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18W

地點: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西於戈村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大綱

時間:XX年8月

調查人:西安財經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公共事業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調查旨在通過對農村生產生活情況的調查,探討新農村的變化發展及存在的問題。為此,我於暑假期間在山東省某村進行了調查。通過實地考察以及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的座談和農民的訪談,得出結論:農村在鄉鎮企業的帶動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務工機會的增加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但發展中的農村在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

一、引言

隨著中國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諧社會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普及和發展,更是將新農村的建設推向了中國發展的前臺。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農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農村的建設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本調查重點分析了農村的建設情況、鄉鎮企業的作用。同時探究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思索解決之道。

1)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考察,入戶訪談。座談以及典籍研究等調查方法。

2)程式:

8月上旬實地考察村容村貌,瞭解村中的教育、醫療的硬體設施及村務公開欄等。

8月中旬驚醒了入戶調查,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其對村務管理的態度建議等。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進行座談,了機村莊整體情況、村務管理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等。

在調查的同時,我收集了國家關於農村建設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寫調查表,撰寫調查報告

二、結果

某村位於鎮東北向,離鎮2.5公里,距離縣城20公里。村內有兩條主要公路,寬約16米。現有耕地面積2160畝,人均1.4畝,全部為旱田。村總人口為1526人,其中校訓文化50人,國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專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兒童以及遷出戶口的學生不在統計之列。

村年總收入為850萬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條件而言,村中現有富裕戶230戶,小康戶196戶,無貧困戶。

定期的農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農產品的買賣活動。

據統計,村中現有樓房4幢,其他住房均為磚混結構的瓦房,約為1260間。截止調查日至,有新房戶數200戶,舊房戶數226戶,全村破房、危房零戶。

通訊方面,村內共有固定電話約320部,手機320部,小靈通50餘部。由於電話村的建設,村民之間實現了免費通話。家用電器方面,現有洗衣機180餘臺,組合音響約70件,彩電360餘臺,電冰箱200餘臺,有線廣播電視的入戶率達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車人均一輛,摩托車500餘輛,另有電動車100餘輛,載重汽車6輛,農用三輪車200餘輛。

教育方面,村內現有幼兒園一所、國小一所,國小生入學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一處,診室三間,醫護人員六人,村民參合率為100%。

以上是村莊的整體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衛生事業也有了和大程度的發展。

三、討論

1)關於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如果農民單純依靠農業,是和難達到目前的收入的。那麼他們的增收之道又是什麼呢?

離村莊2.5公里的鄉鎮周圍地區發展的中心,近年來興起的諸多以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不斷髮展的原有企業,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村內約有200人在鄉鎮企業中工作,另有60餘人進入周圍的城市務工。他們的年收入約為8000員/人。此外農閒時節,村民還可以作為鄉鎮企業的編外從業者,從事產品的初加工工作,僅此一項,平均每人每天可增收10元。

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也使大量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了出來,紛紛從事副業、服務業及其他產業,在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此外,村內務工人員的增加也刺激了村內的服務、副食品等從業人員的增長。

村內現有理髮店一家,車輛、機械維修處五家,規模較大的綜合商店四家,餐館兩家,副食品加工店七家,從業人員約50餘人,平均每人年收入過萬元。

減少農民才能致富農民。堅持異地輸出、就地轉移和自主創業三策並舉,多渠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讓多數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讓農民收入的多數來自非農業。

具體來講,農民的增收無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依靠小城鎮的發展,變農民為工人。

第二: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種植農業為大農業,積極發展副業、加工業。變農戶為業主。

第三:大力發展農業的機械化,減少務農所需勞動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常委務工人員,讓村民向市民方向轉移

2)關於新農村發展方向的思考

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有20字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農民的增收無疑是新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卻不是唯一的重點。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應該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新農村,更應該是政治、文化、科技、衛生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的新農村,是讓農民實現物質精神雙豐富的新農村,是使農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使其醫療衛生、文化素質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新農村。

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該村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文化、科技等建設遠遠落後於經濟建設。至此,村中沒有圖書室,沒有文化大院更沒有村民文化室或是村民活動室、娛樂室,村民的精神生活相對貧乏。

新農村的發展應該落實公共財政政策、加強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還要繼續努力做好農村的垃圾處理、改廁、新能源推廣、衛生設施和文化大院建設等工作,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

3)關於新農村發展所面臨困難的思考

第一: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建設的經費從哪裡來)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

就此次的調查物件而言,村中沒有一處集體經濟,沒有村辦企業。農民增收也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缺少統一的指導,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第二: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大的工程,它需要統籌的規劃,需要村與村、與鄉鎮、與縣市之間的合作,需要上級機構的扶植。

就地理位置而言,西於戈村離鎮中心較遠,更不是城郊;就自然資源而言,它沒有資源上的優勢……在這樣的基礎上要發展自己的集體經濟,單純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結構安排上或是專案選擇上與其它地區重複,從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敗。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上級的統籌。

在這一方面,國內外都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義大利南部的小城鎮加工業,我國浙江部分地區的村鎮加工等。

第三:農村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公司加農戶和協會加農戶等模式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實惠不大,農村產業化需要進一步調整。

村民在種植作物的選擇以及其他生產專案的確定上存在著盲目性。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同時盲目的確定生產專案也使農民的生產面臨著更高的風險。

第四:務工人員素質較低成為農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頸。

隨著農村勞動力專業到二、三產業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轉移的勞動力隊伍龐大,但由於綜合素質低,大多數勞動力仍從事著低收入的工作,技術型、技能性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控制。

4)關於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思考

新農村的建設是一次改革農村基層組織的契機,基層黨組織以及村委會是農村發展的主心骨和領導者,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新農村的建設包括著政治文明的建設,而建設新農村也是一次對農村基層組織工作能力的檢驗。

在調查中,發現該村基層組織機制健全,有村民自治小組和定期召開的村民代表大會,村務公告欄也定期更換內容,然而在某些方面,其還是存在著許多責任不到位的現象。

第一.在農民增收問題上,沒有起到引導和服務的作用。

第二.在提高農民素質問題上,沒有給農民搭建要的學習平臺。

第三.在村莊精神文明建設問題上,沒有創造一個滿足村民需要到環境。

第四.在村莊整體規劃建設方面,沒有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在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方面有不作為現象,缺少村莊整體規劃意識。

據調查,村基層組織功能仍侷限與應對出現的問題,而不是主動帶領村民建設新農村,其核心仍在治理,而非服務。

5)關於新農村發展的建議和意見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做好自上而下的宣傳工作,在部門內部轉變觀念,做到以服務為主;村基層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及時向村民傳達中央的政策,通過民主決議等形式,聽取村民意見,調動村民積極性,在村民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村民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監督,促進繼承組織的政治文明建設。

四、結論

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建設,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的建設;新農村發展的中心不僅僅是使農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農民素質,讓農民更好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僅是讓農民去幹,而是村中的基層領導帶頭去幹,去為農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