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貧困地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1W

貧困地區幹部要負重克難

貧困地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既是對貧困地區群眾的深切關懷,更是對貧困地區幹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跟上全面建設小康步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縱觀全國發展格局,多數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水平較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如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貧困地區要加快發展、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任務更艱鉅,作為帶領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貧困地區幹部肩上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因此,筆者認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負重克難是貧困地區幹部的首要責任。

一、貧困地區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按照“兩個大局”的思想,依託東部沿海和東部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條件,率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波浪式、臺階式推進建設的模式,我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大大提高,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也在不斷拉大。以西北五省區與東部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山東和江蘇五省人均水平為例,1980西部與沿海的人均國民收入只相差59.3元,到1993年這一差距拉大到972元;據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顯示,2019年西部與沿海人均GDP相差6264元,到**年差距擴大到26732元。東部及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給邊遠地區、尤其是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

(一)在全域性工作中的分量減輕。實力決定影響力。一方面,由於貧困地區的偏遠、封閉和落後,貧困地區經濟總量弱小及人的素質不高等因素,使得貧困地區對國力的影響甚微;另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的迅速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量的累積增加,在全域性中所佔額度擴大,更重要的是在區位和政策的雙重優勢條件下,產生出巨大的資源聚集效應,直接左右著貧困地區資源的排程和利用,導致貧困地區自己想幹的事也必須一定程度地依賴發達地區,對全域性工作決定性、有影響的作用力降低。

(二)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從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來看,主要表現為社會基礎結構落後、人的素質較低、社會經濟結構傳統性強、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以及幾者之間相互制約的惡性迴圈,嚴重束縛著貧困地區的發展,迫切需要有外部力量來打破或弱化貧困與相對貧困的迴圈鏈。從市場經濟競爭來看,因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勞動力素質低等先天不足,在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和要素自由流動條件下,貧困地區各種稀缺資源會流向經濟效益高的發達地區,使本來發展後勁不足的貧困地區“造血”功能進一步弱化[2],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進一步喪失。

(三)發展揹負著跨越與跳躍的包袱。貧困意味著被動,對貧困地區而言這種被動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法搶佔市場的制高點,不能引領發展的潮流。與此同時,這種被動還體現在:貧困地區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參照目標,那就是發達地區目前的水平。不能達到或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永遠就是落後和貧困。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不僅在人均水平、經濟總量、生產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包括人口素質、思想觀念、教育文化在內的整個社會進化過程中存在著歷史階段性的差距,要縮小或消除這個差距,不僅需要國家在政策、資金上的傾斜支援,貧困地區還必須自力更生、奮起直追,跨越一些發展階段,跳過許許多多正常發展的必由環節才能實現。

二、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幹部必須負重克難、奮發進取

黨的xx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全面建成小康不是“總體”小康,也不是“平均”小康,而是每個地區都要達到小康水平。而在廣大農村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大批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相當的差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鉅。因此,貧困地區的幹部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擔負起本地區小康社會建設的重大責任,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一)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克服信心不足,是攻堅克難的前提。首先,我們要清醒認識到,貧困是自然因素、歷史因素、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導致的,消除貧困也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從救濟式到綜合開發式的扶貧道路,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地使全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約2.5億。實踐證明,貧困是可以戰勝的。其次,為了加快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國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教育方面的“兩免一補”政策,農業方面的“糧食直補”政策,環境方面的“生態補償”政策,扶貧方面的“連片開發”、“精準扶貧”和各級黨政機關等單位開展的“定點扶貧”等等。這些政策幾乎覆蓋了農村發展相關的公共服務、產業發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而且都有相關配套財政投入,政策含金量相當大,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第三,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小康是全黨全國的重要政治任務,是全國各族人民尤其是貧困地區群眾的迫切願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幹部責無旁貸。儘管貧困地區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因此,貧困地區的幹部,既不能灰心喪氣,怨天尤人,也不能不知所措,迷茫困惑,而要樹立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主動擔當貧困地區小康社會建設的各項任務。

(二)奮發自強,提高素質。要帶領人民必須有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相比經濟發達地區而言,多數貧困地區地處偏遠,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後,資訊相對閉塞,感受外界變化和現代文明的衝擊嚴重滯後,客觀上導致了貧困地區幹部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創新工作能力較弱,加之經濟結構傳統性強,自然經濟色彩濃厚,貧困地區幹部商品經濟意識不強,領導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這與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更不能滿足跨越式、跳躍式發展任務的要求。針對這些情況,貧困地區幹部只有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鍛鍊的重要平臺,把群眾的脫貧致富作為己任,在實踐中鍛造意志、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奮發進取,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勝任新的歷史使命。要善於學習借鑑,增強創新工作能力。貧困地區具有很多共性特徵,但各地的實際情況又各有不同,在執行上級政策時,不能滿足於照搬照抄,要在吃透政策檔案精神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借鑑其他地區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切實提高執行政策的創造性、靈活性和實效性。要勇於解放思想,增強市場經濟意識。因循守舊,便難有突破。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困地區幹部既不能安於現狀、畏首不前,更不能無所適從、自甘落後,而要牢固樹立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自覺運用市場經營理念來釐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運用市場規律來指導生產、發展生產。

(三)實抓實幹,開拓奮進。艱鉅的任務,只有靠良好的作風和科學的方法才能完成。貧困地區發展滯後、條件艱苦,帶領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需要廣大幹部有過硬的工作作風。這就要求貧困地區幹部一定要保持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去,帶著濃厚感情,察民情、問民需、解民憂,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理,全心全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勇於擔當、敢於負責、善於落實,切實擔負起帶領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重大責任,把落實好各項扶貧政策措施擺在突出位置,結合群眾自身條件和發展願望,幫助他們定路子、找專案,科學制定實施方案、計劃,並全過程跟蹤管理,及時研究解決出現的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見到實效;要注重工作統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各方面的關係,為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同時,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向群眾學習,總結推廣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群眾組織和調動起來,讓群眾在改變貧困面貌中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三、採取有力措施提高貧困地區幹部的素質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提高貧困地區幹部的素質,建設一支好的幹部隊伍,不僅是幹部自身成長與發揮作用的需要,更是貧困地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對切實加快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理論水平。在幹部中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知識教育,尤其是加強對關於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論述的學習。通過以會代訓、短期學習班、遠端教育等多種形式,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等有關知識,教育引導幹部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根本任務、發展階段、發展動力,消除貧困地區幹部各種陳舊思想觀念,增強他們的基本理論素養和勤勉敬業意識,鼓勵他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埋頭苦幹,紮實工作,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加強培養鍛鍊,提高業務能力。針對貧困地區幹部思路不寬、市場經濟意識不足、文化知識不高等問題,要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一是上派掛職學習。從基層選派一定數量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幹部到上級黨政部門或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掛職學習,通過邊幹邊學,促進他們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積累經驗,經過一定時期的工作實踐後再回到本地工作。二是下派掛職鍛鍊。從黨政機關選派一定數量年輕的後備幹部到基層掛職鍛鍊,讓他們熟悉基層工作,尤其是農村工作情況,增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三是開展教育培訓。堅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基層經驗豐富的幹部到各級黨校和各類幹部學校,通過輪訓、培訓等形式進行培養教育,系統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增強貧困地區幹部領導經濟發展能力。同時,可適當有計劃地組織幹部到先進發達的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考察學習,以開闊視野、學習經驗,變他人經驗為己所用。

(三)加強幹部管理,激發工作活力。建立健全高效、廉潔、勤政的幹部工作機制,堅持用制度管理幹部,不斷強化幹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和標準,全面考核幹部的德、能、勤、績,突出幹部的實績考核,堅持領導評價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考核、使用和獎懲幹部的重要依據,充分調動幹部工作積極性。改革工資和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工作生活條件,讓貧困地區幹部經濟待遇上逐步提高,使他們能把主要心思用在工作上,踏踏實實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真正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