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青年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01K

##團區委 內容摘要 隨著##發展的日新月異,##青年的生存和發展狀況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本課題通過對##區青年的文化與生活、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援、家庭生活和職業發展狀況、個人發展與幸福指數調查等方面展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全面分析##青年素質狀況以及青年生存與發展的巨集觀和微觀環境,並對新時期共青團工作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青年 發展狀況 滿意度 調查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在“兩港一城”建設的重大發展機遇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近年來多項經濟指標走在上海郊區的前列。同時,##快速的城市化、現代化也促使##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大量農民轉為市民,湧入的外來人員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就業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為了全面深入地瞭解新形勢下##青年的發展動態,從而有效地推動全區共青團工作的創新發展,團##區委於XX年7-10月間對##青年群體開展了大規模的青年發展狀況調研活動。 截至XX年12月底,##14-35週歲戶籍青年為19.64萬人,其中男性9.92人,佔50.5%,女性9.72萬人,佔49.5%;非農業人口13.45萬人,佔68.5%,農業人口6.19萬人,佔31.5%;國中和高中在校生人數約為4.07萬人,佔20.1%。14-35週歲的來滬青年為7.11萬人,佔##青年總數的36.2%。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通過抽樣/配額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者在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設計了問卷,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ls)和主觀健康量表(ghq-12)及其他自制量表。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青年的基本情況、文化與生活、政府公共服務評價、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援、安全狀況和文明狀況、志願行動和社團參與、社群參與和政黨參與、歸屬感、自我認同與自尊、工作、家庭生活和自我發展狀況、個人發展與幸福指數調查等方面。調查物件是年齡在16-35週歲的##常住青年(連續住在##半年以上),發放問卷XX份,回收1960份,回收率98.0%,其中有效問卷1923份,有效率96.5%。問卷在##的十四個鎮、工業園區、機關單位、企業和社群青年中按照各群體人數比例配額發放,樣本對調查物件有較好的代表性和覆蓋面。本報告對問卷資料採用spss進行分析,並對處理結果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二、##青年的發展狀況 (一)關於樣本的基本資料 在本次調查的1923個有效樣本中,平均年齡27.2歲。性別方面,男性佔50.9%,女性佔49.1%;戶籍方面,上海戶口占94.9%,非上海戶口占5.1%;居住地點方面,城鎮佔45.7%,農村佔54.3%;婚姻狀況方面,有配偶的佔48%,未婚的佔50.6%,離婚的佔1.4%,喪偶的佔0.1%;宗教信仰方面,無信仰的佔91.1%,佛教佔4.4%,基督教佔3.2%,其它宗教佔1.3%;教育程度方面,國小及以下佔0.5%,國中佔17.9%,高中、三校佔38.2%,大專佔22.4%,本科佔20.2%,碩士及以上佔0.8%;政治面貌方面,中共黨員佔13.8%,共青團員佔50.8%,民主黨派佔2.1%;個人月收入方面,低於1000元/月的佔33.3%,1000-XX元/月佔47%,XX-3000元/月佔11.2%,3000元/月以上的佔8.6%。 (二)基本特徵 1、##青年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發展持樂觀預期 第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給予較為肯定的評價。在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的評價中,青年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前四位依次為經濟發展現狀(55.0%)、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3.1%)、文化發展水平(39.7%)和城市建設(38.4%)。這與##近年來依託“兩港一城”,努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密切相關。目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臨港開發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經濟指標在近四年中均實現了翻番,年增長超過20%,##青年目睹了近年來##城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改革和發展持高度的認同。 第二,對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認識更為客觀。物價快速上漲和貧富差距成為##青年最為擔憂的問題。從“##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調查結果來看,##青年認為“物價快速上漲”(48.8%)、“貧富差距”(17.3%)、“交通擁堵”(6.6%)、“幹部腐敗”(6.2%)和“精神生活貧乏”(6.1%)排在前五位。通過和1997和XX年青年發展狀況的比較可以看出,##青年看待社會問題更加客觀深刻。1997年和XX年對全國青年狀況的調查顯示,青年對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的觀察主要在現象層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穩定、治安惡化等問題,一股腦地歸結為“黨風不正、腐敗現象嚴重”,說明青年對中國國情和改革的最大困難因素還缺乏深入的思考。黨風問題、腐敗現象解決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這是當時中國青年偏激而不失天真的想法。本次調查中,##青年雖然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但是他們不再簡單地認為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物價快速上漲”、“貧富差距”、“交通擁堵”等問題同被青年列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說明##青年更加關注民生,認識問題更加客觀深刻。第三,政治意識、社群參與意識等方面的提高保持與##發展同步。在##整體文化環境的影響下,##青年政治意識較強,關心和熱衷參加社群事務。調查顯示,有56.9%的青年表示對參政議政有一定的興趣,有66.6%的團員表現出很強的團員意識和責任感,有74.5%的青年表示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具有比較端正的入黨動機。在社群參與方面,有82.1%的青年願意參與社群問題的解決並願意處於主導者的角色,有73.5%的青年願意為社群發展貢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而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就目前社會轉型階段來看,##青年所保持的這種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熱情,是保證##繼續迅速發展的良好社會基礎。 同時,##青年積極參與各類社團,以參加志願者組織的比例為最高,佔50.4%,其餘依次為校友會、業餘愛好者協會、學生社團、工會、教育組織、行業協會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的社團參與面廣,型別也多種多樣,顯示出青年多元自主選擇機會非常多。另據資料顯示,89.9%的青年認為參與志願活動是快樂的、有意義的、有實效的,有92.4%的青年認為應該援助弱勢群體。##青年對志願活動的熱衷是一種愛心的傳遞、文明的傳播,對發展和諧文化、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2、##青年直面知識經濟的挑戰,渴望高質量的學習文化生活 調查顯示,##青年已經感受到知識經濟帶來的巨大挑戰,不少青年正在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期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一,求知慾望強烈。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有57.4%的##青年對繼續學習培訓持積極態度,並且表示出了一定的興趣。從學習培訓的方式看,##青年的選擇比較多元,包括短期培訓、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和自學考試等等。其中在一年內參與過短期培訓的比例達到49.4%,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比例達到37.6%,參加自學考試的佔到37%。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全國各地人才來##工作,本地##青年感受到了很大的競爭壓力;隨著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產業層次在逐步提升,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相應提高;高校的擴招逐漸形成了一個素質較高的待業人群,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從本次調查的抽樣結果看,##青年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佔21%,低於XX年徐匯青年的33.2%。可見,目前##青年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與中心城區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地區的平均文化水平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而青年作為促進發展的生力軍,其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就##區而言,教育普及工作完成較好,但高學歷的青年人才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引進和積累。 第二,渴望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個標誌。儘管##物質文明水平近年來不斷提高,但是“精神生活比較貧乏”依然被##青年列為##社會發展中的第五大問題。為數不多的文化體育設施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頻率不高,甚至出現文化室變為棋牌室、籃球場變為晒穀場,不少活動場所名存實亡。因為缺乏必要的活動設施和活動空間,所以當問及“您的家庭成員之間最主要的共同活動是什麼?”,有79.8%的青年將“看電視”作為第一閒暇方式。而網路也逐漸成為青年人較多采取的閒暇方式,##青年的周平均上網時間為14.47小時。由此可見,##青年的業餘文化生活基本上被侷限在狹小的空間,形式單一,交流範圍也很窄。擁有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正日益成為##青年的渴求。 3、就業觀念保守,求職途徑比較單一 就業問題是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中青年充分就業問題更是目前就業問題的焦點之一。本次調查顯示,##本地戶籍青年的失業率為12.12%。這一數字遠高於XX年上海市平均城鎮登記失業率4.4%,也遠高於《上海青少年發展規劃(XX~XX)》中確定的到XX年,把青年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標。##青年就業現狀總體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就業壓力更多地來自於徵地青年和農村戶籍青年。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就業狀態進行分析(見表1),如果不考慮徵地青年勞動力和農村戶籍青年,##原城鎮戶籍青年的失業率僅為6.5%,遠遠低於農村戶籍青年失業率(13.3%)和徵地勞動力失業率(13.5%);該人群穩定正式工作人口達到了80.9%,更是遠遠領先於徵地青年和農村戶籍青年在該指標上表現。徵地青年勞動力在失業率指標上與農村青年相近,穩定就業人口比例比農村青年高4-5個百分點,但就總體而言,徵地青年和農村戶籍青年之間的就業情況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因此,郊區青年就業壓力主要來自於徵地青年和農村戶籍青年,許多郊區青年在戶籍身份轉變的同時,其就業能力與原城鎮青年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表1 不同人群就業狀態比較(卡方檢驗p=0.000) 半年以上正式工作 半年以下或非正式工作 失業 總計 原城鎮戶籍 80.9% 12.6% 6.5% 100.0% 徵地勞動力 68.7% 17.8% 13.5% 100.0% 非徵地農業戶籍 64.1% 22.7% 13.3% 100.0% 總計 69.5% 18.3% 12.1% 100.0% 第二,青年就業群體收入普遍較低。調查資料顯示,12%的穩定就業青年月收入低於1000元,接近最低工資水平,而大部分青年(57%)月收入在1000元到XX元之間,九成的穩定就業青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半年以下新進工作者和非正規就業的青年群體中,88%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超過40%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間。不同年齡段青年群體之間收入有顯著差異。其中26-30歲年齡段青年收入水平最高,21-25歲年齡段次之,18-20歲年齡段和31-35歲年齡段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較多青年從事工作的技術含量較低,這些職位不能將經驗積累優勢轉化為收入上的優勢。不同工作單位性質和職業型別的青年之間收入水平也有顯著性差異。從單位性質分組來看,黨政機關就業的青年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就業於外企、國企和合資企業的青年。如果按工作職業型別分組,個體工商戶/自僱者、政府公務員、公司白領的收入水平較高,而工廠生產工人的收入水平綜合來看最低。 第三,就業觀念較為保守。調查顯示,公務員(33%)和事業單位員工(22%)是青年首選的兩大“熱門”理想職業,其次是創業開店(11%),另有少部分青年把外企白領作為可以考慮的理想職業,而其它的職業型別基本沒有被提及。這反映了##青年高度的職業穩定性偏好和普遍的風險規避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擇業相關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時,工資和福利待遇是##青年在實際尋找工作會考慮最多的因素,明顯超過其它因素包括工作穩定性因素。##青年對工作的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和工作環境等因素考慮得較少。概括而言,##青年總體上能夠在較低的工資水平下進入勞動力市場,但在不同人群之間可容忍的工資底線差異較大。##青年較普遍的就業心態是嚮往高穩定性職業,然而在現實求職時卻優先考慮薪酬福利。 第四,親友關係是青年尋找工作最主要的途徑。調查顯示,在就業的各種途徑中,37%的青年認為最有效的就業途徑是“靠親友關係推薦”,其他依次是人才市場(22.3%)、職業介紹所(17.2%),向單位自薦(10.1%),網路招聘(5%),其它(8.4%)。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在當前開放性的現代社會,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途徑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一些社會隱性因素仍對青年的就業問題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青年就業的資訊渠道還有待進一步拓寬,現代化的就業資訊傳播手段,例如網路招聘需要進一步加強。就業優勢群體傾向於積極評價其生活現狀與未來職業發展前景,就業弱勢群體對生活現狀和職業發展評價較低,在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面也較消極。 第五,青年的就業援助和創業實踐有待於進一步增強。97%的##青年都聽說過政府開辦的就業促進中心(職業介紹所),並且41%的青年正在通過職介所求職或者曾經通過職介所求職;相對來說,94%知道“就業援助員”工作專案,但通過就業援助員求職或曾經通過其求職的比例明顯比通過職介所求職的比例低(25.2%);14.3%的##青年正在參加或者參加過政府提供的全免費或者部分免費的職業培訓,但有近半青年(49.8%)尚不知道有這樣的培訓服務。因此,政府提供的職介服務能夠促進低端勞動力市場的資訊溝通,但就業援助的有效性和培訓的知曉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此外,超過一成的##青年(10.8%)參加過政府主導的創業培訓,有近七成(68.5%)的##青年知曉創業培訓,有創業意願的人群參與培訓比例與知曉培訓的比例顯著性地大於無創業意願人群;有真實創業實踐的人群參加創業培訓的比例低於有創業想法的人群;較多有創業想法的青年認為資金缺乏是其創業實踐的最大困難,優惠政策對其的支援力也稍低。 第六,技術等級偏低,青工出現技術斷層。目前,工人技術等級整體水平偏低且結構失衡,高階工比例過小,與中級工間的層級明顯斷裂。據統計,XX年全區高階技術職稱的64人,不到技術工人總數的0.1%,中級技術職稱1152人,也只佔技術工人總數的2.56%。高階技師39人,也不到技術工人的0.1%,高階技工85人,中級技工305人,高階和中級技工佔工人總數的0.9%。青工技能人才培養不能及時跟進,隨著老一代技術工人的退休離崗,不少企業急需一批關鍵工種技術帶頭人和複合型技能人才。由於一些關鍵工序缺乏把關工人,不得已將60歲以上的退休工人重新請回。高技能人才的結構性不足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一個障礙。4、人際關係和生活滿意度總體較高,但不同人群差異較大 第一,##青年人際關係總體滿意度較高,但社交範圍狹窄。人際關係融洽是青年正常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根據調查顯示,68.7%的##青年對目前的人際關係比較滿意,11.1%的##青年對目前的人際關係非常滿意,總體情況良好。當問及最近得到過的物質、精神或資訊方面的幫助或支援時,家庭依然是青年獲取支援的主體,均值為3.14,其它依次為朋友(2.80)、工作或學習單位(2.51)、鄰居(2.03)、政府(1.96)、非政府服務機構(1.77)。這反映了在##快速發展的程序中,家庭和朋友這一初級群體在對青年進行支援方面依然在發揮主體作用,但工作或學習單位這一次級群體在對青年的支援方面也已佔有了重要位置。研究者認為,當政府以及非政府服務機構對青年的支援再進一步深入後,有望打破原先完全依賴初級群體獲取支援的模式,而使青年獲取社會支援的模式多元化將會對青年的成長更加有利。 第二,社會支援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現象,失業群體社會支援最低。從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和從業狀態幾個維度進行交叉分析。從教育程度看,社會支援程度呈現出“兩端高,中間低”的情況。社會支援度最高的是碩士及以上人群(5.81),其次為國小以下群體(5.48),其他各個群體則呈現出教育程度越高,社會支援度越高的現象。從業狀態與社會支援呈密切的相關關係,其中社會支援度最高的是農民,達到了5.34;其次是其他從業群體(5.29)和學生(5.13);失業群體的社會支援度為4.62,遠低於平均值(5.34)。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失業群體處於弱勢群體的地位,獲取社會支援最低,容易造成惡性迴圈,使弱者更弱,從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調查還顯示,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的主觀健康度最高,而碩士及以上的群體主觀健康度最低(2.60),這也表明高學歷青年工作壓力大,主觀健康度比較差。無職業的群體健康度為2.61,低於平均值(2.68),比農民低了近0.3,這說明無職業的群體的主觀健康度也較低。因此高學歷人群和無職業青年人群的生存狀態值得關注。 第三,新農村建設得到青年認可,青年農民的生活滿意度最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許多農村人過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廣大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對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調查顯示,作為新農村建設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參與者,##青年農民的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健康度、社群歸屬感、安全感在青年中均是最高的,這與##近年來的“三農”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關,也同青年農民自身素質和視野的侷限性導致他們對生活質量改善的要求較低,比較容易得到滿足密不可分。另外,從調研結果來看,男女青年的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健康狀態以及歸屬感、安全感和自我認同的得分都是相似的,這從一定程度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地位上逐漸平等。 第四,##青年信任度、社群安全感總體較強,但各群體之間差異較大。安全感是市民對所處居住地區保障的主觀感受,是他們對社會治安的破壞力和控制力的動態平衡狀態的主觀認知,是一種群體意識。而這種安全感常常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例如經濟保障、食品安全、健康保障、環境安全、人身保障、社群(村)安全、政治保障等等。因此安全感是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本次調研中,研究者發現##青年的安全感總體是比較強的,在幾項描述性的選項中,八成青年都認為“我生活的周邊環境是安全的”、“我樂意住在目前的住處”、“我信任我所接觸的多數人”,這些資料說明大部分##青年都對居住在##有安全感,對其他人的信任度也較高。但在各個子專案上也顯現出不同,有47.8%的青年認為自己得到了健康保障,接下來分別為經濟保障37.8%、人身安全37.5%、食品安全32.3%、環境安全29%、政治保障25%和社群(村)安全24.7%。同時,從性別、年齡、從業狀態三個維度進行交叉分析,研究者發現女性的安全感要比男性低,而伴隨年齡的增加安全感在降低,失業青年的安全感是最低的。 5、##青年對共青團組織評價積極,較為認可 第一,共青團組織對青年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調查結果表明,60.1%的##青年感到共青團組織在自己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但也有 20.0%的青年沒有明顯的滿意或不滿意傾向。在回答“你對自己是團員這一事實怎麼看?”的問題時,67.8%的團員表示“作為團員,我比其他青年更先進,也肩負更多的責任”,但是也有22.2%的團員表示“我並沒有感到和其他青年有什麼不同”。從總體上看,青年們對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持較為肯定的評價,這充分說明近年來##共青團的工作得到了青年們較為廣泛的認可,共青團組織為##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當前團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研究者認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青年需求的日趨豐富和多樣,要想進一步提高共青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尤其需要加大服務青年的工作力度,把服務青年作為加強團的建設的突破口,以服務促建設,以服務求活躍,不斷增強團組織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第二,團組織開展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青年的認可。開展活動是團組織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也是##共青團組織最擅長的工作方式。調查資料表明,71.5%的青年對所在地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持肯定評價,而72.3%的##青年都曾主動參過共青團組織策劃的活動,其中 32.5%的##青年表示自己通常會積極參加這些活動,這說明大多數青年都有參與共青團活動的意願。交叉分析表明,學生群體對於共青團活動的參與度相較於其它職業群體而言是最高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學校是團組織覆蓋面最全、團組織活動開展最活躍和正規的地方,學生有更多參與團組織活動的機會,故參與程度最高。 第三,具有長效性的活動在##青年中認知度較高。調查表明,凡具有長效性、共青團經常開展的活動在##青年中具有較高的認知度。資料顯示在##青年中認知度最高的前五項活動依次是:有志青年下農村(87.1%)、青年志願者行動(45.0%)、團員意識教育(37.5%)、建立青年文明號(32.2%)、親農工作室 (31.4%)。而這些都是近幾年來在##共青團活動中叫得響、拿得出的品牌專案。由此可見,要進一步提高團組織對青年的影響力和向心力,更好地發揮團組織服務青年、教育青年、引導青年的作用,我們在繼續深化原有品牌專案,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出新的做法的基礎上,更要集中精力,精心設計、著力打造一系列規模大、影響廣、效益好,具有##特色的新的品牌專案。 三、工作對策與建議 (一)著眼於健康成長,引導##青年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 積極推廣“人生髮展導航計劃”和“素質拓展計劃”,在青年中開展“人生價值”大討論,促進青少年對人生髮展的思索,加強對青少年人生髮展的指導。鼓勵青少年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文化素質和就業本領。建立“青年幸福指數”調查系統,不斷跟蹤青年群體的成長生態。以切實加強青少年,尤其失業青年的維權工作為重點,著力優化青少年和諧成長的社會環境。舉辦“與大師面對面——青年發展論壇”,促使青年在與傑出人物的交流中得到啟發和提高。大力弘揚愛崗敬業、服務社會、不斷進取的職業意識,促進職業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團隊合作精神,鼓勵青少年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學會融入集體。以深入開展青工技能振興計劃為重點,著力推動企業青工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通過舉辦青年創新創意大賽、青工技能比武、評選百名科技自主創新青年標兵等活動,引導企業青工立足崗位投身創新創效,努力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紮實推進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為重點,著力激勵各類高層次青年投身自主創新的實踐。建立起高學歷人才的服務體系,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輔導,排解他們的工作壓力。 (二)著眼於職業發展,引導##青年把握自己的前途命運 要積極轉變青年就業觀念,鼓勵他們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通過舉辦失業青年和青年就業、創業典型座談會等形式,鼓勵他們摒棄“眼高手低”和“一切朝錢看”的錯誤就業觀念,建立起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青年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投身現代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亟待發展並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產業領域,努力提高為青年創業服務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青年職業發展服務中心,構建青年職業發展服務網路,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組織保障。依託“##青年就業聯盟”和勞動局,發動基層團組織挖掘青年就業崗位,召開青年見習、就業招聘會。確立一批企業作為青年創業見習基地,為青年自主創業提供路徑保障。加強和有一定資質的培訓機構合作,推出符合青年需求的培訓課程,切實提高##青年的就業能力。開設“青年創業服務超市”,建立青年創業導師團,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資源保障。探索區青年創業基金的申請、運營和管理工作。 (三)著眼於社團建設,引導##青年豐富文化生活。 在本次調查中,有九成的青年表示願意參加社團活動,但真正的參與者僅佔五成,因此可以看出主觀上青年人願意參加社團活動,而是現有的社團還不能完全滿足青年參與的要求,因此要充分運用好社團這個陣地,真正服務好青年,需在三個方面引導社團發展: 第一,大力發展公益性、社會服務性社團。社團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興趣或技能為主導,這類社團主要透過文體及興趣活動發展青年的個人潛能。另一類以服務社會發展為主導,更多的是公益性組織,這類團體以激發個人潛能、服務社會及發展國家和國際視野為目標。從本次調查中發現,青年群體對這類組織(除志願者組織外)的認同度不是很高,因此必須深化這類組織的建設。第二,進一步擴大社團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青年存在著社團參與意願,但對一些社團的服務內容和功能並不知曉。因此,應該給社會性的社團創造暢通的宣傳渠道,幫助他們得到青年的更多的瞭解,從中得到更多的服務。 第三,著眼於文化建設,舉辦各類活動豐富青少年業餘文化生活。按照“社團+專案+骨幹+機制”模式,不斷加大青年社團的建設力度,完善青年中心職能,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體系。創新社團發展機制,加快培育各類青年社團,充分發揮青年社團的組織優勢,實現社團文化的繁榮,切實豐富青少年的業餘文化生活。 (四)著眼於組織建設,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影響力 緊緊依靠各級黨組織的領導,把團的建設納入黨建的整體格局,結合郊區發展實際和青年流動分佈情況,構建一個廣覆蓋、多層次、多樣化,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路。實施服務新郊區新農村團建基礎工程,使農村基層團組織實現“五個有”的基本目標。牢固樹立“基層第一”的觀念,把村級團組織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創新,推動村級團組織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按照“區域覆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建設具有開放性、協作性和充滿活力的社群團組織。面向“兩新”組織,突破原有的建團模式,探索聯合建團、依託建團、產業建團等方式,實施有效覆蓋。按照證檔分離、交叉覆蓋、動態管理的原則,建設“流動團員聯絡站”,努力消除團員聯絡的盲區。進一步做好發展團員工作,不斷為組織輸入新鮮血液,重點做好中學團員發展工作。不斷加強青聯、學聯建設,更加有效地凝聚服務青年。履行好“全團帶隊”的職責,指導少先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服務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切實加強##共青團的品牌建設,把“有志青年下農村”和“親農工作室”等品牌真正做成黨政認可、青年歡迎的社會品牌。 (文選才、施皓、蘇國林、陳蓓麗、桂勇)

青年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