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馬說閱讀答案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55W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說閱讀答案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àn,今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昌黎先生集· 雜說》韓愈 唐)或(韓愈文選)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伕手裡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槽櫪之間,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適當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註釋】1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伕的手中,不能展現才能。

辱:辱沒,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駢死:並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頓。

5一石(dàn):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志上》

6 食:同“飼”,餵養。

7 故:因此

8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9 於:在。

10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裡指馬伕 

11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櫪:馬棚、馬廄

12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以:憑藉 稱:著稱

13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14一食:吃一頓。食,吃。

15 或:有時,或許

16 能:可以

17 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9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20 其:指千里馬,代詞。

21 是:這樣,指示代詞。

22 能:才能。

23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24 且:猶,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樣。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9 安:怎麼,哪裡,疑問代詞。

30 策之:鞭打馬。策:馬鞭子,引申為鞭打,這裡指鞭策,駕馭。

31 之:代詞,指千里馬。

32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確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飼”,喂。

35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裡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鳴:馬叫,

38 奴隸人之手:馬伕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40 臨:面對

41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42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3 其(2):恐怕,表肯定語氣。

44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長處。

[閱讀訓練]

《馬說》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懷才不遇之感和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稱的必然性)

(3)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馬有怎麼樣的特徵?你認為應該怎麼樣去識別千里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寫千里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麼?

4、“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了什麼?有怎樣的作用?

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表達了作用怎樣的思想感情?

6、“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怎樣的境遇?

7、“一食或盡粟一石”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文中表達了作者哪幾種複雜的感情。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是什麼?二者的關係怎樣?流露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個“不”字的根源是什麼?運用排比修辭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們熟知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

[閱讀答案]

1、(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兩個特點:食量大和能夠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觀察和辨別人的能力大小,然後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機遇,在實踐中挑選辨別人才。

3、(1)首先寫了千里馬辱沒在奴隸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稱的終身遭遇。然後寫了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的待遇都辦不到,最後寫了千里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賞識,反而被埋沒摧殘。

(2)暗示了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殘埋沒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沒。

4、(1)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千里馬被埋沒摧殘完全是因為沒有伯樂發現賞識它。

(2)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論證的前提,立論的根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懷才不遇,憤世嫉俗。

6、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的終身遭遇,是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

7、(1)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2)目的是強調千里馬的食量大,與眾不同,為下文食馬者的無知表現做鋪墊。

8、第一段的“也”:無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憤怒、譴責。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諷。

9、“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感。

“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表達作者無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顧惜?”表達作者憤怒的譴責。

“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作者深刻的嘲諷。

10、伯樂喻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指人才。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千里馬對伯樂有依賴的關係。沒有伯樂的發現和常識,千里馬就會被摧殘和埋沒。

流露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1、源於“食馬者”的無知。目的在於激發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12、應該有《岳陽樓記》中滕子京那樣逆境中不計個人得失,將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素質。應該像《曹劌論戰》中的曹劌那樣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責任感。應該像《毛遂自薦》中的毛遂那樣有但有識,文武雙全,以三寸之舌臺於百萬之師,求國於危難之中。

13、(1)提示了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

(2)在當今社會中,千里馬(人才)非常幸運,每年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才交流會。報紙、電視、網路等都有很多招聘廣告,人才所面臨的機遇很多,他們可以挑選能夠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非常的自由。

Tags:馬說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