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三萬調研報告3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6W
本文目錄三萬調研報告“三萬”活動調研報告“三萬活動”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省開展“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的通知》要求,縣氣象局駐舊縣鎮杜家村“三萬”活動工作組,於3月6日進駐杜家村,開展了送政策、訪民情、辦實事、促發展”為主題的活動,對全村農戶的家庭基本情況、惠農政策落實情況、存在的困難及群眾的期盼、建議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瞭解。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三萬調研報告3篇

一、指導思想

開展“三萬”活動是切實轉變機關作風,瞭解社情民意,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各級機關幹部熟悉農村、瞭解農民、熟悉民意、密切黨群關係的重要舉措,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送政策、訪民情、辦實事、促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力開展發展現代化都市農業,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工作,使機關轉作風、幹部受鍛鍊、農民得實惠,不斷增強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著力解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違背群眾意願的突出問題,著力提升廣大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著力探索構建密切聯絡群眾、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幹部對農民群眾的感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二、主要任務

(一)宣傳政策。採取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座談會、走訪農戶、資料彙編等方式,積極開展政策宣傳。重點宣傳黨的xx大、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及法律法規,做到家喻戶曉,努力促進各項農村政策的落實。

(二)走訪民情。採取召開座談會、走訪調查、典型調查、問卷調查、深入農戶等方式瞭解村民家庭基本情況、結構、收入來源以及村民對“三農”政策的瞭解情況,重點了解農村政策落實、民生改善情況、農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要求與期盼以及群眾急待解決的問題。

(三)興辦實事。一是對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春耕備耕、畜禽春防等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督查,對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政治、民民居改造、安全飲水、就醫、上學、務工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細緻調查。二十積極為做駐村提出一項發展建議,為農戶做一件好事,與一個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並形成長期幫扶機制。三是工作組根據新農村建設要求,認真完成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

(四)促進發展。一時幫助村制定新農村發展規劃。二是幫助村支兩委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是及時總結和推廣農村能人致富門道,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全面推進全民創業工作。

三、基本情況

杜家村,位於舊縣鎮以西的高山之中,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物產豐富。該村XX年由原舊縣鎮馬家村和杜家村合併成新的杜家村。村目前所轄面積10.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三個村民小組,222戶,639人,男性村民370人,女性村民269人。地理環境:東起龍泉村,南與柏家村為鄰,北與北溝村接壤,西與夷陵區毗鄰。全村海拔在300-730米之間,最高山峰730米。耕地面積1153畝,其中水田面積60畝;山林面積10736.8畝,經濟林木500畝。民俗風情有舞龍燈、玩採蓮船等民間藝術。村內有一山洞,名為仙女洞。其洞分為上下兩洞,下洞有水,可供飲用,洞較小;上洞寬敞,可供人遊玩。洞內面積約XX㎡,有一尊觀音石像。XX年以前曾多次獲得省、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XX年獲“遠安縣綜治維穩先進單位”。

改革開放前,杜家村是一個“無電、無公路、無水利設施”的“三無”村。全村以種植玉米、小麥和大豆等旱地作物為生,靠天吃飯。改革開放後,杜家村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立足本村實際,不斷探索、不懈努力,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農民人平純收入穩步提高。XX年村級經濟總收入49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7.1萬,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年人均收入6234元。形成了以玉米、小麥、茶葉、食用菌、核桃、板粟和反季蔬菜為主導的多種農業產業,電網、交通、無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4年修通了村內簡易通車公路,結束了該村無公路的歷史。1992年修通了通組公路。1994年修通了通戶的機耕道。XX年村“兩委”班子適時提出改善交通環境,整修進村道路。投資200多萬元對進村道路(杜家公路)8.4公里進行了硬化,全部為水泥路面。大大的改善了村內交通狀況,極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使得煤碳資源得到較好的開發利用,農副產品也方便運出,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杜家村原有一煤礦,XX年以前為集體所有,年產2-3千噸。XX底煤礦改製為民營企業,每年上繳村8萬元。XX-XX年,為了解決村民的飲水困難,新建天河水窖124口,躉水池(50方以上)7個。1989-1995年全村村民住房全部進行了翻修刷白,人均住宅面積達50㎡以上。XX年投資12萬元建成了640平方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並配備了衛星接收機、電視機、放像機等裝置設施。1998年以來無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變化,移動、聯通網路覆蓋全村。村民有了自己的衛星電視接收裝置。目前,村內戶平一臺彩電、移動手機300多部、摩托車100多輛。100%村民參加了新農合。24戶農村困難家庭享受了農村低保。4戶老百姓新蓋了二層的樓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四、主要問題

目前,該村的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前幾年經過農業產業調整,全村產業結構出現了多樣化。但因該山勢陡峭,可利用的林地面積匱乏,加之村內勞動力嚴重不足,60歲以上人員達270人以上,勞動力340人左右,外出打工人員佔絕大多數,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的進度。多數村民仍然維持著傳統的農耕模式,主要經濟來源以外出務工為主。資訊不靈,缺乏新技術,農業科技資訊來源單一,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全村無程控電話和電腦寬頻網路。農村用電有一個因變電臺區出線過細,不能滿足群眾的正常用電。20%以上的農戶存在飲水困難,遇上乾旱甚至人畜飲水嚴重缺乏。

五、相關建議

未來如何發展,我們建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村域經濟發展應以林特經濟發展為主,積極發展林特產業。加大土地整治專案建設,成片開發。三年內力爭達到人平1畝茶園,核桃種植面積達500畝,食用菌達100萬袋。採取連片開發,集中管理,承包經營的方式,滾動發展農村山林經濟林。新建天河水窖和躉水池,徹底解決村民的飲水困難。更換變電臺區出線過細線路,解決村民用電困難。

在這次的走訪工作中,工作組同志們深切體會到了“三萬”活動的重要性。雖然中央對農村的投入在不斷加大,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在不斷落實,農民的物質生活及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民的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經濟發展依然滯後,勞動強度依然很大,“強農惠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萬”活動調研報告三萬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根據市委、市政府“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潔萬家”活動安排,市房管局赴百里洲萬太村的走基層、訪民情、辦實事,市房管局委派副局長楊平同志帶領三名工作隊員深入萬太村3個組的村民家裡,瞭解情況,宣傳政策,聽取意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作為主要負責人,曾三次赴村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情現狀

萬太村位於百里洲鎮東南部,北依長江,南臨鬆滋採寧河,經白路貫穿全境,地勢平坦,原有三個自然村落,東以萬化宮、泰山廟命名,西因臨河雙柳樹拴船樁得名雙柳樹。建國前始稱朱家嘴,五十年代隸屬朱家嘴合作社。體制改革時單設,因萬化宮、泰山廟命名萬太村。系平原地帶,地域面積3.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19畝,水面僅三十餘畝(系1954年江洪破堤沖積成潭而成)。XX年農村稅費改革前由七個自然村落合併為三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97戶,總人口1742人,其中勞動力1337人。該村歷史悠久,可上溯至27XX年前,史有萬化宮、泰山廟聞名遐邇。該村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氣候優越,是百里洲鎮優質棉生產基地,所產棉花以單產高、質量好遠近聞名。

近年來,萬太村按照上級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生態村、文明村、小康村”目標,在基礎設施、農民增產增收、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及關注民生辦實事等方面持續發展。該村主要發展養殖業和打工經濟。XX年以前主導產業以砂梨、柑桔、西瓜及黃桃果蔬種植為主,棉花、小麥、玉米、家禽養殖為輔,間以打零工應付農閒。XX年調整產業結構後,種養殖業以棉花為主,以小麥、玉米、果蔬種植、牲豬家禽養殖為輔;打工經濟以市外長期務工為主,城鎮及農村企業臨時用工為輔。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5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00元,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手機普及率達69%,80%以上的農戶沿經白路兩側居民點修建小洋樓,約60%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安裝程控電話165部,建沼氣池239口,改廁改廚率達64%,新增農業機械十餘臺套。萬太村自籌共建村級衛生室1所,村民自主經營農貿超市2家。近幾年自籌資金建設通過公路經白路1500米,恢復並擴建大修水利時期主幹溝渠,形成三縱一橫的農田溝渠5650米,水利設施自成體系,主幹、支渠貫通全村,解除內澇隱患,使全村人基本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萬太村黨支部下設3個黨小組,有黨員51名,其中有活動能力黨員33人,流動黨員9人,困難黨員6人。按照居住地域和棉產區特點,建立黨員聯戶責任區6個,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名,村級後備幹部3名,並在黨員聯戶責任區實行“一幫一、一扶一”的幫扶留守婦女兒童和孤寡老人貧困戶制度。XX年在上級政府扶持下,萬太村建設佔地46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6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村委會辦公樓,並配備廣播、圖書室、電視、視訊投影儀等宣傳設施,XX年自籌資金4.5萬元對村委會辦公樓場地、圍牆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建設,鞏固了村級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陣地建設,並積極與上級部門聯絡,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深入開展“送戲、送書、送電影”的文化活動,營造更加和諧的生活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切實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決策議事、便民服務的綜合性功能。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春耕缺水,棉田不能進水,機站不能起水,少數溝渠沒有經過硬化,全村飲用水質量差,土地平整以來,農戶土地分配不均,土溝淤塞。由於歷史原因村級債務化解無路,嚴重影響了黨群、幹群關係,對兩委開展工作造成了不利因素。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市“三萬”活動動員培訓會後,我局高度重視,及時赴村傳達會議精神,嚴格按照“三萬”活動“三個全覆蓋”的要求研究工作方案。

一是召開村“兩委”會,組建工作專班,成立“三萬”活動領導小組,指導開展“三萬”活動;二是制定了“三萬”活動工作方案,建立了檔案,經過黨員、村民代表討論,明確“三萬”活動的目標任務;三是召開好兩個會,即召開村“兩委”會,把“三萬”活動納入當前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召開全體黨員、村組幹部、村民代表共30人座談會,廣泛聽取對開展“三萬”活動的意見和建議,梳理問題、研究措施加以解決;四是進村入戶調研,上門摸情況、發放問卷1000份,共收集問題和建議115個,記錄民情日誌10篇;五是轉變作風,身體力行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六是積極制定措施,用專案支撐“三萬”活動,我局先後為萬太村“三萬”活動及“潔萬家”提供支援3萬餘元,捐款慰問困難黨員20名5000元。

三、調研結果

在逐戶走訪和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黨的惠農政策在下面基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村民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但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對政策、幹部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分析歸納,村民們反映的問題和要求主要有:

一是該村農業生產水源存在問題。由於歷史原因,全村3819畝耕地中有近500畝面積用水困難,佔13%,主要起水設施破損,江河水到達田間溝渠不暢;二是土地平整後,部分田塊勾路渠堵塞,排漬引水不暢通,道路出行困難,村民反映強烈;三是當前勾路渠等基礎設施影響農業結構調整,需要鋪設碎石路XX米,硬化溝渠800米,維修機站1座,新建機站1座,疏挖田間渠道1000米;四是村民飲用水水質差,村裡沒有水廠。五是群眾需要發展種、養、加工等產業的小額貸款很難貸到。

針對民情民意反映的問題和要求,我和駐村工作組與萬太村委會班子進行了溝通協調,要求儘快落實解決。

四、工作安排

根據調研走訪掌握的情況,我們將積極發揮自身作用,與當地鎮以及村組一起,針對萬太村村民當前實際困難和問題,積極想方設法,採取有效措施,力爭加以解決:

一是積極協調渠道的疏挖。由萬太村對水渠進行實地測量,提出具體改造修繕方案,估算建設資金。倒排工作時間表,加大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對渠道修建儘快到位,解決群眾生產飲用水質量差問題。二是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群眾開展溝渠改造。對屬於政府確定的清淤改造重點範圍的溝渠,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儘快組織改造;對符合規定標準的溝渠,積極爭取列入改造計劃;對目前尚不能列入政策範圍的溝渠,引導當地村民出工出力組織自行改造。三是著力解決村民飲水水質問題,爭取市、鎮兩級專案資金修建水廠,經過近一年努力,已於年底建成,解決了農戶飲用水質量差問題。四是積極協助村委化解歷史村級債務,採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級收入等方式,分五年時間化解債務80%,使黨群、幹群關係明顯改善。

我們將收集的問題向上級反映,爭取有關部門支援,爭取圓滿解決,讓農民滿意,幫助該村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尋找發展村級經濟的措施,把村民反映最強烈、最直接的困難作為我們今後工作重點加以解決,主要採取爭取政策,協調相關專案支援,切實使“三萬”活動做出更大成效。

“三萬活動”調研報告三萬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按照市委“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的要求,市言程中學駐南海麻城壋村工作組,準確定位,快速入軌。入戶工作體現“四個在一線”,幫扶工作實施“五個進農家”。真情關愛農民,真情關注農村,真情關心農業。

一、基本情況

工作組從3月7日到3月18日共登門走訪700餘戶,問卷調查700餘份,召開村民代表大會3次,召開村民座談會6次,走訪特困戶11戶,走訪老黨員老幹部15戶,走訪農業致富能人20戶,從田間地頭到堰塘水渠,從丘陵山坡到馬淹湖畔,都留下了工作組隊員的足跡和身影,對該村的地理、地貌、水渠、路網和民俗風情,我們有了基本的瞭解。

麻城壋村位於南海鎮中部,東鄰拉家渡,南靠馬淹湖,西與嚴興場、慶壽寺湖接壤,北接厙家咀村,地處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度地帶,三面環湖,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兼種少量棉花,村域國土面積7.47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750戶人家,總人口人,其中勞力 人,常年外出務工約人,耕地面積2960畝,人均 畝。全村有70名黨員,成立了中共麻城壋村總支委員會,下設農業、老齡和外出務工三個黨支部,村委會下設經濟發展、財經、計劃生育和治調等四個專門委員會,村總支、村委會陣地建設基本完備,有村民代表會議室、黨總支村委會辦公室、村民談心室和村民圖書閱覽室。其中各類藏書3000餘冊。黨的五個基本建設落實到位,村務公開和各項制度健全,村組領導依法施政,為村民服務的執行機制有力、有效。

二、總體印象

經過村情民意的調查和田間地頭的檢視,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村民勤勞樸實,人均居住寬敞,村容煥然一新,村貌變化很大。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在這裡基本落實,農民靠田生計和發展的信心十足,村幹部精誠團結,為民服務的意識較強,村部文化陣地、醫保、醫療、農村低保等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基本完善,農民安居樂業,對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充滿信心,春耕備耕工作正在積極籌備,感恩黨的惠農政策在全體村民中形成共識。

三、村民的主要期盼

1、引水渠擴洗清於工程要實施。麻城壋村三面環湖,本應是很優越的地理條件,馬淹湖、慶壽寺、臘壩子三個湖,湖水面積都在500畝以上,看似一片汪洋,但它不歸麻城壋所有,看見的水不能用,而引水渠年久失修,雜草叢生,於泥堵塞,早已失去了引水功能,目前的狀況是天旱水不能進,天淹水不能排,農民種田成了名副其實的望天收。由其是天旱沒有水源,泡田無水,施種無望,據六組村民反映,他們居住的地方俗稱“望糧衝”,由於丘陵地區的特定地理環境,水田是層層梯田,客觀上造成了農田灌溉的難度。這裡居住著47戶人家,110耕地分佈在這兩個衝上,老天爺若不下雨,鄉親們將是欲哭無淚。

2、村級公路表面要硬化,組級公路路基要形成。據悉麻城壋村村民上繳公路集資款已連續五年,按人平50元計算,全村已累計集資80餘萬元。但是,目前村級公路表面硬化僅為1.9公里,橫跨六組及洞興鋪子的一條公路是連線集貿市區和該村內陸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四所學校接送學生的必經之路,現在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給村民運糧、運肥、商品交換等物流業帶來極大不便,嚴重的制約了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入學的安全隱患。由於組級公路缺乏最基本的路基和硬化要求,耕整機、收割機難以進田生產,導致部分農民田間勞動仍然是最原始的生產工具,農村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嚴重受阻,農民勞動強度難以減輕。

3、電話、寬頻、有線電視要進戶。據調查該村第11組、16組有線電話未進戶,大部分村組寬頻和有線電視未進組,農民文化生活仍處於較低水平,資訊不暢通,交流被堵塞,加之村級有線廣播設施不完善,因此,農業科技資訊難以推廣。

4、組級機臺建設要配套。目前部分機房受損,電機水泵失修或功率不足,組級排灌裝置形同虛設。據瞭解,該村村民水利灌溉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引水管要配置300-500米,通常採用三級引水,農民為此耗資每戶在500元以上。

5、進行井水抽樣化驗,確保農民飲用水安全。要求抽樣進行測土配方,讓農民根據不同的土質要求,科學施肥、科學施種。

四、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1、該村第6組1500米引水渠急需擴洗,不然的話,若久旱無雨,該組村民將無水泡田,造成有田不能種,農民的生計將存在困難。

2、臘壩子湖畔幾個村組的機臺、電機、水泵要維修,確保泡田灌溉能基本實施。

五、麻城壋村XX年目標規劃

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XX年村級主要工作目標是:

1、改變村容村貌,硬化、綠化村部操場,計劃開支5萬元。

2、改善交通條件,擴寬改造七、九、十組公路1.7公里,為道路硬化打好基礎。

3、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擴洗一、二組進水渠道3000米,確保澇能排旱能灌。

六、幾點思考和建議

據調查統計該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務工,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農戶一般是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員;二是家中有租種他人土地且耕地面積一般在10畝以上;三是承包了魚塘,增加了養殖業收入。人均耕地面積少是該村的客觀條件,“水”是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目前的狀況是生計靠種田,致富靠務工,據於這樣一種現實,我們作了如下思考:

1、大力扶持一批養殖大戶,改變農村產業結構,轉變家庭經濟增長方式。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本地資源興建一至二個村辦企業,吸納剩餘勞動力,縮減農業種植勞動力,讓更少的人種更多的田,不斷提高耕種勞動者的工資水平。

3、加大外出務工和勞務輸出人員的管理和培訓,每年可以利用春節舉行一次集體團拜會,倡導關心家鄉,我為鄉親辦實事的活動。

4、有計劃、有組織的就近組織勞務輸出,在不務農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收入。成立施工隊、運輸隊等勞務輸出組織。

走進農村,感慨很多,中央對農業的投入在不斷加大,黨的惠農政策在逐步落實,農民的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種田的農民確實感到很滿足,很幸運。但是,不可否認,農民仍然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產水平仍然很低,勞動強度仍然很大。農民很勤勞,耕種確實很辛苦,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後,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我們的農民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三農”工作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有中央1號檔案的精神作指導,有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有全體農村人的辛勤耕耘,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