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矛盾論心得體會(通用15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3.05W

矛盾論心得體會(通用15篇)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著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更應要求我們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與理智這一對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開來而只按情感辦事,不能情感地思考問題,曲解事實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應自覺地用理智戰勝情感,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拋棄情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應正確認識到特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不能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忽視物質利益,同時又要認識到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義。物質利益對我們青年人來說,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對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而被物慾所累。

社會在前進,人類在發展,而發展的動力正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的矛盾性。”正確把握這一點,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發展,這對個人、集體以至於一個民族的前途都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2

近段時間,我閱讀了毛澤東主席所著的《矛盾論》這篇文章,讀後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戰極為艱苦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為了克服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錯誤,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終統一了全黨的思想,使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得以發揚和光大……

毛主席的《矛盾論》寫於1937年8月,是繼《實踐論》後的又一篇哲學論文。當時“西安事變”的爆發,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將到來,由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形成。但是,由於在長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蘇區時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的影響,使得黨內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這種不良影響一直持續到紅軍長征到達陝北,雖然在長征途中召開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者,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正確領導地位,但是,對於王明這些人在黨內所造成的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響,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為此,毛澤東同志寫出了《矛盾論》和《實踐論》這兩篇文章,藉以說明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性,並以此來加強統一全黨的思想。可以說,這兩篇文章是對建黨20xx年來中國革命經驗和教訓的哲學概括和總結。中國共產黨從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對任何國家的革命提供現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別是中國革命,具有極大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條式的生吞活剝馬列著作中的隻言片語,更不能照抄照搬蘇聯十月革命的“做法”,只能在堅持馬列主義普遍真理的基礎上,從中國的具體的實際出發尋找出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來。

不管什麼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著矛盾,可以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業的發展中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些在蘇聯留過學,住過洋房,喝過洋牛奶,吃過洋麵包的布林什維克知識分子們,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一味聽命於共產國際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蘇聯十月革命的某些“經驗”,甚至聘用由共產國際派來的洋顧問李德來指揮紅軍打仗,結果致使中央蘇區的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形而上學那一套,因為它是不切合實際的唯心主義的理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從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看什麼事物,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唯物辨證地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堅持原則的條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

任何事物都有著它一定的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問題就存在於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就決矛盾。不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的變化,都是如此。因此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從內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毛澤東主席的這段話說的真好,就拿當時的中國社會現狀來說吧,表面上看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億多農民的力量可以說是不可忽視,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裡,而農民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一年到頭打下的糧食除了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糧是寥寥無幾,根本解決不了一家人基本的溫飽問題,可以說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糧,如果趕上災年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在遭災的情況下你的糧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麼,那些殘酷剝削壓迫農民的地主老財就要收回你所租種的土地,甚至逼著你去賣兒賣女,從而導致家破人亡。老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說是官逼民反,這樣就會產生內部矛盾,而這些矛盾的產生,必然會推動社會進步。難道不是嗎?在舊中國,由於大官僚、大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誕生了代表全中國全體受剝削、受壓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它的誕生,給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人民的希望,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倒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毛澤東主席所說的“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於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毛澤東主席所講的這一席話是對的,因為,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只有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毛澤東主席在本文中還著重指出了“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可以說,這段論述可真是精闢極了,就拿1920xx年大革命失敗這件事來說吧,是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先生,叛變了革命,這和當時黨內所出現的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也是分不開的。如果在當時我們擁有自己的革命武裝,硬起來,不和國民黨妥協,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敗,更不可能發生國民黨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的“四·一二”政變。同樣,在江西中央蘇區,如果我們不迷信蘇聯的某些“經驗”和聽命於共產國際的那些不符合中國實際的“指示”的話,就不可能發生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就算失敗也不至於那麼慘!可以說,遠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麵包、喝洋牛奶的共產國際的“頭腦”們沒經過調查研究,擅自發布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指示”,固然可惡。如果沒有黨內那些對馬列著作的條條本本和共產國際的指示奉若神靈的教條主義者,竊取中央主要領導崗位的話,也就不可能導致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弄得中央紅軍大搬家似的進行史無前例艱苦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所以說,毛澤東主席所指出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句話,說得可真是太對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武裝力量的鞏固”。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是的,整個世界上從古至今幾千年的發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過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可以說,按照列寧的說法,那就是“承認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會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不是這樣嗎?就拿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來說吧,封建社會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上是比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強多了,但是,由於體制上和意識形態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這就大大地影響了社會的發展,致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提高,這就產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漸漸地就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得到了很大發展,科學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人們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視野也有了很大的開闊。但是,由於大官僚大資本家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工人們是一天十幾個小時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一個月下來,被資本家七扣八折掙下來的那點工錢根本就沒法養家餬口,於是,就產生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志於社會變革的仁人志士就會首先站出來,試圖探索改變這種現狀的道路。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整個世界幾千年的發展都是在充滿矛盾的過程中度過的,沒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發展。正如毛澤東主席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是孕育和存在於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的,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如此。從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出現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到江西中央蘇區時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佔據中央統治地位,致使第四、五兩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等,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也是充滿曲折,也是在充滿矛盾和解決矛盾中度過的,不然的話,能有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次又一次地從危亡中挽救了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這艘航船能夠撥正船頭,沿著正確的航向駛向勝利的彼岸嗎?這正如毛澤東主席所指出的“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鬥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斷,為我們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指明瞭方向,這大千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質各不相同,所以,解決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就要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來解決;黨內的矛盾,就要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解決。在改革開放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而絕大部分人才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有一部分人還處在貧困線上這樣就出現了貧富之間兩極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決這個矛盾,不能靠別的,只能靠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起來了,就業的崗位增加了,人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決貧富不均的矛盾。

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矛盾,每當歷史向前邁進了一步,舊的矛盾解決了,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所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過的,而解決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特別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居民們所食用的糧油實行的是定量供應,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糧,甚至還不到。特別是象大米白麵這樣的細糧,每個月加在一起也超不過那麼五六斤,可以說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過得是相當的苦,雖然每斤糧的價錢超不過兩三毛錢,價格較低,但是人們卻吃不到更多的細糧,可以說是苦不堪言。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1990年代初期,取消了“糧食本”,糧油敞開供應,這下子人們的餐桌上可再也見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麵這樣的粗糧了,可這好了,人們卻又開始抱怨了,抱怨什麼呢?原來是買糧食雖然不用糧食本了,可以敞開量地買,但這價格卻上來了,而且這段時間是這個價,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卻又是那個價,弄得人們是人心荒荒。一個勁兒地抱怨說:這還不如有糧食本哪會兒呢!雖然人們對這件事的認識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確實又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所產生的一個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的經濟沒有發展起來,人們只好吃定量供應的糧油,而且每個月根本吃不上幾斤大米和白麵;而到了市場經濟時期,這個問題雖然是解決了,但糧油的價格卻又上來了,這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只有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糧食產量上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只要這樣,才能解決老百姓收入的增長趕不上物價上漲的矛盾。這正如毛澤東主席所指出的“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

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更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片面地看問題,照抄照搬某些框框本本。例如,1949年建國後,我們對城市裡資本家所經營的工廠企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這就和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政府對資本家的財產實行沒收充公大不一樣,我黨在這個問題上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毛澤東主席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來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條主義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蘇聯在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樣做的話,就得事與願違,達不到所要達到的目的,而且沒有不出亂子的,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過學習《矛盾論》這篇文章,使我更加認識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矛盾,而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們要做到對症下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據不同的情況解決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條。要確立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做到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生活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克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使中國革命這艘航船能夠撥正船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論》這篇文章,是中國共產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它不僅在過去,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小康生活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同樣有著它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3

最近拜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現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內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著的事物和矛盾著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著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判斷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著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4

閱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後,雖然對哲學不太瞭解,這本書還是能帶給我許多知識,帶著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兩點我讀書的心得。第一,是有關事物發展的原因。書中談到矛盾論時,常與形而上學論作比較。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句話,觸及了我曾經思考過的問題。過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時,我總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環境的影響。雖然沒有系統的想過為什麼,但這種思考方式在我腦中紮根已久,今天讀到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內容,使我停下來仔細的思考。的確,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內部的矛盾作為主導,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達,“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們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這個道理。而我過去注重外部環境影響的思維方式也並不是錯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隨著條件的不同,同一個事物也可能向不同的方向發展。若兩個能力相近的中學生,一個進入一流大學學習,一個在餐館打工,相對而不絕對地說,他們的未來會是截然不同的,因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那麼重視學校的質量的原因。我們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好的環境,作為我們成才的外因。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成功的關鍵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學校的寶貴資源,放任自己把青春耗費在打遊戲上,克服不了享樂和學習的矛盾,那麼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朝著一片灰暗。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在看各種國家和社會出現的問題時,我們應當科學、冷靜的分析。當前,在網路上有許多人表達出對某些制度的不滿,發表一些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來,他們是把世界太過理想化了,不容忍國家的任何缺陷。中國當前還是發展中國家,連美國這個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國又如何能做到滿足每一個人的意願呢?中國當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間的矛盾。

作為國民,我們應當正視當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懷疑國家和政府。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公民,我們應當積極幫助解決,對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極的批評和容忍腐敗等現象。

我們應當相信,中國是在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著的。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犯過錯,走過彎路,可是我們總體的方向是沒有變的。國家發展中不可能把每個方面都顧及到,總會有先發展和後發展的部分。像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然後才到教育、醫療等。這就是抓住本階段的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當中國有了穩固的經濟根基後,我相信政府會更多的關注醫療等方面,使我國成為一個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因此,我們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5

根據支部的統一安排,最近一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矛盾論》、《實踐論》兩篇毛澤東同志的經典著作,在學習中堅持理論聯絡實際,一方面注重融會貫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又充分運用這些基本觀點來解釋和回答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很受啟發,很有收穫。

事物普遍聯絡著,矛盾普遍存在於任何聯絡當中。《矛盾論》告訴人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裡,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國家大事、社會發展等等,矛盾可謂無處不在,對個體生命而言,沒有了矛盾,生命就會化為塵埃,沒有了矛盾,社會生活就會死水一潭,瀕於衰竭。把矛盾的這些特性掌握了,我們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鑰匙”,才正確對待個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做一個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為公安民警我們每天都面臨各種各樣的治安問題和工作任務,每一項任務都是一項矛盾或一項系統綜合矛盾。處理治安問題,想方設法完成工作任務,也就是在處理矛盾。

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工作。應該對在工作中可能遇著困難和問題早做思想準備,在工作任務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儘量做到冷靜、從容,站在相對較高角度分析問題。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現一些錯誤。比如,在治安形勢嚴峻、工作任務艱鉅繁重時,產生急躁情緒,認為問題太多、任務太重,感到無從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點;比如,面對成堆的治安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想在短期內解決所有的困難、問題和矛盾,把各項工作相互割裂開來,孤立的看問題,從而在不斷湧現的矛盾和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動應付,身心感到疲憊;有時遇著重大問題或困難,感到絕望,以為不可能解決了,不懂得矛盾運動變化的絕對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會向前發展變化的這一規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時機、作出有效的反應和行動。因此,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須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兩個對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須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對所從事的工作任務進行認真分析。找出一段時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當前工作中的重點;明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層基礎建設,當前有許多矛盾和問題,局黨委以“抓基層裝備設施建設,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報資訊、科技強警等工作基礎,苦練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法律知識等基本功”為主要矛盾,大力推進基層基礎建設.

當然,矛盾是不斷湧現的,舊的矛盾得到調和、問題得到解決,新的更高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又必然產生了,我們應該未雨綢繆、早做規劃,不斷的加以解決,推動工作向更高更新層次發展。

有時,在工作中我們會處在矛盾的焦點上,本身就處於矛盾的一個方面,不允許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來處理和解決矛盾。這時,就要求我們認真分析,準確把握矛盾的發展方向,對正確的東西要敢於、善於堅持,爭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轉化;對錯誤的東西必須果斷放棄,順應發展方向與潮流,使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向正確的方面轉化,推動工作向前進步。

只要樹立了正確的矛盾觀,就不會出現一味迴避矛盾和問題的錯誤做法。因為,矛盾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迴避。事實上,迴避了這個矛盾,馬上就必然會陷入另一個矛盾或幾個矛盾當中。因此,應該認識到“矛盾”是迴避不了的,我們只能選擇解決矛盾的時機,不能真正迴避矛盾,置身於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確對待同事之間的矛盾。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間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是必然的。

與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樣,同事之間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數是因解決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現矛盾時應取包容的態度。比如,不同的觀點、方法之間會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習慣會產生矛盾,有時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衝突和意見,這些矛盾的出現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對待同事之間的矛盾,應以包容的態度,切忌走極端,搞激化。要堅持用化解和調和的方法解決同事之間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樣,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只要堅持正確的觀點,互相體諒,同事之間的矛盾會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調和,大家最終都統一到工作上來,友好共事。對工作上出現的分歧,還應該特別注意多考慮各方的觀點,從中汲取營養與精髓。

三是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瞬息萬變的物質世界當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就是生活在矛盾當中,生活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發展變化的過程。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從幼稚到老成,成功與失敗、貧窮與富有、得意與失意、健康與病痛……這些都逃脫不了矛盾觀、發展觀所揭示的必然規律。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順心或不順心的事,或者身處順境或逆境,都應該正確對待。在個人修養上,特別是在對待財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寵辱不驚,去留隨意。懂得人生矛盾運動發展規律,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在人生矛盾運動中無所作為,消極對待。在對待事業、工作和人生的價值上,我們應在矛盾鬥爭中,時刻注意保持昂揚的鬥志,積極把握主動權,使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從各方面不斷豐富提高自己,努力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運動向高層次發展,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書一讀就有心得,是不可能的。由體會到領會,還要費一番苦功夫。我今天在這裡就學習《矛盾論》與大家交流一點想法,不能叫心得,充其量算得上是篇讀後感,不正確這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6

20世紀80年代,上述矛盾都實際存在著,但考慮到中國周邊的國家在中國進行大躍進到文革期間進行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在原有的生產力下面臨著難以滿足溫飽問題的局面,以及國際大環境美蘇冷戰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中國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實行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使中國在1990年至20xx年實現了經濟騰飛,由原來的貧窮髮展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在世界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強國。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實現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緩解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另外兩個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沒有蹤跡轉化到了目前的比較重要的地步,但還沒有進入對抗的階段。我們現在對這兩個方面的矛盾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以期對中國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

首先是中國現在的國際形勢不如20世紀80年代。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美蘇爭霸以及之後美國維持霸權主義的戰場分別集中在中東和東歐兩個部分,世界上發生了幾場區域性的社會動盪,其中包括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戰爭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樣兩件重大政變,美國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東和東歐,無暇顧及遠東,這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三十年發展機遇。而在華約解體,北約東擴逐漸成為事實之後,中國成為了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最大潛在對手,因此美國提出了重返亞洲戰略,期望限制中國的發展,因此這個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國快速發展導致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大致分為財富分配不均、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展、三農問題這樣五個方面。財富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地域上的東部富裕、西部貧窮和城市富裕、農村貧窮,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兩個問題上;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主要體現在整個中國霧霾現象嚴重,一些地方領導為追求經濟發展指標破壞當地環境、大量消耗當地資源這樣兩個問題上;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現在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現有的問題主要在於科技水平與經濟規模不相適應;制度和法律的問題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人治社會,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領導存在“山大王”思想,農民工討薪採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尚無一個完善的應對機制,通常在問題出現之後進行亡羊補牢,例如20xx年的“非典”應對和20xx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農問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從傳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程序中,會有一個農業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的過程,城市的高速發展與農村的傳統小農經濟構成了矛盾,怎樣保證佔中國多數的農業人口不成為發展的阻力,還要保證農業人口在逐漸轉變為工人的過程中同樣分得改革開放的紅利,是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些年來,中央高層對以上兩個矛盾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於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的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限制,鄧小平提出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之前的幾十年中,這樣的外交政策為中國贏得了較為寬鬆的外部環境,美國著眼於中東的石油,放鬆了對遠東的政治經濟控制,然而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望通過韜光養晦繼續維持阻力很小的高速發展已經沒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一些外交問題上做出了一些強硬表態,東海航空識別區的劃定就是一個例證。

至於中國在發展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黨中央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個稅起徵點、施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開展“863計劃”、修訂《物權法》等多項法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來,尤以“三農問題”的處理為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分別提出實行了免除農業稅、國家投資為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新農合公費醫療、完善農民工討薪機制等若干政策,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城鎮化程序中遇到的三農問題,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打好了基礎,同時也部分緩解了財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其他的四個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眾不甚滿意的地方,不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中國的崛起就無從談起。

從現在的一些輿論導向和一些社會現狀來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國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可動搖的,但與此同時,第二個矛盾和第三個矛盾與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的理論作為現今的指導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證法的。在xx屆三中全會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並未改變,然後對國內的若干個影響重大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並予以施行,這是建立在對國內自基層至國務院的現狀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是針對國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理論只是幾張寫滿了字的紙,只有我們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髮展理論,它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矛盾論》只是毛澤東思想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快速發展的時代,毛澤東思想仍然煥發著蓬勃的生機。我們應不斷髮展前人留下的理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7

毛主席《矛盾論》全文構思嚴謹,有一個縝密的邏輯結構。

文章第一部分介紹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這是論述矛盾的世界觀基礎。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這一部分作者寫得比較簡略,因為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已經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為了這個緣故,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對於客觀情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對全域性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進而,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進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就是在部分的邏輯結構: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層層明晰,渾然一體。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見,第四部分是對第三部分的細化。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最後一段說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關係。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樣就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聯結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講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講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又是對第五部分矛盾鬥爭性的細化,作者明確了我們回答道: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最後,第七部分,作者進行了總結。這七個部分層次關係清楚,邏輯結構明晰;部分與部分之間、論點與論點之間銜接過渡自然。這充分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統領全域性的能力。

特點之一,例證豐富。作者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他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閱讀廣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非常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來,對《漢書》、《資治通鑑》、《水滸傳》、《山海經》、《淮南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舉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中,主要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因為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寫作針對的物件),但不侷限於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還有關於自然科學等等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這些足以見出作者知識的淵博。可見淵博的知識是進行創作的前提條件。特點之二,語言準確而生動。這是一篇哲學論文,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這篇論文語言的準確、精煉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作者論述運動的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時有這樣一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作者像連珠炮似地一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羅列了十數個詞彙來說明矛盾的統一的狀態,個個不同,但個個精當,個個準確,讓讀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統一狀態,是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同時,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還體現在生動性上,作者能夠用很通俗幽默的語言闡明深刻而嚴肅的哲學命題。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這個道理時,有這樣一段。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這些語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聽懂的話,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這麼活靈活現的語言詮釋了深奧的道理足以見出作者用語之生動。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8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於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於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展了,那麼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展了,那麼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於是我們在網路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醜陋與罪惡。這可以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情況的。但換個角度想,只有通過這樣的矛盾,政府才會將執政於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眾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為他們都在發展,而有發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來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在我看來,毛澤東對於矛盾特殊性的解釋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動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那麼與之對應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與所有事物中。若沒有特殊性,那麼這個世界將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麼會有發展的源動力?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情況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面板、千姿百態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一了,那麼結果會怎麼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為,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這裡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於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於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係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著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麼,既然矛盾有著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於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只有正確的鎖才能開啟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後釀成悲劇的例子。這裡再插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己卻也因為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同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家鑫與夏俊峰,一個是撞傷人之後拿刀繼續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為城管執法暴力,為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路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於藥家鑫,人民群眾發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於夏俊峰,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執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同對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後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後,人民群眾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群眾對於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對於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採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後,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為他們的行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生以及後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為準繩、以主要矛盾為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於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絡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己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裡,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為這個目標而奮鬥,那麼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並最終達到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為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麼在計算這件事的價效比的時候,我會考慮放棄它並繼續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係,只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於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為已經將自己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論》是一篇關於矛盾的總論,作為一個涉世並不深的大學生,想要參透其中的道理、原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實踐論》中的觀點來說,有些理論紙上談兵不行,必須要在實踐中去認識它,這樣才能真正領悟、體會到這個理論的真諦,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9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有幸學習了毛澤東同志所作的《矛盾論》,讀完之後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為了克服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所花費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終使全黨的思想高度統一,並且使黨形成了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並且發揚光大。

1937年8月,毛主席寫這篇文章藉以說明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性,並以此來統一全黨的思想。在世界上,不管什麼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著矛盾,可以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業的發展中也是如此。

在我們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些布林什維克們,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一味聽命於共產國際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蘇聯十月革命的某些“經驗”,甚至聘用由共產國際派來的洋顧問李德來指揮紅軍打仗,結果致使中央蘇區的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充分說明,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形而上學那一套,因為它是不切合實際的唯心主義的理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從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看什麼事物,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唯物辨證地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堅持原則的條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

任何事物都有著它一定的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問題就存在於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就決矛盾,不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的變化,都是如此。因此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從內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在舊中國,由於大官僚、大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誕生了代表全中國全體受剝削、受壓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它的誕生,給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人民的希望,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倒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世界上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斷,為我們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指明瞭方向,這大千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質各不相同,所以,解決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這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就要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來解決······另外,這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矛盾,每當歷史向前邁進了一步,舊的矛盾解決了,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所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過的,而解決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通過學習《矛盾論》這篇文章,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矛盾論》這篇文章,是我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的一重大理論成果,它不僅在過去,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同樣有著它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0

毛主席《矛盾論》全文構思嚴謹,有一個縝密的邏輯結構。

文章第一部分介紹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這是論述矛盾的世界觀基礎。“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這一部分作者寫得比較簡略,因為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已經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為了這個緣故,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對於客觀情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對全域性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進而,“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進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就是在部分的邏輯結構: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層層明晰,渾然一體。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見,第四部分是對第三部分的細化。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最後一段說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關係。“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樣就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聯結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講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講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又是對第五部分矛盾鬥爭性的細化,作者明確了“我們回答道: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最後,第七部分,作者進行了總結。這七個部分層次關係清楚,邏輯結構明晰;部分與部分之間、論點與論點之間銜接過渡自然。這充分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統領全域性的能力。

特點之一,例證豐富。作者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他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閱讀廣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非常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來,對《漢書》、《資治通鑑》、《水滸傳》、《山海經》、《淮南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舉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中,主要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因為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寫作針對的物件),但不侷限於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還有關於自然科學等等的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這些足以見出作者知識的淵博。可見淵博的知識是進行創作的前提條件。特點之二,語言準確而生動。這是一篇哲學論文,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這篇論文語言的準確、精煉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作者論述運動的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時有這樣一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作者像連珠炮似地一下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羅列了十數個詞彙來說明矛盾的統一的狀態,個個不同,但個個精當,個個準確,讓讀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統一狀態,是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同時,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還體現在生動性上,作者能夠用很通俗幽默的語言闡明深刻而嚴肅的哲學命題。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這個道理時,有這樣一段。“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這些語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聽懂的話,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這麼活靈活現的語言詮釋了深奧的道理足以見出作者用語之生動。

相比之下,時下一些所謂的論文給自己披上了一層艱深晦澀的外衣,自以為這樣就能夠顯出自己的學識和水平。這些作者忘記了論文的宗旨。我們作研究寫論文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向人們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和結論因而促進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這些作者弄了一條厚厚的面紗把自己喬裝打扮起來,自己以為很美,殊不知已經隔絕與別人進行目光對視和交流的機會,結果是於人於己都沒有任何好處。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1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對於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物件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殊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個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寧的話: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

,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9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為這個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規定、所影響。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領導的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於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之後,我們必須進而研究矛盾諸方面

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問題。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所謂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矛盾乃是現實的矛盾,具體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轉化也是現實的、具體的。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著階級的對抗,這是矛盾鬥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資本主義社會也好,互相矛盾著的兩階級,長期地並存於一個社會中,它們互相鬥爭著,但要待兩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的時侯,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階級社會中,由和平向戰爭的轉化,也是如此。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這就是說,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

七 結論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 o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事物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區別;當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矛盾論》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對當今的中國依然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現在的中國,面臨著諸多矛盾,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二是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與現在的世界霸主美國維護霸主地位之間的矛盾;三是長期高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些矛盾:財富分配不均、環境汙染嚴重、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展、三農問題。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2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對於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物件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殊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個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寧的話: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

,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9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為這個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規定、所影響。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領導的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於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之後,我們必須進而研究矛盾諸方面

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問題。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所謂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矛盾乃是現實的矛盾,具體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轉化也是現實的、具體的。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著階級的對抗,這是矛盾鬥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資本主義社會也好,互相矛盾著的兩階級,長期地並存於一個社會中,它們互相鬥爭著,但要待兩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的時侯,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階級社會中,由和平向戰爭的轉化,也是如此。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這就是說,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

七 結論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 o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事物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區別;當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3

鬥爭哲學產生於延安時代,我們不知道是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影響了艾思奇和陳伯達,還是艾思奇和陳伯達的哲學思想左右了毛澤東,總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來到延安後,與延安的哲學家一起創立了了鬥爭哲學,《矛盾論》就是鬥爭哲學產生的標誌。從《矛盾論》中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到,毛澤東並非是要建立一種自己的哲學,而是在於闡述馬列主義的哲學。將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斗爭哲學的理論原則說成是唯物辯證法,是強加給馬克思和列寧的。從《矛盾論》引述的列寧的話就可以看出鬥爭哲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是來自於對列寧的誤解。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決不是列寧的意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人們是怎樣誤解列寧的。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曾引用了列寧的一句話,以證明鬥爭性的絕對性和無條件性。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裡說:

“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條件的、一時的、暫存的相對的。互相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①①轉引自《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第173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寧的這句話就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斗爭哲學基本原則的理論根據。令人不解的是,毛澤東《矛盾論》裡引述列寧上述話的同時見,還引用了列寧的另外一句話,這句話卻有著與上述的說法有著極為相反的意見:

“為什麼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重點號是引者加的)”列寧《哲學筆記》第116——117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寧在這裡明顯地表達出“對立面”是“有條件”的意思,與上面的引述將對立面的鬥爭說成是無條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讀者如果稍微仔細認真一點,就不難看出列寧的上述兩段話表達的是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句話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列寧的第而句話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將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看成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就會看到列寧兩種矛盾的說法;如果我們看到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表達的是兩個問題,我們也就不會懷疑列寧自相矛盾了。《矛盾論》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寧兩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話,但卻沒有發現這裡的矛盾。毛澤東是第一個這樣引用列寧話的人,從1937《矛盾論》發表到今天,幾乎鬥爭哲學家們都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裡,模仿《矛盾論》的做法同時抄用列寧的這兩段話,令人奇怪的是竟沒有一個人看到或指出這兩句話的矛盾。

既然列寧說矛盾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那麼列寧自然的成了這種鬥爭哲學的發明人,因為鬥爭哲學家們除了引用列寧的話外,並沒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證明同一性的相對性有條件性和鬥爭性的絕對性無條件性。如果列寧能重生的話,一定也會說這即給了他過多的榮譽也給了他過多的譭譽。如果哲學家們稍微仔細一點的話,不難看出列寧的這兩句話中的有無條件性指得是兩種情況:

列寧在第一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

列寧在第二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

如果囫圇吞棗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兩種說法,很容易造成誤解和混淆,將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誤解成同一個含東西。

現在我們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的區別何在,然後才能說誰是絕對的誰是相對的,誰是有條件的誰是無條件的。

常識就告訴我們: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別所共同具有的東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東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絕對的和無規定性的東西,所以他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它僅僅是事物存在的一個方面;而對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對立性,這時的同一性已經不是抽象的無差別的同一,而是相對於具體差別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極(差別)的對立統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別)的對立統一,所以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那麼本來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對立統一,為什麼在鬥爭哲學家那裡卻忽然演變成了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呢?這裡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如果能夠將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區別開來,知道同一性僅是對立統一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是對立面),就可以知道列寧所說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東西是指對立面的統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將有條件的相對的對立面的統一說成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顯然是由於對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兩個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對列寧的誤解造成的。

常識還告訴我們:對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東西,是事物的個性。任何對立面都是相對的,如大小、上下、好壞等等,對立面的兩個方面的存在是互為條件的,無大也就無所謂小,無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對立面和相對性簡直就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而在鬥爭哲學家那裡對立面卻變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這裡對列寧的誤解與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誤解一樣,關鍵是混淆了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兩個範疇。下面我們就簡述以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幾個辯證法範疇之間的對立同一關係。為了下面簡述方便,我們先要明晰三概念:鬥爭、絕對和條件。

鬥爭

最早用鬥爭一詞作為辯證法範疇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鬥爭稱為“萬物之父”,但辯證法在古希臘還不是成熟的理論,黑格爾是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的。”人,可黑格爾很少用鬥爭一詞作為辯證法的範疇使用,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寧是比較多地用鬥爭一詞用來表示矛盾的對立面,但他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能將日常用語的鬥爭與辯證法的鬥爭混為一談,所以有時他特意把鬥爭一詞加上引號。我想這些辯證法的大師們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後人會把鬥爭一詞提到辯證法的最高原則的程度,甚至可以用鬥爭一詞來取代對立統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語裡鬥爭一詞往往與矛盾、對立統一的內涵量相等,所以用鬥爭一詞表示辯證法是很方便的。講這麼多是想證明鬥爭一詞在鬥爭哲學裡有著特殊的地位,鬥爭可以脫離同一性而存在,鬥爭成了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則,鬥爭成了最終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樂趣。但無論人們怎樣理解和誤解鬥爭一詞,在辯證法裡(包括鬥爭哲學)鬥爭一詞僅應該是用來表示矛盾的一個方面即對立面的。

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說對立面的鬥爭就是對立面的對立。就像具體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樣,具體的對立的對立也是一種抽象的對立。

絕對

在辯證法中絕對一詞是有著明確的含義的,他與抽象是一個東西。黑格爾曾明確地表示;

“絕對一詞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沒有別的意義。譬如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其實不過指抽象空間,抽象時間。”②② 黑格爾《小邏輯》 第248頁 商務印書館 1982年版

所以當我們說絕對對立時,實際是指抽象對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體的,都是無規定的,無條件的,列寧講的對立面的鬥爭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就是指這種抽象的對立或對立面的對立。

條件

毛澤東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稱之為條件,而把內因稱之為根據。那麼有條件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鬥爭性中的條件是指什麼呢?如果把條件當內因看,根據就成了條件,根據本身是同一性和對立性的統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條件是同意迴圈,沒有意義。如果把條件作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對立統一本身的條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條件也是對立的條件,這樣的條件怎麼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同一性或鬥爭性的條件呢!所以單就矛盾的一個方面講什麼有無條件是沒有意義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後,現在就來簡述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鬥爭和對立面的鬥爭的辨證關係。

首先同一性和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兩種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絕對同一,而對立面的同一則表示相對的具體的同一即對立統一。劃分抽象同一和具體同一,是黑格爾與形而上學的知性同一及謝林的絕對抽象同一分歧的一個關鍵,黑格爾認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體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與具體同一的區別在於:具體同一是含有差別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別的同一。這種抽象同一對我們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決不會獨立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規定的只是講同一,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具體同一是這種抽象同一的具體化,這時的同一已是某一對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這種同一已經有了具體內容,如生與死的對立同一,這時的同一已經有了具體內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凡對立面的統一,同一性和對立面都是有具體內容的,如上面的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這就是為什麼對立面的統一是相對的是無條件的原因。當我們只是講同一性時,這時的同一性還沒有具體的內容,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具體的)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此乃辯證法的基本常識,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鬥爭哲學說家則將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對立面和對立面的對立(鬥爭)是絕對的。這個問題與同一性的問題具有同樣的性質。

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用不著思辯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對立面必然是兩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條件的和具體的,它的條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條件即同一性是生命,無生命存在也就無所謂生死。所以對立面這個範疇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存在。

我們再來看對立面的對立(鬥爭)。對立面的鬥爭明顯的是指對立面的對立,這種對立的對立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對立(指對立面的鬥爭)已經由具體的、有條件的對立轉化成了抽象的無條件的對立,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對立面的鬥爭指的不是具體的對立面,而是對立面的對立面即是抽象的對立。列寧此處講的絕對的對立就是這種抽象的對立,但鬥爭哲學家卻將這種抽象的對立誤解成了具體的對立,並將絕對與對立面聯在一塊,得出了絕對的無條件的對立這一斗爭哲學的基本原則。但這是對辯證法的踐踏,是對列寧的曲解,是辯證法沒有貫徹到底的表現。絕對中有相對,相對裡有絕對,列寧此處就是論證這一辨證關係。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絕對的,但在具體的對立同一時卻變成了相對的;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但對立面的對立或抽象對立卻是絕對的。由於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絕對相對的這一辨證關係,從列寧的話裡得出了反列寧的結論使辯證法蛻化成了鬥爭哲學。其實列寧在講了上述話以後,可能預見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話,馬上就做了一個補充說明,如果人們在引用列寧這句容易被誤解的話的時候,仔細看看列寧在說了上述話後的補充說明,並理解了說明的真實含義,鬥爭哲學可能就不會這麼固執了。列寧是這樣補充說明的:

“注意:(列寧加了注意兩字並沒引起注意。引者。)順便說一下(懷疑論和詭辯論等等)和辯證法的區別在於: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絕對和相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於客觀的辯證法來說,相對中有絕對。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論說來,相對只是相對,是排斥絕對的。”①①列寧 《哲學筆記》 第398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寧為什麼講完了被人們誤解的那句話後馬上作此說明,實際就是怕被人誤解(怕什麼有什麼這也是辯證法)。本來抽象的同一性是絕對的,但絕對的同一性卻要通過具體的同一性相對地表現出來,本來是具體的對立性卻可以在具體的對立統一中抽象出絕對的對立來。對列寧的誤解實際是對絕對相對的辨證關係的不理解,說到底是對對立統一本身的不理解,為此我們還有必要對對立統一規律作一詳細說明,作此分析以後才能徹底戳穿鬥爭哲學的辯證法假象。在本文的第二、三兩部分分別分析同一性和對立性。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4

《矛盾論》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所講的《辯證法唯物論》的第三章第一節。於1952年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再版時移入第一卷。該書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從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發揮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論》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作為那個時代的思想指導,它不僅幫助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在現今社會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嚮導,具有無可替代的現實意義。這裡,我著重以我個人生活經驗觀之。“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物件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開篇之句,便是告訴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會涉及廣泛的方面以及諸多哲學問題。這正說明了毛主席的嚴謹:哲學論不可能隨隨便便幾句話便能闡述清楚的,必須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來全面看待。隨後毛主席從對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以及鬥爭在矛盾中的地位這些問題的討論最終很好的闡釋了矛盾論。這其中有很多話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當著我們研究一定事物的時候,應當去發現這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結。”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據,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也就無從辨別事物,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其內部也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而我們研究事物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同時相互聯結,即統一辯證的看待這些矛盾,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矛盾促成事物的發展,矛盾也同時為我們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認識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而研究問題時,“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們需要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況,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絡,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絡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並非是絕對的。“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著領導的作用。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並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因此,研究任何過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這樣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萬千的人們,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總的來說,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差異就是矛盾,無可避免。原定的計劃與未知的偶然相矛盾,遠大的理想和無情的現實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節奏和碧溪垂釣、靜賞夕照的閒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論》而引發聯想,則知生活之中無處不存在著矛盾,絕對的平和與純淨只是理解上的片面與偏差,存在於理想國度之中。譬如進入大學之前總是心存僥倖,以為熬過大學聯考之後世界或便該是一片陽光燦爛,前程無憂,然而行至今日也不過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種矛盾之中排解調和以求平穩生存。學業愈重與之對立的對閒適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後另一方也對應消減。是以甫入大學,時有空虛之感,而又不得不繼續鞭策自己,在壓力之中尋求動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與惡是一對手拉著手旋轉的對立統一體,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長過程中,一部分人將心底裡的惡念轉化為善,由行為思想上加以引導,而成為善人。然而成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會沒有一念之惡,他們一生將之壓制並幽閉在內心的某個角落,縮至無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則放縱心靈中的各種慾望,違背道德與公理,成為與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陰暗面。 上下、左右、乾坤、陰陽,社會與人生都是由這種兩極對立所組成,人總在試圖轉化矛盾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獲得成長,並將矛盾長久地持續下去,直止死亡。因為有對生的憧憬與嚮往,才有對死的虛枉的恐懼。

矛與盾,其實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動另一方前進,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為有了諸般念想,人性因而漸趨複雜成熟。換而言之,瞭解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有助於更清楚地認識世界與生活,對各種矛盾作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效的方法,將矛盾之差異的級別化減到最小程度,化解對抗,使生活與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進。

矛盾論心得體會 篇15

該書有三個特點:特點之一,全文構思嚴謹,有一個縝密的邏輯結構。作者從七個方面來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第一部分介紹了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這是論述矛盾的世界觀基礎。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這一部分作者寫得比較簡略,因為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已經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

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後仍歸到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對於客觀情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對全域性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把握。 接著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進而,“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進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