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生活的意義作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19W

生活的意義在於什麼?就在於我今天切實地把握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找到了久違的朋友聊天,看到了一直夢寐以求的影片。生活的意義在於什麼?還在於你對將來的追求:我想成為宇航員,我想成為保護藏羚羊的一員……不切實際麼?是的,有時候理想就有點不切實際。但理想不一定在於你最終達到了,而是如史鐵生而言:“理想永遠在前方”。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追求,發現自己還懂得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很好,我就可以放膽在前路上奔跑。但我的理想呢?是那盞照耀著我的燈,使我懂得前進。

生活的意義作文

對於你的家人,對於你的好友,對於你擁有的回憶,一切的你都是無可取代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每一天的我都有著不同於昨天的生活,構築不同的故事。也許當你年老時,當看著親人都圍繞在你身邊時,你明白了生活的意義與目的,其實就在於自身——為自身奮鬥一生,奮鬥去爭取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回憶,去爭取構造親人們獨特的回憶。  

我覺得生活的真諦就是快樂,我們應該快樂地生活。而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呢?那就是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擅長做的事。金錢、地位、榮譽那只是過眼雲煙,只是漂浮不定的虛幻的東西,我相信對於個人利益擁有最多的人一定不是最幸福的人,人活著要享受這個過程,要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們無需對他人的世界觀,對他人的追求太過用心,我們只需要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喜歡做什麼。人要往前看,而不要往後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永遠都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我們有很多未知的旅程。如果想要幹出一番事業,就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努力奮鬥,這樣才不會畏懼各種挫折,跌倒了,失敗了,才不會後悔。  

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好好奮鬥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有的人會畫畫,有的人會煮飯,還有的人會騎獨輪車……任何一種本領,都是要經歷“一番徹骨寒”,才換得“梅花撲鼻香”。我學會了彈鋼琴,當然也體會到“一份耕耘”才得到“一份收穫”啦!

說起彈鋼琴,我就有道不完的酸甜苦辣。最甜的時刻就是在臺上表演的那一瞬間;最苦最辣的時候,也自然是在臺下苦練的漫長時光。要不,怎麼會有一句俗語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呢?學琴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你可別看一些人在彈琴時悠悠自在,但是,這一切不僅要認真,還要細心。彈琴不光要勤練,也要做到心到、手到、耳到。最重要的卻要算這雙手了,有的人為了彈出聲音,把手繃得緊緊的,那可不行,彈出來的聲音會很生硬,而且時間長了,還會傷關節、傷手呢。

想起當初,我自己就有一番經歷。有一次,教我的蔡教師給我佈置了作業:練習彈奏第6頁的練習曲,下星期六檢查。我想:哎!真慘。練彈普通曲子還簡單一點,練這練習曲,又枯燥,又不好彈。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放學回家,我一做完作業就馬上練習彈琴,有時彈得手都麻了。可就是這樣,我連續堅持了三天,到了星期六檢查時,我還是宣告失敗了。那時我覺得老師那麼“小心眼”,真煩人,真想放棄算了。可每當我看到那架跟了我一年的鋼琴,就有一種不捨的感覺。我實在不想放棄鋼琴,最後,又經過老師的一番開導,我便又振作起來,更努力更勤奮的練琴了。

終於,我掌握了一些彈琴的方法。但我又遇到了第二個難題,那就是獨立看譜。看譜要看懂力度、節拍、升降記號、指法、反覆、起伏、裝飾音等等。就為起伏這碼事,我也沒少挨老師批評。當時,我總是把該“起”的地方不起,該“伏”的地方又不伏。有一次,老師氣得把我的手打了好幾下,打得我心裡真不是滋味。

學琴雖然苦,但也苦中有樂。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終於學會了彈鋼琴了。每當聽著自己彈出的優美樂曲,心裡的那種甜滋味啊,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彈鋼琴不但陶冶了我的性情,也讓我喜歡上了唱歌、跳舞,並且讓我從中找到了快樂。

從學琴當中,我懂得了,學任何一種本領都是艱苦的,但只要你肯努力奮鬥,得到的不僅是成功,更重要的是快樂!

生命的意義在哪裡?這似乎已成為千古的命題,每個人在無意間或寂寞裡往往想起這個永無答案的命題,我們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其實這個命題雖然有些虛無,但是一旦沒有想個明白或者找到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那麼它會困擾我們很久很久,甚至讓那些偏執的人們走上另外一條道路。

在理性的認識中,生命的意義源於一個人的所看,所思;在感性的認識那裡,一切卻取決於心靈的體會及情感的豐富程度。但同時它又不僅僅是一種體會,更關鍵的是它影響思考的方式。生命可能是這樣一種過程:體驗---積累---思考。當你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時,永恆的也就只有思考了。同時思考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它也需要一個否定—肯定—再否定—的迴圈過程,也需要經歷一個思想混亂的過程,漸漸走向澄清,再走向獨立,並最終確立起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這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持之以恆的積累與勇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意願,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以這種生活為享受。生命對每個人的意義或許都不同,我覺得努力活著再享受人生,就已經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每一個有思想的生命體對自身靈魂的必然拷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帶著如此凝重的問題出發,遭遇到的卻多是“活著是美麗的,生命的意義在於愛!”這類輕飄飄的華麗語言、淺薄無用的簡單說教。

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這種特質與創造性的工作和人類之愛息息相關。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一個人一旦瞭解他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每當看到這樣的段落,我都不禁為那些“傷心人”和輕生者惋惜。只要有“求意義的意志”存在,不僅生命和愛,就連“苦難”和“痛苦”都深具意義。生命的意義有很多不同是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最終還是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會,別人的話只能是參考。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縮縮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義的人,只要生命曾經綻放過光芒,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無關緊要了。

活到一百歲,和只活到三十歲、二十歲的人,根本上並沒有什麼差別。雖然,前者多活幾十年,後者則少活了幾十年;但,這只是人們觀念上的感覺與執著,對於認得生命意義,清楚宇宙真諦的人,存在的長短已不覺得遺憾。

時間就是永恆,活到一百歲,和只活到二十歲,是一樣的;萬年就是一年,一年存在萬年中。

人們以為離開了瞬息萬變的時間,別有永恆的存在,這是不對的,永恆是存在時間中,離開了無常的時間,就沒有永恆的存在。

所以,只要你創造了永恆,將人生提升到永恆的境界,那麼,生命的長短,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活得有意義,生命就會接近永恆,不再只是短短的幾十年。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呢?

從淺近方面來說,生活離不開工作,所以,要活得有意義,必須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什麼才是有意義的工作呢?就是屬於付出與合乎靈性要求的工作。

屬於付出方面的,就是做有益於人類、國家社會和一切生靈的工作。世界各地正有許多這些工作,在等著我們去做合乎靈性要求方面的,就是追求完美,和生活在真實中。

看!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可以犧牲物質上的享受,甘願與貧困為伍。

作家為了一篇文章的完美,不惜再三的修改,一再的謄寫。

歌唱家為了一首歌能完美地唱出,私底下不知已經練習了多少遍。

還有各行各業中,許許多多的人,也都是這樣,不辭辛苦地做著所從事的工作。他們不但毫無怨尤,還做得滿心歡喜;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當他們全心一意地,為他人、或自己靈性而工作時,不再感覺時間的存在——時間已經停止;不知老之將至——生命哪有長短?這,不就是永恆嗎?

至於生活在真實中,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恆的境界。

什麼是真實?真就是不假、不虛偽;實就是實在、不做非份之想。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不撒謊、不做作、不違背良心,純乎心性而行的境界。

由於不作假,本身的優點、缺點,一目瞭然,所以能不自負也不自卑。

由於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貧於道,而知足常樂。

由於不違背良心,所以心無掛礙,日日是好日。

最重要的是:依心性而行,該作則作,不該作則止;所以,沒有妄想、煩惱。

這種生活,已經超越了意義,而意義自在其中。

總之,能夠完全活在真實中的人,將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超凡入聖的聖者了。

當他人說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實現了生存目標的人的時候。

我們或者還想說,實現了生存目標的人,除了繼續活下去外,就不必再有其它的目的了。也就是說,他心滿意足了。

生命問題的解決,是在於這個問題的消失……

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什麼不再成為問題,這樣活下去難道是可能的嗎?

這是否意味著,這個人是活在永恆中,而不是活在時間中?

這是否就是那些經過長久困惑之後終於弄清楚生命意義的人,反而講不清什麼意義究竟在何處的原因呢?(維特根斯坦)

生命的意義是否在本質上存在,我無法確定。但是,我認為即使這樣,我們仍可以使自己得到有意義的生命。

在很大程度上,關於生命意義問題,源於我們人類自身不斷的探索。生命本身存在意義嗎?如何得到一條生命中有意義的道路?生命的意義意味著什麼?它使我們發現或創造的某種事物嗎?她使如何依賴於目的、價值和理念的?它和幸福有什麼關係?它會給人類以自信。使男人和女人能夠勇敢的面對他們的困惑嗎?

多數人沒有思考這些問題,但是,只要他們快樂幸福著,那也很好。而一旦思考了這些問題,困惑就接踵而至。弗洛伊德認為人一旦思考這些問題,他就開始患心理病了。但是,我仍然要說,研究這些問題,我們或許能夠建構出一個思想的輪廓,並得到一個值得去過的人生。

從西方的哲學來看,傳統哲學多是從神學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事物能否如其所是的存在?在宇宙中是否存在著一種準人性的溫和目的?這是神學需要回答的問題。而信仰神的存在的人中,多數是因為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宇宙間有一個至善的意志,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人世間存在著對我們以及我們認為有價值事物的一種基本的同情,他們需要使自己相信對我們的理想和願望來說有一種終極的支撐和避難所。

這些人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夠確認,有一種超越我們人類層面的可以但不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力量存在著,萬事萬物是可以解釋的——如果我們的智力能夠理解其本質的話——這種力量是有目的可言的,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完美無缺的價值。至於是否存在這樣的超越普遍生命的目的先驗的目的存在,這裡拒絕討論,我只說它不是我能夠了解到的,只能存疑而已。

不管宇宙間是否有意義可以被我們發現,意義在其中得以體現的世界只能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意義被創造出來了,不管這些意義是否有終極性而言,我們也不管是否存在先驗的單一的人生意義,我們先去看看生命中意義是如何被要求並被賦予的。正如西蒙-波娃所說的,“意義的存在是兩可的,它絕非一成不變的,應該說,人生的意義是不斷地爭而後得的。”(大致意思是這樣)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為自己創造意義,我們不需要別人或者說是什麼客觀明確的標準來告訴我們什麼是意義,我們也不需要別人或者是什麼標準來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去創造意義。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