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慶祝建國70週年歌頌祖國優秀範文5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9K

偉大的祖國有著大好河山,有著舉世矚目的科技文化。祖國70華誕,大家共同祝願祖國母親蒸蒸日上繁榮富強,神州和諧萬世康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手抄報,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慶祝建國70週年歌頌祖國優秀範文5篇

【篇一】

江南,過了煙花三月,便是四月芳菲,春風清拂,流水靜聽,季節如斯。呢喃的鳥兒飛過天際,溫柔的清風輕撫大地,草木將綠未綠,花朵將綻未綻,漫步於歲月岸邊,享受著漂泊遼遠,思緒瞬間定格——曾經志在四方的少年。

曾幾何時,去了很多地方。

明珠塔上登高望遠,俯瞰樓林立,浦江飄遊熠,周邊的每座大樓都有著自己的獨特風韻,展示著自身的文化底蘊,黃浦江上燈火闌珊的倒影隨波起伏,東方明珠反射著所有的光芒,高傲而強大。

長樂下沙海濱,海水湛藍天空純淨,悠悠白雲,細軟沙灘,沐浴著輕柔的海風,漫步海灘靜聽潮漲潮落,回首岸邊篝火明滅。大海、沙灘、島礁、山峰、海濱森林比鄰呼應,雄渾而壯闊。

粵江河畔,迎春花市綵樓花架,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盡顯南國風情。越秀五羊,口中銜穗微笑回眸,跪奶之恩溢於言表。客家人傳統的崇文尚禮,沉穩而不張揚的文化和血脈,委婉而溫情。

……

那一夜煙雨迷濛,勤儉少語的母親低頭收拾著我的行囊,轉過身不讓我看到了她溼潤的雙眼,促膝長談中父親兩三叮囑應該像他那樣“身在他鄉,志在遠方”!翌日,跪別髮絲凌亂的父親和欲言又止的母親,我便勇敢無畏地揮別故鄉一路北上。景色在眼前不斷地更迭後,帶著憧憬和遐想來到了長江之濱的潯陽江畔,走進這座陌生的城市、這個陌生的世界,路途中有過躊躇和彷徨,但更多的是夢想和期待,帶著家人的所有牽念,放飛自己自主的人生。

之後的歲月裡,一路上帶著渴望,奔跑著、追逐著,曾沐朝露夜霧、也遇驚濤駭浪,時有山空水靜、亦有風雨兼程,也在陌生的地方,發現了久違的感動。每有惆悵,耳畔都響起父親“身在他鄉,志在遠方”的叮嚀,父親的每封信裡都告誡我待人要謙謙有禮、處事要穩重沉靜、逆境要淡定從容、順境要不驕不躁,懂得珍惜亦懂得知足安樂,學會追求心靈的智慧,做一個單純樸素的人。恍然間我讀懂了父親獻身大山深處的無怨無悔,也領悟了父親要我離開桃江、離開風吹蝴蝶嶺的客家情懷,人生就是要遠離家鄉、跋涉遠行,方能體味和感悟獨自長大的真諦,我明白了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並一直為之執著不懈努力。

廿載有餘,青春綻放夏花的精彩,汗水折射難忘的記憶,歲月在更替中劃過天際,青春在變遷中掠過季節。勇銳蓋過怯懦,進取壓倒苟安,在人生的舞臺上,心靈是紙、行動是筆,一路追逐,一路選擇,一路取捨,一路感悟,在追逐選擇、取捨感悟中跌跌撞撞的獨自成長。沒有云霧就沒有月光明媚,沒有陰霾就沒有陽光璀璨,沒有夢想就沒有生活多彩,如若心中有景,自然花香滿徑。

暇時翻看父親書信,字裡行間都溢滿了“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的牽念和“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似紙應有不屈之心”的教誨,人生路程腳步永不停歇,風雨紅塵人生永不放棄,志在凌雲自當胸懷寬闊,心繫遠方自當奮勇不止。我感謝曾經拼命的自己,半生歷盡千帆,我還是那個志在四方的少年!

春有盎然、夏有絢爛、秋有豐盈、冬有蘊藏,選擇遠方就得走得堅強,心有嚮往自會陽光燦爛,我依然記得“身在他鄉,志在遠方”……

【篇二】

我數次聽父親說起,早在1949年5月,他20歲那年就隨族人在湖南湘潭參加黨的地下組織,為共產黨軍隊籌措軍糧、渡船等物質。1949年8月,父親所在鄉解放併成立鄉政府,他任民兵連副連長。隨後幾年一直在鄉政府工作。因多次報名參加志願軍沒被批准(家中獨子和一殘疾姐姐),1952年9月的一個夜晚他率五個民兵,肩擔著米,步行一千多公里來到廣西柳州,在地質部成立前一天參加地質工作(因未在工作檔案中填寫,後這段歷史未被承認)。

1953年隨單位調往廣東;1954年調入**贛南;隨後的幾十年父親一直在贛南工作,最後把骨灰留在贛南。

父親來**贛南工作的那個年代,工作、生活環境異常艱苦,交通極為不便。我家在大餘西華山、蕩萍、左拔、漂塘都安過家(這些地方都建成大中型鎢礦)。聽媽媽說我們家住過佬表的豬欄,住過破廟,住過鎢礦丟棄的破舊不堪的危房。從我記事起,家住的房子是用竹蔑子搭的,外面抹上泥巴。春天裡床下生出樹苗和小草,老鼠隨便打洞出入;夏天雨水和蚊蠅特別多;秋天睡在床上可以看到天上星星;冬天屋內外溫度幾乎差不多。至於聽到野獸叫喊聲,看到墳堆的“鬼火”和毒蛇是家常便飯。我一個弟弟因發高燒沒得到及時治療燒成殘疾,13歲就病逝。一直跟著我家的外婆因醫療條件太差,地理險峻又封閉多阻,不到60歲病逝在大餘漂塘。在地質隊長大的我,從國小一年級到五年級,隨父親工作搬遷更換過五所鄉村國小,語言聽不懂,飽嘗贛南雲霧濃烈,盤山小道五米外就看不見人,經常與蛇和野獸相遇,讀國小這五年間根本沒學到文化知識。

909大隊成立後,在瑞金沙洲壩建設家屬基地,當時吃水要到河裡挑,燒柴要到山上砍,吃菜要自己種。後建起子弟學校、家屬農場,職工家屬才結束隨工作地搬遷寄宿農家,子女結束隨近到農村國小寄人籬下讀書的日子。

1958年出生的我,十個月時被父親用竹蘿挑到贛南。在地質隊長大的我經歷過諸多往事;聆聽毛澤東主席為在會昌找到大鹽礦而親筆題詞;909隊被授予全國首批“大慶式企業”;獲全國地質戰線“一面紅旗”稱號後,鼓紅了手掌,喊啞了喉嚨……

1976年我成為第二代地礦人。不滿18週歲就赴遠安徽參加鐵礦勘探大會戰,踏著數寸厚的雪戰天鬥地般拼命工作。我也在最基層的分隊修配車間工作多年,親身經歷贛南山勢的險峻和封閉,雲霧多變和草木豐茂駁雜;體驗過河流溪汊的浚急;見證過崖石的粗厲而堅峭。再後來我調入大隊工會、宣傳部工作。

這幾十年間,我到過會昌周田、清溪、紅山,興國留龍,龍南足洞、尋烏河嶺,於都盤古山,大餘西華山、漂塘,贛縣長樂等地的礦區去體驗當年父輩們尋找大鹽礦、鎢礦、錫礦、銅礦、金礦、稀土礦取得找礦突破的原始基地,多次到首個開展“三光榮”教育活動之地去回顧當年職工熱血沸騰的工作場景;見證了贛南第一口3000米科研深鑽開鑽,見證了地勘單位實現富民強隊……

這幾十年間,我用手中的筆寫出了兩百多萬字反映地礦人生活的文學作品,寫下超過一百萬字的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和一批各類工作研究論文。塑造出全國道德模範楊衍忠;**省勞動模範莊賢貴;**省優秀共產黨員苟月明等先進事蹟;塑造出宋賢達、饒明星、曾載淋、鄧茂春等一批**地礦局先進標兵;塑造出贛南隊女子礦權小組,興安嶺上找礦輕騎兵,科鑽“姐妹花”等一批先進集體;撰寫出黨齡超60年的老幹部張純武、老黨員任定湘;獲國務院津貼的張祖廉、顏定邦;知名找礦專家王蘭升、樑景時;優秀工人郭發益、優秀退休工人田發建等先進人物。

這幾十年間,**地礦人用翔實資料證明了**贛州世界鎢都地位,被工信部授予稀土王國稱號,被國家確立為中國有色金屬戰略儲備地;應當說有我們的一份功勞。

我女兒學的是地質調查專業。父親知道後異常高興。說我們家三代地礦人中終於有了從事地質找礦的技術員,他圓夢了。20xx年女兒大專畢業在我局某隊工作,成為第三代地礦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也是父親參加革命工作70週年。遺憾的是父親在20xx年84歲高齡離開人世。

我多次問過父親,當年你是如何做到毅然離開年過七十歲的父親和殘疾姐姐,到千里之外的地質隊去工作?父親說,當年連地質隊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但他也是一名熱血青年,胸中充滿一腔熱血,所以他敢於下決心……我真正敬佩父親當年的果敢、堅決和勇氣。父親這一輩子雖沒有卓著的找礦功勳,沒有挺立紙面的光彩榮譽,也沒留下傑出業績,但他一生都在敬業工作、無私奉獻。

20xx年我光榮退休。作為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的第二代地礦人和文學愛好者,我每天都堅持寫作,要把數代地礦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光大人間。

女兒已有20xx年工齡,用敬業工作在崗位放飛她的中國夢。

新中國成立這七十年,我們一家三代同唱“以獻身地礦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頌歌,用“獻身地礦事業光榮”實際行動傳承地礦人的優秀基因,將不忘初心,繼續為祖國和**經濟騰飛擔當實幹、貢獻力量。

【篇三】

我非常感恩母親,選了一個吉日良辰,讓我在新中國成立之日來到了人間。耳旁響徹的是開國的禮炮,眼前飄揚的是五星紅旗,心中跳躍的是祖國的脈搏。從此,我與新中國同呼吸、共成長,親歷了新中國七十年來由貧窮落後到富強文明的滄桑鉅變。我的每個生日都沾滿了新中國的喜氣,在“舉國同慶”的熱鬧非凡中度過。還是同樣的原因,我曾接受過媒體的採訪,上過報紙“新中國的同齡人”專欄專版,很是自鳴得意,幸福滿滿!

記得剛上國中時,老師佈置了一道作文題:《可愛的中國》讀後感。眾所周知,《可愛的中國》是方誌敏烈士的獄中遺著。書中那用血淚寫成的的文字,那為國為民獻身的高尚情操,那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而視死如歸的堅定信仰,無不給人以心靈震撼!雖然當時我還年小,理解能力膚淺,但是如何以實際行動爰祖國?長大後要為祖國做些什麼?……這些人生的大命題,也同樣給了我幼稚心靈以叩問。長大了,上大學了,參加工作了,才逐漸明白,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在享受幸運的同時,就更應該為新中國的建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貢獻。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父母自小就教導我,人要知足,要感恩。新中國把我這個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培養成了大學畢業生,最好的回報就是用自己所學的專長,盡心竭誠為祖國服務。雖然我學的是與地質毫不相干的醫療專業,但卻與912地質隊結緣近四十年,直至退休。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留在了地質隊,都獻給了祖國的地質事業,此生無悔。

我分配到912隊工作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大隊部基地設在臨川縣郊外的一家廢棄糖廠的舊址,離縣城有五六公里。基地的各方面件條件差,生活較為艱苦。大隊部的辦公和住房都是老糖廠五十年代建的舊房。我婚後住的是那種半截磚、半截籬笆牆的泥瓦平房,二十平米的大小,不隔音,大聲說句話隔壁都能聽見。後來有了小孩,仍是那間房。兒子大了,只好在房裡另鋪張床,房中間拴根鐵絲,拉塊布簾作隔檔。廚房則是另外搭建的,僅幾平米的用油氈、竹片做材料的一間棚子。衛生間是外面的公共廁所,洗澡就得從鍋爐房提熱水去公共澡場解決。如此窘境,一過就是十幾年。條件之艱苦,會讓現在的年輕人難以置信。後來雖然逐漸有所改善,但是難有根本好轉。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大隊部基地由臨川搬遷至鷹潭市區,才有了徹底的改觀。藉助礦業經濟的發展,基地的面貌煥然—新了。大院不僅矗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樓房,還建起了休閒廣場、文化室、閱覽室、健身房、籃球場、門球場、羽毛球室、遊藝室……院子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整潔靚麗的大院,引得周邊市民羨慕嫉妒恨。有的美女靚妹則以身相許,成了隊上職工的媳婦。我三口之家住上了廚、衛、廳、臥俱全的百多平米麵積的套房,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來我家做客,看了我的住房和周圍環境後讚許說,地質隊還真的不錯!是的,地質隊終於華麗轉身,由“窮苦”走上了“富裕”。以前遭人嫌棄的“糠渣餅”嬗變成了討人喜歡的“香餑餑”。真可謂“好風憑藉力,扶搖上青雲。”地質隊乘的正是改革開放的好風,借的也是改革開放的偉力。

回眸自己近四十載的地質人生,雖然不在找礦一線,但是能為地質事業盡力做好一份後勤服務工作,也算是另種付出吧。每當我目睹找礦人從早年使用的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老三件”更新為現在使用的GPS、機算機、數碼照相“新三件”時,打心眼裡為地質事業的發展進步而讚佩!每當談起912隊地質人矗起的永平銅礦、冷水銀礦、朱溪鎢礦……豐碑的背後,也流淌有後勤服務職工的汗水時,總有一種情不自禁的高興和自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感恩父母,感恩祖國。他們使我踐行了做人的基本底線:於浮躁中守一份淡定,於功利中守一份清貧,於紅塵中守一份自律,於熱愛中守一份真誠。唯如此,人生的路才走得踏實,無怨無愧!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彈指間我已退休十年了。祖國這十年的發展變化更是燦爛輝煌!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地礦事業與時俱進,也非同日而語。退休後雖然移居他鄉,但每次回到隊上,那種揮之不去割之不捨的情愫總是縈繞於心,難以釋懷,回家的那種感覺,真好!每當耳聞目睹隊上在地質找礦、轉型發展、福祉民生、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績,心中總不由竊竊欣喜。我們退休職工不僅按月足額領到退休金,而且還分享了大隊發展的紅利。如每年發放防寒降溫費、節假日補貼、各類獎金;安排療養、參觀;成立老年人文體活動協會、開展適宜老人的多種文體活動等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教,”皆緣於隊上經濟的發展。一種心滿意足感由然而生,併為我是**地礦人而揚揚自得。

值此新中國七十華誕來臨之際,歡呼、慶賀、興奮、激動、高興、自豪、驕傲……再多的詞彙都覺貧乏,再多的語言也顯蒼白。我最想說的還是永藏於心的那句話:我幸福,我與新中國同齡!

【篇四】

1959年的9月底,臨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慶典的大喜之日,父親接到了一個美差,要去長春接車,同事們都羨慕極了,因為算日子,路過北京的時候,正趕上共和國10週年大慶,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當時,把父親樂得連覺得睡不著,恨不能插上翅膀馬上飛到北京。

對於父親來說,能參加國慶大典,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父親是個孤兒,從小流浪街頭,乞討為生,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把他從武漢孤兒院解救出來時,他已奄奄一息,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因此,父親對新中國有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可以說共產黨就是他的救命恩人!如今,能有機會到北京天安門一睹領袖的風采,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心願。還有一個,作為跋涉在贛南山水之間的一名地質隊員,能去長春接一輛咱們自己國家生產的解放牌汽車,那是一種多麼榮耀的事情!

一切似乎都在美好中進行。為父親準備行裝的母親,也很高興,忙上忙下的,可能是動了胎氣,這不,剛把父親送走,自己就被人送入了產房。醫院裡只有好心的鄰居看護,單位上也抽不出人來照顧,只好給父親拍電報。接到電報,父親急忙往回趕……就這樣,我的出生讓父親的憧憬渴盼夭折在了路上。

我出生的日子是9月26日,離北京10週年大慶僅差5天。父親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卻把他的美好祝福放在了我的名字上。直到父親離世前,他還在不停唸叨,不知是那次中途而返沒能到首都參加慶典的遺憾,還是第一次做爸爸的喜悅,也許,那種複雜的情感經歷,只有當時僅有26歲的父親最清楚不過了。

父親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黨對祖國有他最樸實最深切的情感,解放以後,父親十分珍惜自己的職業——汽車駕駛員,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嶺,馳騁在野外一線,一干就是40多年,行駛里程超百萬公里。與那個年代的地質前輩一樣,愛崗敬業,勤勤懇懇,將青春和熱血獻給黨,獻給了無尚榮光的地質事業。記得父親有一件滿是補丁的棉襖,上面油跡斑斑,那是他與車為伴、愛車如命的見證。他總是教導我們兄妹四人,要學好,要進步,要懂得感恩,每當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父親總是很動情。

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之路,上學、工作、入黨、提幹,每一步都有父親的諄諄勉勵和悉心教誨。我知道,像我這樣的名字很多很多,我也不止一次地問過父母,為什麼不能給我起個特別一點的名字,他們總是笑著對我,這樣的名字多,說明大家都覺得好嘛。想想也是,那個時代,憑著一種對黨對新中國樸素的感情,總想把自己的美好祝願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給孩子起名字最能體現這種情感和心願。建華,喻意建設中華,天下父母不約而同,也可以說是咱們的父母英雄所見略同吧!

【篇五】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裡這段歌詞形象地比喻我們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的關係。

在地質隊長大又成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的我,如大海里一朵浪花,親眼見證、親身經歷艱苦奮鬥、吃苦奉獻、捨命找礦,立志為祖國分擔憂愁,與祖國分享歡樂的故事。

909大隊成立時,七歲的我與小夥伴拾鞭炮;12歲的我聆聽了毛澤東主席為在會昌找到大鹽礦而親筆題詞後,鼓掌鼓紅了雙手,喊口號喊啞了喉嚨。不滿18歲的我遠赴安徽參加鐵礦勘探大會戰,踏著數寸厚的雪、綁著大繩第一個爬上23高的鑽塔;與師傅們抬著千斤重的水泵上鑽機;無數次閱讀刊登在《紅旗》雜誌上的“一支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開路先鋒”等文章,體會“全國地質戰線一面紅旗”的榮譽;見證了地質工作者用翔實資料、科學依據探明瞭贛南鎢礦藏蘊藏儲量和“五層樓”找礦模式在地質理論界廣泛運用;與地質技術員去龍南足洞、尋烏河嶺體驗當時尋找稀土礦的艱辛及新型別稀土礦取得突破的原始基地;曾多次到首個開展“三光榮”教育活動之地體驗當年職工熱血沸騰的工作場景;見證了工信部授予**省贛州市“稀土王國”稱號;也見證了贛南第一口3000米科研深鑽開鑽……

看到地礦人如此飽滿、卓著的找礦功勳,如此雄才大略、氣勢磅礴的高瞻目光,如此遠見卓識、立志高遠的找礦實踐,收穫如此巨大的輝煌與榮譽,又如此挺立紙面,光耀未來,讓世界目光聚焦,讓祖國人民回味,從心眼裡感到高興。

有人質疑,在贛南從事找礦實踐到底有多艱苦卓絕?贛南地礦人是如此堅韌不拔、堅強不屈嗎?有著四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贛南,雖沒知名高山大澤,但贛南的地理險峻俗悍而封閉多阻;贛南的溪汊浚急而清亮;贛南的崖石粗厲而堅峭;贛南的雲霧綿薄而多變;贛南的草木豐茂而駁雜……

一批批天南海北的地礦赤子,匯聚到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贛南大地,身上就彷彿注入了一種強大的紅色基因,經過特殊提煉後,變幻出了一種特殊的、堅韌的贛南地礦血型,帶著對祖國命運、對人民大愛和這塊土地的衷情;帶著敢為人先、奮發圖強的豪情,用淬火加鋼一般的捨生取義與血性,歷練出不一樣的吃苦奉獻,不一樣的敢拼敢為,用“獻身地礦事業光榮”實際行動,征服險峻的地理,踏遍浚急的溪汊,穿透粗厲堅峭的岩層。終於在這不顯山顯水的贛南之地,用翔實資料鞏固了“世界鎢都”地位,造就出了“稀土王國”和中國知名有色金屬戰略儲備地,為祖國分擔了礦業憂愁。還湧現出知名的地質找礦科技工作者、**省勞動模範孫峻林;不幹完工作不回家休息的**省勞動模範盧致璜;地球轉一圈他上兩個班的地質部勞動模範王烈燃;接受過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周田鹽礦功臣王蘭升;登上天安門觀禮臺接受過毛澤東主席檢閱的找礦專家陳世揚;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楊衍忠;兩次榮獲地質部“三八紅旗手”稱號的曾德饒……這群地礦英傑就是祖國“大海”裡光彩炫目的一朵浪花。

數千年來,**均以農耕、造船和盛產木材為原始農業,對有色金屬開採比重較低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都沒有發現稀土礦的記錄,這個記錄終被贛南地礦人打破。在龍南足洞普查偉晶岩時,以顏定邦為首的技術員驚天動地般發現了品位較高的稀土元素。經刻苦攻關,分別搞清楚了龍南足洞重稀土、尋烏河嶺輕稀土礦床的母巖-花崗岩體、成因、成礦理論和控礦區域的研究與實踐,並取得豐富經驗,被國家確立為贛南找礦突破重大成果。經反覆實踐和再認識,創造出離子吸附型重稀土礦選礦工藝流程,屬世界稀土工業一大舉世創舉,從此改寫了我國稀土工業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的格局,也改變了**工業的發展與產業格局,併為江南各省在尋找稀土礦床以及在選礦方面起到了巨大示範和理論支撐。這項新發現被譽為世界礦業史上的一次重大成果,不但載入世界找礦史冊,且在1988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之初,來贛南從事地質找礦的第一代地礦人多數已作古,第二代地礦人多數已退出工作崗位;新一代地礦人血管裡已注入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和使命擔當,腳下有更新的起點,腦中正放飛更高、更遠的中國夢、我的夢。

作為祖國“大海”裡一朵浪花,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發生翻天覆地鉅變的奮鬥者、貢獻者、見證者,為祖國這座“大海”分擔了憂愁,奉獻了人生也分享了歡樂。有一代代“浪花”為“大海”接續貢獻餘熱、智慧與能量,祖國這座“大海”就永遠不會乾涸,永遠青春常駐。