環境七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集中整治。

42.四有: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和有保管機構。

43.平安細胞工程:包括平安村、平安社群、平安物業管理小區(大廈)、平安工地、平安企業、平安市(商)場、平安校園、平安醫院、平安銀行、平安機關、平安旅遊單位、平安文化娛樂場所、平安車站、平安大道(鐵路)、平安家庭15個方面。

44.四項建設:基礎資訊化建設、警務實戰化建設、執法規範化建設、隊伍正規化建設。

45.黃標車:持有黃色環保標誌的機動車輛(也叫高汙染排放車輛,即達不到國I標準的汽油車和達不到國III標準的柴油車)。

河源市工作報告20xx年篇3

一、夯實基礎 完善體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完善了河源市文廣新局政府資訊公開工作領導小組,以不定期召開會議的形式研究解決在資訊公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有領導抓、有機構管、有專人辦。同時,局直屬各單位均成立了資訊公開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各自領域的資訊公開方式和標準,抓好資訊稽核、資訊編目、依申請公開處理等工作。

(二)完善體制機制。認真貫徹落實《河源市文廣新局政府資訊公開工作制度》、《河源市文廣新局新聞發言人制度》和《河源市文廣新局局務公開制度》等資訊公開的規章制度,加強督促檢查與考評,主動接受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監督,聽取相關意見建議,不斷提高資訊公開的及時性、便民性,確保公眾知情權的有效落實。同時,根據新形勢下政府資訊公開工作的新要求,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制定措施完善資訊公開機制。

(三)推進系統建設,不斷完善局在官方網站設定“政務公開”、“政民互動”、“網上辦事”等專欄,開設“政府資訊公開”、“人事資訊”、“行政執法”、“意見徵集”、“局長資訊”、“監督投訴”等子欄目,同時,按照《關於印發重點領域資訊公開專欄建設規範的通知》(粵辦函〔20xx〕273號)要求,開設“重點領域資訊公開”專欄,把網站建設成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資訊公開平臺。

(四)落實責任主體。嚴格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和“誰公開,誰審查,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進資訊公開工作向縱深發展。凡是市委、市政府要求應公開的內容,堅決做到百分百公開;凡是應告知群眾的重大事項和服務資訊均主動及時公開;對應公開而未公開、或弄虛作假、有意隱瞞的,一律追究負責人責任。

二、政務資訊公開紮實推進

(一)資訊公開內容更加豐富。

1.持續更新政府資訊公開目錄。在做好政府資訊公開日常工作的同時,增強資訊釋出的主動性、權威性和實效性,強調局機關各部門、直屬各單位認真梳理政務資訊,確保有關檔案得到及時公開,資訊公開目錄得到及時更新、補充和完善。公開資訊的主要內容包括:機構職能、政策規章、業務工作、財務資訊、統計資料和重點工作等。

2.以社會和行業關注的政府資訊公開作為重點,優化欄目設定。將文化市場、社會文化、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有關行政許可專案放在顯著位置,方便社會和業界獲取有關資訊。

3.圍繞上級重點工作,繼續加強政府網站和局機關官網的專題建設,加大政府資訊釋出的廣度和深度,便於公眾集中瞭解所關注的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資訊。

(二)公開形式更加多樣。

1.通過政府網站公開。一是通過中國河源市政府入口網站“資訊公開”專欄,公佈我局資訊公開指南和機構職能、法規、統計等相關資訊,辦理線上提交的資訊公開申請。二是通過局官方網站,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查閱和檢索我局的資訊公開指南和主動公開的資訊內容。

2.通過媒體公開。我局通過《河源日報》、《河源晚報》、河源市廣播電視臺、河源城市論壇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媒體主動公開政府資訊。

3、通過公開欄公開。凡是我局的有關業務、重要決定、人事和財務資訊等,均及時在局機關政務公開欄進行釋出、公示。

4、其它方式公開。向社會公開諮詢電話和電子郵箱,接受群眾電話、網路諮詢,告知或者指引獲取有關政府資訊的途徑和方式。同時,局機關和直屬各單位均設立了政府資訊公開查閱室,幫助群眾查閱相關資訊,受理政府資訊公開申請。

(三)公開數量與質量並重。

我局按照上級的要求,按時辦理市公僕信箱、市政風行風熱線交辦或轉辦的政府資訊依申請公開等相關事項。據統計,截至20xx年12月底,我局主動在市政府門戶網公開資訊共49條。其中,機構職能7條、規章檔案1條、規劃計劃1條、業務工作(行政許可事項)16條,資訊公開年度報告7條,最新資訊17條。向兩辦及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報送政務資訊352條。此外,我局充分利用河源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官方網站這一平臺,及時釋出、公示、轉載文化領域的相關諮訊、政策法規、辦事指南等308條,加深了市民對文化工作的認知度,有效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充分發揮了資訊服務群眾的作用。

三、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

自《條例》實施以來,我局高度重視政府資訊公開工作,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制度建設,拓寬公開渠道,豐富公開內容,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主動公開工作與日常業務工作的融合尚需進一步加強;二是資訊公開目錄需要進一步細化、優化;三是資訊公開的內容需要及時更新。

針對資訊公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20xx年我局將認真貫徹上級有關檔案精神,進一步積極推進政府資訊公開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提升資訊主動公開責任意識。加強對機關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切實把資訊公開與日常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資訊主動公開成為一項規範有序的常態工作,確保公眾知情權地落實。

(二)強化資訊公開渠道建設。進一步細化、優化政府資訊公開目錄,不斷加大政府資訊的公開力度,重點加強社會和行業關注的政府資訊的公開工作。同時,通過河源市文廣新局官網等平臺,進一步拓寬資訊公開的渠道內容。

(三)推進資訊公開制度建設。進一步探索和掌握資訊公開工作規律,逐步制定完善資訊公開配套制度,加強對資訊公開工作的監督檢查。重視依申請公開辦理效率和答覆質量,推動政府資訊公開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正確處理公開與保密的關係。對有關資訊既不能以保密為由拒絕公開,又不能以公開為由放鬆保密工作,努力處理好公開與保密兩者的關係。

Tags:河源市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