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認真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_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範文專題_第一範文網

欄目: 學習心得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36W

認真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認真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_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範文專題_第一範文網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們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這就是: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同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保證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保證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管黨治黨水平。這些基本經驗,必須倍加重視、倍加珍惜,必須作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早在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就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提了出來;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將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總結為55年來我黨執政的主要經驗,並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是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6年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再一次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總結為我們黨在執政60年實踐中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原則,是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根本上決定著黨的前途和命運。只有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才能不斷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才能不斷加強各級黨委的自身建設,才能不斷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在全力以赴促進發展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所以,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首先要搞好發展。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國家的強盛、民族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改革開放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是與我們始終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分不開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首要的任務還是要搞好發展。當前,就是要堅持把保增長作為主要任務,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不斷提高經濟執行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城鄉管理體制、完善產業政策體系、改革產權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在千方百計服務民生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給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的實惠,從而把黨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這也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終極目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要在保持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牢記宗旨意識,強化公僕身份,以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真正撲下身子,深入基層,不斷提高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的水平。要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將更多資源向民生傾斜,全面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大力發展加快社會事業。要通過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民主政治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各項權利的落實。

三、在堅定不移促進和諧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和諧是社會進步之源,促進社會和諧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有了和諧的社會環境,我們才能一心一意搞發展,也才能團結群眾齊心協力建設現代化的強國。沒有和諧,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會失去保障,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促進社會和諧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積極的和諧觀,切實增強維護社會和諧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和諧文化,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進一步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