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範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58W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遇到短期資金需求大幅增加的情況。此時,您會選擇什麼方式進行短期融資,以期為資金週轉贏得時間;下面是有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歡迎參閱。

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範文
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範文1

蒙牛,牛根生

牛根生“萬言書”表明的困境

股價暴跌,導致蒙牛股份在價值上大為縮水,老牛基金會抵押給摩根的股票也面臨被出售的危險。這引得境外一些資本大鱷蠢蠢欲動,一方面編織謊言,一面張口以待……

能不能及時籌足資金,撤換回被質押在外國機構裡的股份,關係到企業話語權的存亡。作為民族乳製品企業的蒙牛,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蒙牛股權脈絡

1999年1月,牛根生創立了“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元。後更名為“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乳業”)。20xx年底摩根士丹利等機構與其接觸的時候,蒙牛乳業公司成立尚不足三年,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創業型企業。

20xx年6月,摩根士丹利等機構投資者在開曼群島註冊了開曼公司。20xx年9月,蒙牛乳業的發起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了金牛公司。同日,蒙牛乳業的投資人、業務聯絡人和僱員註冊成立了銀牛公司。金牛和銀牛各以1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開曼群島公司50%的股權,其後設立了開曼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模里西斯公司。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國際投資機構以認股方式向開曼公司注入約259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1億元),取得該公司90。6%的股權和49%的投票權,所投資金經模里西斯最終換取了大陸蒙牛乳業66。7%的股權,蒙牛乳業也變更為合資企業。

20xx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資機構與蒙牛乳業簽署了類似於國內證券市場可轉債的“可換股文據”,未來換股價格僅為0。74港元/股。通過“可換股文據”向蒙牛乳業注資3523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9億元。“可換股文據”實際上是股票的看漲期權。不過,這種期權價值的高低最終取決於蒙牛乳業未來的業績。如果蒙牛乳業未來業績好,“可換股文據”的高期權價值就可以兌現;反之,則成為廢紙一張。

為了使預期增值的目標能夠兌現,摩根士丹利等投資者與蒙牛管理層簽署了基於業績增長的對賭協議。雙方約定,從20xx年~20xx年,蒙牛乳業的複合年增長率不低於50%。若達不到,公司管理層將輸給摩根士丹利約6000萬~7000萬股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業績增長達到目標,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就要拿出自己的相應股份獎勵給蒙牛管理層。

20xx年6月,蒙牛業績增長達到預期目標。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可換股文據”的期權價值得以兌現,換股時蒙牛乳業股票價格達到6港元以上;給予蒙牛乳業管理層的股份獎勵也都得以兌現。摩根士丹利等機構投資者投資於蒙牛乳業的業績對賭,讓各方都成為贏家。

牛根生困境源頭

20xx年6月10日,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2319。HK)在香港成功實現IPO,當時風光無限,只可惜牛根生的賭注下得太大。

在蒙牛上市之前,與大摩有一個對賭協議,其中牛根生承諾,20xx年內,外資系隨時隨地可以淨資產價格或者2億元人民幣的“蒙牛股份”總作價中較高的一個價格,增資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權。這樣,即使牛根生準備對抗外資系,外資系也可以輕鬆地增持“蒙牛股份”的股權,從而攤薄牛根生對蒙牛的控制力,架空牛根生。

只是小股東被動搏命的牛根生

牛根生致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及長江商學院同學的萬言書中如是寫道:“及時補足保證金,關係到企業話語權的存亡”,一語道破天機,這是因為牛根生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控制權,充其量只是“代理人+小股東”。

牛根生在萬言書中的感激

得知蒙牛所處的窘境,為了防止境外機構惡意收購,柳傳志總裁連夜召開聯想控股董事會,48小時之內就將2億元打到了老牛基金會的賬戶上。

新東方俞敏洪董事長聞訊後,二話沒說,火速送來5000萬元。分眾傳媒的江南春董事長也為老牛基金會準備了5000萬元救急。

中海油傅成玉總經理打來電話,中海油備了2。5億元;同時派人來企業瞭解情況,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取。

田溯寧、馬雲、郭廣昌、虞峰、王玉鎖等等都打來電話,隨時隨地可以伸手援助。

香港的歐亞平聯絡境內的王兵等長江商學院的同學,還買了許多蒙牛股票,以支撐和拉昇股價。

牛根生為此說道:“理事們、同學們的高度信任,說實話,讓我既感動,又慚愧。在此,我也提醒各位理事、同學,一定要以蒙牛為鑑,防範類似風險。至於蒙牛(老牛控股),最後即使白送了弟兄們,也絕不願被外國人買走。在這裡,再一次向大家鞠躬致謝了!”

牛根生正確的融資選擇

牛根生:我回答一下為什麼要選擇中糧,蒙牛是一家比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股權公司,股權極為分散,我捐股之前10%左右的大股東幾乎沒有,我們在信託下面的股東上千人,每個人零點幾,到去年推到28的時候,按照國際上低於25是警戒線,是被惡意收購的警戒線,去年我們股權把境內的股轉到外面保證不低於25%。每年的八九月又到了股東賣股的時候了,登記的數字確實超過了警戒線,如果低於就可能被惡意收購,誰知道是誰我們不清楚,要麼就選擇一家能夠長期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不進行買賣股,保持民族品牌的原有本色,使更多的消費者受益。這樣的話中國第一品牌中糧就被我們選擇,寧總我也很熟悉,其他的人也不熟悉,談的時候一拍即合,想到最多的是怎樣為國家建立百年品牌,為民族怎樣建設一個百年老店,這是我們都向往的事情。

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範文2

20xx年新東方上市是教育行業的分水嶺和里程碑事件,它給整個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xx年之前的這個階段是以網際網路教育平臺和IT培訓為主。當時IT培訓是比較火的,尤其是北大青鳥、達內、華育國際,還有什麼遊戲學院等等,他們剛好趕上20xx年IT培訓發展高潮。現在無論是K12(注: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還是職業教育和早教的人才,有很多都是青鳥系的。

線上教育這塊,我們看到的公司相對比較傳統,弘成教育(中華學習網)是在20xx年底上市,它主要是跟中國的一些大學發繼續教育的學歷。它其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線上教育,只是通過網路授課,這樣的模式其實是資源類的,並不是純粹的線上教育。

本站後來這個專案好象不是很成功,因為它的定位是平臺,自己買流量的成本比較高。它後來也經歷過轉型,現在看好象內部做了合併,把好幾個教育專案合併在一起。

ATA公司(注:中國智慧化考試服務的創始者)把一些職業考試,用計算機的形式實現統一管理,當然這也是必須要跟政府以及行業協會等合作。ATA首先有資源優勢,再加上技術優勢,便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模式,20xx年初它在納斯達克上市。

這批企業的特點是都有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還有個特點就是規模都不太大,營收到現在可能也只有兩三億人民幣規模,市值也是比較小的,成長也比較穩定,相對比較慢一些,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比較依賴資源的支援。像ATA,它拿下個新的考試業績能漲20%-30%,但這並不容易獲取,要經過很多運作和招標等環節。而且,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它也會面臨一些波動,比如20xx年經濟危機或者股票市場不好,沒有人想去證券公司,考試人群數量就下降,這也就會影響業績。

這批企業裡面,我覺得最可惜的是北大青鳥,它當時在教育培訓行業裡應該是非常領先的。北大青鳥本有機會在20xx年上市,它已經路演完成並定價了,只不過當時定價比較低,創始人覺得太不甘心了,就撤銷了IPO申請。後來形勢就更壞了,一方面是IT培訓出現了大衰退,另一方面是資本市場視窗期也關了,北大青鳥現在已經江河日下,在教育行業失去了原來的那種地位。但青鳥體系確實出了不少人才,包括瑞思的創始人夏雨峰也是青鳥出來的。此後,本站和飛龍網等做線上招生平臺的企業也都不是很成功,他們都是受商業模式和教育行業發展階段的影響。

20xx年-20xx年

20xx年新東方上市之後,投資轉向到了教育培訓行業,包括語言及K12的培訓。在這一輪的投資高峰裡,我們看到幾個上市公司,他們基本都是在20xx年上市。

新東方上市第二天環球雅思就拿到了軟銀賽富的投資,此後新航道也完成了融資。20xx年那幾個月有扎堆融資現象,9月份巨人融資,學大是10月份融資,接下來是華育,安博幾次大的融資也是在這一年。這一輪投資基本在兩三年以後都收穫了,這輪投資決定了未來兩三年新一輪上市公司的出現。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成功的案例,我後面會講到。

20xx年至今

從20xx年到現在,線上教育成為新的投資亮點,我單獨把線上教育列出來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它很熱,但額度小一點的投資也在不斷的發生,比如素質類教育、早教專案、少兒英語專案、圍棋專案和少數美術館等等。真正大筆投資是在20xx年以後,比如龍文在20xx年號稱獲得4.5億人民幣的投資。其它更大筆的投資在教育培訓行業就不太多了,因為上一輪的投資已經結束了,而K12和語言培訓的格局基本已經定了,再想殺出黑馬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投資就轉向到了有特色的線上領域。他們有可能成為被大公司整合的物件,有投資人在投之前先跟我打招呼,說我們投這個專案了到時候賣給你們。

線上教育更多的是希望未來能成長出一個新的明星企業,或者一批新的明星企業。但線上教育領域,並沒有讓人看到眼前一亮、覺得特別驚喜火顛覆性特別強的商業模式。為什麼現在仍有這麼多投資案例呢?我覺得,這是因為資本要抓機會,就像前幾年的團購一樣,那會兒拿到融資的團購企業也很多,但最後生存下來的不太多。當然,這裡面也許可能會成就幾家企業,像傳課、多貝、滬江網和猿題庫這幾個投資案例酒比較典型。

現在拿到融資企業,除了特別早的網際網路專案,因為網際網路專案有特殊性,相對傳統花時間的企業,至少都是在兩三年、三四年以前成立的。

現在從零開始的創業者要判斷未來幾年趨勢和方向是什麼,要找準點,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如果你現在做培訓,尤其課外輔導,拿融資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很多VC已經不看K12專案了。除非你只是想做個生意,就是想舒舒服服過日子,沒想成為全國性品牌,這種人也是挺多的,這也是另一種出路:沒想過上市,收入穩定,時間和財務也相對自由。

中篇·不太成功融資案例分析

接下來看兩個案例:一個是融資案例,一個是上市案例,最後結果都不太好。華育國際是從北大青鳥加盟商獨立出來的,因為覺得市場很好不甘心只是加盟商,便成立自己的品牌來做。華育是20xx年拿到軟銀2千萬融資,之後馬上擴張,但到了20xx年就傳來了各地學校紛紛倒閉和撤銷的訊息,到現在據說只剩下三所分校了,如果從當初的夢想和目標來看,這個企業已經沒有了。

我們從這個案例能學到什麼東西呢?第一個是大勢,其實20xx年拿到融資是個非常好的時間點,但是創業者要去判斷這個行業未來的趨勢,當時整個IT行業已經往下走了。那時惠普和IBM這樣的IT企業最風光,但現在已經不是大家眼中值得仰慕的物件了,這就是十年間發生的變化,IT培訓企業就要判斷出來這個趨勢,比如招生越來越難。在這個原因之下,管理也就容易出問題,如果你的管理和團隊再跟不上,擴張越快也就意味著死的越快。如果你判斷不對大勢,還去拿錢大肆擴張、開店和招人,學生就招不上來,業意味著企業支出比收入多,你一定有資金消耗光的那一天,到最後不得紛紛關店和收縮,到現在就很難再起來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趨勢判斷錯誤的案例。

下面說說上市案例安博。我們都覺得安博這家公司非常有特點的——它之前是沒有業務的,所有業務都是買進來的。安博最早是一家提供軟體技術開發,跟教育部合作提供一些技術服務的企業。不得不承認,安博的資本運作能力和融資能力是教育行業最強的,沒有人比過安博,在上市前它已經差不多融了1.7億美元,而且都是大基金的投入。它的併購能力也是最強的,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花了十幾個億併購了23家學校和教育機構,很短的時間內。從這個過程來看,安博很成功,也很風光,商業模式也很獨特,它不像學大、新東方和學而思這樣靠自己開店和經營,而完全是買過來的,無論是實體學校還是培訓學校,還是K12,還是一對一都買,買回來以後就形成了個很大規模的盤子。

我覺得安博資本運作的非常成功,也具有很獨特的經營商業模式。但很多投資者都和我說覺得,自己看不懂這家公司,其實我也看不懂。我們太傳統了,十幾年如一日地特別辛苦在那幹,而安博的發展好象不太符合一家企業正常的經營發展規律。去年安博的麻煩事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股價也從10塊錢跌倒不到1塊錢,現在整個公司已經被法院委交給畢馬威託管,在做資產重新打包清算。

一家企業到這樣的地步是挺可悲的事情,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我們要做符合規律的事情,尤其教育是個非常傳統的生意,非常慢的功夫,不是想那麼容易地被打破規律一下做的很大。這並不是說不能併購和整合,而是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併購和整合能力。學大到現在也只是併購了一家很小的企業,投資了一家企業,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強的併購整合能力,所以比較謹慎。

其實,成功的教育行業併購案例並不多,新東方收購的名師堂也賣回去了。但培生做的還不錯,併購了戴爾英語、華爾街英語和環球雅思,而且都是很大的手筆。培生是百年企業,併購整合能力還是很強,兒中國的企業時間還太短,人才和體系各方面挺欠缺的。所以,中國教育企業想走到國際上,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就一定要在短時間內補上這一課。

公司企業融資失敗案例範文3

IT企業仍然被中小企業板關在門外的原因何在?是被動拋棄抑或主動離棄?背後有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

案例1:七喜4年漫長等待終上市

20xx年,七喜電腦正式向廣發證券發出了協助改制上市的請求。20xx年初,七喜電腦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進入為期一年的上市輔導期。資本市場似乎已經近在咫尺。然而,七喜電腦未能得到廣發證券在20xx年度僅有的8個推薦上市名額。七喜電腦仍需等待。20xx年,命運再次捉弄七喜電腦。在獲取了推薦資格並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後,國家對新股發行數量實施限制,七喜電腦再次進入漫長的主機板排隊期。

上市主機板看來遙遙無期,呼之欲出的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卻攪熱了中國股市。中小企業板較短的排隊期和較低的稽核門檻,以及轉型至創業板股票全流通的前景,讓七喜電腦轉移了募資陣地。其實,與其說是七喜電腦主動移情中小企業板,倒不如說這是一次無奈之舉。

七喜股份20xx年上市當天以14。50元開盤,最後報收於14。63元。作為新股,七喜股份交易首日的收盤價僅略微超過開盤價。對此,有股評人士建議“原始股東兌現離場,場外投資者觀望”。交易首日的表現就讓人看淡其未來發展前景。

案例2:金蝶4年錯過融資好時機

1997年,金蝶就萌生了上市的想法,起初目標是國內的A股市場,不過在仔細閱讀了上市的條件後,金蝶自動放棄,把目光轉向海外的資本市場。比較了納斯達克和香港創業板之後,金蝶選擇了後者。徐少春說:“香港是一個華人世界,與內地交流沒有問題,我們只要有一點聲音,馬上就會反映給投資者,這有利於股票市場與公司業績掛鉤。同時香港作為自由港也屬於全球開放市場的一部分,未來金蝶成熟了,要從這裡去更大的市場也不難。”

為此,金蝶在開曼群島註冊了一家公司,由它來控股國內的公司。不過有了裕興繞道海外上市被證監會叫停的先例,20xx年3月金蝶規規矩矩向證監會遞交了申請材料,20xx年7月得到批准,到20xx年在香港創業板掛牌,整整過去了一年。此時的海外資本市場早已不如昔日的陽光明媚,對科技股也不再是滿面春風,納斯達克指數從最高的5130點跌到了最低時1660點,縮水70%,香港創業板也有同樣的跌幅。金蝶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

點評

創業板一直是引入風險投資,將科技產業化的重要渠道。作為最適合在創業板上市的高科技與高風險相結合的創投型中小IT企業,目前在國外的創業板上都佔有相當比重。例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就匯聚了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IT企業,如美國本土的微軟、英特爾,以及中國的盛大、新浪、搜狐、網易等。而在中國的“準創業板”——中小企業板,這種現象卻無跡可尋。

早在中小企業板開盤之初,“新八股”中就沒有一家是IT企業。當時有業內人士分析說,IT企業的“弱勢”應該是排隊的先後順序問題,並預計,在接下來上市的幾批企業名單中,很可能IT企業的比例會大幅上升。然而開盤一年以後,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已達50家,其中資訊科技類企業卻始終只有七喜一家,一直頗顯弱勢。

作為國內中小IT企業中的幸運兒,七喜的上市之路並沒有經歷大起大落,上市後發行股票2900萬股,IPO近3億元人民幣,為自身的發展營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打開了資本市場的平臺,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金蝶也經過5年努力終於在今年7月20日由香港創業板轉向主機板,接觸到了更大的資本市場平臺。

七喜和金蝶畢竟是已經處於業務發展和盈利階段,頗具規模的創業企業,在上市融資的路上都花費了四年時間來等待。而對於更多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業企業來說,這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很難想象會錯過多少生存和發展的機遇,這並不是每一個IT企業都能消耗得起。一些早期曾經熱衷於中小企業板的IT中小企業,面對如此光景也只好放棄了漫長的排隊。

事實上,IT企業大都是技術兌現的過程,不像傳統行業那樣是通過原始資本積累發展起來。比如說網際網路企業,最初擁有技術的人基本都是沒有資本的,風險投資讓技術與資本結合。科技性與風險性決定其不符合國內上市標準的同時,網際網路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必然要被國內證券市場排除在外。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經貿系主任董登新教授認為,與真正的創業板相比,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的門檻還比較高,能按現行的發行稽核標準稽核通過的IT企業還比較少,因此,一些好的中小企業因達不到上市條件而被拒之門外。目前我國股市要求公司上市前的最近三年必須是連續盈利的。這一規定有悖於真正意義的高科技、高風險企業直接上市融資的初衷。

“天使”魅力何在

事實上,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在內的權益資本投資已經成為個人、企業、甚至金融機構的投資發展趨向。

據國外資料顯示:大多數國家認為天使投資對於創業企業來說,是企業融資的最主要而且也是最簡單的渠道之一。在我國,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人將要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去,但這些創業者在發展過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會遇到資金缺乏的問題。

在1995年建立文思創新時,陳淑寧就接受了一個“天使”的投資。這個“天使”是一箇中國人,他投入10萬元作為天使投資,另外再借出20萬元作為“過橋貸款(BridgeLoan)”。文思創新是IT外包和軟體服務企業,先後在1999年和今年3月接受過兩輪風險投資,現在公司人數已過千人。

優秀的天使投資者往往能夠獲得巨大的回報。陳淑寧儘管不是專業的天使投資者,但他也曾經在朋友的慫恿下,進行過一筆12萬美元的天使投資,整個專案的總投資額為60萬美元。這個專案最終取得了成功,並且以1500萬美元賣給了一家英國企業。但是陳淑寧並沒有獲得最終的回報,因為他在中間猶豫過。

更為重要的是,天使投資者投入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他的人際關係和管理經驗。陳友忠指出,一般的天使投資人,都有一二十年的產業經驗,對某個行業的技術、產業動向非常瞭解,擁有豐富的人脈和良好的資金基礎。他們通常會給被投資企業提供眾多的管理建議,幫助企業招聘高層管理人員和介紹客戶,甚至介入到企業的一些運營活動。

在美國,那些自己創業成功的企業家,相當多的人都願意成為天使投資者,幫助那些有潛力的創業者走向成功。陳友忠表示,如果以後有機會,而且不跟工作衝突,他也會樂於成為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慧眼識英雄,也就是有從沙蚌裡挑珍珠的能力。一旦成功,就是人財兩得,名利雙收,會有百倍千倍的回報。”

天使投資拓展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初創企業的生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新專案的迅速啟動與發展贏得了空間和時間。在業內有豐富經驗的“天使”們還為初創企業提供成功的經驗和有益的指導,在這個過程中贏得創業者的信任與尊重。

周鴻把自己的3721公司完全託付給雅虎,同時帶著17個月的跨國公司總裁經歷和套現的數千萬美元離開,換一段悠閒的日子。離開雅虎的周鴻首度披露心聲:可能會做天使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