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兩會心得體會之中國精神解讀

欄目: 學習心得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74W

我國是一古老的文明國家,她的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誠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古老的文明國家,但是,能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至今仍然興旺發達的卻只有中國。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倖存”下來,而且,變得愈發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成為世界上的奇蹟呢?答案可能有多種,但最關鍵的是那種能夠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並不斷給予自己民族以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精神。

兩會心得體會之中國精神解讀

那麼什麼是中國精神呢?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華民族的靈魂,是支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中,雖然曾經歷過無數次天災人禍,遭受過無數次磨難和挫折,卻從來沒有動搖過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意志。這種植根共同地域、語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裡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華民族在歷史演進中孕育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第一、世代傳承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情懷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情感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和社會心理認同,昇華為愛國意識,於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的共識。而且,這種情感還可以化為一種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上,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英雄志士舉不勝舉,從屈原的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的憂國憂民思想,到蘇武“杖漢節牧羊”的民族氣節;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歷史使命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隨著時代的不斷演進,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其內涵變得愈來愈豐富深刻。

愛國是中國人發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植根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那種不甘恥辱、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是無數夏明翰式的共產黨員用血肉之軀把我們多難的民族拖出了地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一部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永遠伴隨著我們遠行。 

第二、團結統一、寬容忠厚的民族意識。

“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遠古時代,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兩族融合發展,延向四方,後經不斷髮展,融為一個以中原部族為主體、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龍的形象,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倡行群體本位的價值觀與和合精神。儒家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荀子主張“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這種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張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要和諧的思想一直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了兼愛互利、扶貧濟困、凝聚和合、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和合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做人做事的潛意識原則。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後,在鬥爭中也體會到,只有團結起來,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擰成一股繩,才能取得勝利,所以“團結就是力量”。

第三、“愛好和平,追求和諧的寬廣胸懷。

中華民族具有愛好和平的悠久傳統。中國人崇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哲學,熱愛祖國、善待鄰邦、扶危濟貧,維護正義與維護人權,成為我們立國的宗旨。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著稱於世界,以“禮儀之邦”享譽於世界。追求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的天性。中國古代的對外友好交往,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無不昭示著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愛好和平的民族。

對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對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是我們立國之本,是傳家之寶。社會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懈奮鬥的目標,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幾億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

第四、“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精神品格。

中國人歷來就以勞動為榮,是一個崇尚勞動、勤勞勇敢的民族,而且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傳說,愚公移山世代相傳的故事也都生動地表現了中華民族鍥而不捨、刻苦耐勞的精神風貌。至於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在黃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辛勤耕耘的品格,更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中華民族正是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商、周、秦、漢、隋、唐的輝煌文明。萬里長城、南北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和創業精神。

第五,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先賢歷來倡導並實踐著一種“先憂後樂、鞠躬盡瘁、不屈不撓、自強自立、自力更生、勤儉奮鬥”的精神。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但總能幾度衰微幾度崛起,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儒家倡導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來勉勵自己不斷進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命題。這裡的“健”是剛健、能動的意思,“自強不息”是積極向上、永不停止的意思。這句名言,道出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不斷進取的精神品格。

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眾多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這種偉大精神。孟子曾列舉過不少受困厄而自強不息、有所作為的人物,認為只有通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磨鍊,才會有大作為。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激勵後人的不朽座右銘。

正是憑藉這一精神,中華民族創造龍的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正是憑藉這一技精神,黃面板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創造發明了火藥、造紙、指南針、印刷術、紡織、絲綢、瓷器、茶葉;也正是憑著這一精神,即使在近代中國處於落後捱打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也不曾失去民族的自尊心。古往今來,大凡仁人志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執著地追求著這種精神境界。在物質條件大為改善的今天,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驕奢淫逸之風有所抬頭。因此,今天在全社會倡導艱苦奮鬥精神,有很大的現實針對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此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勇於探索的進取精神、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