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財政調研報告範文4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11W
本文目錄財政調研報告範文縣財政支援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情況調研報告市財政收支改進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地方財政國庫管理改革,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在財政財務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對我縣國庫管理改革進行了全面總結和調研,形成了如下專題調研報告。

財政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改革實施情況

自xxxx年以來,縣財政局以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為契機,以部門預算、指標管理、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徵管、會計電算化、國有資產管理為核心,圍繞互聯互通、工作協同、資訊共享的目標,積極推行縣鄉財政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基本實現了縣鄉財政一體化、業務流程一體化、財政服務一體化、資金控管一體化,財政管理步入規範化、科學化、效率化的軌道。改革經驗在省、市交流。

(一)部門預算編制改革全面推行。根據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xxxx年全面推行了部門預算管理系統,細化了預算編制專案,規範了編制流程,全縣xx家單位預算編制全部實現了網上申報、網上稽核,增強了部門預算編制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和透明化,為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預算指標管理系統逐步完善。在省財政廳資訊中心的大力推介和支援下,我縣以用友財政管理系統為操作平臺,縣財政籌資xxx餘萬元,增置了主伺服器等一批配置先進的網路裝置,建立了以資訊網路為支撐,以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徵管、會計電算化、國有資產管理軟體為核心,連線財政、國庫、代理銀行、預算單位的財政管理資訊系統,設定了預算執行分析、綜合賬務查詢、資金動態監控功能。將全縣所有預算單位的預算指標全部納入預算指標管理系統,對預算執行過程中的指標追加、追減及資金撥付實行動態管理,全面反映預算的執行進度和執行情況。

(三)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穩步推進。xxxx年,我縣按照總體規劃、穩步推進、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著力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當年將縣財政局、會計結算中心等x個單位正式納入縣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率先成為市啟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試點縣。目前,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擴大到86個預算單位,恢復了縣級預算單位的會計核算權和財務管理權,實現了縣級預算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覆蓋,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平穩過渡。制定了《縣縣本級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資金支付管理暫行辦法》、《會計核算暫行辦法》、《國庫集中支付業務一般規範(試行)》等12項規章制度,形成了《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資料彙編》,達到資金支付制度健全、程式規範、業務流程統一。

(四)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形成新模式。xxxx年,以金財工程為平臺,建立了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網路系統,採取部門執法、大廳開票、銀行收款、財政統管的徵管模式,對公安、法院、國土、城建等28個執收部門的非稅收入由財政直收大廳直接徵收,確保了政府非稅收入資金及時足額地統管到財政這個籠子,非稅收入改革模式在全市推廣。xxxx年x月份,在省財政廳資訊處的大力支援下,對非稅收入徵繳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縣本級xx個行政事業單位的非稅收入直接通過徵繳系統進行收繳,使我縣的非稅收入改革實現了質的飛躍。

(五)預算單位公務卡改革試點取得成功。xxxx年開始實施公務卡試點改革,止xxxx年底累計在xx個預算單位發放公務卡xxxx餘張,預算單位的差旅費、招待費等小型公務支出,一律使用公務卡結算,有效地控制了大額現金交易,保證了資金執行安全。

(六)財政專戶逐步得到清理規範。xxxx年,按照省市加強財政專戶管理,規範專戶資金運作,確保財政資金安全的要求,縣內部各管理專項資金的財政專戶,全部移交給國庫股統一管理,財政內部管事與管錢分離,確保了財政資金安全。xxxx年底,通過清理整改,財政局共保留財政專戶xx個,初步實現了財政專戶精簡、統一、規範管理。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縣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起步早、步伐快,成效顯著。但自xxxx年以來,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向各鎮延伸工作、動態監控系統和公務卡系統的上線等工作進展緩慢,國庫改革面臨一定困難。

(一)應用軟體的困擾。我縣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起步早,使用的是原來省財政廳資訊中心試點推薦的用友財政管理軟體,與省財政廳xxxx年要求使用的縣級預算執行系統軟體不一致,需要重新更換系統軟體。如果更換系統應用軟體,兩大軟體資料庫不能實現直接融合和資料呼叫,所有資訊錄入工作將從基礎工作做起,這不僅涉及到基礎資料的重新維護,新舊系統資料的銜接,而且需要對所有人員進行全面培訓。同時,經過x年的實踐應用,用友財政管理軟體系統穩定,功能強大,操作簡潔,維護方便。而從縣級預算執行單位反映的情況看,縣級預算執行軟體系統非常不穩定,操作繁瑣,差錯率高,許多常用功能都不能實現,不利於實際操作。因此,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後續工作暫緩,步入改革的十路口。

(二)財政國庫和銀行的聯網問題。雖然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推行多年,但是財政國庫和銀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資訊實時交換,縣級代理銀行沒有資料交換裝置,要靠人工進行資料的重複錄入進行交換和清算。主要原因是改革初期對財政國庫和銀行的聯網程式設計不完善,加之我縣金融機構少,沒有人民銀行,國庫業務、清算支付業務由一行實施,缺乏競爭服務意識,工作效率較低,國庫資金監管薄弱。

(三)財政專戶管理有待規範。財政專戶開戶銀行的選擇程式不規範,沒有與開戶銀行簽訂委託代理協議,責任界定不明確,管理缺乏規範性;財政專戶撤併不徹底,部分專案資金上級部門審計檢查時都要看是否開設了財政專戶,凡有專案資金就要設立相應的財政專戶,上級部門之間管理協調不統一,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資金流轉速度;同一財政專戶在不同銀行開戶,存在多頭開戶的現象。

(四)現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雖然在管理系統軟體中對單位現金提取做了額度控制,但只能對單筆支付做到限制,對分批提取現金無法控制,而代理銀行對預算單位大額提取現金也缺乏有效的監管,容易形成資金安全隱患。公務卡制度改革進展慢,目前停留在低層次階段。

(五)鎮級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難度大。目前在鎮級開展國庫收付制度改革試點存在運作模式的設計、財庫銀聯網的延伸、金融機構的限制、人員的素質等多方面的問題,上下協調和統一安排部署需要強有力的措施。

三、完善管理的對策

為確保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圓滿完成預期改革目標,財政部門要主動探索,積極創新,化解改革難題,吸取經驗教訓,推進改革不斷深化。

(一)增強責任意識,全面深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國預算執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是現代財政管理領域的一項歷史重大制度創新。新型的財政資金執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財政資金執行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有利於從根本上保證財政預算執行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構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制度屏障。因此,各級必須從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履行政府財政監督管理責任的高度,從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框架的角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推進財政國庫管理改革。

(二)完善相關制度,規範使用系統管理軟體。在全面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支付辦法,對支付的相關流程進行優化,提高支付效率。按照省財政的要求,各縣區必須使用省級統一開發的縣級預算執行系統,辦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反映預算執行,實現對專項資金的有效動態監控。應儘快與省市部門對接,結合政府系統正版軟體使用工作,確定軟體的應用型別版本,保證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加強溝通協調,真正實行財庫銀聯網。縣財政局牽頭,與代理銀行協商,聯絡軟體開發公司針對應用軟體中設計的缺陷,重新完善應用程式,開發中間件,並與省農業銀行溝通開放接入埠,融合應用程式對接,實現財庫銀聯網。在此基礎上,嚴格操作程式,及時清算支付資金,提高工作效率。

(四)清理財政專戶,加強銀行帳戶管理。切實做好財政專戶清理整頓工作,精簡專戶數量,撤併無有效依據、同類性質多頭開設以及一年內沒有業務往來的財政專戶。規範財政專戶開戶銀行的選擇機制,具備招投標條件的要實行招投標,不具備條件的要建立集體決策制度,必須與開戶銀行簽訂規範的委託代理協議,明確職責許可權,提高財政資金管理效率。健全財政專戶和預算單位銀行帳戶管理制度,規範帳戶開立、變更、撤銷等審批程式,建立銀行帳戶年檢制度,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五)規範支付行為,深化公務卡制度改革。通過國庫單一帳戶體系逐步將專項資金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範圍,擴大財政直接支付範圍,將財政資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單位。全力推進公務卡改革,積極營造良好的改革外部環境,擴大公務卡使用範圍,減少公務支出中的現金提取和使用;建立健全單位公務卡結算管理辦法和報銷操作程式,增強財務支出的透明度。規範預算單位財政授權支付行為,杜絕單位大量提現、虛假支出和利用公務卡吃回扣行為的發生,確保資金安全執行。

(六)推進鎮級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我縣對鎮級財政已全面實行了鄉財鄉用縣監管管理模式,通過縣鄉財政一體化應用平臺,對鄉鎮預算指標、帳務處理實行遠端監控,鎮財政會計電算化水平較高,加之我縣縣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本具備了推進鎮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的條件。圍繞確保資金安全、方便單位用款的目標,結合我縣目前各鎮財政管理方式,研究確定推行鎮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新模式,將鎮級視同縣本級一個預算單位,縣財政為鎮財政所在當地信用社開設零餘額帳戶,用於鎮級財政資金支付,並與縣國庫進行清算,將鎮級財政資金納入國庫單一帳戶體系,發揮資金的聚集效應,加強對鎮級財政資金的監管,提高鎮級財政管理水平。

縣財政支援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財政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xx縣位於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又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萬畝(其中稻田面積8.4萬畝),財政收入3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轄4個鎮、8個鄉,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3%,農業人口11-3萬人,佔81.9%;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舉重之鄉”的美譽。

一、xx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xx縣認真實施“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戰略,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立足地理資源優勢,狠抓茶業、以椪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財政先後投入5330多萬元,修建小水電19處、集雨節水池(窖)1500口、沼氣池5128口,除險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險水庫,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7000多處;投放各類蔬菜大棚220個,高標準鋼架網箱150口。XX年,在繼XX年遭遇春夏連旱的情況下,全縣仍然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2.84萬噸,較常年3.5萬噸減少0.66萬噸,減幅18.9%,同比增產0.60萬噸,增幅26.9%;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5.51億元,同比增長10.4%;農業增加值1.25億元,佔gdp的22.7%,同比增長5.5%;財稅收入3339萬元,同比增長19.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長9.4%。localhost

(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支柱產業建設

以專業村、戶帶動形式建設支柱產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縣茶葉、以椏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各類專業村40個,各類專業大戶3000戶。一是茶葉種植面積5.6萬畝,可採茶園面積2.5萬畝,良種化率25%,年產茶葉1300餘噸,年產值4500餘萬元;二是柑桔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柑桔2.4萬噸;三是草山草坡160萬畝,居全省之首,全縣山羊飼養量16萬餘隻,牛6萬餘頭,畜牧水產產值突破’78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蔬菜8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

(三)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特別是20xx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各級財政的支援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廠、雅潔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神寶牧業、中順牧業、群博公司、綠園茶場、小揹簍茶苑等一批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大戶聯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進行規範運作,輻射帶動各類專業戶80c10多戶。

二、20xx年以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臺了1號檔案,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財政支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財政扶貧成果顯著。六年來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計10806萬元,幫助全縣1170名絕對貧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脫貧,組織培訓並安排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4000餘人;新增和改造農田240公頃;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決了農村4.2萬人、16.78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2、農民減負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減免農業稅、減免除菸葉外的農業特產稅,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農機和農資綜合補貼(簡稱“兩減免、三補貼”),每年全縣減少農民負擔117.1萬元,新增收入432萬元。

3、特色產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專案扶持專項資金3000萬元,改良茶園1.5萬畝,新增茶葉開發面積1萬畝、椏柑為主的林果業面積2.1萬畝、牛羊為主的節糧型草食牧畜1 6.78萬頭、大棚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畝,全縣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具規模,併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財政安排農村生態建設資金270萬元,推廣農村沼氣能源建設,專案區農民以沼氣代柴火,既減少空氣汙染,又保護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設沼氣池6’735口。據統計,節省柴草18萬噸,相當於封山育林6萬餘畝。實施生態公益林等專案建設,新增造林18.5萬畝,恢復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XX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財政部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一定加強,農戶種糧積極性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農村支柱產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一定壯大,但是,目前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往年財政等先後投入大量資金,xx縣的四大支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地處山區,各方面因素制約,發展生產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其它經濟發達的縣市高。一方面xx縣農業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產業沒有規模和效益優勢,另一方面財政支農投入政策強調規模,扶優扶強,致使xx縣同其它發達縣市相比,很難爭取各級財政大力支援,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縣市的發展差距,如xx縣的茶葉產業,有品牌優勢,但無規模,只有5.6萬畝,難以達到財政支援10萬畝以上的規模要求,財政支援力度小,難以扭轉xx縣茶葉有品牌無產業優勢的局面。

2、財政支援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體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後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援只侷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援不夠,甚至沒有。由於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服務水平低,標準化生產難以推廣,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難以加強,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如我縣茶葉產業,儘管茶葉加工實現了由手工製作向機械化製作轉變,茶葉生產逐漸向高、精、深產品轉型。但是由於聯合協作生產經營機制、市場監控機制及網路營銷機制仍停留在較低效的狀況,仍然改變不了“xx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禮品茶,無市場”的局面,難以發揮聯動效益。

3、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援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專案實施範圍和建設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複,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財政支援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脫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需要有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支援,將現代農業科技專案轉化為成果,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而xx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依靠的是單位自籌資金引進數量有限的裝置,從業人員在推廣過程中去逐步摸索,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5、財政支援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落後,難以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民。近幾年,我縣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援下,深入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等培訓。幾年來,共投入財政資金67.5萬元,累計培訓農民4000餘人次。由於培訓形式單一落後,且大多數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老化、知識更新速度慢,培訓效果不太樂觀。

6、財政支農專案資金地方配套“一刀切”,嚴重製約財政支援現代農業的發展。xx縣是一個財政窮縣,XX年財稅收入僅3339萬元,每年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相關部門下達xx縣的專案任務都要求縣財政配套資金,但是象xx這樣的窮縣、小縣根本無力配套,形同虛設。由於實施專案單位沒有工作經費來源,迫使部門冒險違規挪用專案專項資金作為工作經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既影響了專案設計效益,又加重了部門壓力和負擔,也嚴重挫傷了部門爭取財政支援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三、財政支援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作為承擔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財政部門,在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和安排上,應按照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把思路統一到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高度上來,突破固有體制的束縛,加大投入力度,及時進行財政支農政策調整創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援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就產業而言,它與其它非農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不但點多、線長,而且短期效益不明顯,任何時候都需要政府強大支援力度和保護力度。就區域來講,xx縣與其它發達縣市相比,財力更弱,發展更困難,更需要中央、省財政的優先支援,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增長的政策充分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財政支農投入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水、電、路的建設及改造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三是突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提升農口部門社會化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業產業對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需要;四是突出優勢農產品良種栽培、精深加工、貯運技術研究推廣投人,重點抓好茶葉、柑桔、草食牧業的發展,推進xx縣的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五是突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我縣生態環境優勢,打造xx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切實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實行專案申報公開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級政府為主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物件和環節,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專案資金作為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援物件和環節,採用不同的支援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於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範圍,財政應無償地投人。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二是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於產業化經營中屬於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採取有償投入,支援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貼息,鼓勵企業使用銀行貸款,進行深加工技改、優良品種繁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市場改建擴建、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財政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全額或部分貼息;四是創立以獎代補制度,對於龍頭企業開發引進推廣良種和新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引進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技術,申報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培育產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務,開展市場資訊服務、建立營銷網路、舉辦產品宣傳推廣活動等,財政可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支援。

(四)落實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優惠政策,取消貧困縣地方專案配套資金政策

多年來,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脫離了貧困地區財力十分薄弱的實際,也與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相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資金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少或者免除配套資金的照顧”)。象xx縣這樣特殊貧困地區,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實在無力配套資金搞建設,國家應該對貧困縣市和發達縣市區別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取消xx這樣民族自治地區專案建設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的政策,並給予資金傾斜照顧,切實把中央有關民族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情況調研報告財政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鄉鎮財政作為我國財政體系中是最基層的一級財政,是鄉鎮政府履行各項社會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基礎。我鎮財政建立於1987年,隨著鄉鎮人民政府的建立,鄉鎮財政也應運而生。鄉鎮財政建立之初,由於鄉鎮財政幹部匱乏,經政府批准,由財政和鄉鎮協調從其他部門抽調一批大中專畢 業生或其他部門的業務骨幹來擔當,共計4人。本科學歷2人,中專1人,高中1人,全部為非專業。後來經過崗位培訓,都具有了崗位資格證書。

由於財政幹部隊伍的整體水平決定著財政部門的管理水平和職能的發揮。財政幹部隊伍的現狀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適不適應,也對基層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剖析我鎮財政過去由於人員構成比較複雜,造成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繼而在工作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主要問題是:

專業人員不夠多、整體素質不夠高、業務技能不夠精通、服務不夠周到、創新能力不強、工作效率偏低;隊伍建設的各項制度和機制不夠健全,幹部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大力加強財政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財政隊伍的整體素質。

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的加快鄉鎮財政發展,深化財政改革,造就一支素質更高、能力更強的鄉鎮財政隊伍,勢在必行。必須一如既往地重視財政隊伍建設,堅定不移、持之以恆地抓好乾部隊伍建設,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唯才是舉,才盡其用,營造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我鎮相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進行了一次調整,增加了財政專科畢業有專業能力的2名年輕幹部,剔除了一名年齡偏大,學歷較低人員;本世紀XX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增加了更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充盈財政隊伍。從而演變成現在這支高學歷,高水平的財政5人隊伍。我鎮財政用人的標準是: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建立人才輩出的選拔機制;用人不疑,大膽放手,不求全責備,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從嚴要求,規範約束,放手不撒手,不斷完善幹部管理機制。一句話,就是要選準、用好、嚴管,讓財政幹部在幹事創業中加快成長。從而在工作中確實發揮好財政幹部十種能力;即政治鑑別能力、抵禦腐朽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科學決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統攬全域性能力、服務社會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創新學習能力。

一級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近年來由於各種農補政策的相繼出臺,把鄉鎮財政工作推到了老百姓面前。因此,財政幹部隊伍作風建設事關民心向背,事關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係。讓人民滿意是我們財政幹部永恆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增強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牢固樹立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的觀念,遵守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轉變工作作風,樹立良好形象。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思考、研究和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上,放在為基層、為群眾辦實事上。增強服務意識,強化服務職能。確實從政治理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知識素質、法律法規素質上全面提高。

另外我鎮財政隊伍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一般專業人才多,高層次的人才少,特別是複合型、有一定研究政策能力的人才更少;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普遍較低,專業涵蓋範圍不寬,部分人才奇缺,沒有按合理比例搭配。是人才隊伍業務素質良莠不齊。業務尖子比較少,多數人僅僅是適應職位,部分人的業務素質還不能達到工作要求。

改善現狀就應建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廉政五要素組成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在人才培養機制上,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抓好政治培訓,確保地區財政系統的人才隊伍有良好的政治素養;抓好業務培訓,提高地區財政幹部的業務素質;抓好財政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切實做好後備幹部的篩選、培養和管理工作。根據培養目標和個人情況,按照什麼不足補什麼的原則,逐人逐項落實培養措施。對後備幹部實做到“五看五結合”,即看品行要內外結合,看能力要縱橫結合,看特點要長短結合,看為人要上下結合,看政績要“兩手”結合。並將人才評價指標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和幹部選拔機制。

總之,新時期形勢下建設一支素質強、形象好的財政所幹部隊伍就應以制度為依據,從嚴抓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順各種管理關係,改革不合時宜的管理體制,充分調動鄉鎮財政所幹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建立一支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新型財政幹部隊伍。

市財政收支改進調研報告財政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一、當前xx市財政收支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收入結構問題突出

從20*年開始,銅陵市國民經濟開始了恢復性增長,隨後幾年更是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6%,在此基礎上,銅陵市財政收入也隨之加快增長,20*—20*年財政收入年均增長40.1%。但是收入結構卻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即地方財政收入在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20*年到20*年,該比重分別為63.8%、62.3%、53.0%、51.7%、43.1%、40.7%,38.9%。20*年進一步下降為35.6%。

(二)財政支出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與其他各地財政相似,我市財政支出結構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財政支出總量不足與財政資金損失浪費並存。一方面財政收入上劃中央較多,地方可用財力增長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單位花錢大手大腳,財務管理鬆弛,支出管理難以控制。二是支出“越位”與“缺位”共存。一方面,政府承擔事務較多,一些應由市場提供和由社會負擔的支出仍然背在財政身上,財政負擔較重。另一方面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公共事務,財政力不從心。三是財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機制尚未健全。政府預算本是規範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項法律制度,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據,但部分單位在執行預算中的隨意性和預算約束軟化的狀況相當嚴重。此外,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即財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脹,“以法壓法”、法與法“打架”的現象十分突出,財政無所適從,平衡壓力加大,這實質上也是財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難的一個突出表現。

二、未來一段時間改進收支結構的總體思路

(一)圍繞實施銅陵奮力崛起,建立健全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打造“持續財政、優質財政”工程

積極創新財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關係,建立健全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穩步推進和落實各項稅制改革,完善地方稅收徵管機制。全面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建立規範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系,實現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資訊化、規範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學的財政收入考核機制,努力擴大財政收入規模,提高財政執行質量,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長彈性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二)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財政巨集觀調控機制,打造“發展財政,協調財政”工程

不斷豐富和完善財政調控手段,充分發揮財政優惠政策和貼息、獎勵、轉移支付、擔保等財政政策工具作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注重通過財政資金支援和財稅制度創新,支援生態和環境保護,支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進一步整合政府投資和各類支援經濟發展資金,支援支柱產業、骨幹企業、重點專案的建設和發展,從而不斷擴大財政經濟規模,實現財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機制,打造“民生財政、和諧財政”工程

重點是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殘有所助”目標,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滿足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沐浴公共財政陽光。

(四)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城鄉一體化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打造“公平財政、陽光財政”工程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堅持城鄉統籌的原則,擴大公共財政覆蓋“三農”的範圍,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此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覆蓋城鄉的衛生財政體系、服務農村與農民負擔監管新機制、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五)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財政管理機制,打造“精細財政、績效財政”工程

主要是通過繼續深入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規範財政資金分配、支付、使用管理,強化預算執行監督,形成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公共財政監督管理新體制。

三、改進收支結構的具體對策建議

(一)改進收入結構方面的主要建議

1、把增加地方金融能力作為解決融資渠道的重要途徑。銅陵市現有地方金融基礎薄弱,資金供求結構渠道不暢,資金融通能力較差。一方面大量企事業單位的閒置資金被存放在國有商業銀行,受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影響,貸款條件與貸款額度限制較多,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又嚴重不足。因此,要適應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各類商業銀行對銅陵經濟發展的支援,同時要加快財政擔保事業發展,改善融資條件,增強地方融資能力,促進個體私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2、進一步加強專案建設,擴大經濟規模。專案是經濟增長的支撐,加快專案建設,特別要重視兩個問題:一是要積極做好專案協調服務工作,搞好人性化、人情化招商,增強親和力,贏得好口碑。二是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內外產業轉移重點,做好專案儲備,充實完善專案庫。抓住這個關鍵,有了專案建設,才能保證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的協同增長,才能實現財政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長遠目標。

3、把發展三產提高到重要位置。三產的基本貢獻一是解決就業與地方營業稅收入,二是可以增強城市的發展功能。加快發展三產,當前可以重點考慮: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市政府可統一出臺物流企業稅收獎勵政策,吸引國際、國內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駐銅陵,以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拓展物流市場,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有利於增強地方財力。二是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建議建立內外包服務區,將國內外知名it軟體設計、建築工程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監理、會計、審計等服務公司吸引進駐,承接本地業務、輻射外地服務,增加地方收入。三是深入推進金融保險業、貿易服務業、城市旅遊業、會展業以及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4、用足用活稅收政策,進一步挖掘地方收入的增收空間。一是實行房地產稅收一體化工作。利用財政契稅徵管資訊平臺優勢,在財政契稅徵收視窗統一徵收(代徵)房地產轉讓環節的營業稅以及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等一系列與房地產交易轉讓環節相關的各地方稅種,能有效地避免此類稅收的流失,切實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二是加強稅種之間的徵管調控。比如對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對企業稅前列支的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等,應足額繳納或計提。這樣既可防止企業虛增利潤,也可直接增加地方稅收收入,符合稅法政策要求。

5、要在稅源管理上下功夫,切實提高稅收徵管質量。一是要加強稅收徵管。在行業上重點加強對建築業、房地產業、餐飲服務業、貨物運輸業稅收稽查工作;在納稅主體上重點加強對集貿市場、個體工商戶的徵管工作;在稅種上重點加大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使用稅等小稅種的徵管力度,做到應收盡收。二是要依法減免稅收。稅務部門要認真貫徹《稅收徵管法》,加強稅收減免審批程式,堵塞稅源流失漏洞,從而把經濟增長的成果切實體現在稅收的快速增長上來。

(二)改進支出結構的初步設想

1、硬化預算約束,確保重點支出。依法加強預算約束,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大力壓縮會議費、招待費、出國考察培訓經費等,努力節約財政資金,配合實施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支援城鄉社會治安防控和安全生產等工作,提高財政應對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大對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的籌資力度,加大環境汙染治理力度,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協調和諧發展。

2、繼續實施民生工程,加快推動和諧銅陵建設。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殘有所助”的目標,重點加大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職工廉租房、生態環境、節能減排、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並努力在體制機制建設上下功夫,推動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3、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支援新農村建設。大力推行“以錢養事”服務方式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繼續推進和深化“鄉財縣管”和“村帳鄉管”改革,積極化解鄉村債務。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整合力度,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村資訊服務和資源整合,繼續完善面向農民服務的全程代理模式,不斷提升農村“一站式”服務水平,推行“一線實”工作方式。建立村級組織經費保障機制,保證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不斷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促進農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4、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財政對科研與科技進步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自主創新和科學發展的財稅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人員的鼓勵和支援力度,努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隊伍。圍繞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選擇一批最具成長性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不斷提高其原始創新能力、整合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能力。積極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服務全民創業。大力支援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用好用活專項資金。積極爭取支援迴圈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5、加強財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財水平。繼續推進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加強財政管理制度的落實和檢查工作,努力鞏固財政管理年活動成果。繼續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積極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網上申報、網上支付工程。加快“金財工程”建設,逐步完善財稅庫橫向聯網工程。積極開展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全面加強財政機關效能建設,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監督,不斷提高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