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共6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1.25W
本文目錄目送讀後感讀《目送》有感1000字目送讀後感1500字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目送》讀後感1000字《目送》讀後感1000字

目送母親節讀後感600字:《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共6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文頻道編輯為大家整理的目送母親節讀後感600字就到這裡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讀《目送》有感1000字目送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老實話,沒怎麼看懂。所以,光寫讀後感的開頭就用了良久。

剛開始,一直沒弄明白,龍應臺寫這本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她總是說了這個說那個?為什麼書一開頭說的“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和後文一點關係都沒有?《目送》——這個獨一無二的書名又是什麼意思?

帶著滿心的疑問,我開始探索這個奇特的書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歲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沒錯,那麼第一章是寫對媽媽,對兒子,對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東西,特定的事情,會在特定的時間,讓特定的人來完成,而那些人,有時,是一群,有時,僅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獨一無二的人,事,才會有獨一無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們,七彩斑斕的生活。

不知不覺,想起了小時候,上國小時,小升中的那個暑假,讀國中的那段時光,路途中的風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兒也有了細微的變化,甚至,辭去了舊面容,迎來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時光,歲月,心中五味雜塵……

有些路,有些歲月的路,永遠不變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說,有些雜。從香港到寮國,從詞語到詩歌,從保姆到朋友,無所不談,應有盡有。

像是面對面的,龍應臺就坐在我身邊,一杯咖啡,一盤糕點,就坐在那兒,看世界,我們聊怎麼煮粥,我們聊那些醫學常識,聊聊旅行時的見聞,再聊聊二戰時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覺,第二章,就這麼讀完了。

沙中的印,風中的音,光中的影,幾人能夠一一捕捉?

有許多人忙,但是,他們都在忙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曇花、菊花

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設想一下,如果小瀋陽的“眼睛一閉不睜”是一位哲學家說的,你是否會覺得,很有道理?

每一個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時像茶花,香氣撲鼻,含苞待放,漸漸,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曇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別人看到最美麗之處,短暫,無聞;好似濃烈,好似平淡,時間從咖啡的熱氣中流逝,從斑駁的樹葉間像陽光般流逝,不知不覺,皺紋像小魚游到了臉上。不知不覺,變成了靈魂,變成了人們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們,那些手中捧著菊花的人們,應該怎麼面對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但嘴上說的總比做著容易,最終,還是會晚晚睡不著,頓頓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苦苦追尋,心中的寧靜,才會讓自己,像茶花一樣芳香,曇花一樣清亮,菊花一樣蓬勃。

目送自己的兒子去遠方發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遠方生活;同時,又讓自己的母親無奈地目送自己去遠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運,讓父親,在天邊,永遠目送,自己的兒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話不說,卻滿含感情……

目送讀後感1500字目送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讓人感觸的一句。相信每個為人父母的人,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經能獨立的父母,感觸是相當的深。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為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著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著學業,忙著談戀愛,忙著結婚生子,忙著事業。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程序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目送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我喜歡龍應臺的書,不是因為她犀利的《野火集》,是我讀了她的這三本書:初為人母時,讀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在安安和飛飛(龍的兩個兒子)一點一滴瑣事的記錄中,我體會到一個母親的款款柔情;追隨者孩子成長,我又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提前作了思想準備—孩子終將長大,我們要知道如何與十八歲的他溝通;最近,我關注了她的《目送》,說實話,看到思考“生死大問”這樣的推薦語句時,我真的不想看這本書,因為我不願思考這麼沉重的問題—雖然我們終將面對。最後,還是難以抗拒龍應臺的魅力,我買來此書,讀完書中第一篇文章《目送》,我已經滿眼含淚,難以抑制的想寫些什麼了。

《目送》前半部分是寫的媽媽目送安安的幾個場景:他上國小的第一天,媽媽送他到學校,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十六歲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機場的告別,安安“閃入一扇門,悠忽不見。我一直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他二十一歲時,媽媽目送安安坐公交車去上大學,“一會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文章的下半部分,寫到了自己的父親: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到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離開時,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後來父親生病了,龍應臺去看他,“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父親辭世送別時,龍應臺寫到: 掠開雨溼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是父母永遠的牽掛,從小到大,我們會有很多次的送別:他入托的第一天,看著他被老師領進教室,含著淚回頭看著你,口裡無奈的說著:“媽媽,早來接我。”上大學時,他消失在一群歡快的孩子中,快樂的揮揮手給你道別;工作了,他回家探望你,離開時坐到車上,搖下窗戶,對你說:“回吧,媽媽”,然後你就看著他的車子一溜煙離開,留下你孤獨的站在路口,朝著遠方,久久凝望。

可是,我們又都是孩子,年少時,我們需要父母的呵護,或許離開父母時,會回回頭,向身後的他們告別;但當我們長大成人時,在一日日的忙碌中,著急趕路,或許我們都忘記了向身後的背影揮揮手,或許我們忘記了兒時的我們是怎麼樣的離開。而他們,卻默默地遠望著你的背影,似乎要站成一座雕像,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他們永遠在凝望,他們在說:孩子,雖不必追尋,我卻永遠牽掛。

《目送》讀後感1000字目送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裡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裡,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1000字目送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裡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裡,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Tags:讀後感 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