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目送讀後感(精選18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8.2K

目送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讀後感(精選18篇)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裡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裡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後感 篇2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便本書從一開始告訴我這個道理。無論如何即使是現在你至親的人們還是要目送這你一個人單行到最後能自己成長。

這整本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的書中,《目送》這篇文章便讓我看到了將來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彷彿身臨於那個華安揹著小書包與母親對視的茫茫人群中;彷彿置身機場看到母親緊緊依偎著那個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沒回頭時母親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個凝重、難以輕快呼吸的車間氛圍和那顆難以被愛去開啟枷鎖的心。每每看到這裡,便想到了那個自己。那個曾經放學看到父母便興奮地呼喊著衝入他們的懷中的我。那時的我,用最純淨的心吝嗇地汲取著他們對我的愛,毫無保留地表現著自己。後來也就是現在,縱然他們再想擁我入懷中,無非被我推開或是不情願的靠著。真情並非在表面流露,心裡的那種小叛逆便抑制著原先的熱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卻依舊沒法改變這樣的自己。或許有一天會成為華安青年時的模樣,但我卻努力成為讓人舒適的人。這或許就是成長吧,但在我獨立的路上,我會回頭去看看他們,或許那時他們也正注視著我。

後篇文章是父親和她。這又是另一種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父親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切和照顧卻依舊覺得十分愧疚不能給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時,能不懼困難去守護在他們的身邊。這是別的無法去替代的愛。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死去,而我們只能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去回報他們的對我們的滿滿的親情。直到最後目送著他們離去,盼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還不能用一生去感受這種極致的深情,但我一定會用這跳動且溫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著。

目送讀後感 篇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漸漸地,漸漸地,我們走過了幼兒園,走過了國小,現在也即將走過國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人,認識一些人,錯過一些人。即使這些人對我們很重要,卻也只能看著他們離開,徒留自己在原地百感交集……

國小時,爸媽出門做生意。在一個霧氣朦朧的早晨,我和爺爺奶奶一起送爸媽去車站。時間還沒到,我們便在候車室坐了一會兒,氣氛很是沉悶。之前在家中,當我得知爸媽要出遠門,就固執地不肯和他們說一句話。

直至臨行前,媽媽蹲下來抱著我說:“女兒,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到後來已經泣不成聲了。我倔強地扭過頭,不去看媽媽那淚眼婆娑的臉。可是眼淚卻不爭氣地流了出來,待風一吹,涼入心底。

爸媽拖著行李箱走了。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忍不住跑上前去抱著媽媽,近乎哀求地嘟囔著:“媽媽,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媽媽輕輕地拭去我的眼淚,紅著眼圈,哽咽地說著:“傻孩子,哭什麼。我們又不是回來了。你這樣叫我怎麼放心啊?”我吸著鼻子,點點頭,已說不出話。

在司機的催促下,爸媽上了車,在窗邊坐下。我在外使勁搖著手,讓他們放心。

我站在那,看著絕塵而去的車子,自心底泛起一陣酸澀。最終車子消失在遠方的一片雲霧中。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沒有,一次都沒有!難道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那些愛我們的人,讓他們在無盡的心酸中度過嗎?

生活是由一次次目送拼湊而成的,唯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成長,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珍惜。

目送讀後感 篇4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後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他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後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洩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目送》並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捨,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臺的文字時說:“‘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目送》這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麼輕,那麼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於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後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屍體,醒過來後撲在老媽懷裡狠狠哭了一場……可後來呢?後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就像海子曾經說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目送讀後感 篇5

一片混沌之中,結束了最後一篇散文《魂歸》,我也魂歸了,復甦了意識,擦了擦朦朧的眼睛,站起來平復一下飽和的情緒,像吃了一份心靈大餐,撫著肚子,酣暢淋漓。

四面顯得格外的靜,我想每天的凌晨一點半應該都是這樣的吧,呼嚕與夢話齊飛,皎月與檯燈一色,情景交融,跟《目送》中的插圖一樣,每一幅都無比切合文章又別出韻味。

兒子的成長、離開,父親、母親的蒼老逝去,兄弟的攜手共行,朋友的牽掛,失落、無助等等,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再平常不過的事,像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空靈、沉寂,從筆尖慢慢流出,真實的讓你除了共鳴還是共鳴。至於戰爭和貧困篇章的加入,則進一步增添了幾絲寒意,世界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殘酷,直接面對生命的死角反而更加充實我們的視野和人生。

七十三篇散文,款款兩三百頁,平和的語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總是在不經意間道出人生的真諦,如晴空霹靂,劃破的不止長空,還有人的思想。文字魅力而憂傷,彷彿外界已與你無關,你只需要跟著文字的步履走,一字一句一篇,一字一句一篇,不需要意識,不用考慮時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想沒有幾個人不會為這樣赤裸裸滾燙的文字顫動。人性最現實的一面,她選擇平白直述,也許唯有這樣的乾脆利落才會讓人明白些許,被秒殺過後才會覺悟和痛快!有人把《目送》和《背影》這一相似的場景比較,各成體系的文學之美,一比較就是褻瀆,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這些再平凡不過的事,用心感受這樣的別離,才能明白,才能大悟。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我是最後一個被那兩個淳樸的農民送進大學的,聽爸媽聊天說,送大姐上大學回來時,大姐在校門口哭了,而二姐是嘻嘻哈哈的把爸送出學校,最後到我,我不知道該使勁的笑一笑還是動情的哭一哭,平靜的送他出了學校,上車的時候遞了兩塊零錢給他,皺著眉頭伴上一句:路上小心!皺著眉頭回了一句:注意身體,回去吧!像極了兩個肝膽相照夠哥們、講義氣的兄弟。然後600逐漸消失在視線中,他的背影在600裡面,連目送的機會也沒有。那時的我應該和他送我的情景一樣,知道人已經走遠了,可還駐留在路邊眺望,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思考點什麼,像是為了維護一個畫面,定格一個場景,留給詩人解決。

這樣的場景在爸目送奶奶的時候顯得更加的悲涼。奶奶都走了一年多了,爸又一次在墳前傷感的跪下,磕頭,點燃幾大頁的信紙,眼淚成了這個時候最好的伴奏,無聲的悼念,無聲的追憶中,奶奶會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信裡面寫的什麼,也不曾試問,但我知道,那應該是愛,不帶一點技巧的赤子之愛。

一次又一次的面對這樣的場景,我沒有有笑,亦沒有哭,久了會皺起眉頭勸爸,走了,走了。眼淚流不出來往往會更來得痛苦和傷心。有無數次的,我想像著對爸說:別那麼傷心,你欠奶奶的就算我頭上吧,反正早晚我會欠你很多的,像今天的你一樣!但我不能說,也不敢說。生命就是場輪迴,只是自己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罷了,平淡、從容、鎮靜地觀察著感受著周圍的人和事以及人和事的變遷更替,我想龍應臺多多少少也是這樣想的,就差說出來罷了。

有一種愛,一句話,一個微笑或許就可以感知,有一種愛,散落得漫無邊際,人只能默默地讓自己確信它的存在,無從說起,卻無處不在,也許這就是愛,比張傑唱得實在。有一種隱忍是蘊藏著一種力量的,有一種靜寂是驚天的告白,其實,全是愛。

《目送》,再次喚醒我心中一直迷失的一個角落,叫感恩。

目送讀後感 篇6

我來看此花時,很不經意的,花開的並不美,是殘缺的;但是在殘缺中,我相信著,他原來美好過,或者它的以後會美好的。這是《目送》的代序給我的那種微妙的感覺。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或是對生命的期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與父母的分離,那個女人心中好不是滋味;17歲的她的孩子,那個女人似乎不太滿意著;面對父母的衰老與漸忘,那個女人甚是心疼;1946年的同學聚會,56歲的那個女人心想著自己對於當年留下的多少不捨.....在時光老人的追趕下,無言的目送著生命的遠去,我們開始孤單、寂寞的如同黑夜中獨自淋雨的不知名的花。我們跑著跑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消失不見,我們哭泣、不捨,但不得不忘記。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那個女人不知是不是太孤寂,竟不自覺的苦苦追尋著一隻叫的讓人毛骨悚然的杜鵑;在香港的薄扶林與猴幫還有舞池中,不同的那個女人有著不同的感受;在廣州那條迷人的街上有巷子,巷子中的手鐲驚豔地讓那個女人驚訝;在首爾,那個女人看見的僧人、紙店與臺階.....好愚笨的我,真的看不太懂其中的含義。或許在那個女人想來,其中沒有主要內容,又或許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主要內容。那個女人有太多的故事,確實是個極好的文學家。而我卻是那麼渺小,但我卻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她的經歷進行剖析,或許,這是個極度想家的女人。

漫山遍野茶樹開花。蒼老的父親在行動上的幼稚,明顯是父親那寵愛的沉澱;母親那顆天真的少女的心,這是多麼可愛的媽媽;坐在輪椅的父親隨著詩句一步一步行走;最後的時刻,在一片內心無邊際物的曠野裡,那個女人的父親漸行漸遠,最後消失.....天空飄起絲絲細雨,滿山片葉的茶樹,陪著父親也會孤單。是啊,人,終會離去,當我們在別人不捨的眼中逐漸的消失,他們無奈、心痛,卻也只能把我們送到無人處,與花相伴。

那個女人便是龍應臺。這是她所採下的每一個她親眼“看見”的瞬間剎那,在她採下的同時,她所感受到的稍縱即逝,不斷遠離。她無奈,害怕,想要用手緊緊抓住,卻是一陣冰涼,冷徹身心。她好痛,卻也終於放棄,目送美好。

我太喜歡她溫柔的語言,從中,我甚至能感覺到她骨子裡的溫柔似水。我真的難以詮釋自己對於這本書的喜愛,一讀再讀,卻也毫不厭倦。可是,朋友說她看不懂《目送》,事實上我也不懂,卻總會看到某一處便覺得痛到某一處,,心痛,眼淚欲流。是啊,我們都抓不住時間,抓不住生命,好無奈,只能目送自己認為的美好,但我現在會珍惜《目送》的美好。

目送讀後感 篇7

《目送》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目送》這本書籍共寫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讓我感動到不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幹事,“沒事幹”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8

一、關於親情

一直以來便很喜歡龍應臺的作品,她用犀利的一支筆寫出世界上最難以言盡的溫情。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是疑惑的。是誰目送著誰,這背影裡又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讀完全書,我才知道,這是親情最樸素的表現。

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小時候,每每出遠門,母親總會早早地開始唸叨,汽車緩緩開動時,我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然後別過頭不讓她看到我的狼狽。那時的母親,心裡想必也是極為不捨的。後來,外出求學,離開家的時間更多了,出門在外的日子總是格外想家,再後來,生命中多了些坎坷,也愈發地明白家對於我的意義,是那樣的不可替代,那樣的彌足珍貴。許多人都說不想長大,因為長大後的世界就會變得現實可怕,可對於我來說,長大讓我心存感激,知道了生活的來之不易和這個世界應該時刻珍惜待之。

二、關於成長

年幼時,我們都有一堆的玩伴,呼啦啦地來,呼啦啦地去,那時的我們堅信身邊的人可以一直陪伴我們,直到世界末日,我們想不出會有什麼理由能夠將那樣深厚的感情磨滅。後來,我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終於知道很多感情都敵不過一個叫"時間"的東西。才逐漸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三、關於幸福

"你幸福嗎?"還記得這是央視前幾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那麼,對於幸福,你是怎麼定義的呢?我也曾經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究竟對於我來說,什麼才叫幸福呢?是擁有數不清的財富,一個貼心的愛人,有個可愛的孩子,還是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呢?直到我讀到《目送》裡龍應臺關於幸福的詮釋,我才明白這就是我心裡那呼之欲出的答案,"幸福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一種安全感,有安全感才不會時時恐懼。在你感覺不幸的時候,家人、朋友在身旁默默地支援你,你並不孤單,他們帶給你安全感,這就是幸福。"幸福,各有各的不同,我只願在餘下的人生裡,能對著"我的"幸福珍之惜之。

目送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讀了目送這一本書,它講了父母親情的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回憶性的書,講的是作者在翻臥房的抽屜時,突然翻出來的一個紅盒子,然後展開的回憶。主要內容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讀《目送》一書,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慮的問題,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樣的年齡代溝都會使大部分人和父母親之間陷入矛盾的深淵。比如書中母親送孩子上學依依不捨的目送,還在走後仍然會想著他,這些無不體現著母親對於孩子的擔憂,哪怕是已經成年遠去上學的孩子。

讀完《目送》一書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形式內容都有差別,但是它所表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過不同的是《背影》是兒子看到父親背影所發出的感慨,這樣的作品也其實我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親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龍應臺這樣別有用心的刻畫無非就是想將自己內心對於親人之間的那份情抒發的更透徹,在一條路上,如果有一個人在為你之路,及時碰到了挫折也會挺過去,那麼就與這樣的人結伴而行吧。

《目送》不僅細緻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

目送讀後感 篇10

總有這麼一天,你發現自己長大;總有這麼一天,你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忙。可總有這麼一天,你發現自己在慢慢變老;總有這麼一天,你又從你後代中發現你年輕時的影子。

縱觀全文,龍應臺對母親,對兒女的愛,流露在字裡行間。對母親,細緻入微,縱使母親失憶,可是,她依然想方設法令母親開心。對兒女,關愛無微不至,成為兒女們堅強的後腰。歲月的沖刷,使她忘卻了許多,改變了許多。從那一個厭惡母親遞過來的雨傘的十七歲年齡,到為自己十七歲的兒子遞雨傘的母親,不難看出從中的轉變。今日的龍應臺,是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對待日益變化的時代。

第一章節的標題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一個人走的路,使我們學會忍受孤獨、寂寞,獨自行走,獨自成長。父母的目送,在他們的目光中,是對兒女的愛,可是,卻無法阻止兒女的遠去。兒女們在這一條獨自走的路上,終有一天,也會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一句話,表現了天下父母們對兒女的深深切切的關愛。文章中,龍應臺送別兒女,送別父親。送別兒女時,兒女們那一種無需幫助的情形,似乎,和我們這一代人十分匹配。父母們為我們操心,時時刻刻關心我們,我們,似乎,大多人都覺得太煩,不理會自己的父母,認為他們多管閒事,雞蛋裡挑骨頭。可是,從父母的角度呢?他們,無非就是想讓我們過得好一些。但是,我們卻誤解一番好意。站在小路的這段的是父母,兒女們,漸漸消逝在小路拐彎。送別父親時,已經長大,此時,流露出的是不捨。知道最後,在火葬場,在棺木前,對父親的不捨,卻已無法用言語告訴他,兩人的距離,很近,也很遠。這一刻,站在路口的是兒女,親人,卻漸漸消逝在拐彎。

無論是兒女,還是家人,都保留有對彼此之間的那一份深厚的愛。無需表達,相互已知。不要讓這一份愛珍藏太久,讓父母知道,你愛著他(她),這樣,未來,至少不會後悔。

目送讀後感 篇11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裡。這是一篇關於愛的散文,有著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捨,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裡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詩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時間的腳步從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時間靜止或時間倒流,那些人們美好的願望,只能從虛構的影視劇中得以體現。記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時間去哪兒了》,唱出了人們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是啊,時間,它到底去哪兒了呢?

我從小爸媽在外,跟著爺爺,他既有爸爸的陽剛,又有媽媽的溫柔,把我照顧的無微不至,後來我長大了,他也老了,什麼心臟病,肺心病都伴隨著他,讓他只能臥床休息。再接著,我出來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後也沒見上一面。那時我多想說,讓時光倒流吧。

是啊,現在都已長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愛的寶貝,還有時不時對我吹毛求疵但在心裡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自己的親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來時大包小包,各種愛吃的東西將包塞得滿滿的,爸爸卻因為只是我忘拿了聽說吃了對胃好的兔肚,而騎著電瓶車追出好遠。寫到這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馬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這不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嗎?

我們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傷感。珍惜身邊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為親人,或為朋友,或為同事,是何等的緣分。閱讀了《目送》,讓我懂得生活既充滿陽光,也有雨雪風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堅強、勇敢地面對一切,過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語: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後感 篇12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著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

目送讀後感 篇13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臺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著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鉅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脫而波瀾不驚。龍應臺是經歷過時局動盪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裡帶著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著已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脫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閱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裡行間總是充斥著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悅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溫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著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裡的炭火,散發溫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捨”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悅、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臺用平鋪直敘,帶著讀者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於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一次次看著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悅,兒子就已經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臺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為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著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為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後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著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著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裡永遠的消逝了,才後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溼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的目送中,走著走著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註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裡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裡,我們才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著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後面默默注視著我們,保護著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著樂。很多人都像龍應臺一樣,在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臺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著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臺“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著,作者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為誰》、《我村》等文章裡,龍應臺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處處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悅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捨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的時候,別急著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後目送的人,微笑著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目送讀後感 篇14

這個寒假,周圍的朋友都去遊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書——《目送》。看著龍應臺淡淡的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始,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尾,龍應臺用她平淡沉穩的筆觸,訴說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對周圍事物的見解……從她的敘述中,我認識了一段靜默的時光,體味了一份陳舊的心。

閱讀中總有想流淚卻眼眶乾乾的感覺,龍應臺內心無法抑制的苦澀和悵惘,讓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淚,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讓人慾哭無淚。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熱烈卻又無法言說的感情,卻又被淡淡地敘述出來,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讀到這段文字時,喉嚨不知什麼時候哽咽了,讓我體味到隱隱的淒涼與哀傷。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現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訴了孩子如何成為卓越的人,卻不曾告訴他們那些卓越的人背後的辛酸,告訴了他們卓越的人成功的經歷,卻不曾告訴孩子怎樣去面對挫折;告訴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卻不曾告訴他們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而這樣,必教育不出優秀的,有擔當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兩本存摺》裡有這樣一段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裡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積累,都是用這一本存摺裡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是,“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裡的“金錢”回頭去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地法兌換。這引人深思,也告訴了我們時間的珍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抓住時間啊,這是龍應臺作家對我們真摯的囑咐啊!

《目送》一書,龍應臺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動人的詩意。在這本書中,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後,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刻領悟。再多的不捨和遺憾都是生命的過程,那些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堅定地往前走,用回憶癒合過往的傷,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 篇15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行將合上時,卻有想要流淚的衝動。在鬧世喧囂、張狂、失意、疲憊、喜悅、悲傷,以及任何的時候,都值得一讀。

目送,畢竟會是跟隨每個人一生的動作目送吸引了我,龍應檯筆力獨到,以女性細膩感性的筆觸剖析人生的悲歡辛酸——“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樣的句子讀起來令人心碎。為人子女者當讀此書!

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父母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目送讀後感 篇16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裡,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複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於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後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麼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裡。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雲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髮,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裡,還會剩下什麼?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恆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衚衕中,到處洋溢著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麼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著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裡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目送讀後感 篇17

今天,我在家裡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裡。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洩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裡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為,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裡,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讀後感 篇1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於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湧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瞭,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汙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著。我呆呆地注視著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著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曆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裡,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