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村官農村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4.31K

進一步豐富百姓生活,又建成了草原書屋、村文化室、活動室等,讓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村官農村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

村官農村調研報告

村官農村調研報告範文(一)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新發村是阿榮旗一個自然村,是自治區兩個朝鮮民族村之一。相鄰章塔爾村、長髮村,人勤物豐、物華天寶。新發村位於那吉鎮東南部,距新發鄉駐地10公里左右,在301國道與111國道交匯處。全村有四個村民小組,共198戶,總人口892人,其中朝鮮族佔80%。現有耕地11056畝,水田8478畝,旱田2578畝。人均耕地約12.4畝。

新發村有一過水路面橋,雖維護較好,但由於多年未修葺,水量大的時候幾乎看不到橋面,洪期給過橋農戶帶來不便;農田灌溉溝渠共有7條,目前都已修理整治完畢;村主要農用運輸出行道路共3條,均為土路和沙石化路,各小組間距離較遠,以前道路情況較差。車輛經過或雨雪過後其路狀更糟、給村民平時走路出行帶來不便,今年都將進行從新鋪整,修成油路。

全村現有村級衛生室1所;電話、手機入戶率達100%, 村村通 直播衛星接收使用者開通率達80%;全村只有靠鮮組有32戶通自來水,接通率達16%,其餘84%均未接通。

全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導產業,建立了水稻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8478畝。大米生產、加工是新發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發鄉黨委、政府引導農民科學選育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稻田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利用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使全鄉大米都達到了無公害標準。目前,生產的綠色稻米已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認證,並註冊 阿倫新米 綠色標識。本村黨支部書記又自籌資金成立佔地1200平方米,有員工12人,技術人員8人,總投資70萬元的新發米業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訂單合同,從山東省日照市引進先進的大米生產線,進行標準化生產,如今, 阿倫新米 已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俄羅斯;此外,五地區組的祝強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有利的帶動我村特色養殖,為我村增收增加了亮點;另有約33.6%的村民利用親緣優勢到韓國、日本、遼寧、大連等地做工,大大增加了外匯及勞務直接收入,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物質生活,為新發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新發村鄰近城區,在301與111國道交匯處,有著良好的道路交通優勢。村民利用道路交通便利、鄰近城區的優勢,開設多家木材加工廠。本村依託朝鮮族風俗、飲食優勢,發展了民俗體驗遊、食品加工等經濟,為新發村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氛圍,同時使得農民收入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進一步提高了本村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新發村擁有良好的民族旅遊前景,村民敢想敢幹,在自己家開辦了農家樂民俗體驗點。個體經濟成為新發村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村民們對外界接觸的多了,見了世面,素質也逐步提高,現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民風純樸、鄰里和諧,無重大社會治安案件和民眾上訪事件,社會秩序非常穩定。

新發村現有育齡婦女86人,其中一孩72人,二孩12人,無孩2人,本村無計劃外生育情況。

新發村村民成立了老年協會,在各種節假日及鄉鎮、村裡的各種活動中展示農村新時代民族老人的新風貌,並且得到了有關部門重視和扶持。為了進一步豐富百姓生活,又建成了草原書屋、村文化室、活動室等,讓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

基層黨組織建設現狀

新發村黨支部現有黨員24人,其中女性黨員4人,男性黨員20人;流動黨員超過50%。黨員的年齡結構分佈如下:20-30歲1人,30-40歲4人,40-50歲4人,50歲以上15人。黨員趨於老齡化,入黨積極分子幾乎為零,後備黨員及幹部力量嚴重不足。

支部委員會及村委會成員3人,分別是:

金大一(男,1955年09月出生,高中);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叢佳傑(女,1986年10月出生,本科);村書記助理、組織委員

張明春(男,1964年01月出生,國中);宣傳委員、村治保主任、民兵營長、會計

目前存在的問題

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現在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和勞動技能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殘、婦、幼,這部分人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習慣於傳統農業,對效益農業接受程度低。目前效益農業雖有所發展,但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不高,而且隨著扶持效益農業補助資金的減少,效益農業發展的步伐將會減慢,這些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提升。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財源,村級組織戰鬥力不強。新發村第三產業剛剛起步比較薄弱,目前產業較為單一,村民收入多為水稻種植。村級經濟比較少,而且規模比較小,生產技術落後,所以一年的村級財政收入比較少,可支配的財政收入就更是寥寥無幾了。鄉村兩級自身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增大。同時,隨著勞動力外出的增多,在家黨員年齡偏大,發展新黨員後備力量不足,造成村黨組織相對薄弱,民族後備幹部嚴重缺乏,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生產效率低。目前我村人均耕地僅有12.4畝,加上農戶生產經營地塊零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這不僅給科技推廣、澆灌、排澇、病蟲害防治、土地開發等帶來了很大困難,而且農業生產相對成本高。同時由於缺少投入,治理粗放,組織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直接影響了村民的收入。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難能力差。近年來,雖然各方面對本民族村建設加大了資金投入,但一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由於地理環境制約,我村居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導致第三產業缺少發展空間,農村城鄉化程序緩慢。

遠端教育收看效果不佳。儘管村委對遠端教育做了大量宣傳工作,配備了專門的遠端教育播放戶,並定期播放遠端教育節目,但是收看運用效率仍然不佳。通過調查瞭解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大多數都是純正的朝鮮族,對漢語言及文字理解不到位,阻礙了收看運用的效率;二是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沒有自發的學習意識;三是本村素來以種植水稻為主,對其它技術村民們沒有興趣,因此也影響了遠端教育的播放收看質量。

加快本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要想擺脫貧困,實現小康致富,改變落後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政府在加大對群眾幫資金、幫技術的工作力度同時,要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意識和科學素質,提高群眾的 造血 功能,進一步啟用農民群眾要求致富的強烈願望。組織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引導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致富專案,為有創業能力的村民提供貸款辦理服務,業務指導,努力為村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千方百計培養一批致富典型。

堅持從本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區域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主導產業。新發村近城邊,交通便利,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引進適合本地的新產業。利用水稻種植可發展生態養殖;由於臨近城區,可利用閒置大半年的育苗大棚種時令蔬菜;也可以進一步發展米業精加工,增加附加值。根據民族優勢,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旅遊業既能發揮資源優勢,又符合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要求,還能大量增加就業崗位。充分利用民族特色、風味料理餐飲,民族習俗歌舞等特色優勢,緊緊抓住打造內蒙古朝鮮第一鄉的有利契機創造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和民族風情遊,同時大力培植生態經濟,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著力抓好現有形成的水稻基地的後期治理和綜合開發,加大對米業加工廠的扶持力度,推動加工廠上規模、上檔次,提升產業層次。加強保護原有的天藍、水清、山綠、環境美的面貌,使之集生產、生活和生態於一體,充分展示農業示範、農業觀賞、休閒等多種功能,推進旅遊富民。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實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是解決溫飽的基礎,也是鞏固脫貧致富的基礎。為此繼續幫助村民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村莊整治,加大改水改廁力度,改善居住條件。通過政府扶持,動員和組織農民修建小水庫、水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災能力。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解決民族地區缺醫少藥和群眾看病難的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大病統籌,杜絕因病致貧。

加強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市場經營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加快少數民族地方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基礎。以實施 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 工程為契機,圍繞本村特色農業的發展和市場勞務的需求,開展各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讓廣大農民把握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提高農民就業和創收能力。同時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增強市場意識和適應能力,使廣大農民能夠自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組織農業生產,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遠端教育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工程,作為大學生村官,要想搞好遠端教育工作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當好農民群眾的資訊傳播員,農業技術的指導員,群眾放心的服務員;重視並做好宣傳工作,農民認識不足,就是我們宣傳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傳到位,調動起農民的興趣積極性才能很好的開展遠端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計劃性、針對性,張貼或廣播遠端教育播放內容,讓農民對遠端教育瞭然於胸,只有做好計劃和安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工作以來對於新發村的調查情況彙報,現呈報旗委組織部,請組織檢查驗收,不當之處還請組織提出,以便及時糾正。

村官農村調研報告範文(二)

我叫,是停河鋪鄉上臺北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通過開展 村官六個一 活動,走村入戶三個月,對上臺北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對制約村子發展的因素提出了幾點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村情概況

上臺北村是黎城縣的古村之一,地處平川,勇進渠流經村東。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處,東北至子鎮1.5公里,東南至嶺底4公里,西至下臺北1公里,西北至停河鋪2.5公里。因村所處地勢較高,且在下臺北村之下,故名上臺北。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315戶,997口人,耕地面積2270畝,共有勞動力556人,耕地多且集中連片,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村。全村現有共產黨員36人,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農民收入來源主要為種植、養殖、外出務工,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村中無任何礦產資源。

農村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現狀

上臺北村算是全鄉的落後村,20xx年人均收入 230元,遠低於全鄉平均水平。經過調查,上臺北村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渠道:一是靠傳統農業,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這是村民主要的生活來源,除此之外,畜牧業以養豬、雞、羊等幾個傳統養殖類為主,種植業以種果樹、核桃樹為主,但由於結構、資金、銷售等因素制約,沒有形成規模。其次就是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賺錢。據統計,20xx年,外出打工人數達到335人,佔總人數的1/3 。

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方面。以前村民是靠天吃飯,管好自家的天地,留下自己吃的,多餘的就拿去賣。現在一部分農民在支村兩委幹部的帶領下,種植果樹、核桃樹、柿樹、大棚等特色產業,大力推進中高效作物規模種植。為提高群眾的耕地畝產量,灌溉方便,及其運輸的方便,村自籌資金鋪設水泥路、維修支渠,方便村民發展農業。另外,今年又積極籌劃200畝高效農田,改變傳統的產業模式,提高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種養殖方面。上臺北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養殖和林果業為主。村北主要是以養豬為主的養殖業,村四周主要是以果樹、核桃樹為主的林果業,目前已栽植果樹 畝、核桃樹 1300多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下一步將繼續加大調產力度,擴大栽植面積。

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設施建設

支村委成員在支書張聯民和村委主任劉聯剛的帶領下,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不斷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全村共有黨員36名,入黨積極分子6名,支村兩委成員6名,大學生村官1名。支村兩委成員精誠團結,齊心協力,分工明確,圓滿完成村裡的各項任務。

支村兩委幹部堅持與時俱進,採取多項措施,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進行新探索、總結新經驗,全面、深入、紮實、持久地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加快基層組織建設步伐,努力為實現 加快發展、富民興村 的目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完善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整修舊頂、維修舊樓、內牆粉刷、院內硬化、維修戲臺,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鋪好東峪道路,方便村民種地。

維修舊自來水管道,解決人畜飲水安全。

重修了關帝廟,保護了村裡的古蹟。

維修改造了老爺廟池,緩解了汛期排水問題,消除了安全隱患。

健全乾部管理機制。在村幹部的管理上,進一步規範了黨員培養制度、幹部包隊、黨員包戶等制度,使村組幹部的管理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

信訪穩定

加強農村信訪穩定工作,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點環節。支村兩委一直對本村的信訪穩定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近年來,上臺北村社會治安狀況,沒有發生重大惡性群體治安案件和集體上訪事件。

全村綜合治理工作穩步開展。支村兩委幹部本著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經常深入組戶,積極幫助廣大群眾消除糾紛,化解矛盾,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從根本上消除了一切可能引起上訪的不良因素,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確保村子和諧穩定。

雖然我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經過這次走訪村民後,還有下列因素制約著我村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目前存在的問題

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現在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和勞動技能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殘、婦、幼,這部分人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習慣於傳統農業,對效益農業接受程度低。目前效益農業雖有所發展,但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不高,而且隨著扶持效益農業補助資金的減少,效益農業發展的步伐將會減慢,這些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提升。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財源,村級組織戰鬥力不強。上臺北村無第三產業,村民收入多為玉米、果樹、核桃樹種植。村集體無任何經濟來源,鄉村兩級自身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增大。同時,隨著勞動力外出的增多,在家黨員年齡偏大,發展新黨員後備力量不足,造成村黨組織相對薄弱,後備幹部嚴重缺乏,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生產效率低。目前我村人均耕地僅有2.3 畝,加上農戶生產經營地塊零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這不僅給科技推廣、澆灌、排澇、病蟲害防治、土地開發等帶來了很大困難,而且農業生產相對成本高。同時由於缺少投入,治理粗放,組織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直接影響了村民的收入。4、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難能力差。近年來,雖然本村對各方面建設加大了資金投入,但一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由於地理環境制約,本村道路狹窄。這使第三產業缺少了發展空間,農村城鄉化程序緩慢。

遠端教育收看效果不佳。儘管村委對遠端教育做了大量宣傳工作,配備了專門的遠端教育裝置,並定期播放遠端教育節目,但是收看運用效率仍然不佳。通過調查瞭解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沒有自發的學習意識;二是本村素來以種植玉米、果樹、核桃樹為主,對其它技術村民們沒有興趣,因此也影響了遠端教育的播放收看質量。

加快本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要想擺脫貧困,實現小康致富,改變落後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政府在加大對群眾幫資金、幫技術的工作力度同時,要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意識和科學素質,提高群眾的 造血 功能,進一步啟用農民群眾要求致富的強烈願望。組織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引導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致富專案,為有創業能力的村民提供貸款辦理服務,業務指導,努力為村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千方百計培養一批致富典型。

堅持從本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區域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主導產業。上臺北村近城邊,耕地廣闊且集中連片,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引進適合本地的新產業。利用蔬菜大棚可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也可以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傳統手工業既能解決婦女就業問題,又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實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是解決溫飽的基礎,也是鞏固脫貧致富的基礎。為此繼續幫助村民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村莊整治,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改善居住環境。通過政府扶持,加快地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災能力。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和交通條件,解決群眾看病難和出行難的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大病統籌,杜絕因病致貧。

加強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市場經營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加快地方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基礎。以實施 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 工程為契機,圍繞本村特色農業的發展和市場勞務的需求,開展各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讓廣大農民把握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提高農民就業和創收能力。同時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增強市場意識和適應能力,使廣大農民能夠自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組織農業生產,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為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發展經濟,必須精誠團結,凝集合力,個人素質再強,但假如各吹各的調,只能是一盤散沙,最終一事難成。要始終緊扣發展 第一要務 ,牢記 兩個務必 ,踐行群眾路線。不斷加大對年青幹部的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建設一支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隊伍,為加快本村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遠端教育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工程,作為大學生村官要當好遠端教育的管理員。要想搞好遠端教育工作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當好農民群眾的資訊傳播員,農業技術的指導員,群眾放心的服務員;重視並做好宣傳工作,農民認識不足,就是我們宣傳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傳到位,調動起農民的興趣積極性才能很好的開展遠端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計劃性、針對性,張貼或廣播遠端教育播放內容,讓農民對遠端教育瞭然於胸,只有做好計劃和安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學生村官農村經濟調研報告(3篇)大學生村官農村經濟調研報告(3篇)這次的 六個一 走訪活動,使我受益匪淺。使我深刻的認識到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幹部,作為一名中共黨員,要帶頭髮揚傳統美德,提升責任意識,實事求是,開拓進取,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牢固的群眾觀念,密切聯絡群眾,自覺維護群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擁有一顆無私奉獻之心,擁有一顆持之以恆之心,擁有一顆開拓進取之心。我希望今後能為村裡做更多的事,做更好的事,做更有利於群眾的事

調研感悟

走出象牙塔,融入農民大眾,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大學生村官進行調研實踐,有利於自身成長。調研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其實,在調查中我發現,農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建設,需要科技的支撐,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學生到這裡來實踐。農村,並不僅僅代表著貧窮和落後,更代表著潛力和市場。農村是磨練和鍛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發人的潛力。

農村在召喚著我們當代大學生,農村也同樣期待我們為它的發展做貢獻,加入到農村的建設中來吧!新農村建設就像一顆花,需要不斷的滋養,只要付出,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燦爛之花的開放。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