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扶貧調研報告十三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75W

扶貧調研報告 篇1

一、基本情況

扶貧調研報告十三篇

北流市荔鄉緣荔枝扶貧產業示範區位於北流鎮六行村,該示範區種植荔枝、龍眼3700畝,採用”示範區+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通過進行荔枝低改品改、發展生豬養殖、免費提供沼氣、提供就業崗位等措施,帶領北流鎮六行村66戶貧困戶236人脫貧致富,輻射帶動周邊180戶貧困戶764人脫貧。

二、主要做法

(一)發展荔枝品改助脫貧。六行村有著種植荔枝的悠久歷史,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有荔枝樹,荔枝銷售收入曾經是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但是,村民種植的荔枝大部分是黑葉荔等普通品種。近幾年來由於品種老化、果小核大、肉薄味酸等原因,荔枝收購價格低,村民種植荔枝的積極性並不高,很多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謀生,地裡的荔枝樹也屬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甚至出現了果農砍伐荔枝樹種植速生桉的情況。在精準扶貧的大環境下,如何讓村子脫貧、村民致富,成為擺在六行村”兩委“面前的大難題。通過市場調研,六行村”兩委“狠下決心,抓住荔枝這一突破口,通過改良荔枝品種,打造荔枝新品牌。六行村以”建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為契機,在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的帶領與幫助下,48戶貧困戶低改品改荔枝467畝,成功地把原來的黑葉荔改良為雞嘴荔。改良後的荔枝品種核小肉大、口感好,很受市場青睞。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還免費為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打通荔枝銷路,讓貧困戶對發展荔枝產業吃了定心丸。

(二)發展生豬#殖助脫貧。六行村圍繞示範區建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創新”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與貧困戶簽訂協議,免費向貧困戶贈送豬崽,提供養殖技術支援,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帶領20戶貧困戶發展生豬養殖。同時免費向周邊130多戶(其中貧困戶24戶)農戶提供沼氣,解決了農戶生活用氣問題,節省了開支。

(三)提供就收崗位助脫貧。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和農產品的高效附加值,增加農產品初加工,減少原料消耗,加減結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提質增收。以北流市荔寶禽畜養殖場、北流市大同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荔寶養殖場”荔寶牌“荔枝、大同果業”無公害牌“荔枝幹、”有機牌“荔枝幹為品牌,大力發展荔枝種植、荔枝烤乾等產業,實現半年脫貧。目前,示範區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吸收貧困戶剩餘勞動力25人,貧困戶年人均增收4500元。

三、主要亮點

在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推進下,示範區建立成果喜人:一是實現產業化”五統一“,即帶動示範區農戶開展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品牌銷售;二是實現示範區貧困戶”三提高“,即荔枝品改促進貧困戶種植技術提高,荔枝銷售、就近就業使貧困戶收入及幸福感提尚。

扶貧調研報告 篇2

殘疾人扶貧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應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按對殘疾人幫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縣基地還處於“零”狀態,嚴重製約了農村殘疾人的就業,為促進農村殘疾人就業,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縣殘聯組織開展了基地建設的調研。

一、我縣殘疾人扶貧基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在殘疾人。我縣有各類殘疾人3.84萬,佔全縣人口的6.4%。持證殘疾人1.2萬,其中農業戶口的殘疾人1萬人,佔83.33%;非農業戶口的殘疾人0.2萬人,佔16.67%。

現狀:殘疾人扶貧基地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應農村殘疾人扶貧解困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目前,我縣基地建設還處於“零”狀態,按照省、市殘聯的安排部署,我縣擬計劃在今年建成3個縣級殘疾人扶貧基地,這3個基地分別是:XX縣養殖專業合作社、XX縣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和XX鄉養殖場。

XX縣養殖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XX縣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XX縣龍安鎮後山村塘房村民小組,計劃建設規模6000㎡,計劃養殖規模五年達到養肉牛500頭,年收入達500萬元,純利潤達150萬元,現有設施裝置佔地面積800㎡,其中畜圈12間,養殖肉牛12頭,青貯窖6個,辦公室1間,配有割草機、粉碎機、鍘草機、地磅秤等必備的專業養殖工具,還備有斷電時備用的柴油機一臺,有合作社社員8人,其中殘疾人3人,現已投資40萬元,年底前投資達80萬元;辦理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以及每頭牛每天情況記錄簿,對每頭牛的情況進行記錄。

XX縣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XX縣興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XX縣龍安鎮樂村陰山村民小組,該專業合作社現有建設規模20__㎡左右,設圈舍50間,辦公室1間;有工作人員10人,其中殘疾人4人;生豬存欄300餘頭,其中:仔豬存欄200頭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也投入資金45萬元;辦理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

XX鄉養殖場基本情況:XX鄉養殖場位於XX鄉水果村爛田村民小組,該養殖場為股份制企業,始建於20xx年8月,現有股東及員工5人,其中殘疾人1人,總投資70萬,養殖場地1000㎡左右,分為1區和2區,1區現養殖蛋雞4000餘隻,日產蛋3600多枚,產蛋率佔90%以上。2區現在沒有餵養。辦理了法人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

存在問題:從擬計劃建設的XX個基地看,我縣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基地以農業養殖業為主,規模小、基礎差、覆蓋面窄、帶動殘疾人就業能力弱。且均未納入本地區扶貧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援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及政策導向。是合作框架鬆散,服務內容單一,整體實力不強,扶貧機制有待規範。四是產業化運作渠道單一,基地資金匱乏,發展緩慢。以上種種原因給我們基地的建設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嚴重製約了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的方向、基本目標和主要原則

農村殘疾人的扶貧工作關係到殘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係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基地建設作為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基地建設的方向

基地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是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的重要依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才能持續推進。

我縣的基地建設,一是要著力建設一產基地,以一產基地為主向第產業領域拓展。這應該成為我縣今後基地的建設方向,也是解決基地一條腿走路問題的要求。我縣擬建的XX個基地是以養殖業為主,而且現在規模較小,這方面需要各級政府、殘聯及社會各方面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縣的第產業現在的`發展正穩步推進,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應探索產業領域拓展的途徑。根據我縣農村民營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組織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從事產的服務配送等工作,進一步帶動殘疾人就業和創業。要開拓殘疾人服務業,結合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實施,依託現有的社群服務、社群康復等平臺和資源,逐步推行社會化服務。開展了居家養殘服務,力爭在“十五”期間實現殘疾人居家託養。

在一產的基地建設中,著力打造“輻射型”基地,推動其發揮優勢,培育和發展這一類基地是今後建設的一個方向。首先是經營優勢。殘疾人由於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經營上存在相當大的困難。“輻射型”基地,不僅解決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幫助殘疾人解決了生產環節上難以克服的經營、管理、銷售和技術等問題,擴大了殘疾人的生產範圍。其次是市場優勢。“輻射型”基地的特點在於殘疾人依託基地,基地依託市場,基地處於殘疾人與市場之間,既可以為遠離市場的殘疾人提供準確的市場資訊,又可以有效地組織殘疾人生產市場需求的產品;既為市場運作提供保證,又能克服小農經濟的盲目性,為殘疾人的生產提供穩定的生產環境和收入。第是規模優勢。基地的發展需要規模來支撐,規模越大,越能高效地佔領市場。基地的規模效應可有效克服殘疾人經營小而散的弱點,通過產品有效地將分散的殘疾人組織起來,形成市場的供求規模。第四是素質拉動優勢。就整體而言,殘疾人素質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產障礙。而殘疾人素質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基地迫使殘疾人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殘疾人在這種被動的生產過程中自身素質能夠逐步提高。第五是風險共擔優勢。輻射型基地的發展,不僅使殘疾人從基地得到準確的市場資訊,還可能與基地建立風險共同體,這樣大家有利共享,風險共擔,極大地減輕了殘疾人的風險壓力。

(二)基地建設的基本目標

基地建設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它受到環境、市場、人才和政策等多種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基地建設的近期目標是獲取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和建設,提高向殘疾人輻射的能力。遠期目標則是通過基地的發展,提升自身的實力,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由此帶動一批殘疾人的自我發展,從而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並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三)基地建設的主要原則

基地建設和發展應當遵循五個原則。一是效益統一原則。基地建設必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力度的加大有賴於基地經濟效益的增強,基地如果沒有經濟效益,扶持就沒有物質基礎。二是市場需求原則。基地的經營畢竟是市場行為,必須符合經濟規律才能生存和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引導、支援、協調、服務幫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執行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是資源優勢原則。由於各地的“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不同,在經過市場的選擇後,各鄉鎮都會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產業群,這種產業群實質是本地的資源優勢利用的產物。基地應當利用當地產業群,使基地與當地經濟協調發展。四是有序發展原則。基地建設既是一項新事物,又受到資金、人才、組織性質和市場、自然等風險的制約,需要積累經驗,逐步完善。而殘疾人是一個十分脆弱的群體,在經濟上經受不起大的波動。五是選擇性原則。基地建設要選擇好投資方向,選準依託。選定的專案要適合殘疾人的特點,符合市場的要求,這樣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

、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把基地建設列入農村扶貧工作的議事日程

基地作為農村殘疾人脫貧的一個重要平臺,其建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就目前的體制而言,基地要發揮作用,政府行為的存在尤為必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基地建設納入本地區大扶貧的範疇之內,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扶持和各部門支援等形式,給予基地特別的關照。政府可以通過“非市場制度”的安排,如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開發應用、土地的流轉、稅費的減免以及市場服務等措施予以有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在發揮殘疾人、企業投資主體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財政、民政、農業、扶貧辦和殘聯等部門要增加對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業共同出資,企業負責承建和經營的投入機制和執行方法。其中基礎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礎設施建設、種仔種苗發放、技術培訓指導、自然災害保險、市場推廣服務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關部門解決,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產經營性流動資金則主要由基地通過自籌、銀行貸款等方式解決,有關部門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助引導。同時,建立擔保基金,確定擔保機構,為基地的建設投入及殘疾人從事更大規模的生產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對積極創業的殘疾人優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和提供一定的風險基金。

(三)建立風險規避機制

基地的建設具有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而基地又維繫著眾多經濟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從我縣的企業和農村一些養殖大戶的發展看,過去一些企業和養殖戶大在市場價格誘導下,盲目投入,盲目生產,結果是初具規模,市場價格卻大幅度下跌,殘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貧。而有些農村種植大戶經不住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打擊,頻臨倒閉的邊緣,同樣給殘疾人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要資助基地參加政策性的農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闢新險種、優惠保費,從而增強基地和殘疾人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規範基地的運作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基地作為經濟實體進入市場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一,基地應該是法人。當然,是企業法人為妥,還是福利社團法人為妥,要視各地的情況而定。第二,要理順與基地的關係。對基地的扶持基點是基地必須扶持殘疾人脫貧。有關部門應根據自身對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確定基地的扶貧工作要求和目標,並採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為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殘聯可採取基地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無償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如:現在擬建的XX個基地均缺建設資金和週轉資金,可每個基地補助X元,以解決其當前資金困難的問題,多渠道對殘疾人扶貧基地進行扶持。第,要實行簽約式扶貧。基地對殘疾人的扶持必須有契約。用合同形式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使基地有責任、有信心,殘疾人有實惠、有恆心。

(五)著力於培養高素質的農民企業家

殘疾人扶貧基地的發展特別需要專業突出、甘於奉獻的經營領頭人。這些經營帶頭人在不斷髮展自身事業的同時,也為殘疾人的脫貧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積極發現和培養農民企業家,滿腔熱情地保護他們扶殘助殘的積極性,在經濟上不讓或少讓他們吃虧,在政治上要給予其一定的關心,在經營上則要多為他們提供優惠優質的服務,給他們創造一個寬鬆、協調、和諧的外部環境。

(六)加強和改進對基地的服務

總之,要搞好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援,因此,政府部門和殘聯組織要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對基地建設的服務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建好XX個擬建的基地,推動更多的基地建設,同時,把基地建設向二、產業拓展,從更高更廣的層面上,促進殘疾人的就業。

扶貧調研報告 篇3

根據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作為自治區“”時期整村推進貧困村的xx市xx區xx鎮xx村今年繼續被確定為自治區安監局的幫扶物件。受黨委、政府的重託以及自治區安監局領導的信任,我於今年3月底到xx鎮xx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為確保各項幫扶目標的實現,一到任以後在xx鎮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在xx村“兩委”的積極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環境,紮實開展調研工作。通過實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飲水、村屯道路、水利設施、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深入農戶家中,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並與xx鎮黨委、政府領導和xx村“兩委”班子座談,具體瞭解xx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研究今後發展的思路和辦法,對切實幫助xx村“理思路,出點子,供資訊,找資金,抓管理”,積極謀劃定點扶貧工作新舉措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xx村位於xx鎮南部,面積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東與集合村相連,南與那銀村接壤,居住著壯、瑤兩個民族。全村轄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戶、百苗、平利、六煙、那華、那馬等11個自然屯,17個村民小組652戶2745人,其中瑤族6個自然屯,瑤族人口140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51%,均為農業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戶14戶,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總面積2、2萬畝,耕地4031畝,其中水田1201畝,旱地2830畝;有經濟林面積6000畝,其中油茶成林面積3000畝、八角800畝,杉樹成林面積1000餘畝,退耕還林面積1000畝。農作物以種植甘蔗、水稻、玉米為主,主要經濟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農資商品服務部3個,小型茶油加工廠8家。村屬地界內無礦產資源開發專案。去年開始有區直單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指導員駐村。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經濟發展情況。*年,xx村人均純收入x元。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還是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主要經濟來源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種植、家庭養殖、勞務輸出等。一是種植業,以水稻、玉米作為口糧只能解決全村的吃飯問題,*年全村進廠原料蔗約9100噸。二是養殖業,全村現存欄生豬800多頭,耕牛90多頭,有年均一萬元以上收入的養殖專業戶15戶;三是運輸業,全村從事運輸業的6戶,大小運輸車6臺(含1臺客運車);四是勞務輸出,富餘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農閒時到或附近地區臨時務工。

(二)教育事業發展情況。xx村在那戶屯設有一個村中心國小和在六合屯的一個教學點(僅一年級),全村一至五年級在校生199人,六年級學生全部送往xx鎮中心國小完成6年級教育,並在xx鎮第一中學上學,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全村義務教育適齡青少年、兒童共304人,入學率100%,沒有輟學現象,均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目前在校大學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內各有一民辦幼兒園,入園入托人數分別為30人和18人。

(三)社會保障發展情況。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605人,參合率達到97%;*年開始在全村範圍內推廣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適齡參保物件1321人,參保率75%。全村60歲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養老金。

(四)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情況。村部綜合樓是集學習文化、教育培訓、辦公接待、醫療衛生於一體的村級活動場所,建於六煙屯,處於至xx鎮公路路邊,為一棟兩層建築面積為160m2的磚混結構建築,內設辦公室、計劃生育室、培訓室、醫療衛生室、文化室、會議廳等,衛生醫療室配備了基本的醫療救護藥品。

(五)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一是交通基礎設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條13、2公里,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現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進一步是屯內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煙、那幸屯的屯內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礎實施以及擴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盤山公路已開通並鋪上砂石,新建橋樑一座,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出行。其餘村屯道路無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彎曲狹窄,寬度均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難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設施還相當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條12公里,灌溉面積1200畝,主要水源來自平祿水庫,只有1條4公里水利渠道達到“三面光”標準;其餘包括那母、百秀、六煙、那馬、六合、那華等屯的水渠還是許多年前依田埂開挖的水溝,日積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訊設施不完善。全村11個自然屯均通電、通電話、有手機訊號網路覆蓋,約三分之二的農戶安裝有衛星電視接收裝置,但遇雷雨大風天氣時常伴有短時間的停電和手機、電視訊號中斷現象。

(六)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政策落實情況。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有待加強。村容村貌、群眾精神面貌、衛生面貌較好,豬、雞到處跑的現象較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群眾砍樹燒火的習俗在該村有較好的控制。

(七)村級組織和黨組織建設情況。一是村“兩委”班子成員情況。現黨支部班子有成員5人,其中支部書記1人,副支部書記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員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會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員3人。平均年齡40歲,其中國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2人。村“兩委”班子成員是各村民小組的經濟能人,能吃苦耐勞,在群眾中具有較高的威信和較強的“雙帶”的能力。二是村“兩委”班子開展工作情況。目前,村“兩委”建立了學習、工作、政務公開等制度,重大問題能集體研究。班子內部較為團結,關係比較融洽,能夠保證村裡工作的正常開展。村幹部作風較為務實、正派,多數群眾對村幹部比較滿意。三是黨員隊伍情況。全村現有黨員49人,其中有女黨員16人,黨員年齡老化。

三、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來,xx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全村人民齊心協力,加快發展,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了較大的變化。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全村人民群眾生活都在溫飽線下徘徊,生產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群眾思想認識還有偏差。少數村屯群眾的主體意識不夠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籌資建設方面,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二)新農村建設規劃比較滯後。由於鄉村建設規劃人才短缺,指導不到位,各村屯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村莊整合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仍不夠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統一規劃,房屋佈局零亂,人畜混居,露天廁所、廢棄水坑(塘)仍然較普遍,家戶排水(汙)溝獨立不聯通,有的家戶直接把汙水排到路上,傢什、柴火亂堆亂放,村莊“差、亂、髒、臭”現象較嚴重,村莊整治工作難度大,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基礎設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戶、平利、那華、那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維護修繕。這些通屯道路均為泥石路,多為依山而繞行,路面凹凸不平彎曲狹窄,寬度均在2-3米,嚴重影響了村民及村國小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飲水比較困難。該村的水源較少,下轄的那馬、平利、那母、六合、那戶等五屯的人畜飲水設施還很薄弱,現引水水源不夠穩定,枯水期間的人畜飲水均出現斷供或不能自給情況。給這5個屯的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三是,水利設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條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條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條1、5公里)、那馬水利渠道(主道1條1、5公里)均需維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積為91畝,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經之處均為大面積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護使河道堆積了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繕。四是,危房改造任務艱鉅。由於群眾收入來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設資金非常有限。雖然,這幾年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繕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危房。但全村還有47戶農戶居住在簡易木瓦結構的房子或危房中,這些房子多建於上世紀,大部分已嚴重傾斜,均屬於危房,安全隱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學點的基礎教學設施十分簡陋有待完善。該教學點設在屯邊的山丘上,途徑一條泥濘溼滑的土坡臺階,只有一間教室和一間老師辦公兼休息室,雖在*年經過當地政府努力,為教室和老師辦公室接入電力線路,安裝了照明燈具、門窗扇葉等,增加課桌椅。但該教學點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後,沒有衛生間,也沒有任何的文體活動場所器材和設施,教室內牆也未粉刷,嚴重的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遇炎熱、寒冷天氣時,小孩難以安心聽課學習;遇大風、大雨天氣時,只能停課放假回家。

(四)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主要經濟作物退化嚴重。

1、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調整有一定的難度。xx村長期以來都以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為主,輔以種植油茶、八角、杉樹,產業結構單一,產量低,農民群眾增收困難。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無法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增收;由於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規模種植,短期改變種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難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嚴重,缺乏技術指導。全村的主要經濟作物八角種植面積共800畝,20xx年的適齡八角樹單產僅75kg/畝;油茶果種植面積共3000畝,單產僅100kg/畝,遠低於平均產量。為此,也曾請過農業技術專家指導,但未能予以解決。

3、養殖業發展徘徊不前。養殖業主要以生豬為主,家禽為輔,但大戶少、品種雜、科技含量低、成本高,還沒有擺脫“養豬為過年,養禽解決油鹽錢”的小農經濟束縛。前些年,有的農戶發展養豬、養牛、養羊等專案,因受市場波動影響,現在存欄數已經很少,沒有上規模的養殖戶。

(五)勞動力素質不高,務工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

該村勞動力總數約為1360人。目前,為增加收入來源,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但大多數群眾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組織性,外出就業途徑少,門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務工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

(六)基層組織建設有待於加強。一是黨員隊伍老化嚴重。由於優秀青年外出務工比較多,黨員吸收工作難度大,現有黨員老齡化嚴重。據初步統計,全村黨員共49名,50歲以上老黨員有24名,30歲以下的黨員僅3名。二是辦公條件有待改善。村部辦公樓受20xx年“6、28”洪水災害影響,牆面出現了3條寬2mm的紋裂,雨天樓頂板漏水較大,嚴重影響到村“兩委”的辦公、開會、學習以及農村農技培訓等活動,另外村部還存在辦公桌椅陳舊、電源線路老化等現象。經積極向上級爭取,目前村部改造專案已進入徵地測量的收尾階段。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面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特點和新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在認真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現對xx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強宣傳發動

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黨的、全會有關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強農惠農政策,使廣大農民群眾瞭解、熟悉黨和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只是國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已的事,是讓農民群眾確確實實得到實惠的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導他們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支援新農村建設。

(二)立足長遠發展,科學制定xx村發展規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然後按規劃分期分批逐步推進實施。建議首先應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認真編制好“”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統籌安排農村建設的各項用地和空間佈局,綜合協調村民住宅與道路、人畜飲水、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等各類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關係,為農村居民提供符合當地實際、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然後要確保村莊建設規劃得到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房舍建設要符合規劃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建設行為要及時制止,對歷史建築要逐年“消化”。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灶、改廁、改路、改房,實現雨汙分流、人畜分離、垃圾清理,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xx村的基礎設施非常滯後,建議按照“農民出一點、財政拿一點、社會籌一點、包村單位和有關部門幫一點”的思路,構建起“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群眾自助、社會贊助”的投入機制。抓住國家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的大力支援這一大好發展機遇,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千方百計向上爭取投入,儘快建立高速通道,澤福人民。在實施整村推進中,通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山區行路、飲水、農田水利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設,解決阻礙扶貧程序的關鍵因素,切實改善群眾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設,解決阻礙扶貧程序的關鍵因素

①跟蹤落實“百秀通屯及屯內道路硬化工程”的專案及工程施工建設。根據道路現有路況,部分修繕、加固路基後,擬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內硬化道路),寬度1-4米,供會車停讓。此專案初步預算約為30萬元。該專案已列入今年xx區“一事一議”專案當中,仍需進一步跟蹤落實,力爭在今年內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專案立項實施工作。根據道路現有路況,開挖護路水溝,從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約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寬度3米,新建5個駐車點,供會車停讓,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維護。此專案初步預算約為22、5萬元。資金來源:主要爭取交通部門、扶貧、民委、教育、糖辦以及社會贊助給予協調解決,力爭在20xx年底前解決那戶、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個自然屯及村屬國小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嚴重受阻的問題。

2、加快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①跟蹤落實“那馬、那母屯人畜飲水工程”的專案及工程施工建設。該專案去年已列入xx區扶貧辦幫扶專案當中,管道及其配套設施基本落實,但仍需進一步跟蹤落實工程施工建設相關事宜,力爭在今年年內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馬、那戶等4個屯的人畜飲水設施建設應採取“一事一議”、扶貧、部門支援和企業贊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決。徹底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3、加快農田水利設施維修、政治建設,確保旱能灌、澇能排。

xx區作為第一名列入自治區向國家水利部推薦為第三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通過水利部審批後,每年將獲得20xx萬元的補助,三年將獲得6000萬元,給改善農村水利設施維修提供了資金保障,確保旱能灌、澇能排。因此,我們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設、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馬水利渠道的維修專案立項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時清理渠道淤泥,並在原有渠道基礎上,修建長3公里、寬0、5米,深0、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徹底解決那母屯大面積水稻田灌溉。此專案初步預算約為32萬元。

(四)加快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1、大力發展甘蔗生產。xx村甘蔗種植已成規模種植,從播種到收購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體系。**年,甘蔗種植總面積為2990畝,進產原料蔗約9100噸。但由於受天氣影響和甘蔗品種制約甘蔗減產嚴重,加上xx村現有耕地已經用完無法通過擴種增收。應積極爭取區糖辦和科技部門支援,立足改良甘蔗品種和加強種植技術培訓,促進甘蔗種植發展和農民增收。

2、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根據*年統計資料,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積約3000畝,小型茶油加工廠8家,20xx年當地茶油價格為22元每斤。積極引導和培訓農民科學配方施肥,通過推廣優良品種,低產改造,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質和質量,提高油茶林單產,重點扶持一兩家有條件的加工廠提升產品品質,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強xx村油茶產業。

3、大力發展特色養殖。xx村現有養殖專業戶普遍存在養殖規模小,養殖技術落後等現象。應積極爭取蓄牧水產部門支援和鼓勵有意向的養殖戶擴大規模改進技術,引進其他特色養殖專案,通過示範,帶動全村養殖業發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閒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畝冬閒田,大部分冬閒田位於交通較為便利的平地地帶,種植條件好。加強對冬閒田的農業綜合開發,組建農村合作社,引進公司,形成訂單式農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訓培訓力度,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勞動技能和科技知識,增強農民的致富本領

1、完善六合屯教學點基礎設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個衛生間和新建文體活動場所,添置設施和器材;及時解決該點師生生活用水問題;對泥濘溼滑的土坡臺階進行硬化改造,確保師生出入教學點的安全。

2、積極引導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增加勞動技能,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收入。我國當前職業工人缺口大,國家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接受職業教育的農村籍學生都能得到國家教育補助和推薦就業政策,有效減輕家庭教育負擔。針對當前農村很多學生初、高中畢業以後就棄學外出務工的現象,結合自治區安監局直屬單位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廣西動力技工學校的辦學特點、熱門專業,宣傳職業資格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就業優勢,推薦該村適齡青年及準備外出務工人員到一工校、動力技校進行中等職業教育學習和成人教育。同時一工校、動力技校針對該村學員提供減免學雜費的優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據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對庫區移民、扶貧異地安置、城鎮低保、農村特困家庭子女(憑低保存摺)、退伍士兵、國辦福利院大齡孤兒等特定人員全部可享免學費。佔學生總數25%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免學費。保證就業收入1500元/月以上。農村學生享受1500元/年國家助學金;95%的學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內助學金;優等生300-3600元的獎學金。

3、協調有關部門及培訓機構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轉移就業。該村勞動力總數約為1360人。目前,為增加收入來源,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但大多數群眾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組織性,外出就業途徑少,門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積極協調勞保等有關部門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使得大部分農民掌握1-2門致富技能。多方收集資訊擴寬渠道,引導剩餘勞動力就地轉化或者外出務工、經商。

(六)加強村級組織建設

以後要注重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幹部,引導和選拔高校畢業生到該村任職,改善村幹部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吸收有知識、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年輕入黨積極份子,爭取每年發展黨員不少於1人。認真抓好黨員培訓工作,學理論、學科技,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促進農業生產等各方面的有序發展。

xx村村部辦公樓始建於**年,由於受到20xx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開裂,成為危房,影響了正常辦公。為此,xx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援,按照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在原址上擴大建設村公共服務綜合樓和一個籃球場(配套氣排球場)、室外兵乓球場、文藝舞臺、村級衛生室(佔地面積80平方米)等集於一體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目前該專案已協調開展徵地和測量工作,並落實了組織部門基層組織建設資金3萬元、衛生部門村級衛生室8萬元;文化部門已列入20xx年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專案(45萬元)。力爭今年組織興建。

扶貧調研報告 篇4

為適應扶貧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摸清貧困人口底數,瞭解致貧原因,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增強決策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根據縣委縣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xx日,縣發改局和會儀鎮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村組戶,通過召開座談會、查閱扶貧檔案、現場交流、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開展了為期天的精準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會儀鎮位於綏江縣境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平均氣溫18攝氏度,鎮轄國土面積100.89平方公里,轄箭頭社群和會儀、和平、黃坪、三渡4個村民委員會,29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18個居民小組,全鎮有7040戶24801人,其中農業戶4985戶19633人,佔79.16%,屬典型農業鎮。有勞動力xx648人。耕地面積24394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7500畝。林地面積5000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公頃。20xx年,鎮內生產總值2.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43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9%。

(二)產業分佈。會儀鎮轄區內有6家企業,可吸納勞動力400人,貢獻產值4000萬元。產業以種養業為主,主要覆蓋4個村。有養殖大戶46戶,其中養羊18戶、養牛9戶、生豬養殖7戶、養兔4戶、養雞3戶,養鴨2戶、梅花鹿1戶、其它2戶,有專業合作社10個。種植業以經濟林果為主,主要種植李子、核桃,李子種植xx060畝,核桃4000畝,種植大戶55戶,有專業合作社25個,主要分佈在和平村、三渡村、黃坪村。

(三)貧困現狀。根據20xx年登記確認,全鎮有貧困行政村2個,分別是和平村和黃坪村,特困自然村29個,有貧困戶2468戶,貧困人口xx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數115人,低保人口數2794人,少數民族人口數91人,殘疾人人口數562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50.25%,這些貧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佈在貧困行政村。加快減貧脫困,確保2468貧困戶xx463貧困人口在20__年如期脫貧,到20__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抽樣摸底情況分析

會儀鎮有貧困戶2468戶xx463人,其中建檔立卡2051戶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應抽查摸底615戶。此次抽樣摸底從發改局和會儀鎮抽調20人組成,分內業組和外業組,內業組主要負責村委和片區的大面座談交流,並撰寫調研報告;外業組主要負責入戶填表,彙總分析。通過天的實地調查,共摸底640戶,涉及4個村29個片區2852人。通過選取交通條件較差、貧困面較大、致貧原因複雜的區域開展調查,抽樣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樣情況。

一是貧困戶屬性分類:一般貧困戶222戶,五保戶7戶,低保貧困戶411戶。二是貧困戶致貧原因分類:因病致貧370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57.8%;交通條件落後致貧295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46%;因殘貧困xx5戶;災害造成貧困xx0戶;上學造成貧困108戶;缺土地造成貧困xx0戶;缺水17戶;缺技術100戶;缺勞力貧困175戶;缺資金貧困20戶;缺可持續發展產業84戶;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貧困10戶。三是貧困戶生活條件分類:飲水困難172戶;缺糧239戶;通路不通暢289戶;居住危房205戶。

(二)存在問題。

一是對精準扶貧的“五結合”、“五精準”、“三到位”理解還要進一步提高,對到20__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標認識還要進一步深化。二是由於政策原因,實施過整村推進專案的村不能列入貧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臺的關於精準扶貧的行動計劃有些是針對貧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實上,有些村雖然實施整村推進專案,但仍然未能大面解決貧困問題,這種政策上的劃分,使得有些貧困村和自然村在脫貧過程中,政策和專案上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三渡村,20xx年實施了省級整村推進專案,目前該村仍有貧困戶354戶貧困人口1945人,現有衛生室也屬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受道路交通差、運輸成本高、收購價格低等因素制約,竹產業未能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隊,群眾種植8000餘畝竹子,但2個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實現經濟效益,群眾種竹積極性受影響,對通過竹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掛鉤幫扶不到位,幫扶措施乏力,更多是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掛鉤物件的貧窮問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五是建檔立卡的資料與此次抽查摸底的資料有出入,一方面,有貧困戶未建檔立卡,另一方面,人員或是致貧原因等欄目與實際不符。六是留守兒童現象,會儀鎮現有留守兒童842人,佔總人口的3.4%。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一大批留守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學業、心理、健康以及前途問題,也無法實現脫貧目標,甚至若干年後,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另一個問題。

三、致貧原因分析

(一)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個是道路交通不便,這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會儀鎮和平村、黃坪村和三渡村3個行政村沒有通硬化公路,鎮內鄉村公路193.5公里,27個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馬家溝和三渡村雷家2個自然村未實施過通達工程。一是由於山區環境惡劣,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現象突出,加之管護機制不健全和維護經費不足,導致會儀鎮境內已有鄉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於不通公路造成邊遠山區房屋改造成本增加,農民手中有錢也不願進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於不通公路,運輸成本增加,現有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在會儀鎮四個村均存在這種情況;四是生活居住地與生產土地之間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區。另一個是水利設施陳舊,一是由於原有的溝渠年舊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約產業發展,比如,和平村群眾想通過發展果蔬產業增收,但當地生產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飯,群眾對發展擔憂,信心不足。二是飲用水無保障,比如,會儀村水排片區安全飲水未全覆蓋,現在實施的“愛心水窖”補助為3000元/口,部分群眾不能湊足其餘資金,專案實施難度大;再比如,黃坪村茶林片區和三渡村雷家片區部分貧困戶未通自來水。

(二)文化低觀念落後。調查結果表明,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貧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佔比例很小,貧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大大低於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於這部分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務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戶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更有甚者,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加入產業化經營,撿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眾小農意識明顯,思想上依賴性重,土地閒置,自身能力有限發展不起來,但又不願意參與土地流轉,讓有能力的人發展產業,寧願閒置。

(三)子女上學致貧。有部分貧困家庭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進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學,需要支付一大筆學費和生活費,無形中加重了經濟負擔,對於尚未脫貧的農民更是苦不堪言。據抽樣調查瞭解,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他們佔抽樣貧困戶的17%,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個大學生每年要支出15000-xx0元。這類貧困戶隨著子女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脫貧困,通過採取幫扶措施也容易見到成效。

(四)因災因病因殘返貧。一是自然災害。有的家庭本來經濟狀況差,主要收入又源於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若遇旱、澇、風、雪、雹或是蟲害、疫情等自然災害,無法抵禦,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貧困或是返貧。二是突遇重病。貧困戶家中若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勞動力死亡傷殘的,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臺高築,甚至重新返貧。三是基本醫療服務條件差,看病貴看病難,和平村、黃坪村無衛生室,三渡村衛生室屬危房,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不能及時治療,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療費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負擔。

扶貧調研報告 篇5

為進一步提高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實效,按照市政協安排,前不久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全市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貧困鎮村教育基本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市共有貧困鎮村中國小幼兒園546所,在校(園)生11.85萬人,其中:國中含九年制51所,在校生2.3萬人。國小264所,在校生4.4萬人;國小教學點389個,在校生0.8萬人。幼兒園231所,在園幼兒3.3萬人;附設幼兒園(班)297所,在園(班)幼兒1.0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困難學生(幼兒)6.34萬人(幼兒園0.88萬人,國小2.28萬人,國中1.09萬人,高中段0.99萬人,大學生1.09萬名),約佔全市農村學生總數的34%、貧困鎮村學生總數的54%。

二、全市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全市教育扶貧工作為我市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教育系統緊緊圍繞全市脫貧攻堅大局,再強措施,再加力度,聚焦重點,聚力推進,教育脫貧工作力度持續加大、成效明顯增強。

(一)抓救助,貧困學生資助工作有力有效。以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學生為重點,加大資助力度,完善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落實了“普惠+特惠”的一系列教育資助政策,資助面達到全覆蓋。特別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就讀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家庭經濟困難戶及移民搬遷戶子女“兩免一補”政策。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共籌措中省市縣各級教育資助資金近3億多元(爭取中省資金20821萬元,市縣區自籌資金近1億元),救助各類貧困學生46.68萬人(次),其中:投入3200萬元,為全市3.48萬名學前一年幼兒免保教費並補助公用經費;投入640萬元,為全市8000多名建檔立卡在園困難幼兒補助了每生每年750元的生活費。投入1.3億元,為全市義務段19.63萬名中國小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並免費發放了國家教科書;投入2200萬元,為全市4萬多名義務段貧困寄宿生補助了每生每年國小1000元、國中1250元的生活費。投入1350萬元,為全市近9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普通高中學生免除了200-800元不等的學費;投入1400萬元,為全市近1.5萬名普通高中貧困學生髮放了每生每年平均20xx元的國家助學金。投入1000多萬元,為全市1.6萬餘名中職學生髮放了國家助學金並免除了學費;投入300萬元,為全市1000餘名建檔立卡中、高職貧困學生一次性發放了人均3000元的生活費。投入5500多萬元,為全市縣區1077所14.67萬名農村義務段中國小生實施了每生每天4元的營養改善餐補助。在此基礎上,各學校也從公用經費中拿出3%-5%比例的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了重點資助。

(二)抓培訓,貧困人口技能教育紮實開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主管局長為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做為一項重要內容認真進行了安排部署,把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市、縣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對接我市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優化職業學校專業設定和課程內容,增強教育技能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各級教育、發改、財政部門通過不同渠道累計爭取資金投入3000餘萬元,改善了職教學院和縣區職教中心基礎設施條件,校容校貌、食宿教學場地、實訓場所不足等方面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我市鄉村旅遊服務、餐飲廚藝、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特色農業“八大件”、中藥材、高產農作物等種養殖為重點,依託縣區職教中心和鎮農技校開展轉移就業、實用技術免費培訓。各中職學校積極與政府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聯絡,建立培訓基地,制定培訓方案和計劃,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各級各類培訓。如洛南縣從農技站、菸草公司、信用合作社聘請專家10餘名充實培訓師資隊伍,山陽縣、鎮安縣通過“高校招錄、企業聘用、轉型培養”等多種形式充實專業教師隊伍,柞水縣創新培訓形式根據培訓物件的培訓目標和空閒時間安排培訓課程,提高了培訓效率。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共完成各類技能技術免費培訓17984人次,其中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8898人次,創業就業培訓1465人次,職業農民培訓510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600人次,雨露計劃培訓200人次,行業崗位技能培訓1800人次,其他培訓1511人次。

(三)抓建設,貧困鎮村辦學條件持續改善。以貧困鎮村學校為重點,整合中省教育專案,加強標準化建設,優先改善辦學條件,優先保障經費投入,全市貧困鎮村辦學條件大為改觀、經費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教育脫貧攻投入進一步加大,共爭取到位中省教育專案建設資金3328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將其中近70%約2.3億元資金用於貧困鎮村學校建設,共開工建設貧困鎮村幼兒園11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建設專案58個,為150多所鎮以下學校購置計算機800多臺、現代化教學裝置300多套。對全市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貧困鎮村國中、國小和教學點按100人核撥了公用經費,共新增公用經費投入600多萬元。

(四)抓隊伍,貧困山區師資建設全面加強。以貧困鎮村師資為重點,加大補充力度,各縣區按照編制標準對中國小校重新進行了核編,對10人以下的教學點基本配備2名編制。20xx-20__年全市共招聘義務教育特崗教師3624名,其中90%以上分配到貧困鎮村學校任教。20xx年全市特崗教師招考計劃312名,7月份招聘到位後將100%安排到全市貧困鎮、村任教。強力推動城鄉教師教師交流輪崗,今年春季全市有198名教學骨幹到貧困鎮村送教下鄉。在鄉鎮工作津貼的基礎上,全面落實了鄉村教師生活補貼,目前全市爭取專項資金1500餘萬元,為717所、5168名教師崗位發放了每月100-600元不等的政策補貼,有效緩解了貧困鎮村教師數量不足、素養不高、隊伍不穩等突出問題。

三、目前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貧困鎮村辦學條件還不達標。全市鎮以下村辦獨立公辦幼兒園數量較少,少數村小(教學點)服務半徑偏大,部分農村學校現代化教學裝置短缺,標準化建設任務依然繁重。

(二)貧困鎮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全市200多個教學點中,多數年齡老化,隊伍不夠穩定,骨幹教師數量少,體音美、英語和資訊科技等學科教師緊缺,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現象比較突出。

(三)貧困鎮村學校規模偏小效益不高。目前,全市貧困鎮村學生人數在20人及以下的教學點佔教學點總數的60%,基本上實行復式班教學和教師包班制,教學質量和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對進一步加強教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今後一個時期,全市教育精準扶貧應緊緊圍繞“有精準有力資助政策、有高素質教師隊伍、有標準化辦學條件、讓貧困生都讀得起書、讓貧困農民有致富技能”的工作思路,在繼續落實好已有政策、堅持以往成功做法、做好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精準施策,再提出如下工作對策建議。

(一)加強貧困大學資助政策專案整合。由市、縣區黨委政府出臺管理實施辦法,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及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統一規劃、統籌使用、渠道不變、各計其功、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資助工作機制,由教育部門資助中心牽頭,將教育、民政、扶貧、團委、工會、婦聯、慈善協會以及社會力量等資助專案資金進行有效整合、統籌安排,做到“收入一個籠子、計劃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實施統籌資助、精準資助和重點資助,進一步提高資助工作的力度和實效。

(二)加大貧困人口技能培訓統籌力度。主動對接我市特色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貧困鎮村、貧困人員轉移就業特點、需求和地域經濟特色,依託市、縣區職教(培訓)中心主陣地,由市、縣區政府統一領導,將教育、人社、農業、扶貧等部門技能培訓資源進行有效統籌,聚焦重點,聚合力量,按照“需要啥、培訓啥”的原則,做到技能培訓的計劃、專案、內容、人員、課程、時間“五統籌”,免費對所有貧困勞動力開展定向、定崗、訂單式實用技術技能全員培訓,使每個貧困人口有技能、能致富。

(三)強化教育建設專案資金縣級統籌權。按照“管總量、不管專案,管效益、不管用途”的原則,賦予縣區政府更多更活的專案資金統籌使用權,按照“雪中送炭、缺啥補啥”的辦法,重點支援貧困鎮村學校優化佈局、改善條件、加強資訊化建設,使所有貧困鎮村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標,使貧困鎮村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四)改革貧困鎮村師資均衡配置機制。按照“管總量、不管分量”的辦法,適當放寬貧困鎮村學校編制配備要求,優先保證貧困鎮村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跟班學習比例。各級財政應設立貧困山區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培訓力度。適時擴大邊遠山區教師生活補助實施範圍和補貼標準,進一步強化均衡配置師資,使貧困鎮村教師教得好、留得住。

扶貧調研報告 篇6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脫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進行全社會動員,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一、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要求和麵臨的困難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特別是在“”期間,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貧事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培訓轉移就業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醫療保險、住房等進一步鞏固。面對新的十年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自治區分別制定並出臺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綱要明確了新一輪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步實現扶貧物件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標準調高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到2019年重點縣的貧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最終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發展差距。可見,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榮。

然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是在面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財力日益強大、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扶貧基礎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機遇下,也同時面臨諸多的困難: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依然多,發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貧困人口多處於山區或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專案建設及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三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產業化發展滯後,帶動能力差,貧困人口參與產業化專案不易;四是返貧問題突出,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五是地方扶貧機構有弱化趨勢,部門及社會參與扶貧意識淡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群困難局面難以改善,有自然生產、生存環境條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援和關心較少。因此,脫貧工作任重道遠,加快脫貧致富必須找準切入點。

二、可借鑑的扶貧開發成功典範

市的扶貧集團〔2〕---社會大扶貧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可以借鑑。市是中央的直轄市,渝中是經濟發達區,渝東南、渝東北為集中連地貧困地區,面積佔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個貧困村處於500-米海拔地區。市的扶貧開發以扶貧集團方式進行,所有市直單位和實力雄厚的企業組成1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18個貧困縣,集團領導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臺有關扶貧工作檔案,成立領導機構,組建扶貧集團;二是每個市直成員單位下派幹部指導工作,集團每年開兩次工作會議;三是每個扶貧集團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幫扶內容,定點到村、到戶、到人。

市人大扶貧集團,由市人大常委會牽頭,有市水利廳、西南大學及民營企業等19個成員單位,對口幫扶忠10縣。扶貧集團下設辦公室,每年召開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開展各種慰問活動和檢查督促活動等。扶貧集團主要是從發揮資金優勢、物能優勢、科技優勢、智力優勢等,採用九種模式,開展扶貧。九種模式:一是教育扶貧,建立助學金,送書、送電腦、培訓師資等;二是醫療扶貧,幫助鄉鎮、村改善醫療衛生條件院條件,組織市醫院醫生義務診療;三是文化扶貧,送戲、送圖書、送致富脫貧典型進村入戶;四是科技扶貧,發揮大學優勢傳授技術;五是水利扶貧,水利建設專案安排上傾斜,優先人飲、灌溉;六是產業扶貧,引導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八是勞務扶貧,對貧困戶進行建卡,組織勞務輸出創收,每個貧困家庭有1人以上轉移就業;九是旅遊扶貧,引導農民挖掘優勢發展農家樂,市政府出臺政策引導市民、幹部到農家樂旅遊促貧困農民增收。

同時,市還建立了單位、企業、個人對口貧困村幫扶制度開展扶貧工作。市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幫扶活動,市、縣、鄉三級6萬名人大代表聯絡了6萬個貧困戶。市委組織部號召每一個黨員聯絡一個貧困戶,每個黨員每年拿出一個月工資資助貧困戶發展生產。市人大扶貧集團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最近的5年共為忠縣爭取到位扶貧資金4.39億元,年均近億元,是財政專案扶貧資金的近12倍,還引進15個專案。

市的扶貧集團只是一個具有社會性質,是行善,只做幫扶工作,助推扶貧工作的社會組織。其所從事的只是履行一個扶貧責任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集團”有效執行,使社會上的每個單位、每個公民很好履行了一個扶貧濟困責任,人們的良知以此為平臺得到盡情展現。

重慶扶貧集團模式,能將政府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優勢、發達地區的優勢、科研院校的科技資訊優勢、工商企業的市場優勢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優勢,同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推動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人才培訓等等,整體發揮了集團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資金資源籌集、專案實施方面,充分體現了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

三、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扶貧攻堅戰

(一)社會扶貧工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1.《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提出了以專案扶貧、部門扶貧、社會扶貧及國際合作等扶貧方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下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4號)指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倡導:“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可見,社會扶貧是扶貧開發的組成部分,是扶貧開發的一支力量,同時更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中堅力量,開展社會大扶貧有堅實的政策基礎。

2.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工作得到長足發展,開展社會扶貧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3.中華民族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如施、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社會扶貧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

(二)轉移觀念,建立社會大扶貧的思想意識

1.扶貧的本質。扶貧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通過幫扶等各種形式發揮需要幫扶地區(物件)主觀能動性,將需要幫扶地區(物件)自身的資源和幫扶的優勢結合,強強聯合使需要幫扶地區(物件)真真正正脫貧致富,使幫扶事業由輸血型轉變成造血式扶貧,形成良性迴圈。

2.扶貧方式〔3〕。在扶貧分類上,把政府專職機構扶貧稱為政府扶貧,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行為劃入社會扶貧範疇,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稱為社會扶貧。由此,社會扶貧也就包括政府非專職機構扶貧和非政府組織扶貧(如工廠、企業、社會群團、愛心人士扶貧)。社會扶貧和政府扶貧行為上,分別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後者做份內之事。

3.扶貧資金的來源。政府專職機構扶貧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預算撥款。社會資金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來自社會捐贈,如企業、社團和個人捐贈,具有顯著的社會扶貧特徵;二是間接來自社會捐贈,即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把管轄區納稅人創造的財政收入捐贈給管轄區外的貧困農民;三是資源使用權的轉移,也就是政府部門將他們使用的專項財政資金配置到扶貧點上。

可見,政府扶貧資金來源具有很強的侷限性,而社會扶貧資金來源及其廣泛。

4.新的扶貧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樣的慈善、愛心捐助都已成為時尚,特別是以社會公益事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得到了發展。非政府組織動員社會資源以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力量。在社會扶貧事業成為我們一種責任的情況下,充分引導和利用好這一力量,將有力助推扶貧工作。因此建立起社會大扶貧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種扶貧創新理念,建立一種扶貧新模式。

(三)營造良好的扶貧環境,廣泛開展社會扶貧

1.強化宣傳,切實提高全社會做好扶貧工作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扶貧範圍。行動源於認識,有什麼樣的認識基礎,就有什麼樣的工作動力。因此,充分發揮我黨宣傳工作的優勢,廣泛宣傳扶貧工作重要性,增強扶貧工作的責任感,使全社會將扶貧作為自己份內的事,人人蔘與、人人出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扶貧氛圍。毛主席曾說共產黨人最怕就是怕“認真”兩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證明,共產黨人認定的事,下定決心的要乾的事情,沒有幹不成功的。因此,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優勢。

2.強化領導,人人蔘與,從領導做起,從幹部做起,從黨員做起,從上到下,從領導到廣大幹部群眾,心懷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的疾苦,為貧困人口,為扶貧工作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扶貧工作必將取得巨大的成就。

3.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方法,扶出真實效。廣泛開展社會扶貧工作,最終就是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的行動有效銜接,實現政府扶貧濟困的功能。因此,必須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實際,便於操作,群眾認可的扶貧對點識別方法,確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貧困物件納入扶貧扶助範圍,並建檔立卡。當前全區正在開展的農村貧困物件的識別及建檔立卡,是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切實抓緊抓好,迅速推進,按時完成。二是創新各種扶貧機構,如構建扶貧實體,組建扶貧集團,培育非政府扶貧組織,培育非營利性扶貧企業等等,以此為扶貧載體,紮實開展扶貧工作。三是創新扶貧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國家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定點扶貧制度。採取結對子幫扶、非公有組織幫扶、扶貧志願者扶貧等方式幫扶。同時可以探索推行領導幹部一對一結對子,黨員、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對一結對子幫扶,號召民主黨派人士,社會公民結對子一對一幫扶等。四是廣泛籌集扶貧資金,扶出真實效。當儘可能加大農村扶貧資金預算,加強政府扶貧工作的同時,儘可能採取有效的辦法動員社會力量投入到社會扶貧工作當中。如對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通過政府強制性政策措施,調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扶貧工作之中。通過各種社會扶貧組織機構籌集籌集社會扶貧資金,以多種方式如愛心人士捐贈、社會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籌集社會扶貧資金。

總而言之,堅持“能力有大小,愛心無貴賤,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過全社會動員,全民行動,有效開展社會大扶貧工作,最終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扶貧調研報告 篇7

南城縣位於贛東中部,縣域面積1698平方公里,轄10鎮2鄉150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全縣有耕地面積30萬畝,先後被評為全省第一個“噸糧田”縣和糧食高產建立縣,林地面積170萬畝,水域面積14萬畝,自古為魚米之鄉。生態環境優美,生產資源豐富,屬於一方山水能養好一方人的好地方。全縣現有農業人口26.4萬人,經精準識別貧困後,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03戶7319人,約佔農業人口的2.8%。為了確保我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小康,縣委、縣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民生工程”來抓,著眼“三年決戰同步小康”的戰略佈署,瞄準貧困群眾共奔小康不掉隊的工作目標,切實擔當起讓貧困群眾共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果的歷史責任,現就我縣如何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情況報告如下:

一、政府兜底,保障扶貧到村到戶

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補助標準,擴大低保覆蓋面,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每個成員,民政部門都要納入低保範疇。根據我省規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270元/月(國家規定的貧困標準是262元/月)的農業人口都可列入低保物件,我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03戶7319人,全部符合列入低保物件的條件。目前我縣低保人口是89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約有2300人,也就是說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還有5000多人未納入低保。如何解決這5000人納入低保物件。建議:一是對現有的低保戶進行核查,對不符合條件的低保物件進行清理,從中空出低保指標3000人,二是省裡再追加我縣低保指標20xx人。按照現有政策低保金的資金來源由三級財政負擔,中央負擔60%,省財政負擔20%,縣財政負擔20%,補助標準是平均195元/人/月,即縣財政負擔39元/人/月。這樣全縣增加20xx人納入低保補助物件,那麼中央和省裡每年要追加374萬元,縣財政追加93.6萬元。

二、產業扶貧到村到戶

按照“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宜商則商”的原則,結合我縣貧困戶發生率低和絕大多數貧困戶家庭無正常勞動能力的特點,在產業扶貧上我們將採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我縣尚未開展新農村建設的自然村,有計劃地分年分批實施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實施貧困村飲水工程建設,解決安全飲水問題;加快推進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確保貧困戶用電的安全、可靠、穩定;加大村組公路建設,改造中小危橋,提高貧困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解決好貧困戶的行路難問題;幫助貧困戶改善農田水利設施,解決農業生產灌溉難題;2、結合各鄉鎮產業發展的特點,重點扶持產業基地的做大做強,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努力打造以萬坊、洪門、徐家、建昌為中心的蛋雞養殖基地,對符合條件的蛋雞養殖貧困戶,利用專案資金為他們交蛋雞養殖保險費和籌建雞舍;打造以株良、沙洲、天井源為中心的畜禽養殖基地,對符合條件的養豬、養牛、養羊等特種養殖貧困戶利用專案資金籌建養殖場;打造以上唐、新豐街、龍湖、裡塔為中心的果業種植基地,對符合條件的種植貧困戶利用專案資金解決灌溉設施和儲藏庫建設。3、針對性地扶持有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的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對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引導他們以土地流轉、山林權租賃或入股的形式出讓給專業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業主,利用專案資金扶持合作社和企業主做大做強,讓貧困戶獲得不低於專案資金的10%的受益率,從而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搬遷扶貧到村到戶

按照“群眾自願,規模適度,梯度安置”的原則,對生態條件差,不宜居住在原地的貧困自然村進行有序地引導貧困村整體向集鎮、中心村進行搬遷轉移。對於生態條件好不願離開本土又居住在危舊土坯房中的貧困戶進行就地搬遷安置,幫助貧困戶改善居住條件,確保全縣貧困戶居住安全。20xx年我縣根據貧困村、貧困戶的申請,全縣扶貧搬遷293戶100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7戶642人,同步搬遷非貧困戶76戶360人。具體措施如下:①整體搬遷的兩個組共計85戶3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26人,按照每個補助2萬元(省級0.8萬元/人,信貸資金補助1.2萬元)同步搬遷的非建檔立卡物件76戶360人,按照每個補助0.8萬元/人,安置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所需資金由信貸資金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萬/人進行實施。②對於不願離鄉離土,仍居住在危舊土坯房中的,又不符合入敬老院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在村組建設保障性安置住房,實施交鑰匙工程,全縣共208戶616人。各村根據貧困戶的意願,採取集中建安置房或在原址拆舊建新的兩種辦法進行安置。建房資金按2萬元/人(省級補助0.8萬元/人,信貸1.2萬元/人),對於集中安置點還可根據實際需要利用信貸資金補助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所需經費。

四、教育、就業扶貧到村到戶

根據精準識別後,全縣貧困戶有在校學生1046人,對此教育行政部門要落實好現有國家濟困助學政策,逐步提高貧困生資助標準,酌情減免學雜費。每所學校要對貧困學生進行摸底、造冊登記,把貧困學生全部納入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重點救助範疇,同時對貧困學生寄宿生要適度提高生活補助標準,對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的貧困生優先給予政府資助金。引導社會各界捐資,多渠道籌集貧困生資助資金,積極推行社會力量開展“一對一”幫扶貧困學生,減少因學返貧現象發生。在幫助貧困戶就業方面,積極整合“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資源,實施能人帶動工程,大力培養種養能手、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員、農業合作社領軍人物,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職業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在當年資金計劃內,對凡自主自願參加就業技能培訓並獲得技能證書(技能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上,實行憑證直接補助。力爭使每戶有發展潛能的扶貧物件至少掌握一項就業技能或實用技術。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或開發公益性崗位,用於扶持貧困人口就業。

五、社會保障扶貧到村到戶

在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時,對全縣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683戶,佔總貧困戶的62%,衛生行政部門要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制訂落實醫療衛生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縣、鄉、村有達標規範化管理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方便貧困戶就近就醫。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貧困群眾的參保率。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減輕貧困群眾醫療經濟負擔,使貧困群眾病有所醫。強化民政、殘聯、紅十字會組織慈善救助的職能,搭建政府部門救助資源、社會救助專案與貧困農戶救助需求相對接的資訊平臺,鼓勵、引導、支援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開展慈善救助。充分利用“四進四聯四幫”工作平臺,發揮“連心小分隊”作用,積極開展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在開學前夕,國家扶貧日、春節前夕,開展捐贈助學、結對幫扶、走訪慰問等活動。

六、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問題與不足

一是精準識別難以精準。由於貧困戶存在收入多樣性、隱蔽性,加上受建檔立卡貧困物件總數控制要求,我縣貧困人口基數低,貧困物件統計工作難度大,情況複雜,而我縣的實際情況是因病因災返貧現象較多,貧困面較大,貧困原因較為複雜,出現“僧多粥少”現象,最終只能採取收入倒排模式進行評選。二是產業扶貧難以精準。由於我縣是低保戶倒掛縣,而識別出來的精準扶貧物件又多為老弱病殘,有能力通過產業扶貧的少,所以產業扶貧難以精準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只能採取由專業合作社及實體企業帶動貧困戶務工就業,從而達到貧困戶脫貧目標。三是扶貧長效機制未健全,扶貧開發工作與其他單位和部門缺乏有效銜接,工作聯絡、專案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部門之間合力不夠,部分行業和單位以及鄉鎮、村領導對精準扶貧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夠,存在不平衡狀況,總認為扶貧工作是某個部門的工作。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重病、慢性病的報銷比例偏低;“雨露計劃”培訓資金扶持範圍不廣等。四是鄉(鎮)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人員偏少,兼職的多,造成對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產業扶貧專案立項不精準,特別是縣、鄉兩級缺乏專案驗收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案驗收工作滯後。

扶貧調研報告 篇8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關要求,根據縣委統一安排部署,近期我鄉在11個村範圍內開展了精準扶貧摸底調查,通過廣泛走訪農戶,深入交流,實地檢視,對群眾生產生活情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查找出了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貧工作的思路。現就前期的調查摸底情況報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況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開了文朝榮先進事蹟報告會暨全省扶貧攻堅動員會以來,市、縣和鄉三級分別召開了扶貧攻堅動員會,8月7日我鄉再次安排部署精準扶貧工作,在此次會議上,鄉黨委、政府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鄉政府機關全體幹部職工、鄉直單位負責人、村幹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共計90人蔘加了摸底調查工作。會後,各扶貧工作專班深入村組開展了摸底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做到了“三個認清”,明確了工作的意義。

一是認清了時間的緊迫性。此次活動從省到村動員會一開到底,充分顯示各級黨委、政府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視,會上明確了襄陽市和保康縣20xx年完成脫貧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在摸底調查中每位黨員幹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時間順利完成了摸底調查任務。

二是認清了貧困的多樣性。在此次摸底調查中,工作專班明確了貧困戶的標準,特別注意到了戶與戶之間的差距,找出了農戶貧困的不同原因,找準了問題的癥結,也理清了下一步對戶的思路,為今後開展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

三是認清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性。此次活動的摸底調查,是為下一步推進精準扶貧,解決全鄉困難群眾生產生活,順利實現預期脫貧目標的一次重大活動,參加調查摸底成員在此次行動中,走訪認真細緻,資料核對準確,收集了影像和紙質資料,準確無誤的完成了既定任務。

(二)做到了“四個明確”,保證了行動的高度統一。

此次活動時間短、任務重,所有參與調查摸底的黨員幹部在下村入戶中做到了四個明確:

一是明確了時限。8月份正是農忙季節,工作專班人員不分晝夜開展工作,在三天內順利完成入戶調查,兩天內把所有戶表彙總完畢;

二是明確了任務。根據工作安排,工作人員認真填好入戶摸底調查表和彙總表,特別是對邊遠村組農戶進行了重點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組不落戶,逐家逐戶不落人,摸清了兩峪的家底;

三是明確了內容。工作隊成員每到一戶都認真對照住房狀況、產業發展、人口勞動力、文化教育狀況和民生保障等五類情況,一項一項的問,一筆一筆的算,準確的填寫了農戶的基本情況;

四是明確了方式方法。現在正是農忙季節,在摸底調查中,工作隊成員不分白天黑夜錯時進行調查,深入到田間地塊開展工作,確保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不受影響。

(三)做到了“六個落實”,完成了預期的目標任務,鄉黨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動必須要把紀律和規矩放在前面,嚴禁出現走過場、打水漂的現象,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了全面落實:

一是走訪戶戶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時間走遍了全鄉11個村,43個村民小組,可以說,在每家農戶堂屋裡都留下了工作人員的腳印,準確摸清楚了全鄉困難群眾的詳情;

二是表格項項填。此次調查摸底內容涵蓋面廣,調查仔細深入,共涉及了5大類,29小類,60項具體內容,每一項專班成員都認真進行了核實填寫;

三是摸底資料實。在調查中,對於農戶的生產發展、住房、受教育等情況,專班成員認真與群眾算好經濟賬,拍攝照片留存檔案,每一項資料都進行了認真核對;

四是核實專案準。針對戶表上面的專案,專班人員通過實地調查與農戶核對相結合,村幹部與鄰居反映情況相結合,進行了全方位核實;

五是與農戶交流深。在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力爭把情況摸準,在與群眾深入交流中,工作隊員為了把情況摸準,每到一處都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農戶批菸葉、綁菸葉、上杆子,有的幫忙摘胡椒、除草等,無形中拉近了幹群關係,與群眾增進了感情、拉近了距離,瞭解到群眾的真心話和真想法,為全鄉扶貧工作開了好頭;

六是工作作風實。此次扶貧調查中,鄉黨委對紀律要求非常嚴格,明確規定在走訪中不能影響群眾正常生產生活,不能損害群眾切身利益。在此次調查摸底過程中,工作隊員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把紀律和規矩放在面前,不分領導、幹部職工和普通黨員,一個標準一把尺子執行到底。

例如在走訪偏遠農戶時,鄉黨委書記騎摩托、走小路、住農戶、入戶走訪,鄉長步行數裡瞭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幹部職工深入偏遠村組農戶一住就是兩三天,黨員和群眾代表頂著烈日翻山越嶺,各專班成員都發揚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現了黨員幹部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得到群眾廣泛認可。

二、摸底基本情況

通過5天時間,走訪摸底群眾7293人,2314戶,通過對住房、產業發展、人口勞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個方面的調查,對全鄉基本情況有了深入地瞭解,具體情況如下:

(一)住房結構狀況:通過走訪和實地檢視,共走訪了2314戶農戶,調查房屋總數為2326棟,具體情況如下:磚木195戶,佔總戶數的8.43%;磚混349戶,佔總戶數的15%;土木1768戶,佔總戶數的76.4%;石木14戶,佔總戶數的0.6%;重度危房戶432戶,佔總戶數的18.7%;危房戶1368戶,佔總戶數的59.1%。

(二)產業發展狀況:據統計,截止20xx年底,全鄉農戶佔有山林面積111347畝,耕地面積15948畝,其中核桃種植面積3158畝,佔耕地面積的19.8%,菸葉種植面積4685畝,佔耕地面積的29.4%,糧食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335畝,佔耕地面積的64.8%;種植袋料1756680袋;生豬存欄2643頭,羊存欄837頭,牛存欄3010頭,雞存欄13799只。

(三)人口勞力狀況:根據摸底調查情況來看,全鄉摸底調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勞動力人口5120人(含60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佔總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38人,佔總人口的25.6%,佔勞動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殘605人,佔總人口的8.3%;在校學生896人,佔總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狀況:根據向本人瞭解和查閱戶口資訊統計,目前全鄉國小學歷3145人,佔摸底調查總人口的43%,國中學歷2301人,佔摸底調查總人口的31.5%;高中學歷863人,佔摸底調查總人口的11.8%;大專以上學歷253人,佔摸底調查總人口的3.5%;在校學生人數896人,義務教育階段人數為455人,其中,學前教育191人,國小332人,國中125人,高中155人,大專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狀況:針對全鄉2314戶居民的水、電、路等方面調查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全鄉有飲水困難農戶521戶,佔總戶數的22.5%,涉及1781人,佔總人口的24.4%;用電困難農戶372戶,佔總戶數的16%,涉及1169人,佔總人口的16%;不通公路農戶338戶,佔總戶數的14.6%,涉及1058人,佔總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戶29人,農村低保421戶,共計753人,佔總人口的10.3%;低於3000元以下的有437戶,1041人,佔總人口的14.3%。

三、目前存在問題

根據實地走訪和調查資料分析,目前造成全鄉貧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勞動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礎設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勞動力短缺。

根據調查摸底情況來看,勞動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約兩峪鄉發展的一大難題,走訪實有戶籍人口7293人,其中勞動力人口5120人,在外務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說在家的勞動力只有3182人,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屬60歲以上具有一定勞動能力老年人。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家務農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

二是戶口外遷,造成空掛人口較多,根據統計外遷有500多戶,1700多人,主要分佈在荊門、當陽、宜城、南漳、襄陽市區和保康縣城、馬良鎮等地。同時,還有部分年輕人在本地娶親難,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員外流的原因;

三是人口結構比例失調,重病、重殘和年齡較大人員比較多,無勞動能力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

根據統計情況來看,全鄉有國小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國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專以上人口253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綠色環保調查報告)口占走訪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較難,對於農業發展的認識,還停留在“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層面,致富無技術、增收無門路。

(三)住房條件較差。

根據走訪來看,調查的2326戶房屋中,危房戶1368戶,佔總戶數58.8%,其中重度危房戶432戶,佔總戶數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戶,佔總戶數的76.6%。通過資料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經成為我鄉推進精準扶貧的一大障礙,嚴重製約了農戶住房環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建新房舊房沒有拆除。部分農戶建新房後把舊房用於堆放雜物或者轉讓他人居住;

二是無意願建房。部分農戶因為居住位置偏遠、閉塞,物流商貿不暢,基礎設施滯後,生活不方便,認為建房無意義,不願意建房;

三是無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紀較大、重病重殘等農戶中,全鄉共計432戶,並且房屋均處於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難度大。主要表現在:

1、農民意願不強,無意願農戶佔總戶數的40.7%;

2、困難戶無能力建房,佔總戶數的26.2%;

3、基礎設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運送成本較高,特別是二次搬運成本高於成本價,挫傷農民積極性也是一些農戶不願意建房的原因;

4、沒有合適居民點,例如百廟、長河部分村組,都屬於大於30°坡地,無法找到合適的居民點;

5、建房資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無能力建房和貧困戶兩個方面,總計609戶,佔總戶數37%。

(四)產業發展不優。兩峪鄉全境山地居多,目前雖然全鄉有菸葉、食用菌等主導產業發展,但是部分農戶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現:一是部分農戶在家務農沒有主導產業,外出務工沒有勞動力;全鄉2314戶,菸農534戶,菌農484戶,兩產業交叉累計發展110戶,還有1406戶無主導產業,佔總戶數的60.7%;二是外出務工人員1938人,佔全鄉勞動力人口的37%,務工雖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勞動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貿、物流不暢,缺少第三產業發展,無法促進本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基層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還不能夠達到基層群眾的需求。主要體現兩個方面:

一是保障能力還比較弱。低保戶、五保戶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殘致貧的農戶,雖然新農合報銷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個人承擔部分仍然是一筆很大數目,導致部分農戶因沒有得到有效幫扶,致使脫貧之後再次返貧。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通過調查兩峪目前有338戶群眾不通公路,有372戶群眾用電質量差或用電困難,有521戶,1781人還存在飲水困難等問題,行路、飲水、用電等民生難題還相當突出,也成為擺在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一道鴻溝。

扶貧調研報告 篇9

異地搬遷這一模式要實現精準扶貧的成效,不僅要維持移民的生存條件,還要改善社會服務,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轉型,使他們融入當地社會,這需要各級政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社會治理經驗。

異地搬遷在中國反貧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在“十二五”期間,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援下,就有1171萬人通過異地搬遷改善了生活條件。在“十三五”期間,計劃有近1000萬的農村貧困人口通過異地搬遷實現脫貧。異地搬遷對於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意義重大,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反貧困中的制度優勢。

異地搬遷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十三五”期間,每個遷移人口計劃投入6萬元以上,這需要政府具有廣泛動員扶貧資源的能力;異地搬遷涉及遷出地和遷入地的統一行動,特別是許多遷入地都是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扶貧任務不重,但是為了搬遷後的貧困戶可以脫貧,遷入地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承擔了許多搬遷成本;異地搬遷不僅要維持移民的生存條件,而且要改善他們的社會服務,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轉型,融入當地社會,這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級政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社會治理經驗。

異地搬遷面臨的新變化

在30多年的扶貧實踐中,中國異地搬遷的模式也越來越多元化,與國家的發展和移民的需求相適應,異地搬遷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十三五”期間是中國實現全面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關鍵時期,異地搬遷扶貧承擔了近20%的扶貧攻堅任務,因此要認識當前異地搬遷扶貧所面臨的新形勢,不斷完善異地搬遷的安置方式,從而更好地完成精準扶貧的任務。

遷出地的變化。遷出地包括兩種,一種是完全不能進行任何生產生活的地區,如水庫淹沒區、地質災害嚴重地區等,需要將人口完全搬遷出去,這些地方需要採取整體搬遷的措施。另一種是經過多年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地區,這類地區並非是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只是或者因為人口壓力過大,導致資源緊張,生態環境退化,因此需要遷移部分人口以減輕人口壓力;或者因為政策原因,比如是生態保護的重點地區;或者因為交通不便,提供公共服務成本過高。在這類地區,並不一定需要將全部人口搬遷出去,更不需要在同一時間將所有人搬遷出去,如果採取整體搬遷方式,不僅會造成搬遷資金的浪費,還可能導致部分搬遷居民在新環境中因缺少就業機會而再次陷入貧困。

移入地的變化。在西部許多省份,移民村的建設仍然是搬遷的主要方式,在早期這種方式比較可行,因為有一些過去沒有被利用的荒地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被用於安置搬遷人口。但發展到現在,可供安置移民搬遷的未開墾土地越來越少,大量安置異地搬遷居民也越來越困難,土地面積、房基地的面積都比較小,農業比較效益低,再加上移民的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通過有土安置,也就是提供住房和耕地的方式在新地方複製一個農業村莊來幫助移民脫貧,其難度越來越大。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安置移民的地區也是生態較為脆弱的地區,大量人口定居從事農業生產以後,有可能會導致移民區的生態退化。

吸引移民搬遷的因素也在發生變化。在過去的30多年中,我國經歷了迅速的城市化過程,大量農民以外出打工的形式離開了農村,外出打工成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的主要手段。隨著勞動力外流,有些勞動力仍然在城鄉之間流動,另外一些則成為城市居民。與此相伴隨的是,一些村莊已經逐步空心化。非農就業對生態脆弱的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有更強的吸引力。許多農民將異地搬遷與外出打工結合起來,他們希望搬遷到距離城市更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務更加便捷且便於非農就業的地方。

移民的流動性越來越高。在調研中,移民的流動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很多移民並不是被安置以後就會穩定地定居下來,一些人會選擇新的地方再次搬遷,也有一些人可能回到原籍。被統一安置的`移民離開以後,他們的房屋和土地或者出售給沒有規劃的自發移民,或者空置。我們在許多移民村發現,移民村中有的房屋是空置的,有些空置是因為一些規劃的移民搬走了,也有一些根本就沒有來。移民村還有一些住戶是沒有戶籍的,因為他們並不是規劃的移民,而是購買了移民的房屋來這裡居住的自發移民。

創新異地搬遷扶貧模式

異地搬遷的規劃需要適應移民的流動性,在城鄉統籌的基礎上,建立流動的異地搬遷扶貧機制。

增加移民的生態資產補償。在異地搬遷的政策框架下,移民得到了政府在土地、房屋、社群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等多方面的財政支援,這些支援的提供是基於扶貧,而非生態補償。而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這些資源大部分被轉為生態用途,提供生態服務,但是其價值並沒有被計算。對移民發展的支援應從扶貧轉向生態補償,在計算生態服務價值的基礎上提供生態補償。生態補償可以增加移民的經濟資產,從而幫助他們在移民後更好地融入城鎮的生產和生活。生態補償可以覆蓋所有移民,而扶貧只應針對移民中的貧困戶。通過生態補償盤活移民原有的資產,這對於他們移民以後的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減少移民新村的建設。大量移民新村建設不僅遇到土地的瓶頸,而且耗資巨大,增收作用有限,且在一些生態脆弱地區容易造成生態的退化。應儘可能發揮現有村莊和城鎮的作用,特別是鼓勵移民進入城鎮。在移民的城市化過程中,需要以社會政策為引領,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現在對於移民的扶貧和社會保障是以移民村為基礎的,那些離開移民村或在移民村沒有戶籍的移民很難得到扶貧和社會保障。要解決現有移民政策不適應移民流動性的問題就要統籌考慮移民的社會保障和產業發展支援,建立城鄉統籌和異地整合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考慮移民的就業穩定性差、更換工作比較頻繁的特點,更需要相應的覆蓋流動性較強的移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採取更加靈活的搬遷政策。對於那些難以通過外出就業增加收入的貧困人群,要通過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專案實施,或者通過土地流轉增加農業就業機會,來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比如,很多50歲以上的貧困人群在搬遷以後很難在非農領域就業,但是他們在家鄉可以參與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或者從事農業生產。靈活的搬遷政策可以給不同的農戶提供多種選擇,總的來說,採取異地搬遷的扶貧措施不能僅僅精準到村,更需要精準到戶,基於不同的家庭狀況採取不同的措施。

在“十三五”期間,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異地扶貧搬遷模式,從而使異地搬遷模式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扶貧工作大局。

扶貧調研報告 篇10

一、基本情況

荔寶禽畜養殖公司位於北流鎮六行村,是集荔枝種植、養豬和養魚為一體的民營企業,擁有萬頭養豬場、1800畝水面養殖場和2300畝荔枝種植基地。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依託本地民營企業的產業優勢,重點對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貧困戶收入進行幫扶,打造脫貧攻堅示範點,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公司助力村集體增收六行村委會以為荔寶禽畜養殖公司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支援為條件,與荔寶禽畜養殖公司簽訂幫扶協議。公司每年向六行村委會提供3000元的分紅,增加村集體收入,解決村委會辦公、會議經費緊張難題。

(二)肉豬認養幫扶。荔寶禽畜養殖公司與六行村66戶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其中與有勞動能力的20戶貧困戶簽訂肉豬領養協議並資助300元啟動資金,這期間肉豬的日常管理、動物防疫、詞料成本等各項開支由企業負擔,出欄後,以每頭肉豬淨利潤不少於1000元的價格保價收購。對於無勞力領養肉豬的46戶貧困戶,公司則與貧困戶簽訂分紅協議,提供300元/戶的分紅,促成貧困戶穩定增收。

(三)企收用工幫扶。公司優先聘用貧困戶勞力到荔寶禽畜養殖公司工作,除了按公司聘用的工資標準發放工資,每人每月多補助100元。

(四)荔枝品改幫扶。貧困戶中有荔枝品改意向的,荔寶禽畜養殖公司免費提供技術支援。

三、工作亮點

北流鎮堅持以“一村一案”“一戶一策”作為探索脫貧攻堅的路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六行村以荔寶果場申報自治區級特色農業示範區為契機,正申報中國特色村。全村3200多畝荔枝全部改良為雞嘴荔,帶動全村722戶荔枝種植戶脫貧致富。

扶貧調研報告 篇11

一、基本情況

井龍村位於玉林市福綿區成均鎮,坐落在六萬山腳下,是自治區“十三五”規劃扶持貧困村。全村轄11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有耕地3880畝,有1854戶農戶,共有6546人,其中貧困戶111戶338人,貧困發生率為5.16%。村民以種植水稻、甘蔗、香蕉、中草藥,養殖豬、雞、鴨、白鴿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福綿區通過調查研究找準“貧根”,因地制宜制訂幫扶規劃,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井龍村實際,能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貧困村造血功能和經濟發展後勁的精準扶貧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井龍村“兩委”引進玉林市大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井龍村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觀光、採摘核心示範基地專案。專案以公司投資為主、區產業扶貧資金為輔,充分利用公司的收入作為發展精準扶貧現代農業產業的資金支撐平臺,與深圳海吉星農批市場建立戰略合作伙伴,搭建“肥料一種植一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摸索建立新型現代農業種植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真正起到了造血功能。20xx年,通過這種模式,帶動了井龍村61戶貧困戶增收,實現戶均增收1000多元。

三、主要亮點

一是開展跨區服務。發揮公司與外地農批市場的聯合作用,提髙貧困戶及村集體經濟收益,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使其思想由“要我脫貧”轉變到“我要脫貧”上來。二是扶貧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業做帶動,讓企業和貧困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通過利益將公司和貧困戶緊緊連在一起。

扶貧調研報告 篇12

20xx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開展駐村聯戶扶貧工作的要求,我社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積極動員全社幹部職工深入開展包村聯戶工作,努力為鎮村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

一、結對幫扶基本情況

20xx年,預計脫貧時間:20xx年,主要致貧原因:因病(本人精神有點問題)、因學(兩子女讀書);主要幫助措施:產業就業發展2人、醫療救助扶持1人;住房情況:原住房面積100平方米,於1985年10月修建,需異地搬遷至聚居地;土地情況:共有耕地面積1.9畝,有效灌溉面積1畝;七有情況:有吃穿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用水,有基本醫療保障,有基本教育保障,有生活用電保障,有廣播電視;一超情況:年入均純收入高於3300元;種植業補貼1000元,養殖業補貼20xx元,適用技術培訓1人次,農民技術員培訓1人次,已參加新型養老保險,長期在外務工。

二、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為切實強化駐村聯戶包扶工作的領導,縣供銷社將包扶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周密部署,紮實推進。同時成立了縣供銷社駐村聯戶包扶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擔任;副組長由黨委副書記、理事會副主任擔任;成員為各股室負責人;駐村聯戶包扶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領導、安排籌劃、組織協調全社包村聯戶工作;小組辦公室設在工會辦,負責處理小組日常工作。

三、細緻認真、做好工作

1、排程協調,做好包扶工作。建立健全包村聯戶工作排程協調機制,領導小組領導定期對工作推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採取召開排程協調會議、聽取彙報、深入走訪群眾等形式,認真研究、及時解決問題。

2、深入群眾,做好聯戶工作。堅持把包村聯戶工作作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途徑,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及時瞭解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對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千方百計進行幫助解決;本著辦一件事實,暖一片人心,結合工作實際,主動幫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駐村蹲點,做好幫扶工作。為響應上級號召。積極駐村蹲點,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真幫實做,努力做好村民的貼心人;按照精準扶貧工作要求,認真摸清幫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找準幫扶辦法,制定幫扶脫貧計劃。按照“不脫貧不收兵”的工作要求進行幫扶;通過實地調研、進村人戶走訪、分析致貧原因並找準幫扶要點,結合實際制定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4、真抓實幹,完善各項幫扶工作。嚴格按照規模分解、初選物件、公示公告、結對幫扶、制定計劃、填寫手冊、資料錄入、聯網執行、資料更新等步驟,按照相應的時間節點,完成建檔立卡任務。

四、今後工作打算

將立足本職,加大力度,真抓實幹地開展好包村聯戶包扶精準扶貧工作,讓包扶村和掛聯戶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堅持促農增收、富民優先,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先進技術扶持,跟蹤幫扶貧困戶的生產生活,以實際行動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加強督查,落實考核制度,將督查考評結果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逐步建立“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督促、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精準扶貧精神,總結經驗教訓、集中精力、強化措施、紮實推進“回頭看、抓鞏固”和下一輪精準扶貧工作,為實現精準扶貧帶動村民奔小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而努力奮鬥。

扶貧調研報告 篇13

根據市第一書記工作安排,由xx縣第一書記經科委牽頭,對我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我縣屬於秦巴連片扶貧開發區,是x個國定貧困縣之一。全縣現有貧困村x個,佔全縣總村數的x%;現有貧困人口x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x%。新一輪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安排部署,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狠抓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通過機制創新全力破解扶貧攻堅難題,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確目標任務,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聯絡分管領導分別任副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關於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x年起,每年完成貧困人口脫貧x萬人以上的目標任務。相繼印發了《xx縣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xx縣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xx縣選派幹部進駐貧困村開展扶貧工作實施方案》、《xx縣創新社會參與機制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方案》、《xx縣各鎮、部門扶貧開發年度考核實施細則》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導規範全縣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

(二)深入摸底調查,逐一建檔立卡。根據中省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有關要求,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和選準物件、找準原因、定準類別的要求,逐村逐戶開展貧困狀況調查摸底,全面掌握貧困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並建檔立卡,為實現精準扶貧工作奠定基礎。縣上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扶貧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扶貧資訊監測中心。在貧困戶識別過程中,我縣探索推行的戶申請、組評議、村審查、鎮稽核、縣審定和實地核實、到村到戶,嚴格程式、群眾評議,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目前,我縣已全面完成x個貧困村、x萬貧困物件識別和資訊錄入工作,為精準監測、精準施策、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

(三)抓實精準對接,強化專案支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專案整合工作,捆綁涉農專案資金,集中用於精準扶貧。我縣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則和鄉鎮申報、部門踏核、縣上研定的要求,由縣扶貧局牽頭彙總整理各鎮貧困村急需實施的專案,分類反饋到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核查,初步確定年度擬實施的專案和投資額度,經縣政府審定後由縣發改局、扶貧局和相關部門下達專案計劃,有效提高了專案資金使用的精準度。截止目前,全縣共整合縣發改、國土、住建、交通、教育、農業、林業、水利、扶貧、電力、通訊等部門資金x億元,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四)夯實綜合措施,實施重點突破。一是完善規劃體系。為確保實現每年x萬人以上貧困戶脫貧目標,按照五結合、四到位的要求(堅持扶貧開發與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整村推進與到村到戶相結合,產業扶貧、移民搬遷與教育扶貧相結合,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結合;堅持增收專案到村到戶,扶貧資金到村到戶,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幫扶責任到幹部人頭),以解決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瓶頸問題為突破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城鎮一體化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了系統完善的縣、鎮、村扶貧規劃體系,確保扶貧規劃與其他專項發展規劃協調統一。同時,以戶為基礎、專案為支撐、移民搬遷安置為核心、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為重點,為貧困戶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戶情實際的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切實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二是加快貧困戶搬遷。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做好重點解決危居貧困戶搬遷工作的通知》,明確在三年扶貧期間,必須徹底完成x個貧困村的危困戶搬遷任務。為切實解決貧困戶搬遷資金難的問題,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縣農商銀行積極合作,開展了危居貧困戶搬遷貸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貧產業貸款風險基金,擴大金融扶持產業信貸規模,確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貧困戶一戶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動產業發展。突出富硒特色產業開發,重點抓好茶芋藥果菜(茶葉、魔芋、中藥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豬牛羊雞魚(黑豬、黃牛、白山羊、烏骨雞、富硒魚)五大特色養殖業,並將特色產業與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相結合,延伸特色產業鏈,依託特色種養業,積極發展農村小型加工業,大力發展旅遊、電商、勞務等三產服務,做到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專案、產品有銷路、增收有門路。四是強化勞務輸出。採取訂單式、定向式的方法,紮實開展修腳足浴、電子商務、民歌茶藝、特色烹飪和建築勞務五大培訓工程。

(五)幹部駐村幫扶,充實扶貧力量。我縣結合聯絡服務群眾五個一工作法,按照省、市、縣派駐工作隊不重合的原

原則,實行領導聯村、部門包村、工作隊駐村和幹部包戶工作機制,落實了x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目前,x個駐村工作隊x名幹部全部進駐各貧困村履行幫扶工作職責,實行定點、定人、定時、定責幫扶,做到一人駐村、單位全員幫扶,確保了每個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二、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還存在著四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門和幹部潛意識認為扶持到戶很難出成績。導致有的幫扶單位和幫扶幹部沒有把心思用在扶貧工作上,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近一年時間,到底扶誰,怎樣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鎮政府未將精準扶貧工作列入本鎮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認為精準扶貧工作,縣上派的有工作隊,自然由工作隊負責,政府只催催進度,過問過問就行了,考核追責首先是追工作隊的責。村幹部只熱衷於爭取和實施覆蓋面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對於到戶產業專案不熱心,感到落實、實施難度大,不願投入精力抓落實。扶貧工作隊則認為,工作隊是到鎮入村協助當地政府、村兩委開展扶貧工作,希望得到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援和配合,對目前的'現狀覺得工作無動力、無信心,感到彷徨和無奈。合力攻堅的氛圍未形成。

(二)貧困戶主觀脫貧意識差,發展意識不強。一是多數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思維觀念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沒有發展動力,安於現狀。國家諸多惠農政策的實施和兌現,社會各界捐資捐物,使部分貧困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思想。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少數貧困戶,當問及打算髮展啥產業、如何發展拔窮根時,則不假思索的說:我現在是三無,無錢、無勞力、無技術,啥都搞不成,你們既是來扶貧的,請你們給我安排低保。二是就業觀念嚴重落後。相當部分的貧困戶處在小錢不願賺,大錢賺不來的狀態。以全縣開展的修腳師培訓為例,一些貧困戶子女不參與,認為這項工作不體面、名聲不好、不願幹。其擇業標準與自身素質能力極不相符。

三、幾點建議

(一)要深化認識,增進共識,形成合力。一是開展對縣、鎮村幹部精準扶貧工作的專題培訓。首先培訓要開宗明義,著重解決對精準扶貧工作內容和要求理解不透,無從下爪的問題。其次是通過培訓增進共識。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個工作隊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全縣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精準扶貧工作目標任務才能實現,要從根本上杜絕各吹各號、各唱各調的問題發生。二是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考核機制是推動工作的方向標。建議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體化的考核措施,實行考核積分制,增加扶貧減貧分值,考核不僅是對扶貧工作隊工作的考核,同時,要納入對各鎮年度綜合考評。三是要理順精準扶貧工作組織、指導、管理體系。鎮設立精準扶貧工作辦公室,鎮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具體責任人,全面負責對本鎮精準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督促,檢查落實工作,避免縣工作隊與鎮工作分離脫節問題。縣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對各鎮、隊工作的指導意見和要求,直接發文到各鎮精準扶貧工作辦公室,避免向鎮、隊雙向發文,互相推諉的問題,切實將鎮、隊、村、受扶個體統起來,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轉民風,增信心。一是要重視宣傳動員工作。注重通過會議動員、入戶引導、參觀學習等形式宣傳政策,發動群眾,使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增強自我求變,自我發展的志氣和信心。二是要重視開化引導工作。抓專案到村到戶不是扶貧工作唯一渠道,抓好開化引導,強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廣泛開展政策、法制、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前提下,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邊的人通過自身艱苦努力,創業致富的案例進行開化引導,同時,要完善對優撫物件的管理體制,探索組織引導優撫戶,根據自身能力實施力所能及的產業專案,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導貧困戶轉變就業,擇業觀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業上急功近利,那裡門檻低,來錢快就去那,不考慮安全,不顧長遠,有的打了小半輩子工,老了老了還沒學到一技之長。另一方面擇業就業,好高騖遠,長期無法就業的問題長時間存在。

(三)加大資金投入,儘早落實專案,提高扶貧效果。一是建立涉農資金整合統籌機制。當前,涉農資金多頭下達,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現象仍然存在,儘管縣政府在整合統籌涉農資金上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一些嘗試和探索,但受限於體制性障礙,成效有限,急需從更高的層面,更深的層次,更廣的範圍加以解決。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涉農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歸併力度,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做大扶貧資金總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貧引導機制。要出臺激勵措施,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村傾斜,加大對貧困戶的信貸支援。三是要建立受扶企業和大戶幫帶貧困戶考核機制,夯實企業和大戶幫帶責任,打牢企業,大戶與貧困戶之間利益連結鏈條,使貧困戶能夠從多渠道,廣範圍得到幫扶。四是要加大對現代農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採取企業流轉,反租倒包形式,根據貧困戶生產能力反租倒包給貧困戶,引導農戶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格局,促進貧困戶產業發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臺幫扶貧困戶發展的到戶扶持政策,明確與貧困戶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專案規模和扶持標準,針對貧困戶經濟實力弱,生產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現狀,建立小發展小補,大發展大補的激勵扶持機制,調動貧困戶發展生產源動力,解決貧困戶難以享受到產業發展扶持問題。六是要加大扶貧專案落實力度,儘早下達專案計劃,確保年度目標實現。鎮、村、工作隊,要統籌安排貧困村扶貧專案,在抓好本年度專案實施的同時,科學規劃次年度扶貧專案,並及時向扶貧局申報,扶貧局將收集的專案彙總分送各相關部門作為本部門申報下年度專案的依據。各相關部門在專案申報時,要儘量保證貧困村專案需求,確保貧困村建設專案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