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我市現代物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2W

根據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調研的總體安排,調研組於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現代物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我市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一)現代物流業發展基礎和發展態勢

1、具備與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適應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合肥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地處四大物流通道的交點(東、中部地區南北物流通道,東部沿海與西北、西南地區物流通道),周圍500公里範圍基本覆蓋中國東、中部最發達的7省1市近5億人口。合肥已經形成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運輸形式並存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是全國“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網路體系規劃中的42個節點城市之一。隨著鐵路樞紐建設的全面提速,機場、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推進,合肥作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的作用日益顯現,為快速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經濟特別是工業快速發展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了支撐。進入21世紀之後,合肥經濟增長進入加速期,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16.9%。全市生產總值為1664.84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8.36億元,進出口總額77.08億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078.3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09.29億元。今年1-5月份,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6戶,總數達到1563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接近全年水平。隨著一批重大工業專案相繼建成投產,預計未來我市工業仍將保持高位增長。經濟特別是工業快速發展,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產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間。

3、當前的巨集觀政策、環境十分有利於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一是現代物流業作為唯一的服務行業進入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合肥被確定為全國17個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形成和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及示範區建設的推進,將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更強的動力、更好的支撐。三是合肥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為現代物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契機。

4、近幾年我市物流業呈現出總量初具規模、速度日趨加快、質量日益提高的態勢。

從總量看:,我市物流企業600戶,固定資產原價28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37億元,從業人員4萬人,完成增加值4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近3%,佔服務業的比重為7%(上述數字不含個體戶和鐵路運輸)。從流量看,全市總貨運量達到9536萬噸,其中,公路7195萬噸,鐵路1284萬噸,水運1055萬噸,民航1.77萬噸。從佔我市貨運主體的公路運輸看,共有道路普貨運輸業戶4508家(含個體戶),普貨運輸車輛31568臺、總噸位136726噸;危貨運輸業戶26家,危險品專用車輛726臺、總噸位7933.3噸。

從質量看:湧現了一批發展較好的企業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華泰物流等;一批機制靈活、經營規範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迅捷物流、徽駱駝等;一些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如中外運、寶供物流等入駐合肥經營;原來從事傳統運輸業務的市運輸總公司、潤安集團等企業,正積極變換角色,逐步加快傳統運輸向現代物流運輸方式的轉變。佔地百畝以上的物流園區及貨運站場12家,主要分佈在大型批發市場和工業區附近。貨運車輛運力結構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廂式、罐式、集裝箱、冷藏、重型半掛牽引、大型物件等專用車輛噸位數已佔據我市營運貨車總噸位數的半壁江山。危貨運輸企業初步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車輛實行了公司化經營和管理。

(二)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1、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我市商貿企業8700多戶(不含個體),實現營業收入2353億元,從業人員17萬多人,完成增加值17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近11%,佔服務業的比重為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8.36億元,增長25.5%,佔全省的份額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連續兩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會城市連續三年位居第一。

2、商業設施較齊全,大商貿、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區擁有各類商業網點4.6萬個,營業面積380萬平方米。其中,營業面積大於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業設施47個,業態包括購物中心、大型百貨店、大型綜合超市、大型專業店和倉儲會員店;連鎖農家店814家,鄉級覆蓋率達到100%;商業街39條(綜合街14條,專業街25條);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發市場47個,“金鼎百貨店”3家。

3、市場主體日益壯大。合肥百大集團實現銷售額192億元,同比增長24%,位居中國服務業百強第93位,連鎖百強第14位,零售百強第10位。周谷堆農產品市場、安徽大市場年交易額分別達105億元、85億元,雙雙跨入全國同類市場10強行列。商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至今,全市商貿流通業引進內資40億元人民幣、外資5億美元。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世界500強及國際知名零售企業陸續入駐;北京華聯、上海世紀聯華、國美電器等國內有影響的商貿企業也先後登陸合肥。

二、我市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物流業面臨的矛盾與問題

我市物流業近年來雖有較快發展,但總體上還處於低水平、粗放型發展階段,處於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過渡階段。具體表現為物流成本過高(,我國物流總費用佔gdp的18.3%,深圳市物流總費用佔gdp的15.9%,同期美國、日本物流總費用佔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卻高達20%()),運力結構不太合理(參見表1),物流的外部負效應(如能源浪費、空氣汙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擾物流業發展的矛盾與問題主要有:

1、物流管理體制亟需完善。現代物流的發展,要求打破傳統的行業與區域限制,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而現狀是分行業運輸管理方式和分部門管理體制並存,各部門、各行業各管一塊、各自為政、政出多門。全市物流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協調,造成銜接不暢、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致使物流執行系統環節多、週轉慢、費用高、服務差,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2、物流供需結構不平衡,社會化、專業化程度較低。一方面,受觀念的制約和信任機制缺失的影響,大多數工商企業習慣於“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組織的自我服務完成;少數企業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務業務進行外包,導致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約了第三方物流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業數量雖然較多,但規模小、實力弱、功能單一,管理水平、資訊化程度和技術裝備水平不高,能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和供應鏈一體化解決方案的不多,主導市場發展的大型運輸企業(目前尚無一家運輸企業達到貨運一級資質,二級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現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缺乏。另外,冷鏈物流等專業化物流儲運能力明顯不足。

3、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援力度不夠。目前,我市尚沒有出臺支援物流業發展的專門政策,只是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條關於物流業的內容,但實施以來,只兌現了13.9萬元扶持資金,關鍵是該項政策門檻太高,讓企業難以企及。

4、物流專業人才短缺。企業缺乏物流管理和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教育機構缺乏規範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徑,社會上缺乏專業諮詢機構,政府缺乏專業物流管理與規劃人員。

5、物流基礎工作亟需加強。一是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水運條件建設仍需加強,航道等級低、港口基礎設施薄弱、分佈不合理狀況亟需改變。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統一的公共物流資訊平臺,資訊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統計工作薄弱,統計指標體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園區、貨運站場規劃建設相對滯後,佈局不盡合理。五是全市尚沒有一家出口加工區或b型保稅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6、行業自律不夠,市場競爭不規範。由於我市物流行業協會成立時間不長,會員覆蓋面不廣,行業影響力弱,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物流低端市場競爭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壓價競爭、偷漏稅、超載嚴重和極少數經營戶卷貨走人的現象。

(二)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形勢較好,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1、市場結構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市場發展滯後,現代化流通方式缺乏,連鎖農家店村級覆蓋率只有50%。二是市場的產業帶動效益和集聚效應不明顯。生產資料、生產要素等大型專業性市場少,與支柱產業關聯度不強。三是社群商業基礎設施數量不足。四是商業特色有待加強。商業地塊開發、建築外觀設計、專業形象設計等方面缺乏統籌策劃和開發,導致商業的特色不明顯,形象不鮮明。大多數商業設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費和購物,大眾化業態多,品牌差異和特色差異不明顯。高附加值的高階消費品市場供應不足。

2、流通總量小,民營企業規模小,企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消費品市場總量較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會城市排名倒數第二位(參見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兩大國有企業外,民營商業企業整體規模不大,競爭實力較弱;批零貿易業中連鎖銷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為20%左右,而發達地區為40%-50%。企業資訊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業規劃得不到有效執行,商業佈局不夠合理。一是商業規劃的執行往往讓位於招商引資的需要;二是政府規劃部門監管職責不明,開發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常不按商業規劃建設便民網點或建後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錯位經營的大型百貨店集聚效應不明顯,以經營快速消費品為主的連鎖超市卻往往扎堆;四是現有商業設施呈老城聚集、新區不足的狀態。

4、消費環境亟需改善。不少商業設施交通條件欠佳,停車設施不足,疏導客流的空間狹窄;為顧客服務的軟硬體設施和條件不足,如綠化、休閒娛樂設施、標牌指示、貨物託管站等;部分市場佈局凌亂,衛生狀況很差。

5、電子商務發展滯後。主要受誠信體系及質量保證和售後服務缺乏的困擾及網銀安全等的制約。

6、政策、環境對商貿業發展扶持不力。一是隻有針對新進企業的扶持政策,對已有商貿企業沒有扶持政策。二是電力、供熱、銀行卡等行業利用壟斷地位侵蝕競爭較為充分的商貿業利潤,加劇行業間的不公平。三是商貿企業融資難。

三、加快發展我市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的若干建議

為實現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實的全國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商貿中心,提出如下建議:

(一)關於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對策建議

1、強化意識,明確定位。實踐表明,發展現代物流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對我市當前而言,是發揮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合肥經濟圈建設的迫切需要,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投資環境、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業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全市各級、各部門和企業應提高對發展現代物流業必要性、迫切性的認識,樹立現代物流意識,增強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明確我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定位,一是明確物流產業為我市優先發展的產業之一;二是充分發揮合肥作為全國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的作用,加強與其他物流節點城市特別是鄭州、武漢的分工合作,構建中部地區物流金三角;三是作為安徽省物流樞紐,擔負全省物流週轉、換裝和聯運的功能;四是把物流業作為構建合肥經濟圈的先導,融入長三角的切入點。

2、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建議市政府儘快成立由常務副市長牽頭,各職能部門相關領導為成員的現代物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及時溝通訊息,統籌協調各部門出臺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協調物流發展的重大問題,推進重大物流專案建設。建立合肥經濟圈物流業協作制度,並加強與蕪湖為代表的沿江水運物流帶的合作。

3、規劃引導、合理佈局。建議在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指導下,儘快編制、出臺我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規劃,以規劃統一引領全市物流業快速、有序發展。要根據“141”空間發展戰略和合肥經濟圈建設目標,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產業佈局、商品流向、資源環境、交通佈局等因素,優化物流業的區域佈局。抓住新建、改擴建高鐵站、鐵路貨運站場、合肥港、新橋機場和城市道路大建設的難得機遇,加強鐵路、港口、公路和機場轉運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合理佈局物流園區,完善中轉聯運設施,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及城際通道與市區道路的無縫對接和高效貫通。在對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的出入口建綜合物流中心、公鐵聯運中心;在高速公路與進出城幹道的公路運輸節點,建物流轉運中心、貨運站場;在大型企業、專業批發市場周邊建現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資源,夯實基礎。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區航道(含合裕線)等級,加快建設江淮運河,加快建設具有引領作用的大型碼頭,加快空港建設,預留高鐵貨運站場空間,以優化我市貨運運力結構,提高物流運輸能力。二是規劃和建設城市快速道路系統,實行客貨分流。三是鼓勵社會資金按照規劃建設物流園區、貨運站場,政府給予土地使用方面的優惠和便利,並投入一定的前期開發資金。四是整合現有資源,加快由政府主導建設全市公共物流資訊平臺,並通過與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系統和企業的物流資訊系統相互銜接、相互支援,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物流資訊系統,同時實現與本省及周邊中心城市的物流資訊平臺相銜接。五是利用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快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發展”的機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區和b型保稅中心的申請力度,爭取儘快獲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業統計工作的部署,加強物流主管部門和協會的力量,完善物流統計工作。

5、創新機制,培育主體。要通過創新機制來培育物流市場,扶持市場主體。鼓勵生產和商貿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大力培育、引進和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強服務創新和技術、裝備改造,提供供應鏈一體化解決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務。鼓勵現有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快遞企業的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鼓勵中小物流企業加強資訊溝通,加強資源整合,鼓勵物流企業兼併、重組、合資、合作。加強物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

6、政策保障,促進發展。建議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專門意見與政策,明確物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確定物流業發展的方向和領域,制定符合實際的財政、稅收、用地等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建議通過設立財政引導資金,用於扶持物流中心、物流專案、物流技術創新、物流資訊化及物流高新技術應用專案等的建設,優先資助通過《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認定的a級以上企業。在稅收政策方面,針對物流企業反映強烈的營業稅重複納稅、土地使用稅稅率大幅提高、物流業各環節營業稅稅率不統一及跨區企業所得稅總分支機構不能統一繳納等問題,建議市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解決。在土地政策方面,針對物流園區投資大、回收週期長、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徵,建議將物流園區、貨運站場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設用地納入全市總體發展規劃,並在地價上予以優惠,對特殊倉儲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資政策方面,積極支援有條件的物流企業上市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對物流業的融資創新,建立適合物流企業的貸款評價體系。

7、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提升組織化水平。政府應鼓勵物流行業協會進一步發展會員,擴大行業影響力,支援協會發揮作用:一是行業調研與統計,在政府統計部門的指導下,開展行業統計,為政府決策提供翔實可靠的依據。二是諮詢服務,如釋出物流資訊、提供資訊諮詢。三是行業規範,從自律的角度制訂各項行業規範制度,在市場準入、退出等方面發揮把關作用,在行業的標準化運作、守法經營、受理行業投訴方面擔當主角,如企業等級標準的制訂、評定,企業信用考核,標準化體系的推廣。四是行業教育和培訓。五是聯絡與交流,組織各類行業交流、研討、宣傳推介活動,為行業與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溝通與交流建立渠道,尋求支援。

8、引資引智並舉,加強人才支撐。建議成立由學者、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界專家組成的物流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對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出政策建議,對重點物流專案的認定提出專家意見。幫助本地企業引進、留住高層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資專案招來人才,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培養人才。

(二)對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建議

1、按照構建合肥經濟圈的要求,規劃商貿流通業。進一步加強圈內合作,優化商業佈局,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局面。圍繞合肥經濟圈產業發展建市場,重點發展生產資料、工業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要利用商貿流通業的資源整合優勢幫助圈內城市承接產業轉移,銷售農副產品和工業製成品,與圈內城市共同發展。鼓勵圈內商貿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商業合作,支援合肥骨幹商貿企業到周邊市、縣開設連鎖店,提高經濟圈商品整體檔次和水平。

2、實現城鄉資源統籌配置。把市場拓展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合理規劃和佈局,建設一批腹地廣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進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把新興的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大型倉儲超市等業態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3、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通過綜合政府的產業政策、企業的市場需求、行業的發展趨勢、消費的變動情況等資訊,提高各類網路資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當前,一是抓緊研究電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認證、線上支付、稅收、市場準入、隱私權保護、資訊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問題,逐步完善電子商務的法規規章建設;二是以支柱產業為依託,培育一批集資訊釋出、價格指導、網上交易、資源配置等功能於一體的行業入口網站,發揮無形市場的優勢。三是鼓勵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連鎖超市建設網上商城,增強配送功能,擴大網上消費。四是發展服務業的網路業務,拓寬電子商務覆蓋面。五是打擊電子商務領域的非法經營以及危害國家安全、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電子商務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現有商貿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利用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激勵本地企業加強資訊化建設,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制定差別化的授信條件,創新擔保方式,通過動產、應收帳款、倉單質押等方式,解決中小商貿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鼓勵中小商貿企業通過協會等方式入股建立聯盟,合作參與大商業專案的開發。

5、合理進行商貿佈局。一是與城市整體發展相協調,根據城市的發展定位、發展步驟、產業政策來確定商業市場的定位、佈局、業態、規模、政策。對新建、擴建道路周邊的商業網點,要及時謀劃,合理佈局,提升檔次。二是充分發揮商貿流通的導向作用,與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三是實施“商旅互動”策略,促進商貿業和旅遊業共同發展。四是依託交通幹線網路、快速交通系統,將商業設施建在交通便利之處。五是與傳承歷史文脈相協調,一方面商業設施的改造和建設中,妥善保護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風貌;另一方面,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商業資源,傳承和提升傳統商業。六是積極開展以“便利消費進社群,便民服務進家庭”為主題的“社群雙進”工程。通過網點、資金、技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導優勢企業到社群設立便利店、物資回收站、維修站、早餐點、理髮店等便民利民網點,滿足社群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