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生存調查報告4篇範例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6.29K
本文目錄2017年生存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態調查報告農村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生存調查報告4篇範例

調查地點:青島

調查內容:關於工業園區青年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

調查方式:權威部門調查

從權威部門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進城務工青年的打工收入己經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所有這些都成為構成青年農民進城務工的直接動因。歷史與現實己表明青年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青年農民向城市流動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向高層次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作為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股新生力量進城務工青年的積極作用己被多數人認同。但與此同時進城務工青年也為社會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進城務工青年進城之後怎麼辦如何對待進城務工青年如何充分發揮進城務工青年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些問題現在已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實踐告訴我們進城務工青年的基本素質是好的這支隊伍的主流是穩定的進城務工是他們繼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和發展鄉鎮企業之後的又一創舉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程序中進城務工青年己成為一支具有活力與適應力的社會力量。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可否認進城務工青年又是社會階層中的一個弱勢群體。無論是在政策制定、制度保障還是在權利維護、理論研究等方面這裡經常成為政策覆蓋和理論研究的“盲區”。

僅從進城務工青年與用人單位關係的角度看在落實勞動標準、簽訂勞動合同、保護勞動權益等方面他們就面臨著如社會歧視、就業歧視和利益被侵等諸多社會困境。筆者認為應從思想、政策和制度上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中央關於“十五”計劃的《建議》中提出“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係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而且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全域性。”農民收入問題不能僅靠發展農業的單一措施來解決它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央已經就農業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等多方面做出了部署而佔農民工絕對引言多數的進城務工青年所面臨的問題也應該被納入這一戰略部署的總體框架。關注進城務工青年現象加強對進城務工青年生存困境及權益保護的研究對於探索進城務工青年的流動規律加深對進城務工青年的瞭解引導進城務工青年的合理流動避免勞動力資源浪費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進城務工青年的市民化具有重要意義。

由進城務工青年的這種工作、生活狀況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因此而造成的惡性迴圈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歷史積澱形成的也有現實中突顯的既有體制性的也有進城務工青年自身的。無論如何這種局面的長期持續不僅違背了社會公平、公正的基本價值關懷也很容易成為一些進城務工青年懷恨、報復社會的誘因甚至有可能引起社會動盪危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本次調查中進城務工青年範圍為年齡在—歲之間、戶籍在城陽區以外、工作地點在城陽區、被僱傭時間在三個月以上的青年。據統計城陽區目前進城務工青年總數約為萬其中以上是—歲的青年。調查發現進城務工青年以賺錢和學技術為務工的主要目的。絕大部分進城務工青年比較關注城陽區大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對參與城陽區經濟社會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資訊儲備的。城陽區進城務工青年群體在思想上表現出了積極發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有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得到尊重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進城務工青年還是具有正確健康的自我認知意識和能力的特別從個案訪談中我們瞭解到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增加自信心進城務工青年還可以獲得個人認知的修正。選題的意義保障進城務工青年權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和制度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逐步走共同富裕之路。只有不斷完善有利於調動進城務工青年積極性和維護其權益的政策、制度才能逐漸改變城鄉隔離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涵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要求全體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也必然要求解決好涉及進城務工青年權益的諸多問題。

只有妥善解決好他們在勞動工資、就業環境、維權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切實保障進城務工青年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權益為進城務工青年創造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才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面。開展進城務工青年生存狀況調查和權益保護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進城務工青年是一種影響極大的社會力量也是城陽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隨著城陽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進城務工青年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對進城務工青年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丌展的如何將直接關係到城陽區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不得不予以重視。開展進城務工青年生存狀況調查和權益保護研究有利於切實保護進城務工青年的合法權益有利於降低外來人口的違法犯罪率有利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此我們有必引言要對新時期廣大進城務工青年群體中存在的一些難點、熱點問題和不同需求進行研究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國內外研究現狀維護進城務工青年的合法權益改善進城務工青年的權益狀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和有關政策研究部門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多角度地調查了進城務工青年權益現狀分析了進城務工青年權益易受侵害、維護和保障難的原因並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思考和政策建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對全國的進城務工青年生存狀況進行調查較為籠統的分析了進城務工青年的生存狀況。各地也對進城務工青年的生存狀況和權益保護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如北京市對建築業青年農民工發展狀況的研究廈門市對青年農民工生育意願的研究但各地研究的結果差別較大。各地也從進城務工青年就業及維權、發展型需求、制度公平、社會保障及城市接納、心理健康與文化娛樂等方面提出加強進城務工青年權益保護的對策建議。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態調查報告2017年生存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仍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調查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度和狀態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 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國小生認為,父親外出後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援弱化

父母和同學朋友是農村兒童社會支援的主要來源。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52.92%)、父親(43.02%)和同學朋友(34%),留守兒童則是是母親(41.54%)、同學朋友(34.92%)和父親(30.38%),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援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雖然留守兒童獲得祖輩的支援(17.02%)高於非留守兒童(10.9%),但遠不及同學朋友。

2.留守兒童社會支援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同輩成為留守兒童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有30.5%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有 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

3.教師的情感支援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於老師,顯著高於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國小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物件。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裡話主要跟誰說、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後。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援

有17.5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援主要來源是自己,22.6%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援。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援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援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援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援,以更好地發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群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於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群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為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於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援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群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幹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調查也發現,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援高於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在閒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遊戲(64.9%)、講髒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體,稱他們為“110的後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資料顯示,在留守群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裡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為困難。對於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於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九年級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路遊戲,僅比八年級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5.6%,低於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後選擇自己忍著。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鬆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後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歡自己(68.7%)、願意和別人說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調查也發現,四年級留守兒童會更積極地尋求老師支援和參與社會活動,以緩解父母外出後的焦慮感。從社會支援的主要來源看,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但四年級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老師和父親。在問到“誰監督或幫助你學習?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時,四年級留守兒童都把老師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級非留守兒童則把老師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體中,有17.2%的四年級兒童參與很多的學校、社群公益活動,比例最高,也高於四年級非留守兒童(14.8%)。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1.八年級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八年級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八年級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八年級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後更自由了,較四年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八年級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八年級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完成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的比例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八年級留守兒童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

八年級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較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兒童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兒童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重視。

八年級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八年級現象。對於八年級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農村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生存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村青少年在社會大潮的衝擊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農村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成為農村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當前,青浦正圍繞“綠色青浦”的發展主題,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而青浦農村青少年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決定了他們在青浦發展中作用力的發揮。本項調研的目的就在於深入瞭解青浦農村青少年的生存與發展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為團區委和相關部門決策提供相應的依據。

一、研究的背景與概況有資料顯示,在我國總人口(大陸)中,居住在農村的佔64%左右;而年齡在14­-35歲的青少年又佔農村總人口36%。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濟和意識形態領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村青少年這一龐大群體在社會大潮的衝擊下,由於受到社會環境、傳統觀念、素質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也悄然起著變化,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農村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問題。青浦青少年是青浦大變革、大發展的生力軍,在實現青浦新一輪的發展目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青浦的發展需要的是協調發展、和諧發展,青浦農村青少年的協調發展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其生存與發展狀況又對區域協調發展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次調研的目的就在於瞭解當代青浦農村青少年的生存與發展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本次調研根據青浦農村青少年的分佈和比例,發放問卷400份,覆蓋全區各個鄉鎮、街道,回收有效問卷330份。受訪者中,男性181人,女性149人。為了對問卷調查結果作有效的補充,課題組還先後召開了3個座談會,開展了多例個案訪談。

二、研究的內容與結論

(一)現狀分析近年來,青浦農村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現狀總體來說上了一個臺階,處於一個積極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青浦農村青少年的價值判斷社會變革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但也帶來了各種碰撞、衝突及選擇的困惑和焦慮。青少年尚處於價值觀形成時期,其價值觀呈現出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總體上說,青浦農村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序是一致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利益觀、義利觀也是一致的,同時也體現出青少年群體的特質,體現出個人權利意識和個人利益追求增強的傾向。此外,想問題、辦事情只從個人角度出發,貪圖享受等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調查顯示,農村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正在不斷改善。當問及“您所在的村(居委會)是否重視對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時,有46.6%的受訪者認為重視,認為不重視和無法判斷的分別有28.8%、24.5%。廣大青少年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願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當問及“如果需要你做一次義務志願者,比如為孤寡老人和困難學生送溫暖獻愛心、義務勞動等,你是否願意”時,近八成受訪者表示願意。

2、青浦農村青少年的社會交往和家庭觀念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必須與周圍的人交往,並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漸成熟。青浦農村青少年的社會交往面進一步擴大,交往方式呈現多元化。調查顯示,青浦農村青少年注重社會交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以積極態度進行處理。6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善於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61.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別人反對時,能保持工作或學習熱情;76.4 %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父母親人不在身邊,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問題,如經常比較煩躁、脾氣壞,有網癮、比較自閉,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溝通,害怕踏上社會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願意接受社會幫助。青浦農村青少年關注家庭,家庭歸宿感強。調查顯示,青浦農村青少年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訪者現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訪者表示父母會鼓勵自己從事感興趣的職業;56.9%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錯了事,父母會理解。調查還顯示,農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響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時,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會向親友尋求幫助,還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決。這或許也從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賴,缺乏獨立性。

3、青浦農村青少年的就業問題由於農村青少年本身技能水平與理想職業存在差異,加之東片、西片農村經濟不平衡,特別是西片農村,青少年的就業和發展還受到相當多的制約。農村青少年嚮往穩定的工作,對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較高,注重工作是否有發展前途又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等。農村青少年感到就業壓力很大,大多數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訓機會,對自己的工作前景表現出期盼。調查顯示,青浦農村青少年就業情況不容樂觀,330個受訪者中半數無正式職業,32.7%無業,20.3%待業,7.3%打零工。同時,53.6%的受訪者表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就業,還有18.2%的受訪者感到最需要解決的是適應工作壓力、提高工作待遇問題;44.0%的受訪者表示當前最大的苦惱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31.0%的受訪者認為在尋找合適工作時沒有親友可以依靠;大多數受訪者的收入在1500元之下,甚至沒有收入,依靠父母,賺錢求生存成為他們的第一需求。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各方關注和政府引導,青浦農村青少年就業心理狀況呈良好發展趨勢,有較強的進取心和學習意識,並正在逐步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找一份好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身體健康、工作技能和學歷、社會關係、工作經驗、其他­­­­­­­­­。59.4%的受訪者顧慮因技能水平低而找不到工作;84.8%的受訪者願意繼續學習充電、提高學歷和技能;78.2%的受訪者選擇工作時首先考慮發展空間和收入;不少受訪者願意選擇自主創業,但自身也存在著創業的惰性。

4、青浦農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當前,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求一時之樂的道德虛無的文化心態取代了文化應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發展呈現平面化與世俗化的發展趨勢。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狀況與文化青浦的建設息息相關,調查顯示,青浦農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圍有待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業餘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單調,主要是看電視電影、上網聊天玩遊戲、打牌、搓麻等。同時,社會的發展進步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也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尋找工作的壓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調查顯示,受訪者中,高中、中專、技校、職校畢業的佔54.2%,大專及以上佔27.3%,國中及以下佔18.5%。當問及最希望學習哪些知識和技能時,獲選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計算機技術、學歷進修、駕駛和維修技術、數控機床、縫紉、種植養殖技術等。

(二)原因分析

1、農村客觀經濟條件制約了青少年的成長讀書時期農村經濟相對落後,成為制約青浦農村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於當時經濟較落後,許多農民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瞭如何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上來,而對子女就放鬆了教育;其次,由於原來農村經濟困難,許多農村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青西片,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設施跟不上,加上農村教師資源流失,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造成當地青少年整體素質不高,發展緩慢,目前這一情況已有較大改觀。另外,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後,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動場所和文化陣地嚴重缺乏,農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鍊,智力和興趣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影響了全面發展。

2、社會不良現象影響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也是人生中最富於變化的時期,容易受社會環境影響。由於社會轉型期經濟利益顯性化和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腐敗和醜惡的現象,由此而來的不公平競爭對於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農村娃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大多農村青少年天性淳樸善良,沒有複雜的“官”系網,沒有可以任意揮霍的金錢,只是依靠自己的勞動去收穫果實,但當看到極個別人通過不正當手段,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他們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難以得到的利益時,他們的心態就會失衡,就會產生消極和悲觀的思想,對他們所經受的正統教育產生懷疑,從而使價值觀念產生畸變,有的甚至會走向極端。

3、農村落後的觀念阻礙了青少年的教育農村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大中專學生畢業分配製度改革影響了廣大農民對子女上學的信心,“讀書無用”的觀念在很多家長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許多農村學齡少年中途輟學或不願意繼續學習,失去繼續受教育的機會,過早進入社會。另外,社會和家庭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簡單的說教比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愛的形式廣泛開展。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2017年生存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為一種社會遮蔽機制依然在起著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路、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為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為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程序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弱勢和弱小群體,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為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XX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汙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型別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為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為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裡所呈現的資料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為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為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資料要高出六普資料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為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為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為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男子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為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為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 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 ,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著比其他群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 ,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國小 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型別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 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